怎麼看待佛系青年?

「第一批 90 後已經XXX」的一類文章,就是個月經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出來爆一次,就是新媒體時代一個陰魂不散的熱點。 90 後,感覺被下了降頭的一代,從喪文化、禿頭、中年危機、保溫杯,再到成家走到了出家,修鍊成佛,被冠名「佛系人群」。真正的佛系文化,倡導的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社會責任觀,是「大隱隱於世」的積極入世觀,與網上盛傳的「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該如何理解佛系青年?


我的小夥伴90後,91年的已經是寺院的住持了。從德行到修為,都是我的榜樣。

幾年前有資格講經說法,我稱呼他法師。

現在人是住持,我稱呼他主持,大和尚,甚至大師都不為過。

跟他同輩分的僧人,大多年長。他依然以卓越學識,獲得了大家的尊重。師父長期遊歷時候,代掌一派一支大小事宜。

我的另一位小夥伴,說來年紀更小。前段時間剛滿22,其父是位寧瑪派仁波切,母親長時間沒有勞動能力,父親在其未滿十歲時去世。哥哥姐姐拉扯大的,其修為,德行。乃我平生罕見,是我認識的修為最高的人之一。無論佛道,無論年紀。

從小肩負起家庭的重擔,還去專門學習畫制唐卡。現在終成氣象。

學道有先後,達者為尊。


佛系青年好啊,不挑剔,易滿足,適應能力強,比如我,下面行,上面也行,車裡也行,廚房也行,沙發也行,地板也行,陽台也還是行,甚至野外都可以……



隨便看

怎麼看都行

無所謂別人怎麼看


一個孩子想要一顆糖,可是無論怎樣,命中注定,他得不到那塊糖。他就這樣想啊,想啊,想得撕心裂肺,痛徹心扉,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忍受不了這種痛苦,於是他告訴自己,那塊糖一定是苦的,直到有一天,被自己催眠了。


謝邀,問我怎麼看待?這種新聞一般是不看的,媒體吃飽了撐的湊字數,賺工資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反而會增加社會的浮躁,並且看多了這種新聞會導致自己越來越浮躁,所以奉勸各位遠離是非。

媒體需要不斷的去製造話題爭端,就像十年前不停的報道80後如何如何一樣。然而這些和讀者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任何關係,當然部分生活無憂無慮的讀者也需要這些去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以顯得自己知識淵博、見解非凡。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因為和佛教有關吧。出家、還俗結婚,這樣的事情見得多了,沒什麼可看待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年輕人頭腦一熱出家了,遇到美女還俗了,這都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古人講「蓋棺定論」,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只有當這個人生命結束以後,甚至再過上幾百年才能體現出他的真正價值,又或者即便過了幾千年,他的真正價值還是在發酵之中,深遠的影響著後來人。像孔子、耶穌、佛陀都是這種能深遠悠長的影響著別人的人。

不說這些大聖大賢的人物,只說普通人的一生,現在去評價這些都是不知深淺,例如賈躍亭先生,前些年有人說是中國的馬斯克,現在變成了老賴,以後呢?人的一生,時常峰迴路轉,也經常戛然而止,佛家講叫做「無常」,就是沒有恆定不變的。

像學佛人學習例子,很多都是學習已經作古之人的,因為完整,可以用來借鑒。而這些媒體的創造性報道,實在沒有時間去過多關注,浪費時間而已。


謝大德邀請。

真正的佛系文化,倡導的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社會責任觀,是「大隱隱於世」的積極入世觀

說得特別好!

這是佛菩提道 - 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核心,以自渡渡他共成佛道為目的的大乘佛教(徒)應該有的樣子。

至於「佛系」(是個網路新詞?),末學沒做調查研究也理解有限。

這詞即便新,佛系人群可不新。

不論幾零後,任何時候都有相當一部分人如此,並不新鮮。

佛系,以我有限的理解,褒義是恬淡,貶義是冷淡。

「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往恬淡上靠,堅信功不唐捐,專註做好眼前事,不貪名利,跟朴樹似的,多棒。

往冷淡上靠,就偏小乘解脫道了。乃至消極遁世,就不太值得鼓勵了。

南無佛法僧


慾望太強,能力太弱,所以我們痛苦,當我們告訴我們自己,算了,得不到定本不屬於我,屬於我的跑也跑不掉,我們的痛苦就會減少很多,但這本是一種安慰自己,逃避自己的方法。我覺得一部分的佛系青年嘴上說著無所謂,實際心裡還是很有所謂的。他可能嘴上說著,哎,不知道天天幹什麼,好無聊,感覺天天在浪費時間,背地裡卻還在學著吉他,練著口語,每天堅持閱讀,為什麼說是佛系的青年,而不是老年,中年,因為在這個時間點,青年想得到更多卻得不到,慾望的氣球吹的太大,卻還被人牢牢攥在手裡,想飛飛不起來,不如自己悄悄刺破個小口,慢慢放氣。

我揭開袈裟,看到的全是慾望。


謝邀。

如果「佛系」的涵義是相對於「狼性」,那我喜聞樂見。

當整個社會只服膺單一價值,人人爭著出頭,必定僧多粥少,成者趾高氣昂,敗者灰心喪志,資源不足者憤世嫉俗;社會成了競技場,人與人的互動勢利又現實。

如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擺脫主流價值的束縛,過著隨興自得,與人無爭的生活,無疑是社會與文明的進步。


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


謝邀。前兩天寫了幾個字,是一個一模一樣的問題,拷貝如下:

謝邀。

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查了一下,覺得似乎是滿正能量的。學佛人首先要做一個好人,這是我常常主張的觀點。佛學是世尊的社會行為教育,不是自然科學,而是行為和心理指導,如果能夠和睦清靜的生活,就離佛學很近了。

想起一句老話,學佛是什麼?學佛是,"吃飯便吃飯,睡覺便睡覺",如此而已。

阿彌陀佛,頓首。

發佈於 2017-12-1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這是今年佛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都是那些自媒體的標題黨為了博眼球亂叫的,污了佛家的名聲!


現在的何謂「佛系」?「有也可以,沒有也行,看淡一切。」有時「佛系」成為一些人不努力的借口,這不是佛系,而是「墮系」。

真正的佛系,會發大願、會布施、會持戒、會忍辱、會精進、會禪定,他們開啟「般若」智慧。行八正道,以般若空性體證五蘊無我,了知苦,苦因,苦集,苦滅。不受後有。

如何才能看淡一切?因為你有更崇高的追求,才會對當下的誘惑看淡。


沒關係,都行,我都可以~


佛系青年在自嘲背後是是一種在不安的時代中尋求內心安寧和自由的手段,但它已經喪失了古羅馬的激進性和悲劇精神,不去直面自身的困境、苦難和不可逃脫的死亡,他們的平靜不再是建立在對悲劇命運的終極接受上,而是建立在「我知道,但……」的幻想上的。或許他們拋棄的不是對物的依賴,而是對現實的反思,「都行,可以,沒關係」的態度成為了心靈庇護所。


我看他們說的佛系青年的特點,就是有素質的人的樣子。換成所謂佛系的角度來說這個,有藐視嘲笑的感覺。我覺得這話題會很快淡下去,酸酸的嘰嘰歪歪的自認知識分子才對這個話題感興趣。


謝邀。

佛系青年是什麼概念其實我是真不知道,只是覺得最近好像這個概念挺火的。

90年生人今年17歲,馬上就18了,這個年齡雖然可能不能受具足戒,但是做個沙彌應該沒問題。

我周圍還真有一位90後師兄出家了,現在是一位清凈沙彌。

要說怎麼看待的話,見面頂禮問訊,口稱師父啊,這個和年紀沒什麼關係,只要出家了,就是師父,作為佛弟子的話,口稱小師父都顯得有些不恭敬。

我很佩服這位師父,童真出家,了不起啊!我也很羨慕這樣的因緣。師父未來人生還有好多年可以走,可以在自己人生道路中,精力和智力接近最頂峰的時候出家,未來必然可以攝受非常多的眾生。這是一件大好事啊。

至於其他的「佛系」青年,我不知道。如果真的發心出家的話,那也是隨喜啊;如果皈依學佛的話,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自己的信仰,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如果只是學習佛教中清凈隨緣的人生價值,那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也不知道怎麼看待,我只知道,是一件好事。


看似看開一切雲淡風輕的樣子,倒不如說是被社會壓的喘不過氣來的一套說辭罷了。一個二十啷噹歲的青年還沒有好好開始自己的生活,又怎麼可能歸於平淡。就像之前很多自詡文藝的青年們,吃飯要拍照旅遊要拍照,而且要拍的一絲不苟,整整齊齊,光線柔美,不累嗎?你們有想過我們這些吃貨的感受嗎 麻蛋,你拍完菜都涼了。扯遠了,哈哈。

怎麼生活是自己對於自己人生的態度,千萬不要隨波逐流拿別人的生活標榜自己,趨於同質,便不出眾。


末法時期,對佛法的誤會特別多,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眾生業力如此。


推薦閱讀:

對於租房常搬家的年輕人該如何精簡家用物品?
殺馬特還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身邊嗎?
卷褲腿是怎樣成為一種時尚的?
在買房如此遙遙無望的情況下,年輕人如何推動樓市崩盤?
年輕人如何買得起中國大陸一二線房子?

TAG:90後 | 年輕人 | 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