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蔡駿的這篇文章《今天是誰的生日》?
文章
今天,隨便聊聊香港。
在這特殊的日子,許多人在爭論,今天究竟是誰的生日?
今天是誰的生日?
1945年,香港人口50萬。同年,上海人口為330萬,是香港的六倍還多,至於經濟及社會影響力方面,香港遠遜於上海,時稱「小上海」。
1950年,香港人口大增到220萬,原因眾所周知,就是六十五年前的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六十五年前的今天往後,數十年間,更有大量的大陸人口,通過合法或者偷渡的途徑來到香港,小時候看港片《江湖情》開頭是大陸難民湧入香港,劉德華周潤發演的就是這些潮州人。
「大逃港一書作者陳秉安經20多年採訪和研究指出1950-1980年間由香港的人口增長中,來自中國大陸合法以及非法偷渡到香港而現今又留在香港的人口以及在1980年前遷入的親屬以及所生的子女高達250萬,偷渡來港的男性、申請來港的妻子及其後代大約接近香港人口的一半,而加上偷渡來港男性的留在大陸的妻子以及新娶的妻子,人數便更多了。逃港者人數高達200萬」包含部分已經回鄉或經香港去到美國或世界各地的人口。
假如,六十五年前大陸政權更迭之後,大陸強行收回香港,自然,今天香港頂多就是深圳。當時,大陸之所以保留香港地位,是要保留一個面向西方的窗口。
歷史就是這麼殘酷——上海被關上了大門,漸漸窒息,香港的大門始終敞開,而它的後院是整個中國,獲得了比近代上海更優越的機遇,從此乘坐火箭扶搖直上。
六十五年前的今天,《上海灘》的「浪奔浪流濤濤江水永不休」,終究是流到了香港,而帶著家財或者赤手空拳移民香港的上海人們,只留下對於許文強與丁力的懷念與想像。
假如,沒有六十五年前大陸政權的更迭,沒有六十五年前的這一天,以當年香港的人口及經濟規模,要發展到今天的香港,或者說九十年代香港的繁榮,絕無可能。
假如,沒有六十五年前大陸政權的更迭,沒有六十五年前的這一天,董建華、金庸、倪匡、亦舒、王家衛、張曼玉、劉嘉玲們,今天可能是上海人、浙江人、江蘇人、甚至美國人,但恐怕不可能是香港人。
以上,均是歷史的客觀,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香港的繁榮也好,香港的衰落也好,任何一次波浪的根源,都在於大陸,在於整部中國歷史,在於黃河與長江。歷史,既是過去時,也是進行時。
以下,略帶感情色彩。
香港,對於我們這一代大陸人,意味著什麼?
小學時候,班裡許多同學議論李小龍,其實當時李小龍早已死去多年。電視台經常播放TVB劇,滿耳都是粵語歌,霍元甲的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就是我記憶中的第一首。往後那就是太多了啊,你們還記得秦始皇的大地在我腳下嗎?還記得八三版射鵰的鐵血丹心嗎?還記得義不容情的陳百強的一生何求嗎?後來,家裡有了錄像機,我常帶同學們到家裡來看港片,什麼江湖情啊,英雄本色啊,碟血雙雄啊,那年頭,確實覺得香港很發達,樣樣都很時髦,上海根本不能比嘛。同學家裡有香港親戚就覺得很羨慕。那時的街頭,飄滿了香港歌曲,無論粵語國語,我們班裡的同學都會唱,我尚記得有一年最流行的是瀟洒走一回——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
金庸啥的就不說了,因為看金庸書從沒感覺跟香港有任何關係,不過後來細看還是會發覺有些端倪的。
後來,後來,就是香港回歸。
我很喜歡一位香港導演陳果,他的香港三部曲里有一部叫《去年煙花特別多》,以九七回歸為背景,當一群被遣散的華籍英軍,混在歡迎解放軍入港的人群中,在大雨之中,面對裝甲車上敬著軍禮的解放軍,他們同樣也發自內心以軍禮致敬。那一幕,如此複雜,連我都想要落淚,遑論港人。
香港人面對大陸人,其實誰都無所謂什麼優越感,就像陳果導演的另一部電影《榴槤飄飄》,沒有香港人嫖客,哪來東北人賣淫女?在這裡,香港與大陸,真正是不可分離的,即便買與賣的關係倒過來,也是如此,願床頭打架床尾和。
今天,你可以奮力抗爭,可以齊聲呼喊,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理想。也可以像六十五年前那樣,選擇從廣東人或上海人變成香港人,更可以像二十年前那樣,選擇從香港人變成加拿大人,當然,未來也可以選擇變回廣東人或上海人,也可以選擇不變。這是每個人或是每一代人,在歷史循環中的選擇。
至於,香港這座島嶼,註定將亘古矗立在中國的海面上,面對遼闊的大陸山河,別無選擇,除非,沉沒。
我深深感慨,「真傻」和「高級黑」之間的界限如此模糊,以至於分辨起來真的好睏難。來看看蔡駿說的「均是歷史的客觀,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部分。其文先是回顧了45到50年香港的人口變化,又引用了《大逃港》中的數據,證明這天的很多香港人,以前都是從大陸來的,而整個部分,最核心的觀點,都包含在這句了——
黑的如此漂亮,我竟無言以對……這到底是把香港民眾的心往回拉還是往外推?假如,六十五年前大陸政權更迭之後,大陸強行收回香港,自然,今天香港頂多就是深圳。當時,大陸之所以保留香港地位,是要保留一個面向西方的窗口。
歷史就是這麼殘酷——上海被關上了大門,漸漸窒息,香港的大門始終敞開,而它的後院是整個中國,獲得了比近代上海更優越的機遇,從此乘坐火箭扶搖直上。
書中著墨最多的是57年和62年兩次大逃港,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時候,都能體會到這兩個時間節點在中國現代史上意味著什麼,57年的人民公社活動已經進入高潮(整風整社),而62年,正是3年慘絕人寰的全國大饑荒的剛剛有所好轉的時候,廣東又出現了饑荒……
為什麼「逃港」?陳秉安在採訪的過程中問過每個人,故事各不相同,但是答案非常一致——貧窮,飢餓和政治迫害。在我看來,就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否則,明明知道後果是這樣——這樣——(一些逃港者被安排在了元朗與新界等地修建的難民營)
但凡辦法更好的活著,人民都不會用腳投票。可能受時間及篇幅以及政治因素,《大逃港》這本書儘管是是2010年出版的,但是並未描述71年和80年代初的兩次大規模「逃港」。當時的偷渡者多以上山下鄉知青為主,也有受到撤縣建市政策影響的。從55年封鎖邊境到後來的改革開放,一共四次,從深圳到香港的大規模偷渡。在我看來,「大逃港」事件的意義影響以及厚重程度,都是更是遠遠超過了「柏林牆」的。幾十年間,上百萬人,為了更好一點生活和呼吸更自由一點空氣,他們越過封鎖,逃往香港,而在這大歷史中,在大陸,既有黑化香港的官方文件《香港——人間煉獄》,也有瞞著中央,默許人民逃生的廣東高層領導(陶鑄)……在香港,既有港政府派遣幾千軍警來驅趕遣返逃港大陸人,也有數十萬計的香港民眾自髮帶來飲水食物,掩護逃港者,而數百名香港百姓跳到路中間,躺在遣返車前,用肉體來阻攔,大吼「快跳車啊!」的記載,更是成為一個值得被銘記的歷史瞬間,讓我熱淚盈眶。這本書中也記載了很多悲慘的故事,比如群體逃港遇到山洪集體罹難,逃到香港無法進入市區只能滯留山區尋找妻兒,比如到了香港之後招妓結果招來自己的親妹妹…………人生百態,盡在於此了。
無怪乎有個逃港者說:「改革開放這四個字,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是用血寫的。」深以為然。…………呼,說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我究竟想說什麼?今天,你可以奮力抗爭,可以齊聲呼喊,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理想。也可以像六十五年前那樣,選擇從廣東人或上海人變成香港人,更可以像二十年前那樣,選擇從香港人變成加拿大人,當然,未來也可以選擇變回廣東人或上海人,也可以選擇不變。這是每個人或是每一代人,在歷史循環中的選擇。
說了這麼多,就是沒有給出「讓香港人變成香港人」的選項,在蔡先生和很多人看來是不能理解和不必要的,但是我認為這才是香港人在「奮力抗爭」和「齊聲呼喊」的東西。
以上。作者說出了一個事實,就是香港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陸的封閉。但大陸的封閉不是為了對香港施捨,只是自己zuo而已,香港只不過利用了你zuo的機會,並抓住了這個機會。
隨著大陸崛起與開放,香港的地位下降,機會越來越少,這確實是香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難題,這也是今天的香港這麼焦頭爛額的原因。
大陸糾正錯誤走上正軌可喜可賀,但要說別人的成就是拜自己的錯誤所賜就不對了。考第一的應該感謝我逃課打遊戲,不然哪有你名次?
假如,六十五年前大陸政權更迭之後,大陸強行收回香港,自然,今天香港頂多就是深圳。
這句話是與他觀點針鋒相對的人士,也極願意引用的。
了不起的是,即使在同樣承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貴國人竟可以把他人富裕的原因解釋成:
「我沒有來搶。」
也難怪他們用同樣的邏輯說服了自己。
「錢包給黨保管,免得上街丟了」沒看懂這貨要說啥?把香港 沉了?斷水斷電斷糧食,這不是柏林圍困的重演?
其實廣大大陸人民是希望大陸能更流氓一些,大陸流氓可是民意啊。君不見以前各大論壇都罵大陸韜光養晦么。君不見以前和現在各大論壇都喜歡美國強勢么。君不見以前各大論壇都吐槽解放軍慫么。君不見以前和現在各大論壇都喜歡美軍剛天剛地剛宇宙么。都是民意罷了。
我不知這人哪來的,心不在焉看,看到這——
沒有香港人嫖客,哪來東北人賣淫女?在這裡,香港與大陸,真正是不可分離的……
看到了一愣,這是什麼鬼?
假如查證到蘇聯解體後,也有不少俄羅斯女郎去塔林賣藝,於是就證明了波羅的海三國同俄國不可分離?假如也有過一個時期,馬來女郎跨出國門到新加坡賣藝,於是就證明了星洲同大馬不可分離?這是什麼鬼。。。
又及:當一群被遣散的華籍英軍,混在歡迎解放軍入港的人群中,在大雨之中,面對裝甲車上敬著軍禮的解放軍,他們同樣也發自內心以軍禮致敬。那一幕,如此複雜,連我都想要落淚,遑論港人。
正好今早剛剛消遣過郭敬明。假如小四說,那樹上的桃子好高。連我都踮起腳才夠著,遑論別人。
又是什麼鬼。。。至於能看出英國人「發自內心」…… 你稍微看到過幾部西方人打仗的電影,就曉得敗軍之將,猶然整隊肅容,然後解綬授劍,然後彼此致禮,乃是人家基本的禮節。所以真不知道這是故意蒙人呢,還是真傻。
但這都不是噁心的重點。
重點一上來就把我噎住了,吐不出來。那就是開篇從大逃港談起,然後繞來繞去,繞出個香港離不開大陸。算了,你耍流氓你就明來,何必扯那麼多情懷。不就想說,無論大陸是昏招還是作死還是過日子,你香港都在我腳下,香臭你都得舔嗎?咳。不予置評。我認為寫得不錯。只是因為不符合知乎的政治正確就被大家一致吐槽,口誅筆伐,題目問的是文章的評價,私以為不如張公子,但文筆還可以,情懷也是有的。是不是自覺不自覺的有部分大陸官方的立場就錯了,難道各位答主寫文章都已經沒有立場,完全不受輿論影響,絕對理智中立客觀?我覺得作為大陸普通民眾對陸港問題有這樣的認識已經算不錯了。(沒抨擊港人也沒為大陸帶多少鹽,頂多是和稀泥和諧),立場的話就看各位的屁股了。只是因為政治不正確加上大家的情感傾向就被黑!關於陸港關係,這篇文章的認識已經高於大陸人的平均水準了,沒有在鼓吹香港享用了政策紅利,香港被大陸救市,香港欠大陸的還歧視大陸人。文章有一個論點就是香港與大陸息息相關。無論發展和繁榮,如今的看衰都跟大陸關係緊密。這個論點應該沒有錯吧。作者列舉的49年以及建國曆次運動導致很多人去香港對香港形成的影響都是很好的說明。又不是榮辱與共,是息息相關!強調香港離不開大陸,大家不要鬧分立,不要水火不容,我們大陸人對香港很有感情的等等。他描述的大陸人對香港人的感情很真實,香港的電影,小說,歌曲伴隨著我們成長,自然有感情。如果認真看的話,能看出作者已經在自己的立場上發表盡量中立客觀的觀點了。作者很努力的客觀好像不偏袒大陸,以避免被吐槽,還是失敗了。在這個感情蓋過理智,屁股決定腦袋的話題。@林建建 說感覺文章表達香港欠了大陸什麼似的。文章里"如果強行收回香港可能香港頂多是等同深圳",隱約表達了香港欠了大陸的這種偏見。但事實是強行收回香港,確實沒有如今的繁華。就像你說的歷史沒有假如,這種假如能欠誰的。只是煽情,不要太當回事,沒什麼益處。至於港人治港,自由權不夠,我們大陸普通人又有什麼發言權。羨慕你們能遊行,嫉妒你們特殊化,憤怒你們歧視我們?加油,fight for freedom
看熱鬧的不嫌事情大。
另感覺蔡作家文筆一般。謝主隆恩,奴才知足了。
蔡駿老師這是鬼故事寫多了,分不清胡扯和事實的區別了。也有可能是這兩天和周小平吃了個飯,席間打賭誰寫的文章更噁心。
文不對題,撕了重寫
其實應該比什麼呢,比市民的收入,比空氣比環境比社會福利比言論自由,別人好,別人可以更好,既然別人可以過的更好,為什麼別人不該去爭取呢,說實話,如果可以移民去港,你去么?祝福那些比你過的好的國人,而不是仇富一樣
我一開始以為蔡先生想論證自由原來如此有吸引力,封閉毀了曾經輝煌的上海,應當引以為戒。越看越不對味,不僅邏輯混亂,而且「引喻失義」,簡直就看不懂了。直到看過下面的回答,才知道這位蔡先生原來想表達什麼陸港一家,希望港人「感恩戴德」,蔡先生似乎應該去先學一點邏輯和修辭,不討論本身的邏輯問題,就算是周小平先生在使用邏輯和修辭工具的水平上,大概也足夠做蔡先生的老師了。
謝邀 @王子恩
胳膊擰不過大腿的宿命論。
但是無視了分離的民意基礎。
其實不要說香港,作為鏡子的上海雖早已重新振興,但上海人不也年年心疼自己上繳中央的財政收入么。莫名其妙環球時報的大陸優越感 有點小錢 發財了 可以嘲笑人了 很明顯 除非你沉了 否則得聽我的 相當一部分人有這種心態 你犬儒就算了 別人站出來抗爭 請不要嘲笑 還是那首用爛掉的詩 …… 當他們找到我時 已經沒人為我說話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知乎的小清新,永遠不明白歷史的沉重和生存的艱辛,只會自己腦補,堆砌自己廉價的情感。既不相信共產主義,又天真的對他人的苦難抱有同情;願意幫助別人,卻又教人安於現狀。沉迷於不到三百年的科技爆發,卻又漠視期間的制度性苦難。真心覺得,這些人應該學習歐美,到非洲到貧苦之地參與救助。
這可能是他寫得做好的懸疑文章。
跟他的恐怖故事一樣沒看下去。。不好意思。。是我沒耐心。。
推薦閱讀:
※大陸護照,香港往返阿布扎比,簽證怎麼辦?
※看港劇,香港的警察(巡警)會巡街。真的是這樣嗎?大陸的警察為什麼沒有巡街,他們平時幹什麼?
※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港劇或香港電影?
※為什麼在香港街頭不時會看到歡迎加入警隊的宣傳?警察在香港的社會地位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