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不是教人不要執著,但做成大事的人都是很堅持很執著的人,這裡有矛盾么?

佛是不是教人不要執著,但做成大事的人都是很堅持很執著的人,有很多做成驚人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比較偏執的人,這裡有矛盾么?


謝邀。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解答,比如電影。

《3 idiots》中,反派角色查爾圖,學習認真刻苦,目的性強,而且聰明,最終,他獲得了很高的成就:諾基亞大公司的副總裁。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個成就是驚人的。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他的經歷會被寫成書,他的言論會被廣為傳頌。不會有人知道,在他的背後還有個讓他嫉妒到發狂的蘭切。

他是執著的嗎?是的;蘭切是執著的嗎?也是。

但顯然他們的執著有著明顯的區別,正是這種區別使得兩個人處於不同的境界上。有什麼不同?

蘭切的執著充滿了善意,凡事首先考慮的是別人,這種性格使得他心胸廣闊,眼界也更高。不過否認他有顆聰明的頭腦,但他索求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問題本身。這個極為重要。知識是線段,但問題卻是射線,按照問題追溯,最終他會慢慢找向所有問題的源頭。你甚至可以想像得到,蘭切看透了所以「外在」的問題以後,盤坐在一棵樹下,開始「向內」尋找問題的答案。

蘭切的執著,不是延續性的,就像一個繩子上的很多結,他一個一個打開,每個結打開之後,他就不再執著。直到達到繩子的頂端。

而查爾圖的執著,有些是無意義的,有些則充滿的惡意。他的眼界是線段式的,心胸也是線段式的。他能很好地掌握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獲得社會地位。是的,他掌握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社會地位和財富。如果說他與蘭切當初的執念相同,他這時候就已經偏離的方向。

同樣是繩子,同樣是結,查爾圖卻永遠在第一個結上打轉:哎呀,這結打的真丑,我來換個漂亮的結法!——他不明白打開結的意義,也看不到後面還有很多結。

大部分人跟查爾圖是一樣的。所以當查爾圖的生活成為一個漂亮的結時,他在世俗的眼光里是成功的,但離真正的成功則很遠。遺憾的是,人們在看電影時為蘭切鼓掌,一轉身就變成查爾圖。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只要是人必須有執著,就算是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也不例外,這就好比是人活著就要喝水一樣。而且成大事必須有很深的執著,這一點錯都沒有。

但是因為無常,執著會帶來痛苦。就算你成了大事,你也會死;你死了,你的大事在哪?你上輩子做過無數件事,哪件你記住了?所以是否能成大事對解脫痛苦並沒有任何的作用,而佛的目的是尋求痛苦的解脫。

事實上修行正是利用了人的堅持和執著來完成的。因為苦,所以有出離心,這出離心會支撐你走完你的修行之路,哪怕過程再坎坷再曲折。所以佛不可能片面的說要人不要執著,而是要人放下因妄想而產生的妄想執著。


個人理解佛家倡導的不要執著指的是結果,執著了就是執念。而成功人士執著的大多是過程,這是他們自身的一種品格。即儘力而為,盡了人事;也要順其自然,遂了緣分。


上進的心,積極的態度,忘我投入,全然的體現,盡職盡責的心永遠都要保持,甚至體現的淋漓盡致。不執著是放下那些對人生無意義的觀點,心態與不良嗜好。

發揮好作用,放下壞習慣。力爭上遊,不遣餘力。佛門講,為法忘軀,為眾生奉獻自己一生,不求回報。


佛教並不想教你做大事業,成為一個「成功人士」,而是教導你時時刻刻欣賞自己的生命,生活


搞清楚兩種諦 很有必要。

善惡好壞什麼都不執著屬於勝義諦,不要往世俗諦里硬套。

無論南傳漢傳藏傳,都有關於真俗二諦的講解。

南傳法師講的

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03》 兩種諦 和兩種教法

漢傳大藏經 中 收有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45 冊 No. 1854 二諦義

夫不了二諦。則契實之境。照俗之智。不可融徹。

龍樹菩薩《中觀論》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沒矛盾,因為這兩個執著不是一個意思。

佛教的執著簡單的說,是感官對外界事物的執取,比如早晨你眼睛一睜開,看見白花花的天花板,並認知到這是塊天花板,這就是眼識與意識執取色塵的結果。

而做事方面的執著,如果做的是好事,從佛教角度來講是趨向涅槃,那麼這個叫精進。【云何精進?謂懈怠對治,善品現前,勤勇為性。謂若被甲、若加行、若無怯弱、若不退轉、若無喜足,是如此義。圓滿成就善法為業。】

反之,如果總是樂於專註做壞事,趨向三惡道,則叫放逸【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


世間所謂的做成大事,在佛教看來:不是大事。

佛教的大事:生死事大。


投入過程中努力,不執著於結果。


認真而不當真。------燈雲法師


放下不是放棄,隨緣不是隨便。


執著,堅持某事或某觀點,不肯回頭與改變,達不到目的不回頭,結果與預期不一致而痛苦。過程中出現偏差不肯調整。

科學家發明創造,歷史中的梟雄,堅持某個目標,持之以恆的努力,發現問題不斷調整方案。愛迪生髮明燈泡試了無數次。很多時候,盡人事,聽天命。體現的是恆心和毅力。


很好的問題。對修行對佛法如果不執著也難以到達彼岸吧。

玄奘法師在取經的路上,走沙漠過雪山,萬里孤征,客服無數艱難險阻,如果不執著估計早就半途而廢了吧。

我覺得一個是目標,自己認定的,覺得正確的,值得的,有價值,有意義的,而且是經過自己努力可達成的就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遇到挫折困難不放棄。當然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會因人而異,基於自己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而且可能會變化,隨著自己的閱歷的增加,觀念的變化,也許以前覺得有意義的事,突然覺得沒意思了。也或許以前不屑的事,突然覺得有價值了。

然後是努力,盡人事聽天命,只要自己努力過了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論結果如何不會強求。在順其自然中努力,在努力中順其自然。

總之還是世間的有為法,遵循因果律。


佛說不要執著自我,沒有說不要執著,成佛本身就是最執著的事情,沒有這份大願,沒有這份無量歲月的執著和堅持,哪裡可以成佛?


佛說的執著是對錯誤的概念,錯誤的見地看不明白,執迷不悟,而不是堅持理想。

這是個多意詞。把多意詞當一個意思用,當然會矛盾了。


堅持道路和偏激是兩回事。

堅持道路代表你堅持往一個方向走,不因為一時的困難、一時的挫折而放棄。所以成就大事者必然堅持道路,因為大事必然伴隨著困難及挫折。若無法在困難及挫折下堅持下去,那麼自然也沒有成功的一天。

偏激則是指你的想法已經偏離客觀,比如你的想法明明是錯誤的,卻堅持不改變。明明你的做法只會讓你變得更痛苦、更遠離自己的目標,但你卻因為一些不合理的原因而不改變,這個就是「執著」。

這兩種做法很容易混淆在一起。人們很容易把「執著」和「堅定道路」混淆在一起。

因為作為當事人,有很多事情,你是不知道你前面在走的路是生路或是死路;你往往也不知道,你的堅持,是讓你更接近目標或是更遠離目標。

你可以做的,只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內心是不是有非理性的情緒,在影響你的判斷。有錯則改之,無錯則堅持。

做成驚人成就的人,或許在別人眼中是偏執的,但真相是,在他想做的事情上,大部分人其實才是偏執的一方。他的道路其實沒問題。所以他選擇了堅持下來,最後成功。

如果他的道路是錯誤的,那麼他的偏執就是真的偏執。他堅持下去會死路一條。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擇善固執。

佛教多執著於教人行善積德啊。只是叫你不要執著於一些不值得執著的東西


佛教所說的不要執著,是指對於自身感受的執著。

因為按照十二因緣法則,對感受的執著就是愛取,這會產生貪嗔痴的習性反應,也就是業。如果不執著,就會切斷十二因緣的輪迴,從而解脫。


推薦閱讀:

你是為了愛而活著,還是為了成功而活著?
晨光文具為何在中國如此成功?
創新能力是怎麼培養的?
成功追星的案例有哪些?
什麼樣水平的人可以算精通python?

TAG:智慧 | 成功 | 佛教 | 佛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