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讀老人與海這本書?

一名大一學生,準備讀點名著,從圖書館借了一本《老人與海》,不過水平不行,看不出他的精髓,能給解釋一下嗎?


推薦王小波的書評:

「我不相信人會有所謂的「命運」,但是我相信對於任何人來說,「限度」總是存在的。再聰明再強悍的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也總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亞哥不是無能之輩,然而,儘管他是最好的漁夫,也不能讓那些魚來上他的鉤。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象最好的農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獵手久久碰不到獵物一般。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限度,彷彿是命運在向你發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老人沒有沮喪,沒有倦怠,他繼續出海,向限度挑戰。他終於釣到了一條魚。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樣,這條魚也是魚中的英雄。魚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遠離陸地的地方,在海上與老人決戰。在這場魚與人的惡戰中,魚也有獲勝的機會。魚在水下堅持了幾天幾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窮於應付,它用酷刑來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這時,只要老人割斷釣繩,就能使自己擺脫困境,得到解放,但這也就意味著宣告自己是失敗者。老人沒有作這樣得選擇,甚至沒有產生過放棄戰鬥的念頭。他把那條鯊魚當作一個可與之交戰的敵手,一次又一次地做著限度之外的戰鬥,他戰勝了。

老人載著他的魚回家去,鯊魚在路上搶劫他的獵物。他殺死了一條來襲的鯊魚,但是折斷了他的魚叉。於是他用刀子綁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斷的時候,似乎這場戰鬥已經結束了。他失去了繼續戰鬥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這是,他又進行了限度之外的戰鬥:當夜幕降臨,更多的鯊魚包圍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槳、甚至用舵和鯊魚搏鬥,直到他要保衛的東西失去了保衛的價值,直到這場搏鬥已經變得毫無意義的時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白骨,只帶回了殘破不堪的小船和耗盡了精力的軀體。人們怎樣看待這場鬥爭呢?

有人說老人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了得英雄。儘管他是條硬漢,但還是失敗了。

什麼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得目的,這就是失敗。

但是,那些與命運鬥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卻天生地接近這種失敗。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魚來咬他的鉤,於是他常常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鬥爭。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這個詞還有另外的含義,即是指人失去了繼續鬥爭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類向限度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失敗。而沒有放下手中武器,還在繼續鬥爭,繼續向限度挑戰的人並沒有失敗。如此看來,老人沒有失敗,老人從未放下武器,只不過是喪失了武器。老人沒有失去信心,因此不應當說他是「失敗了的英雄」。

那麼,什麼也沒有得到的老人竟是勝利的么?我確是這樣看的。我認為,勝利就是戰鬥到最後的時刻。老人總懷著無比的勇氣走向莫測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戰勝的。

他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是強悍的人類的一員。我喜歡這樣的人,也喜歡這樣的人性。我發現,人們常常把這樣的事情當作人性最可貴的表露:七尺男子漢坐在廚房裡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裝筆挺的男女們坐在海濱,談論著高尚的、別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歡人們像這樣沉溺在人性軟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歡人們總是這樣描寫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樣,很多人每天也走向與他們的限度鬥爭的戰場,彷彿他們要與命運一比高低似的。他們是人中的強者。

人類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擴大了。人類在與限度的鬥爭中成長。他們把飛船送上太空,他們也用簡陋的漁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馬林魚。這些事情是同樣偉大的。做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遠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類前進的道路上,強者與弱者的命運是不同的。弱者不羨慕強者的命運,強者也討厭弱者的命運。強者帶有人性中強悍的一面,弱者帶有人性中軟弱的一面。強者為弱者開闢道路,但是強者往往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為大腹便便的遊客打魚一樣。

《老人與海》講了一個老漁夫的故事,但是在這個故事裡卻揭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我佩服老人的勇氣,佩服他不屈不饒的鬥爭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


H.《老》

(似乎放在這裡比較合適哎)

我並不會為了寫一篇文章而試圖假裝自己多少能夠共情于海明威——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共情于海明威那倒是略顯驚悚。但我們都很清楚,共情是觀賞暢銷書的正確姿勢,卻不是一切閱讀乃至閱讀理解的必要條件。文學閱讀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如果真有這種前提)應該是這一條:在讀書之前我們(或許除了巴特和福柯)多少都抱有一點對於作者威望的迷信。(儘管我們從來是不肯承認的。)我們在內心裡相信海明威被世界稱為偉大的作家是有原因的,正如我們相信二十世紀被視為(或誣衊為)一個混亂時代是有其原因的。事實上,現在我正試圖為前半個命題捏造出一些原因來。於是海明威是這樣一個作家:在閱讀之前,你發現他被大家描述得近乎一個頑固的直男癌患者。然而僅在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後,你才會知道,原來大家所言非虛。

1.敘述和性格

「你得承認有些東西寫的就是好。比如海明威,你跟一個人說海明威好,他問你"哪好啊,我怎麼沒看出來?"——那這個問題是沒辦法解釋的,海明威的東西你都不覺得好,那就很難繼續說下去了。」——馬原

馬原喜歡海明威——如果首先想到《岡底斯的誘惑》那種神經兮兮,讀者大概會感到意外。但只要隨後發現馬原其實來自東北,事情就顯得自然了。誠然,海明威-東北性格的假說純粹敷衍搪塞,馬原鐘愛海明威的「真實原因」(我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臆測的那種原因)是他覺得海明威的小說重視「表」——也就是,重視敘事形式、語言、節奏之類的東西——勝過「里」——也就是說,勝過內涵。我不知道馬原的評價是否恰當,但海明威作為文體家的成就舉世共睹。在大家都受夠了維多利亞英文那種優雅高妙之富麗堂皇之秀美之品味象徵之修辭的二十世紀,海明威的新聞式寫作顯然是文學界的一股清流。一個(舉爛了的)例子:「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非英語國家的高中畢業生都可以讀懂每一個詞。(之所以抄英文是因為這句話讀起來很帶感。)簡潔明快的語言和修辭或許可以成為泛浮誇時代之後的新風尚,但文學作品本身不會因其語言簡潔就有價值。如果海明威的簡練在某些時候是極其恰當的——比如在《老人與海》中——我認為那主要是因為桑迪亞戈本人就是一個應當被簡練的語言所描寫的人。或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海明威的這個主角是一個簡練的人。

海明威的這個主角當然不是什麼簡練的人。桑迪亞戈是一個糾結、脆弱、自憐自哀、仁慈、堅強、果斷、殘忍的人,或者說,他(正如所有人一樣)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老頭子。但在大部分時間裡,簡練的一面是如此顯然地壓倒了複雜的一面——桑迪亞戈是一個平均每句話不到十個單詞的老頭。有很多結論或許可以被作出:沉默者堅韌的意志、和語言成反比的行動力,如此等等,但我滿足於「一個平均每句話不到十個單詞的老頭」。因為桑迪亞戈並不沉默,他【自言自語】。

比如:

「你多大了?」老人問鳥,「是第一次上路?」

或者:

「這算什麼破手,」他說,「你樂意抽筋就抽你的吧,把自己弄得像個爪子一樣,對你沒有什麼好處。」

或者:

「Agua mala(西班牙語水母),」老人說,「你這婊子。」

或許從莎士比亞開始,文學人物一個接一個地自言自語。如果一個作者聲稱在人物的自言自語中不包含任何類似於「這樣我方便寫」的意圖,我反正不信。然而莎劇角色的自言自語顯然另有一個重要作用:表達人物本身的性格特點——猶疑、矛盾或者自我否定。而在桑迪亞戈的自言自語中海明威想要表達什麼呢?

孤獨。(我瞎猜的。)

從另一方面,一個獨漁海上的老人,假使他既不自言自語也不對海洋生物說話,(畢竟大多數人獨處時都不對海洋生物說話!)作家該如何對他進行描寫呢?我們會覺得,這很簡單啊,心理描寫呀。然而對海明威來說,大段的心理描寫差不多就等於吃屎。於是在這裡,海明威走入了敘述的困境,正如桑迪亞戈走入了他者缺席的困境——他是個老人,曾被一個boy(男孩或男青年?)陪伴,如今孤身一人。一個人在不被旁人觀賞時如何還能顯示出自身?(這個困境的敘事學意義或許大過其哲學意義,但我們畢竟可以假裝它有一些哲學意義。)海明威給出的答案是,通過自言自語——自言自語既是緩解孤獨的安慰劑,也是彰顯自身的必要手段,還是開闢描述可能的精妙發明。在此我們看到了「敘述手段-人物性格」的統一。而廣義的敘事方法——包括語言、故事結構等——如果恰當運用,也可以體現更為廣義的性格——作者性格、角色性格、故事本身的性格。簡明的語言呼應老人性格中利落的一面,正如簡明的語言呼應海明威本人的創作哲學(或者說,海明威的強迫症)。關於敘述-結構和性格-內容的統一,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尤利西斯》(我一點都不想假裝能看懂這本書,後面那兩句純粹是聽別人說的)——形式上,瑣屑的描寫和對經典的瘋狂戲仿,以及內容上與之對應的,純粹日常和英雄主義的結合。

2.

「最近時興一種觀點,即把一切文學作品看成關於作者本人經歷或者文學創作過程本身的一個隱喻。」——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非常抱歉,納博科夫,但那種觀點似乎將會永遠時興下去了。

有一種我們都已經聽煩了的陳詞濫調:1950年,《過河入林》在美國評論界的大失敗一度讓海明威陷入消沉,然而老作家並未被一時的失利擊垮,而是忍辱負重,奮力筆耕,「終成《老人與海》的不朽名篇」——而小說中雖敗猶榮的老人桑迪亞戈,正是海明威個人生活的縮影。(光是想到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我就覺得羞恥。)如果說海明威不得不忍受一次次地進入高考作文,那也實在是他自作自受的下場。確實,「桑迪亞戈-海明威」的隱喻是如此明顯,我不知道我們還能否稱之為一個「隱喻」。(或許該叫一個明喻。)海明威的自負和自憐又是如此張揚,以致於我們在直面馬林魚殘破屍骸的閱讀過程中很難不想到他那可憐的《過河入林》。海明威幾乎是在指著他的老漁夫大喊大叫:「看吶!一個人可以被殺死,但他就是不能被打敗!桑迪亞戈!一個失敗的英雄!就像我一樣!【而且我還他媽很成功!】」然而作者已死,海明威在1961年用心愛的獵槍削掉了自己的半個腦袋,這下他再也叫喚不起來了。

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響亮理論,本意是在「結構主義-符號學的解釋學」這個框架里取消訴求作者權威的必要性。然而這句話太漂亮又過於難懂,以至於整個文學界都傾向於對其做一種隱喻的理解(文學界最擅長的事)。但如果我們真當作者不存在那樣去讀《老人與海》,就幾乎陷入一種對意義迷茫的狀態。我們或許不必知道什麼《過河入林》也能很好地理解海明威,但我們永遠無法在不了解海明威的前提下理解他的作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把海明威看成一個直男癌——我們把海明威看成一個直男癌,因為他就是一個直男癌,用今天的標準看,是一個晚期直男癌。我們大可以做一次瀟洒的現代人,痛痛快快地鄙視海明威一通然後轉身離去。然而【我】畢竟沒有那麼做。試圖理解《老人與海》,如果不是字面上的理解,一點也不該被視為一個簡單的任務,因為社會語境的快速變化已經使它所想要傳達的那種情感變得不合時宜。從不讀文學的康德做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洞察,文學藝術究其本質而言是作者為傳達一種【感受】而非一種現象所進行的虛構。海明威想要傳達的感受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在字面上清楚地看到:「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他無論如何不能被打敗。」然而這種【感受】究竟是什麼樣的——我的意思是,海明威【希望】在我們讀者的心中激起的那種感情是什麼樣的?我們知道這種感情可以被稱作「失敗的英雄主義」,我們知道這種感情是猥瑣卻激昂的,但我們不知道這種感情到底【是】什麼。我們對這種情感的理解(或者至少,我對這種感情的理解),正如未曾愛過的人對愛情的理解,是理論上通透但實際上一竅不通的。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說「我一點也不試圖假裝自己多少可以共情于海明威」——我們的時代不是世界大戰之後的英雄主義時代,我們的時代並且是一個喜劇性碾壓悲劇性的時代。

海明威已死,首先死去的是他的驕傲——這是一個瞬時過程,伴隨著火藥和血腥的轟鳴。然後死去的是所有令海明威得以被理解時代氣質——這第二重死亡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正在進行中。總有一天海明威的語境會徹底消亡,「英雄氣質」將成為一個難解的密碼。而我們的子孫會在面對《老人與海》時完全不知所措,並試圖做出一些符合自己時代精神的胡亂解讀——正如我們在面對莎士比亞時所做的那樣。(說實在的,對海明威的這種亂解讀已經開始了,我不就正在做嗎!)

3.海明威與基督與尼采與存在主義,未寫。

4.電影鏡頭與小說敘事法,未寫。

5.我不想寫啦!!!!累。


讀完英文原著後,不喜歡很多人給老人桑提亞哥冠上英雄的稱謂,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真實,平凡,簡單。

老人是個軟弱的人。

如果本書是為了描寫一個英雄史詩般的人物,大可不必用這樣平凡的事件去表達,事實上,現代很多的網路小說在這方面描寫的場面已經足夠宏大了,神魔,天地,浩劫,這些比桑迪亞哥更加適合英雄這一個頭銜。

這本書吸引我們的地方不在於老人的勇敢和堅強,而是我們在老人身上看到了我們人生的一個縮影。

開篇就以一個落寞的孤獨老人受到小男孩的關照起手,這是溫暖

接下來老人便單獨出海,一葉小舟便出了港口,這是勇敢

老人很快便鉤住了一條大魚,並且這可能是自己得到最大的魚,這是夢想

他在捕獵大魚時用手死死握住魚線,用背勒住魚線,徹夜未眠的努力,這是堅持

在捕獵大魚的時候他也捕獲了一些小魚,這是收穫

在經過漫長拼搏之後,他終於成功的把魚固定在船的邊上,這是榮耀。

當鯊魚撕碎馬林魚,只留下一副骨架的時候,這是落寞

熟悉嗎?這其實和很多人的一生的縮影很像。

幼年時候家庭的溫暖,青年時候勇敢踏入世界,擁有夢想堅持努力,收穫榮耀,

然而海明威在最後卻加上了一個落寞的結局,可悲嗎?

不,一點也不。

這是他應得的結局。

無論是老人一開始錯失了和棒球明星相處的機會
I was too timid to ask him 還是捕獲大魚以後擔心這個不是真實的 It was too
good to last 又或者是回到漁村以後和男孩說話時對過去經歷的They truly beat me 都是老人對自己的一種否定。(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桑提亞哥不適合英雄這個頭銜的原因之一)

但正是因為這種否定才讓這本書於大部分人的內心精神世界相互吻合。

桑提亞哥和我們都是這樣:

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不願意接受,因此錯失了與棒球明星相處的機會。

對於獲得超出自己接受範圍的東西表現出的小民心態,總是覺得自己不應該得到這麼好的魚。

面對失敗,沒有能力接受,總是認為魚和大海打敗了他。

在這種情況下,那句你們一直習慣性的認為是彰顯老人勇敢的那句話: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更像是桑提亞哥的幻想,而不是他自己的真正情況。(這一點也與我們的內心精神世界相互吻合,總是去幻想一些自己並沒有的東西。)

所以,老人的落寞結局的根源是因為他心理的軟弱

因為和大海搏鬥本身便是他漁民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一個重複了無數遍的皮影戲,一次他來說習以為常的亡命生涯。

而面對超出他眼界和格局的東西,他只表現出了一種軟弱。

因為軟弱,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偉大。

——————第二個方面理解的分割線——————————————

從文章的一個主線來理解,棒球明星DiMaggio

每當漁民感到在捕魚中缺少精神力量的時候都會想到DiMaggio,甚至拿自己滿是傷痕的手和DiMaggio的骨刺做一個對比(兩者都讓他們缺少力量

從文中老人希望得到一個收音機,這樣可以在一邊捕魚的時候一邊得知棒球聯盟的新聞。希望和棒球聯盟多多接觸,卻錯失了和棒球明星接觸的機會,老人其實是希望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嚮往漁村外面的多彩生活的!(這裡棒球聯盟就是多彩生活的一個縮影。)

文中也有一個隱喻:

the old man said.
"They say his father was a fisherman. Maybe he was as poor as we are and
would understand." "The great Sisler"s father was never poor and he,
the father, was playing in the Big Leagues when he was my age."

老人說:「聽說他父親也是個漁夫,或許他跟我們一樣窮過,能夠了解我們的 情況啊。」「偉大的塞斯樂的父親一輩子可是都沒窮過噢,他父親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在
打職棒大聯盟了。

棒球明星的父親原來也是一個漁民後來卻去打職業棒球大聯盟,從漁民到明星的轉變,老人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表現出了很簡單的羨慕。

老人不甘心一輩子只當一個漁民。

所以他說出了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Besides, he thought,
everything kills everything else in some way. Fishing kills me exactly as it
keeps me alive.

生於斯,毀於斯。捕魚是老人桑提亞哥的謀生手段,卻也是他與外面世界的枷鎖。

這句話無疑又一次的戳中了無數人最真實的內心,那些不甘心在平凡崗位上一輩子平凡下去的人。

——————————第三種理解分割線——————————————

Then we might have fought
them together.當老人和被大魚血肉吸引來的鯊魚搏鬥時,他這麼對那條魚說道。

"Fish," he said.
"I love you and respect you very much. But I will kill you dead before
this day ends. 對魚的尊敬和熱愛

老人對於海的感情是很複雜的,包含了一種對於魚的熱愛和尊敬。

There are three things that
are brothers, the fishe and my two hands.

老人對於自己雙手的感情更是複雜,執著的認為自己的雙手和魚應該在一起,表現出對於身為一個漁民的強烈的自信。

但是,這些美好的感情都是建立在老人熟悉的事物上面,一旦遇到老人所不熟悉的事物,他仍然是一個懦弱的人。

PS:關於小男孩的理解我覺得我還不夠境界,還不能準確表述

——————————————最後——————————————————

老人與海,這本書有太多的讚譽。

然而,這本書的偉大卻在於平凡,他只是描寫老人與海。

其實老人與海只是一個縮影,他可以是

員工與國企

學生與學校

醫生與醫院

那些在自己應該的崗位里對崗位熱愛,尊敬,但又嚮往外面生活的人

都是老人與海。

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

Everything kills everything
else in some way. Fishing kills me exactly as it keeps me alive.


推薦一個中國版《老人與海》的故事。也許更讓人唏噓。

————————————————————————————————

鏈接:知乎專欄

文 | 魏玲

事實核查 | 劉洋

盲者前傳

洪水20年前沖毀了冶里村的樹林,20年後又沖毀了一次,賈海霞看見了第一次,沒看見第二次。

和冶里村的大多數男人一樣,他本來是煤礦上的工人,左眼先天性白內障,沒有視力,只有光感,光靠右眼乾活。他碰上了瓦斯爆炸,燒傷了百分之八十的皮膚,領到一張殘障證明,傷好以後換到採石場工作,干爆破。2000年10月的一天,誰也說不清怎麼回事,沒人犯錯,可一塊碎石就是飛了足足六十米,插進了那隻好眼。他完全失明了,醫生用硅油把眼球處填充起來,所以他的眼睛看著倒比常人更明亮。

剛失去視力那段日子,他被困在床上,白天晚上躺著,什麼也不想,後來回憶時他懷疑老年痴呆就是這種感覺。有些天他想死,也努力了幾次,結論是作為瞎子生活無法自理,求死也無法自理——他根本沒可能找到妻子藏起來的農藥和繩子。這些天都過去後,他開始挨個想冶里村裡那些殘疾人的命運。好多殘疾人的老婆都跑了,他理解,這正常也平常,「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屬品,附屬不了就跑了」。

即使到了今天賈海霞的老婆也同意當初是她非要嫁給賈海霞不可的,這個男人雖說沒錢沒朋友,好勇鬥狠還坐過牢,卻有更重要的品質:不是一個面瓜。

她的父母反對婚事,她帶上幾件衣服就搬去跟賈海霞住,為此失去了幾個未成形的孩子——每次懷孕,父母都架著她去縣衛生所做掉,並把讓女兒流產的仇記在賈海霞頭上。但女人一旦下了決心事情就決不會回頭了,她相信丈夫的話,「生孩子這事跟販毒一樣,九次失敗,一次成功就成功了」。第三還是第四次懷孕是1996年那場洪水前的夏天,天熱得人人都走不動路,街上空空蕩蕩,賈海霞給她買了一台電風扇。這舉村罕見的電器驚動了雙方父母,女方父母由此猜到了孕情,男方父母則是來搶電風扇和幾件傢具的。為了保衛妻子和風扇,賈海霞舉起菜刀朝自己的手腕砍下去,二十年後再提起時他很滿意自己的即興台詞:「我跟我爸說,風扇是我買的,你給了我生命,我把生命還給你。」那一刀砍偏了,賈海霞沒大事,他老婆卻嚇哭了,走進廁所流了產。這件事,或者前面所有事加起來,使他們和雙方家人斷絕了往來。

那場洪水捲走了河灘上賈文其從初中輟學開始種的整座樹林,過程之輕易跟鬧著玩兒似的,賈文其三歲時摸到電閘失去雙臂,那一年可謂再遭一劫。洪水也泡壞了賈海霞借住的房子,水落下去後,房子朝河的方向傾斜了四十五度。賈海霞卻走上了人生巔峰,他還沒瞎,1997年五月初九,在妻子流產幾次之後,兒子來到了世界上。

賈海霞講這些時,老婆在客廳出出進進,滿頭小卷彈簧般顫動著。客廳高大、空蕩,定格著一個家庭曾可能變得富裕卻突然並且永遠窮了下去的瞬間。通向三間卧室的布簾舊得成了鏤空的,在穿堂風中捲起邊。她在村口用一隻鐵鍋「炸麻辣燙」,正把煤氣罐和鮮艷得不像食物的「串串」搬到院子里的三輪車上,「出攤了」,她說。

賈海霞沒搭理她,好像他正熱烈描述的是一個別的人。

「特有意思,特有意思。」他足足講了1.5個下午,光是講和老婆並肩戰鬥的美好時光,用著一種語文課分角色朗讀搭配情境表演的講法。他全程夾著煙,卻只點了兩次火,抽上一兩口又馬上摁滅。正當你以為談話要進行到永遠時,他卻像電池突然沒電了般蔫了下來,草草地講完了後面二十年:他和老婆有陣子也幾乎斷絕了往來,等各自變老一些又好了。

直到坐在黑暗中挨個想村裡殘疾人的命運時,賈海霞才重新想起他的小學同學賈文其來。

拜訪小學同學那天是賈海霞失明後第一次獨立出門。他不合群,更不願加入瞎子們那一夥,拒絕用盲杖。路上下一個坡差點要了他的命。賈文其熱情招待了他,給予殘疾人對殘疾人的安慰,雖然直到告辭時賈海霞都沒記起小學同學的臉,但心裡好受多了。他也象徵性地問了問同學近況,得知賈文其又種上樹了。他問,那洪水再來怎麼辦?賈文其進裡屋拿出一本書。

「《易經》。」賈文其自信地說,好像書是他自己寫的。

賈文其說他查驗過,書上的卦象和縣誌記載一條條都能對上,洪水「逢三逢六」,「咸豐三年,民國六年,1963年,1996年」。總之那書上也寫了,他也推算了,二十年內都不會有洪水——也就是說,下次洪水到來,至少也將是遙遠的2016年。

賈海霞不確定賈文其是真懂還是又拿出了他那一套玄學。種樹之餘賈文其還搞點副業,給人看八字取名。

在賈海霞剛剛加入的這個殘疾人世界裡,賈文其可是值得幾分敬仰的前輩,當年這個沒手的年輕人攪得村裡幾個姑娘爭風吃醋,其中一個為他大了肚子,竟被他要求墮胎,其瀟洒不羈令當時同樣只有十八九歲的賈海霞目瞪口呆。賈文其說,「自古英雄配美女,那個也不美」——只是現在他知道了,三十年過去他仍住在冶里村一間小窯洞過著單身漢日子,哪兒也不曾去,什麼也不曾發生。

那個下午賈文其問賈海霞,要不要一起種樹,賈海霞同意了。他想總比等老婆「附屬不了」強。

後來賈文其說他是懷著幫助弱勢群體的心態才親自出馬替賈海霞要賠償金的。提前幾天他往賈海霞眼眶裡塗滿「膚輕鬆軟膏」,差不多用掉半管,叮囑千萬別洗,出發去採石場一路上那隻眼像他預計的那樣又糊又臭,流著不明液體。他騙採石場經理賈海霞眼底爛了,通著腦子,能不能活下去說不好,「你們跟他去看病越看越撒不了手,咱們一次性給點錢就算了,(給他)四萬五,多一萬給我,我騙騙他,五萬五搞定」。「我戲演得很好」,賈文其說。他把所有的錢都給了賈海霞。

沒眼睛的賈海霞就這麼加入了沒手的賈文其的種樹事業。

白鸛亮翅

分工是自然發展的,沒手的背著沒眼睛的從河道最窄處穿過水流,從一塊石頭換到另一塊,石頭像塗了肥皂那麼滑。過了河他們一根根檢查樹枝,把枯掉的拔出來,再插進一根新的。沒手的選種植位置,沒眼睛的用鎚子和鋼釺在鵝卵石堆中敲出坑來。往鵝卵石堆上砸鋼釺這種事再熟練也會老砸到手。十五年後,他手上的疤多得跟補丁似的,星星點點像得了皮膚病。樹枝是從鄰村偷來的。沒手的在樹下指揮加望風,沒眼睛的爬上去砍掉被選中的枝條。種樹枝成活率很低,但他們沒錢買樹苗。

第一批樹絕大部分枯死了,就五六根長出新葉,賈海霞像撫摸他當時四歲的兒子的腦袋那樣摸那些葉子,小心翼翼,怕摸太多摸死了。有次還抹了下眼睛。

賈文其從那時起就注意到搭檔這一點了,城市人叫「脆弱易感」的東西在冶里叫「娘們兒」,他想,這人經歷的失敗太少了。

他自己上一次哭鼻子還得追溯到初中,他功課很好(想想這對他的難度),班主任卻叫他退學,就因為他一個人上不了廁所,幫他提褲子的那些男生煩了。賈文其悶在房間里一禮拜,搞出一種小號滑輪組,安裝在肩膀上,風箏線穿過褲子扣眼,用牙一咬就能提上褲子。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幹不了的事了。而賈海霞除了會幹幾件事外全是幹不了的事,他明明有個水塘,又大又深,卻說眼壞了養魚看不見,就那麼閑置著。

樹林里的工作不難,就是得不停地干。賈海霞幹得不錯。有時植物提醒他它們的生命力,枝條癱軟在石頭上,澆上水第二天全站了起來。一部分重要體力工作是趕羊。他們眼裡山羊就像白色大蚊子,盤桓不去,驅趕不散,跟著牧羊人繞樹林轉圈,四十度高溫天也躺在滾燙的河灘鵝卵石上,隨時衝鋒進來啃樹枝。他倆作為山羊唯一的天敵,山羊上班,他們就得上班。而剌剌草比羊還可怕,賈文其帶我去看過直徑三十公分的樹被剌剌草絞死的奇觀,它們綿延起伏如綠色的織物,像河水那樣吞沒樹。許多事只有他倆知道。你種下樹,樹帶來更多,楊樹一年長一米,「第二年伸開胳膊了,蔭出一大截了,那一塊就潮濕了,就可以再往前種。」用不了五年鄰樹的樹冠幾乎頭碰頭了,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完整的天花板。

一開始樹林的生長速度比賈海霞想像得慢,後來又比他想像得快。過了河,光線漸漸收走,陰涼是胳膊也能感覺到的。有一天在林子里,眼前的光感沒有了,他知道種成了。他這邊走走,那邊走走,都是暗的,「沒有漏的地方」。當你變成殘疾人,你走到哪兒都得像個客人,你要是看著自在,別人就得生氣。而在樹林里,他忘記了自己是個客人。

賈海霞總是回到樹林里,像鴿子傍晚歸巢。

總共就兩次,他為失明深深感到遺憾,其中一次是在兒子賈力寧高中的禮堂舞台上。那是這對搭檔成為名人以後的事,學校請他去「作報告」,上了幾級台階,他感到光線突然變強,白亮白亮的,掌聲「嘩」就響起來,一陣普通的,緊跟著一陣超響亮的,哽咽讓女主持人嗓音變得更尖,以至於好一會兒他才聽出來是兒子在他面前跪下了。

我要能看見就好了,他想。

「我腦子裡兒子還是四歲的臉,」賈海霞帶著我從河灘往他家走,穿過一根粗水泥管充當的小橋,他說,「他現在不大回家了。」

「頭幾年就是挨老婆罵,」賈海霞繼續說,「每天罵,你他媽的每天種樹你吃那樹啊。」

種在鵝卵石間,樹根插不進深處,十萬根樹枝只有兩萬根發了芽,其中一半又沒活過春天。發芽的一萬根長成了這座懸浮在鵝卵石上的樹林。馬蜂不請自來,還有兔子,從草叢這邊消失,再從十幾米外冒出來。只有長期生活在樹林的人才能從草葉顫動中辨認它們的行蹤。有一次鄉長來樹林視察,歡迎他的是一條一米長的蛇。

「跟一個植物園似的!」前些年賈文其愛這麼說,讀了那些寫他們報道後,他改口說,「跟一個生態系統似的!」

樹從賈海霞生怕摸死了到長得比他還高,只用了短短三年。再後來樹有多高他就不知道了。

後來他們不再需要去鄰村偷樹枝,他們自己樹上的樹枝已經足夠好、足夠大了。樹林面積擴大是人人看得見的,邊界向鐵路橋伸展,越過橋洞,蔓延到鄰村的河灘上。

賈海霞55歲了。好多次他差點從樹上掉下來,高度足夠摔斷脖子,最危險的是一隻大鳥從他身邊撲棱翅膀飛起來那次,嚇了他一跳,腳上沒吃住勁,他抱著樹榦滑下去一截,幸運地掛到了另一個樹杈。他還專門拉一位年輕攝影師去看過大鳥的窩。「特白,特漂亮,翅膀梢發黑,嘴是紅的」,拍完後攝影師說,他也不認識那鳥。

「媽逼的。」賈海霞轉述老婆罵他的事情時不忘罵回去。

可以說明這對往日甜蜜夫妻的關係的是小奶貓的事。去年六月,賈海霞的老婆弄來一隻小奶貓,喂它火腿腸吃,照顧它(「人還吃不上!」賈海霞說)。小貓剛來時的一天夜裡他就因為踩到它被咬了一口。他能從那一口中感到小奶貓的恨意。從那天起他就想把貓摔死。

瞎子最恨貓,因為貓沒有聲音,危險得像定時炸彈。可是他老婆一定要養這隻小奶貓。

從哪個方面說賈海霞都從人生巔峰上滑落下來了,如今跟家相比,樹林更像他的家。那段時間賈文其看著賈海霞一會兒種上一棵桃樹苗,一會兒種上一棵竹子、香椿,懶得理他,在他眼裡這跟摸嫩葉一樣——一系列娘們兒舉動中的一環。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賈海霞獨自在樹林散步,還順利回到了河邊,他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坐標系。

靠把桃樹、竹子和香椿種進固定的間隔,賈海霞獲得了一個棋盤般的坐標系。等樹林再大、再大,變成一片森林了,有眼的人也會迷路,瞎子卻永遠不會。賈文其很震動,感到自己低估了搭檔的頭腦。

兒子賈力寧的女朋友看到樹林時發出驚嘆,幾乎流下眼淚。

賈文其看著賈海霞有一次爬到砍樹枝的位置沒有停下,像被什麼吸引住了,繼續往上爬。樹晃得很厲害,他知道怎麼跟著搖晃身體,盡量快地移動,避免樹枝承受不住體重,再踩上一根更高的樹杈,如此四五次,賈文其看不見他了。爬著爬著,賈海霞眼前重新有了光感,「就跟飛機過了雲層一樣」。現在他知道他的樹林有多高了。

年輕攝影師又一次來時告訴賈海霞,「那是一隻白鸛」。他一個瞎子,跟一個沒手的人種在鵝卵石上頭的樹林,竟飛來了一隻白鸛,或者別的什麼看上去類似的鳥。

管鮑之交

賈文其知道怎麼處理矛盾。有一次他和賈海霞吵得很兇,最佳地段種遍了,接下來應該直接種在水渠里還是種在離水源更遠的岸上,誰也說服不了誰。「種在水渠里,把水溝佔住通不了水了,水一大沖走了。」「在岸上沒長到能被沖走就乾死了。」種在岸上的真的乾死了。那段日子被他們稱作「冷戰時期」,兩個人一句話也不說,當然「樹還是繼續種,只要我一伸手,他就知道我要什麼。」賈海霞說。

賈文其想起了每年給他們寄兩千塊錢的西藏女護士白瑪義珍,今年那筆錢沒到,人當然願意捐款就捐款,不願意就不捐,但他覺得不大對勁,他決定打一個問候和感謝電話。白瑪主動提起了今年的錢已經給了。「要不是海霞大哥告訴我換了卡,我就匯錯了款。」

那不是兩人共有的銀行卡。「現在你知道了,我們的友誼是『管鮑之交』,」賈文其說,「我看不大慣他的人性。」

出於某種公平,賈海霞也不知道賈文其每天跟他一起種著樹還順便撿著鴨蛋的事。村裡的鴨子白天都在河上溜達,夜裡回窩下蛋,但總有些鴨子控制不好時間,蛋滾落在河邊,賈文其看見了就用腳夾起來往工具筐里放,多的時候一天能攢四五十顆,算是一個有眼睛的小小的優勢。

鴨子軼事

賈海霞先天眇一目,後天盲一目,種了15年的陰翳蔽日足以引來白鸛的樹林後來也毀於一旦,可是當我問他一生最傷心的事時,他卻說,是鴨子死了。

失明的第三年賈海霞開始養鴨子,一個人照料著一團團搖搖晃晃的毛球長成腿腳麻利的成鴨,由鴨子長領著去喝水。他說自己和大部分鴨子關係好,除了幾隻脾氣爆的老拿扁嘴咬他。

五百隻鴨子聚在一起那氣味養過的人才知道,他覺得潔癖老婆希望他乾脆把床搬到鴨捨去算了,他也認真考慮過,倒不為老婆,而是因為感到過去得罪過的鄰居正在報復他的鴨子。他的證據是奇怪的鴨蛋。鴨子很敏感,夜裡受了驚嚇會下出變形蛋。早晨撿鴨蛋時,他摸到過跟鵪鶉蛋那麼小的,跟鵝蛋那麼大的,還有的蛋殼中部鼓起一個包。

他的鴨子依次生過卵巢炎、呼吸道病和胃腸病。卵巢炎外表看不出來只是下不了蛋了,呼吸道病要耳朵貼到鴨子胸前聽它們的喘氣聲,這兩樣都克服了,可胃腸病得看鴨子屎——腸病屎是黃色的,胃病是綠色的——他看不見,去請教老師傅,老師傅說,還有一個辦法,「你嘗它一嘗」,「腸病屎嘗起來發甜,胃病屎嘗起來發臭」。

他的鴨子生了很多很多次病。

冶里的鴨子們盛極一時,幾乎佔領了所有水面,結果沒多久電視上就滾動起「限時滅鴨通知」,政府說,鴨子是污染石家莊水源地的罪魁禍首,村民們又忙著四處藏鴨子。

最後,一天夜裡,賈海霞的鴨子全死了。他說,「黃鼠狼把它們都咬死了」。鴨子的真實死因成了一個謎。賈文其推測有人給鴨子下了毒,他猜賈海霞不這麼說是因為懷疑很多人,他也不確定是哪一個。部分依據在於賈海霞跟鄰居打過一架,他揪住鄰居的領子,拉到胸前踢打,這時卻冒出另一個人從背後拿石頭把他腦袋拍了。他想不出那人是誰。

無臂浪子

2014年日後被他們稱為「感動河北年」,2016年則是「CNN年」,他們出名了。「從古到今,」賈文其強調,「沒有過一個外國人到冶里來。」

一撥又一撥外國人萬里迢迢來冶里看他們的樹。「2014、2015、2016就干這個了,接受採訪。」賈海霞說。賈文其會描述那些面孔給搭檔聽,在他自己心情好的時候。

「韓國人長得跟我們差不多,就黑頭髮不一樣。」賈文其說。

「咋不一樣?」賈海霞問。

「格外黑。」賈文其說。

作為發言代表,賈文其面對鏡頭時表達已經流利到了刻意的地步,他是這麼描述樹林的:「布谷鳥『咕咕』,黃鸝『黃呵溜黃呵溜』,喜鵲『喳喳、喳喳』,瓜果一個一個跟燈泡一樣,豆角跟項鏈一樣,那是層層疊疊翡翠樓,亭亭座座珍珠塔。」

賈海霞微笑,點頭,跟著說,「對,對。」

每個有攝像機的採訪都要他們表演背人過河,抓釺打錘,爬樹,有一天他們演了三場,然後累病了。

賈海霞問賈文其,「外鄉也知道我們了嗎?」

賈文其回答,「全人類都知道我們了。」

賈文其有了名人的自信心,走在冶里的街頭就像走在自己家裡。這天走著走著,賈文其看見四個婦女在水坑邊洗衣服,就拋下我的問題,舒舒服服地鑽進水坑泡了個澡。

他管去那些不同的地方叫「征服」,西藏和海南,中國版圖上他有興趣「征服」的地名還剩下這倆——這個話題引出了一個問題,我願不願意陪他去海南?他坐在飯桌對面,右腳像章魚觸手一樣靈活柔軟地伸上來,大腳趾和二腳趾夾著打火機,「啪」地點燃嘴裡的煙,又悄無聲息消失在桌面下。「派出所的人把我名字搞錯了,我應該是『安琪爾』的『琪』。」他說,說話時煙用舌頭挑到上嘴唇和門牙中間,穩穩地夾在那兒。

他告訴我年輕時他是冶里的風雲人物,積极參加選舉,助選的每一個村支書候選人都上位了。「說白了,我是垂簾聽政,」他說,「跟XXX、慈禧一樣。」

春天以外的許多時間賈文其遊盪在外,跟著一支殘疾人藝術團,隨便走到哪兒。穿著暴露的女孩們跳舞,他在一側表演用腳寫書法,舞跳完了,字也正好寫完,有時是「自強不息」,有時是「天道酬勤」。他說起他有過好幾個情人,念念不忘其中一個穿紅色背心裙、白皮膚的捲髮女人。「我們在一起住過,所以她不會忘了我」。

賈海霞仍舊只有樹林。找不著他就往樹林去,他一定在那兒,啥也不幹,就坐著。

賈海霞第二次為失明深深遺憾是妻子回家那天。2016年2月,她提著行李進卧室時,賈海霞正坐在床上跟一個初中女同學打電話——「全人類知道他」以後,他翻出記電話小本子和舊日同學恢復了聯絡,主要是女同學——如今五十幾歲的女同學在電話那頭傷心地告訴他自己得了重病,「我快死了,沒有錢看——我死了也會想念你的」,她說。「我也會想你的。沒有錢為什麼不跟我說?」賈海霞柔情地說。

妻子靠著門框看著他。「你們什麼關係!」妻子大聲質問。

賈海霞呆了片刻,決定更大聲地回答,「你說是什麼關係?」

洪水滔天

木材收購商找上門來,賈文其開發了新業務:挨家挨戶向村民買樹再倒手給收購商,一人一天能掙十塊錢。倒了接近兩年,自己村和隔壁村都快禿了,他倆的樹林一棵也沒少。除了賣了就沒法接著「干接受採訪」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們十五周歲的樹林正處在楊樹一生中長速最快的階段。賈文其解釋,種樹如存錢,樹林好比銀行,越往後利息越高。

2016年,賈文其推演過的安全期限剛剛到期,7月19日,特大暴雨從下午1點持續到次日早上8點,一天的降雨超過了井陘縣2015全年降水量總和。那天下午,大雨落在院子里倒扣的鐵皮盆上,砰砰像敲鼓。賈文其往賈海霞的小屋走去,他不常去,沒有手的人上坡非常費力。

「(雨也就下)一天,沒事。」他告訴賈海霞,「有事我就來。」

回到家裡,賈文其坐立不安到晚上九點,出門右轉來到公路上,往河的方向看。水面白花花的,和以前不一樣。十點鐘手機沒信號了。

十一點多賈文其頂著暴雨,沿公路往樹林方向走。衣服早濕透了,眼睛也睜不大開。黑暗中他看見一條細而清晰的紅光,「紅外線那種」。終於走到時,河面給他的感覺像大海,那種粼粼碎光,跳動著,搖曳著,碎光一直延伸到樹林所在的位置。

就是現在。他知道,樹林就要一點一點被沖走了,這場景他20年前見過。他到的時間正好。他站著看了會兒,好像目光能穿過黑暗看見他那些樹,當然,什麼樹也沒看見。

再次砸開賈海霞家院門時,賈海霞是光著身子出來的,他顯然沒睡著,神情顯示著賈文其要告訴他的他已經全知道了。

雨停了,村莊一片漆黑,斷電一直持續了三天。他們的樹林被洪水衝到了下游什麼地方去了。

河岸上簡直像超市大搶購。有人從河裡撈上來了冰箱,還有太陽能熱水器、音箱、摩托車。魚是無窮無盡的。上游縣裡幾個魚塘的魚都沖跑了,人們拿電棒插進水裡,死魚漂滿河面。那是「北京人的魚」,十幾斤一條的虹鱒魚和雄魚,「值好幾百萬」。

藏起來的鴨子都沖了出來,人們眼睜睜看著它們被沖向下游。那些被衝上岸的遭到哄搶。

小貓吃了很多雄魚,第二天就撐死了。

洪水夜過去,中午時,賈海霞還光著身子坐在沙發中央,那樣子叫老婆害怕。她強行拉著他到門外轉了一圈。

他來到街上,跟有眼的人一樣朝河的方向眺望,然後就回家去睡覺,睡了幾段,醒來就來到了一周後的中午。過去的一周不見了,除了記得自己睡覺,他沒有別的記憶。

賈文其帶我去了河灘。他沒有胳膊,站在水流里,扭動軀幹,希望我理解這樹林本來有多麼大。至於賈海霞,洪水後他只去過一次河灘,迷了路。水落下去後,河挪到了另一側。曾經是樹林的位置變成了鵝卵石和泥水混合的灘涂,每走幾步就能撿到一個小孩手掌那麼大的河蚌。

倖存下來的鴨子重新開始了生活,禁鴨令不了了之。在洪水的故事裡,只有鴨子得到了好結局。

洪水造成井陘縣死亡38人、失蹤33人。遇難和失蹤者名單「按風俗」未公布。

洪水夜後第二天,煤礦上的工人帶回上游縣城的消息,四個紡織工女孩和一棟宿舍樓一起消失了,就像電影。賈海霞說那情形他想像得到。任何人都能看見衰老爬上他的臉,他坐在自己家裡,看上去並不感到舒服自在,又變成了一個給主人添麻煩的客人。「我戒了煙,現在又抽上了。」他說抽上,就是含著。「跟做夢似的。」

賈海霞和賈文其計劃2017年春分再開始種樹。

—————————————————————————————

原文自ONE實驗室: 知乎專欄


貼一篇當年的讀後感:

桌子上安靜的躺著那本不久前看完的《老人與海》。初讀的時候,並不覺得有什麼很吸引人的地方,可是一個多月過去了,腦海里卻有種說不清的深刻記憶。那句名言,人可以毀滅,但不能屈服,不知不覺總在想起,每想到一次,就覺得它的力量又增強了一分。它看起來就那麼一點點精神,卻又像是全部力量的源泉。

人在這世界上,無法決定什麼時候迎來自己的末日,卻可以隨時決定自己妥協退讓的時間。當一個人寧可毀滅也不願屈服的時候,生命最強的力量也就展現出來了。老人不是一個偉大的老人,可他身上還是能展現出這最偉大的力量。

這件事很奇妙,儘管展現出了這樣的力量,老人仍然是個平凡的老人,他依然落魄,貧困,孤獨。我想這是生活的真實,偉大與平凡從來都是這樣並存的。

對偉人的迷信,不過是庸人用以掩飾自己無能的借口。

只要寧肯毀滅,卻不屈服,那就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

老人在海上,有一個可敬的對手,他戰勝了它,卻沒有享受到任何勝利的果實。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是個悲劇,類似的事情無論在生活中發生多少次,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難過的。

這個小說里,我覺得唯一的悲劇是老人的老,他如此堅強、偉大、平凡,可是老了,並仍將老下去,這才是悲劇,讓人痛心的悲劇。

可是這痛心,也是最大的激勵。老了又如何,還是可以這樣強大,還是可以抗爭到底。

我把這些東西寫出來,是想告訴自己,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屈服。能打倒自己的並非只有自己,還有別的許多可以毀滅我的東西,可那又如何,只要還活著,不屈服,不被自己的軟弱打倒,就可以了。

而且,我還沒有老去。

再說,老去了又如何,桑迪亞哥不是也老了嗎。


謝邀。

《老人與海》《魯濱遜漂流記》等等還有一些其他歷險類的書,都是我小時候愛看的。那時候讀到主人公在某個非常困難的險境中,仍然想盡一切辦法努力活下去,就會為人的智慧和生命的偉大感到熱血沸騰。

-----------------------------------------------------下面是題外話了----------------------------------------------------------

那些主人公在惡劣的環境下想出來的生存方法也是非常奇妙的,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比如漂流到小島上支起一些簡易的設備,從海水中蒸出可食用的淡水;如何巧妙地找到海龜藏起的龜蛋,儲存起來做食物~~~哇,雖然主人公身處險境,但他所面臨的大自然那麼廣闊和奇妙~~~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看到什麼亮點。好在詞句非常平凡、簡單,我堅持著讀完了。

幾年後回想起來,在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小說中,它所描寫的場景(無際的海中、船、老人)是最單一的。儘管字數很少,但是對於這樣單一的場景來說,已是我難以想像的鴻篇了。

這段短暫(比起老人的一生)的出海,描寫的得豐富又平靜,以至於失去了時間感,彷彿在做一個漫長的不清晰的夢、擦一片淺淺卻頑固的筆跡。

故事最終讓老人睡去,卻讓讀者醒來,多少懷有一種溫潤的堅定,像老人試圖駕馭大海、大魚一樣去駕馭自己的內心。

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篇人與內心的對話。


《老人與海》

「人」可以被殺死,但不可以被打敗。我特別欣賞這句話。

海明威寫的是老人,寫的也是自己。最後海明威,我們知道他自殺了。中國的士人是絕對反對這樣的死亡,我們強調對集體的責任感。

聖地亞哥是二十世紀的老人,卻懷著一顆十八世紀的心。他努力地和自然抗爭,但是他熱愛自然。他努力地和命運抗爭,但是他熱愛命運。

小孩也許幾十年後也會成為聖地亞哥,倔強的、固執的、堅強的老人。

沒有人知道老人的過去,我們只能猜測,也許看看海明威的履歷就知道了。

一個不願再去談情說愛的人,一個熱愛自由和天空的人,一個不服輸不服老的人。

聖地亞哥說,鯊魚可能比他更聰明,但是他有工具,他能用長利的魚叉,而它只有牙齒。只是一種淡淡的憐憫:我不想殺你,我只想吃掉你身上的肉。

憐憫往往就是一種更加深刻的殘忍啊。

誰讓人是萬物的靈長呢。然而面對自然,我們依舊是個小孩子。

在詩人的筆下,那會是:乘一葉獨木舟,漂向遠海,拿起魚叉收穫希望。

誰曾想滿身的傷痛和疲倦,一夜的無奈和教訓。

但聖地亞哥依然專註地看著獵物,深情地看著大海。

人是有靈魂的葦草。


一直都沒有細讀過這本書。

作為中學生必讀書目的《老人與海》一直被冠以「堅持、勇敢」類故事的典範。

印象中只記得是個老頭出海打漁,然後講各種跟大海搏鬥的過程。結局呢?

老頭出海回來了么?打到魚了么?

原來海明威的高明之處在於這個結局的處理。

老人沒有死於和大海的搏鬥,也沒有帶著大魚凱旋而歸,那樣的結局都太過戲劇化而食之無味。最後老人帶回的是一具魚骨,是他拼搏過的一生的證明。而對於這具魚骨的咀嚼,則是不同人能品出不同滋味了。

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最終能回歸生活的,才是真正值得傳世的經典。


火車上看完了《老人與海》,三點感觸。小男孩對老人的不捨棄,如果我是那個小男孩在離開老人的時候也是痛苦的,可是在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的前提下,我更傾向於離開老人,去設法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想辦法照顧老人,那是教我們生存技能的人,不管中間發生了什麼,到現在我都那麼覺得;老人好多天補不到魚,但老人捕魚技能無可厚非,那就是他的狀態,跟他技能無關,魚不上鉤也沒辦法。但小男孩換了個船,竟運氣出奇的好,這真的讓人無可奈何,我們不知道這到底為什麼,我有深深地挫敗感;老人那執著的精神,那種生存的本能,那種臨危不亂,思維縝密的狀態,跟大魚鬥智斗勇,跟鯊魚拼個你死我活,他一直在給自己加油,鼓勁,不放棄,我被深深的感動了。讓我很傷心,很心疼的是,他是條鐵骨錚錚的漢子,有技能,有膽量,可是生活卻那麼拮据,我覺的不公平,這何嘗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ps:這本書看到最後竟然看哭了,可能跟自己現在的狀態有關)


看的時候有點枯燥,回味總是給人力量。僅此而已


人生本就是有缺憾的,努力過,奮鬥過,回望過去,即使挫折坎坷,也不曾後悔,這才是人生。十全十美的人生,只存在於馬麗蘇小說里。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老人捕到了一條沒有人曾見識過的超級大馬林魚。雖然最後被帶回來的魚只有了殘破的軀體,但是讀者又怎會在乎這些。那些讓我們感動的,熱血的,憧憬的,澎湃的,便是那不斷去抗爭,與大魚去抗爭,與鯊魚去抗爭,與大海去抗爭,與身體去抗爭,與歲月去抗爭,與一切抗爭,對著這個世界咆哮道,你可以奪走我的一切,卻絕對奪不走我對於被你奪取這一切的抗爭的心!

可以面對一切壞的條件,卻絕不屈服於這些壞的條件。


果然中文版看完就只記得

1.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2.人不抱有希望是傻的。

3.老人正夢見獅子。

所以去讀原著


有很多不同方向的解讀,比如英雄主義,英雄暮年的孤獨,老人和小男孩之間的關係,還有海明威的「冰島理論」,都可以研究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這句。

其實更喜歡這句

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作者:星理學

鏈接:初讀海明威——《老人與海》 - 星理學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讀《老人與海》的緣由:

說起為什麼會讀《老人與海》,其實也跟雨果的《海上勞工》有關,大概是都有一個「海」字,筆者稱之為「鏈接聯想閱讀」。

所謂「鏈接聯想閱讀」,有兩層含義:一是當你讀到一本書的時候,會發現書中提到另外的作者和作品,可能激發出你對這些作者或作品的閱讀興趣;二是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聯想到跟這本書的題目、類型、風格相似的那些你只聞其名未讀其詳的作品。

二、關於李繼宏譯本:

由於是初讀海明威,因此選擇了一本最近網評頗佳的80後天才翻譯家李繼宏的譯著。筆者還未讀過英文原著,暫不妄加評論譯者的翻譯水平。讀過導讀、書後附錄——談談《老人與海》的三種譯本,以及豆瓣評論後,筆者對譯者和出版商頗有微詞。

譯者在書後附錄中,批評了余光中、吳勞及張愛玲的譯本。筆者認為沒有必要,譯本好與不好,讀者自有公論。作為一個學者,謙遜是美德,沒有必要指著別人的錯誤來顯示自己的正確,即使你翻譯的版本真的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版本,把原著精髓恰到好處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當然,有批評才有進步,有異見才能擦出火花,學問這個東西本來就是百家爭鳴、百花爭艷。有沉澱才能厚積薄發,有悟性的人終將脫穎而出。韜光養晦是一種涵養。

由於口氣太大,李繼宏惹來了非議,豆瓣上發起的「一星運動」(凡是李繼宏的譯著都只給「一星」)就是在針對他。李譯本在豆瓣的評分,目前是5.1。筆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為了提高這個譯本的銷售量,出版商多麼無所不用其極,也不想對譯者過分指責;只是希望所有的作者、譯者能用你們的良知寫作、翻譯,帶給讀者更多優秀、用心的作品。少一點炒作,多一點真誠。

三、關於海明威和他的寫作風格(以下文字部分來自網路):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1961年,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談到「迷惘的一代」,不得不提一下與之對照的「垮掉的一代」。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1957年小說問世後,作者成為「垮的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故事講述的是二戰後的一些年輕人,他們無所事事,沒有工作沒有錢,甚至沒有夢想,但他們不停地上路,在旅途中不斷尋找刺激,只為在路的盡頭尋找到信仰。其寫作風格可謂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很多人看不下去,然而它卻代表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一下。

海明威之所以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無疑是因為他的「硬漢文學」。正如《老人與海》中寫道的: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人並不是生來為了被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掉,但卻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的文字以簡潔著稱,可謂惜字如金卻言簡意賅。他常以最簡單的辭彙表達最複雜的內容,用最基本的辭彙、最精簡的短句來表達具體含義。因此,他的這種獨特寫作方式被稱為「冰山風格」。以《老人與海》為例,

「全書加起來僅有兩萬七千多個單詞,印製成書不足一百二十頁。」

(摘自李譯本導讀)

四、《老人與海》故事梗概:

有個老人獨自在海上捕魚,連續84天沒有收穫,第85天,他又獨自出海,釣到了一隻很大的魚,跟他鬥智斗勇了兩天兩夜,最後用漁槍刺死了他。但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N只鯊魚,他跟鯊魚殊死搏鬥,殺了幾條鯊魚,但大魚卻被鯊魚吃光了,等他回到岸上時,只剩下一副潔白的魚骨。

書中出現的人物很少,有台詞的除了老人之外,還有一個男孩、一個老闆和若干漁夫。

五、關於書中主要人物:

聖地亞哥(李譯本譯為聖迭戈),就是老人。他代表了樂觀、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硬漢精神。正如書中提到的:"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 (他渾身都顯得很老,除了他的眼睛,它們有著海水的顏色,透露著愉快和不可戰勝的神色。)

馬洛林(李譯本譯為馬諾林),從小跟老人一起出海打魚的男孩兒。他們感情非常深厚,他的所有本事都是老人教的,而他所學到的,並不止是捕魚的本領,還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以及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馬洛林是個善良的孩子,因為老人打不到魚,父親不許他再跟老人出海,但他仍然堅持照顧老人,給他弄魚餌、弄飯吃,請他喝酒,幫他整理捕魚的吊索。老人打漁歸來,昏睡過去,他看到老人渾身是傷,

「隨即哭了起來。他安靜地走出去給老人弄些咖啡回來,一路上哭個不停。」

(摘自李譯本)他不管家裡人反對,決定繼續跟老人捕魚。

六、讀後感:

《老人與海》是一本充滿正能量的書,筆者從中獲益良多。不提前人說過的話,只談談筆者的一些感想。

1、善。

筆者認為這個故事沒有罪惡。所謂的罪惡都是人造成的,自然界的弱肉強食是天道決定的,鯊魚奪食並不算什麼。男孩、酒吧老闆馬丁、漁夫,都是善良的人。

2、眾生平等。

老人在與大魚鬥智斗勇的過程中,不止一次把大魚稱為自己的朋友、兄弟。

「『那魚也是我的朋友,』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或者聽說過這麼大的魚。但我必須殺了他。幸好我們不用去殺死星星。』」

「我不明白這些事,他想。但幸好我們不必去嘗試殺死太陽、月亮或星星。我們只要依靠大海和殺死我們真正的兄弟就足以謀生了。」

「魚啊,你這是在要我的命,老人想。但你有這個權利。」

「來吧,把我幹掉吧。不管誰幹掉誰都可以。」

(以上摘自李譯本)

筆者一直都認為眾生平等,人生並不比豬生狗生高貴多少。人不能因為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有權力決定其他生物的生死,人也不能因為自己強大就欺凌弱小,人更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人生而平等,從無高低貴賤之分。

3、奮鬥,要靠自己。沒有人能幫你,除了你自己。

「『好好休息吧,小鳥,』他說,『然後飛回去拼搏吧,人要靠自己奮鬥,鳥和魚也這樣。』」

(摘自李譯本)

老人獨自捕魚,他戰勝了大魚,殺死了鯊魚,靠的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那是一種堅定不移的意志、永不言敗的信念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即使老人空手而歸,依然令人敬佩!

推薦英文原著,至於現行的各種譯本,因筆者只讀過李譯本,在此暫且不作推薦。

P.S.如果想要系統地了解海明威,還可讀《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因此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永別了,武器》及《喪鐘為誰而鳴》。


目前正在閱讀中

在我看來,在全書中段左手出現狀況時,老人就註定收穫悲慘的結局。右手是老人的驕傲,他在扳手腕的比賽中無往不利,不可擊敗,象徵著老人傳統捕魚技術的精湛,熟練。但對於左手的描寫,讓我們知道老人有很明顯的缺點。比如扳手腕項目上,左手沒能讓老人登上霸主的寶座,他的驕傲使他不能忍受屈居人下,但老人錯誤的選擇了逃避失敗,拒絕從零開始,從這時起老人的結局已註定。我們能否將左手看作先進的捕魚技術,老人因為在先進技術面前,沒有「出人也遠矣」的巨大優勢,所以拒絕接受先進技術,導致在絕境面前只能發出「也許錯在我沒有好好訓練左手」的感嘆。同時文中兩次提到了不信任,第一次是對左手的不信任,第二次是對麻木的不信,我們能否把三者聯繫起來:

左手-麻木-不信任,就像「先進技術-沒基礎-不接受」一樣,都是老人主觀的封閉造成的,兩者中的任一個都有機會讓老人這史詩般,足以記入史冊的出海收穫成功。作者用老人的經歷來告訴我們,獲取先進知識和揚長不避短的重要性。

有時間再來更,補作業先


0.

我本來想把它交作文的,但是題目看錯了,發來知乎吧,存著。我大概用了不到三小時看完書和所有我認為還算有意義的評價,不過還是喜歡自己寫書評(不看別人的吧,似乎就不可能到2000字)除了…借鑒,尤其是名家的評價直接引過來就好,還有的是啟迪,你要從那些角度看書,細節細節細節!還有你對主人公的態度,和別人的,有和出入的地方都是值得記錄的。最後是我喜歡挑戰自己的部分,聯想到別的書,書中的人物,或者厲害的可以再聯繫實際由小見大,就這樣了,以上為序.

標題:我如何看待向「限度」挑戰的強者

正文:

一個老人出海,苦苦與大馬林魚和鯊魚奮戰幾天,最後帶著一個大得驚人的魚骨頭回來,這聽起來像是個落魄的英雄的故事。

但在我看來,老人是個成功的英雄。雖然說從現實角度看,他確實是失敗了,因為他又一次沒補到魚。可是他經歷了和魚苦苦鬥爭,戰勝了大馬林魚和鯊魚,這無疑算是成功的。王小波說過,聖地亞哥是向「限度」挑戰的強者。的確,聖地亞哥一次又一次的充滿信心,走向大海,想要捕到大魚。他絲毫沒去考慮能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他只是去做,不斷靠近「限度」。然而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人才算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服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鬥爭。

老人還是樂觀的,或許用看淡得失這個詞更貼切。出海沒有捕到魚,正如你投入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做的事情,躊躇滿志地想要迎接成功,可是現實狠狠地打了你一巴掌。我想你會失落、絕望,覺得那一刻彷彿世界一片漆黑,沒有人能懂得你的悲傷。但是老人沒有懊悔,也沒悲傷,說了一句:「只怪我出海太遠。」不僅沒有怨天尤人,他還很快從中走出來,繼續過他的生活。他對小孩說,要準備好刀槍、裝備,風雨一停,我們再出海去。文章的開頭寫到,其他漁夫都嘲笑老人,84天,一條魚也沒捕到。老人沒有去反駁,但是他在頭腦里一定暗下決心:我一定要捕一條超級大的魚回來給你們瞧瞧。最後沒有帶回來大魚,僅僅有大馬林魚的白骨,可是我覺得他能夠開心一點,至少捕到了!下一次再繼續努力,這一次就不去管它的結果。

除了樂觀,我想老人還有很強烈的信念:他要捕到魚,他要好好活下去。老人或許不是一個好的漁夫,但他絕對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或小或大。大部分人是三分鐘熱血,幹勁十足,可是遇到困難,血便冷了,悻悻的選擇放棄。老人是所有追夢人的榜樣,坦然面對失敗,不是一副要死要活的模樣,而是繼續,揚帆起航。

「一個人生來不是要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我只能說,這句話實在是太振奮人心了,它可以高度展現全文的精神。有一些人說,《老人與海》的情節太過於簡單,文字也不優美,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未免過低。我卻認為,一定不是這樣的。沒有什麼扣人心弦的情節,恰恰是這篇小說的優點。這是一本小說,寫平凡人的小說,從他身上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所以情節不是簡單,而是你我都好像經歷過。沒有科幻小說的驚險刺激,沒有過多的華麗文字,它有的只是深刻的思想。

《老人與海》讀完後,會給人以力量,而被譽為中國版老人與海的《活著》,讀完好像心被什麼壓著,有種喘不上來氣的難過。後者講述的是福貴的一輩子,從富家子弟到垂垂老者,是有起有落的生活。或許讀完你想說時代和命運都是如此不可知不可測不可信,但存者且偷生。福貴最後只落得和一頭牛為友,聖地亞哥最後只有大馬林魚的殘骸。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蘇軾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縱觀全文,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面對險境,老人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掌好舵。由此可見老人超乎常人的勇敢和鎮定。他也是個普通人,他也會時不時想:但願那孩子在這裡。他並不是孤獨的,他還有屬於他的忘年之友。馬諾林從小和他學習捕魚,他不管老人是否捕到魚,都一樣尊敬他、愛他。老人看待他就像是對自己的孩子,老人是飽含感情的。在和大馬林魚搏鬥時,老人不恨魚,反而敬佩魚。有人問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是老人與海而不是老人與魚?我覺得,老人生在海邊,與海為友,他愛這片海洋,愛周圍的人們,同樣的愛海里的生物。至於魚,那隻不過是為了生活的一小部分。

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是值得被所有人稱讚的。所以每當我聽到「聖地亞哥」這個名字,會想起那雙大海般蔚藍的眼睛和那顆永恆跳動的心,不由得肅然起敬。


這部作品的精髓在於,它描寫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勇者。讀完這本書後,使我認識到,真正的勇者不一定意識到自己的勇敢,但每當挑戰來臨時,他們會傾盡所有與困難做殊死鬥爭。


推薦閱讀:

看過夢入神機的《黑山老妖》後有什麼感想?
你讀過的最晦澀的書是什麼?
整部《盜墓筆記》是否是一個悲劇?
如何評論天下歸元的小說《扶搖皇后》?

TAG:閱讀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