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陪葬的殉人是死人還是活人?
今天參觀了南越王墓,無知的我原以為墓室都是用土填埋填實的。
我發現墓室各房間的空間與凈高完全足夠人們出入,同時墓室埋深較淺可通過泥土與石縫透氣,墓室中有糧食蔬果豬牛廚具,那是否也就有可能活人陪葬,讓殉人們在墓室中生活短暫的幾天?
查找別的東西翻到這個問題了,也沒啥人答,就簡單回答下吧。古代皇族死後都及其重視墓葬的規格形式等等,所謂事死如事生,所以你提到的這個墓葬的這種安排就是符合了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設計觀點的。舉個例子,唐代陵墓中不僅有很大的內部空間,大量陪葬品,更有奢華無比的墓壁畫,這就是用來彰顯墓主人生前身份的。懿德太子墓中壁畫闕樓圖高達幾米,由此可見。墓內部空間做的大其實純粹是為了彰顯墓主人的身份。
有點跑偏了。前面說了下事死如事生,就是給題主做個鋪墊,回到人殉的問題上來 。人殉是早期墓葬文化的特點,從商周時期一直到唐末都一直存在著,那都是誰陪葬呢?這個就保不準了,奴隸,婢女,侍妾,俘虜都會有。不過還是生前陪墓主人的下人,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居多。這裡插一句嘴,我們今天說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劃分點是戰國和秦,這是郭沫若提出來的。今天也有不少意見反對這個看法就是人殉直到唐朝都存在,所以不少專家認為唐朝結束才標誌著奴隸社會的徹底終結。
又有點跑偏了,介紹完了人殉的情況就回到有沒有活人殉, 目前答題的兩位朋友明顯不是很了解古代的陪葬制度,所以有點太靠常識判斷問題了 。答案是有,還不少,但是活人殉基本上都在兩漢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有句話,叫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不論這句話啥意思,可見俑這個東西的出現在當時起了極大的爭議,西漢輕徭薄賦,陪葬也大量使用俑,這也就導致了人殉在漢以後數量大幅度減少。那頂峰時期的春秋戰國活人殉達到什麼喪病的地步呢?那就要舉秦公一號大墓的例子了。——————分割一下重點好了——————秦公一號大墓,春秋時期秦國秦景公墓葬,大致呈倒錐狀,是我國發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深度達24m深,長度達300餘米,寬度50餘米,就是做棺槨的木頭也達近10米的長度。同時還保持著我過挖掘墓葬人殉的最高記錄,186人。最要命的就是活人殉也是最多的,有20餘人,根據清理出來的屍體位置判斷,應該是捆綁上了手腳被硬生生活埋的。嘖嘖……有幸和主持開挖了這個墓葬的專家的同事有過短暫交流,說這個墓葬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於人殉制度的認識,原本以為只是埋幾個人意思意思就行了。沒想到真實情況是只要允許,墓葬里是能陪多少人就去就陪多少人就去,不夠就活埋湊數,實在是殘酷。他們有幸享用墓葬里的奢侈陪葬物么?我個人估計在活埋之前活人殉是經過處理的,很有可能已經被挖眼斷舌,被埋進去早點斷氣對他們也有可能是種解脫。嗯……順帶一提,秦陵還沒開挖呢,估計會刷新記錄。
——————總結下好了——————殉葬死人活人都有,看是啥時期的。你看的南越王墓為什麼墓室潛?那可不是為了給活人殉透氣用的,說白了,蠻夷之地經濟不發達技術不到位,挖不深啊。秦公一號大墓可是深達24m啊,裡面也有活人殉。墓葬內部空間是為了符合事死如事生的死亡觀,彰顯墓主人身份的。既然是彰顯墓主人身份的,那墓葬里的一切就和殉葬的人沒多大關係了。
不論活的死的,人殉還是蠻不人道的,兩漢以後就少得多了。手機碼字,錯字見諒。然後讓殉葬的人去開棺毀屍好發泄一下被迫殉葬的怨氣?
謝邀
上面有答主回答得很充分了,已贊
補充一點點:
1.活殉被關在兩道封門之間
2.活殉被捆縛且折騰得半死
3.殉葬和題主所說的陪葬家畜糧食的墓室並非同一個,鑒於以上兩種可能,活殉們只能幹看和等死
4.活埋
5.透氣性,有殉葬的一般是世家大族的墓,墓室修築非常到位,也就是說,氣密性好,木樑、青膏泥、夯土一層疊一層,極端者能將墓室內氣候穩定上千年,為後人保護了無數文物珍寶,所以,你在博物館看見一些栩栩如當年的展品的時候,大概也就知道活殉的命運了
6.題主能想到活殉求生的可能性,相信造墓人應該也會考慮到,圈禁奴隸古人是一把好手
7.不排除有活殉天時、地利、人和、神祗具齊,在墓室里生存了一段時間甚至成功出逃
萬事皆有可能(?′ω`?)
8.以上皆為活殉,死殉(自殺殉葬)和殺殉(把人殺死殉葬)就不再討論了
歡迎糾錯(?′ω`?)推薦閱讀:
※耶穌的屍體在哪呢?
※古希臘信史到底有多少?
※古希臘公認的歷史文獻記載(文字記錄的,非神話傳說,類似史記一類的)起始於什麼時代?
※為什麼智利軍隊軍服特別像德國納粹?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