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往往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認可感?

比如,學生不認可自己的學習。工作的人不認可自己的工作。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大部分人做的事情都不是自己喜歡的,只所以做就是為了混一口飯吃。


中國人只認同別人對自己認同的認同。


都是被逼的

如果

玩泥巴、養狗狗、畫蝴蝶、數星星,每月再來個科學實驗室/藝術工作室/工廠參觀日,我一定知道自己對什麼好奇、對什麼樣的人有好感;

看漫畫、打棒球、下圍棋、吹圓號,參加一個社團並競選幹部,打一份暑期工,最好再來一場不真實的初戀,我一定知道自己熱愛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啃書本、寫摘要、做報告、發論文,加入一兩個圈子,找一家公司或事務所實習,或者去另一個大洲遊歷一年,再處一個相愛的對象,我一定知道自己去哪兒執業、以什麼為終生的事業。

於是

我從幼兒園、小升初、中招、高考、選專業、考研/公務員、找工作……一路迷茫到底。

這廂我拍腦門:自己被一個叫「生活」的巨大陰謀給坑了!

那廂雞湯和火藥馬上就不掐了,轉向我異口同聲地說「不能這麼想!……」。

我趕快捂著耳朵,不友好地看著每一個人,你們全參與了。


我竊以為題主所提問題的意思是「為什麼人們總認為當下乾的事都沒什麼意義,只是為了混口飯吃?」 ,這跟別人認不認同貌似沒多大關係,就算別人認同他還會這麼覺得。你說呢?

答題。

首先,這種感覺是普遍存在的嗎?我沒有數據,只能靠臆測了,知友們歡迎糾正。

個人認為這種感覺普遍存在。

那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原因有二:

1、對未知的惶恐不安。未來有著很強的不確定性,這會讓人懷疑當下所做的事是否值得,就像「穿越有鱷魚的黑屋子」的實驗。

2、急功近利。現實中,大多數人往往都在每天重複些不能帶來既得利益的小事,在重複的過程中難免會浮躁,加上如今的社會總體處於浮躁的狀態,人們都在關注既得利益,想靜下心來干一件看不見前途的事多難!

聲明:以上只針對普通人中的大多數,這個集合的補集不適用。

ps.其實在回答時我本想加入更多鮮活的實例來闡明觀點,不過我認為這麼做沒多大意義,再認真再多的思考也比不上知乎大拿們的一句話,答案最後只能沉底,無人問津。你看,此刻我也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不認可感。but,這次的不認可感產生的原因已不能歸為以上兩種,由此滋生了第三種原因:自卑和無奈


圍城效應.總覺得沒有的是更好的.再深究就是貪婪.慾望.

其次,再好的工作也有想辭職的時候.

再次,沒有真正的內在動力.而比這個更不好辦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額,不知道題主見到的都是哪類中國人?

是在網上,沒事兒刷評論,有事兒刷微博,卻沒空兒看看論語或者別的什麼。

互聯網帶來的,片面的傾訴體驗,和不願提高個人修養,只講究自我主義的人們,會認同什麼?

或許,大多認同,只來源於他們表現了你想要表達的事物。

而你本身進行了情感的帶入。由此,就產生了對號入座的這種認知。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首先應該知己,而現實也不過是千千萬萬的人們內心的倒影。

人和人又有什麼不同。

只是說,不成熟的,未經歷過生活磨礪的人們,更喜歡恣意妄為的生活。

卻不知曉,自以為率性的行為方式,早就暴露了本身修養的缺失。

中國人,外國人。

我倒是想問,中國人千年前就以達成的文明開化,而到如今,為什麼自己的後裔們,卻棄真正地寶藏於不顧。

反而,憤憤不平的認為,自己祖先的遺留皆為封建糟粕。中國人反倒成了為人不齒的民族。

古人的文章里,描述的繁華氣概,如今讀來,依舊令我心嚮往之。

而他們的共同屬性,即為我華夏民族。

也期待著隱含在你血脈里的華夏精神,終究會醒來。


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即使告訴孩子這個不可以,轉身自己又可以了!

我們是混沌的!

我真不知道怎麼教我崽了!好與壞在我生活中沒有界限


這個問題好奇怪,拜託不要只看你身邊的人。若是有統計,你就直接上數據來源,不然我也能說我身邊的人都非常認可自己的工作啊。


對做的事情沒有認同感相當於對本身沒有認同感,就像有些人總是要反覆照鏡子來確認自己是什麼樣子,有的人看到缺點,有的人更加自戀。


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做一件事情先會有心理期望,如果這是我們喜歡的事,期望相對比較高,但事實總會和預計有差距那也就會造成不認同感。如果本來就不喜歡那也不希望完成的不好,覺得更多的還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就會產生不認同。不才愚見


人總是希望通過別人的認可來認可自己


因為中國領導往往以批評你的成果展示他們的權利及能力。


又是不問有沒有,就問為什麼。負分,差評!

從小我就覺得大多數人對自己所在班級,對自己所從事職業都很有認同感哇


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做的某些事真正是為什麼。


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誰都一樣~


這也不算是中國人的問題吧,我覺得是"預先失敗",在做任何事情都預先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可能因為都沒有機會經歷自己想要的生活,就算目前的其實很合適,但是你總覺得那些更好


因為互聯網使得信息泛濫,人們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卻不得不困在小格子間里為為生活苟且;

井底之蛙在離開井底之前是快樂滿足的,但當他見到更大的世界再回到井底,註定不再快樂;


說說我自己吧。

1,好奇,支持我去做事情的情緒,有它我能屁顛兒屁顛兒的去做事情,沒了它,感覺做事情半點體驗感都沒有了。然後看著路人我自己摟不住想去體驗他們做事情的想法。

2,喜歡安靜,我是個內向的人,喧囂的噪音,讓我十分討厭,尤其是在路上的時候,後面汽車突然一聲喇叭響,或者同室的人超自我的放歌,吼歌。讓我的做事精力分散。

3,想要的,不能拿到。

以上是我有的

————————————————————

下面是我身上有的,大多數人也有的。

1,規則加諸於身的時候,人們會想辦法去擺脫它的束縛,以滿足自己的各種「欲」。

2,在事情開始做之前,對結果抱有的期望,看似正能滿滿,事情發展與自己所想落差較大的時候,由正轉負,頹廢,抱怨,自暴自棄接踵而來。

3,時常有一種這事情不適合我,換成XXX事情我一定能做的好的錯覺。

4,工作,事情,以及各種活動成為養家糊口的必須的時候,興趣很容易被消耗。(但興趣不是決定做不做事情的必須)。

5,可能是因為閑。

6,心情,情緒,態度,觀念,習慣,是否風趣幽默,人際關係,才是決定做事或學習體驗感的直接項。寬廣的心態很重要。我們人2大部分的煩惱都是自找的。

放大招——缺情,與周圍人的情分,才是各種感覺的重中之重啊,在身邊有割捨不了的人,苦哈哈的日子感覺也是甜滋滋的。哎,,,,

————————————

睡覺(~﹃~)~zZ


那是因為你是這樣的,所以眼裡看別人也是這樣。


總說過去父母定的婚姻不如意,該自己決定婚姻。實際,那個從客觀上講要好,真不一定。感覺不好,實際上是對自己被決定的本能排斥。現在職業不如意,說明雖然婚姻大家有了點自由了,職業的自由卻反而喪失了。我認為,職業比婚姻在人的生活中占的比重更大。結論:我們退步了?


推薦閱讀:

中國有專門的配音專業嗎?配音有什麼技巧需要學習?
在世界範圍內周杰倫和權志龍誰比較出名?
如何看待 「印度良心 阿米爾·汗《害人的農藥》」中描述的印度農業問題?對中國有何啟示?
小農經濟(包產到戶)是否已到最後的末路?
《中國合伙人》里 孟曉駿 在美國的遭遇在現實中 這樣的例子多嗎?

TAG:文化差異 | 文化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