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什麼示寂而不住世?

佛住世是否更加饒益眾生?佛是否有能力超越常人壽命住世直到現代?如果有此能力為什麼要示寂?為什麼示寂之前常常背痛和口渴?


就像如果導師總是在辦公室,學生什麼時候去都能找到,學生就總懶得去,會想反正導師一直都在。如果導師很少在辦公室,學生就會抓緊時間去找他,因為見他一面不容易。

——這個問題有很多解說,這是《法華經》的意思。

「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妙法蓮華經》卷5


1.釋迦牟尼佛是人,肉身的人。他會生病,會頭疼,會拉肚子,這些和一般人無異,因此去世是太正常的事情了。與眾人不同之處在於他是「覺悟者」。

2.佛教的世界觀本來就是無常的,因此佛陀作為這個規律的發現者和證悟者,他也不能改變無常的事實。


佛陀背痛是苦行的時候落下的病根

佛陀的教法,是無常,苦,無我。

如果說他住世一劫,活個幾億年,無常體現在哪裡?苦又在哪裡?

在《遺教經》里佛說,該度的,已經全部度完了。還沒有度脫的,也已經給他們種下了得度的因緣,他能做的,都已經做了。

佛陀涅槃是因為隨順因緣,波旬一再請佛涅槃,佛三番五次暗示阿難請佛住世,但阿難都被迷了心,因緣如是。

佛法不請不說,佛陀也一樣,不請不住世。這樣才能體現佛和法的珍貴。

可以說,佛的入滅是示現無常。是後世眾生的福報不足以得到佛陀的親身教導。

也可以說,如果佛陀一直都在,佛弟子們會沒有修行的緊迫感,反正有佛可以依賴。


佛陀本來就是擁有智慧的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麼自然會有生老病死。

如果我們假設佛陀能夠長久住世到現在,那針對普法來說,一定是有更積極意義的,因為如此鮮活的實際案例存在,佛法就會更具信服力,也更普照眾生,那麼也不會有現在所謂末法時代的說法了。所以,用佛陀入涅槃是為了更好的度眾生這種理由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可以研究佛學思想,但沒必要神化佛陀,佛陀的確是一位古代的大思想家,但同時也是一名故去的普通老人,如此而已。


閉關是為了更好的出關,入世是為了更好的出世,關門是為了更好的開門,佛的一切出現並非自己選擇,都是因一切眾生的需求而隱顯不定,入涅槃也是為了更好的度眾生,住世也是應眾生所需。

世間法 就要以世間法形式出現,不破壞世間法,遵循世間法,這樣眾生才不會發狂發瘋,如果佛不入涅槃,這些凡夫俗子皈依佛門會更加迷失方向,以此為炫耀的資本,佛出現的形式與凡夫一模一樣,平常無奇,眾生才會安心,平常平靜,無為無相。越是平常,自然而然的越是符合道,符合真理。佛陀外在顯現也是生老病死,但是內在證量與凡夫是截然不同的,凡夫做夢都無法體會到,只有自己哪一天也開悟成佛了,才能體會到佛陀的大慈大悲。


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大智度論》卷26:「復次,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眾生未盡故,欲度不息。問曰:若佛欲度眾生未息,何以入涅槃?答曰:度眾生有二種,或有現前得度,或有滅後得度。如《法華經》中說,藥師為諸子合藥,與之而捨,是故入涅槃。復次,有眾生鈍根德薄故,不能成大事,但可種福德因緣,是故入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249, b28-c5)


很好的問題。牽扯佛陀,不同層面的兩個屬性。

首先,佛陀是一個沒有煩惱的人。既然是人,老了,自然會背痛,會口渴,會死。這個會死的佛陀,專業術語叫做化身佛。

作為人的佛陀死了,是不是他的教導就沒有了呢?是不是遵循他的教導的學生們組成的和合團體也沒有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兩千六百年後的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練習他的教導,還是有散亂四海如星雲密布的四眾僧團(Loved community)。可以說,佛陀一直活在我們佛弟子的心中,很多佛弟子終其一身只是想活出佛的樣子來。所以,佛陀沒有死啊,也不會死。這個不會死的佛陀,專業術語叫法身佛。

其實哦,我想,如果那位小王子的佛陀可以活到今天,參考他的舍利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太會有很多自由活動的可能。人們也許更加註意神跡,而非自己的內心了。真的要饒益眾生,恐怕很難依靠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得依靠人民來為人民服務的。所謂


只要世間的、五蘊的,都是無常的,佛陀之身心亦如是。


知道要怎樣才能解脫嗎?以超級強烈的出離心在一切現象界(五蘊十八界)去觀察、思維、感悟、實證四諦,才有保障。出離心是保證你的「觀察、思維、感悟、實證」這個過程能夠正趣於解脫的唯一保障。佛如果不死給你看(齜牙),難保你不會用追求長壽、健康的心去學佛法,醬紫,就偏離了正道了……


一因示現人生無常

因為眾生特別愚痴可憐,不對他有次第性地解釋引導,不讓他次第修學的話,他永遠沒有辦法獲得解脫。諸佛菩薩對眾生特別慈悲,他不顧自利,完全全心全意利益眾生,雖然存在生死老病,眾生卻執著身體為常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亡,死亡後生是如何,如何得到一種安樂,對這些都不了知,甚至了知後也不行持斷惡行善的功德。聖者菩薩在他面前顯現生老病死等,他一看見聖者菩薩具有種種功德,也有死亡等存在,那眾生就會意識到,以自己的身份是充滿業惑的一種凡夫,那肯定存在死亡,他就會破除常執,修無常法等。菩薩就這樣面對他,利益他,引導他而示現生死老病等。」

「也許我們會這麼想:如果菩薩不示現生老病死而顯現種種神變,我們對他會更加產生一種信心的。菩薩特意示現吃飯,睡覺,也是引導你的一種方便。如果菩薩他示現自己的神變,他不是在地上走,他是在空中飛,讓你去學菩薩去飛,你學得到嗎?你會認為沒有希望了,相續當中不但不會產生信心,反而會產生怯弱心,所以菩薩不讓我們產生怯弱心,讓我們次第性地隨學佛菩薩的功德,就示現生老病死而且示現他也是次第地隨學佛法的功德。」

「 示現生老病死還有一種殊勝的必要。由於一般的眾生被自己往昔所造的業惑而感受種種的痛苦的果報,菩薩以不可思議的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大悲心完全以自他相換的方式來給你消業障等等,有非常不可思議的功德。"

二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盡

  《遺教經》中,佛陀即將入滅之時,告訴悲慟不已的弟子們:「即使佛真的住壽一劫,我們相聚的緣份也還是要滅的,世間沒有不散筵席。…… 若我久住於世,對於眾生而言,並無大益。何況,一切有緣得度的眾生,不論人間或天上,都已經得度了;而那些尚未度化的眾生,我也已經為他們種下了得度的因緣。」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佛便出現於世,因緣盡了,佛便示現涅槃。縱然如此,佛陀也已經留下了他的法,作為後世眾生得度的因緣。

佛陀在拘涅槃之前,還接受屍那城工匠純陀真誠供養。《涅槃經》裡面說:「如來之身,已經在無量阿僧祇劫的時候,就不受飲食了,現在為諸聲聞說法,所以最先就接受拔陀與波羅二個牧女的乳糜供養,現又接受純陀最後供養。」佛一生說法利生,最初度憍陳如等五人。現在將要涅槃,最後得度的,是須跋陀羅比丘。須跋陀羅,本來是一個外道教徒的頭子,因為聽了佛說的《涅槃經》,當下智慧現前,煩惱消滅,就得證羅漢果位。這時他已是八十一歲的老人了。在佛將涅槃時來投佛出家。佛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了比丘的莊嚴相貌。佛陀以種種方便化導眾生,目的都是為了使眾生覺悟本心。

  遇佛得度,必須要與佛法有緣,否則,即使佛陀現於眼前,障深垢重的人仍舊不見不聞。如同《大智度論》所記載:佛住世時,舍衛城東住著一位貧苦的老母。有一次,佛陀與阿難在城中游化,阿難見到路邊這位老母甚為可憐,便恭請佛陀去度化她。沒想到當佛陀走到老母的身旁時,她卻始終迴避。佛從東邊來,她把頭轉向西邊;佛從上來,她就低下頭去;最後,佛從地而出,她竟然用手把臉遮起來,不肯見佛。由於這位老母與佛無緣,所以即使佛陀親自來到身旁,也是徒勞無益。「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眾生希望遇佛得度,必須先與佛法結緣,若無因緣,即使生值佛世,亦如城東老母一般,還是難以得度。所謂「緣熟而來、緣盡而去。」

三是為了防止弟子怠惰放逸。

《法華經》中,佛說:若佛久住世間,那些善根薄弱的眾生,不但不能生起珍惜恭敬之心,反而憍慢放逸,妄想有佛可做為長久的依靠,何足畏懼!久之,便懈怠墮落,不知修行。當他們見到佛陀入滅,方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終究會入滅的,應當抖藪振作,自求精進,才是修行之道;就算無法成道證果,至少也該收攝起憍慢之心。由是對佛法生起難遭遇想,渴仰佛陀的恩德、珍惜佛陀的教法,而能植下了善根,作為將來得度的因緣。

如果說善知識的逐漸隱沒是導致正法隱沒的因,那眾生的懈怠破戒就是導致善知識隱沒的根本。因為佛菩薩是不可能主動棄捨救度眾生的機會的除非眾生使用不如說修行及破壞戒律,不實修實證的方式,先有意無意的棄捨了善知識,使善知識感到住世之無義。才會逐漸的隱沒。失去了需要、是供給消失的原因;沒有了具相的弟子,是具相上師消失的原因;而具相上師的消失,是眾土更為墮落之原因,所以為了留請諸佛及大善知識長久住世,我們需要為眾生的克修實證創造原因——豐厚的福德智慧種子。

佛陀幾次示現病相,密勒日巴尊者圓寂前也示現重病。《維摩詰經》云:「菩薩病者以大悲起。」一些瑜伽士把病當作修行的方便,以此激發對眾生的悲心。有一年夏安居的時候,僧團中不見了佛陀,佛陀到哪裡去了呢?大家都不知道這個謎。很多的弟子請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也不知道,不過,阿難尊者介紹大家去請問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尊者入定以天眼觀察後,告訴大家說,佛陀上昇忉利天宮為聖母摩耶夫人說法。佛陀出走的一個原因是因人間有些大眾不樂聞佛法,因為佛陀常在身邊的緣故,還有一個是因為教團中多諍,佛陀離開一下,使好諍者能夠幡然悔悟

一切諸佛。不出不入。不生不滅。為度眾生。唱言出世。為度眾生。唱言滅度。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佛知見故.為令眾生示佛知見故.為令眾生悟佛知見故.為令眾生入佛知見故.經典中舉了一個譬喻:譬如一位醫父,有眾多的子女。在醫父遠遊他國的期間,子女們誤食毒藥,一一悶亂倒地。當醫父歸來時,見子女受此苦惱,立即為他們擣制最好的藥草。其中未失本心的子女服下藥草後,病苦即除;其餘的子女由於病氣深入而迷失本心,雖然樂見醫父歸來,卻不肯服藥。為了使他們也能服用藥草,醫父再度遠遊他方,並託人帶迴音訊,假說醫父已經往生,你們只要願意服下藥草,即能除病。子女聽聞此事,極度憂惱,想到如今已經無人可作依怙,於是服下醫父留下的藥草,終於痊癒,遠離了病苦。

《大般涅槃經》中云:「以佛神力出大音聲,隨其類音,遍告一切,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憫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羅。為作皈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

轉載自http://m.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10kp0.html#page=14


佛是覺悟並傳下覺悟之法的人,僅此而已!

好吧,你可以認為「也許並非僅此」。但,在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在你覺悟之前)無法觀察無法證實的。依據剃刀原理,還是應該捨去。否則,就只是愚蠢的迷信。


阿羅漢是沒有我見的,所以當有人誠心誠意給他有問題的食物時他會吃。阿難當時也沒挽留他,如果之前阿難說過挽留他的話,他就不會吃有問題的食物,像普通的老人那樣小心翼翼,畢竟意見衝突的時候他總是會擱置矛盾。怎麼說呢,他食物中毒絕不是一次意外,而是多次遭遇有問題的食物,終於在這回支撐不下去了。印度人的衛生狀況和逗比性格你懂的。


佛住世是否更加饒益眾生?

答:當然。

佛是否有能力超越常人壽命住世直到現代?

答:是的。

如果有此能力為什麼要示寂?

答:佛本是寂滅的。

為什麼示寂之前常常背痛和口渴?

答:背痛和口渴的,只是佛的化身而己!

無明之人搞不清三身佛,才有此疑問,常依文解義,自以為是地把佛的法、報、法三身弄混。

(寫給有緣人蔘悟)

如來為法身佛,釋迦牟尼為報身佛,喬達摩·悉達多是化身佛。化身是生滅的,法身是不滅的!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更問,願佛解說。」

  佛告文殊:「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入於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我不入涅槃。何以故?由眾生故。文殊師利!如琉璃珠,清凈無垢,若值白物,青、黃、赤物,此琉璃珠則隨物色,琉璃無心令見異色。文殊師利!如來亦爾。或有眾生,見佛涅槃、轉法輪,見降眾魔、見並現神通、大小便利,或食或眠,或行或笑,如眾生意悉見,如來如是。文殊師利!如虛空無色,而色於中現;虛空無取,亦取諸色;虛空無意,而生憶想;虛空無處,為眾生處;虛空無墮,而墮依虛空。如來法身非是穢身、非血肉身,是金剛身,是不破身、不可破身、無譬喻身,而能示現一切諸色;以智慧金剛身,現為碎身。文殊師利!若佛不涅槃,世間不知佛是法身!非金剛是碎,是金剛不碎。何以故?如來慧身示現涅槃,非真涅槃,以方便故說入涅槃。文殊師利!涅槃者多義:大者非涅槃,名涅槃者無識。大乘涅槃,是說大般涅槃;小涅槃者,如緣覺、聲聞涅槃。大者非涅槃,涅槃如虛空故;小者是自業,非他業,是故說小涅槃。涅槃者下義,我說死名涅槃。如來不死。何以故?聲聞尚不生老死,不憂悲苦惱,何況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身、不生身、不滅身、不燒身!彼長壽諸天,見如來入涅槃,悲傷戀慕,堪種般若波羅蜜,亦堪種聲聞、緣覺、菩薩因緣。」

  佛說此祇夜:

 「如來金剛身,  今日已破壞,

 此身尚破碎,  何況羸力者;

 以此生悲戀,  疾當得法身,

 以是故如來,  示現涅槃相;

 如來妙法身,  非可見聞法,

 不生亦不滅,  不可得思議。」

——《文殊師利問經》


在攝大乘論中 無著菩薩做了一種解釋:

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二、為令捨離不樂涅槃,為求如來常住身故;三、為令捨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為令於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五、令於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六、為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捨軛故。

另外,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我們認識中的佛陀 是眾生共業所感的結果。在人壽增加的階段 是不會有佛出世的 俱舍論里解釋說 人壽增時 有情樂增 難厭離故。看看當代人 學佛有厭離心的 能有幾人?即使自己也很難升起深重的厭離心


很簡單,釋迦牟尼就是個普通人,他只是研究如何解脫、離苦、精神涅槃,本質上他就是個人,當然會死,不死就真成神仙了……當然現在中國大乘佛教中的釋迦牟尼……甚至是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也都是掛著佛教名義的神仙罷了……


阿含經里有說,佛陀的神通可以令自己住世一劫,佛陀委婉的問阿難應不應該住世,阿難或許沒回過神來(被魔迷惑了),沒有請佛住世。

另外,也有佛陀拒絕住世的傳說。

以上的故事,不知道是真有神通能讓人住世一劫,還是後人臆想的神話。


別想了,也別騙自己,因為他就是不存在的,他是人,這世界沒有神。


因為釋迦牟尼佛的五蘊也是無常,苦,無我的。輪迴是苦的,佛陀再也不用輪迴了。


1.眾生福報共業所感

2.為了更好地度眾生


推薦閱讀:

是什麼讓你堅持學古代文學的?
什麼古代書籍讀起來有趣?
古人對對聯能否做到「脫口而出」?
《西遊記》是否被高估了?四大名著該如何排名?
中國古典文化與日本古典文化究竟有哪些異同?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