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完成一場有效、高質量的討論?

網路上經常有各種各樣的論戰,比如爭論iOS和Android哪個更好?但是有時候或者說是大多數時候,討論雙方從一開始就沒有明確一個系統做到哪些方面,給用戶提供了哪些價值,達成什麼目標,才稱得上是。對於衡量標準,雙方從一開始就沒有達成共識。

然後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人或許以偏概全,或許邏輯混亂,或許表達不清,或許單純地暴躁易怒,種種問題總是會把討論變成一場罵戰。最後只剩下「果粉純傻逼,谷粉純傻逼,你行你上」等等無意義的句子。

長久下來,真誠想要參與討論的人感覺到很累,甚至很受傷。

我舉的這個iOS和Android孰優的例子可能不太合適,因為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有部分差異。可能這個論題本身在命題時就存在缺陷。

我覺得一場雙方對基本概念達成共識,論據充分,邏輯通順的討論算是有效、高質量。至於最後的結果我認為不是要A成功說服B或反之,(有的問題可能沒有絕對的答案)而是說在討論的過程中幫助雙方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論點,理解自己持這一觀點,以及對方持不同觀點的原因。

很想知道各位覺得 在討論前、討論中做到哪幾點可以完成一場有效、高質量的討論?望不吝賜教。先謝謝各位。

PS:雙方的價值觀或者其他方面的不同是否可能導致某些問題的討論基礎都不存在?或者說非常地影響討論的進行?(類似「屁股決定腦袋」這樣的位置影響觀點行為的說法←舉例可能不太對……)


大多數人並不想完成一場高效、有質量的討論。

在大部分的時候,大多數參與討論的人根本不是在想著怎樣和你一起探索出一件事、一個問題的真正面貌,而只是想表達一下他對這個事這個問題既有的看法,有可能能的話,大多數人還會希望炫耀一下智商和道德優越感。

嗯,我也一樣。我喜歡「贏」得一場辯論、壓制對方觀點的感覺,每「贏」一次就像在精神上擼一管。在我理虧的時候,我還能非常熟悉地運用 @冷哲 的答案當中提到的扯細節、資格論、惡意揣測、極端化等等辯論「技巧」,說著說著把別人帶溝里去。我也非常狡猾地保持著自己的」風度「,從不比對方先情緒失控。

一場有效、高質量的討論,需要參與討論的雙方乃至多方都是真心誠意的。正如題目所說:

「我覺得一場雙方對基本概念達成共識,論據充分,邏輯通順的討論算是有效、高質量。至於最後的結果我認為不是要A成功說服B或反之,(有的問題可能沒有絕對的答案)而是說在討論的過程中幫助雙方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論點,理解自己持這一觀點,以及對方持不同觀點的原因。」

真心誠意地參與討論意味著每個參與討論的人都要有心理準備去接受1.自己對信息、資訊的不了解之處,或者對某理論某模型認識不到位之處。2.自己論據不充分。3.自己推理不嚴謹、邏輯有謬誤

真心誠意地討論問題意味著即使你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很丟臉,你也願意尊重事實。

我個人是認為只要所有參與者做到了這一點,就足以完成題主想要的高效有質量的討論。

好,現在你已經做好了真心誠意討論一個問題的準備,你尊重事實,你不怕承認自己的錯誤。那麼如何讓別人也真心誠意地參與進來?我不喜歡分點,我就四個字:共同利益。

公司合伙人之間關於公司未來的爭論、戀人之間世界觀的不合、填報志願時不願盲從家長的意志而引發的矛盾、兩位來自不同學派的學者的學術爭論……

在以上這些常見的情景中,由於在爭論中參與者的情緒可能很激動,事先也都有預設立場,所以經常有這樣爭論變成意氣之爭,弄得大家都沒有想要真心誠意地去解決爭論。如果你身處在這樣的意氣之爭中,或者你是一個好心的旁觀者,你怎樣讓討論者回到真心誠意的討論思路上來?

關鍵在於,讓參與者意識到真心誠意地去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或者說最優解,是符合所有人共同利益的。公司走出一條好的道路,不管是誰提出的道路,最後賺錢的是大家都賺錢;情侶之間經過認真討論最終世界觀契合,不管最終的觀念更像原來的誰多一點,幸福的是兩個人;孩子和父母最後一致同意填報某志願,不管是父母認識到了自己的經驗的陳舊還是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幼稚,家庭和諧才是皆大歡喜;而學術爭論其實更不用說,作為學者肯定希望自己的學術有發展,一場有質量的討論是對兩個人的學術生涯都大有裨益的。

至於怎樣讓討論者認識到這個共同利益所在?無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強力制止雙方的不理智行為,必要時冷處理,必要時給雙方都灌點雞湯打打溫情牌...這關乎溝通的技巧本身,不單是在爭論。

而當合伙人不是要和你討論公司怎麼走而是要和你散夥、學術爭論不是為了真理而是為了維護學派的地位......這種爭論雙方顯然沒有多少共同利益可言,遇到這種狗事情,事關切身利益沒打起來就不錯了。

其實有時候真的要分辨一場爭論有沒有可能避免,對於普通人,可以避免的爭論其實很多:大多數網路口水仗,和泛泛之交的價值觀不同……盡量避免這些爭論,人生簡直美好。

如果由於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職業的原因,性格的原因,你還是要在對方和其實並不那麼真心誠意和你討論問題的情況下進行討論...排名第一的@冷哲 的答案你就不得不認真研讀兩三遍。


我其實一直想把這樣一篇文章作為專欄的首發,不過目前還沒有得到專欄邀請。那就回復在這裡好了。

首先,討論是否有效,是否高質量,這不是單方面能決定的。我這裡所講的,只是從自己這方面能做到的事情。我個人也未必能時時保證自己做到這些,但這至少是個自勉吧。

————————————————————————————————————————

在討論之中,有幾點要時刻牢記:

1. 不要指望你能說服對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並沒有幾個人能夠隨時隨地根據證據來改變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爭論中,越是緊逼,對方可能越是逆反。所以,討論之中,你的目標是說服尚未在相關問題上建立自己看法的旁觀者,而不是說服對方。如果打眼一看對方就是個噴子,大概不會有什麼有效的討論,那麼對方任何的挑釁都不要回復。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2. 時刻要注意,一些關鍵辭彙,除非是一個學術辭彙而且爭論雙方都對此有了解,否則非常有可能兩個人的定義截然不同。這時候的爭論,就完全是雞同鴨講。

我們來舉個例子:「iPhone5的視覺表現力很強」

什麼是視覺表現力?單位面積像素數?色彩?動態?

如果你意識到一個辭彙沒有一個明確的學術定義,那麼在爭論之中,首先要確定對方的定義是什麼。這個定義你能不能同意。如果你能同意這個定義,那麼就按照這種定義來討論。如果不能同意,那麼就要先討論定義的合理性,或乾脆迴避這個詞。

如果你在討論中才逐步發現雙方對某一辭彙定義不一,要麼迴避這個詞,要麼就嘗試統一定義,要麼就停止討論。雞同鴨講的討論是浪費時間。

——————————————————————————————————————————

在討論時,有幾個技巧一定要掌握:

1. 盡量用事實和數據說話。也就是說,不要空對空的談感受、談猜想、談道聽途說。盡量要用事實證據和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當然,引用的事實和數據有時候未必可靠,這自然要進行細緻的考察。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知道和維基百科,可以作為參考,但並不能作為良好的論據,因為人人都能修改。最好找到一個原始出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

2. 始終維持討論主線。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因為一旦討論主線被帶偏,那麼後面的討論往往是在一些細枝末節或完全離題的事務上浪費時間。脫離主線往往有三種情況:

a. 扯入無關緊要的細節。這是新人容易犯下的錯誤。對方講述了一個問題,涉及了一些次要細節。細節中似乎有錯,於是在自己的回復中花費了一定篇幅來抨擊次要細節。對方隨後反攻。於是討論就被扯入這種無關緊要的細節中去了。所以,討論時要注意抓大放小。對方的論述中就算有一些細節帶有明顯的錯誤,但只要是對主線討論無關緊要,就直接忽略。沒有必要在這種問題上浪費時間。

b. 資格論。對方有時候會對你的資格、身份、其他觀點等問題實施攻擊,試圖通過「你是誰」而不是通過「你在說什麼」來駁倒你。沒有經驗的網友很容易陷入到這種陷阱中,開始爭論自己是誰、有沒有資格討論這個問題、自己的其他觀點是什麼。其實這完全沒必要。完全可以回復「講的有沒有道理,並不因說話者的身份而改變。」

c. 惡意揣測。對方有時候會惡意揣測你的一些說話心理或沒有說出的觀點。這時候應立刻指出對方的意圖並把討論扭轉回主線。尤其要明確的一點是,無論對方揣測的你的觀點是否你真實所想,只要這個觀點與主線討論沒有必然聯繫,就不必承認或否定,而直接提出「我可沒說過這個」。這是因為,如果你承認了或否定了,後面的討論很容易就會偏移到這一觀點的討論,而不是主線問題的討論。

d. 極端化。對方很可能會把你的觀點極端化。這時候應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並直接聲明自己並不支持這種極端的觀點。

總而言之,要始終維持討論的主線,要不因為細枝末節的問題或歪曲而跑題。否則,你只會浪費時間。

——————————————————————————————

3. 不要追求「我一定要說最後一句」。有一些人總有一種幻覺,就是「只要說最後一句的人是我,那麼場面上看就是我贏了」。只要道理講清楚了,對方在你後面講一萬句,都改變不了旁觀者的看法。爭這口氣,結果往往是浪費時間。

——————————————————————————————

4. 絕對絕對絕對不要人身攻擊、罵人。人身攻擊,意味著你輸了。換言之,如果你還能用講道理的方式壓倒對方,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呢?時刻要記住,你的對手不是你說服的對象,你說服的對象是旁觀者。一個中立的旁觀者會喜歡看人罵人嗎?如果你罵人,而對方講道理,旁觀者一眼就能看出來誰輸了。就算在講道理之中夾雜罵人,也決不會讓旁觀者覺得你說的更有理,反而把旁觀者的注意力從你的道理轉移到了你的罵人,最後對你的說理力度是不利的。

那麼,如果對方罵你,怎麼辦?總有人覺得咽不下這口氣。

說實在話,如果有一個人站在糞水裡向你挑釁,這時候最好的做法是漫步走開。如果你跳下去和他對打,就算你打贏了,又能怎麼樣?鼻青臉腫、一身臭氣,在旁人看來,你也不過就是兩個逗逼之中稍微威猛一點的那個。歸根結底還是逗逼。所以參與罵戰,無論輸贏,自己面子里子都輸的乾乾淨淨。何苦來的呢?

前兩天有個知友在回答問題時直接赤裸裸地人身攻擊我,他覺得這是他在「戰鬥」。我還是按正常來答題。結果呢?他的答案被摺疊了,我當天漲了1000多關注。

如評論中 @王靜得 所言,「不進行人身攻擊,亦不回應人身攻擊,在任何情況下心平氣和地分享見解、參與討論,相信旁觀知友的修養與判斷力。」

所以,不要人身攻擊,不要罵人,這沒有意義。對方主動挑釁時,如果是非直接的,就不予理會;如果是討論期間,就直接指出對方講不出道理只會罵人。對方如果收斂,就繼續討論,如果繼續罵人,你就宣告不再討論,直接離開。

——————————————————————————————

5. 離開。在討論期間,總有人會很奇妙地試圖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結束討論。他們首先進行了大段的駁斥,甚至惡意揣測,然後在結尾時聲稱「我不想與你討論了,你也不要再回復我了」。說實在話,別人沒有義務遵從這樣的「旨意」,隨後繼續反駁是很常見的。這類朋友往往又忍不住打破自己的宣告,重新回來繼續爭論。這樣丟臉的,並不是違反其「宣告」並繼續反駁的對手,而是出爾反爾的宣告者。如果你決定要結束討論,就聲明自己不想再談了,然後徹底不再回復。

——————————————————————————————

6. 止損。這是我認為最關鍵,但最難以學會技巧。因為這個技巧要求你徹底壓倒自己的驕傲,承認自己的錯誤。新人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就算知道自己的某一觀點錯了,也賭氣不承認,偏要硬拗,彷彿堅持到對方離開就是勝利。這是討論中絕對錯誤的做法。且不說這對有效的討論本身會造成損害,就旁觀者看來,你硬拗著不承認錯誤,那樣子難道很好看么?對方完全可以針對你這一錯誤大肆攻擊、嘲笑。甚至在別的討論里一再提出你當時犯過的這個錯誤。

一旦你發現你某個觀點確實錯了,就要立刻承認,這就是止損。完成止損以後,如果這是討論主線,就應該結束討論。如果這是一個細節,那麼你可以把討論拉回主線去。對方如果一再攻擊你這個錯誤,你可以很簡單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此執著於一個小錯,真的很有意思嗎?絕大多數時候,對方也不會糾纏於你已經承認錯誤的問題。

——————————————————————————————

總而言之,要進行有效的討論,就要注重主線、事實、數據,不要賭氣,尤其不能人身攻擊。


只有 peers 之間才有可能進行有效和高質量的討論。所謂 peers 一方面是聞拙說的水平近似,另一方面是大家互相瞭解,不會從字面意思上去歪解。

懷抱「讓任何人和任何人都可以理性、友善地討論」這個理想,失敗是可以預見的。很多時候,某些人就是不應該看某些人的觀點。

今天 @yue wang 把自己關於 Swift 的答案刪除了(如何評價 Swift 語言?),就是一例。王君是知乎新人,有人對他不瞭解也不奇怪,但隨便得出「他應該沒寫過幾行代碼」的結論就是一種奇怪的揣測,而且也和我所知道的事實不符。其次是有人看到他說 Swift 是「玩具語言」,神經被觸動,無暇瞭解他背後的意思。最後,如王君所說,如果沒有做過十萬行代碼以上的開發,自然也無法談論十萬行代碼以上的開發。


@冷哲 的回答很好很全面,我想就底線和雙方辯論基礎上再進一步討論

雙方的價值觀或者其他方面的不同是否可能導致某些問題的討論基礎都不存在?

雙方價值觀或者討論基礎的不同,一定會導致辯論的無法進行,所以對辯論的基礎要雙方達成共識。一些原則的加入,能讓整個辯論變得據實,有意義,而不至於演變成一場口水戰:

辯論七律

奧卡姆剃刀

1、有「證偽性」才有意義

你是一個戰士,連長的戰前動員稱「只要衝鋒跑得快,就不會受傷」,你拼盡全力沖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了回來,你質疑連長,連長的回答是「那是因為你沖得不夠快,否則就不會受傷。」你噴過一口血後慢慢明白了,連長的那句動員根本沒有潛在的可以被證明不對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就是沒有「證偽性」,解釋權完全由他,這是句永遠正確的騙人鬼話。若動員改為「只要衝鋒速度達到每秒5米,就不會受傷」,這就有「證偽性」了,只要有人衝鋒速度超過每秒5米還受了傷,就可以證明連長的動員是錯的。

在選擇一個辯題時,首先要核實的是此問題有沒有「證偽性」,例如有人拿出「天人合一」來跟你辯論,你就不必理會,因為這個問題沒法證偽,怎麼個合法全由對方的兩片子嘴說了算,你稱「三才天地人,為什麼只有天人合了,憑啥把地落下呢?」人家可以說「地太低級,不與丫合。」你也沒法證明他不對。所以,在辯論過程首要的就是要檢驗對方觀點的「證偽性」,無法證偽的說法沒有意義。

2、「無」不需要證明

你說「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說不存在,你讓我證明不存在,那我還真證明不了,即使我掘地三尺沒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使我滿頭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了,然後你來了一句「會不會在火星上呢?」

與邊界清晰的數學問題不同,現實生活中的「無」是沒法證明的,也是不需要證明的,持「無」觀點的一方可以什麼都不用干就是默認正確的一方,直到持「有」觀點的一方拿出了「有」的證明為止。你說手機輻射存在著引發腦瘤白血病的危險,我說不存在,這時應該由你來舉證。全球科學界曾做過上百項手機輻射與腦瘤白血病相關性研究,結論不支持其中的相關性,你求證「有」不能成立,而我的「無」就是繼續成立的。

很多堅持「有」的一方在舉證不能的情況下會拋出「潛在的可能性」的說法,竊以為這是個最扯的說法,沒有之一。您讀完此文地球就毀滅的潛在可能性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這種沒有證據的想像中的可能性有意義嗎?跟打輸了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種你等著」一樣,「潛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場子的廢話,根本不必理會。

3、肯定性指控拿證據,否定性指控有界線

肯定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做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偷了錢包,那就應該由你來拿出物證人證,並公布時間地點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證沒偷過,其邏輯的根源就在於「無」沒法證明。

否定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沒做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沒有上過大學,是靠欺騙得到的教職,因為你所聲稱的「無」不需要證明,那舉證責任就輪到我了。但在我舉證之前,你先要明確你這個指控的「證偽性」在哪裡,比如說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學文憑你就認輸,然後我才會舉證。否則,我亮出了文憑,你又否認文憑的真實性,待我證明了文憑是真的後,你又不認可文憑上的人是我本人……這是精通邏輯的人常用的損招,他總是提出否定性指控,逼得你不斷地自證,直到你崩潰為止。否定性指控必須要有可證偽的界線,否則就是耍流氓。

4、慎用排除法

飛碟愛好者觀察到了天空中的異物,分析如下:不是飛機,不是流星,不是飛艇,不是氣球,不是……所以只能是飛碟!但最終被專家論證是西北某基地未公開的一次導彈發射。排除法本是一個很好的分析方法,但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集合及元素必須明確。數學領域裡集合及元素往往很明確,排除法就很好使,例如一個集合里有三個數,除了A數B數那就只能是C數了,但現實生活里的集合及元素往往是不明確的,元素有很多甚至還有未知的,再使用排除法就非常危險了。

我跟一個姑娘獨處一室,你聽到姑娘的哭聲後闖進來為姑娘抱不平,質問我「屋裡沒有別人,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其實,我還真的有很多可說的,例如姑娘失戀後獃獃地要尋死,被我開導後哭出來不想死了,姑娘終於找到了長年資助她讀書的好心人,激動得痛哭……我真是比竇娥還冤啊~

5、相關未必因果

你每次感冒都喝板藍根,十天就好,太多次毫無例外的證據令你相信板藍根對治癒你的感冒很有效。其實你錯了,感冒是自愈性疾病,你喝不喝板藍根,十天左右都會好的,不信您下次可以試試喝蘿蔔湯,效果是一樣的。喝板藍根和感冒病癒,只是時間先後相關,並不是因果關係,很多人習慣先入為主地把相關性當作因果性,這也是辯論中常見的邏輯錯誤。

要得到因果關係是很困難的事,要做很多隨機樣本的對照性檢驗,輕率給出的因果關係往往是不靠譜的。例如,「喝紅酒有益健康,法國曾有過科學統計,每天喝杯紅酒的人更長壽。」有統計結果也未必是因果關係,更有可能是每天喝得起紅酒的人,其飲食和衛生條件更好而長壽的原因,而與紅酒無關。更極端的例子,現在每天抽兩包煙的大煙鬼,也比煙草引進之前的古人壽命長,這能說明吸煙有利於長壽嗎?

6、非此未必即彼

非此即彼只有在互斥關係時才成立。一顆圍棋子,我說不是黑的,你就有理由認為我的判斷是白的,因為圍棋子是非黑即白的互斥關係。在客艙里一個壯漢與一個姑娘發生了衝突,姑娘有受傷證據,因為我覺得證據不足而對壯漢毆打的說法表示懷疑,充滿正義感的你對我喊「難道你認為姑娘身上的傷是自傷的?!」雖然自傷可能性不能排除,但這並不是我所相信的,因為還有是其他人造成的可能性啊。這就好比一張撲克牌,我猜可能不是黑桃3,於時你氣沖沖地對我喊「難道你認為是草花9。」

給對方扣上一個顯然錯誤的觀點來批判是可以的,對方若是肯定性判斷,你可以拿這個判斷的逆否命題來批判,因為一個命題與其逆否命題等價,無論你批倒哪個都成。對方若是否定性判斷,你可以通過否定其所否定的論斷的互斥論斷來駁倒他,聽著很繞,其實很簡單,正如上面圍棋子例子,我所否定的論斷是「此子為黑」,其互斥論斷是「此子為白」,你只要否定了「此子為白」,就把我對「此子為黑」的否定給否定了。關鍵的問題在於互斥,若對方拿出非互斥邏輯的一對事件並通過非此即彼的方法詰難你,你就要給他來一句「你說的兩件事互斥嗎?」

7、證人證詞不能選擇

我在做科學實驗,根據我的獨創理論,實驗結果數據應該是8,可我第一次實驗結果是2,再做結果是19,繼續做……好不容易有一次得到8了,我高興地宣稱「雖然有很多誤差干擾了實驗,但終於得到正確結果了,這就是我理論成立的鐵證!」你一定認為這種根據立場選擇證據的實驗很滑稽,但這卻是辯論中很常見的做法。只要你有耐心不停的搞,只要你總是對不利結果視而不見,你想證明什麼就能證明什麼,而且證據都是「鐵證」。

你有了一個立場,有個證人出現了,他的某些說法證實了你的立場,於時你宣稱這個人可信,並將其說法作為了自己的證據。但對立面拿了此人說的對你不利的話來質疑,你稱「誰能保證一點錯誤不犯啊,個別細節他沒看清楚的可能也是有的。」這就是有意選擇證據了,本來你認可了證人,就不能對其說法厚此薄彼,除非你有了證明「厚此薄彼」合理的證據,否則跟我那個可笑的科學實驗有什麼兩樣呢?

我曾給學生談過這些辯論中應遵循的邏輯,學生的回答是「若是每句話都過這些邏輯篩子,我就張不開嘴了。」其實感到張不開嘴就是進步,暫時閉著也比天馬行空不講邏輯激情四射的亂噴要強。邏輯有時跟本能相悖,需要長期訓練才能運用自如,等到運用自如時,你的見解會更加深刻,在辯論中也可立於不敗之地了。即使做不到這點,熟悉了這些邏輯,至少也可以在辯論中不被欺負。明明是自己有理,卻被別人擠兌,氣得要死,相信很多人有過這種感受,這時拿出這些邏輯往他的言論上套一套,然後引出此文,告訴他犯了第幾條邏輯錯誤,讓他去鬱悶反省吧。

選自《北京科技報》

-----------------------------------------------------------

若知乎上噴子能有這等嚴密的邏輯性聊存於心,那必是知乎所作的最大貢獻了。


1討論之前請先準備好一定的資料,梳理過你的觀點

2開始討論時,討論組裡的領導人物確立今天一個討論的主題

3大家輪番表達自己的觀點,由領導人物梳理好大家已經有的觀點,淘汰掉明顯不成立的觀點,對尚待爭議的觀點提出質疑,來確立下一輪討論的主題

4一步步深入討論,直到討論到大家無力再解決提出的問題,結束討論,布置要查閱資料的任務來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

5作為領導人物,首先要剋制住的反駁,也剋制自己因為被反駁質疑的情緒波動,同時時刻注意大家究竟是在討論觀點還是在表達情緒,如果討論浮於本能的反駁和彼此情緒的宣洩時,及時制止,詢問一下大家目前討論這個是為了什麼,和我們的主題聯繫在哪裡。


羅伯特?議事規則?


貼一張舊圖。很遺憾至今依然完全適用呢。


好的討論,要求其參與方都有起碼的知識背景相同或相同的知識範式,還要有接收(注意不是接受)不同觀點的能力和意願,還有就是溝通技巧平等/無歧視。還要有個盡量中立盡責的組織者

要有起碼的知識背景,沒有起碼的認識,何來討論。和魚是沒法討論陸地生活的利弊的。

背景知識的範式要相同或想通,通俗的說要有共同的知識語言或可互被翻譯的知識語言。比如不懂中醫的西醫和不了解西醫的中醫是說不到一塊的。不懂科學的哲學家和不學哲學的科學家也是沒法交流的。

接收(注意不是接受)不同觀點的能力和意願,就是要思維開放,思維不開放,不是討論,是宣旨。說到思維開放,這個問題要借用 Kruglanski AW, Webster DM的《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中的理念和方柏林先生的翻譯。請看下面兩個表格。

溝通技巧,比如嘗試在對方的論據論證立場上去考慮論證。

平等/無歧視,參與討論者要有平等的觀念,比如不能動輒直接或間接給別人扣各種非討論話題的帽子,或用之來直接間接拔高自己。

中立盡責的討論組織者,組織者可以有傾向觀點,但不能用於影響討論進程。關於盡責,比如對於開放性的討論,討論的組織者有義務把那些純粹發泄情緒,且有攻(se)擊(jing)性(bing)的參與(pen)者(zi)隔離,在討論情緒暫時失控時來控制局面。


用方案否定方案


推薦閱讀《簡單的邏輯學》和《好好講道理》。

剛寫了一篇文字,首發在好書一起讀(59):思辯的美,做個廣告^_^

《思辯的美》

前提 + 邏輯 = 結論

如果前提正確,邏輯也正確,則結論必然正確。

如果前提或邏輯錯誤,則結論沒有意義。

所以,在立論的時候,要注意前提的正確性,和邏輯的正確性。

而駁論的時候,或者指出對方的前提錯誤,或者指出對方的邏輯錯誤。

所以,如果你的立論被指出了前提錯誤或邏輯錯誤,你應該承認自己的立論是無效的。

同樣,如果你對一個立論無法指出其前提或邏輯存在錯誤,你應該承認對方的結論是正確的。

以上是本篇乾貨,請反覆閱讀,牢記粗體公式。(嫌短?請往後看)

附1:參考的書籍及摘抄

《好好講道理》之好的論證的五項標準:

  1. 結構的組織良好

  2. 前提與結論的真實性相關聯

  3. 前提對理智的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4. 前提足夠支持結論之真實性

  5. 前提對各種可以預見的異議構成有效的反駁

《好好講道理》之好好講道理的12項原則:

  1. 我可能是錯的

  2. 探求真義

  3. 清晰原則

  4. 誰主張誰舉證

  5. 複述要善意

  6. 結構要好

  7. 前提結論要相關

  8. 論點要可接受

  9. 論點要充分

  10. 要能夠辯駁

  11. 適當時候延遲判斷

  12. 別人滿足以上一切條件,你要同意他

《簡單的邏輯學》之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1.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聽眾會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2. 說完整的句子

  3. 不要將主觀看法當做客觀事實

  4. 避免使用雙重否定

  5. 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

附2:寫在後面

十年來,我越來越少地參與討論。

因為我越來越認識到,大多數發言,除了其「社交」的目的、「消遣」的目的及「要求話語權」的目的外,該內容本身沒有價值。

我以前寫過,一個人如果有資格討論一件事,必須具備兩項條件,一是擁有問題領域的知識,二是具備邏輯能力。

可惜,在「人人都有發言權」的政治正確下,在網路上和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和聽到太多不具備以上兩項條件的人的發言。

對這種人,十年前,我會爭吵,五年前,我會嘲笑,現在,我漸漸學會了漠視。

如果你學不會漠視網路噴子,你只能被拉低到像他們一樣low的境界。

兩周前,偶然地看了一期《奇葩說》,大呼過癮,又補了幾期,看了些帖子,轉去看了很多辯論比賽,及辯手們的博客和微博。

黃執中的網易博客,從頭翻到尾,周玄毅的辯行記,從尾翻到頭。

黃執中的《辯論十講》,太長了,看了一點點。

還有書,《認識辯論》《簡單的邏輯學》《好好講道理》。

這兩周,處在一種瘋狂狀態,大腦像被重塑,腦袋快要裂開,如饑似渴,廢寢忘食。

思辯的美,震得我目瞪口呆,渾身發抖。

這麼大一座寶庫,我卻現在才發現!

這兩周最大的收穫,是知道了怎樣正確地立論和駁論——在這篇開頭,用我的風格做了最簡的總結。

前提,邏輯。盯著這兩點。

前提正確,且邏輯正確,則結論必然正確——這是立論的思考方向。

前提錯誤,或邏輯錯誤,則結論直接無效——這是駁論的思考方向。

上上段說「必須具備兩項條件,一是擁有問題領域的知識,二是具備邏輯能力」,其實就是「給出正確前提的能力」和「給出正確邏輯的能力」。

對於一個合格的討論者來說,這二者缺一不可。

額外的收穫一,是懂了辯論的目的是說服第三方,而不是說服對手

在辯論賽中,對手是當然不會被說服的,這是最基本的遊戲規則。

而在現實中,對手往往因為屁股或臉面,即使詞窮了也硬要堅持。

這不像下棋,你強他弱,你就會擊敗他,辯論中你再強,他再弱,只要他鐵心嘴硬,你也毫無辦法。

所以第三方,才是應該爭取的目標。

額外的收穫二,是懂了辯論既需要文科能力,也需要理科能力

文科能力,指的是語言,說的話要讓人聽得懂。

理科能力,指的是邏輯,說的話在理上站得住。

語言不好,說服力弱,邏輯不好,說服力更弱。

額外的收穫三,是懂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區別

事實判斷,如果採集足夠多的信息,採用足夠嚴密的邏輯,能得出一定對的觀點。

而價值判斷,由於不同人的價值觀(覺得什麼重要而什麼不重要)不同,則無法得出一定對的觀點。

既然得不出結果,那關於價值的辯論的意義是什麼?

答:雖然結果仍然是「雙方都有道理」,但雙方都把道理講得更深了,我們就更能理解任何一方的想法、心情和苦衷。

我們就會對問題理解得更深刻,我們就會更包容。

在你和人討論問題的時候,試試分辨下該問題屬於事實判斷還是價值判斷,如果是前者,省些口舌去查資料,如果是後者,試著轉換立場想想。

額外的收穫四,是懂了參與一般討論的方法

  1. 將別人的發言,去掉修辭,理清混亂,得到其前提和邏輯的梗概,複述一遍。

  2. 然後,得出其前提或邏輯中錯誤的地方。

  3. 然後,用別人能夠理解的語言,講出來。

以前,你看到別人的一段發言,看到的是一團文字,覺得對,又不敢確定,覺得錯,又不知從何說起。現在,在技術上,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對,這篇,重要的就是這個「技法」:理清前提和邏輯,尋找有問題的環節,質疑或反駁之。(而對方的觀點中你同意的部分,要坦率地認同之,這樣表現得友好,也讓雙方更專註於分歧)

額外的收穫五,是懂了面對蠢人的精神解脫之道

這是看了黃執中和周玄毅的哲理辯之後懂得的。

對你沒辦法改造的蠢人,或者嘲諷他們,或者無視他們。

這一場辯論看得我大呼過癮,原來我在十年來的鬱悶和痛苦中,無師自通地掌握了的兩種技能,是有哲學上的根據的。

其他的收穫比較細微,就不贅述了。

最後把要跟書友們分享的東西理一下:

愛奇藝的綜藝節目《奇葩說》,如果你喜歡節目超過書本,建議看一期試試。

經典辯論比賽視頻,邊聽邊想,才有趣味。

黃執中的網易博客,和周玄毅的系列文章《辯行記》,頂尖辯手的文字的魅力在於,營養豐富,文筆優美清晰。

書《簡單的邏輯學》和《好好講道理》,理解之後,思辯能力會提升一個檔次,前者教你怎麼想,後者教你怎麼講。

(《好書一起讀》之前推薦過《邏輯學導論》,現在看來,該書有點厚重了)

最後的最後,練習題:

以下兩句話,哪句前提錯誤,哪句邏輯錯誤?

  1. 水果都是辣的,蘋果是水果,所以蘋果是辣的

  2. 有的水果是圓的,香蕉是水果,所以香蕉是圓的

不是要侮辱你的智商^_^以後看到複雜的發言,也要像對這種簡單發言一樣,分析它的前提和邏輯的正確性。祝好。


佔個坑。

最近在看一本書《論對話》。這本書是采銅在他的專欄了推薦的。大家可以去他的專欄里看看。因為用的是手機,所以就不附上連接了。

———————————————————————

在對話中,對於任何事我們都不要去決定做什麼。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我們就不夠自由。我們必須讓自己空空蕩蕩,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有責任和義務去做任何事,也不需求去達成任何結論,也不需顧忌應說些什麼或不應說些什麼。這是一種開放和自由的環境,是一個空靈之境。

——戴維 · 玻姆《論對話》

———————————————————————

這本書我還沒看完,就先簡單的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讀書心得。

要想進行高質量的有效的對話,進行對話的人,要擱置自己的思維。玻姆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思維,在對話的過程中,一旦對方否定或批評了自己的觀點,人們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否定,就會維護自己的觀點,哪怕對方說的再對再有理也聽不進去。這就是固定思維的作用。

在這本書里,介紹了如何進行對話,固定思維的形成,如何對待自己的思維………

閱讀本書的要義,並不僅僅是理解和接受玻姆對於「對話」和「思維」的種種看法,更是體悟和學習他的內省思維方式。這種內省思考,這種對我們自身心智的「元分析」,是引導我們走向更加智慧通途的有力工具。



幾個答案都很好,這裡略做補充。

首先是討論的原則,我覺的額外有幾點很重要:

  • 客觀證據 &> 主觀證據 &> 推理 &> 猜測。這個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效力高的和效力低的發生衝突,應該以效力高的為主。
  • 直接證據 &> 間接證據。在證據鏈上,離得遠的證據,效力不及更近的。
  • 專業研究 &> 業餘。中國社會長期有反智主義的傾向;在知乎上,你能看到大把這種業餘回答蓋過專業回答的例子。事實上,你能想到的,人家專業人士多年研究早就涉及到了。撇開官方喉舌上的專家不言,基本上99%的情況下,專業研究的結果要比你自己腦補的強。可惜這點不但很多答主意識不到,死撐自己腦中的圖景;很多觀眾也是選擇自己能理解的,或者自己喜歡的答案。
    • 你說萬一高手在民間怎麼辦?我可以告訴你,顛覆性的東西,絕大多數情況下,始作俑者都是專家。比如愛因斯坦,他是在熟悉經典物理的基礎上,對於一些當時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深入思索,從而發明相對論的;莫奈和畢加索,都是在充分掌握傳統繪畫技藝的基礎上,進行革新的。
  • 普遍規律 &> 特例。有些結論,是在更大規模的統計或者實驗基礎上得出的;有些結論只是小範圍觀察結果。你看到的可能是特例,不要用它來反駁整體性的東西。
  • 慎用極端法。極端法用來討論底線不錯,但是用來評判一個事物的總體,要結合評判的原則來考慮,不同事物的評判原則是不一樣的。比如死刑,擾不開的話題就是錯判了怎麼辦,這個極端情況值得重視,因為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是基本道德。但是有人在討論安全性、可靠性的問題是,總喜歡搞些非常奇葩的例子出來,這個就沒意思了,因為此類問題都是有一定的概率假設。

然後是具體交流時要注意的:

  • 不要和「垃圾人」糾纏。你的時間很寶貴,沒義務給別人上課,更何況有的人不是來討論的。有些評論,你運用一些原則簡單考察一下,就知道沒必要回應。
  • 不要和民科糾纏。有些人的答案,一看就是腦補的,不過補得很不錯,和邪教差不多了。反洗腦是個體力加智力加精神壓力的苦活,要不要做,事先仔細掂量一下。一般情況下,列出更客觀專業的回答即可,讓讀者自己去分辨吧。
  • 保持開放心態,以學習為目的,隨時準備接受新觀點。如果你一上來就抱著某個觀點不放(知乎上站隊黨大把)或者對某人有強烈的好惡,那這個討論是沒有意義的。


辯論這件事情,其實遠比表面看起來糾結。

因為,並不是真理在你這邊,你就能贏得對方的認同,是的,沒這麼簡單。

另外,說到辯論本身,最重要的是,你要確定,是不是要開始一場有目的性的辯論?

就是說,你需要銷售產品給對方,或者,說服對方幫你做一件事...這就是有目標,這就需要辯論。

確認了目標,你才需要要為贏得辯論,著手準備一切。

但如果,題主只是談話,開始友好的交談,就不需要結論。

結論會把友誼驅散,把對方趕走。

隨手寫一個例子吧。

A:「這首歌很好聽」

B:「這是周杰倫的,你喜歡周杰倫?」

A:「嗯,他很厲害啊。」

B:「不會吧,你喜歡周杰倫,我不喜歡,他話都說不順!」

好吧,有結論了,對話死了,別人要麼大幅度辯駁,要麼拉黑你,要麼不歡而散....

如果B說,「恩,我最近,比較喜歡搖滾樂隊Fun,他們的歌也不錯。」

這是沒結論,A就可以繼續談話下去,直到你們之間找到興趣點為止。

然後,你們在興趣點上,持續交換觀點。

所以,IOS好還是安卓好?梅西厲害還是C羅厲害?大城市好,還是小城市好?....

這些話題,根本不要去發現結論,而是你們各自說說,你們對這個事,有些什麼想法即可。

千萬,不要要求對方按你的想法來。

這樣,一般你不會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因為,其一,你在否認對方的時候,總會激起對方的抗拒心理。因為你否認的,不是你們討論的問題,而是對方的自尊與面子。所以,就算你是對的,一旦你在這個過程中說到:「你錯了」,就會激發對方的戰鬥心,而失去了探討問題的可能。

其二,如果他被迫承認你是對的,那你也將在贏得這一次爭論之後,失去愛情?友誼?銷售的機會?反正吧,你爭贏了,但是你一定是輸家。

其三,這個問題再深一步討論。就是說,你在否認對方的時候,有沒有先真正去聆聽對方的觀點?有沒有挖掘對方這個想法形成的原因?如果,對方覺得你不願去了解他,而是拚命想說服他,這勢必會激發最大程度的反抗。

其四,你是不是已經形成了不願意聆聽、真誠詢問,已自我意志為主的說話方式?如果,你每次都試圖迅速的說服對方,一定會形成最難以說服人的模式。

這種對抗性人格,會讓人避而遠之。

如果你是真的需要說服對方呢?

這是充滿技巧的。

核心是,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想讓他們感受到的。

說服對方的前提是:對方喜歡你。

對方為什麼會喜歡你呢?因為你很理解他。

你擺出了盡量多理解對方的姿態,如果對方是程序員,你可以說,「很多外行人都以為做一個APP,只需要一個程序員一個晚上就搞定了,他們真的瘋了。」

對方立刻會表示認同你的觀點,「哥們,你說的太對了!」

好了,這就可以展開一段有目的性的談話了。

然後,在對話的時候,要學會以叩問的方式,探尋對方的內心想法;以真誠的態度聆聽,了解對方觀點形成的原因;自己低姿態肯定對方,表示尊重對方,總結對方的觀點,再以迂迴的方式去講述自己的想法;以透明的態度,去講出心裡話,獲取對方的認同;或者是用情感(幫對方做一件他需要做的事情、或者是溫暖人心的談話)來提升你在對方心裡的價值。

這是你贏得談判的辦法。

比如說肯定對方,太有用了。「我知道你是這個方面是專家,他們屁都不懂,要有你幫我看一下就太好了。」

再有,很多人,會不停重複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擔心你沒聽懂,所以,你總結對方的觀點,他會覺得你做的很棒。

生活中,這些案例很多,歸根到底,說話是一門技術活。


我覺得討論這個詞太嚴肅,太正式化,那我們不妨來談一談如何聊一個有價值的事物。

人生來就是社交化動物,所以我們會忍不住把自己所見所思所想拿出來給周圍的人分享。本來目的是簡單的,是單純的,但是一旦涉及到社交化行為,這件事情就變複雜了。

假如你今天看了《X戰警》,覺得特別棒,其中表達的懷舊情懷和不經意的老梗惹得你心裏面直痒痒,於是你跑過來跟我說:「《X戰警》真棒!」那我就可以有如下幾種反應:

  • 傻逼,又來炫耀自己的社交生活了。沒有女生陪我一起看電影,怎麼就招你惹你了。
  • 傻逼,又來炫耀自己的逼格了。我就喜歡看《喜羊羊》,怎麼就招你惹你了。
  • 傻逼,又來展現自己是個LOW逼了。《X戰警》這種商業片豈是我等文藝青年瞧得上眼的。
  • 我也覺得好棒,因為我最近也看了這部電影,我好喜歡X博士,雖然他長得像厄齊爾。

不難看出,這幾種反應的本質區別是兩人是否存在相同的生活體驗。具體來說,假如我沒有看過《X戰警》,你的任何分享行為都可能會被看作炫耀行為;只有在我們都看過《X戰警》的情況下,這次對話才進行得下去。

但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還存在著這樣一些人,即使他沒有與你相同的生活體驗,他也願意放下姿態去聽你想表達什麼。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1. 這種生活體驗他馬上就體驗得到,比如他下個星期就會去看《X戰警》,而你的分享恰好能給電影增添色彩。
  2. 他很在乎和你的社交關係,他覺得維繫這樣一段關係比忍受你的嘮叨更重要。

我們再回過頭來談一談在兩人擁有相同生活體驗的情況下,如何聊一個有價值的事物。

  • 試探。我們以上討論的前提是有人願意和你分享,而真實情況通常是你不知道他願不願意與你分享。所以你得問」最近有沒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呀?「
  • 放低姿態。你的目的不是炫耀,也不是說服一個人。你只是想聽他發表對於同一個事物的不同觀點,來增加你對世界的理解。
  • 見好就收。人與人之間的任何談話在形式上都是框架之間的碰撞,或是我態度強硬激進,或是你態度溫和保守。如果兩人能達成一致固然最好,否則可以選擇改變話題。

這裡僅僅談的是物,如果談到人生理念,觀點等等,事情就會更複雜一些。因為這裡要求接受的就不是一個外在的物,而是你這個人的思想。所以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你的觀點對他確實有幫助,但是他礙於情面而不願意接受。這也是一個交流失敗的例子。

最後,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知淺莫言深。這個世界上心胸狹隘的人太多太多,與這些人不談也罷。


其實在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允許有不同於自己的異端存在。

受到了我們先賢的影響還特愛辯論,然後就出現了黨同伐異,就有了攻擊反面弱點,勝出了人身攻擊,最後再來個約架。有意思么?

最大的基礎共識是,允許觀點不同的人發聲,並且存在,才是基石。至於是否互相認同,那就看以後的結果了,一兩次辯論就能決定誰輸誰贏,你當這是美國大選呢?


作為經常試圖與別人討論問題但是常常以不理想的結尾收場的我說點教訓和經驗

一個討論是否「有效」「高質量」往往取決於你 而不是對方

討論 最主要的一點 是在於雙方的就討論的這件事最後的目的是否一致

你的目的是尋求真理 而他的目的是戰勝你 那這場討論從一開始便沒了意義

因為你會從他的觀點中吸收信息「誒 他說的這個也蠻有道理」。

而他卻會步步緊逼 窮追猛打 為了招架你得疲於奔命 而且容易陷入思維怪圈

而這種討論無論如何都不會是高質量的

高質量的討論應當是有目的性的 應當在討論過後會對事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的

每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看待都應是螺旋上升的 即成長

不斷的考據 掌握資料 完善自己 才是網上爭論的目的

淘金式的思維也能幫助你自動過濾掉一些污言穢語

試圖放棄說服對方

從討論前 到討論中時刻牢記著 無論他的觀點多蠢 邏輯多混亂

智商決定高度

你總不能在討論一件事情當中順帶給他上一節「如何正確討論問題」的課吧

實在聽不下去 「你說的有道理 嗯」結束話題

隨手舉個栗子

不知道什麼原因 突然提到肯德基的45天雞

他們一致說有激素 多不好blabla

於是知乎 果殼搜索一大堆資料 看正方看反方 得出45天雞應該沒多大問題的結論

發給他們文章

他們看也沒看 就說 反正我就是不信

最後我就終結討論了

多說一句 多浪費一秒



一定要記住你參與討論的目的是什麼。

辯論、討論、爭吵、聊天

這四種交流方式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但本質上都是雙方的信息交流。

辯論的目的是爭取聽眾、觀眾對你的觀點的支持,因此你可以發揮你的情緒感染力,可以運用詭辯技巧,可以揚長避短將對方拖入死地,以此來加強你的觀點的說服力。關鍵點在於這是辯給第三人稱群體看的,不是你自己,也不是對方。

(近期人魚池與李松蔚老師的交鋒就是一場典型的辯論,而不是討論)

爭吵是情緒的交鋒,雙方交流的信息會越變越少,最終演變為情緒的相互表達,為的是自己,表達情緒為的就是自己爽。

聊天是雙方情緒的交流,讓對方感受你此時的情緒,為的是對方,表達情緒同時讓對方爽。

討論是純粹信息的交流,要達到最高效的信息交流,自然就要剔除掉情緒、詭辯技巧。討論的最終目的是雙方通過對方提供的信息完善自己的想法實現共贏,在此,最終的結果不一定是達成共識,但各自肯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穫。

情緒是影響討論效率的首要因素

一旦有了情緒干擾,討論時就容易預設立場。比如有「憤怒」的情緒,就會連帶出「連這都不懂」的想法,進而有可能中止討論;而「悲觀」的情緒,可能會引出「完了,我今天說的這些怎麼這麼幼稚」;「愉悅」的情緒則有可能影響對信息的判斷,比如「對!一定是這樣,然後……」,最後可能帶偏討論的方向,使得討論向「聊天」轉變。

要想在討論中去情緒化,首先就不能受對方情緒的干擾。在《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歧義詞」。

例如:前面那個歧義詞的加粗字體就是典型的情緒表現,在實際討論中,加粗等同於對話時的重語氣、高聲,目的是引起你對這個詞的注意。同時降低對其他信息的注意。

再例如:某些帶有情感色彩的辭彙,比如「犧牲」「正義」,再比如知乎特色的「優雅」,看到這些詞的時候,每個人腦子可能會浮現出一個奇妙的景象,這一類詞語會激起你情緒的波動。比如看到「如何優雅地X?」這樣的提問時,心裡就會不自覺地想這個問題下面肯定有很有趣的回答,或者是「又是這種煩人的問題」。優雅一詞就影響了你對X的判斷。

當你對對方信息去情緒化後,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自然得多了。不過還是有可能會因為你多年的說話習慣、書面語言習慣帶入一些情緒化的內容,這種內容你在寫的時候並沒有感覺,而對方卻可以感受到,因為這是你的習慣,不是對方的。包括這篇回答,我或多或少還是帶有情緒在。所以在討論前,得反覆思量自己要陳述的信息表達方式是否存在情緒化。在討論時如果已經發現對方誤解你的信息時得及時解釋清楚。

情緒化有時候可以是詭辯技巧的一種,有的人在討論時會故意為之,悄悄帶到辯論的語境先發制人。關於詭辯的技巧,已經有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了詭辯常使用哪些方式?

———————————————————————————————————————————

最後再重申一次討論的目的(這算是情緒化)

討論是為了通過對方的信息完善自己的想法,這個「完善」有可能是補全、有可能是升華、有可能是去偽還有可能是推翻。讓自己的想法更加「合理」就是完善。討論的最本質目的是為自己。高效的討論,就是高效達成這個目的的方式,無非排除干擾、直抒胸臆。


我一直覺得討論或者辯論的前提是:

1承認邏輯的一致性不變性(非邏輯多元論)

2明確定義(確保討論的同一個事)

不符合上面的,到最後就像是就是幾種宗教的戰爭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知乎辯論板塊都是各大辯論隊的八卦,對辯題技巧的深刻討論越來越少?
如何評價奇葩說第三季第二十一集?
崔永元要來我們學校講座,我們該怎麼做?
辯論賽中有哪些不易發現但是其實很常見的邏輯謬誤?
在這次「法辯」中,山東大學表現如何呢?

TAG:討論 | 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