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自從火藥開始投入戰爭之後,布面甲開始風行?布面甲對比傳統甲胄有何優點?
01-07
主要討論清朝的情況。
嚴格學術意義上來說,所謂的棉甲,一開始起源於複合甲範疇。火器只是誘因,國家採購壓力和改革需要是直接動力,最終複合甲變成cosplay甲是這一過程的結果,不要把這個歷史進程搞混淆。
從整個世界範圍內看,17世紀到19世紀,歐洲也在大規模的淘汰掉不合時宜的全身板甲,不僅僅因為火器的壓力,同樣因為價格實在太貴了,即便自己掏錢採購的貴族模式,採購和維護成本也不是普通貴族能擔負得起。最終,決定武器形態(上層架構)的,還是經濟形態(基礎架構)。。。。。。首先布面甲蒙元就有了,一直沿用到清早。這個東西其實類似板甲衣,但是終究沒有進化出人家那麼好的人體工學。要說防護性也夠齊全,該有的都有了(除了手指),為啥興起?個人覺得這種防護力符合冷熱交替下的戰場使用情況。布面甲內嵌甲片也是鋼的,再早期有外甲的明甲(此明非彼明)還有面甲馬甲,也有個人定製或賞賜的內外混搭為了拉風的布面甲。但是到了乾隆中就把甲片撤了甚至都不穿了,沒意義了。打個回部都一水兒糌粑拉,頂多穿個鎖甲胖襖防防近戰冷兵了。後期無甲片的棉甲完全墮落為皮盔+軍大衣的制服or裝逼利器。但是打仗真不是小隊長不願意穿,太熱了!同樣的,不是我大清不要全身板甲,君不看香妃穿板鴨進口板甲畫像,那照樣給吾皇遞箭暖床生寶寶?大航海時代都結束了什麼玩意兒沒見過啊?還是跟英金兄說的一樣,跟部隊裝備、戰術戰法,經濟基礎等等需求有關。八旗馬隊是可以當衝擊騎兵龍騎兵輕騎兵的萬金油,打仗連布面甲都慢慢不穿了,有時候穿行袍戴皮盔夠意思了。晚上加完班多上點兒圖吧
1,布面甲裡面包著的是鐵片所以什麼輕便、普通甲不防火槍之類的可以無視了2,為什麼要布面?布面甲多見於明清。明朝的主要敵人在北方,清人就住在北方。北方一大特點就是冷……布面甲多了兩層布,保暖
此外直接把鐵片釘在布上也比用繩子穿起來更不容易損壞。
最後,對於鱗片類的甲胄來說,一大缺點是容易讓武器滑入甲片接縫、刺傷人體,布面甲提供的摩擦力可以減少這一缺陷1、歷史進化的一種必然。
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鐵甲。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 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避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幹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 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 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鋸《宋史·兵志》記載:宋代一套鏡甲的總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葉有飛25片,製造時費工作日120個,花用經費三貫半。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 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曆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繡花,密綴鋼星。 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轉摘) 也就是說,中國傳統的鎧甲(含金屬)真正的衰落是在明朝時期,而完全廢紙是在清末民初。這是與當時社會的整個工藝技術發明與創新同步發展的。
2、新式兵器——火器的出現,導致冷兵器時期刀劍對身體的近距離攻擊減少,也就是說短兵交接的情況逐漸減少,更多的則是火器(如神機營)的遠程攻擊,鎧甲的防禦力變化不大,傳統的鐵質鎧甲反而成為了追擊、逃命的累贅,兩相比較而取輕,從實用性來說,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鋼盔等取代。 如兩軍交戰,在成祖朱棣時期攻打越南,儘管越南方面出現了大象組成的軍隊(冷兵器作戰的話,大象的戰鬥力還是很牛叉的),但火槍隊的出現,就根本只攻不防,就能解決戰鬥,就降低了對身體防禦的重要性(別人大刀還沒有舉起來,就被你的槍打死了。),沒有了近身作戰的必要,也就降低了對傳統鎧甲的必要性。
3、戰爭的實用性的變化。儘管在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戰爭多發生在長城沿線,也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政權所進行的鬥爭中,尤其是冬季,漢族政權的士兵多為中原人、南方人,也就意味著冬季作戰的服裝,必須要兼工防寒與防禦攻擊。加上對少數民族政權的作戰,輕騎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攻擊方式,加上前文所說的(神機營)火槍隊的出現,傳統的甲胄自然也就不兼上述所有的功效,所以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布面甲的流行當然是因為火器在戰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明代有了被稱為」棉甲「的布面甲,具體方式是以」棉花七斤,用布逢如夾襖,兩臂過肩五寸,下長掩膝.....縫緊入水,浸透取起,鋪地,用腳踹實,以不胖漲為度,晒乾收用」 防護效果是「鳥銃不大傷」,是專門對付管型火器彈丸遠射附帶傷害的,還有一種罩甲,用甲片編成,形狀如對襟短褂,將官所穿一般有腿裙,士兵穿的沒有,後來明代平民亦把沒有甲片,純用布面的罩甲當做日常服裝來穿。布面甲的優點當然是製作容易,輕便。
布面甲與其說是甲不如說就是戎裝,其實內部就是「棉袍」,只有少數軍官和精英部隊的「棉袍」里會鑲嵌鋼板甲片,也有內穿環鎖甲外罩布面甲的穿法。人們熟悉的清代布面甲源自元代蒙古軍隊,在日本博多紀念館有實物收藏。
推薦閱讀:
※當下的中國追求「星辰大海」有什麼錯?
※為什麼中國的課堂秩序那麼好,社會秩序那麼差?
※中國古典美女應該長什麼樣子?
※中國大陸的翻譯稿酬標準為什麼這麼低?
※金屬活字印刷術到底是中國還是韓國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