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怎麼改?


又到了兩會時間,雖然今年「霧霾」分流了不少目光,醫療改革還是關注的熱點之一。那麼,大家最希望兩會解決的醫療問題是什麼呢?

這是微博上的一個投票調查:

看來,「看病貴」仍然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其次是「醫療資源不均衡」、「醫患關係」、「基層醫療」等。

下面再看看一些代表性的評論:

(患方聲音)

「幾塊錢的藥品賣幾十上百,商人、醫生賺的盆缽滿盈,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社區醫院療效差藥房空,去了等於白去甚至更壞,大院挂號難過春運搶票。」

「改什麼改,錢都讓醫院騙去了,現在的醫生太黑了,媽的,怎麼不抓醫生。」

「每年兩會期間,群眾可都從各地電視里聽到看到那天文數字衛生投入的新聞消息了,還把群眾當傻子嗎?這就是為什麼群眾對醫護被打不同情反拍手稱快的原因!」

「兩會期間天天報道醫鬧、無輕微傷的傷醫案,無一例外地顯示醫院的霸道、蠻橫甚至捏造事實、綁架司法!不查清事實真相、不依法查處誣告陷害的不良醫務人員,恐怕是難以向歷史交代的!每年一萬多起醫療事故,無報道、無刑責正常嗎?」

(醫方聲音)

「醫生是打工,別亂想了。錢都在領導那裡,醫院裡的職工醫護人員比例不到一半,這種現象大學也是。這麼多人要養,你說為什麼這麼貴?」

「公益性醫院應該回歸公益性的本質上去,掛羊頭賣狗肉。民眾之所以恨醫院的原因之一。什麼醫改從來沒回歸提到到公益性的,你國家不撥錢,醫院要發展要養人這都是要錢。」

「醫護人員從事的是高壓力職業,長期的超負荷工作,背負的巨大心理壓力,給他們的健康埋下隱患。」

「希望有人會重視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不要讓醫護人員心涼。」

「我為什麼不相信醫改?很簡單,我們的醫改,沒有一句話提到如何改善醫護人員的待遇,只想著錢。」

評論的小老百姓們(大V們都在兩會嘛)討論熱烈,好像期待著下一版的醫改會解決他們這些不滿。

嗯嗯,說得好像醫改真的是為你們而改一樣。

無論在哪個行業,最底層的參與者,儘管是支撐整個行業、數量最大的主體,卻同時也是最勢孤力薄、最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一群。房地產業最繁盛的時候,建築工人都穿金戴銀了嗎?

醫療行業的基本參與者,是病人和醫生。他們關心的,無非是「看病方不方便、貴不貴」、「今天能不能準時下班」、「今年工資會不會漲」這些樸素的訴求。

然而,簡單的表象背後,往往有更深層複雜的成因,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

行業的走向,取決於真正有話語權的強勢群體的利益博弈。

近三十年來,醫療行業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

自從醫改將公立醫院推向市場以後,政府省了錢,減輕了醫療支出的財政包袱;醫藥器械商找到了簡單粗暴的遊戲模式,「以葯養醫」也幫政府彌補了投入減少造成的醫生收入下降;大醫院不再受財政約束,規模得以快速擴張,對醫療資源和醫護人員有了更強的掌控力……

更何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均壽命上升了將近10歲,已經超過了世界中高收入國家的水平。世界上主要的先進醫療技術,在很多城市的大醫院也能享受到。

可以說,我們擁有著遠遠超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的醫療服務,而且是在接近世界最低的國家醫療投入比例之下實現的!

就這樣,所有強勢群體的利益都得到充分滿足,各方處在一個穩定的生態中,我看不到醫改有任何觸動筋骨的動力。

另一方面,由於補助少以及市場作用,造成醫療資源整體不足、而且向大型三甲醫院的優勢科室傾斜,這就是「看病難」;「以葯養醫」的部分成本也轉嫁到病人身上,這就是「看病貴」。

所以才有了:

「沒有病人、業務水平和收入待遇提升無望、連醫藥代表都懶得找他們」的基層醫生、「病人看不完、長期在超負荷、高風險中工作,用命換錢」的大醫院醫生、以及「排隊大半天看病三分鐘、藥費檢查費一大堆、就醫體驗差到爆」的普通患者。

不過,這些都是副產品,是正確主旋律上的小插曲。醫改的目標主體不是他們,大船的方向不會因此改變。實在吵得不行,就做些表面文章來敷衍一下唄。

實際上,收入低的也沒到貧困線以下,累成狗的睡一覺也許就好點,多兩個夜班咬咬牙也能扛,轉行成本太高,大部分醫生也只能邊罵邊幹活;排隊久點至少還能看上病,態度差點也不是不能忍,藥費貴也勉強在承受範圍之內,生了病,還不是只能邊罵邊看。

「當心以後沒有醫生/當心患者造反」?氣話而已,誰會當真。

大環境的穩態遠比想像中難以打破,更何況我們只是龐大社會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

據稱,下一步醫改要推進社會資本辦醫、多點執業,這不還是「深化市場化」嘛?

基礎醫療保障是要吃力又虧錢的,所以它的本質是公益性的,需要由政府主導,但這才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辦法。

社會辦醫的趨利性決定了絕大部分資本都會集中在能賺錢的高端項目上,使得醫療資源和人才更加不均衡,讓看病更加難、更加貴。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醫療環境跟翔一樣,很遺憾,你恐怕還要繼續吃下去。

要吃到何時?我不知道,可能等下一位柴大官人出現吧。

然而,更加令人痛心的是,

醫生和病人,本來是對抗疾病前線上的戰友,現在是同樣處於「被改革」的「天涯淪落人」,居然在互相怨恨、互相傷害。

要讓大環境變好很困難,讓它變得更壞卻很簡單。

所謂「人」字,不過就是相互扶持。日子已經夠難過了,疾病已經夠強大了,如果同伴都不能守望相助,還怎麼走到明天?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旦旦醫學,每日一條靠譜的醫學科普。)

http://weixin.qq.com/r/AEhqcrHE8eyOrfUR9x0S (二維碼自動識別)


背景:首先醫療的投入是巨大的,這些錢的大部分或者很大部分會變成外匯流入的歐美 輝瑞、禮來、羅氏、飛利浦、西門子等。這些錢都是天文數字一點不比石油、鐵礦石少,以至於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像全民醫保這樣問題也是頭疼的要死要活。說到底醫療很花錢、很花錢,尤其是高質量醫療。

下面是分析問題環節: 第一中國的醫療水平不比歐美差多少,而且高效率(這一點不用贅述,如有質疑請問歐美旅居朋友)這就意味著中國醫療也要花大量錢,這就導致了一個關鍵 非常關鍵 特別關鍵問題,這些錢最終是誰掏腰包!!!!目前公立醫院的做法是患者掏腰包,而且還要通過一定程度多檢查、多開藥,再乘以海量患者量來維持盈利狀態。這三個條件幾乎缺一都不能維持盈利。結論是醫療質量的提高必然帶來高費用,必然增加患者醫療負擔,雖然國家某種程度上進行了報銷。

港大就是一個反例,港大醫院的做法是限制病人數量以便提供高質量服務,禁止多開無用檢查,用提高服務費用來彌補造成的損失。(聽上去是不是和最近國家政策和相符)。但事實是診療費用的提高,遠遠不能彌補患者減少造成的損失。事實就是這種情況!

另外是三明醫改模式:國家總體思路是這樣的,具體控制藥品價格、控制單病種治療費用,控制報銷額度來節約國家資金。總體思路就是為國家省錢,但是主要問題在於,錢是省了,4塊錢的國產奧美拉唑和40塊的奧賽克能一樣嗎?患者的充分治療的權益怕會受損!

中國醫改目前無解,關鍵問題是錢的事!


1.醫療免費,每次看病只自己付100元。

2.救護車免費接送,遠的派直升機。

3.大小醫院隨便選,看患者心情。

4.患者可以挑選專家及護士。

5.藥物全用最好的,不限量。

6.患者愛住多久就多久,不強制出院。

7.醫院全都5星級酒店式服務。

8.看病搖號,全國統一,每天30個號,先到先得。

即日起實行,你們滿意就好。


衛計委一群不懂醫學也不懂醫學管理的人來決定改革方向,總覺得莫名又被代表了……


本人小器械商一枚,談談自己的看法,現在隔三差五冒出一些醫療矛盾,總覺得醫生黑,醫院黑,其實這都不該醫院醫生的事,要從根本上解決醫療難題其實方案很簡單,我只是說方案很簡單,大幅度提高醫療人員的工資水平,最起碼達到當地平均工資的五倍(現在醫療工作者工資水平之低就不說了,我見過一個三甲醫院留美醫學博士,科主任,快四十歲了工資條發到手的工資不到八千),工資由政府承擔,政府撥款新建擴建醫院,大力培養大夫(現在一方面醫療資源緊張,一方面醫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不好找工作)。藥品器械全部由政府統一招標,不要經過醫院,招標公司,大多藥品耗材設備在現有基礎上降價到現在價格30%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這樣從醫保報銷省下來的錢來支撐大夫的工資醫療醫院建設後估計都用不完。我說的這個道理醫療那些專家不懂嗎?這麼明了大家心裡肯定都明白啊,但是如果動了這個產業鏈,大夫的待遇有保障了,國家政府衛生部門的領導呢,國有的那些大藥廠呢,尤其是那些領導們,你以為看病花那麼多錢都進了大夫的腰包了,錯了,大頭還是那些領導的,大夫拿那些也就剛剛對得起自己起早貪黑本應該得到的,有的還不一定夠。你讓領導研究改革給自己斷財路,做夢呢。另外如果大夫的工資真是平均水平的五倍,光大人民群眾答應嗎?中國人民從來都有不患貧困患不均的優良傳統,從來不尊重知識分子,工資真漲上去了,聽黨指揮的人民群眾還不得革大夫的命。


第一堂醫學專業課,老師強調了兩個觀念,一是淡化性別意識,二是分清左右。

而我記住的觀念卻是,正常,只不過是個大概率事件。

99.99%的人心臟偏左,闌尾在右邊,這就是「正常」的全部依據。心臟偏右或是闌尾長在左邊,不影響功能的,為異常,功能受影響,則為畸形。

放眼中國醫療界,醫生上班第一年都是沒有獎金沒有保險,只有常常遠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基本工資。

看到全國都這樣,許多人心裡都平衡了。

但是,不要被這種感覺所欺騙,理智點,這隻能說明全國都變態,這種所謂的「正常」,沒有一絲合理性!

為什麼沒有人起來呼籲,起來反抗?大家都沉浸在心理平衡帶來的情緒宣洩中,宣洩了情緒,同時也認可了現狀!

這才是最可怕的!

並且,因為多年如此,即使有少數新人對此不滿,也會被前輩教導:都是這樣的,與其抱怨,不如努力工作。

不抱怨有時確實是好事,但是,那也得分情況,如果抱怨是為了偷懶,當然不好,但是如果現實本身就很操蛋,那抱怨就是抗爭的萌芽,這些萌芽,基本都被扼殺了。

我不願像審判阿Q的官老爺那樣,只說一句「奴隸性」,卻不給出任何可行的建議。

但是現在,我真的沒有好的建議。

我只希望大家知道,東歐一位哲人曾說,你們並不是無路可退,還有最後一條路,就是造反。

東歐過去和我們一樣,在社會主義的深淵中掙扎。

造反當然不太現實,不現實,是因為人們被太多「現實」的東西牽絆著。

想改變嗎?你要付出的第一代價,就是捨棄你原本就擁有的,捨棄現實。

一如100年前的有志青年,對父母說一句「孩兒不孝」,轉身用生命去抗爭,就算用生命換來的一切,後來人並不懂得珍惜。

其實前輩們浴血奮戰所期待爭取到的幸福生活,正是不需要用生命抗爭的生活,不需要捨棄現實的生活,可以享受人生,家庭事業兼顧的生活。

對於沒有膽量捨棄現實的人,最基本的期望是,盡量不要讓自己成為社會進步的阻力,不要成為指導青年「不要抱怨,努力工作」的前輩。

你的生活如此悲催,因為你的價值觀是錯的,如果你把這套東西教導給更多人,就是在危害社會。

你根本不懂人生的意義,不信你可以問自己一句: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不懂不是錯,但是拿來指導別人,尤其是年輕人,就是莫大的罪過了,如果不想成為歷史的罪人,請閉嘴,別阻攔想有勇氣捨棄生命為將來文明的年輕人走向在你看來不靠譜的路線。

話說回來,有勇氣拿生命為國為民奉獻一生的人,也有可能非但沒有救國,反倒比那些「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更加禍國殃民,比如汪精衛,比如毛XX的追隨者。

雖然他們相互敵對,但實際上,他們都是一類人。

「如果有出路,出路在無產者身上。」——《1984》

這所謂的無產者,是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人,放下了所有的現實,不僅無房無車,甚至遠離家鄉,改名換姓,為理想,不得不放下對父母親人的牽掛。

出路總會有的,雖然過程曲折,雖然許多年輕的生命可能枉死,但是歷史會記得他們的價值,如果不記得,也不要緊,那只是歷史的損失,不是他們的遺憾。


首先 這個問題回答的主體是誰?

是百姓 包括患者和醫療工作者?那你們吵去吧 有啥用

是郭嘉和ZF?那為什麼要改革 沒掏錢又撈好處又沒風險 醫改是喊給你們這群P民聽個樂呵的 你還當真了 唉


醫療改革,首先要定義發起人,是誰的醫療改革?然後才能說怎麼改。

我想題主的想法是,人民群眾的醫療改革怎麼改才是最好的,我覺得這個是個挺有意思的話題。

我想結合評價體系,結合法律聽審體系,然後強制稅收轉移支付比例,財務公開,新聞報道開放,民間言論開放,地區定期投票換屆衛生部長,醫療准入開放,嚴格司法執行,這樣應該能夠有不少好轉。

如果你想問我,中國政府的醫療改革可能會如何改,請看我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3658362


要改很容易,看清問題癥結就好。比一比國家醫療支出佔GDP比例,以及這些費用多少比例是給處級以上幹部用的?算了,一句話說清楚吧:某不要臉的組織把低於大部分國家的醫療投入中的大部分,都用在公務員身上了。更不要臉的是它還告訴你看病貴是因為藥廠賣高價葯,醫生拿回扣。


請自行百度: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和衛生改革方案,國發2012年的文件


我家水表在外面


在現有的體制中,衛生行政部門一方面扮演醫療監管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是大多數公立醫療機構的行政上級。這樣的情形,宛若運動員在打球但裁判員卻是運動員所屬體育局的幹部一樣不可思議。

無論是經濟改革的市場化大局,還是公共部門的去行政化轉型,歸根結底,是要將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看了很多,洋洋洒洒地議論如何編織制度,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誰是制度的編製者?那麼,改革與發展不得不面對的最嚴峻問題,在於如何激勵行政力量推動去行政化的改革。

推進管辦分開:建立專門的公立醫院管理機構,行使政府辦醫職能,同時讓衛生行政部門所屬的公立醫院與衛生行政部門脫離上下級關係,讓衛生行政部門成為醫療衛生事業全行業的監督者。

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公立醫院建立並完善以理事會制度為核心的新型法人治理結構,賦予理事會行使戰略管理的職能。

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的新機制:公共財政通過購買服務,促使公立醫院保持社會公益性。基本醫療服務(其中包括基本藥物)可以通過公立醫療保險來購買,而其他特定的具有社會公益性的服務,可以通過各種特定的項目來購買。

推進人事制度改革,走向去編製化:在公立醫院中全面推進全員勞動合同制,最終形成醫療人力資源市場化的全新格局,即醫師成為自由職業者,院長成為職業經理人。

推進價格管制改革:解除其他各種類型的價格管制,讓醫保機構與醫療機構建立新型的談判機制,通過醫保付費改革,以契約化的方式控制醫藥費的快速增長。

醫藥市場的現實狀況已經表明,對藥品價格,醫療價格進行直接的價格管制並非良方。價格管制,本來旨在降低藥費,緩解醫藥費用持續攀升的狀況,但實踐結果表明,價格管制並不能有效解決市場失靈,反而還會引致政府失靈。針對醫療服務業中的市場失靈,有必要轉變之力思路,從高度依賴於行政治理機制,轉變為有效利用市場治理機制。

對傳統醫療付費方式進行改革,用醫保機構與公立醫院之間的公共契約模式代替政府對醫療市場的直接價格干預,是市場治理機制精緻化的一種體現。這才是過度醫療頑症的真正解決之道。

去行政化的弔詭,是當下深化改革的難關。突破這一難關,一方面要靠體制內的改革力量使出洪荒之力,在行政機制的重修傷奮力,另一方面也要靠市場機制和社群機制的成熟,衝破「任督二脈」,讓改革的內息流轉通暢。


其實我個人覺得醫療改革,現在打的方向還是對的,醫療從業者趨向於精英化,廣覆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這個是寫的一篇關於醫療改革發展歷程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醫療體制改革,路在何方

---醫療保障體系的前世與今生

從2003年開始,在中國看病難、看病貴就一直是一個大眾非常關注的熱點話題。近些年來,多地又頻繁曝出患者傷醫事件,醫患糾紛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醫療體制的改革其實是在近代一直都有在做的,通過資料的查找,對於近代醫療體制的改革稍作總結和梳理。

傳統醫療保障體系

在封建社會時期,其實中國是沒有醫療保障體系的,雖然有對大眾開放的醫館,但是政府是不承擔抵禦疾病的責任的。

工人階級一直是近代革命的主力軍,而又因為工人屬於弱勢群體,一旦生病,往往就會因解僱而喪失經濟來源,所以最早的醫療保障也是針對工人這一階級,之後才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推廣開來。20世紀初,在為工人階級爭取勞動保護立法和福利的鬥爭中,就提出了勞保醫療的主張。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最先得到實施的就是面向城鎮職工的勞保醫療制度,基本內容就是職工疾病或非因公負傷,或者是職工供養的直系親屬患病時,在企業醫療所、醫院或特約醫院可免費救治,其他治療費用給予補助。

解決了職工的醫保問題後,在國家公職人員中推行公費醫療顯得也就更加迫切。對於國家公職人員的公費醫療受限於經濟、醫療機構和人員等多方面的因素,是逐步展開的,在1957年覆蓋人數達740萬人,有力的保障了國家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

這些制度在當時解決了工人和政府工作人員的醫療保障,處在農村的廣大農民的醫療卻還沒有解決,在這一階段,主要是採取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村醫療保障進行覆蓋。這一制度是在1955年合作化運動後,農民自發創建的。這一制度的主要內容就是從集體公益基金中提留一部分作為醫療基金,建立保健站,農民自己只需要繳納少量費用就可以獲得診療。這一制度在大躍進時期得到了有效的推廣,1959-1962年4年間,全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50%,合作醫療初步滿足了農民對於醫藥的需求。

這三種醫保制度就是我國傳統的醫保制度,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其中有一些問題因為經濟體制和結構的基本穩定,所以進行的調整也只是體制內的一些小修小補。在改革開放以來,醫療體制越來越表現出與經濟改革的不適應。迫於自身的缺陷和外在形式的壓力,開始轉向新型的醫保制度。

新型醫療保障體系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給包括醫療保障體系在內的各項社會文化事業和法規制度以巨大的破壞性影響,搞垮了各級黨政領導機構和管理機構。職工醫保陷入了無人管理的混亂局面,文化大革命結束了以後,職工的各項醫療保障也是從社會保險變成了單位自保。

每一種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從傳統醫保制度的實施開始就已經表現出了種種不足,雖然中央多次下令調整,但是存在的缺陷始終無法被根除,主要暴露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國家財政和企業包攬醫療費用,負擔過大,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醫療費用增長過快,浪費嚴重。

第三、覆蓋面較窄。

醫療經費籌措渠道不暢,常常捉襟見肘。

其實以上幾個弊端,縱觀歷史的發展潮流,也不難去歸納成因,制定政策的經驗主要是從幾個方面獲得,一來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老革命根據地所獲得的經驗,在抗日戰爭時期,蘇維埃革命區就一直在實行國家醫保的制度,並且不僅面向革命戰士,學生和危重的患者也可以享受,傳統的醫保體系也算是對它的一個擴大和延伸。另外就是沿襲從舊中國的制度。還有就是向外國學習,在改革開放以前主要就是向蘇聯學習,其實國家和企業包攬醫療費用的制度自身的弊端在世界其他實施的國家均有暴露,而在我國因為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適應,這一弊端體現的尤為明顯。

改革開放初期,新的經濟政策一方面激活了生產和市場,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們追求金錢和利益的慾望,醫藥勾結由此發端,以病謀私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之後的醫改也是以遏制醫藥費用的浪費為切入點的。1992年鄧小平南巡,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便由此進入了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醫療保險改革試驗工程。其中在職工醫保方面,在經過了「統帳模式」和兩江(江蘇鎮江和江西九江)試點之後,基本確立了以統籌為核心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這一制度指的是統籌醫療基金和個人賬戶的結合,把社會統籌的共濟作用和個人賬戶的自我保障作用有機的結合起來。

合作醫療還是農村醫療的主力,但是由於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錯誤引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所剩無幾,農民中大量的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億1998年為例,政府對於全國衛生費用的投入是578.2萬元,用於農村的費用僅為92.5億元,只佔到了政府投入的15.8%。農村的產婦死亡率甚至達到了114.9/10萬,是當時發達國家的兩倍多。

在國家進行醫療改革試點的時候,不論是政府還是群眾都對於合作醫療有著很深的「懷念情結」,希望合作醫療能夠發揮更多的作用。政府的努力,在1997年出現了復辦合作醫療的又一次小高潮,但是總的來說,效果一般。到1997年,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率僅佔全國行政村的17%,農村居民參加合作醫療的比例僅為9.6%。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

首先,政府對合作醫療的支持不夠,儘管農民喪失醫療保障的問題已經引起中央的重視,但是在領導層對於合作醫療的認識還不一致,大部分地區的合作醫療難以從集體經濟中獲得補貼,地方財政的財政扶持也很有限,國家更沒有給予經濟支持。最後只能靠農民個人集資,完全依賴農民之間窮幫窮,由此造成的資金短缺便成了推行合作醫療的根本性難題。其次,由於合作醫療制度的保障能力有限,加上農民對於社會保障意識的缺乏,造成農民參與合作醫療的熱情不足。再次就是制度的落實是不夠到位,這個的原因比較複雜,一定程度上和改革開放後行政動員的能力下降有關。

新型醫療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從1999年開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開始實施,主要包括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個制度和現在實施的醫保制度基本是一致的,相較於之前的醫療保險,這次制度的革新主要體現在幾個部分。對於基本的醫療保險走「低水平、廣覆蓋」的路線,強調社會醫療保險的有限責任,在這個的基礎上再加入大額醫療救助(也稱為大病統籌)、公務員醫療補助、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特困人員醫療救助和商業保險為補充組成,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單從體制方面來說,這一制度經過了二十多年來的優化,還是比較完善的。

醫療不論對於國家還是人民,都是非常重要的,縱觀幾十年來的中國醫療體制的變化,對於這一現象也有一點自己的體悟:

凡是制度的轉換,一般來講都是一個緩慢的變化的過程,醫保體制的變化就是從公費醫療轉向單位自保,再由單位自保過渡到新型的醫保制度,另外就是不論去評判什麼制度,其社會制度都是最重要的評判指標,畢竟不管是黑貓白貓,抓著老鼠才是好貓嘛。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確立的標準,我國在2005的居民健康指標就已經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

最後,作為一名醫學生,簡單談談和醫保制度相關的醫患糾紛的問題吧。其實醫患糾紛這個事情,要想解決還是要從醫療體制上下工夫,醫生現在不論是以葯養醫也好,收紅包也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正規的收入太低,如果能有一份體面的工資沒有人願意用這種方式來牟利,不過改革還正在進行,我相信一切都會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回歸正常的狀態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參考文獻:

1、世界主要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對比 丁純 復旦大學出版社

2、當代中國醫療保障制度史論 姚力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醫改熱點面對面 熊先軍、董朝暉 化學工業出版社


1.徹底改變醫學生培養體系,形成高標準高收入高門檻的醫生體制。


2.新建體制鬆綁的公立醫院,鼓勵建設高水準的私立醫院,全新的管理全新的高素質人員,形成標杆。要做徹底改革,不是改良。吸聚全社會最好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進入醫療行業。


3.現有醫院只監督,不管理,公司化管理醫院。


4.改變醫療界的價值體系,不改變現在扭曲的價值體系,醫改好不了。要敢於叫醫生高收入。


5.尊重市場化公司化運行規則,充分績效。


醫院去行政化、醫藥分開、醫生自由執業、提高醫生待遇。


政府真的應該實實在在為人民做點事,不然,我們這個國家會一直腐敗下去的,我一直覺得自己很愛國,祖國是我的家,當時當你被這個家欺騙拋棄的時候,你什麼感覺,所以我能理解那些反動分子(當然我沒有被拋棄,我依然愛國)。那麼每個人也是,當醫療成為大問題時,當一些人還披著狼皮,打著給人民做好事而貪污腐敗的旗號,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還這麼愛國。

所以不管怎麼改,把那些貪污腐敗改一改,是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讓人民相信國家,相信國家推出的政策,讓人民切切實實體會到國家的好。所以不管怎麼改,請遠離腐敗,嚴懲腐敗。如果現在可以像古代一樣有刑罰,我寧願那些拿著百姓血汗錢不幹實事的人五馬分屍,株連。

噴子勿噴,只是個人意見


老百姓要求衛計委改革,如同要求狼不要吃羊


1.我的感受:醫療形勢變化撲朔迷離,令人捉模不清,但隱約之中似乎又有動向,恐怕只有高人才能看透。

2.我認為:醫療改革是不會停的(也是不可能停滯的),但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恐怕只有高層才知道。我估計,在未來里,學術與臨床,科研與看病,將會越來越遠,說白了,地市區縣級的二甲三甲以臨床為主,基本不涉及實驗細胞小鼠核心文章SCI什麼的,並且實現了三級診療,三甲二甲實現真正的互動,三甲醫生可以到下面去(也必須去),二甲給三甲轉送病人。當然,收入不會少,收入肯定會更辦法合理 ; 而省級國家級醫院,則是以疑難雜證、科研文章實驗小鼠細胞為主。

至於民營私立醫院,則輔助科室、小科室、新興專業為主,比如眼科整形之類的,民營會正規化(以莆田係為對象),雖然民營的規模和能力以及正規性會上升,但是,鑒於我國的國情、體制和醫療特殊性,民營還是不會超過公立醫院。(個人看法)

我等小醫生們還是(也只能是)安安分分做好自己吧。


國家甩手不管了,然後私有化!

有錢的看病!

沒錢的去死!


簡單得說,患者怕醫生水平不行以及花錢多;醫生怕工資太低;政府怕投入太多。

1社區醫院→基層醫院→二級醫院→三級醫院,醫生水平以及醫療設備相差很多,患者只信大醫院或者知名專家,頭疼腦熱都往大三甲醫院跑,導致看病難。所以政府需要提高醫生的行業准入標準,用高薪高福利高社會地位來吸引人才學醫,並提高醫生的准入標準,嚴格考核。例如國外只要能考到醫師執照,醫生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此外,社區醫院等可以通過政府的調節與補貼,利用其自身工作壓力不大+收入水平中高等吸引人才。只有嚴格執行好分級診療制度+三級醫院轉診制度,才能有效緩解看病難的問題。

2目前患者的開銷主要集中在藥物、耗材跟檢查上,所有跟醫護技術相關的項目定價都很低,甚至一些是90年代的定價,至今未改。即「技術不值錢,東西值錢」。這個導向是錯誤的。東西的價格要降下來,技術的價格要提上去,而且政府的補助要跟進來。政府捨得多在醫療領域投錢,捨得擴大醫保範圍擴大醫保人群,患者看病就不貴。把東西的價格降下來,就不會出現什麼以葯養醫吃回扣等亂象。把技術的價格提上去,恢復應有的水平,醫生才能有尊嚴地靠技術吃飯。

3目前的癥結在於:政府不想投入太多錢在醫療領域。醫生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收入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導致優秀人才不願學醫。政府見醫療人員缺口太大,只能降低學醫分數線,醫生水平參差不齊,無法完成分級診療的重任。此外,醫療行業帶來的巨大利潤,一條巨大的利益鏈條,使得推行改革阻力重重,甚至動搖政府決心。


推薦閱讀:

關於藥品零差價改革問題?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發聲「中國所有保健品都是騙人的」?
國家為什麼不管各種保健品,理療儀的騙局?
手心腳心發熱怎麼回事?有什麼辦法沒?
請大家推薦一個家庭保方案,求大家推薦?

TAG:醫療 | 醫療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