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擒鰲拜的那段是根據史實改編,還是野史,為什麼在金庸《鹿鼎記》中有非常相似的情節?
如果是野史的話,最早出自於何處? 靠譜程度有多少?如果跟正史出入很大的話,最初的作者是根據什麼?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
關於康熙擒鰲拜一事的記述,《清史稿》的記述前面@陳小槑已有引述,此不贅言。由於康熙九年才開始設立起居注官,所以關於康熙擒鰲拜一事的記述,最早的史料應該是《康熙實錄》,而實錄中對於這件事情的記述是非常簡略的,僅言:「命議政王等拿問輔臣公鰲拜等。」(《康熙實錄》康熙八年五月戊申條)。昭槤(嘉道時人)《嘯亭雜錄》卷一「聖祖拿鰲拜」條云:「余嘗聞參領成文言, (玄燁)以弈棋故,召索相國額圖入謀畫。數日後,伺鰲拜入見日,召諸羽林士卒入,因面問曰:『汝等皆朕股肱耆舊,然則畏朕歟,抑畏拜也?』眾曰:『獨畏皇上。』帝因諭鰲拜諸過惡,立命擒之。聲色不動而除巨慝,信難能也。」姚元之(嘉道時人)《竹葉亭雜記》卷一曰:「帝在內,日選小內監強有力者,令之習布庫以為戲(布庫,國語也,相鬥賭力)。鰲拜或人奏事,不之避也。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內,帝令布庫擒之,十數小兒立執鰲拜,遂伏誅。」《清代野史大觀》卷一有「康熙帝計出鰲拜」「弈棋謀除鰲拜」條,觀其內容,亦不出《嘯亭雜錄》《竹葉亭雜記》二書所記,因此二條應是改編自《嘯亭雜錄》《竹葉亭雜記》。
《清史稿》中對此事的記述,在時間上從實錄,然而事情的經過有所擴充。《清史稿》修於民國年間,對於此事的記述應該是參考以上幾條所得。
正史,詳見《清史稿·聖祖本紀一》
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
正史記載的話,其具體出處@七如居士 說得已經很詳細了。
因此《鹿鼎記》和《康熙王朝》里康熙召集侍衛們圍擒鰲拜的事情是正史改編的,因此其故事有相似之處。
不同之處就在於,清史稿里康熙擒鰲拜就是輕描淡寫的一句「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非常簡單,大概就是鰲拜去見康熙,剛一進門小侍衛們就一擁而上把鰲拜給捉住了。
而《鹿鼎記》和《康熙帝國》里,為了劇情需要以及故事好看,擒鰲拜的過程多了很多波折。鹿鼎記里康熙並不是事先安排好心腹侍衛去捉鰲拜,而是靈光一現召集了一群沒練過武的小太監去捉。結果根本就沒用,然後韋小寶及時用香爐砸暈了鰲拜。一方面讓故事好看(鰲拜打死幾個小太監後背小寶制服總比鰲拜一進門被康熙和小寶指揮一群侍衛撲倒強),另一方面小寶立下擒鰲拜和救駕之功,又和鰲拜結了大梁子。之後小寶在獄中出其不意殺了鰲拜,也正好為他日後被皇帝,天地會同時重用鋪好了道路。
至於《康熙帝國》里嘛,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里擒鰲拜謀划了整整四十多集。加上二月河後來也承認,自己寫康熙大帝的時候很多地方用力過猛寫成了武俠小說,因此整場擒鰲拜的戰鬥基本就跟武俠小說里群毆大魔頭那樣。魏東亭穆子羲倔驢子郝老四四個重要角色加上一堆小侍衛圍攻外帶魏東亭裝死偷襲再來天上埋伏的大網暗算(不過既然有網你幹嘛不等鰲拜進來就用?說白了還是怕過程不精彩吧)才把鰲拜捉住。電視劇里這段情節縮短了不少,但也是經過一番惡戰才擒住鰲拜。而且因為二月河的書里鰲拜已經不僅是跋扈了,根本就是有意篡位,因此鰲拜入宮時還捎帶了班布爾善企圖帶兵弒君篡位和吳六一帶兵救駕的番外劇情,但實際上就是為了「故事更好看」而已。
實際上來說鹿鼎記和康熙王朝的擒鰲拜故事還是區別很大的……鹿鼎記里就是康熙腦洞一開叫了一群小太監圍攻一個跋扈的權臣,最後靠小寶的幸運光環贏了。而康熙帝國(特別是小說里)根本就是正邪大決戰的描寫嘛。把背景描寫稍微改一下放到武俠小說里絕不違和……
畢竟,這麼擒拿鰲拜
遠遠比不上這麼擒拿好看,對吧?
肯定沒有小說影視中的那麼誇張,鰲拜在厲害他也是人,無非就是力氣大一點手腳靈活點,如果身邊沒有護衛,幾個人想拿他肯定是沒問題的,真正的人你再厲害也不可能以一敵百吧
推薦閱讀: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和清朝的正史有多大出入?那些地方是明顯和歷史不符的?
※怎樣評價錢莉芳的「歷史科幻文學」?
※如何評價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老舍筆下的茶館為什麼不像過去那樣流行了呢?
※為什麼有的博物館的展品不用玻璃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