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蝦米網的樂評很少?

個人認為樂評是音樂網站很重要的一環,但是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音樂網站,蝦米網的樂評很少,地位似乎也很低。是定位問題么?是地位低導致樂評少亦或是樂評少導致地位低?目前這樣是否合理?


感謝邀請。

樂評在蝦米的定位里不低。

互聯網上有種不太好的趨勢,認真聽歌的人少了,聽歌同時看歌詞的人少了,聽後專門寫一篇文字分享出來的人少了...

喜歡電台,喜歡各種形勢隨便聽,專輯概念被淡化,分享到微博的時候寫幾個字就算盡了義務...

碎片化不止發生在音樂里,博客已經沒多少人還堅持在寫,

蝦米的樂評從誕生起就有個規定,「不少於300字」,希望發表樂評的人對專輯有誠意,這也許是讓樂評數量變少的原因之一。

蝦米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樂評人:

雁渡寒潭 http://www.xiami.com/u/226

慕容小蟲 http://www.xiami.com/u/447

三石一聲 http://www.xiami.com/u/2044

Zhangsir http://www.xiami.com/u/2349

藍蝴蝶@樂評人 http://www.xiami.com/u/3845

耳東 http://www.xiami.com/u/7242

Zesty http://www.xiami.com/u/114366

兔袋與三明治團 http://www.xiami.com/u/117758

迷失深藍 http://www.xiami.com/u/532661

愛永 http://www.xiami.com/u/638905

河伯Herbert http://www.xiami.com/u/1854842

黃色潛水艇 http://www.xiami.com/u/6582630

樂評人寫樂評的數量也在降低。

我們有持續在尋找樂評,放在「受歡迎的樂評」里 http://www.xiami.com/music/comment


1. 個人認為蝦米是一個以歌手/樂隊為中心的站點,有著歌手/樂隊的專有電台,所有的專輯都附屬在歌手/樂隊的頁面下。因此蝦米有著很多很棒很專業的樂隊介紹,信息量也夠大,相關的圖片也夠多。

2. 針對專輯或歌曲而生的樂評可能也就因而淡化,或是不被用戶們重視。

3. 或許是站點設計的問題,蝦米的歌曲或專輯頁面下的留言門檻低,隨便一句話便可,氛圍偏向於論壇,而不是像豆瓣一樣,一旦點擊「我要評論這張唱片」,就必須留下評分,以及相應的理由,由網站自身的評論機制鼓勵用戶寫出樂評,甚至是長評。

因此也並不是認真聽音樂的人少了,或是聽完音樂願意寫下負責任的樂評的人少了,是網站的定位問題。


有一些觀點不是很贊成。其實我覺得樂評是應該具有一定的引導性的,所以並不贊成樂評全民化,而是因為由一批精英來為大眾評論音樂。

現在很多的所謂樂評充其量只是聽後感,「感」多「評」少,這樣的文字泛濫開來後,人們就會形成一種觀念,樂評過於私人化、難以形成共鳴、沒有內容、都是在講故事、都在堆砌辭藻……建議希望了解樂評的朋友去看看顏峻的樂評,骨子裡就有種讓人亢奮的態度。

這樣的樂評才能觸發用戶了解音樂的衝動。


大家來蝦米是聽歌的,不是寫樂評的。


樂評這種東西 動機強但門檻高 可遇不可求 而且定義模糊 需要專業素養

你不可能要求周杰倫的樂迷給周杰倫寫一篇樂評

內容很可能會是這樣

Jay你好帥好有才我喜歡你彈鋼琴的樣子你今年要不要開32場演唱會等等的情感宣洩


1.社交功能缺失與用戶激勵

雖然一直在努力做社交,但是並沒有成功。對用戶而言,沒有社交就少了一大塊對寫長篇大論的激勵。寫長篇大論是為了引起注意,在注意中找尋共鳴,既然沒有人,還抒發啥?沒有人,那就只感受,不表達。蝦米你自己也想想,我給你提供內容,我得到什麼?連約炮的機會都不給一個(出門右拐豆瓣)。

2.產品戰略到交互

產品設計特別是交互層面缺乏必要引導。而這也導致運營很吃力。

也許是戰略上就把社交給忽略了?那可糟糕極了。


蝦米的整個社區氛圍不明顯,大部分人就把蝦米作為一個聽歌的。


1、很多人在豆瓣之前認為影評、書評沒人看,更成不了氣候…


2、蝦米網CEO及更多能拍板的人也站在「很多人」的隊伍中,所以產品沒有引導更多用戶分享自己的體驗、形成互動進而良性循環;


3、不但不引導,還人為束縛樂評的產生。好的評論真的要超過300字嗎?蝦米對樂評不重視,所以也沒人仔細去思考,即使他們自己也玩只能寫140字的微博。


蝦米ugc其實不少

1 數據挖掘及排版不夠好,好的ugc沒有展示出來

2 網站功能多,有點雜,需要簡化


用戶精力或者說興趣點都被下載和試聽消耗和分散了。這是產品設計的問題,為什麼豆瓣不管是讀書或者影音都有這個氛圍,因為在那裡是幾乎單純的討論分享,書只能試讀,音樂只能隨機找到,電影只給你看片花。戰略和範圍層面是什麼樣的,決定了產品在框架和表現層面的屬性


沒有形成評論文化 無話題引導


樂評在蝦米地位不算低,根本問題是音樂的樂評難度非常大。

一方面寫樂評難,音樂很感性,不如電影有情節,難以用文字表達感受;

另一方面看的人不多,自己聽了就聽了,大部分人懶得看評論,不如電影,會有關鍵點討論。


對於音樂,我非常的熱愛,對於樂評,我非常的冷漠!從我個人,到身邊的人,我能感受到喜歡音樂的人心態都有什麼。樂評的缺失不能說是音樂發展的缺陷。有樂評,不代表就對音樂本身是個判定。樂評的重要性還沒到淘寶的好評的地步。而且,音樂是個非常專業的,需要強大的音樂知識才能給出一個評論,普通大眾說的只是一個感覺。

記得光良的童話剛出來的時候,曾有某些樂評家說是垃圾的歌曲,但最後,卻成為了一首當時風靡全華語地區的歌曲。

這不能不說是樂評的尷尬!

我自己心中一直都有一個音樂的夢想。。。我也許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啟動這個夢想。。


蝦米手機音樂客戶端體驗太差。

什麼體驗呢,就是卡,不流暢。

我手機是索尼Z1,按理說硬體應該跟的上。 主要我用qq音樂,酷狗音樂,真的都沒蝦米這麼卡。


我覺得樂評沒太大價值,原因有三:

一、音樂鑒賞本來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人與人的經歷、學識、審美很難完全一致,哪怕是小蘋果這種鑒賞毫無門檻的音樂,都沒有一個廣泛認可的評價出現呢,更別說別的曲風的音樂了。

二、音樂這種完全靠審美來傳遞信息的東西,在我看來是屬於抽象層面的。聽眾對其接收的順序為 聽感好——符合情緒——認同歌詞信息。絕大多數人,接收到前兩項就差不多了,能有幾個作品讓他們仔細理解歌詞就夠了。這麼抽象的東西,如果具體到用文字來表達,不管寫樂評的人水平多高,其中肯定會有信息損耗。

三、每個人的感知能力不同,高感知的人聽古典,然後洋洋洒洒寫了幾千字的樂評,普通聽眾一看:哇靠,好牛逼,聽聽看,我操,聽不懂,不明覺厲。

當然,好的樂評能起到引導作用,但又有多少人有這個耐心讀完,再去聽呢?

所以我覺得蝦米做得很棒,把時間精力花在如何精準地推送用戶喜歡的音樂,做好這一件事就很偉大了,沒必要搞樂評。

由於我水平有限,說錯或沒提到的,還請指教。


我在蝦米混了很久了...樂評習慣性不看...如果想看樂評我會跑到其他地方去...


比較簡單的回答是,恩,發張圖片都能火的時候,寫那麼多字幹嘛。


我經常寫樂評啊,感覺並不一定要很多人看,就是因為自己想寫出來的。


個人覺得聽歌聽到一定程度,樂評什麼的都是別人的經驗和經歷,除非完全是音樂上的分析,所以估計喜歡樂評,其實是喜歡聽故事吧。一句話,對於我這樣的音樂愛好者,樂評這玩意太雞肋。還真不如自己去百度谷歌了解更多


我的樂評寫的非常好,我個人覺得,雖然感想,或者說是聯想比較多吧!我寫周杰倫的成了系統了。多達五十多篇。


推薦閱讀:

網易雲有哪些打動你的評論?
有哪些不錯的樂評網站或者樂評人推薦?
如何評價伍樂城?
如何評價歌曲《無賴》 鄭中基?
如何評價王菀之?

TAG:音樂 | 蝦米音樂網 | 音樂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