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沒有由衰轉盛的例子?

古代由盛轉衰的例子很多,難道就沒有什麼例子可以說明由衰轉盛嗎?


說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前後其實經歷了一個從衰到盛的「中興」。

1780-1815年工業革命之前,相對其他國家,英國的人均實體經濟水平的確有優勢,但也不過是略微超過的水平。按照《大國興衰》的估計,1750年的英國人均(手)工業水平只比中國高25%,數量則遠遠不如。如果認為英國非農業產業部門效率是10,而在西方商品打擊東方傳統市場之前,主要文明國家最差也是7。

在這種微弱優勢下,英國能發行大量國債且不破產,用這些國債在全世界打仗,插手歐洲亞洲美洲的戰爭,還有餘力投資自己的工商業,靠的是幾百艘風帆木船,以制海權取勝。制海權可以視為一個單向閥,英國工商業能夠自由地在「自由貿易」和「保護產業」之間切換,達到最優的發展策略,從而實現比其他國家略高一點的產業效率,以及明顯更高的利潤率。

然而,風帆木船不是什麼高科技。到了18世紀,風帆前膛炮戰艦的基本架構已經有200年沒怎麼變化了。在產業水平沒有拉開明顯差距的情況下,任何國家只要有資源,有決心,都能在一兩代人內造出風帆戰列艦隊。東非那些奴隸制王國,埃及阿里都幾乎做到這一點,更不要說其他和歐洲來往密切的大國了。到了18世紀,英國要保持制海權,已經要靠封鎖某些沿海國家的木材供應,才能勉強壓制對方:

馬前卒:歷史上有哪些當時看起來在下很大盤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的事?

英國一方面在北歐、在加拿大種植戰略儲備林,為一個世紀之後的英國艦隊儲備木材;另一方面對歐洲大陸的潛在挑戰者進行木材封鎖。不意外的話,大陸挑戰者必然是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的國家,比如荷蘭和法國,這樣的國家一般都砍光了本土的原始森林,依賴進口木材造艦。所以英國只要能控制好木材貿易,就能把對方逼入「沒木頭一艦隊質量下降一貿易自由受限一更缺乏造船木材」的惡性循環,控制對方接下來幾十年的造艦節奏。

造艦必須用充分乾燥過的木材,濕木頭必須晾曬數年後才能使用,否則船體容易變形、腐爛。但法國經常因為沒有木頭用,所以偷運的木料一到就趕快造船,新船沒造好舊船已經腐爛了,連桅杆都是幾根木頭接到一起用。這一度是英國壓製法國海權的重要因素。

然而,這個壓制對美國和俄國無效。這兩個國家的森林一望無際,軍艦不能深入的腹地有幾百萬平方公里。英國依靠幾百艘木船和略微先進的手工業去封鎖美俄,簡直就是開玩笑。更何況風帆戰艦的封鎖本來就不嚴密,沒有無線電的時代,海上封鎖更是漏洞百出。比如說美國獨立,本質上就是英國海權相對失效的結果。通過佯攻調動英國艦隊,法國人把海軍、陸軍和大量援助運到北美洲,在軍事和文化兩方面發動攻勢支持華盛頓叛亂政權,最終迫使英國放棄了最有潛力的一塊殖民地。

到了18世紀末,英國人的海上優勢岌岌可危,完全靠海軍官兵的熟練度去壓制對方——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國人的戰列艦比納爾遜還要多幾艘。而之所以英國海軍的熟練度更高,是因為英國海軍實行了更野蠻,更殘酷的奴隸制度,每年虐死本國幾千名底層人口來壓低海軍成本,提高士兵熟練度。(英國海軍抓壯丁制度全世界聞名)。但奴隸制本身也是有副作用的——1797年(聖維森特角海戰那一年)水手兵變,癱瘓了英國全部本土艦隊,如果當時歐洲任何一個強國抓住機會進攻,英國就會被自己的奴隸制海軍吞噬。「生於不義,死於恥辱」這句話就會用在英國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美俄兩個國家迅速崛起,儘管這兩個國家也以大量的奴隸制勞動為基礎,但勝在體量大,資源多。既然英國的實體經濟也沒啥明顯優勢,數量就很重要了。

到這個時候,美國人造(木)船的能力已經超出了英國,俄國人則打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就是在拿破崙身後的巴黎閱兵那支軍隊)和世界排名前四五位的海軍。美俄這兩個國家在利益上沒啥衝突,都不太滿意英國的統治。如果英國人在運氣上稍有變動(以幾十年為期那是必然的),霸權就會瞬間消失,英國人最好的下場是象之前的荷蘭葡萄牙那樣退回本土,當一個無聲無息無色無味的小國。這也是手工業-農業的世界的必然,你就把英國半奴隸制海軍理解為成吉思汗出生後大半個世紀的蒙古騎兵好了。

然而,英國之前的手工業和商業進步孕育了一個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東西——工業經濟,具體點說就是煤鐵機床複合體。之前所有的生產,90%以上的動力都來自肌肉(無論是人還是畜),最多利用一點風力和水力。現在英國本土出現了一個依賴於煤炭蒸汽動力的經濟核心,而且還能以指數模式增長,用鐵路和蒸汽船拓展自己的影響範圍。雖然在1830年之前,這個指數增長無足輕重,但恰好在英國海權岌岌可危之際,工業革命終於成了左右局勢的關鍵要素。

還是看上面那張表:

注意,英國1800年已經有工業化的雛形,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工業化水平,接下來的80年,人均工業水平又增加了4倍。同期發展最快的國家(美國)也不過是在低水平下增加了3倍。而中國和印度的(手)工業水平甚至在1840年後暴跌,向純粹的經濟殖民地轉化。這充分展示了工業化的衝擊力,英國一個小小島國在這個階段不僅擁有領先世界的貿易網(很大程度上還是靠木船),還擁有舉世無雙的實體經濟。

從總的規模來看,英國以世界2%的人口生產23%的物資,剩餘產品世界最多,當然支配世界的能力最強。俄國美國雖然在1830年的時候還很有希望靠人口和疆域拼一下,到1860年就完全沒得比了。可以說,這兩個國家支配世界的慣性,被英國超前的工業革命壓制了一個世紀。到1940年後才逐漸顯露。

總之。我們現在說起英國的霸權,乍一看是從17世紀後期到20世紀早期,連續幾個世紀稱霸世界。實際上呢,17-18世紀 19-20世紀,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霸權。前者是基於風帆木船的先發優勢,在農業和手工業的世界上只是一瞬間,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吞沒。後者是掌握了超時代的生產力,真正的全面、長期壓制。

(注意,農業時代的一個多世紀,和工業時代的一個多世紀,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文明》里差好多倍的回合數呢)

之前英國面對美俄中這樣的大國,就算略有領先也毫無辦法。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是蒸汽機第一次實戰,過去對大陸國家沒有威脅的海權可以深入內河,不僅給了大清一個「驚喜」,給全世界也是顛覆性的震撼——原來仗還可以這麼打!

馬前卒:歷史上有哪些當時看起來在下很大盤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的事?

即便西方強國的炮艦已經橫行七海2個世紀,大清還是不覺得洋人的艦隊能威脅到長江航道內部。大不了在無風的時候用炮火伏擊你,讓縱火船一擁而上,總不見得你還能划槳跑掉?有這個威懾你還敢進來?

從當時看來,這個思路很符合戰史經驗。此前風帆艦隊沒有長距離突襲內陸的先例,划槳船則不可能越過大洋來打仗。也許1759年的英法魁北克之戰是個例外,那一次英國艦隊直接炮轟了法國建在河岸上的魁北克要塞。但看一下地圖就知道,魁北克瀕臨的聖勞倫斯河下游根本就是海灣,幾十公里寬,戰列艦可以隨便調頭利用風向,和兩三公里寬,六七米深、遍布沙洲的長江根本不是一回事。大清覺得海軍不可能從長江進來是有道理的。負責前線作戰的中國軍官經過調查,在作戰預案中否定了英國攻擊內陸的可能性。

……有了蒸汽機就可以不在乎風向,開戰的時候英國以三艘風帆戰列艦為核心組建艦隊,同時有4艘蒸汽拖輪可以拉著炮艦走,經常把炮艦拽到炮台死角開火。戰爭後期,東印度公司又補充了一大批軍艦,其中近一半是蒸汽船。鴉片戰爭從1839年8月開打,英軍一路攻佔了廈門、寧波、舟山,炮轟廣州、甚至逼到天津大沽口,清政府都沒有真正和談的意思。因為丟的都是沿海城鎮,清政府覺得無關大局。但到了1842年7月,英國人憑藉十艘蒸汽輪船突入長江,賦予炮艦在內河航道前所未有的機動性。戰艦炸倒了鎮江城牆,截斷大運河,大清立刻就決心求和。但實際上,鎮江之戰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打的最好的戰鬥

能讓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低頭,英國人才真正稱得上世界霸主。1851年世博會萬國來朝,1856年吞併印度,1860年以兩萬多兵力攻佔北京……這期間世界的中心毫無疑問是倫敦。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跌下神壇。大英帝國這「貨真價實」的霸權,靠的就是僅僅兩代人之前迸發的工業力量。可以說,1810年左右的英國正處於農業-手工業周期的衰落期,以及工業力量的崛起前夜,算是經歷了一次「中興」。

相關回答:

馬前卒:馬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什麼關係?

馬前卒:為什麼很多東西不能超前造出來?

馬前卒:有哪些 19 世紀出現的科技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還在使用?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1402年安卡拉之戰後,奧斯曼蘇丹被帖木兒關到籠子里,強迫蘇丹的妻子赤身裸體在宴會上跳舞,奧斯曼分裂成四塊,拜占庭帝國甚至以為有希望驅逐突厥了,然而不到20年,奧斯曼又統一了,並且在1444年徹底擊敗了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1453年,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幸的異教徒皇帝啊,你的皇冠和城市,我都收下了!」

奧斯曼帝國自此一發不可收拾,以綠羅馬之姿雄霸中東數百年。


1000年來,全世界的範圍內,一流國家衰弱下去,往往很難再重新崛起,大可看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土耳其蒙古,甚至日本,傳統歐洲列強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最早的殖民帝國霸權,荷蘭的海上馬車夫,土耳其奧斯曼榮光到西亞病夫再到現在,蒙古黃金家族到現在夾雜在中俄之間,甚至一度無法成為一個國家,日本自二次世界大戰失敗,一度經濟崛起,到美國的廣場協議。英德,經歷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將世界的領導權交給美帝及蘇聯,很難有一個國家能在國家衰弱之後,重新站在世界之巔,

嚴格意義上講,世界上能從衰弱再次走向強盛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目算一個,俄羅斯半個,法國勉強算半個。在法國被俾斯麥滅過之後,再次以第一次同盟國盟主的身份簽署德國投降書,但是隨即20年後,法國再次投降給德國(虛弱的再次崛起),可以看出自1871年以後法國的每次與德國的衝突中,都會有英國影子,國力被德國全面超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俄羅斯在1855年來克里米亞戰爭之後,農奴制改革,1917年之後俄國革命之後的,斯大林模式再次將蘇聯帶上世界之巔,但是真正意義上經歷瀕臨亡國滅種危險,面臨被肢解的命運再到觸摸世界之巔的崛起,中國算一個。1840年,中國只是被打敗了,但真正意義上整個民族意識到被滅亡,被殖民,被奴役的威脅,是從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經歷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徹底破產,當是時中國的地位,跟今日的敘利亞差不多,各國任意宰割的對象,只是中國體量太大,各大國實力相對有限,尚無法完全吞併中國,但當是時中國已經是各國的直接戰場或者代理人的戰場。今日中國,工業產值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五常流氓,從被列強宰割的對象,成為宰割他人的列強,中國終於用了100年的時間變成了當年自己討厭的人。

1840-2049, 由衰轉盛,我們不再強調崛起,我們更多的談到偉大復興,因為我們只是用這一輪國家復興的浪潮中,重新走向自己的位置。五千年來,一直在大國道路上行走的,除了中國,只有中國!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奪權建立隋帝國,恢復漢姓,北方政權正式重回漢人手裡。北擊突厥,南滅陳朝,征伐四夷,開疆拓土,建立制度,開鑿運河,終結漢末以來三百年余年華夏文明的衰敗,上承南北朝,下啟大唐盛世。

中原大地重歸一統,地不分南北,人無分夷夏,華夏文明再開新章。


有一個詞語,叫作「中興」,意思是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

我國歷史上的中興包括:夏朝的少康中興;商朝的祖乙中興、盤庚中興、武丁中興;周朝的宣王中興;漢朝的孝宣中興、光武中興;北魏的孝文中興;唐朝的元和中興、會昌中興;明朝的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清朝的同光中興等。

當然這些由衰轉盛的例子,往往達不到原來極盛時候的水平。

大家對於崇禎中興沖滿質疑,我刪掉好了。不過崇禎早期也是有一些中興之舉的,只能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吧!


法蘭西在三亨利之戰和胡格諾戰爭中元氣大傷。

結果平定內亂之後,路易十三登基後,隔壁哈布斯堡亂的天翻地覆,自己直接拱火三連爆懟蛤堡。就此成為歐陸霸主。

還有蛤堡的丟人皇帝的故事。

腓特烈三世被馬加什大帝趕出了維也納,自己只能在蒂羅爾瑟瑟發抖。

結果馬加什突然駕崩了,又是一次長者的勝利。

技不如人,甘拜下風。


莫卧兒帝國算不算?

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巴布爾駕崩之後,第二代皇帝胡馬雲無力掌控局面,被權臣舍爾沙驅逐出印度,在荒蕪的沙漠和諸侯的白眼中顛沛流離,帖木兒家族的霸業看上去就要到此為止了,然而胡馬雲依靠長袖善舞的外交手腕獲得了波斯人的支持,在波斯人的幫助下,阿富汗成功被光復,胡馬雲隨即向印度發起了遠征,並且於1554年恢復了巴布爾時期的大部分疆土。兩年後胡馬雲駕崩,其子阿克巴繼位,十五歲的阿克巴擊潰了他所有的競爭對手,降服了桀驁不馴的拉普杰特武士,向南擊敗了德干王公,之後經過歷代莫卧兒皇帝勵精圖治,莫卧兒幾乎支配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一百多年內,莫卧兒帝國都是世界上不可忽視的超級大國

還有俄羅斯的留里克王朝

在十二世紀,曾經強大的基輔羅斯在留里克諸侯的爭奪下分崩離析,成為了數個由留里克分家統治的小國,而這些小國無力對抗強大的蒙古軍隊,基輔,莫斯科,弗拉基米爾等城市均被付之一炬,留里克諸王公被迫向蒙古人稱臣納貢,而王公們的恭敬換來的卻是蒙古人的蔑視和壓榨,不堪受辱的王公曾經聯合發動過一次起義,結局只是全軍覆沒。直到一百多年後,蒙古人在無盡的內戰耗盡了力量,而留里克家族則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帶領下團結了起來,蒙古可汗試圖懲罰「不願親吻他的馬鐙」的伊凡三世,然而這次輪到蒙古人一敗塗地了,在隨後的兩百多年內,留里克王朝將蒙古人徹底從東歐驅逐出去,建立了東歐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俄羅斯


安提柯二世治下的馬其頓王國

亞歷山大大帝之後,馬其頓王國始終處於戰亂之中。而馬其頓國王這一職就沒啥好下場,不是被繼業者咔嚓掉(腓力三世和亞歷山大四世),就是在繼業者戰爭中你方唱罷我登台,城頭變幻大王旗(安提帕特王朝和安提柯王朝初期的國王)。在安提柯二世繼承了王位不久後,新的風暴又出現了:279BC,北方的高盧人大舉遷徙進入巴爾幹和希臘,馬其頓甚至無力抵抗這些高盧人,陷入了一段時間的無政府狀態。是希臘南邊組成的埃托利亞同盟在溫泉關(又是這個地方)才阻擋住了蠻族的繼續入侵。而在這一危機後,重新奪回王位的安提柯剛回到馬其頓,又有新的麻煩出現了:伊庇魯斯崛起的新秀皮洛士此時剛從義大利撤回來,轉而攻打馬其頓以獲得金錢物資來支撐軍隊。安提柯顯然欠缺他父親與祖父的傑出的軍事水平,被皮洛士打的潰不成軍,幾乎丟掉了馬其頓內陸所有城市和村鎮。皮洛士嘲笑安提柯居然還有臉繼續以國王自稱。戰局在272BC迎來了轉機,進攻南方伯羅奔尼撒的皮洛士在阿爾戈斯戰死。至此,安提柯才終於結束了自己的苦難,得以回到馬其頓治理自己繼承王位以來從未穩固據守過的王國。

皮洛士之死

安提柯很快收回了被伊庇魯斯侵佔的土地,並且在希臘城市中,他盡量避免先前自己父親和祖父那樣的直接佔領的控制方法,而是在城市中扶植親馬其頓的僭主以掌控希臘。更在這之後的第二次敘利亞戰爭中,與塞琉古的安條克一世組成同盟,對抗南方的托勒密埃及。在256BC的科斯島海戰中,托勒密失去了自己的海軍主力,自己對於埃及海外的同盟和領地的控制力大大削弱,最後不得不拋棄了第一次敘利亞戰爭中獲得的幾乎所有土地。而安提柯也在這場戰爭中,奪得了愛琴海諸島嶼的掌控權,也進一步穩固了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地位。在239BC,安提柯二世以80歲的高齡去世了,將王位和平地交到了兒子德米特里二世手中。避免了自己重蹈先人要麼戰死沙場,要麼死於囚禁中的慘劇。

雖然安提柯二世難以在軍事上比擬他的父親德米特里,更不要提祖父「獨眼的」安提柯和同輩的皮洛士,與托勒密二世相似,他更擅長於政治手段,並通過各種手段重新將自亞歷山大死後就亂局不斷的大部分希臘地區掌控在了馬其頓的手中。從現實角度來說,安提柯二世才是馬其頓王國安提柯王朝的真正奠基人。


宋國自一開始是前朝遺留,人口實力並不弱於周族,周朝分封的齊魯兩大公爵領主要目的就是監視宋國,由於失去了王朝霸權,時代又在不斷發展,宋國實力穩步下降,到戰國中後期已經是吊車尾了。

戰國七雄里沒有宋國,宋只能算是中等國家,在戰國兼并的中後期,中等國家就岌岌可危,畢竟小國基本都沒有了。

然而就在宋國眼看就要完蛋的時候,令所有人都吃驚的劇情發生了,宋國國君的弟弟篡位,然後帶領吊車尾宋國暴打齊國、楚國還有魏國,奪城、割地、賠款,宋君稱王。

「對面的仨人聽好了,你已經被我包圍了!」

要說宋國變法圖強、齊楚大國混戰一時衰弱,雖然表面上挺有道理,但實際上意義不大,春秋戰國早就變法N回、混戰N輪了,這要算是解釋,那之前的也都能這麼套用。

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前329年),宋康王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齊國。 宋康王在第十一年時,自立為王。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宋康王接手的恰恰是有史以來最弱的宋國,卻短短几年時間就被他練出戰無不勝的強軍。

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舉兵滅宋。宋康王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溫縣)。

王偃的形象,在秦漢以後多有抹黑,如窮兵黷武,暴虐無道,人稱「桀宋」。又如,奪封丘舍人韓憑之妻何氏,《搜神記》載韓憑自殺,何氏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兩座墳墓上,忽然各長出一棵小樹,相攀相附,結成連理。宋康王大怒,性情更加暴戾,「剖傴之背,鍥朝涉之脛」。

給失敗者抹黑是中國政史學的傳統了,這種歪理自然不能信,亞歷山大大帝疑似毒殺、凱撒被刺死,最後的失敗不能否定之前的偉業。

宋康王接手國家都已經是中年了,雖然生年不詳,但是他哥哥宋剔成君已經執政27年了,而宋剔成君也是奪權篡位。約摸40多歲繼位,可以說宋康王從一開始就是和時間賽跑,儘管他很能熬,執政44年,但是他最後已經是一個80~90+歲的老人了,快趕上百歲大帝趙佗了,這麼一個老人自然也沒法荒淫起來。不過在春秋戰國的幾百年戰爭里,光靠一個雄主顯然是不頂用的。

真正宋康王快速崛起的原因,已經是無法找到了,秦朝焚了六國的史書,而秦國又和宋國不接壤,再有故意抹黑,真相是挖不出來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把宋國和前身商朝做對比,會發現兩個國家都是在最強盛的時候突然垮掉,沒錯,商朝在紂王時是軍力最強大、領土最大的。不該說是紂王,這也是史書的抹黑,應該是帝辛。

大概殷商的制度文化里有那麼一種突然爆發然後垮台的東西。可是歷史上,也只有那麼一種東西能這麼猛了,那就是極端民族主義,拿破崙時的法蘭西,希特勒時的德意志。


拜占庭帝國科穆寧王朝—阿歷克塞一世

阿歷克賽一世,又翻譯為阿萊克修斯一世

1081年4月1日-1118年8月15日在位

看看他上位時期的帝國情況:

告別了馬其頓王朝的黃金時期以後,從斂財敗家的巴希爾二世去世到1081年續命大師上台。可以說是拜占庭歷史上最艱難的時代。

這一時期,因為巴希爾二世的短視和內政上無能,在他死後,帝國的內外矛盾開始一起爆發。

東線:

首先因為軍事上的失敗,加上無止盡的內戰,小亞細亞的領土在塞爾柱突厥的蠶食下已經完全淪陷,塞爾柱突厥的蘇萊曼,把都城遷到了尼西亞,塞爾柱突厥的蠢蠢欲動的大軍與拜占庭隔海相望。

西線:

在巴爾幹半島的權威實力也遭到嚴重破壞,義大利的領土也最終喪失。諾曼人在南義大利開始了自己的擴張。隨著巴里的淪陷,拜占庭基本結束自己對南義大利地區的統治。然而諾曼人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準備跨越亞得里亞海,徹底征服整個拜占庭帝國。

北線:

佩切涅格人盤踞到了南俄大草原,作為最兇殘野蠻的游牧民族,他們長期從北方對巴爾幹進行入侵。甚至與塞爾柱突厥、庫曼人結盟,意圖一舉拿下君士坦丁堡,徹底滅亡拜占庭帝國。

內政:

內部中央政府權力大為削弱,政治制度趨於瓦解,經濟體制弊端暴露,貨幣貶值,市場窘迫,社會經濟面臨全面解體。帝國軍事組織走向衰落,國力開始急劇下滑,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危境當中。

軍事:

整個帝國隨著1071年,軍事上的潰敗只能集結起2-3萬人的軍隊,其中大部分還是僱傭兵。而這也是拜占庭最後的家底。

阿歷克賽一世雖然上台已經夠慘了,但是沒關係,因為還有更慘的時候。

他上台不久,諾曼人就開始大舉入侵,試圖征服整個拜占庭帝國。

1081年10月,諾曼人跨海而來,底拉西烏姆會戰爆發。帝國最後的3萬軍隊被擊潰,皇帝本人受傷,最後在幾名鐵甲騎兵的保護下撤出了戰場。

底拉西烏姆會戰之後,帝國最後成建制的精銳部隊鐵甲重騎兵、瓦蘭吉軍團基本退出歷史舞台。整個帝國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諾曼人似乎看到了征服拜占庭的希望,在之後的迪拉休姆戰役中再次戰勝拜占庭軍隊。

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北方的佩切涅格人也即將聯合塞爾柱突厥開始進攻帝國。

用她女兒寫得《阿萊克修斯傳》里的話來形容,帝國處於一種沒兵沒錢的虛弱狀態。安娜記述道:君士坦丁堡只有三百名缺乏作戰經驗的士兵以及若干習慣將劍掛在肩上,長的像外族人的僱傭兵,國庫內儲備全無,無力從國外召集僱傭兵。

如果用一個中國特色的詞語來形容,那就是「氣數已盡」,天亡拜占庭。

然後....就是他的SHOW TIME!

第一階段,西線

對西線,他給了威尼斯人一定的商業特權,換取海軍的支持,從而一舉消滅了諾曼人的海軍。然後向神聖羅馬帝國派出使者,尋求其皇帝亨利四世的援助。建立了一個模糊的反諾曼人聯盟。

在東邊他與塞爾柱的首領蘇萊曼達成協議承認他們對小亞的控制,換取了短暫的喘息和和平,讓他能夠全力對付西邊的諾曼人。

然後,發生了底拉西烏姆會戰,帝國慘敗。

雖然軍事慘敗,但是一系列外交政策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神羅皇帝勾結諾曼貴族,開始向諾曼人的地盤發起攻擊,諾曼人內部也開始發生叛亂。因此,諾曼人的首領羅布特把巴爾幹的軍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回到義大利開始平叛。

最終,拜占庭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方式,在1083年,徹底將諾曼人趕出了巴爾幹。

諾曼人平叛結束,打算卷土從來,結果在1085年,諾曼首領羅布特因病暴斃,西線的威脅在20年之內基本消除。

第二階段,北線

佩切涅格人源自於西突厥,10世紀時到達頓河和多瑙河下游。並開始了長期對帝國的騷擾。

只不過這種騷擾越來越過分,因為帝國的虛弱,也無力阻止他們。於是他們南下的位置越來越深,1088-1089年間,他們一路燒殺搶掠到了亞德里亞堡以南的伊普薩拉。這已經很靠近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了。

無奈的阿萊克修斯只能付錢打發他們走人。結果也讓他們發現了帝國的軟弱和虛弱,第二年,他們聯合塞爾柱突厥,打算合力進攻君士坦丁堡。

塞爾柱的埃米爾扎哈斯非常熟悉拜占庭帝國海軍的戰術,並且洞悉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海軍的弱點。如果海陸圍攻,那麼君堡危誒。

而北方的另一游牧民族,庫曼人,也希望分一杯羹,合力瓜分拜占庭,可是被佩切涅格人拒絕了。

續命大師抓住了這個機會,花了大把的錢,收買了庫曼人,使得其成為自己的盟友,並且與庫曼人結盟,共同對付佩切涅格人。

雙方在保加利亞里拉山下爆發了那場極為慘烈的雷文農戰役,佩切涅格人的軍隊幾乎被全殲。

戰役的時間是1091年4月29日,當時的人為戰爭的結果編了一首歌謠,叫《就差一天,佩切涅格人錯過了看到五月的機會》。

而東邊,阿萊克修斯以金錢和奢華的禮物為代價去賄賂突厥人首領的女婿尼西亞埃米爾阿布爾卡西姆,使得阿布爾卡西姆反對他自己的岳父並與阿萊克修斯簽訂了和約。從內部分化了突厥人,使得突厥人無法達成一致繼續進攻。

佩切涅格人的失敗給帝國的北線迎來了寶貴了和平,剩下的時間,可以全神貫注的對付西方的敵人了。

第三階段,東線

雖然通過外交和軍事的騷操作,帝國在巴爾幹暫時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但是帝國最富饒的亞細亞地區還掌握在突厥人手上。而這時候,皇帝也沒有多少兵力得以向東進攻。

因為如果再發生一次底拉西烏姆會戰那樣的失敗,剛剛被打壓下去的周邊勢力馬上會因為帝國的虛弱卷土從來。此時的帝國,已經沒有本錢再去輸一次了。

於是他想向教皇徵兆一支僱傭兵,結果等來的是一支十字軍。

(此處應該放周杰倫的歌詞「我說我要一台 大大的飛機,但卻得到一台 舊舊錄音機」)

雖然不是阿萊克修斯想要的傭兵,但是不管怎麼樣,軍隊還是來了。

皇帝通過威逼、利誘、結親家、認兒子、下毒誓等一系列方法,讓十字軍表了忠心,然後就開始浩浩蕩蕩的西征了。

尼西亞、斯米爾納、以弗所、薩爾迪卡一系列富饒的農業區和大城市被十字軍收復,並且交到了阿萊克修斯手裡。

小亞細亞近半數的人口所有港口和大多數城市回到了拜占庭手中,愛琴海再次成為了拜占庭的天然經濟圈。

雖然在打下安條克後,十字軍與帝國開始翻臉,但是通過武力和外交,帝國最終還是使得十字軍諸國向帝國臣服。

最終,在阿萊克修斯以外交手段為核心的統治手腕下,整個帝國從一推就倒、搖搖欲墜的形象再次恢復了往日的權威。

並且歷經科穆寧中興三帝的延續,帝國由衰轉盛,拜占庭帝國在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國力達到了頂峰。最終,曼努埃爾死,而拜占庭亡矣。

但不得不說的是,阿萊克修斯至今還保受爭議,甚至被人認為是導致拜占庭滅亡的罪魁禍首,例如商業特權、普羅尼埃制、十字軍。但是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是阿萊克修斯,可能帝國都無法得以續存。

他改變了拜占庭。


由盛轉衰,由衰轉盛的例子很多,下面慢慢講。俄國,俄國除了基普羅斯被蒙古人打擊外,在莫斯科公國重建俄羅斯之後的17世紀初,留里克王朝絕後,俄羅斯進入被稱為「混亂時代」的時期,為了爭奪帝位,俄羅斯爆發了內戰,之後波蘭入侵俄國擁立了假冒伊凡雷帝幼子的教士格里高利為帝,但是之後俄羅斯宮廷爆發政變推翻了偽帝,隨後偽帝屍體被裝進大炮轟回波蘭。但是隨後的波蘭軍隊又一次入侵與國內農民起義使俄國再次陷入混亂,波蘭人兵臨城下,離克林姆林宮只有12里,波蘭人開始劫掠。之後俄羅斯民眾自發組織義軍與波蘭對抗,隨後在幾次野戰中擊潰波蘭人,沙皇割讓領土為代價說服瑞典進軍,趕走了波蘭人。之後沙皇因為懼怕義軍領袖,設計殺死義軍領袖之一的米哈伊爾。米哈伊爾死後,波蘭國王又親率大軍進攻,攻克莫斯科,沙皇被殺身亡。俄羅斯這時候四分無裂,外國勢力橫行,之後俄羅斯選舉了米哈伊爾 羅曼洛夫為沙皇,開啟了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之後經過彼得,葉卡捷琳娜的統治,又走上巔峰。


古代由衰轉盛的事情有很多呀。

少年你聽說過「中興」二字嗎?歷史上的每一次「中興之治」都代表著一次帝國由衰轉盛啊!

中興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為zhōng xīng,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國家中興;中興機會。詞語在《詩·大雅·烝民序》、《東周列國志》、《&<指南錄&>後序》中均有出現。 中興與改革、革命的區別:中興是指國家或家族經過一段時間變亂衰弱後重新向好的方面發展的過程,和革命、改革有明顯的區別的是中興必定是由壞變好的過程,而革命、改革則不一定。 中國曆朝歷代普遍經歷的現象。中興多數出現在朝代亂世或衰世之後,使王朝在一段時期內免於衰亡,並重新走上治世乃至盛世之路。

既然我們知道了在中國古代「中興」是一個普遍現象,即國家的由衰轉盛是一個普遍現象。

那麼古代有名的「中興之治」都有那些呢?他們又有多大的影響呢?

中國歷史上的中興有:

  • 夏:少康中興
  • 商:祖乙中興、盤庚中興、武丁中興
  • 周:宣王中興
  • 漢:昭宣中興、光武中興
  • 北魏:孝文中興
  • 唐: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暫治
  • 南宋:乾淳之治
  • 明: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崇禎中興
  • 清:同光中興
  • 近代:黃金十年:實業救國、發展民族經濟與外強競爭。

PS:秦朝和元朝是中國統一朝代中既無盛世也無中興的朝代!!!!!!!!!秦朝和元朝是中國統一朝代中既無盛世也無中興的朝代!!!!!!!!!秦朝和元朝是中國統一朝代中既無盛世也無中興的朝代!!!!!!!!!

各次中興的影響與歷史意義

夏:少康中興

夏 少康即位夏後時夏王朝基本上可以說已經滅亡了,此前兩代君王一個被人逼死,一個直接被東夷首領殺了。留下一個孤兒少康四處躲藏。嗯,這都已經不是衰了,而是亡了。然而在少康的努下不但復國成功,還開創了一個盛世。

夏朝 第三任夏後(即夏王) 太康因為游田百日而不歸,這一行徑引起國民的極大不滿,有窮氏 后羿這個后羿不是射日的那個后羿,這個后羿乃是東夷有窮氏的部落首領。射太陽的那個后羿是帝堯時期的人物,因為射日有功被帝堯分封在了商丘,)利用民眾這種情緒,篡奪了政權,不準太康入國。這就是太康失國,夏後氏的統治面臨嚴重危機。

太康失國後,后羿稱王八年,天下諸侯不服,后羿以有窮國不納貢為條件把王位讓給了仲康,自己回到有窮國繼續做國主。但是仲康在位後背棄了盟約,要求有窮國納貢,於是夏王和有窮國之間的漫長戰爭開始了。

夏王仲康死,子立,在后羿的追殺下,逃往帝丘,依附於同姓諸侯斟尋氏以及斟灌氏。而在此時,后羿死後,寒浞(寒浞通過NTR並殺了后羿,成功取代后羿上位。同時竊取了夏朝王室的統治地位。史稱:寒浞代夏。)為防止夏後勢力復興,命率師「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後相」

寒浞攻殺後相之時,後相的妻子逃回了母家有仍氏,在母族的保護下生下了我們中華歷史上有史記載的第一位中興帝王——少康

少康長大作了有仍氏的牧正(牧官之長),不久,在澆的追殺下,逃奔有虞氏作了庖正(掌管飲食之官)。有虞之君虞思將兩個女兒嫁給少康,安置在今虞城縣東南的綸邑,少康從此獲得了「有田一成、有眾一旅」的根據地。

在有了方十里之地和五百人之眾,少康開始謀劃復國。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聯繫,收撫斟灌氏、斟尋氏被伐滅時逃散的族人,組建、發展武裝辦量。然後「使女艾諜澆,使季抒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

寒浞代夏,所擁有的土地、人民遠多於後相,所以少康復國的軍事鬥爭,更多使用了詭詐手段,經歷很多曲折,不是輕易得勝的。根據《楚辭 天問》里的描寫我們可以知道少康曾用行刺或襲擊的方法除掉了澆,進而攻滅豷、寒浞自殺未遂,被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曆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少康重建了夏後氏的統治,建都綸邑。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

商:武丁中興

武丁即位為商王時,由於自三伯父小辛和自己老爸小乙統治無方,導致商王朝的統治一度衰,武丁即位後一度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地。於是,在三年的時間裡,武丁對於政事不聞不問,一切政務都由冢宰決定,而自己則在暗地裡觀察國家的風氣(這個套路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隨後通過任用賢德,賞賜功臣,聯姻諸侯,娶媳婦婦好。將一度陷入衰敗的商王朝變得國勢強盛起來並一直延續這強盛的國力直到帝辛(紂王)滅國。

武丁在位有五十餘年,他日夕思復興殷,後來在傅說等的輔佐下,興盛商王朝。武丁在位時期,滅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荊襄,擴疆數千里。故史書將武丁統治的59年間(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稱為「武丁中興」。

中國歷史上由衰轉盛的時候,太多太多了,一時寫不完,咱們看贊更新吧。才不是懶呢。


拜占庭帝國史就是一部不停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的歷史。似乎每次帝國遭難,都會有一個賢明的君主出來主持大局,哪怕末代皇帝君11,在大勢已去,無力回天的情況下,也做了所有改做的努力,最後以身殉國,也算是帝王中的傑出者了。


這個肯定得有建武盛世吧。

西漢末年是中原文明所遇見的一個大的危機,大一統的政權分崩離析,超前的政治理念導致海內盜賊頻起,四方夷狄侵擾,天下幾近傾覆,百姓難以聊生。

光武帝所在的時代中原地區已經衰落到了什麼地步呢,新莽政權被綠林和赤眉兩支起義軍所顛覆,戰火紛亂不休,生產停滯,田地荒廢,人民易子而食。

在那短短的幾十年里,北起漁陽,南抵新市,東達莒濱,西至長安。各方勢力粉墨登場,接連稱帝混戰。

劉秀在這個時代中站了出來。

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登基於鄗縣千秋亭,宣誓重興劉漢天下。後輾轉百戰,歷時十二年,先後平定更始、赤眉、隴、蜀等各方勢力,基本恢復了舊漢疆域。

曹植在《漢二祖優劣論》中對這段事有著精彩的描寫

當此時也,九州島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咸鷗視 狼顧, 虎躍龍驤。光武秉朱光之臣誠,震赫斯之隆怒。夫其蕩滌 凶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若克東齊難勝之寇,降赤眉不計之虜; 彭寵以望異內隕, 龐萌以叛主取誅,隗戎以 背信軀斃,公孫以離心授首。爾乃廟勝而後動眾,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宣仁以和眾,邁德以來遠。

其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多行改革,官場風氣風氣為之一振,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休養生息,田口賦稅多有增益;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雖有弊政,仍不礙大統。

漢家江山,自此承平四百餘年之基業。漢家制度,得以延留後世,光武中興之功實不可沒。

歷代史學家對光武帝光武中興多有讚譽

《後漢書》有載

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咸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

《太平御覽》亦有贊曰

宣仁以和眾,邁德以來遠。故竇融聞聲而影附, 馬援一見而嘆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樸,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弘跡而造皇極,創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百度「中興之主」「中興王朝」之類的應該可以出來一堆,想辦法增加限定過濾掉中興公司的搜索結果應該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結果了。當然具體是怎麼回事還是需要你自己的判斷。


大英帝國啊!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獲得海上霸權地位,其後1607年開始在第一次殖民高潮中建立了英屬北美殖民地。1763年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攫取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並把法國趕出印度。

然而1775年起,北美殖民地爆發獨立戰爭,1784年美國獨立,英國失去了當時最大的殖民地。1789年法國大革命,1799年拿破崙崛起。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反思在歐洲的政策,奉行光榮孤立,不在參與歐洲大陸事物。

痛定思痛的英國人在殖民政策上再出發,掀起第二次殖民浪潮。在鎮壓印度大起義後,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印度女皇稱號。英國在殖民浪潮中獲得了英屬南非、英屬東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英屬海峽等,建立龐大的殖民帝國。

在國力上,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工業化冠絕全球。1851年,為展示英國龐大的國力,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在鋼鐵和玻璃搭建的水晶宮裡,放滿了英國各海外屬地的奇珍異寶,各種最新的工業發明。

布爾戰爭後,英國逐漸陷入歐洲各國爭霸中,一戰後美國迅速崛起。1936年水晶宮毀於一場大火,丘吉爾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很多這樣的例子,講一個吧。

女真崛起後,同北宋徽宗合作,趕走天祚帝,遼朝滅亡。契丹耶律阿保機八世孫耶律大石帶領二百親兵出走,後建立西遼,時刻準備復國。然離開中原太遠,已無法回頭。卻通過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西喀喇汗國和花拉子模都成為其附屬國,西遼成為中亞霸主。

至今在吉爾吉斯斯坦仍舊生活著契丹人的後裔。

附耶律大石百度百科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8%80%B6%E5%BE%8B%E5%A4%A7%E7%9F%B3/940651?fr=aladdin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暗度陳倉前的劉邦,赤壁之戰前的劉備


秦孝公接過又貧又弱的秦國,任用衛鞅變法圖強,歷二十餘年秦國變法大成,由衰轉盛,又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至秦始皇,一統天下。


由衰轉盛真的很多,但是往往達不到曾經的高度,答主有一個提了奧斯曼我覺得是一個很棒的栗子,我仔細想了想,也確實只有奧斯曼達到了比曾經更高的高度。

中興的栗子已經有很多人都講過了,這些往往達不到原來極盛時候的水平。我在補充一個中興的,科穆寧復興,最近看阿萊克修斯傳有感。


推薦閱讀:

請問有什麼講波斯史的好書推薦?
古代波斯中央集權制度與古代中國中央集權的異同?
特洛伊遺址出土文字證據,證明自己是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了嗎?
馬雲超李嘉誠成亞洲新首富,是否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中國從古至今有哪些獨創的發明或科學發現?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國這一個國家 那我們現在能用上iPhone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