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百年之前自然科學研究比現當代更容易嗎?

感覺從牛頓萊布尼茨那時開始,自然科學就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而現代科學在研究方面的速度是不是變慢了?為什麼會感覺那時搞科研更容易出成果?


當然比現在更簡單,你們看一下二三百年之前的科學家頭銜,很多是跨越學科大類的,比如經常一個人既是化學家也是物理學家,或者一個人既是天文學家也是生物學家,這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倖存者偏差


既對,也不對。

第一批跑到海灘,能先撿到一大堆貝類,率先發現各種沙灘生物。雖競爭不那麼激烈,但是缺乏學術規範、氛圍,精密的研究設備,知識和經驗批量積累,內外輿論支持……可不管怎樣,平地搭起個小草房就是大成就。

現在海灘早已經徹底摸透了,撿完了,要有所獲只能不斷向大海更遠更深摸索,難度自然更大。如今不是起小屋,而是不停地要起百層大廈。

從這個角度縱向對比,原題是對的。

而從另外的角度看——在兩三百年前,你、我,別說第一批第二批跑到海灘,就是跑到海灘的資格都沒有。科研當時是極少數精英的課外「遊戲」,一般的平民沒有機會沒有資格接觸,不僅要衣食無憂、時間富裕,還要有貴族或者自家族的資金支持(或者努力搭建人脈獲得費用),另外要獲得極為難得的受教育的機會,不僅有天才般的創意,還得有出色的動手能力。滿足所有條件才成,也因此,那時候很多科學家往往跨學科成就斐然,因為想法多、動手能力強而絕大多數人又做不了啊!有點馬太效應的意思。

題主提到牛頓,我舉個例子,是牛頓的死對頭羅伯特·胡克的部分成就:

提出了描述材料彈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研究開普勒定律有重大貢獻,啟發、刺激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

設計製造了真空泵、顯微鏡和望遠鏡,發明空氣唧筒、發條控制的擺輪、輪形氣壓表等多種儀器,有的沿用至今,1666年倫敦大火後設計重建市內部分重要建築物;

將自己用顯微鏡觀察所得寫成《顯微製圖》一書,讓世人首次認識微觀世界;

命名了「細胞」一詞。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教育和精密設備大規模普及,當今普通人有了很多機會能夠進入自然科學研究的專業隊伍,更容易參與研究工作甚至成為科研大家。而且今天,有更多人齊心協力,設備裝備、資金、知識經驗積累、學術環境也遠遠今非昔比。

另外,兩三百年前成果相對今日容易出,從零起步的小發明、小發現都是成就,但是每一項同樣凝聚了當年科學家巨大的付出和無數的心血,不畏挫折、勇於探索、竭力創新、努力奮鬥的過程和精神方面,和當代科研是完全一樣的,不可或缺。

從這個角度說,原題又是不對的或者說不確切的。

20170923原題


多看文獻


當代更難嗎?不好說。

在當代,做一個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需要一整支優秀團隊,外加幾千萬甚至幾億的前往里砸,當然比起牛頓時代以幾個人的力量建起一個宏偉體系要難得多。

在當代,信息爆炸,人們已經幾乎不可能有什麼新點子。每一次當你覺得靈光一現,想到一個絕妙的idea的時候,你激動不已。但是第二天當你翻開浩如煙海的文獻,總會發現TMD有哪個SB已經在你想到這個主意之前穿越過來把它剽竊了!你的感覺就像是當頭一盆冷水,這酸爽。

在當代,基礎科學正在處於完善,而不是一個危機時代,前一次的大爆發的激情已過,但是尚未發現下一次爆發的契機,所以要有突破式的發展,很難。

但是!(你知道我要說但是)

但是,反過來說,人類科學史上僅有的幾次爆發,伽利略牛頓哈雷萊布尼茲那個時代算一次,愛因斯坦閔可夫斯基哥德爾玻爾薛定諤海森堡狄拉克這個時代算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引發的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發展算半次、以及麥克斯韋法拉第安培他們也算半次。和這些時期相比,我們可能相對處於一個相對沉寂的階段,但是和大多數時期相比,我們的時代已經很不錯了。近幾十年來,TOE例如超弦、M理論等等,量子力學的繼續發展包括退相干理論、量子信息、量子通信,生物和化學領域諸如基因工程、納米技術、材料科學;工程領域更是一日千里。這些技術都有很大的潛質成為人類歷史的顛覆性事件。尤其是量子信息方面,前途不可預料。也許後人看來,我們的時代也是一個好時代呢

尤其是,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學術交流空前快捷,這雖然使得某個人產生革命性的突破的可能性幾乎趨向於零,但是從社會整體看,它對學術的發展推動作用可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幾何式增長。

如果我們把每個科研人員的大腦都看做是一個計算節點,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些節點之間建立了更加有效快捷的網路。過去是單個節點的運算,現在漸漸變成了多節點的神經網路運算。對每個節點而言,單個節點的作用被極大削弱了,但是神經網路整體作用卻被千萬倍放大了。過去是個人搞研究,現在是全人類組成的超級智慧搞研究,人類已經漸漸進化成另一個高級形態而不自知(呵呵,瞎說的)。


說簡單的都圖樣圖森破啊。

直接上例子吧。

藥物基因組學,鬼都知道cyp2c19*2*3*7與氯吡格雷代謝相關,CPIC指南、指南update、中國專家共識、說明書、CFDA發文滿天飛,爛大街到做個相關都不能保證混碩士畢業。

但在當年,這是為數不多的幾個相關性很強且能直接應用於臨床的重大發現之一。

於是兩三百年前的答主決定研究一把搞個跨時代的大新聞。

然而問題是,理論不完善,得多走一點小小的彎路。

首先,你得自創基本的DNA雙螺旋結構理論。

其次,發現DNA中心法則及中心法則補充。

再次,發明sanger測序。

然後,獨立完成氯吡格雷藥效葯代動力學及適應症及PCI流程。

再然後,發明並完善PCR體系。

恭喜,理論方面已完成,你可以開始研究了。

再然而,PubMed不存在的,pharmgkb也是不存在的,hapmap和人類基因組計劃沒有完成,找文獻得去大英圖書館。

最後,就算你克服萬難搞出研究體系了。

穩定廉價噓寒問暖的試劑商、器械商,不可描述的文章修飾者,天真可愛的本科·洗瓶者也都是不存在的……

沒人給你idea,沒人給你搞經費,搞不成研究抓耳撓腮來放鬆一下的知乎也得再等個兩三百年。

去他娘的,搞毛的研究,還是回家喝酒擼串吧。

現在你知道,你是站在怎樣一個體系之上了。


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現在人的研究看起來緩慢是因為以前積累的東西越來越多研究者必須在研究完前人的基礎上才能有所突破。

伽利略以前的時代物理學的知識比較少,當然容易發現什麼新的東西。

所以現在諾貝爾獎理科類的獲獎者呈現年齡越來越大的趨勢。


應該不吧

達爾文直接成了真人版航海王(???)

回來之後還出了一身的病。

當然了,這個問題怎麼評價也是要看個人的,有些人更喜歡宏觀的生物學,可能覺得當時更簡單。動動手指頭費費腦子就能做的(當然不這麼簡單,哭。。。),也確實是現在的分子生物


謝邀

因為確實比那個時代更難了。

牛頓處在近代自然科學的蠻荒時期,一切概念都還沒有被建立,僅以他一人之力,在短短數年時間之內就建立了包括牛頓力學牛頓光學在內的一系列學科的基礎,順便和萊布尼茨搶了一波微積分。可以說,牛頓相當於在一片片處女地上打下一個個的地基。

牛頓之後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快速發展,拉格朗日,法拉第,洛倫茲,再到麥克斯韋,自然科學在打好的地基上蓋起了一座座小樓,乍一看也頗為宏偉。我記得焦耳還說過經典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之後只需小修小補。

再後來,普朗克,波爾,薛定諤,德布羅意把這幾層小樓給砸了,從地基開始重新裝修。在重建大廈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和波爾一起負責了大廈的兩個地基部分。

而現在,大廈已經直入雲霄了,科學家們還是再不停的想把它儘可能加高,並且目前還看不到封頂的希望,也沒有重新裝修的契機。

打地基,蓋小樓,重新裝修,以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哪個更難呢?

從前搞基礎物理的人,面對的一片資源豐富的大礦,只要膽識過人,俯身採擷即是一片新世界。比如那個靠博士論文拿諾貝爾獎的德布羅意。

現在這片大礦幾乎枯竭,理論物理學家窮其一生也只能挖出些邊邊角角小修小補。更何況光是學前人的東西都要耗盡博士之前的時光,談何用博士論文去創造新知?

或許大礦之下另有豐富到難以想像的儲藏,或許某天這棟大廈也會被人砸掉重裝,但是

——至少不是現在。

而另一個客觀原因是理論脫離了實驗。雖然這個問題一直存在,歷史上也一直是理論領跑實驗,但是漸漸的,驗證理論所需的實驗難度越來越大,到現在幾乎不可能實現(比如驗證弦論所需的超巨型加速器)可以說現在物理學發展的桎梏很大程度上來自加速器規模的限制。

PS:難道不是藍臉的竇爾敦嗎哈哈


做研究不難,但你光是拿到受教育的機會就很難


如果單單說掌握了科學的方法論之後,發明發現肯定是越來越難了,畢竟容易摘的果子都差不多摘完了。

但是你為什麼不把之前的時間也算上呢?


一點都不簡單,現在大多數人還都看不懂微積分,那可是牛頓時代的東西啊……


再過幾百年後,又會有人問這同樣的問題,但是他沒有注意到我們都是站在先輩巨人的肩膀上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的


我說不準到底哪個更難。

可以肯定的是,哪個時代都不簡單,各有各的難處。

那時候的人需要克服的問題包括:沒有計算器計算機,計算困難;測量儀器精度不夠;先進儀器沒有;交流困難,研究者之間很難溝通交流思想,所以才會出現牛頓萊布尼茨同時發現N-L定理卻十多年都互相不知道的現象。

而現在面臨的問題仍然很多,因為我是學物理的,所以簡單說下物理學存在的問題,我隨便列舉幾個:1.量子理論的不完善,和相對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2.無法確定暗物質是否真正存在 3.其中相互作用的統一遇到困難 等等。其他學科遇到的困難同樣非常多。

現在互聯網發達,信息時代,看似大家掌握信息比幾百年前前輩們那時候容易多了,但現在的科研對我們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要求比那時候也高了很多。幾百年前伽利略只需要兩個鐵球,一支筆,一張紙,就可以進行自由落體的研究,這在當時是沒人解決的難題;到了現在,我們要尋找一個微觀粒子,尋找暗物質,卻需要成百上千的研究員,需要數以億計的經費,需要強子對撞機,加速器,超級計算機等高端設備,還需要我們的研究員日以繼夜地觀測數據,繪製圖像擬合模型,錯了再改改了再錯再改,仍然很麻煩。而且伽利略那個時候他只需要知道初等數學的知識,像簡單的幾何關係,加減乘除等等,再加上擁有一個敏銳的大腦,就可以研究問題,而現在科學家需要深厚的數學功底,諸如數分線代概統,數物方法等基礎知識,還需要大量的物理基礎知識,從小學到大一直在學。我們接觸到的信息多了,學習途徑增強了,但人類的學習能力,智商,幾百年來沒什麼變化,研究新問題需要的知識儲備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另外現在來看,出成果的速度也不算慢,只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接觸到的都是前人們的寶貴研究成果,真正能有機會去了解我們現代人的研究成果的人並不多。現在清華在開發的第二代互聯網,上海交大的PandaX暗物質實驗,新興起的量子通信,深度學習,AI人工智慧,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科交叉型成果,都是先進的科研成果。這些新的科技一直在不停更新換代,只是大多數人不關心而已。

所以說哪個時代的人做出成績都很不容易,都值得我們學習敬畏。


牛頓在1687年發表《數學原理》,麥克斯韋1865年建立麥克斯韋方程組,中間差了將近兩百年,其間都是處於量變積累階段,只有一些自然現象的發現和實驗手段的更新,理論未有重大突破。現代科學大概也處於這種階段,所以會覺得牛頓那時代科研比較容易


推薦閱讀:

開小火與開大火對於雞蛋蒸熟的時間有影響嗎?
用手指接近眉心為什麼會有奇怪的感覺?
2017 年中,你的研究領域湧現的最具發展前景的方向和技術有哪些?
為什麼每隻螳螂都有寄生蟲?
「薛定諤的貓」是指什麼?

TAG:自然科學 | 科研 | 近代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