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讀博或者長期做科研,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向比較好,還是選一個不那麼喜歡、但容易出成果的方向比較好?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留學申請季,更多「留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矛盾的。現代的科研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能,縱使一個人再有天賦,再聰明,也是需要刻意學習很多技能的,包括但不限於:文獻調研,shape idea,正確地復現別人結果,文章寫作,和reviewer打交道。每一個環節都是需要親身經歷去體會的。

所以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的科研閱歷,甚至是不同的心境而變的。其實和很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很多incremental的idea反而是很適合做科研入門訓練的。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機會紮實地學習到前面提到的這些能力。所以,我是推薦很多剛入門的本科生或者低年級研究生,先做一兩篇idea直接,但是一定會有產出的paper。當然這不是鼓勵去灌水,在整個過程中也還是需要aiming high,目標在top(畢竟現在AI所 top conf加在一起,每年也會收2000+篇文章了。),因為只有這樣激烈的競爭,才會是最嚴酷的訓練,任何一點瑕疵被reviewer抓到都會是reject的理由。

在有一段時間紮實的訓練,手裡有一兩篇可以畢業的paper之後(畢竟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嘛),再花上兩三年的時間,去鑽研一個真正有意義而且自己喜歡,風險大回報大的題目。就算是失敗,也不會心態失衡,出現很多問題。

最後,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做一些incremental的paper並不可悲(要知道就算是各種AI top conference上,5年後仍然有20%的paper沒有一個citation),可悲的是作者自己並不自知。正確的research taste和方法論如果在一開始沒有在導師的幫助下建立,後續一定不會做出有影響力的工作。我想這也是一個導師最重要的職責所在。


討論問題先來個大前提,把「A、自己喜歡」和「B、容易出成果」視為不可兼得的條件,否則沒有討論價值。

1、把讀博視為終點,不算長期科研。我個人認為,讀博只是科研的訓練。所以,如果不考慮讀博以後的發展方向,這個問題變得非常簡單:能畢業就好。除了做博後、再走學術界道路的,未來99.99999%的就業方向根本沒人在乎你有什麼成果,發了什麼文章。因此,傾向於選B。因為B是絕大多數高校和研究所的畢業條件。

2、把博後視為終點,即博後完不考慮學術界的,選B。因為你需要盡量縮短博後的訓練時間,同時出更多的成果,這樣簡歷會漂亮一些。

3、一門心思想在學術界混的,就要看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了。或者說,你的成就感來自於哪裡: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讓你有成就感,還是文章多多益善比較有成就感?我個人是選A的。

在現實社會中,尤其是對年輕科學家而言,早期發家很艱難,有時候不得不用文章來換經費。所以,多掛名,多灌水,對於選A的那波人來說,也是很有價值的。因為這就是現實。


選一個容易出成果的,不管你喜歡不喜歡。

這年頭,拿到手的才是實在的。

選個喜歡的,不出東西,畢不了業,你拿啥喜歡它。

再說了,喜歡不喜歡這玩意也太飄渺了,連妹子都不是,談啥喜歡。

選一個容易出成果的,你出著出著,就喜歡了;哪怕是灌水呢,也灌出經驗了,這經驗適用於全部方向;到時候再換你當初喜歡的那個,並不吃虧……

心態很重要,明明有一條穩妥的路,非要走一條賭博的路,那是瞎找刺激…

科研這玩意,一旦你覺得那有可能是坑,那基本就是坑無疑,老司機多年經驗。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作為一隻不太考慮職業發展,不太顧慮自己未來,一心想要隨心所欲生活的少(qīng)年,我個人的想法是選自己喜歡的方向。

貌似我之前的電子書里提到過類似的內容,就直接原文粘過來吧。。把「專業」代換為題目中的「方向」,把「擅長」代換為「容易出成果」,主題思想應該是偏移不大。

重申一下這只是很不負責任的個人觀點,很多答主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給出的答案也都很有意義,各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不同,所以這種選擇其實也沒啥好壞之分。

在選擇專業時,個人能力、喜好、志向,乃至家庭的經濟條件其實都需要考慮在內。

而且進一步分析的話,「喜歡」和「擅長」其實還是有分別的。比如一位同學個子很高,長到230公分,那麼他打籃球就很有優勢,可能更擅長從事籃球運動。但他喜歡的運動卻偏偏是足球,而他的個子又太高,影響跑動速度,可能從事足球運動反而比較吃力。

做喜歡的事情可能費力,但生活的開心。做擅長的事情可能省力,但要多操心且要忍受這種不喜歡情感。當無法做到喜歡與擅長兼得的時候,我個人的建議是選擇喜歡的專業。

假如你像我一樣一直讀到博士,並且中途沒轉專業,那麼可能就要在此專業方向上經歷將近十年的歷程(本科4年+碩士3年+博士4年)。而且畢業後,你從事的工作很有可能還要和你的專業相關,那麼畢業之後的二三十年可能也要繼續在這個專業上奮鬥。

你需要仔細考慮一下,是否真的能在一個你不是很喜歡的專業上投入如此長的時間和精力,並且還能將這個專業上的內容做好。

因為前景好而選擇了某個專業,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由於你不夠喜歡該專業,所以學不進去相關的內容,那麼折騰到最後你的前景也未必會很好。

嘛,其實我也沒什麼大志向,從沒想過自己能做出什麼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沒想過要把CS這個行當發展的多麼金閃閃。

能夠每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不就挺好。


為何喜歡?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是受一時的感受牽引,低估了興趣的善變。有的人只是覺得某個導師人好,就愛屋及烏,喜歡了一個方向。有的人覺得新鮮的東西有興趣,但危險是了解了真相後會流失興趣。有的答案用交友來比喻,其實這個比喻未必恰當,但即使恰當,真愛也有分手的時候。

"容易出結果",具體是什麼意思?到底是最近這個方向發表得多還是自己所在環境做這個方向的資源更豐富?前者,要小心謹慎,後者卻值得認真考慮。

讀博和長期科研還有點不一樣。讀博不是為了幾年內對知識做出驚世駭俗的貢獻,而更多是為了向同行證明你入行了。A good thesis is a finished thesis. A perfect thesis is a published thesis.

所以更好的比喻可能是一個若干年的協議婚姻,目標是早生貴子(發表論文)。需要考慮"感情",也要考慮經濟。個人的建議是,對於暫時沒興趣的方向,還是認真了解一下比較好,畢竟人可能有顏值高低,但研究方向卻各有各的趣味,沒有說哪個就一定比另一個無趣。但是如果排斥這個方向,或者覺得自己的技能點應付這個方向會有較大缺陷的話,那我倒是支持不去。

最後,不知題主為何做這樣二選一的假設,有沒有兼顧的可能?如果你所在環境能為你提供好的資源去做方向2,那麼還是認真考慮一下方向2。如果兩個方向離得不遠的話,把2做好了,其實以後會有更好的機會去做1。

幾年前,我自己選的是1,但回過頭來看,太強調興趣,給了自己一些限制,走了一些彎路。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但如果能再來一次,我會把自己的風險和收益分配得更均衡些,而不會重倉配置興趣。

學術界,publish or perish。你得活得過今天,才能談未來的詩和遠方,但大部分人明天就餓死了。明天餓不死,未來的夢就沒死。


讓我們齊聲喊三遍,我們的口號是:正常畢業!正常畢業!正常畢業!

剛剛學校把學制改了四年,畢業要求提了一倍。

博士最重要的是什麼?畢業!然後再想為科學做貢獻這些。

畢業最關鍵的是什麼?paper!

所以呢,沒paper你的興趣再高也不行,別說你就想自己默默做科研,連博士學位都沒有誰給你平台。

所以,先緊著容易出成果的方向畢業,以後再轉方向也來得及。

況且,你以為你感興趣,說不定進去發現不過爾爾,你以為沒意思的,進去發現了一片新天地。

另外,附上科研和上廁所的共同點。

1.都是憋出來的

2.肚子里有貨才爽,否則很痛苦

3.即便肚子裡面有貨,也得有paper才行
4.paper越多心裡越踏實

5.paper上的都是屎

6.paper不能是別人用過的

7.paper雖然是別人用過的,但是看不出來就行

8.運氣夠好的話可以借到paper

9.沒有paper的話,如果你很有錢也能解決問題

10.實在沒有paper,拍拍屁股走人是需要勇氣的


這就好有一比啊:

」我有一個交往多年的女朋友,感情非常好,我非常愛她,現在出現了一個能在事業上給我巨大幫助的富家千金,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其實已經選了。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比做女朋友卻並不合適,其他答主也有比做女朋友的,個人覺得女朋友確實還是得選擇喜歡的,日久了不一定生情的,但是研究方向是可以生出來的

起碼今後幾年,天朝的評價體系真的就是看成果多少的(即使算是水),找工作申基金評職稱,不會有人因為選擇了自己喜歡難處成果的方向而同情你,多數學科里(這裡就別扯到土木建築混凝土啥的了),文章多老師會對你寵愛有佳,沒有好文章在朋友面前都感覺低人一等。有的人在國外的課題組發了三篇s和n,30歲的時候就某知名985教授了,你說文章重要不,某位本科成績很一般的,據說專心學英語,找了個國外牛逼組,應該是容易發文章吧,沒細打聽,去年青千回來了,你說文章重要不?

我當初被分配了一個,又不好發文章,又不喜歡,組裡還沒有條件的方向,多年做下來,還挺有意思的,有的可做。


謝邀,這問題就像是找女朋友,你是想找一個你自己喜歡的呢,還是隨便找一個要求低的,湊合著過呢?

答案顯然是前者。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只有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才會有激情和熱情,做其他事情也都是一樣的。這不是老生常談的嘛?

相反,題主似乎對科研持有一種投機的心理,想找一個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但是真有這樣的方向恐怕也是人滿為患了吧……

Follow your heart....


之前我也糾結過這個問題,最近和很多導師和高年級的同學聊過之後觀念轉變不少。個人感覺讀博選方向不是最重要的,導師和科研訓練質量要更加重要。

引用一個學姐的話:「You can learn to love a new research area, but you can NEVER change your PI」。讀博漫漫長路,導師的靠譜程度極大程度上決定了讀博的體驗。如果導師品性不好,或者至少和自己八字不合,即使是再感興趣/再高產的方向,讀博過程中也很難會開心,更別說如果導師再延畢嚴重+push了。如果導師人品好,善於帶學生,對學生自己的選擇有足夠的支持,即使方向不是自己最喜歡的,讀博的體驗也會好很多。

另外讀博士最重要的是接受高質量的科研訓練,在畢業之後有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學家。之後有志長期從事科研,博後可以再跳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如果博士期間的科研訓練夠紮實,有足夠好的publication record,出領域找一個很好的博後lab不是難事。比如癌症領域很多high profile lab的博後在博士期間都不是做癌症相關的,但這些博後最終獨立當PI都是延續自己博後的工作。


到了博士階段,還是要去做自己懂的領域,懂了,就自然會喜歡。

除了喜歡,還要考慮在學校,或者畢業後是否能找到一個好的平台。

比如搞數學,一支筆一張紙也能做出些成績。但是像工科,比如化工,發動機什麼的就很依賴平台。


對於一般學科(排除你是天才學的又是理論物理),建議選現實的有明確方向的課題,而不是自己「喜歡」的課題。

不是說選自己喜歡的課題就不好,但是一個科研新手在沒有大量閱讀的情況下往往缺乏分辨課題意義和課題可實現性的能力,所以最後能不能出成果撞大運的可能性更高些。而相反,如果你的導師是比較有經驗並且支持性的,通常給你選的課題都不會太離譜,出成果的可能性也比較高。畢竟一個適合做科研的人一般是個興趣廣泛的人,「喜歡」是會隨著熟悉漸漸培養出來的。

個人經驗是個例子。讀博的剛剛本科畢業,憑興趣選了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導師,結果報到之後一深聊,導師人家兩個月前不搞精神分裂症了,開始研究帕金森病的幻覺機制。當時聽到這個課題內心也是懵逼+帕金森病是什麼鬼+帕金森還有幻覺+一萬頭草泥馬奔過+寶寶不喜歡這個課題:(。項目開始之後的一年各種前期準備懵懵懂懂,情緒上還是不太能接受。但是在做了幾年研究完成了課題發了文章,自己變成了帕金森病幻覺機制方面的小資深(全世界研究這個的組不到20個)之後,才感覺到這個課題自有它的靠譜之處:機制比精神分裂症明晰簡單,相關研究又比較缺乏。

所以,搞研究不用太執念「喜歡」,畢竟選了搞研究,只要是新鮮的,人類未知的知識,研究多了都是會激起你的興趣的。


喜歡的方向會隨著人的成長改變的,容易出東西的方向也是相對的,這幾年大熱的方向很有可能過幾年就沒人看了。

個人感覺,還是選一個好老闆,選一個組裡氛圍比較好的組比較重要,畢竟要在一起生活好幾年,而且好的老闆和小夥伴真的會讓research生活好過很多。

回到問題,如果假定其他條件都一樣,我可能會選自己喜歡的或者說有成就感的方向,畢竟如果真是為了混畢業工作還不如直接去工作。


Publish or perish, 發不了文章就是死路一條。


自己喜歡方向會讓你有成就感,絕大程度可以避免讀博或者說做科研過程中的辛酸苦悶。

容易出成果的方向可以讓你畢業,以後會餓不死。

長期做科研還是選一個有前途的方向吧,不是說熱一兩年就過去,而是真正有用,可以歷久彌香,真正沉澱下來。


每個方向都有水位,就是平均值。容易出成果的方向,大家也容易,水位高,你跑不過平均值就被淹。我認為,興趣是科研非常重要的因素。有興趣的東西,其實容易做得好。


謝邀。

長期做科研,選喜歡的。

讀博,畢業後打算繼續做科研,選喜歡的,不打算繼續的話,選好畢業的。

完畢。


如果是讀博,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不論你多喜歡一件事情,如果兩三年一點成果也沒,你的喜歡也會被消磨殆盡。想用個人的「喜歡」跟學科發展大方向的歷史進程抗衡這種逆天行為,只適用於二代們和天才們。

一個方向為什麼會冷門?沒有大牛出來提方向,領域內所有人都像無頭蒼蠅一樣為了發paper而東拼西湊——大多數領域都是這個現狀。你雖然喜歡,但是你能想到的研究方向都被人發過了。如果進入這個行業,要麼為了發paper也東拼西湊,要麼去啃硬骨頭,提出領域新方向成為大牛。但啃硬骨頭,智商和資源比喜歡重要一萬倍。

一個好出成果的方向多半是因為最近幾年有了明確的很promising的方向,這個方向中很多領域都是處女地,大家不用去過多花心思在「想一個unique的idea」上,只要讀懂大牛的paper,稍微換個思路拍拍腦子去做就行了,拼的是時間和速度。因為是新方向,一個20來歲沒看過幾篇論文的博士生和一個50來歲的教授幾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領域如果不大,所有論文可能就近幾年那麼百十來篇,50歲的教授是拼不過年輕且聰明的博士的。並且這一類方向很可能因為頻繁提供正反饋而讓你喜歡上這個方向,並給你在科研初期的信心,這個很重要。

說白了,大家勸退別人選生物的時候多麼慷慨激昂,怎麼同樣的選擇落到自己身上就覺得「我跟別人不一樣」了。

我覺得到你「不想賺錢」的那一天起,再考慮做自己喜歡的方向吧,可能是30歲,也可能是55歲。比如大多數退休老人就是這種狀態。如果你很年輕就能達到這種狀態,那恭喜你。

如果追根溯源一下,你為什麼會「喜歡」一個方向呢?

無非就是以下兩個原因吧:

1.我比周圍的人在這方面都領先那麼一丟丟/我周圍的人能給我提供這方面的資源

2.這方向以後好找工作能賺錢

對於你「喜歡」且冷門的方向,第二點是不存在的。如果你三四年沒出成果,第一點也岌岌可危,你還能喜歡多久呢?生活了十幾年的夫妻基本是靠高昂的離婚成本呆在一起,何況分手成本如此低,還能吃回頭草的區區一個學科方向呢?

選擇你喜歡的方向更像一支高風險高回報的股票,選擇好出論文的方向就是收益穩定但不高的基金,不強求你選哪個,看個人吧。

如果你還沒到「衣食無憂」的地步,就不要跟我談「毫無道理的喜歡」「我天生就喜歡」「我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這些話可能沒錯,但你既然到知乎上來問了,就說明你還是有賺錢慾望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你告訴我為啥每年「喜歡」CS和數據挖掘的人比前幾年多了那麼多,這個學科的知識結構完全沒變呀。


選容易出成果的,喜歡這個東西世界上最沒用的,你可以喜歡科研,也可以喜歡妹子,可以喜歡打遊戲,喜歡賭博,世界上沒有任何因為喜歡就非做不可的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是你喜歡的事物是存在替代品的,反過來說,你的天賦,你擅長的東西,找到替代的領域就太困難了,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有天賦又有機會從事相關的領域,不管你喜不喜歡最好是選擇它,否則你可能會面對另一種情況,就是你選擇了你喜歡而不擅長的領域後發現自己原來並不是那麼喜歡還不如打遊戲哈皮呢……


研驢們一開始以為自己可以在二四象限中選擇,最後總是在第三象限中轉圈。

而第一象限就是研驢們腦門上的胡蘿蔔。


當然是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另外一個選擇無非是為日後灌水埋下伏筆。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說自己不喜歡某樣東西往往是因為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夠深入。鑽進去之後,之前不喜歡的東西也可能就變得有趣了。所以,還是要保持一個open mind, 不要輕易下結論說自己不喜歡。

最後引一段愛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歲生日的講話吧。

In the temple of science are many mansions, and various indeed are they that dwell therein and the motives that have led them thither. Many take to science out of a joyful sense of superior intellectual power; science is their own special sport to which they look for vivid experience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ambition; many others are to be found in the temple who have offered the products of their brains on this altar for purely utilitarian purposes. Were an angel of the Lord to come and drive all the people belonging to these two categories out of the temple, the assemblage would be seriously depleted, but there would still be some men, of both present and past times, left inside. Our Planck is one of them, and that is why we love him ...


推薦閱讀:

讀Ph.D不為學術為什麼很多外企還是偏愛博士?
學術界有哪些重要成果不是用當時學術界的主流語言發表的?
浙大物理系女生本科在讀,對前途感到困惑,請問如何學下去&活下去?
對於經濟學者來說,什麼是好的 taste?

TAG:科研 | 學術 | 讀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