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哲學的人在邏輯學方面是否只需要掌握非形式邏輯即可?


這種問題其實不好回答。

哲學不是鐵板一塊。如果你做邏輯哲學、數學哲學、語言哲學、形式認識論,然後不懂邏輯……唔……

但是如果你做美學呢?倫理學呢?感覺似乎沒那麼必須了。

中國哲學同樣也不是鐵板一塊。你可以用思想史的方式去研究,那這不需要什麼形式工具。但是你也可以把裡面的東西形式化,來進行形式論證分析。國內大多數中國哲學不知道做的是什麼鬼,自然也不需要形式邏輯了。

比起說做哪個領域需要什麼工具不需要什麼工具,不如說你有了什麼工具才能用某種方式去進入某個領域。當然了,如果你是為了給自己找借口的話那就別學唄,反正你也沒興趣。

不過說起興趣這個東西,我倒是覺得絕大多數人對於某些事物的興趣與否並不是一種穩健的東西,基本上是由兩方面造成的:(1)練習導致的擅長,被誇獎中獲得成就感;(2)沒有心理陰影。前者通過強迫訓練就可以獲得,可以通過規劃特定的激勵來訓練自己。後者嘛,實際上算是某種心理問題,要排除的話大概需要心理諮詢,但是也不是那種不能排除的東西。只不過排除完了之後僅僅是消除了障礙而已,距離擅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吧。而大多數情況下也沒有什麼必要全能,於是就放在那裡了。


我只是個渣碩士,談點個人看法吧。我感覺這個問題還是看個人方向吧。不過照目前的行情來看分析哲學大行其道,連美學都搞出來分析美學,用點模糊邏輯的方法,還有什麼東西真的不需要邏輯學呢?

我自己現在的研究方向是分析的宗教學哲學,不得不說現代邏輯的運用對這一塊的貢獻是很大的,很多宗教哲學上說爛了的問題被用現代邏輯方法一挖立馬出新東西了。我現在最恨的就是本科時候為什麼教個命題邏輯就完事了?連個一階邏輯都不教,自學好累的啊。


並不是,我覺得學習哲學的人,應該采眾學科的知識,不能一個學習某一方面。

因為哲學,是一門普遍性學科,是找尋最普遍規律以及最本質的問題的一門學科。邏輯學也是如此,所以,我覺得學習各個學科,對掌握其中的基本規律是有作用的。


邏輯學也屬於哲學中的一個分支呀,而且相比哲學的其他分支,邏輯學簡直就是一個不動點。


非哲學專業,一些偏見:

1,自己對哲學很感興趣,也讀過不少關於哲學方面的書(集中在語言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法哲學與政治/道德哲學方面),儘管不系統,但略有感悟;目前研究生讀刑法學專業,有興趣將兩者做更緊密的結合。

2,任何一個學科能夠獨立存在,不外乎研究對象的特定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就研究方法而言,所有的社會科學大抵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種方法(這只是其中一種分類方法)。

3,哲學很難展開定量/實證研究吧。因此只能運用一些規範的方法。在哲學領域,英美國家和歐陸國家走的完全是兩條路線:一個追求科學的實證(邏輯實證),一個追求人文的思辨。

4,兩者很難說孰優孰劣,到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代哲學,「分析」這個方法其實可以說是影響很大的,當然包括「邏輯分析」;不談分析哲學,即便是實踐哲學,分析的方法也頗受大家青睞,至少,不懂概念分析,很難看懂羅爾斯的《正義論》,也看不懂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吧。

5,「分析」何來,最直接的當然是來自邏輯學呀!傳統邏輯尤其是現代邏輯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分析的嚴密性和精確性,這是不容置疑的吧。我想,不學邏輯學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任何學科均如此。不但因為邏輯學能保證思維的清晰,更因為它是論證的基本前提,而任何一篇社科文章,做不到論證嚴密,說服力就大打折扣了。

6,題主學習哲學,不論任何方向都不能離開形式邏輯的呀,最好懂一階邏輯。因為,它是一種方法,一種反駁和論證的強有力的工具,不只有科學哲學,心靈哲學這些當前炙手可熱的方向,實踐哲學,中國哲學這些領域如果懂得邏輯的話,分析問題會更加清楚。

7,有人說「20世紀是分析的時代」,現在也不過時吧。分析就是把一個問題說清楚,大家都喜歡是因為第一,他準確不形而上不玄虛;第二,它方便展開學術交流與批評啊。而這兩點,是一門學科科學性的保證。

以上。


推薦閱讀:

複數和實數一樣多嗎?
如何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怎樣還原作者腦中真實的想法?
有哪些支持自由意志存在的書籍?
為什麼千里之行,當走到九百九十九里的時候,我們卻要放棄?
托爾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是謬論嗎?怎麼證明?

TAG:哲學 | 邏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