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宣揚「女性回歸家庭」的言論,而沒有「男性回歸家庭」一說?

不論是家務勞動也好,孩子的教育也好,都沒有必須由妻子而不是丈夫完成的道理。尤其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父親的作用是不可偏廢的。

如果一個家庭的女主人的收入較高的話而男主人收入一般,男性回歸家庭從事家務勞動和撫養後代顯然是可行的。即使不談完全回歸家庭,顧家的男人在職場上退居二線,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P.S.舉例:身邊有兩個家庭,一個男主人從職業經理人退居二線從事諮詢培訓工作,另一個男主人更是完全回歸家庭,成為全職丈夫。所以題主對這種偏激的社會思潮很不理解,或許是一種性別歧視吧,希望大大們可以解答。)


因為在傳統父權觀念里,家庭領域被認為是女性的專屬領域,而公共領域是男性的專屬領域,女性負責當家庭主婦,男性則是賺錢養家;而且由於既有的社會優勢,男性的工資往往會比女性的高,號召男性回歸家庭會導致更大的利益損失。

女性所從事的家庭領域事務看似會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和尊重,然而這些生產活動會受到社會和經濟的高度制約,相比於其他公共事務和社會再生產活動,女性從事的家務勞動價值與金錢價值是不對等的,家務勞動長期是被貶低的,由於未被納入市場體系而被認為是無收益和不盈利的。而這些「低價值」的家務勞動則被看作為女性的天然義務。而且這些勞動需要女性額外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這種普遍存在的劣勢會導致女性無法與男性在其他領域公平競爭。

經由時代進步和女權運動的洗禮之後,女性逐漸從家庭走向職場,開始與男性同台競爭,積累屬於自己的社會資源和話語權,可以說,當前女性較高的社會地位是與女性的高就業率是分不開的。

然而目前家庭領域仍然被很多人認為是女性的專屬領域,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家務都是女性在操勞。很多女性需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而無法像男性一樣專心投身於職場,最終導致女性在與男性的競爭過程中處於普遍的劣勢。而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又會反過來加強「女性天然屬於弱勢者」「女性不適合職場」等偏見和刻板印象,最終導致女性在職場的邊緣化,而且,在職場上的種種困難和不如意很容易讓女性退縮回歸家庭當家庭主婦。

女性普遍從事的家庭勞動長期被貶低,而且家庭勞動的價值現階段也很難進行量化最終導致無法對其進行公正補償,只能依靠家庭內部個體自覺地對單一女性進行補償。然而這種補償多少得依靠男方的道德自覺,不具備大規模普及性。即使夫妻雙方單方面通過自願協商的方式建立起看似平權而中立的契約(比如家務平等分工)也未必是自由而自決的,這種私人自願還是會受到不中立的父權結構的制約而無法達到自由,畢竟我們無法脫離父權結構而單獨存在。

這種看似平權的補償會受到父權權力語境的影響(比如周圍社交圈的干擾,「竟然幫自己的老婆做家務,妻管嚴,真沒出息」),夫妻雙方通過婚姻建立的小家庭往往是建立在父權大家庭的基礎上,日常社交圈觀念和熟人文化往往是傾向於女性為家庭做奉獻的父權邏輯,此外還會受到無處不在的父權社會結構的規訓等等;

由於父權結構的存在,男性中心觀念會被認為是中性而合理的,無需訴諸話語使自己合法化,男權規範秩序、男性中心話語、勞動性別分工和性別角色預設等都是被眾人默認為正常的。於是女性從事家庭勞動和生兒育女都被我們默認為理所當然的。

直到性別平權觀念的廣泛普及之後,這些「理所當然」才被我們所質疑,家庭領域不再是女性的專屬領域,家庭主夫也是可能的,女性也不必須要生兒育女,女性職場上完全可以做出不輸於男性的成績,人們也不一定必須要結婚等等。

然而隨著社會普遍的保守回潮,人們又重新開始大力宣傳家庭傳統倫理觀念,宣揚女德,號召女性回歸家庭,傳統性別分工,扮演起「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而男性則應當專註於公共領域,努力工作賺錢養家,需要表現得具有男子氣概,保護女性,扮演好傳統男性角色。

當然女性回歸家庭不全然是傳統父權觀念使然,由於男性既定存在的普遍優勢(整個社會結構都是以男性為中心建構而成的),在同一個家庭內,男性的工資往往會比女性的高,一旦需要有人犧牲工作和事業回歸家庭時(比如照顧剛出生的小孩,而我國日托等行業並不像歐美國家那麼完善,養育小孩只能通過家庭內部自行解決),往往是女性被迫作出犧牲回歸家庭,畢竟對於家庭整體利益而言這種做法才是最優解,可以說,這是女性對現有社會秩序被迫做出的妥協。

公眾號:Herstoria

http://weixin.qq.com/r/iylaQvXEG6hkrbEh93yZ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2017年7月29日,我拿到的題目是「為什麼只有宣揚「女性回歸家庭」的言論而沒有「男性回歸家庭」?

一、為什麼宣揚?

因為這是解決當下經濟社會狀況的一種途徑。

一共時期國家機器所樹立的女性榜樣是

剛18歲的邢燕子串連了7名青年婦女組成北大窪頭一個婦女打魚隊,在2尺來厚的冰上鑿洞下網,起網時網繩一出來就凍成冰棍,抓在手裡刺骨寒,她們白天網魚,晚上在馬燈下編葦簾,三個月下來邢燕子為全隊創造了3900多元的副業收入,為全大隊鄉親們度過災荒起了很大作用,黨支部給邢燕子這個婦女副業隊命名為「燕子突擊隊」。邢燕子不僅在生產上不怕苦、不怕累,在生活上也是克勤克儉。她父親寄給她20元做衣裳,她卻把錢借給隊里買化肥,司各庄社員都說,有了「燕子隊」全村變了樣。

現在

在剛建國時期,秉持著平等解放理想的那群人所宣揚的是「婦女能頂半邊天」,無數勞動婦女走向了在中國鮮有女性踏足的崗位。從翱翔藍天的飛行員,到在麥田揮汗如雨的拖拉機手,從基層樸實的士兵,到位高權重的政治家。客觀上中國需要釋放人民勞動的積極性,主觀上男女平等是共產主義思想所天然支持的(注1)。以至於開了這麼多年倒車,中國女性就業率還是排在世界第一。現在中國不需要釋放廣大人民勞動積極性了,思想上也半傳統半西方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得,把女性趕回家去。老子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有人到處爭取權利的社會,既然這樣,開倒車肯定比較穩定。

二、為什麼沒有「男性回歸家庭」?

首先,中西方几千年的父權社會印象中,都沒有像女性那樣強的男性本屬於家庭的觀念,因而也談不上「回歸」。其次,誰有動機去提出「男性屬於家庭」?男性屬於家庭不符合傳統上的觀念,男性和國家不會主動地提出。女性,為什麼也沒見女性提出「男性屬於家庭」?

這反映了當下中國女性主義的根本問題:不同階層女性訴求不一致。

對於社會地位較高,高收入的女性,可能會對男性提出願意讓男性做家庭煮夫,或者允許男性放鬆事業更注重家庭。對於她們而已,她們在職場上拼搏,男性把持家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譬如中國女首富娶了唐僧,豈不美哉?可是這有這種社會地位的女性數量很少,有了社會地位的女性自己也極少公開搖旗吶喊,畢竟這不是一件看上去對社會穩定的事情。

對於另一部分女性,客觀上婚姻是改變命運的一條途徑,或者說捷徑。對於希望用婚姻改變社會階層的女性,她們本身利用了在婚姻面前女性相對男性的優勢,可以向上兼容,那麼相對的就會放棄本來有的權利。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她們所要做的,就像《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一樣,好好打扮,好好盯小三。在這方面,「男性回歸家庭」是傷害她們利益的。這就導致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部分女性為了逃避自力更生的責任,又想維繫家庭所帶來的好處,就以女權拿擋箭牌,男性任何對婚姻的不忠誠都可以往女權身上套;而她們所主張的女權和前一部分女性所主張的完全不是一個東西,卻都冠上了「女權」這個名字。所以說,實際上,這是一個階級問題。

目前女性內部沒有一個一致的意見到底要怎麼做,於是也沒有人能提出「男性回歸家庭」了。

三、男性回歸家庭實錄

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父親經歷了一年的失業,他就做了一年的家庭煮夫。我每天起床有熱乎乎的早飯,回家都有他做好的晚飯,晚上監督學習。平時買菜,幹家務。男性不會對很多事情斤斤計較,於是家庭矛盾少了很多。失業了,平時的狐朋狗友不來往了,他更注重健康,作息更加規律。至於廣大男同胞擔心的吃軟飯問題,我媽平時沒空管我爸,我爸還是很自由的,可是如果娶了個整天在家的老婆,誰能保證太閑不整點事情出來?

我認為男性回歸家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妹子們願不願意接招?

注1:Marxist feminism


很有趣的問題,要了解它的本質就需要認識到中國社會和婚姻的實質說起。中國是個父權社會,也就是說是長輩男性占絕對領導地位的組織結構,低輩男性要對長輩男性服帖,而女性是作為妻子以附屬的地位環繞在男人周圍的。

所以,中國傳統的婚姻同樣屬於父權婚,需要女性從原生家庭離開,進入另一個家庭的父權結構下。這種婚姻裡面,男權或者說男性是,類似資本家是工廠的所有者,他在家庭里存在的核心意義就是:提供主體性,就是一樁父權社會的神像。 可以參考一下那些描寫舊家庭里父親形象的小說。而女性就像工廠的工人一樣。從事維持家庭存續最實際的家務勞作和子女生產培育工作。當然,在社會範圍內男性之間存在競爭,就像資本家,奴隸主之間也存在競爭一樣,但是無論競爭強度多高,不徹底打破父權制的框架,父權婚姻下男女地位的本質性,結構性差異是不會改變的。

那麼,回到現實,當下中國社會和婚姻結構已經徹底抹去父權制的影響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雖然必須承認,一共時期劇烈的革命沉重地打擊了父權,二共時期的工業化洪流也衝擊了父權制存在的小農經濟基礎。但是,人類的麻木和思維慣性之強超過想像(說到這點,不由得想起UIUC失蹤女生來玉米地一個月還保持著深圳街頭前背書包的習慣),沒有直達意識深層的革命和教育,父權意識不但普遍存在,而且隨時會死灰復燃。

父權制度和婚姻下,確實沒有「男性回歸家庭」的概念,就像沒有「董事長回歸生產」的概念一樣:男性理論上只是父權家庭的神象,而並非是實際生產者(也許有人會反駁男性在生產力大什麼什麼的,那麼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失去勞動力的男性,會被家庭拋棄么?不,只要不是瀕臨餓死,在傳統家庭里,這樣的男人地位還是穩如泰山的,而一個無生育力的妻子卻不然,就像,一個有兒子的女性,即使兒子無勞動能力,也可以在父權家庭有一席之地而不至於被賣掉)。西方的基於教會組織下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不僅取消了男性和原生家庭的聯繫,而且實際上也剝奪了男性作為父權神像的地位,而更接近於和妻子合夥的關係。

而中國教科書和婚姻法里的,以及一些小說影視里,兩個人平等結合的婚姻,完全是個被製作出來的迷信或者說幻象。中國婚姻的實踐依然因為諸多原因,難以擺脫父權的影子,離男女獨立於原生家庭的合作關係相去甚遠。這也是在中國在嘴上說"男女平等」,新婚姻法里幾乎未提保護女性兒童,似乎婚姻是兩個無性別的強大人物出於折騰財產的目的進行的奇特遊戲的時候,一旦遇到社會矛盾難以解決,馬上就誠實地現原形,說了真話,要求女奴隸們趕快回歸父權家庭履職的真實原因。


我們家是煮夫家庭~~~

情況是這樣,本來是一起創業,但是想法是我的,老公這麼多年也是矜矜業業,公司已穩,管理/團隊/產品我一手,老公金牛座,女兒一,極其戀家,出差不去,標準技術宅男,慢慢發現公司能讓他操心的事越來越少,沒事了就回家做飯,順便問一句「老婆今晚想吃什麼?」

標準女兒奴,女兒說什麼,只要能做到的,沒有不做的,做不到的,盡全力去做的。女兒要去圖書館,要去水上樂園,要去看夜景,要去散步……百試不厭,看到女兒就笑,像個加菲貓,憨憨而且又軟萌的!!

其實我喜歡這種生活,本人獅子座,上升處女座,所以工作要求極高,屬於強迫症類型,根本不可能放下做不好的事。回家有口熱飯家裡乾淨整潔的,女兒歡聲笑語,對我已經是極大安慰,雖然阿姨也請得起,畢竟沒有老公親自打理的溫馨。

補些細節:

1.去年一次,我發現家裡水晶燈落很多灰,然後就剪了鋼絲去洗,老公看到了,自己找了水晶燈的穿線圖,自己買鋼絲,一點一點穿出新的造型。

2.家裡之前客廳沒有牆紙,也沒有書架,他買了隔板自己做書架,釘牆釘,貼牆紙,給我分類化妝品,貼鏡子!心裡非常滿足。

結果就是女兒非常開朗8歲,因為她看到的,是一個極其愛她的爸媽,爸爸會每天幸福快樂的給她做飯,帶她玩,媽媽會帶她去談工作,見一些新鮮的事。很多人問她「你媽媽就你一個孩子啊?」廣州,你們懂得,重男輕女,她「我媽媽就我一個啊,我也不想我媽媽再生了,她有我一個寶貝就夠了!」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傻逼~~~

唯一不好的就是,很多人會說,我老公嫁給了我。此處一百個白眼!!!我樂意,咋滴?給我個年薪幾十萬的啥家務不會做的,我還不換呢!!我又不缺錢,房我自己買,車我自己買,錢我自己賺,我的男人,愛我,愛家就行了,我找個大男人,回家打個蛋都不會,多晦氣!!!家裡請個保姆又不方便。

其實很多人追我的,29歲的女人,重點姐36D,性格開朗霸氣,一點也不矯情扭捏,認識這麼多人,隨便想想也知道肯定有人撩,若多嫌棄家裡黃臉婆,覺得生無可戀,心如死灰一心要找紅顏知己的老闆們!!借著各種工作名義,但是真心沒感覺,我太了他們這種人,也太鄙視這種人。每天在家裡吃著老公不太熟練的家常菜,幸福,是踏踏實實的。


謝邀。

首先看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只有宣揚「女性回歸家庭」的言論而沒有「男性回歸家庭」?

其實在這裡,首先我們看問題核心的現象,即「女性回歸家庭」的呼聲。

為何永遠是女性回歸而不是男性回歸呢?

其實原因是很簡單的。

因為只有女性曾經是男性主導的家庭的附屬物品,男性則從來都是為家庭獲得獲得生活資料和保衛的。

雖然說眾所周知人類社會存在過一個「母系氏族社會」,但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形態並非傳說中的男女地位顛倒,形成女尊男卑的格局,而是一個以母系血緣延續的走婚或群婚制部族。在這樣的部族中,婦女享有內部的經濟特權,但是軍事、採集、狩獵等工作從一開始就是男性在主導。即人類天生就存在分工而且是不可逾越的分工:女性負責人的生產,男性負責物的生產。

也就是說,一個由婦女主導或者婦女在勞作中佔主要地位的社會在人類社會中從不存在。

之所以在許多文明的神話時代都能發掘出女性地位更高的墓葬,不是因為婦女在這個時代擁有更高的勞作技能,而是在人口極端低下時部族發展的最大短板就是人的再生產(而非任何採集或者加工產品)。

在這個時期,由於人口密度非常低下,食物的獲得相對容易,但是由於缺乏各種保障手段,成活率低,加上人防病防災能力低下,所以高死亡率無法避免,只有靠高出生率來才能填補缺額,實現人口的正增長。而我們都知道,人類是365天*24小時發情的動物,所以人類的繁殖速度最大的短板就是女性的孕育周期。既然我們知道了短板在哪裡,那麼結論就很明確了:自然選擇會淘汰掉所有不注重保護女人的人類部族。

這就是一萬年以來人類社會中男性是女性的保護者和供養者的原因。

不是對女人的尊重戰勝了對女人的壓迫,而是不能保證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的部族一定無法保存下來,也就是說重點是生育和人口,而非女性。

也正因為如此,自從人類有了儲存剩餘產品的能力以後,生育本身的地位就開始下降,人類擁有了一定水平的抗災能力和部族間兼并的能力,因而勞動和軍事的意義逐步提升,生育的地位相對下降(但是依舊重要)。所以就相繼有了中國的大禹治水的神話和邁錫尼的旅行神話(其實對應的是希臘人的殖民史)。可以說,在這個時期和之前的時期,婦女需要被優待這一點其實是沒有變化的。但是有一點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那就是決策越來越變得無關生育了,也就是說,婦女的話語權在部落里越來越少。

但是還有一個變化悄然發生了:那就是由於各種意外情況隨著人防災能力的提升而減少,人均壽命上升了。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說原始人和古人平均只能活20到30歲這個說法,不能理解為一般人活到20-30歲就快死了。這個平均壽命是個平均值。也就是說,依然有人能活到六七十歲甚至更長,但是由於非常多的人都死在了幾歲,十幾歲,並且少有能活過四十歲的人,所以整個平均值就小了(可以理解為一個以三十左右為峰值的正態分布曲線)。人均壽命提升了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養老問題出現了。人都會衰老,但是早些時候人活不到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死亡了,但是到了人的壽命延長到了能活到失去勞動能力以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首先這意味著男性比以前能發揮的價值更大了。生更多活不長的人不如讓一個人勞動很久。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剛出生的前10年基本不用說有什麼勞動能力。因而生兩個只能活30年的人不如想辦法讓一個人活60年。這樣兩種情況下兩個短命的共勞動40年,其中20年完全被供養。而一個人活60年則意味著被供養10年然後勞動50年,效率是前者的2.5倍(有沒有想起什麼?嘿嘿)。而60歲之後的人生由於已經經歷了至少四代人,因為本身就是部落的活豐碑,即使失去勞動能力也是彌足珍貴的。至此,男性逐步接過全部的部族權力。

再往後,到了文明逐步建立起來的時候,也就是中國的周和希臘的多利安時代,私有制已經確立,而以男性主導的對偶制家庭也初步普及。這個時候每個勢力內部(周不是一個勢力,周是一個同盟)都進入了公民時代。以希臘為例:城邦內的男性公民是城邦事務的主導者,而在家裡,作為家長的公民就是家庭的主導者。平時耕種,戰時參軍,這就是當時的公民兵制度(中國也類似)。女性已經完全成為男性的附屬。這裡也存在一個許多人容易發生類似母系氏族社會一樣的誤解:通常來說,我們會見到課本上一個關於希臘民主制局限性的解讀:只有男性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婦女、奴隸、外邦人都沒有選舉權。其實在這裡這個解讀本身就是個非常穿越的比較。它比較的對象是20世紀前後由紐西蘭,蘇聯等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的本國人無論種族性別文化一律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也就是19世紀普選權鬥爭的產物。而在古希臘,近代意義的民主觀念本身就不存在。公民大會的前身就是部落長老會議。原本長老會議的成員就是部落內的各個支系(來自各個不同母系氏族)的代表,演化成城邦政治和對偶制家庭以後自然就變成了「每個家庭派出一名代表參與全城邦的決策」。換句話說,這個公民民主的實質,不是男性民主而是「家長民主」,因為這個家長代表了一個家庭的生產,戰鬥等多方面的決策。所以,這個公民不僅僅代表他的妻子,還代表他家裡沒有成婚的孩子和奴僕。這就是為什麼婦女和奴隸沒有選舉權。

關於希臘式城邦的婦女,還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薩賓婦女的傳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羅馬人用的手段有說拐騙有說綁架有說奴役,但是大體都是圍繞著一個薩賓城的女人被羅馬人擄掠為妻展開的。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女性已經完全淪為了為男性延續後代的工具。

再往後,不論是羅馬元老院這種代表大會的形式,還是整個漫長的中世紀,實際上我們都可以很明確地承認一點。自從女性失去了獨立主體地位以來,都再也沒有一個時代是以女性為尊了。即使是文藝復興以來提倡的優待女性的紳士風度,這也一樣無關女性地位提升。這不過是把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化了,即全社會共同尊重作為全社會資源的女性。這也就是為何19世紀共產主義學說會被理解出公妻制的含義。妻的身份原本就代表了所有權,即依附於特定男性的女人,相當於一種私有財產。一旦公有化生產資料,那作為私有財產的女人豈不也要公有?更何況,提升婦女社會地位是在大家都已經默許紳士風度的前提下了。如果還要提升,是不是需要提升到對自己妻子的水平上?就這樣,共產共妻的說法不脛而走。

所以題主應該能看出來了,事實上在人類文明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女性一直表現為家庭內的附屬物這樣的屬性,而男性則是家庭的主導者。所以,回歸一詞本身就只適用於女性,而和男性無關。不論是田裡的壯勞力還是戰場上的兵員,都是男性在承擔。男性是自古以來的社會主體,這個主體性是女性過去所沒有的。

一直到20世紀。

兩次工業革命之後,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的突破使得不論是工廠上還是戰場上體力的門檻都大幅降低,因而出現了非常多的以前只適於男性而現在女性同樣可以擔當的崗位。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男性數量銳減,女性在戰爭期間和戰後對生產的貢獻能夠達到和男性相同重要性的地位,這才第一次使得女性有機會作為和男性相當的社會主體存在。也就是說,最近幾十年里我們所習慣的「婦女能頂半邊天」是人類社會在20世紀的兩場大戰以後才確立的一個新常態。即使如此,在冷戰期間的美國還是主張女性要做家庭主婦。也就是說,是最近幾十年里,女性才剛剛脫離了家庭附屬物的地位,而原本女性是附屬。

因此,作為一個歷史的進程,我們確實可以做出這樣一個判斷:隨著技術的進步,男性的地位確實會不斷衰落,直到和女性完全一樣。但是在這之前,只要男性主導社會的慣性還在,那麼一切聲稱女性脫離了家庭的聲音就會繼續存在。

所以顯而易見,就像共產主義運動就是一個關於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樣,「女性重獲主體性」自然也是人類社會對私有制的揚棄的進程的一部分。男性永遠不可能回歸家庭,因為男性從沒有附屬於家庭過。但是對偶制家庭本身可以解體,一切依附者都可以獲得自由。


大學畢業進入銀行工作10年,遇到3個女領導都是老公在家當全職煮夫,坦白說,我認為這是最穩定的家庭狀態。

女人當全職太太,被拋棄和被出軌幾率太大,但男人回歸家庭以後,對老婆體貼程度更高,女人本來心理需求大於物質需求(至少答主是如此),一下就沉下心來,出去亂來的幾乎沒有,然後自己又可以在職場叱吒風雲,生活真的不要太美好,家庭不要太幸福,感情不要太穩定呢!


支持啊!這麼好的機會怎麼不支持呢!

強烈支持"男性回歸家庭"的觀點,並且順便在這兒求一個能讓我"完全回歸家庭"的姑娘。

本人標準:

年齡28,性別男,身高185,體重130。

戴眼鏡,領帶控。顏值良好,身材修長,常被女性朋友說可愛。

(別問為什麼姑娘用這個詞兒形容我,我也想知道)

無不良嗜好,不抽煙,正在逐漸戒酒,從不嫖娼,絕不賭博。不喜歡應酬,從不夜不歸宿。

性格逗比,興趣廣泛,包括但不僅限於近景魔術,魔方速擰,撲克花切,半音階口琴等。

本科學歷,城市戶口。獨生子女,父母均為事業單位正式員工,無家庭負擔。

無口臭,腳臭,胸毛,鼻毛等奇葩身體特徵。

性功能正常,性取向正常,絕壁純直男。

不打麻將,不看球,不看直播,不玩遊戲,包括但不僅限於英雄聯盟,王者榮耀,魔獸世界,爐石傳說,穿越火線,這些遊戲統統連玩都不會玩。

(當然你想要陪玩,我可以學)

可以陪看電視劇,追新番,逛街,陪買衣服。甚至陪看耽美腐文瑪麗蘇都不反對。

(只要你別在我身上試驗就行)

包括但不僅限於給女方提供咬肱二頭肌,咬肩膀,咬手指,摸鎖骨等服務,還時常附贈摸頭,吻額頭,親臉頰,熊抱,壁咚等服務。陪睡時可選擇但不僅限於枕鎖骨,枕臂彎,枕小臂。生理期時提供捂肚子,洗內衣服務。

喜歡小動物,喜歡小孩子。貓狗不限,倉鼠也行。

初戀談了五年,曾有三段感情史,都是老老實實被甩,被甩理由無一不是經濟原因。

(雖然我不知道怎麼特么就變成經濟原因了,二線城市一個月月薪稅後7K~9K不算低吧?)

從未有女方意外懷孕經歷。

沒啥封建思想,孩子隨媽姓我都不反對。想生幾個我就養幾個,不想生的話丁克也行。

不要彩禮,有房子就行。

每月給我500~1000元共同生活費用(菜錢,生活用品支出,水電費等),500~1000元零花錢就行。剩下的錢一概不要。

有神經衰弱症,有時生物鐘會不規律。

擇偶要求:

年齡最好相近,別大三歲以上就行。

(不是姐控真是對不起了)

身高不要求。體重,顏值不離譜就行。

(你總不能說一個姑娘走街上,顏值比我一個老爺們兒還低吧)

打扮不要求。

(你要懶得打扮,我可以用零用錢給你買新衣服)

月薪稅後收入10~15K。

城市中心附近有套房,大小無所謂,不要求產權證署名。

(如果你有需求,男方可以提供一部新車,女方出房男方出車嘛)

職業最好是程序員,有共同語言嘛;順便還能一起背個單詞什麼的。

行了我的要求差不多就這些,挺簡單的。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缺一個能讓我"回歸家庭"的姑娘了。

我坐等嗯。

有興趣的男性同胞們,可以一同報名。

————————————————

你們真沒有報名的咩!哭哭哦!

再補充幾點。首先咱對顏值的要求,其實一點兒也不高,不要求什麼林志玲這麼高的大姐姐,一般人水準就可以。只要別到女裝孔連順或者女裝岳雲鵬那個等級,咱都可以接受。

其次年齡嘛,這個也可以放寬標準啦!共同語言也是!你要是月薪稅後2W,有房有車,那就放寬,放寬!(咱感覺咱的節操已經掉的一地渣了)

最後答主這可是認同題主的觀點啊!認同題主的觀點啊!強烈認同題主的觀點啊!!別搞錯了,答主可是支持「男性回歸家庭」的啊!!

————————————————

行了認真點兒2333,直接兩句話總結吧:

第一、「回歸家庭」本身就是一件不平等的事兒,這種腐朽的思想鐐銬不僅不利於女性,也不利於男性。

第二、所謂人人平等,就是把每個人都從腐朽的思想鐐銬中解放出來;而不是單純解放完一方後,再把鐐銬扣到另一方的腳腕上。

再補充一點,答主現在是暫時的不婚主義者。謝謝各位的關心了2333~有機會的話一定會求包養的2333。

————————————————

過了100贊了。那我就勉為其難的爆個照吧。

其實我長這樣:

啊不,我放錯照片了。

其實我長這樣:

好了大家可以退散了。

對了我再補充一句話:

——談戀愛、結婚本來是兩個人兩情相悅的事兒,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天經地義,怎麼現在卻變成階級敵人一般的存在了呢?這是為什麼呢?


唐輝不止一次忠告基友羅子雄:不要窩在家裡了,出來工作吧,男人要靠自己,女人都是靠不住的。

羅子雄一臉不在乎:好好好,大帥哥說的對。不過我有老婆,我老婆會養我,結婚那天他就說了,結了婚我只管做一名家庭男,我只負責貌美如花,她來負責賺錢養家。

唐輝嘆了一口氣,不再說話。

唐輝與羅子雄是大學同學,兩個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級,同一個宿舍,那交情絕對是穿一條褲子的親兄弟。

作為985學校的畢業生,唐輝畢業後進入數據挖掘機公司,積極進取,得到一個女前輩的欣賞,在前輩的指點下,飛速進步。

如今,唐輝已經是數據挖掘機公司的副總經理,那位女前輩則是公司的執行董事。此外,那位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董事,渾身散發著成熟女性的知性魅力,身後有大把的事業與顏值並存的帥哥在追求,然而,女前輩偏偏看上了唐輝。此時,唐輝與女前輩已經在愛情的道路上奔跑八年,幾乎要跨入婚姻的大門。

差點忘了介紹,唐輝的女朋友,數據挖掘機公司的執行董事,芳名喚作賀梅。

同樣是985學校的畢業生,羅子雄畢業後嫁給了,哦,不,是娶了一位能力超強的超級太太。這位超級太太名字叫陳俊蘭。

唐輝對基友羅子雄的老婆陳俊蘭很熟悉,因為他們是同事,沒錯,陳俊蘭也屬於數據挖掘機公司。作為一個缺乏背景的普通女生,陳俊蘭經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如今已經成為公司的高管,段位和唐輝相差無幾。

憑著自己的努力,陳俊蘭已經在帝都買了房,而且是滴王一號小區的豪宅。除了豪宅,陳俊蘭還購置了豪車。

車房都不算什麼,陳家還有一位保姆,負責照顧陳俊蘭和羅子雄的孩子靚兒。這還不算什麼,最厲害的是陳俊蘭的丈夫,唐輝的基友羅子雄婚後一直專心做家庭男,從未工作。羅子雄的一切皆出自陳俊蘭。

羅子雄日常生活:

上網打排位,打排位用的鍵盤是全球限量版的機械鍵盤。

全球購物,腰間的皮帶,腳下的皮鞋,腕上的手錶全都是限量版

最牛逼的是,羅子雄還吃遍了帝都燒烤攤上的小龍蝦。

唐輝一直覺得羅子雄的婚姻要出問題,男人沒有事業,對於一個女性的價值除了有屌用,還有屌用?

賀梅也很瞧不上羅子雄這樣的男人。

果不其然,由於羅子雄沉迷於燒烤攤的小龍蝦,喪失了掌控男人的手腕,結果被陳俊蘭的下屬小三專家凌胖胖浸入。在凌胖胖不緊不慢的催逼下,陳俊蘭向羅子雄提出離婚,羅子雄哀求無效,兩人最終前往民政局,換了一個顏色的本本。

凌胖胖這個男人,年近四十,出身農村,顏值不高,而且只能操作低級數據挖掘機,最不能忍的是凌胖胖這個男人還帶著一個叛逆期的拖油瓶。

陳俊蘭居然為了這樣一個男人拋棄了自己,羅子雄崩潰了,幸好還有基友唐輝(回頭再更)


因為「家庭」本身就是一種桎梏女性的形態,它的起源和父權制有關,它的目的就是維持一種「男性賺錢養家,女性俯視男性」的關係。

所以對女性的指責會基於她是否「服侍」,即所謂是否回歸家庭;而對男性的指責是他是否「養家」,即是否維持這個家庭單元,他不需要回歸家庭。

看上去是還算比較公正的分工,但是這種機制的缺陷在於並不界定手段。女性的對家庭的回歸,往往只能通過善意的行為表現出來,包括洗衣做飯、生兒育女等;但是男性對家庭單元的維持手段卻可以是善意也可以惡意的,全憑人品,有善意養家當溫柔總裁雅痞好好先生的,也有惡意養家家暴威脅女性使其不敢脫離這個家庭單元的。

最後,「家庭」這種形態對於現代社會本身就是多餘的。在生產力已經不需要再區分男女的時代,男女同居並彼此供養沒有必要,反而憑空妥協個人生活方式、增加生活負擔。除非是當事人自己享受家庭形態,否則保持一個長期伴侶、各有所好的生活也是很好的,當然僅限於現代社會,放在東北亞大陸就是北上廣的部分優質社區,歐洲的話倒可以普遍。上次看的什麼書記不太清了,講的是美國非婚生子且不打算結婚的年輕人已經達到 50%,數據還沒有找出處核實過,但這種專題書籍應該沒什麼作假的必要。

p.s. 關於家庭形態是否「應當」存在,我認為這是一個趣味偏向的問題,喜歡獨居的人就不要組成家庭屈就自己,喜歡溫馨家庭生活也不要強迫自己「現代社會」。我看 @漫步撒哈拉 的答案提到的家庭場景就挺好,這種家庭我也很想要。

相關回答

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母親的兄弟(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大部分男性的擇偶標準是對方的外表

大部分女性的擇偶標準是對方的財富

雖然你可以說自己願意養一個全職丈夫,只要對方愛你,但你無法阻止數量龐大的妻子無法接受丈夫的收入比自己低


因為放棄工作回歸家庭的男性是找不到老婆的。

除非這個男的不工作收入也很高,現階段在這一點上,女權的主要矛盾在於,她們希望能找到的是收入極高又回來給女友做飯的男性。然而我一哥們用事實證明了,就算男性做到這個程度,他還是會在某天夜跑的時候發現女友和別的男人抱在一起。

那你說這些男人當了一次傻逼,還會去當第二次么?


哇,兄弟……

「回歸」這兩個字這麼好認,不知道您是語文不好還是歷史不好啊。


我覺得這個話題還是略微有點偏頗。

1.怎麼沒有「男人回歸家庭」的社會輿論倡議呢?

即便是中國這種典型的男權色彩的社會,我從小到大,也聽了很多,「父親不能只顧著掙錢,也要多和孩子交流啊,不交流,肯定出問題」,「男人也得顧家啊」,這種言論,雖然也是基於「男權社會」,但是總歸,我們不能說,社會輿論是一邊倒地逼迫女人回歸。

2.「回歸」本身就意味著跟男人無關。

因為我說了,「男權社會」嘛,男人從「定義上」本來就「不屬於」家庭,何談回歸呢?

對於男人,我們只能說是,「附加性的」顧家,不顧家,可以,顧家,更好。

但是對於女人,社會會定義女人就該「在家」。

所以才要題主的疑問,不是社會從來不讓男人回歸,而是,「回歸」這個詞,是不適用於男人這個賓語的。

3.「讓女人回歸家庭」本質上是社會發展的反彈。

隨著工業化社會的進步,男女性別角色已經迷糊了,女人沒必要成天在家,洗衣服有機器,做飯有餐廳,帶孩子也大不了請保姆或者送託兒所,而男人,也不至於個個都跟海員或者礦工一樣,需要把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工作上,而且隨著交通技術進步,汽車普及,男人也有了條件,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經常回家。

所以,女人已經大量地進入就業市場,沒有哪個行業是女人不能去的,女性的就業率已經相當高了,雖然中國社會文化氛圍還是很封建,但是從客觀事實上,中國女性,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權,比如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所以這對於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結構,其實是一種衝擊。

那麼有了衝擊,就自然有了反彈。

男性會反感女性的越來越強勢,而傳統的人們(包括公公婆婆),也會從文化和輿論角度,來打壓這種「流行趨勢」,也就是女性越來越遠離「洗衣做飯帶孩子」。

另一個角度講,男性的「經濟優勢」越來越弱,以前,確實只能是男人出去掙錢,比如搬磚啊做長工啊耕地啊,這些工作,男人就是比女人強啊,所以家庭分工,就只能是,「男主外女主內」。

但是現代社會,體力已經毫無意義,只要你腦子好使,男女之別已經沒什麼區別,比如程序員,男女誰都一樣,比如富士康,反而喜歡找女工,一方面幹活組裝細緻些,另一方面工資也低一些,也沒那麼容易騷動暴亂。

所以其實男人的「經濟壟斷」已經被打破了(也正因為男人有了經濟上的主導,女人才喪失了主動權),所以男性本身,不光是從精神層面不服,從家庭定位上,也是一個「變革」,意味著男人「被迫」要越來越走進家庭。

好比說,原來,男人的「家庭參與度」是20%,女人80%,現在女人的比例在下降,比如到了60%,那麼反正家庭就這倆人,你下降了,我就上升,男人被迫去干一些「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比如洗衣做飯帶孩子,所以原因原有的家庭結構被破壞,男人的行為被重新定義,那麼自然會引起反彈。

再一個點就是經濟越好,這種論調越少。就像一個研究表明的,在經濟好的時代,歐洲女人的裙子就越短

,經濟越差,女人穿的就越保守。

經濟好了,社會才有「富餘」的空間和物質,給女性發展自己的事業,或者給男性機會去顧家。

(注意,並不是只有女性是受害者,很多想要陪孩子老婆的男性,也是受害者,他們也想回家,但是為了生存掙錢,不得不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也是一種悲劇)

4.小結

就像「楞次定律」一樣,「會阻礙電流的增加形成反向電流」。

總體上看,男女的性別分工的淡化,和女性的逐步強勢和男性的逐步家庭化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要是真逆轉了,只能說明中國經濟崩潰了),這些輿論,本身也只能說明那些「輿論掌控者」是這個態度,不代表社會整體情況,這也算是一種必要的「維穩」吧。

什麼新鮮事物剛出來的時候,不都是這樣嗎,先打擊一下再說,但是不代表真的要「辦你」。


因為養不起一個家庭主夫啊啊啊……單身狗一個人都月月吃土,更別說還要養一個喜歡的人……

表示,回不回歸家庭是夫妻兩自己的事,無論宣揚女性回歸還是男性回歸都感覺不太對,要合適才好。


因為男性還沒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 女性千百年來已經駕輕就熟, 做全職太太的女生可以提供性價值, 家務勞動價值, 子女生養價值, 感情價值(陪伴, 家庭的組織者和後盾, 能貢獻這些價值的女性特質就是漂亮, 年輕, 溫柔, 順從, 勤勞, 隱忍)。對男人的要求最主要是能賺錢,其他方面貢獻相對少, 但雙方基本對等。出問題的地方是女方價值貶值快, 可替代性強,男方掌握社會資源, 自身價值有可能增加, 如果道德觀念不強, 有可能導致家庭破裂。如果男性回歸家庭, 參照女性的策略, 首先顏值高於女方, 年紀輕, 體力好, 忠實於女方,家務做得好, 陪伴照看子女和老人, 帶些嫁妝, 家庭無太大負擔, 相信找到一位三十五歲事業有成, 月薪兩萬有房有車的鑽石姐姐是不難的, 尤其現在優質剩女很多, 市場遠沒有開啟, 現在做起很多條件還能更加放寬, 大家都解放思想, 重新定位自己, 男人也可以回歸家庭


因為女性擇偶絕大部分都要求對象比自己「強」,而這個「強」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當然不是指家務乾的比你好吧。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回歸家庭意味著找不到對象,那麼有找對象意願的我哪根筋不對會去回歸家庭?


這確實是性別歧視,為什麼就不能讓我們男性安安靜靜當煮男嘛。這樣又不用被要求車房貸齊全,還不用上班加班被各種奇葩領導奇葩要求氣到笑。我們不要求孩子不要求姓氏跟隨,做飯好吃還是家裡蹲不會胖有瘦肉不撩妹遊戲犀利能有大把時間陪你看番劇有時間補充知識陪你聊工作聊人生聊理想。我們這樣的男性很多可是沒女性要啊!

來自瘦宅的怒吼


因為女人第一個蹦出來說不同意啊!

甲方不幹乙方還怎麼玩


其實講道理,我個人是願意的,我很喜歡做菜,家常菜,也不排斥做家務,可是一方面,願意養我的女人我恐怕找不到,畢竟我不帥,而且即使有人願意養我,我親戚朋友恐怕都會流傳起一個有關吃軟飯的廢物男人的傳說,我自己也就算了,我爸媽肯定受不了。


按照當下的狀態,如果男性回歸家庭了會有一大半家庭生活都會成問題,至少有一半女人會和男人離婚。男性其實也想回歸家庭,但是也只是想想而已,誰家男人不上班天天在家洗衣帶娃做飯,丈母娘分分鐘會撕了他。扯遠了,其實身邊很少見女的嫁給經濟能力發展前景不如自己的男人,更不要說回歸家庭的男人了。


推薦閱讀:

男人必須買的鞋有哪幾款?
女性討厭男性哪些髮型?
男生留長發,初衷是什麼?
為什麼美國電影中男人刮鬍子大都是用手動剃鬚刀而不是電動的?
和比自己大比自己成熟的女孩談戀愛是什麼體驗?

TAG:女性主義 | 家庭 | 男性 | 性別歧視 | 中華田園女權主義網路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