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學科中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或者沒有答案呢?

修改一下問題背景。答案中有人說:「城鄉規劃里有哪些問題是有答案的?」。我覺得在規劃實踐中很多問題都是有答案或者說是形成了共識啊。比如城鎮體系規劃層面:用企業的總部-分支聯繫和人流聯繫判斷區域內部城市的關係;總體規劃層面:城鄉劃分有標準可循,主城區的劃分隨著手機信令數據的運用也有了相對可靠的標準,用地方面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應用已經很普遍了,經濟分析算算GDP和行業細分數據,該集聚還是疏解也可以得出答案;交通方面,在大數據背景下的OD聯繫和交通流量分配以及交通預測已經十分可靠,土地使用-交通模型也已經很成熟;在控規層面,容積率的確定除了領導意志,加上一點風貌的限制,再參考參考案例也可以基本確定下來;在街道環境的評價上,敘述偏好法,空間句法,甚至機器學習已經可以大規模地為街道的環境評分。

提這個問題的一個原因是:最近看了不少規劃本子,發現這些個規劃本子對城市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都是十分確定的。就如上面所說的,運用一些方法,所有的問題彷彿都可以得出明確的答案(當然從分析結果到結論之間的過程還十分直接而粗鄙)。所以我想知道,到底在城鄉規劃學科和工作中,還有哪些問題是不能達成共識或者還有哪些問題是沒有解決的?

夾雜私貨地吐個槽外加順便說說我認為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方向是城市結構。私人為目前的大多數研究還是停留在現狀描述層面,並未觸及到現狀背後的機制,也不敢做出價值判斷。舉例說明,某老師十幾年來研究了上千個城市的中心區,得出了一個單核-圈核-軸核-極核的模型。認為這是世界上所有城市中心區的原型範式,卻沒能研究出其背後的機制,那麼中心區結構的形成是規律如此還是規劃使然呢?如果是規律如此,我們又如何判斷某個中心區發展到哪個階段了,規劃又該如何應對呢?這些問題在搞清楚其背後的機制之前沒法回答。再者,又某老師測度出了上海的就業中心,遊憩中心,就業中心的勢力範圍,那麼這些中心的分布是否合理?知道了這些分布,那麼我問:未來上海的這些空間結構會如何變化,規劃又能在空間結構的變化中起什麼作用呢?沒答案。

問題的回答下面有很多答主說到」共識「。說規劃沒有標準答案,只不過是和」甲方,規劃重要決策者之間達成的共識「。接觸過實際項目的我部分同意這個觀點,在一些小地方的真實項目里,真的是領導說啥就是啥,做成啥樣似乎都行,不過是為了拿塊地或者向上申報個項目而已。但我的內心依然保存著一些希望,我覺得特大城市的規劃還是必須要基於規律,不把問題解決了不能輕易下結論。


謝邀,題主突如其來加了一大票的描述,讓我感覺是時候掏出長文預警了。

看了一眼題主的描述(外加上平日里對題主的了解2333333),題主的特點還是非常明顯,概括一下就是用理科思維來看待城市規劃

比如城鎮體系規劃層面:用企業的總部-分支聯繫和人流聯繫判斷區域內部城市的關係;總體規劃層面:城鄉劃分有標準可循,主城區的劃分隨著手機信令數據的運用也有了相對可靠的標準,用地方面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應用已經很普遍了,經濟分析算算GDP和行業細分數據,該集聚還是疏解也可以得出答案;交通方面,在大數據背景下的OD聯繫和交通流量分配以及交通預測已經十分可靠,土地使用-交通模型也已經很成熟;在控規層面,容積率的確定除了領導意志,加上一點風貌的限制,再參考參考案例也可以基本確定下來;在街道環境的評價上,敘述偏好法,空間句法,甚至機器學習已經可以大規模地為街道的環境評分。

這些敘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做規劃的過程簡化成了:

1. 我用了xxx手段

2. 我得出了xxx結論

3. 於是我解決了xxx問題

題主寫了一張很漂亮的理科答卷,如果真的可以這樣,那我把所有東西整合成一個程序,或者說整合成一個n維的數理模型,做方案之前把現狀情況丟進去,經過各種支持向量機、不支持向量機、隨機森林、隨便森林、樸素貝葉斯、奢華貝葉斯、神經網路、神經病網路等等高深莫測的演算法的整合建模計算,得出結果,然後就把規劃方案做了,豈不是美滋滋。

真的可以這樣嗎?

當然可以啊,但是這些都不叫城市規劃,而是叫城市研究,是一種基於現狀的一種客觀的分析,如果真拿來做方案,你猜領導買不買單?

回到題主的總的問題,城市規劃存在哪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沒有答案的問題,我覺得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單就城市研究層面,任何方向的城市問題都可以通過客觀理性的分析計算得出答案,只有難易之分,然而,城市規劃不單單是城市研究,規劃設計才是重點(或者說是甲方花錢購買的點)。客觀理性的城市問題答案與提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以及做出一個能通過層層領導意志考驗的規劃方案,這三者不存在邏輯上的必然的聯繫,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城市規劃存在的最大的問題,規劃的科學性與領導意志間難以協調的矛盾,換言之,也就是城市問題客觀研究成果的不可變性與國內決策層的未來願景靈活性的矛盾

具體點,就題主上面羅列的那幾點來說,都是很客觀的描述,比如城鄉邊界、城區邊界的劃分,這在學術上是有價值的,但是在實際項目中呢?

你說:「我用手機信令數據,使用聚類演算法識別出了主城區邊界。」

領導說:「哦,我知道,但是我們總規論證了,至2040年會有40萬人,現在的城區範圍遠遠不夠,我們總規把高速外移了,多圈了20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

你說:「我們詳細研究了GDP數據,並使用機器學習分類模型,覺得我們這裡最適合發展金屬製品業。」

領導說:「我們剛剛招商引資了,有個產值大戶、明星產業、真情冷鮮肉馬上要落戶了,原本占著地的那幾個小金屬廠,到時候會搬出去。」

你說:「我們搞了一個容積率科學計算模型,使用了遺傳演算法,算出來每個地塊的分布容積率」

領導說:「干不到2.5?隔壁那個團隊可以哦?」

你:「……我們還有街道環境評價模型、交通流量預測模型……」

「能幹嘛?」

「……輔助規劃設計!」

「為什麼要輔助,我又不需要」

你……

上面的都是誇張戲謔,想說明的就是城市研究這類確定性的結果,是很難在現在的規劃環境中轉變成規劃方案的,我個人是嘗試過這麼乾的,拿手機信令與關聯的pv數據做人群畫像從而來確定未來的各功能用地的配比,結果在彙報的時候有這麼一個聲音讓我一直記著

「你這些人群的分析都是基於現狀人群的研究,你怎麼確定未來建設起來了他們還會是這樣的特點」

這句話我想了好久,現在大概能夠稍微給自己一個回應了:做規劃不像是現在的互聯網+的企業決策,像滴滴、摩拜這類企業用的都是即時大數據,出問題能實時改決策,實時見效;而城市規劃的作用的生效期大都很長也很滯後,等到你這次通過研究得出的對策生效時,所面對的人群可能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而一段較長時間跨度的未來的人群的特點變化,是很難預測出來的。

所以自那以後,我就涇渭分明了,做項目就做項目,搞研究就搞研究,互相一點都不願意摻和。

另外也就是剛剛提到的問題,規劃的所謂科學性和領導意志,或者說項目實際性的矛盾。舉個例子,研究產業,甲方告訴你他們想要發展裝配製造,你拿著GDP、產業細分數據研究出來這裡不適合搞裝配製造,這個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是可能你不知道,當地領導已經和某個裝配製造大企業談下來了,只要規劃落地立即上馬。這樣如果你把答案說得這麼客觀科學不給迴旋的餘地,你猜甲方會聽你的,把裝配製造幹掉,還是把你幹掉?而且在實際做項目過程中,這類科學研究過程通常情況下是不要求的,你做了這麼多,做得好,領導還嫌你啰嗦,做得不好,他就覺得你花一大堆力氣在講廢話了。別說領導了,就四平路施工隊裡面的部分老師不也對這些東西嗤之以鼻嗎?

「你折騰半天就細化了個邊界?」

歸根到底,這個問題其實在拋開這些研究之後是不存在的,做城市規劃項目是一門靈活的玄學。因為現狀可以研究的點其實是網狀結構,這也就給了規劃師們可以在這裡面找出無數條邏輯線,也就是可以從黑說到白,也可以從白說到黑,而且每一種說法都沒錯,都有道理。但是這種實證研究一旦進來,網狀結構就變成線型結構了,非黑即白。所以啊,做城市研究的就安心做研究,未來當個研究專家,做諮詢也很吼啊。不要和規劃捆綁起來,每次做規劃都把這套東西拿出來給甲方上課,至少目前,規劃的決策者(不是設計者)都不太感冒。

再講個小故事吧,最近了解的一個工業園區的項目,在彙報現場,當地縣領導一頁頁對著ppt告訴他們,這裡說法要怎麼改,這個工業園區要怎麼弄,這個市政工程給排水要怎麼改,加幾個水廠,聽著很魔幻吧,訓練有素的規劃師必須聽著一個不太懂城市規劃的當地縣領導一頁頁給他們改ppt。

總結一下吧,我個人覺得的城市規劃一直沒有解決可能也永遠不會解決的問題就是基於客觀研究所得出來的客觀結論與規劃設計方案帶有的領導意志之間的矛盾,現在沒有答案可能也永遠不會有答案的是,遵從領導意志做出來的方案與自己用所謂科學方法做出來的方案,到底有沒有優劣之分。

很慚愧,一點微小的想法

以上


原來是你提的問題~哈哈哈

我覺得你舉的例子,與其說是已經解決的問題,倒不如說是業界普遍認可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但是使用這些方法得到方案的過程,並不是嚴密的邏輯推理,一旦有了主觀的因素就會導向不同的結果呀;退一步,即使不考慮主觀因素,這些方法也不一定就是完全合理的(或者說根本沒有完全合理的方法);再退一步,即使在目前的社會條件、技術條件下合理了,隨著外界環境的的不斷變化,方法也需要改變更新。

如果要問有什麼問題沒解決,我倒是覺得每一個具體的方案都是未解決的問題,而每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值得探討。


哪些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

補充:手機信令的研究、龍信的數據分析其實也只是目前既有的技術下可能比較好的方案,the closest approach,不是最終的解決答案。一方面城市一直在不斷變化,新的研究方案、策略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大量的分析也其實並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與拓展延伸。「所以我想知道,到底在城鄉規劃學科和工作中,到底還有哪些問題是不能達成共識或者還有哪些問題是沒有解決的?」這句話講的很像陳赫說的「還~有~誰~」。。。有那麼好么。。。現在哪一個真正的規劃項目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後後都徹底認可覺得完美的。。。


服務行業就做好服務行業的本職工作,奴才的命就別操著主子的心了


錢的問題


社會經濟規劃or物質形態規劃


規劃是一種對未來的構想,而在對未來的構想中,又是以現狀的一些基本假設為前提的。那麼只要其規劃前提不是確定的,那麼規劃的基礎就不是牢靠的。那麼所謂的共識就不具有可信性。所以,規劃只是一些人為主觀的共識,而需要解決的主張問題這個共識是誰的共識。因此,我認為規劃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只要是還沒達到共識的問題,都是規劃未解決的問題。


瀉藥。。。我一個多疑黨不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硬要說的話。。。

人口增長怎麼算。。。

創意產業怎麼搞。。。

雄安新區怎麼造。。。

(狗帶)


瀉藥,水平不夠,只能簡單答一下。

從題主對問題的介紹來看,題主很關注規劃的新技術動態。那麼就先從這一點展開來聊。

1.個人人為,規劃技術從平面圖過度到三圍規劃技術平台的轉型速度太慢。是今天規劃界的最大問題。題主說了很多獨立技術,但是一個學科是要技術集成的,目前來說,我們的姊妹學科建築學就要比規劃做得好,建築信息管理(BIM)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可以大規模商業化使用的階段。規劃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技術平台。國內規劃界在gis技術上仍然處於探索研究階段,少有一整套的規劃技術解決方案。當然,這個事情可能需要老八校和很多姊妹院校聯合起來制定標準和開發平台。這個問題不解決,存量規劃、智慧城市、大數據,甚至多學實時科協作式規劃平台等未來發展的趨勢就不能實現,我們就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話語權,別的學科解決的比你系統化,這就大事不妙了。

2.第二個是,中國本土規劃理論薄弱的問題。中國本土規劃是有理論的,但是近現代學者大多都是把西方規劃理論中國化以後形成的新理論,而我們所說的是從中國歷史以來的城市營建智慧中總結和發展出一套在思想體系上充分反應中國精神和規劃技術上適應當代潮流的新型規劃理論。這個目前國內很少有學者在做,然而縱觀歷史上一些世界著名的規劃理論,往往是在一國乃至多國城市建設高潮期湧現的,我們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6%,以個人淺薄的觀察,能達到世界知名的新中國規劃理論目前還沒有成型。

3.中國的城市病問題。今天城市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規劃人一直認為似乎自己是可以解決的。這個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如今中國人口的貧富差距隨著城鎮的士紳化和房價的泡沫化,越來越形成了社會階層在空間上的割裂。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重新思考,本學科對這個問題能解決嗎,或者能解決多少,這些都有待我們探索。

4.祖師爺為我們留下了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大法寶,學會了的同行們高興的過了二十來年,把祖師爺的老本快吃光了,這個行業的新增長點是什麼,有待我們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好,就這樣,拋磚引玉,全為討論,還望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真正可怕的正是目前規劃體系中這種「處處都好像是十分確定」的假象


謝邀。題主應該是很年輕吧,等你有了娃就知道了。

你自己生的娃,你閱讀了無數的育兒書籍,專家給出了無數的建議參考,從人類產生到現在經過了無數的實踐檢驗。

你依然搞不定他。

然後,城市規劃就是一個小小的團隊,試圖用有限的經驗和思路,去規範和管理以萬計的單位的人的行為。

你問哪個問題是無解的嗎?

那就是人類的發展和行為是無解的。

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情。

~~~~~~~~~~~~~~~~~~~~~~~~~~~~~~~~~~~~~~~~~~~~~~~~~

說到特大城市的規劃,有個有趣的現象:上海是分散式特大城市(多個城市中心)的典型優秀案例,最近同濟做了個大數據調查,通過交通數據統計看分散式城市是否能夠有效降低通勤距離。。。。結果,下班回家的路線毫無規律可言,嘉定崇明哪裡的都有,還有數以萬計的人跨市通勤。。。這上哪兒說理去?


應該還滿多的吧!

比方說最適城市規模不知道算不算?

(個人主張是要到能蓋地鐵的程度)


是不是又是系統自動推薦的邀請?

就我個人而言,什麼時候真正的多規合一實現了,什麼時候城鄉規劃的實際問題就解決了,在上班,留個坑,晚上答


本人在校大學生(本科),回答不好請見諒。

我覺得,城鄉規劃中要解決的不是設計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


謝邀。本人本科與研究生階段都是讀的景觀設計,對於城鄉規劃接觸很少,不敢妄下斷論。

對於樓主提出的問題,建議首先了解這個領域知名的專家教授,然後去知網下載相關論文深入研究。


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正好相反。

從城市研究的結論到具體規劃設計的溝壑,之前有回答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退一步講,僅僅在城市研究領域,有什麼問題是徹底解決了,有足夠令人信服、能達成共識的答案的么?

一方面,不知道題主在用這些貌似科學的定量方法時有沒有懷疑過,這些方法究竟有多少科學性呢?用這些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建立在設定了多少假設,簡化了多少過程,忽略了多少因素的前提上呢?這些假設有多大可能成立呢?這些過程真的可以如此簡化么?這些因素又真的可以忽略嗎?題主也覺得許多研究「 從分析結果到結論之間的過程還十分直接而粗鄙 」,我們難道真的可以就此滿足嗎?

退一步講,目前利用這些抽象的變數和概念得出的「空對空」的研究結論有多少已經得到了實證的驗證呢?以此為依據進行的規劃經過了評估證明足夠有效嗎?在得到足夠可靠的驗證之前,我們真的可以如此自信地說問題「已經解決」了么?

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技術背景變化太快了,在某種背景下成立的結論、策略乃至技術手段在發展背景變化後有可能完全不再成立,之前「成熟」的模型中的參數可能需要調整,甚至加入新的變數,而這些參數則需要重新進行大量的計算和論證才能得到可靠的估計。

城市問題大多太太太複雜了,許多數據的變化也太太太快了,利用大數據和開放數據進行城市研究才剛剛起步,其模型的精細程度和靈活度與城市問題的複雜度和變化速度相比還遠遠不夠——如此得出的定量結論往往只有定性程度上的可信度和可推廣度。

感謝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和處理器的超強計算能力,我們對之前許多尺度過大的城市問題開始能得出明確的答案了;但從「明確的答案」到「科學的答案」、從「開始有答案」到「解決問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謝邀。

城鄉規劃:為誰、解決什麼問題!作為已經離開行業的人,還經常夜半回想。是為政府?為農民?為市民?為商人?為人民?為中產?為底層人民?為富人?為階級穩定?為財富流動...每個問題都無比有意思。

說白了,城鄉規劃只是一種手段或思考方式,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才是價值的核心體現。解決多大問題便會獲得多大回報。對這個問題的認知,似乎學科內少有人提及


改了蠻多次答案,發現知乎不能粘貼,就寫在圖片上了………………


感謝邀請。首先我不是城鄉規劃專業出身,鑒於自身氣候背景,從氣候適應性城市和海綿城市方面談談氣象局能夠為規劃方案的制定提供哪些技術支撐或者叫相關規劃部門需要氣象局做些什麼。

氣候適應性城市和海綿城市都是比較宏觀的規劃概念,這裡面體現了在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大氣候因素:氣候背景特點、城市氣象災害風險、氣候變化影響、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等。 以海綿城市為例,很多報道的海綿城市建設都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中國城市規劃自古以來講究因地制宜,所以海綿城市用統一的標準來建設必然會造成資源的很大浪費,在建設上馬之前規劃中應該參考下氣候因素,比如深圳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考慮的必然是防止城市內澇,而蘭州的話則要考慮的是蓄水循環利用,這就是最簡單的氣候差異造成的規劃時考慮的側重點不同 ,這也需要氣象部門深入參與到城鄉規劃頂層設計中去。兩部門之間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

誠然,氣候因素只是城鄉規劃中考慮的其中一個方面,但是這個因素確實很重要的因子,因為利用和適應氣候環境付出的代價要遠遠小於改造和破壞氣候環境。


無從下手


推薦閱讀:

文科生學習城市規劃困難大嗎?
要搬家去嘉興了,有什麼需要知道的嗎?
女生在工作崗位中真的很少有從事城市設計的么?
日本的「團地」是怎麼一回事?
請問城市規劃專業人員玩模擬城市是什麼體驗?

TAG:城市規劃 | 城鄉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