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嗎?如果是,是好是壞?

各種綜藝,直播,網紅,是能讓人短暫開心,可是又能帶來什麼呢?

綜藝帶來明星身價大幅提升,一個二三線明星出場費可能都能抵得上一個企業利潤了

上一個年代的娛樂圈,至少大家憑作品競爭,誰能寫出好歌,誰能演出好電影,誰才能紅。相當而言,還是憑本事吃飯。

現在的娛樂圈,一顰一笑,一蹙眉一嬌羞,似乎足以


好事啊,大大的好事,比如早我答的這位朋友說科學家關注不如明星結婚什麼的,那是理所應當啊,明星就是娛樂大家的,明顯就是需要關注度,他的價值就是關注度,科學家就是搞科研的,科學家要什麼關注度?國家給足錢,科學家能過上體面日子不是很好嗎?

這位逍遙浪子兄說遠沒發達國家關注科學,可是美國人人還不都是關注體育,明星什麼的,幾個人真的關注科學?

縱觀中國人這麼多年的拚命掙扎,從清朝被入侵到清朝滅亡,從北洋軍閥混戰到民國被日本入侵,從解放戰爭中國人自相殘殺到建國後瞎搞胡搞,亂七八糟的運動折騰,而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不用擔心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入侵,不用擔心英國炮艦架在門口,不用擔心軍閥的人腦子打成狗腦子,不用擔心日本人虎視眈眈,不用擔心明天又有什麼運動被拉出去批判一波,甚至你都有閑心來知乎刷今天過得好無聊,沒激情之類的。

中國人都閑的有條件去關注黃曉明結婚了。

這個無聊的代價可是多少年犧牲無數人的性命換來的。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啊。


看到一群鼓吹娛樂至死的人,答主表示十分欣慰。

這樣才能體現我天朝國力強盛嘛。

在一個封閉的體系中,一國之公民重娛樂而非生產,已然是一種病態的體現了。人活著,無非也就是兩件事:其一曰物質,其二曰精神。我天朝的現狀是全民追求娛樂,歌頌明星,知識信息碎片化等等。

——那便已證明一個事實了。就像是越在沙漠里的人,越需要大口大口地飲水一樣;一個地區的人民越需要娛樂,就證明其精神方面的嚴重匱乏。

所以答主壓根不知道,這有什麼好歌頌的。

倘若"我不餓",尚且可以歌頌一番;假設"我很餓

,我拼了命的想用錢去換食物",這還是值得歌頌的事情嘛?

任誰也不能否定的是:我們的工作,真的是越來越枯燥乏味了。你會想像馬雲沉迷娛樂節目嘛?你會想像王思聰天天去看網紅直播嘛?

他們之所以不去做這些事情,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好的娛樂方式,而是在於:他們知道他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從這種管理他人的工作中獲取快樂。

抵觸勞動的那些人,從來不明白這一點:人的勞動即是娛樂,娛樂亦是一種勞動。徹夜的打騎砍,玩三國志,甚至刷一張文明5的初始圖——這能不叫勞動嗎?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熬人的勞動嘛?

但是他就是有意思。

我們之所以稱"勞動"為"勞動",絕不是因為他是枯燥無味的,而且因為他能帶來金錢。

再重複一次:"勞動"和"勞動是否有趣",毫無必然關聯性。

所以到這裡就顯而易見了:我們追求娛樂至死,不是因為我們喜歡娛樂——而是我們的生活太無聊了。你是被需要的嘛?你是獨一無二的嘛?每個人都只是流水線上的一個螺絲釘而已,隨時隨地都可以被代替。我們之所以依賴娛樂,正是因為我們平時的生活太無聊了。如果人人都能在現實中扮演平凡的英雄的話,獲得充足的存在感的話,還會有誰去沉迷那些個虛幻的娛樂節目呢?

——所以說,娛樂至死還是對的嗎?


娛樂本身無所謂高下對錯之分別,但問題是當社會上各種現象都需要以娛樂的方式呈現、包裝的時候,就有了問題這也就很可怕。

新聞的娛樂化神轉折不實報道、娛樂圈的漫天狗血和小鮮肉、低俗直播的泛濫紅火、消解政治的段子調侃。經典被娛樂化如花木蘭等等,英雄被污衊扭曲。當所有社會領域都被娛樂化這才是可怕的,當人們天天都在過春晚的時候這是可怕的,非青春片無以青春,非打架、墮胎、逃課等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如某些青春片的文化邏輯,我們除了青春是有意義的其他意義都迅速被消解了。

新聞成了高級的娛樂場,很多新聞且不論消息真假,標題黨充滿了惡趣味和低下的新聞素養。充斥著不實新聞。而追捧明星本無可厚非畢竟是個人行為,但一旦影響到公共秩序和批評的自由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娛樂無所謂好壞,但事事娛樂,不分時間地點領域的全球、全民娛樂,不知道是否是一種悲哀?至死未必,但使人變得麻木、愚蠢是可以的。看看解解悶可以,但不要太過於痴迷。

好壞很難區分,資本的力量和工業化批量生產複製的邏輯使得大眾的審美情趣千篇一律、單一化同質化,看起來好像很多元,實際上是被塑造和建構了一種被資本、傳媒輿論操控下的文化需求和審美心態。小鮮肉等等也是應運而生的,任何時代都有小鮮肉,但小鮮肉不是因為小鮮肉本身而成名才是關鍵區分。

我們來舉一些例子說明:

全部的生命的歷史都是操場,教室,啤酒和床。活著的意義被青春片所掩蓋,失去了活著的意義。負重的人生的意義何在?

在這裡我們發現青春片無法逃避,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何以笙簫默》在幹什麼,創造一種活著的意義,活著等待單純,抗拒交換,抗拒複雜的情感就是蠢蠢的等。創造一個不能規劃的東西。

什麼是你不能規劃的而感情?什麼時候你自己是失控的?失控是什麼樣的狀態?有一種東西是你真正失控的,你願意為它失控,就是愛情

在這裡青春片就是要講這種失控,講你的整個人生的規劃,你懂得好壞,東得好到知道功利知道算計,知道看到誰諂笑,知道見到誰去冷麵孔,把你從自私的計算的清楚的理性的人生當中拖拽出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三種卑戀。

三種卑戀懷舊恰好創造了三種用情感來重建人生三大領域 之意義的無意識。

《致青春》創造了人可以戰勝空間的幻覺;(人可以通過感情來逃避社會的叢林規則)

創造歲月無法抹掉生命印記的幻覺,感情來戰勝時間對你的改變。(即感情可以抗拒毫無意義的單調的未來)

卑戀永恆創造人可以克服內心慾望的幻覺。人的三大領域都被告訴只要你有愛情,都不會被改變。

在這裡青春片通過卑戀懷舊,居然可以成了一種當代社會的情感改造工程,當青春喪失了其社會和歷史內涵的時候,竟然俯首成為了鼓吹青春就是一場創造美好未來的神話的文化政治美學。

為什麼我們的青春片要這麼寫愛情?

當前全部的文化除了講述青春的故事再無故事可講,除了在愛情里有意義不可能有其他的意義啦。


這是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說不準哪一天就發展成了娛樂至死呢。

什麼是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在其名著《娛樂至死》中寫道: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按波茲曼的理論延續下去,現在的網路更是一個無底的娛樂深淵。因為赫胥黎所擔心的現象果真出現了——我們每天身處於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我們每天瀏覽無數或歡喜或悲傷或有趣或無聊的帖子,看「網路紅人」們演完一出又一出,坐觀一場又一場娛樂盛宴。

再把目光轉向現在充斥熒幕的各種選秀節目、真人秀節目、新聞故事節目,就更能理解波茲曼的苦心。全民娛樂的時代已經到來,每個人都在歡呼,並衷心地迎接這個「偉大」時代的來臨。

以書中批判的眼光來審視當下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中美兩國的體制和文化存在差異,波茲曼擔心的是美國資訊泛濫可能造成的「偽語境」,而我們選擇的空間並沒有那麼大。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在經受奧威爾式的專制的禁錮。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沒有節制的娛樂化的潮流,已經在我們身邊蔓延開來。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那麼赫胥黎的預言就可能變成現實。中國人目前就正在陷於一場全民娛樂活動的鬧劇中。就如同書中所寫的當年的美國一樣。

娛樂應該是有邊界的。


不同意某個高票答案。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綜藝等一些娛樂是時代造成的結果,它只能反映社會的一種現象,它不是無數人流血犧牲的結果。安寧的時代也需要有意義的娛樂,當然綜藝這些娛樂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它們存在的影響不得大於那些經典的電影大於那些能發人深省的娛樂。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董明珠在哪裡說的一句話,她說她和馬雲他們乾的不一樣。

她做的是實體經濟,馬雲他們乾的是淘寶。

就算後者的經濟利潤遠遠大於前者,我們也要把它實體經濟帶起來。

首答,答得很亂。在下已經做好被噴的準備。


這不是娛樂至死的年代,因為還沒有死嘛(笑)

娛樂至死,首先說的是娛樂過量,一切以娛樂為中心,而不是說娛樂好不好。啪啪啪是不是娛樂?你要不要啪啪啪?一下子就可以把說娛樂不好的人打死。

娛樂怎麼會死,娛樂那麼好,大家都愛,更是時代鼎盛的標準。高票答案說了,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好嘛,太平盛世,連狗都很娛樂!

那我要回兩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就現在這種娛樂方式,可能還不如玉樹後庭花呢!

證明略。


是。但是特別好。

我曾記得馬未都說過這話:《小時代》是有意義的,它會成為一份樣本。也讓千年萬年後的人們知道,曾經有這樣物慾橫流的青春世界。

難道曾經有的東西,我們偏要睜著眼睛說沒有?而面對這樣的有,甚至娛樂至死物質瘋狂,它最大的意義就是否極泰來。

或許這樣說不夠準確。因為這個世界從來都是能量守恆的。當一方能量呈爆炸性,另一方必然萎縮至無。然而這個世界又是均衡的,財富不均衡會發生暴動與戰爭,男女不均、權利不均、自由不均也是同等道理。

所以當一方體量太大,像是娛樂至死。就說明藝術、道德、演技、美德等趨近於危險境地。放心,它們一定會絕地反擊,而且這場保衛戰必將勝利。世界是均衡的。

當老戲骨漸漸壓著小鮮肉;當演技不斷被提及;當娛樂綜藝過於飽和,開始了朗讀者,開始了見字如面。一切都在變化著。只是漸漸而已。

想想新中國成立之後,那真是文藝的時代,情書、搞對象,甚至嘮嗑都滿滿鷹的飛翔,文字的自由以及生命的希望。

太文藝的世界,就會自私。一味自由的人們,不在乎錢財,然而國家是要錢財的,所以經濟開始大行其道。

都是這樣過來的。別怕,娛樂至死也是一樣的。

歡迎關注公眾號【獸驚】,文學上經年的性冷淡、難高潮、選擇性意淫等疑難,我們都…無法解決。但,若你有興趣都可吻我,得之,你幸,不得,我艹。


這如果真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就也算了,問題是這不是啊。

中國人對政治、歷史、文化、家事、國事、天下事的興趣極高。《人民的名義》就是證明。還有各種自媒體、新聞啊、法治啊、明星家事啊、美國大選啊、曉松奇談啊、一千零一夜啊……

中國具有巨~大的文化土壤!生機勃勃,和台灣那種環境不能比,台灣才是娛樂至死,才是把政治娛樂化,把娛樂無聊化,一天到晚關注些破事,沒有什麼解讀能力。台灣才是娛樂至死的社會。

中國不是娛樂至死,相反,是那一部分一直被壓抑。你看中國刪貼是怎麼刪的,你就知道中國是怎麼被壓抑的,這還是在逼乎,你去貼吧看看,你只要敢打一段長字,90%的機率被刪,除非你聊的是娛樂、吳亦凡、白百合。

《人民的名義》,他可以拍出來播,但你再拍一個同樣題材的就不見得能播,這東西是要看領導心情的。而且最終還是得灌輸一個思想:包青天還是有的,黨和上級領導還是清廉的,困難和腐敗是暫時的,不定哪一天候亮平就出現了,請大家盡請期待。

中國絕不是娛樂至死,我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中國人的那種對文化巨~大的熱情。對新聞對科技對所有的關心,但是,總有一盆冷水會澆下來。

檯面上的東西幾乎只有娛樂,於是資金只能全部湧入到這些上面,所以檯面上只能是娛樂至死。

如果沒有各種限令,各種禁止,各種因政策扭曲的投資環境,中國的文化應該會井噴的,像三體啊,盜墓筆記啊,都是非常好的作品,它們是帶著枷鎖在跳舞,面對各種政策的圍追堵截,走到今天已實屬不易。

如果去掉他們的枷鎖呢?他們會給中國觀眾甚至全球觀眾呈現出一種怎樣的面貌?

中國從來不是娛樂至死,中國對小鮮肉的批評從來不止,倒是對大叔們從來不乏溢美之詞。台灣才是娛樂至死,他沒有什麼禁令,但他永遠拍不出《亮劍》精神,拍不出《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這種劇。

他是真真正正的娛樂至死,而中國大陸是帶著枷鎖在跳舞。

但是沒辦法,中國的政策中國的投資環境,就是在鼓勵你去拍偶像劇,家庭劇,他們當然水漲船高。中國的其他劇種是有雷區的,《人民的名義》有沒有雷區?遍地是雷,這些演員是在雷區里演戲,一不小心就全軍覆沒。投資全打水漂,你要是投資人你投什麼戲啊,你給誰投錢?

我其實並不反對明星片酬,網紅打賞,腦殘粉經濟,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應由市場決定。空氣,一文不值。但人類一秒都離不開他們。重要性不言而喻。鑽石對消費者除了有觀賞價值外,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可它卻價值連城。因為它稀缺嘛,空氣不稀缺嘛。

但是我認為,市場決定應該是正常的市場,而不是扭曲的市場。被干涉的市場,中國這種遍地雷區的文化市場,只能導致娛樂至死的年代,但中國的土壤,絕對不是娛樂至死。


以前不記得在哪看過這樣一段話


恰巧不久前剛讀完《娛樂至死》,雖然裡面的媒介和今天不大一樣了,但有句話還是說得很好的

「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在信息的海洋里,卻找不到一點有用的信息。


我隨口一提"迅哥還是犀利",同事回頭"周迅咋啦?"


娛樂至死,比餓死好。


該奮鬥的依然在奮鬥,有些人是娛樂至死了,但是也有人在堅持。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但不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且已經和平了很長時間,改革開放後人們心態慢慢開放,娛樂業高速發展,在解決了吃飯問題後,下一個問題肯定是怎麼玩好,怎麼把人生過得多姿多彩,飯飽思淫慾嘛,很正常,

我記得《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就寫了美國有多紙醉金迷,今天的美國人數學有多不如中國人,美國人大多在聊體育,電影,明星。可是仍然有大量的科學家在推動人類發展,多少作家寫了頹廢的下一代,垮掉的下一代,但人類一代比一代進步了

因此娛樂至死只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憂患,這是一個和平社會都有的心態

換到一些戰亂國家,他們肯定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仗都打不完,飯都吃不飽,還說什麼娛樂

以上,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


娛民政策,愚民政策,無非是社會分級的一個手段罷了。我們的生活都是乾涸而單調的,而利用我們生來的短視和膚淺,通過「娛樂」讓庸人們找到人生的價值(本應是勞動和創造),掌控和管制這滴甘露的人,就可以掌控一切。


媒體即隱喻——《娛樂至死》第一章

讀第一章就會明白什麼叫《娛樂至死》,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極致,文化政治化,政治文化化。沒有什麼不可以被娛樂的,這才叫娛樂至死。


綜藝網紅能讓你開心不就夠了?至於片酬,是市場決定的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時間會檢驗一個藝人的職業生涯的長短。再說了,也不是誰都能做明星啊,即使是二三線,那也是本事啊,你看,起碼你還分得出一二三線。嗯,還有總結一下,首先你得證明這真的是娛樂至死的年代,再來問是好是壞


全民娛樂。好啊,又一副歌舞昇平的盛世景象。老子的愚民政策發揚光大了。

原文: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不是,現在的娛樂份額不比從前高。

你發現多了不同類型的娛樂,是因為傳統娛樂份額縮小了,

從電影 到電視,到錄像 到網路,到現在各種類型。

比如電視劇,現在一個破片,收視過1%就算合格,過2%就算火爆。。你知道從前一個片,2%才算及格,50%才算火。

現在的電視總市場不大, 也就10-15%,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看電視。而以前,比如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70-80%人都在看電視。

到底哪個時代算娛樂至死? 都差不多 都有 80%人 喜歡娛樂,只不過以前被 電影獨佔,後來被電視幾乎獨佔,再後來,新娛樂事物出現不斷瓜分。

但是總的份額就是 80%(假設)

另外,你看現在明星收入高,覺得不得了了。這不過是市場行為,外加媒體炒作誇大罷了。

現在這些明星知名度還遠遠不及80年代,最頂尖的也才70%左右(外媒民調),

中國那個年代,還有日本可以達到90%

老百姓沒你想像的關注娛樂明星, 都是媒體讓你以為這些人很火。

還有,不是什麼這屆觀眾不行,因為大部分人不鳥影視劇了,不是觀眾了,

剩下來的人滿意現狀,卻也足夠支撐市場了。與其提高影視水平擴大市場,不如弄新花樣直接進入市場。。

所以中國影視水平低,怪中國人多。


「綜藝帶來明星身價大幅提升,一個二三線明星出場費可能都能抵得上一個企業利潤了」

這說明這個社會的利潤分配和資本流動是病態的,不是啥太平盛世

娛樂至死?一個禮拜我就花一兩天娛樂娛樂,其餘五天甚至六天都他媽蹲在學校,如果你說能從學習中自我娛樂,我也無fuck說

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網路發展快,所以類似網上直播這類互聯網發展的副產品能做得成,但到底不是可持續發展道路,你看有哪個直播up紅超過五年的?

至於娛樂圈,我只能說若只看比例,美國的腦殘粉絲比和中國的差不了多少,不過人家的小鮮肉之流還算敬業罷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張國榮呢?
如何看待曾艷芬喊出爭第一的口號後在SNH48第三屆總選獲得中報第六的結果?
如何看待tfboys的《不完美小孩》在酷狗榜單敗給李宇春《普通disco》的現象?
如何評價SNH48 Group 在2017年1月7日於上海舉辦的第三屆金曲大賞Best50?
那些沒能出道的練習生哪去了?

TAG:歷史 | 文化 | 娛樂 | 社會 | 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