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和印度要過多久才能自發出現工業革命?
清朝繼續閉關鎖國,小農經濟。印度諸邦也不受外界影響。能否出現工業革命?要到什麼程度才會出現呢?
建議修改題目,把入侵改成交流。入侵永遠不會帶來工業革命,也不會帶來任何革命,只有交流和學習才能。近代西方國家入侵的地方多了,真正從他們那裡學來工業革命的屈指可數,到現在非洲許多黑人國家仍處於事實上的部落狀態。就算是中國,也不是因為被西方入侵才學習的,而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事實上,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沒有學習西方,後來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才由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牽頭引進了一些西方的武器裝備,由此引發了洋務運動。題主的問題有一個假定,即如果沒有西方入侵,中國永遠都不會打開國門,同西方交流學習。從歷史上看,這個假定是不成立的。中國歷史上無論強大與否,都從未中斷過對外交流與學習,也從未完全自我封閉。尤其是在科技、思想、文化上,一直與外界保持著交流。清朝200多年的閉關鎖國是非常特殊的,這種長時間完全與外界中斷交流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19世紀中葉,清王朝內部危機已經相當嚴重。即便沒有西方入侵,也停不了太長時間了。一個被廣為接受的觀點是,如果沒有西方勢力幫助,清王朝會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被瓦解。那麼,一旦清朝覆滅,新的王朝只要打開國門與外界交流,即可學習工業革命。時間上應該和洋務運動差不多。
只說中國。
首先,中國在政治上的早熟,造成了中國的政治組織有極強的學術導向能力,這客觀上塑造了一個堅固的學術進步方向,這個學術方向一定是要政治組織能用得上的。所有的自主意志,必然能決定認知世界的角度和方向。但是在中國,政治意志過於強大,自然狀態下的個體違背政治意志另闢蹊徑,大概是比較困難的。
而工業革命的基礎是紮根於若干當時的政治組織在當時的認知範圍內無用的基礎研究。所以,如果沒有足夠強的外力衝垮中國的政治組織及其認知邏輯,中國要爆發工業革命,大概是極低概率。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的老人,接受新事物比較困難,而他在某一領域越是成功,那接受相關度較低的新領域的事物就越困難,這種困難往往是來自於其內心的排斥。
其次,人對整個世界的認知方向,必然是兩個,也只有兩個。人認知世界,必然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與立足點。而對任何一個主動意志而言,這世界是分成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部分的,一部分是自我,一部分是非我。這個「自我」,並非我的腦袋、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眼耳鼻舌……,這些東西死人也有,而是能感能知能判能斷能施能受的一個意志。中國在認知手段未突破自身感官能力之前,認知世界是朝內進行的,基於對自我意志的感悟,創立了早熟的社會組織原則。在向外認知的過程中,由於自身認知手段所限造成的認知不足,卻由自我感悟去做了填補。但是這個填充,雖非根本,但是足夠能用,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對於外界的認知與理解在相同條件下仍優於其它。工業革命前,中國在技術上的開拓與創新,對於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利用能力,我認為仍然高於其它。也就是說,一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處世原則的政治組織,要接受一套與已有的處世原則不夠融洽的理論體系,風險太大。否定自己,是最難的。
其三,人的認知方向,也只有兩個,中國人先精研一個,對另外一個方向的疏失,是失誤,但卻不是必然。而且這錯誤很容易彌補,只要補上就行了。雖然代價不小。陰陽兩道,現在也算圓滿了。不過,同樣條件下,就那誕生了「工業革命」的族群,要補上華夏文明精研的一道,就怕是難如登天了。
其四,這事別扯到創新開拓上。歐洲發生了工業革命,恰是在幾無政治意志的背景下,個體意志獲得了充足的資源激發出的若干不定向方向,其中有一條就是工業革命路徑。就好像一個水瓶的水,猛然加熱到了沸點,出氣的縫隙來不及釋放水蒸氣,把瓶子炸了。但是這個過程,本來就是偶然居多。把這玩意當必然,並為之尋找根據和理由,是宗教的路數。
同樣條件下,華夏文明的開拓創新精神遠比那最先誕生了工業革命的族群要豐沛。開拓創新本質上就是賭博,這世界上有哪個跟中國人比賭性?華夏先民趟開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可沒有絕對優勢武力的保護,都是靠著自己的腳板、雙手、立身之道到異國他鄉討生活。在對於陌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上,華夏文明遠比那誕生了「工業革命」的族群要開放。就現在「人工智慧」就成了正在飼養的必將為患的老虎了,話說你們祖先要是跟你一樣怕馬牛羊雞犬豬的話,還不會有你們呢。西方歷史上,見到個黑人就當動物展覽,中國唐代就有崑崙奴,好像還有個地方給一個造福了當地的黑人立了廟。中國自古至今好像從來沒有因為什麼種族問題人為造成族群隔離。
最後,我也問個問題。
要是沒有匈人把日耳曼人從北歐森林裡趕出去,盎撒日耳曼人在北歐森林裡要過多久才能自發出現工業革命?
要是沒有蒙古入侵,歐洲還要多久才能自發出現工業革命?
瀉藥~
雖不願承認,但我必須得說,很難實現,頂多一些產業升級。
需要明白一點:清朝的閉關鎖國,是指他拒絕接受進步思想,而非他和外界全無交流。事實上由於清朝繼承了明的政體又同時總結了明朝的教訓,所以清朝對外通商從未停止,而且從對外通商中的獲利是清政府得以維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常常詬病於清朝的海禁,然而清代的全面海禁的持續時間其實並不長,持續時間長的是海限。
清代的海禁開始於順治末年,也就是清朝控制的中國土地開始包含江浙這些高度依賴對外通商的地區。因為這麼做可以使各個心向南明政權的地區失去聯繫,尤其是經貿往來。這一政策的終結是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最後一處南明勢力——台灣明鄭,被消滅的時候。其他時候,完全意義上的海禁直到康熙末年才又被提出並實施了幾年,但是範圍僅限於可能有南明餘黨的南洋,而且雍正上台後又立即取消了。所以,真正的清代海禁一共只有二三十年。
其他時候,清朝實施的政策是海限。這一限制體現在以下幾項政策:
1,禁止糧食,金銀,硫磺,銅鐵出口,禁止任何國內漲價過快的產品出口;
這主要是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慮。糧食在古代的意義完全不用多說了;金銀禁止攜帶倒不是為了防範什麼,而是為了阻止貨幣外流,保證貨幣流通量從而避免通縮;硫磺銅鐵是國家戰略資源(清朝火器不是沒有,普及率其實也不低,主要問題是落後,而且軍隊打不了仗),自然也不能隨意外流。
乾隆時期曾一度因為國內價格過高而禁止茶葉絲綢等物出口以平抑物價,但是禁止出口並沒有使得這些物品價格下降,反而還造成了物價的不穩定。於是後來這些物品的出口就全都放開了。
2,任何民間造船需向官府報備,包括船隻建造者擁有者以及他們的擔保人,船隻型號用材,船隻維修轉讓以及參與人,船隻損壞沉沒等等;
其實不止是船隻信息造冊,對於船隻的出海時長也進行登記,方式是按照每人每日一升米的標準來批准船上的口糧攜帶總量。所以清代雖有大型海洋貿易商會,但在西方思想徹底促成民間革命前,他們鮮有成為有威懾力的地方勢力的。
3,五口通商減為一口通商(這也是最經常被提及的);
五口減為一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因為每個港口都必須配備全套海關人員,而每個港口每年經過的船沒那麼多。但後來來往海船多了,江浙閩一帶就同樣允許海關貿易。
清代的海上政策仍然以維穩為主。事實上,允許海上貿易的主要原因也是安撫上層,促進經濟發展穩定,保證國家稅收等等與維穩頗為相關的因素。再加上古代的市場經濟學理論完全靠實踐,所以清代雖然允許海上貿易,但是相關政策仍然比較謹慎。
這方面可以參考我的這個答案:
無風亦破浪:清朝時期為何沒有了「倭寇」?
有了大量的黃金白銀的硬通貨輸入,清朝的商品經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確實發展的不錯。大型手工作坊已經出現,以當時的經濟能力,中國的部分產業還是會有技術改良的。
清代的科技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進展。和很多人心中的形象所不同的是,清代不僅有火器,而且軍隊配備比例也很高。事實上他的火器相比明代已經算是進步了——明代的火器講求的是瞬時火力輸出,所以我們常常提起的是三眼銃與五眼銃;而清代的火器則講求射程與精度,所以配備較多的是鳥銃。從火槍的進化史看,後者明顯更符合歷史潮流。
然而問題在於,清朝的改進僅限於其知識與工業能力範圍內的改進。所以清朝的火槍槍管極長——也就是我們說的抬銃。然而沒有科技與工業革命,清朝對於黃色火藥與槍管精度始終沒有任何概念。更重要的是,燧發槍早在康熙年間就已傳入中國,然而直到鴉片戰爭時,清軍的主要作戰武器仍為火繩槍。我不清楚這究竟是受限於經濟,工業還是思想,但無論是哪一點,都可以證明清朝的落後。
所以我認為,清朝的科技仍會有所發展,然而會僅僅停留在一些技術操作,工業革命則很難出現。
不過既然已經寫了這麼多,那麼不妨讓我再發揮一個腦洞:如果西方不入侵中國,那麼他們的工業革命很可能就會夭折。
我在前文已經提及,清朝對於金銀出境有著嚴格的限制,這一做法會使得清朝源源不斷地將黃金白銀收入國中。與之對應的,就是西方的黃金白銀不斷減少。貨幣直接減少的結果就是通貨緊縮,這對於任何經濟體而言都是無法承受的。
而且,金本位之所以一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才消失,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使得黃金無法繼續為貨幣保值,另一方面則是許多國家的經濟信用還達不到讓黃金完全退出貨幣舞台的實力。如果黃金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那麼相當多的西方國家的主權貨幣都會因為硬通貨缺失而無法保值。這種情況嚴重到一定程度後,西方國家的紙幣將會失去信譽,具體情況可以參考明朝前期的大明寶鈔。無法以紙幣作為交易媒介將會更進一步促使西方經濟萎縮。對於急需經濟哺乳的工業而言,這無異於釜底抽薪。
所以如果沒有西方入侵,中國將難以出現工業革命,而西方的工業革命也會舉步維艱。
印度不清楚,天朝我估計再過兩千年也不可能。
主要是兩點一個是政治經濟因素還有一個是文化土壤,我主要說文化方面的因素。我讀過一些文章,大部分都是從政治和經濟方面入手,但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科學,沒有科學作為理論指導的技術就像瞎貓碰死耗子,極其不利於繼承與發展,這點我就不再贅述了。再來看看數學(微積分以後的包括微積分)與科學是否能夠在天朝誕生,我認為幾乎不可能,根本不存在任何前置條件,就拿數學來說,基本的公理化方法與邏輯從來沒產生過,而西方有幾何原本,其留下來的方法可以認為是現代數學的誕生的前置條件,這樣科學才能在數學促進下發展,而古天朝的數學只能稱之為算術,從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所以天朝從任何方面看都沒有自發產生工業革命的土壤再次重申中國古代的數學叫做算術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數學,即便圓周率算得很精準,或者說古中國數學一直停留在純應用和計算層面,並沒有去追求數學的完備和邏輯自洽。
而幾何原本則做到了,它的偉大意義並不在於那些複雜的幾何定理,而是古希臘創造了人類第一個完整的公理系統,它是公理化方法始祖,而公理化方法是現代科學的基本特徵之一。
我並不是在黑天朝,只是單純講述一個事實,幾何原本誕生那麼久直到明末才被中國引入也沒有產生什麼作用和影響……----------------------------------前面已經說了這裡只提科學因素,其他因素並不在討論範圍,重申科學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前置必要條件之一,舉個例子,瓦特運用-科學理論-對蒸汽機進行改良……,很多人搞不清楚科學與技術從來不是相互獨立的,科學指導技術方向,技術進步又能促進科學的發展,但這裡並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因為科學理論一般會領先於技術發展(如果沒有理論突破技術會遭遇到瓶頸),例如牛頓早於工業革命一百多年,相對論和量子物理早於技術應用幾十年,說科學與工業革命無關的可以好好去想想。這裡再回來討論數學和科學發展,我把數學的發展完全歸功於古希臘精神,這種精神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公理化方法,不理解沒關係,實際上這就是提供一個怎麼樣製造理論的框架:先有幾個公理(不證自明,你要承認這些公理是對的),在這個前提下由公理推導出剩下的全部結果,由於公理是對的,那麼結果必然也是對的,如果理論有毛病,那麼也是這幾個公理有毛病而不是推導過程有毛病,這樣我們只要保證公理是相對客觀正確的,那麼整個推導出的體系也是正確的,這在很多學科裡面都有應用(並非所有),高中生能理解的牛頓三定律實際上就是牛頓力學的三個公理,這種方法就是追求理論的自洽和完美,也正是由於西方繼承了這種病態的追求才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如果沒有這種追求(也可以說是文化傳統),很抱歉根本數學發展不起來,因為根基有問題,一旦問題複雜化之後你連哪裡有毛病都找不出來,例如微積分裡面亂用無窮會製造出很多匪夷所思的結果,西方也用了一百多年才徹底解決微積分的基礎問題,而除了數學之外的很多學科也繼承了這種特性,總而言之公理化方法就是如何製造一套完善理論的思想框架……至於科學的發展必然後於數學,因為數學是科學的基本工具和提供一些思想方法,沒有數學參與的科學只能是玄學,很難想像沒有微積分物理怎麼能發展起來,舉個眾所周知的經典例子,愛因斯坦的廣相就依賴於非歐幾何,而非歐幾何發展出來的時候沒有人認為這東西能用於物理。說了這麼多我就是強調一個基本發展路徑:數學-科學-改良蒸汽機-工業革命其實很簡單的邏輯為什麼不明白,你對物理世界的認知都有問題如何去提高機器效率?人類突破希臘的數學水平用了近兩千年(幾何原本內容放進現代高中生教科書沒有任何問題,我個人認為對高中生來講難度還是過大),微積分和牛頓力學誕生一百年後才有的工業革命……回到中國的問題,中國數學從頭到尾都是計算計算計算……沒有看到任何改善的跡象(必須有一大堆人改變思想,單個天才沒有作用),也就是說中國發展不出來高等數學,但如果人類一直認為數學只是單純計算(其實很多現代人也這麼認為),那麼也不會有什麼現代化工業化之類的東西了。很多人說我歷史不好,我很納悶,我一直都在強調古中國數學停留在算術層面,這跟我歷史還不好有關係?你們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嗎……
隨便你們扣帽子,如果有些人自尊心太強認為我在黑中國那我也沒辦法,實際上工業革命這東西也就英國機緣巧合下率先完成(太多運氣因素)然後才成為了模板。還不清楚看看下面的鏈接。中國數學相比與西方數學為什麼會處於劣勢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42735有點難,參見美洲,如果不是歐洲入侵,他們連鐵器時代都沒有完全覆蓋整個大陸,最慘的是連輪子都造不來,可是美洲的文明並不比歐亞大陸的文明古國出現的晚。缺少交流必然會導致科技生產力發展緩慢,之後就會導致生產關係演進緩慢,前面有人提到太平天國如果沒有洋大人干涉會滅掉大清,這個我是信的,可是太平天國就會開國嗎?農民起義就是農民起義,起一萬遍也是農民起義,起義完了還是封建地主,還是農業社會。中國只能等到中國的瓦特牛頓們出現,發現一個新的大陸,甚至一場黑死病,可這要到什麼時候呢?
前面有一個回答說,「交流就能促成革命」,「一旦清滅,新王朝開放,就會學習工業革命。」
中國人掙扎奮鬥了上百年的工作,被這句話說的真是太容易,簡直是羞辱了革命先烈們所流的熱血。中國近代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打臉的歷史,一點點的把天朝美夢打醒。統治階級被英國打臉,知識分子被日本打臉,聯軍直接把國人按地上摩擦打臉。疼的讓人記憶深刻,影響深入人心。
侵略帶來的是苦難,打臉帶來的是覺醒。國人才會想去推翻封建統治,去建立民主共和國家。而不是掀起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再來看,滅了清國的新王朝是什麼性質的王朝?是誰建立的?站在哪個階級的基礎上成立的?
這樣一些問題都不思考就來舉太平天國的例子,說的好像太平天國變成了國民革命軍一樣的。太平天國如果爆發在一鴉前,只是一次普通性質的農民運動。一鴉後爆發,也只是帶上了偽基督政教合一和反帝屬性,農民運動的本質是沒變的。是一群活不下去的農民,起身反抗壓迫他們的地主,轉身成為新地主的歷程。建立的新王朝也是建立在地主階級之上的新封建王朝。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是不會變的。很多人搞不清楚一點,認為閉關鎖國是清國皇帝的腦殘行為,是一偶然性事件。
然而,如果想要維護封建統治,閉關鎖國是最有效的手段。現代的例子可以參見朝鮮。不閉關,國外資本就會進入中國,工場生產和僱傭體系就會動搖脆弱的小農經濟體系。傳統社會結構、階級關係就會被打碎。清末民初為啥那麼慘,那麼亂,挨打是表面的,社會結構分崩離析是根源。推翻清建立新王朝的事件,如果是一個農民運動帶來的。那麼新統治者只要不是傻子,就會繼續維護封建地主統治,因為他本身就是地主的代表。如果他選擇對外開放,只會讓新的階級出現並壯大,而破壞傳統階級平衡,危害統治。所以統治者會繼續抑制商業,閉關鎖國,杜絕新階級發展,社會就會永遠的存在一個死循環。只能靠外力來打破。
舉個例子,能用阿拉伯文明的標準去判斷華夏文明何時能產生一神宗教信仰嗎?!!!!但你能說華夏文明沒有產生信仰嗎?
人類初期,不論是那個大陸上的人類,都先後進入部落時代,之後是鬆散的國家形式,再之後是權利集中的國家形式。不同文明不約而同的都學會了製作弓箭,製作陶器,使用青銅,鍛造鐵劍,只是有先有後。
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現代非洲還存在原始部落,該做何解釋? 解釋:缺乏「觸發條件」所謂工業革命就是觸發了西方文明發生變化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是這種形式。
但古中國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觸發條件是什麼?我只能說不得而知,中國和西方的差異比較大!中國以何種形式發生類似的「工業革命」,我們不知道,但我知道肯定會發生,因為縱觀歷史,古中國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原生文明,其他文明有的古代中國也有,只是每個文明的表現形式不同。許多人用西方發生「工業革命」的標準去判斷和推理古代中國是不可取的。
埃及文明比中國文明早一步進入國家形式,但中國文明也不是順利進入國家形式了嗎?埃及文明和華夏文明差異大不大?很大好吧!!!無論是哲學,文化還是其他,都有很大的差異,但相同的是,兩個文明都產生了文字,都建立了國家,都有曆法,都有馬車,都有社會階層,但表現形式有太大的差異。 許多人認為中國發生「工業革命」就必須要滿足當時英國的社會條件,這種觀點是可笑的。 只是英國領先進入了文明的下一個階段了而已,但這一階段的影響力很大,影響了全球,導致其他國家直接通過學習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挺難的。
很有可能一直觸發不了。1、定義通俗的說一下定義。什麼是工業革命?社會的主導生產方式由大工業生產方式取代農業生產方式或游牧、漁獵生產方式,就可以稱之為工業革命。什麼才是大工業?機器生產機器;生產體系已經形成正反饋,可以自我升級、自我擴張。各行業成體系、體系內正反饋、自我升級、自我擴張,是其他生產方式都不具備的特徵,所以大工業生產面對其他生產方式具備壓倒性優勢,工業國的軍隊具備農業國望塵莫及的投送能力、機動能力、組織能力。所以,葡萄牙、荷蘭儘管都是一時霸主,卻沒能在中國手上討到便宜,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就不一樣了。還有,也請教科書和部分明吹不要再吹噓江南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了,那只是手工業,沒什麼卵用。2、自然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結合1和本時空的歷史來看(1)手工業水平要達到製造工業革命臨界設備的水平。(2)人力要短缺,資源要富足機器的出現,就是為了替代人力去幹活的。人力如果充足乃至過剩,無論是出於政治上的維穩壓力還是出於經濟上的成本,機器生產都沒有優勢,也就沒有機會去取代人力了。資源富足,吃飯以外的其他產業發展空間就大。過於貧瘠的地區,所有人為了生存而掙扎,是沒有能力產生華服、美酒、文學、藝術之類的需求的。(3)產業要形成鏈條起步階段的幾個關鍵產業要能夠配合在一起,比如採礦業、冶金業、裝備製造業。最好是地域接近。3、結論條件1刷掉了所有文明的遠古時代、印第安文明和太平洋南島系文明。很不幸,條件2刷掉了中國和印度。中國人多,機器很難取代人力。條件3也刷掉了一批國家,比如沒有煤礦的巴西。4、架空什麼條件下中國能夠自發的產生工業革命?三個條件都符合就行。1好說,宋代以後都有這個水平。3稍微麻煩一點,但也不是不行,東北、江西都有煤礦,離最終消費品的消費市場不算太偏遠。主要就是2。有空再來補充。最後,安利一下督公的長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終結和共產主義的興起》難!我們2000年來能記得住的名人不是皇帝,權臣就是搞文學的。其他的張衡好像只能算是個能工巧匠?
前面說中國沒有科學理論指導永遠不可能進入工業革命的是在逗我呢么。工業革命兩件標誌性發明,珍妮紡紗機和瓦特蒸汽機,這倆都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理論指導,中國靠著自己的經驗主義雖然慢點,但遲早也能研究出來的。
再說點社會方面的,其實中國最坑的是被元清兩個外敵打破了自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縱觀中國歷史,分裂時期由於各諸侯國互相競爭激烈,往往注重改革制度,提高生產技術,同時由於沒有強權政府,思想也更加開放。然後勵精圖治,率先改革的國家再實現統一。戰國到秦,南北朝到隋都是典型的例子。事實上明末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已達到頂峰,然而物極必反,對封建禮教的批判,科舉制度的反對之聲日盛。而李自成張獻忠等皆非雄主,南明亦能苟延殘喘,眼見中國就要進入下一個分裂時期,屬於中國的思想解放和制度改革已經呼之欲出。奈何,奈何。我認為肯定能出現工業革命。明清以后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而且人口爆炸性增長。土地兼并來帶的影響就是越來越多人成為佃農或者無田可耕,從而從事工商業。壯大資產階級的萌芽發展。人口爆炸性增長威脅了專制統治的穩定性。遇到天災人禍就爆發起義。明清之際的那幾個儒學思想新發展的幾個人的思想能夠在王權輪迴過程中帶來了類資本主義思想的政權觀點。從而促進王權向資本主義政權轉變,上層建築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發生工業革命。
革命是肯定的,但是還是西方入侵能激發的最快。
如果沒有清朝,中國很可能早就爆發工業革命。
學界有個東西叫勤奮模型,日本研究出來的。更早的韋伯還寫了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但是沒有基督教和牛爵爺,科學革命難。多看書少問問題。
中國和印度是有可能出現工業革命的,但是沒人管他叫工業革命。中國的科技是由果推因,我認為不排除依靠再幾千年的大量案例,出現一個能囊括整個工業革命科技,但是無法證偽的中國科學哲學體系。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後期都有人自己鼓搗出類似燧發槍的東西,沒有外國影響滿清也活不了幾年,只要技術進步,工業革命總是會出現的。不知為什麼總有人覺得中央集權帝國就一定會千秋萬代下去......歐洲科學也不是一天就能出來的,直接看歐洲放血療法的情況我也覺得歐洲大概一萬年也搞不出工業革命來。以清朝的水平三百年沒搞出來工業革命就已經算很慢了。
很期待看到地球穩定氣候一億後,中國文明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中國的技術發展雖然慢,但是還是出現了火器,但是另外一點人口陷阱也導致了同樣擁有火器的明朝被周邊也學會了火器的清軍擊敗。在最新一輪清軍的入侵下,中華文明陷入了頹勢。
後來,清朝的漢族勢力最終推翻了清朝,並且對於XXX進行打擊和稀釋. 建立辛朝
那麼辛朝會面臨什麼敵人呢? 火器的進一步發展是否已經對游牧部落及周邊文明 產生決定性的優勢? 清朝對於文化的重洗 促生反彈新的思潮? 新的運輸技術進步 是否會開啟遠洋探索?和陸地探索??
我覺得吧……難說。
個人覺得主要是有幾點:1、為啥說到工業革命就要說資本主義?因為生產力的改變是社會制度改變的動力。生產力的進步促使社會制度改革,而社會制度變革的方向就是解放生產力,兩者相互促進。就這麼說吧:工業革命的誕生意味著封建制度的崩潰,兩者不可共存。說完這些就說資本主義的萌芽為什麼在中國很難產生。
1、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實在是太完備了。如果是中古世紀的歐洲的封建制度是個篩子,能透過小石子的話,中國的就是一面細紗篩子,灰塵勉強可過。中國歷史上爭論不休的為何在宋朝沒有出現資本主義,其實在唐朝的時候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可以提供資本主義的溫床了。奈何,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就無師自通地管制重要商品的流通,比如鐵器鹽以及黃金銀等貨幣狂的開採等。這些東西掌握住了商人才有和政府叫板的資本,但是這些一直被牢牢掌控在政府手裡。2、中國的傳統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重農輕商的思想說不上錯,就跟建國初期的時候,國家經濟一團漿糊,發展第三經濟才是腦子被門擠了(比如南非)。但是錯就錯在中國是一個不能輕易改版傳統的國家,所以導致重農輕商的思想一直牢牢限制住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革命的屬性是暴力,是社會階層矛盾爆發的結果。而中國封建社會的根本矛盾一直是土地問題,不是商業。所以爆發資本主義革命你起碼要先推翻封建主義,但是推翻封建主義迫切性最大的是農民階層,死循環。複習完再更新。這個問題簡單極了。
可以計算英國佬當年採煤所需要的單位價格,和煉鐵所需的單位價格,包括運輸、相關設備製造的成本。價格可以用所耗費人力消耗的糧食計價。
然後再計算中國相應的單位價格。
粗略假設一下。如果英國單位煤鐵生產成本(工業化的單位「活化能」)是中國相應成本的三分之一,那麼中國的自發工業化的時間可以用阿侖尼烏斯公式估計一下,是英國的1/exp(-3)=20倍。
假定英國用了300年工業化,那麼中國獨立工業化的時間可能是6000年。
如果英國的工業化成本是中國的十分之一,中國的工業化就需要660萬年,前提是中國人不提前燒完本土能源而且不滅絕。
另外,工業化的成本是很受當地資源稟賦影響的。比如沙特的石油在人類已知科技的範疇就是比西伯利亞的石油成本低幾十倍。而運輸成本越低的地方,工業化成本也越低,因其運用的資源可以源於遠距離的便宜資源。
這種估計只能用於自發工業化。因為自發工業化所需的全部知識來源於自己的試錯,可以被認為是隨機的。而後發工業化不是隨機的試錯,而是「山寨」成功模板。「山寨」是工業化的催化劑,是後發工業化的必經之路。
沒有新大陸,西方要多久才能開始工業革命?
生產關係 生產資料 生產工具都是相互促進的,封建小農經濟的生產關係無法適應新大陸的開發(大量生產資料),新的生產關係造成生產工具的升級。
如果生產工具的升級產出了大量生產資料,必然塑造新的生產關係。簡單的說原來產出一匹布由於生產工具升級可以產出十匹布,原來產出一車礦由於生產工具升級可以產出十車礦。產出了大量生產資料就會改變生產關係。
古代為什麼沒工業革命是由於生產工具的升級並不夠產出改變生產關係的大量生產資料。畢竟資源不夠的情況下,想點科技樹還是很難的。
很難
我認為本源上,西方工業革命的驅動力來自於15世紀開始持續幾百年的殖民擴張。東亞的超穩態結構相對富足又邏輯自洽,作為傳統農業社會長出的政治制度,有點太過完滿。現有日子過的還好,缺乏發展動力,滿足於小確幸。有變動也頂多是人地矛盾的封建大周期。另外,意識形態上,漢學傳入西方對打破基督教的精神壟斷作用很大。而儒教同化能力和抵抗力過強。不被按在地上摩擦是不會懷疑自己的。
問題預設的前提是發展史觀,背後的邏輯是叢林法則贏者通吃。總是說落後就要挨打,這話根本沒有什麼道理,但是勝利者不會被審判。所以不斷的用這句話強化他通吃的正當性。
不工業革命也有自己的活法,雖然大概率會被工業化了的國家屠戮。但作為兇手,強調一切都是被害者的錯,就太不要臉了。工業革命是肯定會發生的,畢竟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落後文化制度必定會被毀滅。明末就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了,清代還出現了銀行雛形等等,封建制度早就被動搖了。即使沒有西方入侵,工業革命也遲早會發生。
推薦閱讀:
※三星、松下、西門子的冰箱哪種質量好?
※都說航空發動機難,那麼,除五大常任理事國,還有那些國家能夠自主製造類似斯貝發動機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
※如何看待印度總理莫迪「大鍊鋼」的言論?
※為什麼我天朝工業和製造業水平如此的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