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中,相比利潤縮水,人們似乎更能扛住本金的損失,為什麼?
01-06
許多交易者往往在發生虧損會變得不那麼害怕風險,敢於扛著,而有了一定的利潤後卻變得畏懼風險,非常擔心利潤流失,想儘快獲利了解。 歡迎大家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解讀。
謝邀,心理學問題,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相同的例子,這是生物特性。
舉個例子啊,工作不舒心,賺得也不多,離家又遠,然後天天消極怠工。
那為什麼不辭職,還一定要浪費時間呢?
因為我要租房子,我要這,我要那,還能湊合。
那為什麼不嘗試去換種生活和工作方式改變這些問題呢?比如搬個家,比如努力去工作,比如去提升自己,比如換一份工作!
因為很多理由導致不舒心,不是我的問題,賺的不多也有很多理由,不是我的問題,搬家很多人不讓,也付不起錢。
好吧,我幫你改變,辭退你!
被動心理和自我認知的扭曲是導致惡性循環的罪魁禍首,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生物特性本身都不願意負責任,直到當今社會的快節奏、生活方式多樣性,加大了這種心理問題。
去買本行為學和心理學的書看看吧。很管用。 完全贊同@金露梅提到的卡爾曼研究。
附送一句名言:「人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做什麼是正確的,但是大部分人只選擇最簡單的,這樣就可以空閑出來時間去後悔和找借口。」
50%的概率送你100塊,100%的概率送你50塊,你選哪個?50%的概率虧100塊,100%的概率虧50塊,你選哪個?
這跟交易沒太大關係,這是人性。做好交易其實很多都是反人性的。除開這兩種情況外,還有希望。現實生活中希望可以讓人充滿動力,實現目標。但是做交易抱著希望可能就是萬劫不復。
你丟100元帶來的痛苦要大於你撿到100元帶來的愉悅,儘管金額一樣,但是邊際效應卻是前者更大一些。這也說明,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其實很簡單解釋的問題,自己無法把握的是浮動盈虧大小過程中的心態,能確定把握的就是確定平倉後盈虧結果的呈現。事態當中的不確定性總是讓人心癢難耐,真虧了一筆全踏實了。
買本行為金融的書去看
找本行為金融學的書看看,你的問題都能在書里找到答案。這些人性的行為早就被學者研究透了。
因為貪婪啊。不只是交易,生活中也有很多這種本末倒置的事情。
行為金融學的前景理論
因為你虧的越多,就越難回本,所以要止損。但是沒有任何人可以說,我一定能賺。所以賺錢當然是越多越好,而虧錢卻必要有底線,不然虧完了就沒有本金回本了。虧10%,你需要漲11%才能回本。虧20%,你需要漲25%才能回本。虧30%,你需要漲43%才能回本。虧40%,你需要漲67%才能回本。虧50%,你需要漲100%才能回本。虧60%,你需要漲125%才能回本。虧70%,你需要漲233%才能回本。虧80%,你需要漲400%才能回本。虧90%,你需要漲900%才能回本。虧100%,你基本就沒法回本了。
傾向性效應 零利潤的時候是臨界值,虧損越大,邊際憂慮遞減越小,盈利時,邊際憂慮遞增越大
日元升值對日本車企海外市場的利潤會帶來較大影響。
推薦閱讀:
※交易層次的提高,是先提升的理論還是先提升的技術分析?
※做金融交易會不會有罪孽感?
※你交易了多長時間,經歷多少打擊,才明白交易應該這麼做,交易改變你了嗎?
※交易中長期有效(比如5年)的策略有什麼特點,如何設計這樣的策略?
※為什麼很多人理論一大堆,交易還是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