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期的城的演變與中國古代的城池的差異有哪些?
或者說日本人築城實際上是堡寨,山寨一類的,聽到過這種說法,如何評價築城技術在日本戰國時期的演變與作用?
有答主上圖了哈,我來點文字為主的。
題主說日本人的「城」是堡寨的說法並沒錯,因為在戰國時代,(日本)城池的主要功能就是軍事據點。對日本古代史有所了解的人應該知道,日本從平安時代開始天皇的權力不斷衰微,而取代天皇掌管國家大權的幕府也很快被地方大名架空,大名們為了土地和權力展開激戰,這段紛亂的歷史一直持續到江戶時代才宣告結束。對於大名而言,往往需要在自己的領土上建立牢固的據點來供家族和重臣居住、扼守要衝等,早期城池通常建立在山上,被稱為山城。山城一直是日本城池的主流模式,因為日本攻城技術發展很慢,對付山城除了圍困和強攻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橫向對比一下的話,山城確實接近於歐洲的城堡。
似乎是霍亨佐倫城堡與山城對應的是平城,也就是建立在平地上的城池。因為到了戰國-安土桃山時代,部分強力大名的勢力往往橫跨數國,只具備軍事作用的山城不利於對領地的治理。因此一部分大名會選擇交通便利的平原建設主城,從而便於商業、行政、稅賦等。
上面的答主已經貼過圖了,看一下平城的布局就知道平城的格局和中國的城池有所相似,定位上更加接近於一個地區的行政和經濟中心。從日本歷史上可以看出,戰國史上的許多重要平城都在日後發展成了大都市,如江戶城-東京市,小田原城-小田原市,大阪城-大阪市等等。
除了平城和山城,還有兼具兩者特性的平山城,如姬路城等,不再贅述。
從城池類型的演變可以看出,城池的作用和歷史的發展是緊密關聯的。小勢力割據-需要軍事據點-山城,大勢力形成-需要行政中心-平城。
對於中國而言,歷史上以大一統為主流,相比較於群雄割據,一個王朝最大的威脅往往來自於北方,因此在大部分地區並不需要單純軍事意義的城堡(castle),而是需要起到經濟政治中心作用的城市(city)。所以中國的古城大多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這種類型的。
至於築城技術,如太田流、勘助流、真田流等,無非是通過對城池的布局進行設計來起到強化防禦的效果,個人覺得沒有太大的討論價值。謝邀,然而我並不懂啊。
找到Stephen Turnbull的兩本書,可能對題主有幫助:
Chinese Walled Cities 221 BC-AD 1644Japanese Castles 1540-1640很明顯,一個叫walled city,一個叫castle。
我本人只去過日本京都的二條城,1603年德川家康的所築。精緻的建築與園林。但非常小,Google Map量得大約420米x540米。
從功能上來說,可能紫禁城這樣的皇城跟日本的城更可比一些——雖然紫禁城1100米x900米,仍然比二條城大很多。拿中國的「城市」(往往更大)去跟日本的「城堡」比,大概沒太多可比的。
謝邀。城市城市,中國是城包市,日本是市包城。城起防禦作用,市起經濟文化作用。另外中國的名城大多集中在高坡上,諸如北京西安洛陽等,形成一種高高在上眾星捧月的態勢,日本則不然,比如京都選址就是一塊盆地,眾山環繞中的平地建造的城市。至於防禦措施...日本人缺少大規模殺傷武器,外加日本戰鬥陣亡人數少,也死不起,基本不會強行攻城,一般以耗為主,看誰糧食先吃完......
而支城就是如同山寨一般的小城,沒有啥防禦能力,大多數一兩天就能攻克,在戰國時代已經過時了。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日本小大名呀土豪呀比較多,每人都建一個城裝裝門面^_^。。。後來豐臣德川要求小大名土豪們搬到當地大大名的城中強化對領地的統治,支城於是也被廢棄了。
謝邀。
我只能放一堆圖片,來源自己拍攝。三大名城之熊本城。第二張是在城外拍的,遠看,地上的草坪是壕溝來著,這段水幹了。
完全不是普通人住的,百姓都住外面。城內建築這樣(修復過後的)頂上貼的是黃金啊……和皇宮大院一樣?就相當於皇宮、將軍府、太守府之類,硬說的話,和歐洲城堡有些像。江戶城就是現在的日本皇居。
外面照了一張,看到那個黑瓦白牆沒?(人物無關。沒進去)中國哪怕一個小縣城裡面也是有普通居民住的,講究一點的內城外郭,保護百姓、收留難民用的。日本百姓統統住在城外,叫城下町。一旦戰爭爆發,第一個炮灰的就是城下町。
關於戰國時期豐臣氏的一夜城,呵呵,理解為,某建築工地一夜之間建起的臨建房或者移動軍寨好了……我第一眼看到示意圖心裡滾過滿滿字幕:這特么也叫城?
又吞我照片,心累……日本的古代的城,除了平城京等個別城外,其他的都是城堡性質,這點和歐洲很像。原因是當時的政體屬於封建制,(用比較現代化好理解的方式說,就是小軍閥遍地。)這些城堡的作用是軍事據點和領主的居住場所。而中國不一樣,中國古代和日本西方的政治體制不一樣,中國是大一統而不是封建制。(請注意,西方的封建和中國歷史課本中的封建不是一個概念,這裡說明一下,不做學術探討。)中國的城市更多的作用是作為一定地區內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而不是軍事據點。這就造成了中日(歐洲)古代城市的根本性區別:定位不同,功能不同。舉個例子:中國的商人、工匠、平民一般居住在城內,而日本的基本居住在城外(城下町)。日本的城在防禦力上講,在沒有重型工程器的情況下基本算是巔峰了。即使攻下一丸,守軍還能憑藉二丸三丸等繼續固守,所以在日本戰國史中經常見到圍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例子。不過在有了重型工程器的情況下,還是很脆弱的,畢竟土木結構...
提供一點材料,日本地理跟中國及歐洲地理完全不同,並不能一概而論,城池均為防禦工事,或多或少會受到地理限制,由於以現在中國疆域為基礎的古代城池當然會隨著地理環境多樣性而多種多樣,言辭拙劣,不善於文章,圖片可以盡取。
日本的那種結構實際上類似於西方的acropolis,拿去和烽燧堡寨比是可以的,和城市比是不行的
封建的城堡和中央集權的城池到底還是不一樣的呢……日本和歐洲幾乎完全阻隔,但建城的指導思想是相同的,和中國不同。
日本的城是壘築的,防禦性建築,體量較小,城牆和夯土一體,有山城也有平地城,有護城河,無群體布置,大抵如中國的關塞、碉樓。
一個城堡一個城市。。
要說淵源確實有,魏晉南北朝戰爭不斷,鄴城首次改變了中國大都無城的概念,隋唐大興城繼承了鄴的形制,而日本平城京又學習了大興城。戰國城池的平原部分建築形制應該是沿襲了這一條線。
至於山城部分,其形制和功能倒是和高句麗的山城十分相似,都是在統治中樞的平原城附近建山城,平時統治者住平原城,戰時入駐山城防禦。高句麗山城文化發達,在我國境內就有八十多座高句麗山城遺迹,再加上古代東北亞聯繫密切,高句麗山城文化是有機會傳入日本的。ps:不知道用戰國千年之前的例證是否合適,還請方家斧正。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提倡對日強硬?
※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和電影?謝謝?
※日本政府怎樣向自己的國民解釋《馬關條約》的?
※為什麼古羅馬和近現代的義大利在軍事上差別這麼大?
※我們的歷史課本為什麼要美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