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戰後俄國的白衛軍?


嘴巴上喊著恢復大俄羅斯榮光,實際上卻害死了上千萬人的劊子手。

綱領及目標

白衛份子的目標非常簡單,經濟上徹底的恢復俄國的地主所有制,政治上建立純粹的資產階級專政(可能是獨裁,也可能是黑幫與立憲民主黨的分贓),用人話來說,就是喊俄國的工人與農民做回奴隸。當然,這還是白衛分子裡面最高大上的東方白衛和南俄白衛才有的綱領了,至於謝苗諾夫和恩琴這種小爬蟲,更是連可以稱之為綱領的東西都沒有,單純是計劃趁著亂世打下一片私人領地躲入列強羽翼的軍閥投機客。而南俄的哥薩克軍頭們,則是打算著獨立於俄羅斯,建立德性高漲的軍閥專政的哥薩克土豪國家。

「對勞動者的聖戰」

白衛分子對群眾的徹頭徹尾仇恨不僅僅體現在這個愚蠢的綱領,就連行為上都是充斥著赤裸裸的暴力,南俄白衛分子在志願軍剛剛成型開始進攻的時候就已經習慣於毫無理由的虐殺工人和搶劫農民了,甚至都不是對群眾反抗的回擊,僅僅是為了發泄對赤色份子的怨恨就濫施暴力。而東方白衛在進軍的時候更是從頭到尾離不開打劫式徵發和抓壯丁,似乎他們打得不是20世紀的戰爭,而是30年戰爭。除了赤裸裸的暴力以外,更令俄羅斯人感到徹底絕望的就是他們的土地政策,白衛份子無一例外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堅決擁護者,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跟著還鄉隊對泥腿子們進行清算,弗蘭格爾滾到克里米亞死到臨頭的時候,才開始笨拙的嘗試對地主土地進行贖買(然而,居然是要由早就破產的農民們出錢進行的贖買!)。至於白衛軍閥的小走狗——立憲民主黨,到了20年代內戰結束好幾年後,才扭扭捏捏地正式承認了戰爭時白衛土地政策的愚蠢。

如果要形容白衛份子具體統治的情景,那就是事實上的無政府狀態,和布黨用了一年重新笨拙的建立起生產秩序不同,白衛控制下的地區從頭到尾都沒有恢復過生產,除了南俄和西伯利亞本身基礎薄弱以外,各個白衛政權災難性的貨幣政策是雪上加霜,物價的飛升搭配上原料的短缺,結果就是所有的工業一律停擺,白衛運動進軍所依靠的一切都不能脫離外國支援(先是德國,後是英法)。當他們的攻勢停滯,統治秩序開始雪崩,讓列強開始失去信心的時候,白衛運動的進程實際上就畫上句號了。

「逐個擊破」

至於各路白衛軍之間的關係,則是極具黑色幽默的性質。作為各路白匪統一認可的俄羅斯正統政權,高大帥卻從未獲得過其他軍頭們任何的實際援助,東方、南俄、西北三隻主要白匪完全都是各自為戰,戰略上的支援永遠只停留於書信。其結果是很明顯的,幾乎都是浪一波把兵拼完就開始敗走,高爾察克春季攻勢,南俄軍深入到圖拉的大進軍,西北軍的彼得格勒攻略,如果同時發生的話,紅色政權會在半年內成為歷史,然而白匪卻讓這三次史詩的大攻勢分散在了18-20年的三個完全分散的時間地點,等著紅方對自己進行逐個擊破。而小爬蟲恩琴和謝苗諾夫,則是完全靠著赤裸暴力和日本庇護才能存在的,可以說是混一天算一天。

「大俄羅斯的榮耀」(嘔)

順便各路白匪都和臨時政府有個相似點,那就是一切關鍵問題都用立憲會議搪塞,但實際上白衛分子要麼是打算建立純立憲民主黨的立憲會議,要麼就是連立憲會議都極度敵視的黑幫份子,如果用人話說的話,就是從群眾手裡搶回他們擁有過的一切,地主要土地、資本家要工廠、軍官們要榮耀的地位。而白衛分子所熱衷的口號,恢復大俄羅斯的一切榮耀,那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屁話,事實就是白衛份子甚至連德棍的援助都照單接受(在英法下場以前,南俄志願軍和哥薩克的後台其實是德國凱撒),而亞洲的恩琴和謝苗諾夫,直接把「我是日本人的狗」刻在了臉上。

如果說國內戰爭是一場慘劇,一場毀滅了俄羅斯的災難的話,那麼白衛分子及其走狗就是這一切災禍的始作俑者,是應該下到地獄最深處和希特勒一起贖罪的惡棍。


後方公然倒賣外國提供的軍用物資,前線官兵公然搶劫普通居民……

這…這不是國府嗎?!原來你還有個前輩啊!

哦,蘇維埃政府雖然在農民運動方面沒中共搞得好,但也比白衛軍好得多

相關內容:

蘇俄內戰系列文章預告

正文以時間作為線索,在將歷史資料進行整理編排,方便大家搞明白這段歷史的同時,還會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基本指導理論,對四個時期的如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內戰時雙方自身的特點,這決定了雙方採取政策和發起作戰的主觀條件,有助於我們更準確認識和評析各種具體事例

第二,內戰時的國際、國內政治背景,這決定了雙方在戰爭中的立場和目標,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理解到雙方的處境以及採取一些具體策略的原因

第三,內戰時俄國的社會環境與經濟情況,這一宏觀因素決定了雙方在戰爭中面臨的客觀條件,有助於我們理解戰時雙方為什麼會遭遇一些特殊情況和採取一些特殊手段

蘇俄內戰(1)——混亂不堪的1917(上)

  二月革命後,由於波羅的海艦隊司令涅佩寧拒絕效忠蘇維埃,水兵們便將他當做反革命分子處決了。隨後,水兵委員會便開始了對「反革命軍官」的清洗,總共有一百多名軍官被水兵處決,波羅的海艦隊從此完全被水兵控制。

  你們軍官過去拿絞刑架對待我們革命水兵,那革命後活該被我們殺全家——在無組織無紀律的情況下,群眾的思維和作風就是這麼簡單。

  一團亂的革命伊始,當然為後來也顯得很亂的內戰埋下了伏筆。

強擊戰鷹:有哪些關於俄羅斯(蘇聯)歷史有趣的冷知識?

別說好幾路白衛軍了,就連一支白衛軍內部的政治派系都極其混亂。

有位南俄白衛軍的軍官因為在大家都在為「統一而不可分割的俄羅斯」戰鬥時,在酒會上說了句「為了聯邦制的俄羅斯乾杯」,結果被當成不可靠分子開除出了白軍,因為他們的敵人——布爾什維克的國家全稱就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然而在僅兩個月後,南俄白衛軍迫於形勢需要,不得不和一票形形色色的反布爾什維克頭目結盟,結果「聯邦制」的口號又被提了出來,這位之前開除的軍官也就重新得到啟用

還是在南俄白衛軍里,有位上校在十月革命後沒多久就寫了本書,請求科爾尼洛夫將軍出版,然後他得到批示:「此書過於右傾不得出版」,等到科爾尼洛夫被紅軍炮兵炸死,鄧尼金成為軍隊首腦之後,他又申請出版自己的那本書,結果得到批示:「此書過於左傾不得出版」。就這樣,這位可憐的上校一直沒能出版自己的書


生於不義,死於恥辱。

貌似…叫「德匹下」?


垃圾,徹徹底底的垃圾,俄國紅軍為了打仗農民剝削成那樣,農民最後也沒倒向白衛軍


把國民黨那套改點地名啊,人名,時間什麼的就能評價了


網易雲音樂毛子的戰爭loli合唱 神聖的俄羅斯土地(高品質生肉)【俄國軍歌】沙俄白軍版《斯拉夫女人的告別》又名《為信仰崛起,俄羅斯大地》(中俄英歌詞)_星海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挺無能的


費拉不堪


不要因為布爾什維克不是好東西就認為這幫人是好東西...


黑烏鴉


國內右翼和光頭黨最愛(主要只知道高將軍)

話說""國際右翼聯合""也是笑不出來。平時自己不是各種至上?


還鄉團吧,當下國內外的階級敵人和反動分子們也已經是


對外跪舔對內鎮壓唄,一群封建殘餘貴族領著一群灰色牲口希望在外國主子的支持下鎮壓住那一群賤民(農奴工人低賤的士兵,當時的白俄貴族是就是這樣想的)的造反僅此而已╮(╯_╰)╭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的學者對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的歷史,發表和提出了許多新的材料和觀點。供我國學者參考。

原載(俄)《知識就是力量》1995年9—10月。作者Л.Сёменникова)

我們是巨大變動的見證人,

我們見到了整個種族的瘋狂,

崩潰的帝國,破碎的巨擎,

最後審判的雛形。

詩人馬克西米里揚.瓦羅申,是屬於經歷了伊里亞特戰爭,啟示錄革命的那一代的人。詩人的這幾句話表現了社會災難的恐怖。今天,當我們的社會在準備走向命運的分水嶺的時候,認清我們的過去,事關重要,不能容許重複類似的苦難。

可以這樣說,蘇聯十月革命後的國內戰爭是一場極為殘酷的戰爭,儘管是發生在一個國家內部的人們之間的戰爭,是兄弟之間相爭,以赤裸裸的武力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基本手段。根據勝者為王的準則,勝利者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自己所主張的社會制度。

國內戰爭是在社會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通過對話尋求妥協的機會已經消失,或者是錯過了妥協機會的條件下發生的。那時,統一的政權系統並不存在,各個政治力量都聲稱自己要掌握政權,並企圖以軍事手段來證明自己有權為人民掌握政權。當時還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獨自完全控制國內局勢。

這場國內戰爭從1917年10月開始至1922年12月結束。1917年的二月民主革命遭到了失敗了。1917年的布爾什維克的武裝革命,中斷了尋求國內和解的全部道路。布爾什維克起初只有狹小的社會基礎,但起義成功了。不難理解,因為布爾什維克提出的口號,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其中有很多的口號符合俄羅斯的農村的公社制度。我們知道,布爾什維克黨並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可當時有誰能預見到這一點呢?

國內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是少見的。根據俄羅斯歷史學家的統計,死亡人數達1500萬——1600萬人。5年的武裝鬥爭,解決了一個問題,在什麼基礎上發展俄羅斯,用什麼樣的思想恢復被戰爭破壞了的國家體制。這場戰爭中的取勝者只能是獲得大多數人民支持的力量,他們能夠終止生活保障系統的解體,建立最基本的社會秩序,提供最低的生活條件。

白色思想

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以後,反對蘇維埃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力量,便開始迅速集聚起來。對抗的關鍵集中在,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布爾什維克所做的蘇維埃選舉。這是布爾什維克起義後的最初幾個月發生的,當時反對蘇維埃選舉的力量並不大,人數不多,幾乎沒有下層人的代表。根據舒里根的回憶,科爾尼洛夫將軍向來到頓河的蘇維埃反對者不無慷慨地高聲說,「這裡都是軍官,士兵那裡去了。」於是,反蘇維埃的力量被稱做「白色運動」。這股力量主要由俄羅斯人組成。在少數民族地區,那裡的人在此期間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鬥爭,為決定自己民族的命運進行鬥爭。在那些已經建立自己政權的地方,則為鞏固自己的政權而鬥爭。

在此期間,參加白色運動的都是哪些人呢?

首先是主張恢復俄羅斯專制制度的捍衛者。其經典的形式是維護國內歷史上形成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俄羅斯。他們的力量薄弱,組織的也不好,人數不斷減少。對他們來講,最為優先的是一種特殊的俄羅斯國家體制。實際上是:俄羅斯專有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鄙視其他民族,反猶太人主義運動(把社會主義歸咎於猶太人)。這是他們的思想產生的土壤。這種力量傾向於過去,而不願意考慮現實。

第二種力量是軍隊里的軍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的軍官從根本上得到了更新。特別是中下級軍官,他們多數來自商人,農民和工人。多數軍官都積极參与國內戰爭。高級和中級軍官站在反蘇維埃的一邊,個別除外。部分中級軍官和大多數低級軍官站在蘇維埃一邊。歷史學家統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官在舊軍方面打仗。不到三分之一的軍官在紅軍一邊,其餘的散掉了,沒有參與國內戰爭。

沒有任何一個別的社會階層,能像軍隊那樣積极參加軍事行動。這不難理解,由職業軍人組成的軍隊是政權體系里最重要的組成成分。當這個體系崩潰的時候,他們則被立即吸引到鬥爭之中。正是軍官構成了反蘇維埃軍事力量的核心,儘管他們的對俄羅斯的未來所持的觀點形形色色。他們有的支持立憲會議,有的主張恢復羅曼諾夫王朝,還有的支持軍事專政。在高級將領中,有保守分子,如M.B.阿列克謝也夫,具有自由主義情緒的鄧尼金,君主制思潮和保守主義的意見都有。軍官同政治集團和政治領袖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反蘇維埃力量的命運在許多方面卻取決于軍官。1917年11月——12月期間,在頓河開始組建志願軍。

白色運動的第三種力量是哥薩克。幾個世紀以來,他們是俄羅斯社會結構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他們的毫不動搖的原則是,我們的堅不可摧的克里姆林宮的沙皇萬歲。這是頓河哥薩克的口號,當然,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

在俄羅斯有十三個哥薩克軍事聯合體。人口450萬人。領地從烏克蘭直達黑海邊。擁有的土地達6500萬俄畝。其中有5。2%的土地為居民私人所有。大部分土地為軍事長官所有,作為對國家的貢獻的獎賞,其餘為社會共有。哥薩克擁護公社制度。以集體的形式擁有土地。這些地區的公社是鞏固的,公社完全湧入公社市場的關係中。哥薩克地區為出口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在哥薩克經營的土地中,使用僱傭勞動,他們來自非哥薩克地區的農民。實際上,哥薩克的公社制度是集體資本主義在俄羅斯的變體。

哥薩克的內部分化是存在著的,但表現得不很明顯。根據1905年的奧倫薩克的材料,可以看出經濟變化的一般趨勢。擁有40——50俄畝土地的農戶佔13。7%,50——100俄畝的農戶是68。1%,擁有100俄畝以上的土地的農戶是8。3%。請注意,中間階層的居多。這就是哥薩克的公社製得以鞏固的奧秘所在。哥薩克總的來講是很富裕的。從這些地方去往城市的人不多。工廠的工人中哥薩克人只佔0。4%。

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哥薩克,血腥和不順利的戰爭破壞了哥薩克地區的人力資源和經濟潛力。君主專制的觀念對哥薩克來說是破滅了。在專制制度傾倒之時,他們站到了人民一邊。但是在1917年的政治衝突中,他們力圖獨立自主的生存。頓河哥薩克的領袖們竟然產生一種幻想,使頓河成為像芬蘭和愛沙尼亞那樣的獨立的國家。

照理說,蘇維埃選舉,在精神上是接近於哥薩克的公社的民主選舉,但是,頓河、古班、傑列克斯、烏拉爾的哥薩克都沒有接受蘇維埃政權。而支持蘇維埃政權口號的是這些地區的非哥薩克居民和大工業中心的工人階級。他們是哥薩克地區的布爾什維克的支柱。由此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

為什麼哥薩克毫不猶豫地支持公社制度和集體主義,為什麼不承認蘇維埃政權?道理很簡單,布爾什維克所提出的口號的大部分,對哥薩克來說,早就是現實。他們自己支配土地,他們擁有的份地要多於中俄的公社4—5倍。每個哥薩克男人公布的土地是30俄畝。集體性民主對哥薩克來說,是他們生活的基礎。開始時唯一吸引部分哥薩克的是蘇維埃旗幟中的和平口號,俄羅斯退出戰爭。其餘的對哥薩克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從思想上是平均主義和反對市場化。

1919年初,頓河哥薩克與鄧尼金結合。後者允諾他們自治。但最後決定哥薩克選擇的還是1919年1月24日俄共(布)中央的秘密指示。指示中聲明,蘇維埃在哥薩克土地上的支柱是那裡的俄羅斯人,並發電報指示,用殘酷的鎮壓手段把他們從哥薩克的手中解放出來

哥薩克雖然進入白色運動的旗幟之下,但從未與其他的新編部隊融合。神聖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國內戰爭開始時,他們是反蘇維埃政權的唯一的群眾力量。

還有一種力量是白色運動的核心,即主張按照西方模式發展俄羅斯的人,這裡有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有立憲民主黨人的代表,其他的資產階級政黨的代表,企業家,銀行家,親西方的知識分子。在這裡有羅將科,米留可夫,里沃夫等人。他們以前被稱作「資產階級反革命」。這部分反對布爾什維主義的人,他們的政治理想是:法制的民主國家,國會,分權制,市場經濟,公民權。他們建立了政治中心,組成了政府,制定了擺脫全民危機的綱領,開展宣傳工作,出版報刊雜誌。

白色運動里的這部分人的內部,在對待未來的國家體制上 ,有嚴重的意見分歧。有人認為,在粉碎布爾什維克以後,自由選舉民族立憲會議,決定俄羅斯的命運。原立憲會議是由布爾什維克1918年1月召開的。他們不於承認,因為是在布爾什維克強制下選舉的,會議不代表整個俄羅斯,只代表社會主義政黨。立憲君主制 的擁護者們還討論了近十個人的名字,可以有權為君。在全盤西化的思想支配下,他們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大國主義。

這就是國內戰爭開始的時候形成的白色運動的那些力量。他們為什麼獲得(白色)的稱號呢。原來白色是貴族的標誌,比如說,古羅馬時貴族穿白色的長袍,世界好多地方貴族認為自己的骨頭是白色的,在俄羅斯白色是國家權利的標誌。沙皇的御旗是白色和金色,白色的背景上是一隻金色的雙頭鷹。哲學家依里因關於白色運動的動機寫道:「俄羅斯的神聖的傳統是在危機和不幸的時刻,自願地站起來,貢獻自己的財產和 生命,為上帝,全體人民和國家的事業戰鬥。這就是我們的白色理念」。白色運動開始時,是俄羅斯人為挽救俄羅斯的國家體制和合法的價值觀的運動。可是戰爭卻是暴力和屠殺,血流成河。用血色覆蓋了白色。國內戰爭初期的白色運動的綱領,記錄在志願軍的文獻之中。主要的目標是,聯合各民族的白色分子並吸引底層人民(工人和農民)來保證擺脫國內戰爭,在白色思想的基礎上恢復國家的秩序。可以看出,白色運動的政治綱領是相當民主的,消除布爾什維克的無政府狀態,建立國家的法制,恢復強大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俄羅斯,在全民選舉法的基礎上召開人民會議,在確立地方自治或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分權,保證公民的完全自由,信仰自由,進行土地革命滿足勞動居民對土地的需要,制定有關工人的法令,保證勞動階級免受國家和資本家的剝削。事實上,綱領已經具有很強的民主性。可是誰都不滿意。每一點都引起人們的憂慮和疑問。《人民會議》是什麼?——是立憲會議(國會)還是縉紳會議,後者選舉新沙皇。沒有事先確定國家制度,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他們認為,俄羅斯沒有君主制是不行的。也沒有滿足反對君主制的人,他們主張俄羅斯的統一和不可分割,並指望成為俄羅斯的愛國主義,實際上是俄羅斯大國沙文主義的主觀幻想。在多民族的俄羅斯,這種指望是不能成功的。不但不能阻止分裂,反而加劇和點燃了反俄羅斯的情緒。

今天分析歷史資料,可以看出,白色運動,不論是寄託於過去,還是寄託於西方的選舉,都不能長期與蘇維埃的口號相對抗。大多數的群眾既否定過去的貧窮,無文化,專橫霸道,也反對完全西化。很少有人知道西方的民主是怎麼回事。白色運動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因為為他們不認真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多長的時間,則取決於蘇維埃政權的情勢。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

紅軍

布爾什維克將蘇維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結構,將構成新的系統的社會基礎的各個階層團結起來,組成了稱做《紅軍》的武裝力量。

首先提出一個必須提出來的問題,即使是最一般的特徵,那就是蘇維埃政權宣布成立以後,蘇聯人民所處的危險形勢。臨時政府在二月革命以後,企圖控制局勢,但從根本上講,人民的生活並沒有好轉,儘管社會生活保障系統還在發揮職能。1917年10月革命以後,一切都破滅了,飢餓和死亡面臨到人民的頭上。企業倒閉了,工人失去了生存的手段,私人企業也停業了,城市裡一片黑暗,飢餓和寒冷籠罩著城市。對軍隊的供應中斷了,北方戰線11月份發來的電報中說,不能再拖延了,不要叫軍隊餓死。北方戰線的軍隊已經好幾天沒有一片麵包。再過幾天,連乾麵包都沒有了。這種乾麵包是不準動用的儲備。前線出現了由於飢餓而暴亂的危險。在第一次大戰的逃亡者中,增加了被激烈的國內戰爭從自己的崗位上被趕走了的人。公社的貧困的農民要求實現對他們的承諾,立即改善他們的處境。武裝的流氓匪徒,他們來自臨陣脫逃的士兵,過去的工人或是刑事犯,他們迫害居民。居民無人保護,法律保護機關不存在了。

那時,人口的主要部分,由於世界大戰和革命,處於貧困狀態,他們是工人階級的大部分(主要是技術水平不高的工人),貧農和軍隊的絕大多數人。他們要求有一個嚴厲的政權,能夠最終恢復秩序,保證哪怕是最低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保證這樣的生活水平的獲得,只有一種方法,將全國的所有的財產集中在國家受里)。恰恰是俄羅斯的這一部分人,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私有制。他們贊同國家的社會保障。他們反對市場,支持集中分配社會財富。由於社會越來越貧困和飢餓的蔓延,要求集體主義和平均主義的人成幾何級數增長。

對人口中的這個階層,很難予以譴責。正是在他們的支持下,布爾什維克的專政才得以鞏固並實現全面的國有化。這不是他們的過錯。在俄羅斯集中了如此數量的貧困的人。俄羅斯當時改革進行得非常緩慢。他們的利益,上流社會不願意理解和顧及,以至面臨國內戰爭的危險。

當然,不能完全歸結為,是為了生存。事實上,人活著不能只靠麵包。新的社會體系,為最為貧困的階層,也打開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然而,即使在西方民主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只有個別的人能有幸提高自己的地位。大多數的人,從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上講,是不善於競爭的人。新的政權體系,拋棄了過去,清除了舊的領導人,從自己階層中形成了新的領導層。新的政權體系為他們打開了受教育的途徑,(儘管不是很深入和很快)和通向積极參与社會活動的道路。喚起了他們的愛國主義,努力實現以前不可實現的目標。這一切就是布爾什維克專政所依靠的力量和團結的最為重要的基礎。但是,讓我們仔細想想,布爾什維克党進行的1917年的革命,是以社會中不大的一部分人的名義進行的。(立憲會議選舉結果表明,支持他們的人占居民總數的近四分之一)他們掌握了這麼龐大的複雜的政權,有可能在此之後,布爾什維克黨能意識到自己在社會面前的 任務,應該同社會各階層的人對話,以便顧及到他們的利益,事實並沒有如此。布爾什維克黨,他的領導人沒有擺脫狹隘的黨的利益。我們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工人社會主義和日夜所期望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來看,無論是列寧,托洛斯基,布哈林,還是其他的領導人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理論家,都無力全面審視國內形成的形勢,為社會的利益採取行動。此外,他們的政策很長的時間是反對除自己以外社會各個階層的政策。簡單說,點起了國內戰爭的火焰。

大多數的人相信,他們把民主理解為蘇維埃的形式,其實是空想主義的。他們狂熱地準備消除通往抽象的理想道路上的防礙他們的一切。特別是,他們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立的框架中進行思考,把消滅革命以前的社會結構,看作是向工會主義的運動。他們認為,隨著私有制的廢除,這個最首要的罪惡——剝削也就會消失。俄羅斯的面貌就會急速改變,社會主義的理想就在眼前,陷入了曇花一現的期望之中。列寧在俄羅斯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向代表們講,現在50 歲左右的代表不能打算,他們能見到共產主義社會,哪個時候,這一代人將不存在了。現在15歲左右的人,他們能見到共產主義社會,而且將自己建設這個社會。

社會中不接受布爾什維克專政的那部分人,被判定有罪,是危害社會的種族罪。屬於人民的敵人有,舊的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企業家,一切私有者,自由知識分子和社會的中間階層,其中包括技術工人。布爾什維克著名的契卡首惱拉茨寫道,「我們還要進行的不是反對單個人的戰爭,而是消滅作為一個階級的資產階級,整個的資產階級。」

領導和執行恐怖政策的是全俄非常委員會,即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成立於1917年12月。俄共中央在告全俄肅反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書中寫道:「特別機關必須無情地鎮壓,我黨從上到下都必須認識到,我黨將此任務交給了全俄肅反委員會,賦予他們以非常的全權,並處於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之下」。

全俄肅反委員會是一個優良品種的組織,他的大多數工作人員是共產黨員,享有廣泛的權力和特別的物質保證。全俄肅反委員會的委員的工資為500盧布,相當於人民委員會委員的工資的等級。一般成員的工資為400盧布。

1918年2月21日,發布死刑令,這項法令使全俄肅反委員會有權不用法庭審判懲治(鎮壓)敵人的密探,姦細,投機分子,盜賊,流氓,反革命宣傳員,德國姦細,後來又加上怠工者,暗中破壞者以及寄生蟲等。契卡人員,革命法庭,法庭,審判員遵循的不是法律,而首要的是政治目的。蘇維埃俄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無法律的國家,生活的準則是個人之上的專斷。

有關恐怖的手段和獸行,非常之多,嚇人得很。特別是彼得堡蘇維埃負責報刊宣傳的政委沃羅達爾斯基和彼得堡契卡主席烏里茨基遇害以後,更加恐怖。列寧遇刺後,掀起了恐怖的浪潮。這些事件中有許多不明之處,偵察人員對此有很多疑點。這段時間掀起的殘酷的鎮壓,被稱之為「紅色恐怖」。拉茨寫道:「全俄肅反委員會沒有任何別的的辦法,只能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大批的處決。紅色恐怖。」

在彼得堡槍殺了900個人質,他們什麼錯誤也沒有。莫斯科死的人更多,與列寧被刺有關被槍殺的難以統計。在這些日子裡,俄共中央和全俄肅反委員會發出指示;「槍斃一切反革命分子,地方有權獨自執行。。。逮撲人質。。。在地方建立小型的反革命分子的集中營。。。今天夜裡,反是被全俄肅反委員會主席團看作是與反革命的事件有關的明顯的反革命分子,一律槍斃。地方契卡也這樣做。採取手段是屍體不得落入外人手中。。。」

1918年秋,開始建立關押反革命分子的集中營系統。1年以後,全國有21個關押反革命分子的集中營,關押1600人。1920年11月,集中營達84個,關押人53000人。1918年9月到11月蘇維埃俄羅斯懲處了31489人,槍斃6185人,入獄14829,投入集中營6407,用做人質4068。懲處是國家政策的級別,一直繼續到建立了強大的保安機關體系為止。

有意思的是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在取得政權以前布爾什維克曾經認為,暴力即武裝奪取政權只不過是向敵對政權做鬥爭一種方法,在自己的理論與實踐中並沒有將其提高到首位。1917年10月 以後,暴力是政策中主要的方式,並要求做理論基礎上的論證。列寧在1918年6月說道:「。。。用全力廣泛鎮壓反革命分子,特別是在彼得堡,作為榜樣。」。布哈林說得更為坦誠。還有托洛斯基,捷爾任斯基等人。布哈林說,「無產階級不得不以各種形式,由槍殺到勞動處罰,無論是怎樣的反常,都是共產黨人從資本主義時代的人類資料里引用來的方法。」

布爾什維克走向恐怖的道路,是由其的鬥爭的邏輯引向的,目的是掌握政權和無論如何也要控制局勢。」

偉大的國內戰爭

農民很快就感到自己受了欺騙,口號和承諾都成為過去,俄羅斯的生活完全是按照另一種格式(劇本)進行的。暴動開始於坦波夫,科茲洛夫,下諾夫哥羅德,科斯特羅馬,特維爾。。。只是1918年和919年的上半年,在俄羅斯 中部就有20個省,暴發了340起農民起義(契卡材料)。工人階級也反對蘇維埃政權,在下諾夫哥羅德,土拉和整個烏拉爾,以及其它的工業中心。

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引起了國內戰爭的巨大風暴。從1918年夏起開始了第二階段,其特徵是更為複雜,更大的犧牲和破壞,即所謂的偉大的國內戰爭。

兩支軍隊,紅軍和白軍,都代表了現實的政權結構和常備軍。每支力量都控制了相當多領土。對居民來說,兩種力量都採用恐怖和暴力。恐怖成了新政權與異己做鬥爭的主要手段。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死亡的人數差別相當大。

鄧尼金所建立的用於追蹤布爾什維克罪行的委員會確定,1918—1919年,死於紅色恐怖的人有1百70萬人。俄羅斯歷史學家的文獻中的數字是1百30萬人。在任何情況下,死於恐怖的人都要比紅軍在國內戰爭中死亡的人為多,死亡是94萬人。

死亡特別多的是從白軍解放過來的地區,為了進行制裁《與白軍合作者》,只要鄰居檢舉告發就行了。弔死,槍斃,判刑入獄的,無法記數。1920年富蘭克林被趕到克里木,被稱之為流放半島,全俄的墳墓。只是在塞瓦斯托波爾和巴拉可克拉瓦,契卡就槍殺了2萬9千人。

國內戰爭越來越尖銳,在此期間建立了新的政治體系。遺憾的是,距離革命所追求的理想相差很遠。布爾什維克在奪取政權時曾宣布,廢除全部機構,按照群眾的要求撤換官吏,廣泛吸收人民參加管理(每個櫥娘都將管理國家)。事實上,掌握政權以後他它們很快就被拋開了。

所提出的新的政治體系是什麼呢?

殘酷的集權制,毫不猶豫的執行上級的指令,個人負責制,全國意義的決策往往是由很少幾個人甚至列寧一個人當即決定。而人民所寄予希望的蘇維埃,只不過是一個櫥窗。在戰爭進行的地方,全部政權歸軍人。經濟事務不由地方蘇維埃管理,直接歸屬中央機關。管理具有沒有法律的非常的性質,從剝削分子那裡徵收罰金,扣押人質,懲罰,非法庭的審判,暴力,恐怖等,—這就是新政權的面貌。

軍事化是社會生活的特徵——全方位的勞動懲罰,生產之中的軍事紀律,餘糧收集制,口糧配給制。軍事預算的份額每月都在增加。經濟的各個領域,都一定程度上服務于軍隊。一切資源都服務於前線(供軍隊的需要,如60%的木材和全部的煙草)。正是這種集中的軍事化的體系,而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抵抗力,儘管物資相當匱乏。一切都從屬於支持政權,為此,必須首先將社會控制在自己手中。

逐步消滅私有制。在國內戰爭末期,70——80%的大工業和一半的小工業,已經掌握在國家手中。衝擊的不僅是大私有者階層,還有中的和小的社會中間階層(中和小的私有者,知識分子,技術工人),他們是民主的主要支持者,比別人更為受苦。1918年春天以前,在農村繼續消滅商品經濟,代替的是建立的公社,多是被迫的。

社會貧窮了,開始完全依賴於國家。國家將銀行,工廠,土地,住宅,以及商品,糧食等供應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形成一種不和常理的現象,如果哪個地方的布爾什維克破壞社會並將社會財富控制到自己手裡的積極性越高,成果越大,哪個地方就越能成為他們政權的社會基礎。國家需要貧窮了的惡魔的支持,飢餓的人需要有最低的生活品和職業的保證。

白衛軍進入國內戰爭以後,實行殘酷的專政,鎮壓那些不接受他們思想的人,採用恐怖手段消滅蘇維埃的支持者。白衛分子的懲罰機關,同紅軍一樣,採用按政治傾向的政策,拋棄公認的法律準則。

1918年11月,在西伯利亞,高爾察克將軍成了的白色運動的首領,他自稱是俄羅斯最高統治者,並為全白色運動所承認。承認他的還有那裡的民族運動(巴什基爾人,布里亞特人,圖瓦人,吉爾吉斯人(後來他們又離開)。高爾察克對他們的民族綱領不滿意。他聲明,全部權利都歸他個人。「掌握這個政權的十字架處於國內戰爭的最為艱難的條件之下,國家事務與生活已完全崩潰。我聲明,我不走反動之路,也不走黨派的死亡之路。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有能力的軍隊,戰勝布爾什維克,建立法律和制度,使人民能無阻礙地選擇他們所希望的管理方式,以便實現偉大的自由的理想,也就是目前在全世界所推崇的思想。 白色運動在高爾察克領導下,宣布自己是俄羅斯的合法繼承者,承認外債(1600萬盧布),建立了政府,政府中有市場經濟捍衛者的代表。(應指出,同盟國雖然支持高爾察克,但對他組建的合法的政府卻沒有正式承認)

到1919年春天,高爾察克有了40萬人,其中3萬人是軍官。他們積極地與紅軍作戰,在紅軍曾佔領過的地區,又恢復了原來的秩序,國有化的企業又回到原來的企業主手裡。在戰爭條件下給企業家大批的補助金(7百50萬),大量的盧布給了個體銀行,還建立了外國人樂園。

高爾察克在對待俄羅斯的「統一與不可分割「的尖銳性的問題上,作了決定性的讓步。他承認波蘭和芬蘭獨立,同意就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的命運問題進行談判,同意與黑海附近的哥薩克舉行事物性的談判,允許就比薩拉比亞的命運問題進行談判。歷史上稱做《綠軍》的運動,是俄羅斯的起義游擊運動中最為有力的一個。這個運動沒有正式的組織,自發產生,鞏固,出現了自主管理的軍事組織。後來潰散了,或是被紅軍和白軍粉碎了。綠色運動沒有自己的常備軍。軍事人員由戰鬥中撲獲的人員組成,軍事活動中不講究軍事藝術,沒有職業軍人,只有一些下級軍官。軍事隊伍的組織是游擊式的,戰術也是如此。他們提出的口號主要是:「沒有共產黨人的蘇維埃」,「蘇維埃民主」。綠色運動主張消滅公社和國營農場,將土地給農民,工廠社會化,全體公民的自由,言論自由,出版和結社自由。他們反對布爾什維克專政,也反對恢復舊秩序。

綠色運動遭到白軍和紅軍的殘酷鎮壓。這一運動吸收了俄羅斯人民的忠誠和蘇維埃的理想,即村社和民主。比如說,在基輔省,農民承認蘇維埃政權,認為它是人民的真正的政權,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公社。因此經常發生起義反對蘇維埃政權(1919年)。農民和工人(主要是不久前的農民)心理清楚並確信,紅軍用蘇維埃的形式掩蓋著殘酷的專政;而白軍呢,他們為舊勢力而戰,不是自己的同路人。

在高爾察克的後方,有強大的游擊運動,實際上是完整的游擊共和國,如斯捷普諾伊-巴特傑游擊共和國,塔西耶夫游擊共和國等。在紅軍後方的綠色運動,其高潮是1919年的春天。起義席捲了布良斯克,薩馬拉,辛比爾斯克,雅拉斯拉夫,普斯高夫,斯摩棱斯克,科斯特羅馬,維亞特茨基,諾夫哥羅德得,奔薩,特維爾等省份。起義被紅軍的後方部隊和肅反委員會的部隊所鎮壓。但他們迫使布爾什維克在政治上作出了讓步。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宣布向農民姑息(讓步)。列寧說了一句名言「不能命令中農」。

在少數民族地區,事態有所發展,特別是那些講俄語的地區。烏克蘭南部發生了大的起義,那裡講俄語的居民占多數。起義的領導者是過去沙皇的軍官,H.A戈里高利。1919年初,他聲稱「我的20萬游擊隊,在同世界資產階級的妥協分子作戰。我們反對執政內閣,立憲民主黨人,反對英國人,德國人和法國人,是資產階級把他們弄到烏克蘭的」。但是由於兩面作戰,形勢複雜,戈里高利決定與布爾什維克聯合,編入紅軍。

那時他的部隊的人數不少,組成為蘇維埃第六烏克蘭師。但是,戈里高利的政權觀念,即他為之戰鬥的政權,與布爾什維克建立的政權有質的區別。他在一封以烏克蘭人民委員會主席和軍事政委的名義的電報中寫道「如果跟隨我(如果跟隨他進攻),簡直會產生一個我至今看到的最壞的政權。我拒絕戰鬥。與紅軍決裂是必然的。」1919年的5月決裂發生了,戈里高利拒絕執行紅軍指揮部的命令,並發表宣言,主要的口號是政權歸沒有共產黨人的烏克蘭人民的蘇維埃。

戈里高利反對「公社,馬赫諾夫政治委員,餘糧收集制,非常委員會,徵用」,承諾建立真正的蘇維埃政權。當時有很多的群眾跟隨他。短期內戈里高利領導的游擊運動佔據了伊里莎白格勒,尼古拉耶夫,赫爾松,克列緬丘克,亞歷山大德里亞等以及其它的一些城市。(應注意的是,這些新俄羅斯地區主要是俄羅斯居民)

在烏克蘭人中間出現了自己的運動——爭取建立一個獨立與統一的烏克蘭。由於處於在烏克蘭的俄語區,他們的基礎薄弱。他們企圖與戈里高利的隊伍聯合,得到的回答卻是,「群眾支持我,赫爾松,尼古拉耶夫,奧得薩,都支持我。誰支持你們呢?沒有人。」

為了粉碎戈里高利領導的起義運動,紅軍派出以伏羅西洛夫和巴爾哈明克為首巨大的軍事力量。戈里高利頑強抵抗,終被粉碎,本人被擊斃,殘餘勢力投奔了涅斯特爾.馬赫諾夫。

馬赫諾夫運動的社會基礎,主要是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居民,即哈爾科夫,頓巴斯,黑海沿岸,北塔夫里亞。馬赫諾夫的基本口號是:保衛烏克蘭,反對鄧尼金,反對白軍,反對紅軍,反對進入烏克蘭的外來人。馬赫諾夫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明顯的例子,白色思想是人民不接受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當然也不接受白色思想。馬赫諾夫為粉碎鄧尼金作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鄧尼金軍隊的後方,給以嚴重的打擊。當地的布爾什維克的地方官員與馬赫諾夫有共同的目標,與他的軍隊合作粉碎鄧尼金,紅軍士兵還經常有人投奔馬赫諾夫。

俄羅斯聯邦總政委託洛斯基1919年7月6日發布命令:「我命令,派遣軍隊,逮撲那些自願離開自己的隊伍投向馬赫諾夫的叛徒,將他們轉交給軍事法庭,作為逃兵審判,對他們的懲罰,只有一個——槍斃」。但是仍有人逃到馬赫諾夫那裡去。在馬赫諾夫控制區,蘇維埃在發揮作用,召開了蘇維埃代表大會。馬赫諾夫為了與鄧尼金進行鬥爭而與紅軍聯合,但他從未忘記與紅軍的分歧,並不斷加以強調。1919年5月給加米涅夫的電報中說,我和我的戰線,仍是毫不改變地忠於工農革命,但我們不是暴力的學校。您方面的政委作為非常委員會的代表,他們進行的是對勞動居民的掠奪。由於馬赫諾夫拒絕降伏,紅軍開始軍事行動,反對不久之前的盟友。到了1921年的夏天,才將馬赫諾夫粉碎。

為什麼如此廣闊的群眾性的「綠色運動」,未能取得勝利呢?這是因為「綠色運動」沒有自己制定的嚴肅的政治綱領,而是具有社會革命黨——無政府主義派別的觀點。這些政治流派的代表,成為起義運動的首要人物。在工人集聚的工業中心的工人中,這種觀點是不受歡迎的,最多不過是孟什維克的思想能在他們那裡得到擁護和支持。綠色運動在政治上沒有組織好,也沒能推選出得力的幹部。游擊式的鬥爭方法不能長時間抵抗正規軍的進攻。運動的分散性和五花八門也必然使其失敗。運動的目的是不現實(不切合實際)的,綠色運動捍衛的是蘇維埃民主的革命理想,可是這種理想作為一種政治態度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從而使這個運動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

武裝干涉

分析國內戰爭的事件,必須考慮到外部因素。武裝干涉在國內各種力量的鬥爭中起重要的作用,當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儘管在不久前的蘇聯歷史文獻中一般是這樣認識的。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布爾什維克制度,具有明顯的反西方的性質。俄羅斯的瓦解,給世界力量的平衡以重大打擊。俄羅斯是歐洲和亞洲平衡的重要環節,這一切突然破滅了。俄羅斯參加了協約國,協約國企圖挽救失敗,是不會允許布爾什維克鞏固起來的。西方注意到,俄羅斯的災難是由於西方價值觀的危機引發的。美國總統威爾遜說:「布爾什維克主義之所以如此擴散,是由於它是對世界管理制度的對抗。我們目前的任務是在世界會議上捍衛新的秩序」。

根據記載,在俄羅斯的境內,共組成過3——4個較弱的國家,在西伯利亞,高加索,烏克蘭和俄羅斯中心區。為了不使德國和土爾其加強對俄羅斯的影響,為了防止西方國家受到布爾什維克的傳染,並保持已經形成的世界力量的平衡,協約國決定劃分勢力範圍,在各自的地區支持能夠恢復舊秩序的力量。美國支持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白衛運動。英國是高加索,頓河和中亞,法國是克里木,烏克蘭和比薩拉比。1918年3月決議,以直接的武裝干涉來支持反蘇維埃的力量,目標是消滅布爾什維克主義,鼓勵在俄羅斯建立制度和秩序。

武裝干涉軍團的人數並不多。1919年初,大致是20萬2千5百人。其中日本8萬人(戰爭結束時為15萬人),英國5萬5千人,捷克斯洛伐克2萬5千人,法國為1萬3千6百人。武裝干涉軍主要集中在港口,遠離決定國家命運的中央地區。在俄羅斯境內並不積极參加戰鬥。紅軍沒有同干涉者發生直接的武裝衝突。他們支持反蘇維埃力量只不過是以自己的存在來支持。但在有的地區,卻受到由布爾什維克指揮的游擊隊的攻擊。

白衛軍從協約國那裡獲得了槍支,飛機,裝甲車,坦克車,財政和它的物資。如英國為高爾察克提供了全部的裝備,由頭到腳。用海船運來鐵軌,鋼材,衛生器材。

關於德國,根據與布爾什維克簽定的布列斯特和約,它獲得的領土有,立陶宛,庫爾梁幾亞,利夫梁幾亞,愛沙尼亞的大部分領土,以及白俄羅斯部分領土。土爾其佔領了卡爾斯,阿爾達干,巴統。總的講,俄羅斯(包括烏克蘭)失去了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萬以上的人口。德軍大約是30萬人左右,駐紮在俄羅斯境內的西部地區,他們呆了很久,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對情勢還有影響。烏克蘭和芬蘭被德國承認為獨立國家。但是德國仍然控制著作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的情勢。1918年5-6月德國企圖控制更多的領土,入侵喬治亞。1918年11月的德國革命阻止了這次進攻。德國開始失去自己的影響。

血染俄羅斯

無論是在外國武裝干涉支持下的白衛軍,他們曾暫時控制相當多的領土,還是依靠自己內部力量的紅軍,如果沒有人民廣泛的支持,都沒有取得勝利的基礎,這兩股力量都不能夠取得勝利。俄羅斯居民的絕大多數不接受白色思想,從而使其遭到失敗。紅軍,綠色運動,民族運動等各種力量的聯合,於1921年底粉碎了白衛軍。白衛軍是舊俄羅斯的代表,也是西方和歐洲的俄羅斯的代表。到1917年底,大多數居民堅持忠於蘇維埃民主的理想,這是偉大的國內戰爭的主要成果。

國內戰爭最後的第三階段,從1921年到1922年底。白色運動被粉碎,在原俄羅斯的土地上趕走了外國軍隊(遠東地區除外),但這並非是紅軍的勝利,而是白衛軍及其支持者的失敗。

國內戰爭還沒有結束,蘇維埃政權體系還處於深刻的危機之中,反對布爾什維克的暴亂到處發生,雖然是在支持蘇維埃政權的口號下進行的。特別大的事件是克琅施塔得士兵的暴動和中央黑土地帶的農民起義。後者,按照首領名字,稱做安東諾夫暴動,起義者的主要口號是:「政權歸蘇維埃,不是政黨」,「沒有共產黨人的蘇維埃」,「貿易自由」等。繼續進行的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起義。工廠里罷工,反對貧困,暴力等,反抗布爾什維克的運動到處都是。

布爾什維克作了妥協,實行新經濟政策。最初,新經濟政策被共產黨人看作是暫時的,是短時期的退卻:看作是俄羅斯小資產階級的本性所致,還有是國際無產階級的不配合,因為布爾什維克無時不在等候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新經濟政策立即穩定了國內的政治局勢,暴動和起義停止了,國內戰爭終於轉化為和平。在新經濟政策的基礎上,國內的生活發展很快。很顯然,打開了通往多種經濟的道路和民主的多元化的政治模式的道路。新經濟政策成為國內和諧和國際秩序的基礎。可是這種期望,並沒有實現。

如下的結論

「無論是何種政權,都是要最快地建立秩序」,一封來自波爾達瓦省的來信是這樣寫的。在這句話中,顯示出對戰爭感到無限的疲憊。國家從戰爭中走出來是凄慘的。任何一種革命都是破壞,極大地減少了社會財富,俄羅斯民主革命的失敗,導致長期的國內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俄羅斯民族的財富。

絕大多數的大資產階級和部分中產階級,被消滅或是離開了俄羅斯。小資產階級也劇烈減少,大約減少了3/4。(莫斯科,國內戰爭結束時只剩下713家有僱工的企業,而彼得堡是187家)。地主經濟被消滅,最為牢固的富農經濟,在戰爭時期受到貧農委員會的嚴重打擊。工廠不能開工,技術工人階層消失,解體了。一百多萬工人到了農村,幾十萬工人參加了紅軍,或是成為管理人員,部分工人成了小手工業者,或是城市的小商販。整個社會貧窮了。

知識分子,他們是多少代人所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的載體,被毀於一旦。知識分子中最有才智的部分,或是被驅除到國外,或是死於契卡之手。剩下的那一部分為了活命依附於現制度。全部舊的政治精英系被清除,只剩下布爾什維克那一部分。有200萬人被驅除到國外,數百萬人死亡。我們不再列舉這類使人悲痛的損失和傷害。革命引起的破壞過程是可怕的,這難道不是教訓嗎。

高爾察克特彆強調,在政治上不能回到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狀況,即帝制。但又沒有完全支持臨時政府的路線,也就是說,人民又面臨著他們當時所拒絕的非常會議(國會),市場經濟,鞏固與保護私有制以及自由主義的價值問題,實際上是不久前的革命表現出來的群眾大多數不懂也不接受的西方的價值。在這種條件下與布爾什維克進行鬥爭,群眾與白衛分子的團結能鞏固嗎?當然,不能。白色運動很快便開始失去廣大階層的支持。

在國內戰爭結束以後,有許多流亡在外的人回顧富蘭克林的為人時,表示惋惜。他領導的時間太晚,不能挽救時局。富蘭克林的政治行動綱領形成於1920年。他堅信,俄羅斯人民不會跟著布爾什維克走,不會跟著社會主義者走,而是相信自由主義者,他們擁護的是革命前領導他們的人。只要是採取可靠的政策,就能吸引人民到自己這邊來。由此可見,富蘭克林的形象是一個強有力的理想主義者,他的遠見是很有眼光的。

1920年4月,富蘭克林成了南俄羅斯軍事力量的總指揮。他宣稱自己是「俄羅斯南部的首腦」,一切軍事和政事都集中在自己的手裡。他吸收了如下的自由主義者,如斯特盧沃,克羅維斯特。他決定將北塔夫里亞和克里木作為發展區,成為一個線軸,然後擴展到整個俄羅斯。

這個政府的綱領中,要進行土地改革,但局限於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擴大農民的份地,擴大有效的經營。綱領的第二個要點,是實行秩序和建立正常的生活條件。

土地改革在富蘭克林控制的地區,在「一切土地歸人民所有」的口號下,徹底破產了。換句話說,它是斯托雷平改革的繼續,只是合理一些。耕種的土地歸經營者所有,即轉給在那塊土地上耕作的人,但要納贖金,分期付款,為期5年。可見,這樣的土地改革,並沒有滿足任何的人。地主認為,這是在煎熬他們。蘇沃林寫道,「過去不能復返,俄羅斯將是農民農場主的王國,或是列寧的世襲領土」。少地和無地的農民從這種改革中什麼也得不到。他們沒有什麼可說的,公開宣布反對。富裕的農民在小心計算以後,對未來沒有信心。改革沒有實行。

至於建立秩序,無論是掠奪,暴力和軍隊的「自我供給」以及一切可能的徵用,都沒有能夠得到制止。居民在無法無天的殘暴中呻吟。制止搶劫的嚴格命令論為空洞的口號。南方政府無法實行最起碼的制度,處處都引起反對和起義。

富蘭克林的政府在自己的控制區實行自由貿易和企業家的自由活動。他認為,這樣能夠恢復經濟並使其發展。但在國內戰爭條件下,規範性的生產不能帶來利潤。從全俄羅斯逃到克里木的,有成千上萬的銀行家,工業家。他們投機倒把,買空賣空,在缺少愛國主義的條件下,任何的公訴在後方都不起作用。黑幫刊物歇斯底里地要求將資產階級趕到前線。工業萎縮了,通貨膨脹,1920年秋,美元竟達2萬9千盧布,盜用公款和貪污受賄是家常便飯。從失業的無產階級中分化出來的流氓匪幫和破產的業主危害居民。

富蘭克林政權處於深刻的危機和瓦解之中,不能進行抵抗。於1920年秋在紅軍的打擊下失敗了。

這一經驗表明,如果有人只是提出私有制和自由市場,而不顧俄羅斯千百萬群眾的利利益,是不能在國內戰爭中取得勝利的。

綠色的和其它的起義運動

主要的鬥爭是在紅軍和白軍之間進行。但有相當多的居民既反對紅軍又反對白軍。因此在雙方的後方,也是軍事行動的戰場。有的地方規模還很大。如巴什基爾的民族運動,即所謂的瓦里托夫分子,他們宣稱獨立,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起初他們尋求薩馬拉的地方白衛軍政府的支持和承認,後來又轉向高爾察克,最後與布爾什維克的俄羅斯達成了協議。但是因為堅持巴什基爾的民族利益,被粉碎了。他們中一部分人跑到突厥斯坦,然後逃到國外。1917年11月,出現了以巴斯馬赫為首的軍事組織,在中亞一帶活動,主要地區是費爾干納,塔什干,西瓦,薩馬爾罕,以及難以通行的沙漠地帶。此外還有其它的一些民族運動。

鄉賢,可以看看此書

【《白衛軍/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作者: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 М. Булгакова,1891-1940)

插圖:謝爾蓋(Сергей ЧЕПИК,1953-2012)


有本書就叫 白衛軍。好好翻翻吧。

個人覺得是作者的最佳,雖然另一本叫 大師與瑪格麗特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德國人民在經歷殘酷的一戰之後,同一代人再次走向了戰爭?
如果德國十一月革命勝利,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威廉二世和俾斯麥時期的德國比較?
如果1924年12月建立的蘇聯領土和1914年一戰爆發時的俄羅斯帝國領土一樣的話,會怎樣呢?
如果一戰、二戰沒有發生,英美必有一戰嗎?

TAG:軍事 | 蘇聯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