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可以修民國史,作為正史的那種?

中國的傳統不都是會修史嗎?而且經常是修前朝史。那麼什麼時候可以修民國史,作為正史的那種?從而給後代一個全面的關於民國的了解呢?又應該如何修呢?

同樣,何時能修共和國史,又應該怎麼修呢?


首先,從名義上來說,中華民國至今還是存在的。如果讓大陸來修,那所謂的民國史其實是1911~1949中國歷史,讓台灣來修就是1911至今的歷史。而讓海外人士來修……顯然沒人覺得靠譜。你所說的民國史是哪一種?

其次,修史的立場很重要,很顯然大陸官方和台灣方面對於民國史的理解截然不同,一方認為是無產階級革命史,另一方則認為是……無論何方觀點,你覺得能做到絕對客觀嗎?

第三,過去對歷史的理解主要是政治史、軍事史,經濟方面只在食貨志中提一下,對於文化很少提及,但很顯然在今天這是行不通的。但現在生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被認為歷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要把這些內容加到史書里,則整個修史會成為一個天量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謝邀。

修史講究蓋棺定論,民國的統緒並未完全終結,沒有修史的時機。

民國史(大陸政權時代)幾乎與我黨立黨、建軍、建政的歷史行程是高度重合的,在目前的意識形態氛圍下,沒有修一部相對冷靜客觀的史書的條件。

《清史稿》的稿字還沒有拿掉,就著急忙慌地弄民國史,難免有一種欽定的感覺。


不得不提費正清的 《劍橋中國國民史》和《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當然,不可能只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有幸看過一點點,真的只能說一點點,中華民國史確實看得到,也是部巨作。絕不是一般人看的完。

但畢竟是外國人編撰的,史觀不同,認識態度和立場這不同。所以,那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有有中文版的,可能多少也會刪減,可是史書都刪減,那就沒意思了。

可以看看其他漢學家的著作吧,不一定看史,見微知著。


謝蘓蘇 邀請

中華民國部分:

共產黨政權這邊,已經有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研究室編纂了《中華民國史》,這部書於2011年8月30日在北京首發,共36冊,全套圖書分為《中華民國史》(全十六冊)、《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冊)、《中華民國史人物傳》(全八冊)等三個部分。

台灣政權那邊,看張玉法的《中華民國史稿》,這是《最近倆百年中國史》系列叢書之一,由台灣著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所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

就不多說了。


我國目前在修的是《清史》。至於民國史,中華民國政權還沒滅亡呢,而且民國史(包括大陸時期和台灣時期)極其敏感,暫時不會有國務院直接牽頭的正統官修史書。

大陸部分,1965年,國務院第一次提出建立清史編纂委員會。接著爆發文革,工程暫停。2001年春,我國學術界的部分專家學者再次聯名向中央領導建議纂修清史。2002年8月,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報送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決定編纂清史。之後,國務院批准成立了由15個部委組成的國務院清史纂修領導小組、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也相繼組建,中國人民大學戴逸教授擔任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原預計201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本正史似乎已經基本成書等待審校,但是出版遙遙無期。

台灣部分,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已有《清史稿》的前提下,198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一度嘗試重新編纂具有官方權威認可的清史。然而由於陳水扁上台後去中國化,台灣版清史編纂工程就此結束。


民國還沒完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所以,社科院編寫的《中華民國史》。法理上,應該算是正史了!


從一些方面講,需要統一,作為一個中國。另外,修史書雖然是現在統治者對上一朝代的總結,評判等等,顯然,我國還在建設中。

從技術角度講,並不是不能修,而是修了有什麼意義。


清史都修不出來,就別想民國了


推薦閱讀:

宋朝和滿清的瓷器,哪個更值錢?
近代西方國家從舊世界(特別是中國)掠奪的財富對其工業化有多大幫助?
何以這兩年產生了「民國熱」?民國果真有那麼好?以及為什麼是「民國」?
諾曼人統治英國與滿人統治中國,性質有何異同?
蘇聯解體,中國起了什麼作用?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華民國 | 史書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