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黨報的評論「中國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612/14477433_0.shtml
更新一下,看到很多回答都在嘲諷。過去三四十年中國6億人脫離了絕對貧困,本屆任期內的政府也切實推出了【限高、擴中、提低】的政策。所以我對中國實現全面小康,貧富差距縮小,普通民眾有更高水平的收入還是充滿期待的。我提這個問題,本來的意思不是故意把黨報評論亮出來請大家批判一番,而是請各位朋友分析下,黨報的評論是否靠譜,我們的前路是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多少把握等等。
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並沒有排除中國式『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和很多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不一樣,那些國家很多要麼基礎建設很糟糕,要麼不注重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研究,拉美大多是兩者並存。所以中國不可能落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真要墮入的就是中國式的中等收入陷阱,一個注重工業化和科研,而且基礎設施不錯的國家,還能墮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話,好像目前還沒有。所以中國要是墮入,就是唯一的中國式的。
可能的原因就是:
1) 人口太多,各地區間經濟地理條件差異大,人均很難跨過中等收入陷阱2) 後發國家的後發劣勢,畢竟基礎都是先發國家打下的,後發國家在傳統產業上被先發國家剝削的死死的而且很難逆襲。中國很多強的產業大都是新興產業,傳統產業里我們還要大量進口生產工具,零配件和高端成品。韓國和台灣也有後發劣勢,但是人口少,抓住幾個新興產業,然後吸血中國大陸這個大市場就跳出去了,中國就沒有一個更大的市場去吸血爬升了。人口紅利派,養老派需要思考幾個問題:
人口紅利消失?大規模廉價拉動力供給和大量不充分就業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是否可以致富?有哪個這樣的國家是高收入國家的?
老齡化是在提高,但是受過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也在快速提高。到底是大量年輕且只能從事低收入簡單勞動的勞動力養老能力更強,還是大量可以從事高收入複雜勞動的勞動力養老能力更強?發達國家老齡化基本都比欠發達國家高,養老壓力大,可也沒見發達國家過得比欠發達國家差。
發展模式的問題:
如何提高國內產業的技術能力,進入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總是在中低端產業打轉,是進入不了高收入水平的。
這裡面是不是有思維陷阱和路勁依賴,這是需要思考的。
==============
關於人口紅利問題,把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貼過來:知乎 - 知乎
我們談經濟和經濟的發展潛力,總歸要先對經濟的實質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即使是泛泛而談,也要有一個基礎。我聽過一個論斷,「經濟的發展,本質是科技的進步」,覺得非常有道理。另外我還想對這句話做一點點補充:科技的進步,包括分布空間上的擴散和時間上的演進。科技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擴散,使得不發達地區和整體經濟都獲益並向前發展。比如中國,一方面承接了向發達地區學習科技帶來的生產力進步,另一方面,中國生產力發展也給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需求,帶動世界整體經濟規模的擴張。科技在時間上的演進,是人類掌握的科技向前絕對性的發展,從模擬電話,到數字電話,到行動電話,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機,這就是時間上的演進。
說中國的經濟,過去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屬於第一類發展,從科技空間上的擴散獲益,帶來了的經濟進步(科技擴散本身的難度也很大,山寨不是這麼容易的,否則發展中國家都應該漸漸的向發達國家靠攏,然而事實上不是這樣,這和這裡的問題就無關啦)。科技擴散的能力,決定於兩方面: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對技術擴散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來自於發展中國家對擴散科技的學習和實施能力。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經濟依然會受益於從發達國家得到的科技擴散,但這會越來越難,因為中國當下已經比較靠近發達國家水平,發達國家基於自我保護,會對這種科技擴散做出限制。但是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的學習和研發能力,本身也對科技擴散,甚至科技創新具有決定能力。所以我們不應僅僅立足於學習和跟隨,中國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已經不能純碎靠學習跟隨來發展了,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多,少量的產業並不足以支撐如此大量的人口致富,另一方面,中國科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沒有那麼大,學習的空間很有限了,需要自主發展。
回到經濟發展的本質問題,想觀察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潛力和趨勢,其實就看中國對已經出現的科學技術的學習能力和對未出現的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來到這一點上,請讓我們再回頭看看本文最開頭的一段,悲觀派觀點中的人口紅利問題。無須贅述,在當前討論的語境下,所謂的人口紅利一定指的是低收入的低端勞動力。發展經濟學指出,發展中國家利用自身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資本積累。這裡面其實隱含著另一個關於科技的線索,發展中國家承接的勞動力密集新產業一般同時屬於科技水平較低,資本密集程度較低的產業。但是所謂科技水平較低的產業是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的,相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依然是代表了他們自身的科技進步。舉個例子,我們國家90年初引進的捷達、桑塔納轎車,雖然在發達國家已經不是先進技術產品了,但是對當年的中國來說,依然是代表著更先進的技術水平。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通過自身積累,也能進入一些更高層次的產業,從歷史上來看,基本上就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要我說,這一段其實已經爛大街了,隨便誰都能說出很多。問題在於之後,為啥會有中等收入陷阱?這是個大問題,我肯定回答不了,笑。但是我可以簡單思辨一下,靠著廉價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積累模式,肯定不可能致富,換句話說,當發展中國家發展階段到達中等收入水平的時候,用低收入的低端勞動力所謂的人口紅利問題來解釋和推演未來發展是錯誤的。這更近似於所謂的路徑依賴,或者說經驗主義。這個思路的錯誤有兩方面,一方面錯誤在於認為依賴低收入的低端勞動力可以致富,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另一方面在於認為失去了低收入的低端勞動力帶來的經驗式高速發展,經濟就不能繼續良性的向前發展。
經濟一旦到達中等收入水平,要向上發展,那必然不能繼續在國際分工里較低端的產業打轉,否則高附加值、高收入從何談起?既然要跳出低端產業,發展高附加值、高收入的行業,需要的人力資源,其實就只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了。各種新興科技和產業,必然都是接受高等教育人力資源的領域。沒有科研力量,沒有高素質的工程師隊伍,科技產業無從談起。高等教育人力資源也決定了我們個發達國家學習先進技術的能力,以及自身進行創新的能力,這更決定了未來中國的發展潛力。流水線上的工人是沒有可能發展新技術、新產業的。
========================================================
在這裡我要推薦一篇論文,並截取其中的主要結論(不想看長篇論述的朋友,可以拉到後面看論文主要結論--兩條發現)。
《世界人口大國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比較研究》,作者:劉笑飛,世界人口大國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這篇論文中,作者通過對比人口大國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和經濟發展的聯繫,得出了下面一些結論:
「通過對美國、日本、韓國三個發達國家的研究發現,在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增長與經濟水平迅速提高兩個階段之間,在時序上先後相差10年。根據美國、日本和韓國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顯示,只有在這一比重超過10%之後,一個國家才可能實現其「經濟起飛」。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這一因素,當某些人力資源文化素質指標超過上述數值後,才有可能實現中國的「經濟起飛」。」
==================================================
以上是論文的主要結論,該論文發表較早,使用的中國數據都是上個世紀的舊數據。我們接下來看看本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
1. 高等教育人口數量和比例
中國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 學歷部分: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
在2010年,我國的高等教育人口在全體人口數量比例在8.9%,在15歲以上的口中佔10.7,下面是每5年數據比較,可以看到,我國15歲以上人群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在2010年達到並超過10%。按照上面論文中的結論,「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幅增長與經濟水平迅速提高兩個階段之間,在時序上先後相差10年 」,中國將在2020年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到時我們會看到切切實實的教育推動經濟,切切實實的中國科技高速進步期。中國各種科研成果將井噴,並將在產業進步和新興產業上大放異彩。
https://pic2.zhimg.com/v2-789d1b3b659581b54409bb8ac64f7fc9_b.png
2. 在校大學生人數
再看看在校大學生人數,
教育部報告: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3700萬人 規模世界第一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6-04-07/doc-ifxrckae7611179.shtml從公開信息渠道可以查到:日本在校大學生300萬人,美國在校大學生1700萬人。基本上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是美國的一倍以上,是日本的10倍。如此大的人力資源差別,帶來的紅利可是有相當大的不同。
3. 吸引留學生人數
除了對本國人力資源的利用,還有對國外人力資源的吸引和利用,一國吸引的外國留學生,學習期間為國內研究提供貢獻,畢業後也可能留下繼續工作。我們來看看中美日三國吸引的留學生數量:
2015年5月在日本學習的外國留學生達20.8379萬人
2016年在美留學生數量突破100萬人
2016年來華留學生44萬人,還在快速增長-----(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了,接近美國的50%)
2016年度來華留學生人數44萬 較2015增長11.35% ―高考頻道―中國教育在線4. 科研投入
知乎相關的雄文很多,我就不獻醜了。目前的態勢是,中國科研投入已經是日本的兩倍,差不多達到美國的70%,並且仍在快速增長。這裡提一下科研主要是想說,隨著中國科研投入的提高,高等教育人口能夠被有效的利用,空有人才沒有資源投入也是無用的。
最後,除了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問題,還有一個規模總量的問題。更大的市場,更多的人力資源,帶來的集聚效應會隨著規模的增大而產生的質變。當下,中國的移動支付行業就已經領先美國,也即領先世界,接下來,在中國保持國內穩定的基礎上,高等教育人口的規模優勢還會帶來什麼樣的紅利,我們有幸生於這個時代,可以好好觀察。總結一下,從人口紅利上來看,中國高等教育人口紅利才剛剛起步,談何人口紅利消失?難道保持廉價勞動力,專註生產衣服鞋子玩具這些產業就能發展成發達國家,進入高收入水平?
===================
發展模式問題,如何看待國產大飛機的機會:知乎 - 知乎
中國產業/企業發展升級常見的幾種模式
1. 以乘用車為代表的,(技術上)以外部為主的合資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大型國企與發達國家先進企業共同出資建立合資公司,推出合資品牌以替代發達國家的母品牌。在合資比例中,外商整車廠商(下面用外商指代)雖然沒有佔據控股的位,但是擁有較高的股份,同時在技術方面佔據主導地位,而國內也並未提出嚴格的產品(提別是後繼產品)國產化率的要求和國內技術替代目標。在實際運作中,因為合資的本地品牌替代了原來外商自身的母品牌,在國內市場中,新合資品牌與原母品牌為沒有競爭關係;而外商佔據的加大股份和技術主導地位,讓合資公司與外商結成了利益聯盟。在長期發展中,實際形成了外商提供技術研發和更新換代,合資公司的國內部分提供本地市場政治上經濟上的各種准入和進入便利(甚至提供非市場手段的保護),最終形成的局面是合資工資自身的技術能力停滯不前,也就是「市場換技術」的目標沒有達成,在國內形成技術研發發展能力和擴展產業鏈的目標沒有達成。
在這種模式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合資公司與外商公司之間形成的利益聯盟,合資品牌替代了外商母品牌,相互之間不在國內競爭,沒有利益矛盾;而外商在合資公司用戶大比例的股份,可以從合資公司投產的產品中獲得較多利潤;外商也願意給合資公司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而在外商提供的技術解決方案中,合資公司並不用承受技術研究的壓力和風險;主要零配件來自於外商整車廠商,等於外商既能在零配件供應上賺取一次利潤,又能在合資品牌車銷售中在獲取一次股份分紅的利潤。最終,國內技術能力和產業鏈並不能在這個過程中收穫很多。
當然不能排除某些行業有些做得好的合資廠通過自身努力,解決了自我技術發展的問題。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這種模式恐怕產生的趨勢對於國內自身的技術發展和產業鏈促進作用就下降了,在有些時候甚至是消極的。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對國內基礎能力要求很低,國內先期投資不大,和外商引進初期技術的阻力小,自我經營和技術發展路線所帶來的風險也被規避了。門檻不高,風險也不大,自然回報也不會太高,後勁不足。但是如果放到更長的時間周期里,雖然合資廠自己的技術能力可能沒有提高起來,但是裡面提供的從業機會也能培養出來基礎的技術人員,這些人員依然會在國內行業內工作,間接地為國內產業培養了人力資源,只是周期真的很長很長,付出代價也不低罷。
(觀察看來,拉美和東南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產業進步和升級能力不足,會有這個因素,而且恐怕影響不小)
2. 以核電/高鐵發展為代表的,以我為主的技術合作模式:
這種模式依然是以國家牽頭,大型國企出資和進行運作,與第一種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一,並不與國外整車廠商合資,第二,國內自己產品享有獨立權,並非國外廠商母品牌的附庸;第三,項目制定之始就下了(特別是後繼產品)國產化率的決心和嚴格的計劃;當然高鐵還有另一個特點,國內鐵路行業集中度特別高,國外高鐵市場卻並不大,國內在與國外談判時處於有利地位;核電國內則不具有高鐵這樣的優勢,國內市場也很小。在[w2] 這樣的合作情況下,國內的廠商基本不能與國外整車廠商形成利益聯盟,因為國外廠商除了第一批交付的產品和技術轉移費用外,就無法從後繼的整車或整體銷售方案中獲得利潤了;而且國內廠商自主產品會在國內和國外與之前的外商廠商形成直接間接地競爭,這既拉遠了雙方的利益距離,又會給國內廠商產生產生了自我技術和運營發展提高的壓力;這會導致另一個後續效應,既然得不到後續整車利潤,而且還會互相還會形成競爭,國外廠商再也沒有動力和積極性提供後續的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只是提供零部件而已。
最終發展成的模式,變成了國內整車/整體方案的總成商—國內/國外供應商體系。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斬斷了國內廠商對國外合作方的技術依賴,把國內廠商推到了與國外廠商競爭的前台(國內會有補貼),在國內產業後續技術發展和產業鏈擴大方面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這樣運作的模式門檻也很高,要求已經具有一定/較好的基礎技術和工業能力,國家下定戰略級別的發展規劃和立項,大型國企牽頭的巨量資本投入,以及自我經營和技術發展路線的巨大風險。門檻高,起點也高,但是風險大,自然回報也大。
核電行業國內市場也不大,但是自主經營,通過與國外技術合作,引進國外當時先進的二代堆三代堆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現在已經完全掌握三代堆的核心技術,並培養了自身很強的新研發能力,能夠完全自足的改進三代堆,研究四代堆,已經走入世界核電領先梯隊了。
而高鐵行業發展的速度和順利程度超出意料,這當然離不開我國巨大的高鐵市場和近乎壟斷的行業集成程度。但是在其他一些沒有類似優勢的產業里,我們也有類似模式,比如半導體產業,反反覆復,但是有一個關鍵點高度,以我為主的資本和技術合作,以及因為引進技術的難度和阻力形成的以我為主的技術發展路線,與高鐵發展是高度相似的。半導體發展目前已經好轉不少,現在面板有突破,儲存晶元(長江存儲)也有重大進步。
當然,並非使用這種產業發展模式就會一帆風順,能順利促進國內技術發展和產業鏈擴張,因為初期很多關鍵零部件仍然是從進口,這些關鍵零部件能不能有效引進消化,形成自己的能力,是有不確定的,如果引進消化的不順利,發展過程還會是在反反覆復碰壁,在螺旋中前進。
3. 以華為為代表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自力更生模式:
最後一種模式,大部分是小型國企和民營企業,並未與國外廠商產生重大的合作,基本以我們自身的能力獨立發展。當然,這必然面臨著技術落後,人員落後,運營管理經驗落後,市場落後一系列的巨大困難。只能利用國內人力資源價格較低但是質量較好的有利因素,從國內低端廉價邊緣的市場開始慢慢發展積累,然後逐步升級,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和壯大,最終直面國外先進廠商
以華為為例,早期華為的程式控制電話設備,主要經營的是農村市場,這樣的國內通信邊緣市場技術要求低,價格低,利潤率低,市場做起來倍加艱難;有一定基礎後,開始向國內主流通信市場(幾大運營商)拓展,開始是作為國外先進商場設備的備份來使用的(曾經有這樣的說法,開始時,華為設備不穩定,問題多,運營商雖然採購了,但是只是放在機房並不拆機安裝的「備份」;而華為採取的是免費進場供運行商使用,長期在現場配備人員聯動總部研發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提高用戶滿意度,最終通過艱苦的努力,技術提升上來了,產品質量提升了,客戶佔有率也提升了);在國內主流市場站穩腳跟以後,繼續開拓國外的邊緣市場,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如東南亞,中東,非洲和印度等;國外邊緣市場佔住以後,積累了一定的海外發展經驗,繼續邁步發達國家市場,最終成為了通信領域的世界領先廠商。到現在,海外廠商,尤其是美國廠商要靠非市場手段,限制華為通信設備進入北美來保護美國的通信設備商,30年河東,30年河西,中國通信揚眉吐氣。
當然,華為是國內類似模式發展的最順利最好的企業,並不能作為一般性的水平看待。但是從其他很多的案例中,仍能看到這樣發展模式的喜人進步。比如被網友們稱作神車的「五菱宏光」,就是立足於國內汽車農村市場發展起來的案例。
這種模式,門檻低,起點也低,有風險,但是依託國內巨大的市場空間,機會也多。只不過發展起來的周期長,像高鐵那樣用10餘年時間成長為世界先進水平近乎天方夜談。但是經過長期積累發展起來以後,後勁十足。
上面所說的幾種常見的發展模式,其實也並非一個產業,一個企業就一直專註在一種模式,而是可能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根據自身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模式。比如液晶面板行業,最開始我們國內基礎薄弱,積累幾乎為零,從頭開始幾乎不可能,這時就採取了與外商合資的形式,通過合資折騰,了解一下這行業是怎麼回事,初級技術是怎麼個情況,如何運營管理,如果應對市場。但是這個階段基本是外商主導的,我們很難擁有話語權。一段時間以後,我們與外商爭奪話語權,漸漸的又變化為以我為主的合作形式,甚至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自力更生模式。最終能迎來局面的好轉(京東方),這過程是殊為不易的。
看起來,現在國產大飛機的項目運作模式,可能是吸取了高鐵/核電產業發展模式的經驗,基於我國既有的工業基礎能力以及軍用航空發展的技術積累,以我為主的引進西方供應商進行技術合作,制定了後繼產品發展的國產化目標和國產替代。可以說從自身發展的模式上是有機會的。關鍵在於國產大飛機項目自身的努力,結果才說明一切,自己不行,機會再好也是空。
最後,祝願國產大飛機能夠順利交付,並在後續的改進完善中,不斷提高,真正實現國產自主的民用大型客機突破,為中國攻破工業明珠之一的產業
中國面對的是中國式陷阱。我們有很多企業都是8-9十年代起步,或者蓬勃壯大的,那些企業還很年輕,即使第一代員工,還都沒有真正進入老齡化,一些最近如日中天的企業,比如騰訊,百度,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六七歲-一個研究生剛畢業的年齡,顯然,他們在不斷淘汰老員工,引進小鮮肉。而那些發展較早的,又不這樣無情淘汰員工的企業,無一例外的進入停滯期,或者衰敗期。對於單一個體可以這樣運轉,但作為整個社會,是不可能的,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將會是中國遇到的重大陷阱。
論點未必對,但是結論我個人認為是對的。
按照體制優先的原則,本質上,越是僵化的體制就越容易陷入陷阱。 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的潮流浩浩蕩蕩,變則生,不變則死。 打個簡單的比方,英國起家的時候,為了干倒西班牙,直接由王室發放私掠證書,號召全國人民搶他西班牙,可是等英國得到了海洋霸權,他搖身一變,成為了打擊海盜,維護海洋貿易的維護者。 美國當初躲在美洲,往外一看,哎呀呀,世界好可怕呀,嚇死寶寶了,美洲是美洲人民的美洲,我們堅持門羅主義一萬年不動搖。然後......非洲司令部,太平洋艦隊,大西洋艦隊,歐洲司令部特么的是什麼鬼?歐洲諸強,歷來是自由主義的堅實後盾,然後蘇聯爬起來了啊,哎呀呀,萬里江山一片紅,得,狗屁的自由主義,轉過頭就特么的學蘇聯發福利啊,美國經濟危機了,說好了自由資本主義呢,說好的自由競爭呢,你以工代賑做什麼,你特么的政府救援華爾街做什麼,你......本質上來說,自冷戰開始,全世界都在變,有人順勢而為,有人螳螂擋車,活下來的,日子過的還算滋潤的,恰恰是那些沒有節操的傢伙。 而被這浩蕩潮流所淹沒的,又恰恰是泥古不化的傢伙,有的是抱著公有制大腿不動搖,然後被演變了,有的呢,是堅持私有制和自由資本主義的,然後半死不活。好吧,話又說回中國,中國發生了什麼改變呢。如果熟悉這段歷史,你就會發現,曾經中國全面向左,立場堅定的很哪,朝鮮戰爭,跟自由主義世界撕逼撕的死去活來。
可是轉眼之間,中國就成了蘇聯的堅決反對者,反對到了什麼程度呢,到了準備打核大戰的地步。甚至不惜跟著自由世界,一起把蘇聯拖垮,期間打了蘇聯小兄弟的越南,跟著美國在阿富汗,你出錢來我出槍,堅決的支持阿富汗反蘇游擊隊的鬥爭。 這....是什麼仇什麼怨啊。 某種程度來說,中國的每一個政治和經濟模式的轉彎,都是足以震動世界的,你信不信,任何一本小說里,你要是寫一個這樣的國家,保准讀者會罵不合理。 你能想像,中國出兵朝鮮時世界媒體的震撼嗎,你能想像,世界各國人民拿著報紙,然後看到中美建交的消息,一臉懵逼的樣子嗎,你能想像,美國突然說,美國人優先,然後中國到處宣稱,我們要堅持和加強自由貿易嗎?而這一切,時間並不長,從朝鮮戰爭到中美建交,不過二十年而已,中蘇友好,到蘇修你不是人,也不過十幾年罷了,從中國入世,國內一片沸騰,哀嚎著中國藥丸,再到現在中國成為自由貿易的最後堡壘,又是幾年呢? 我...社會主義者,蘇式社會主義的掘墓人,久經考驗的革命者,趙家子弟,自由世界的掘墓人,自由貿易主義的最後堡壘,航母無用論的支持者,航母的擁有者,大鍋飯的創建者,黑貓白貓論的理論創造者,親蘇人士,反蘇人士,親美人士,美國的頭號心腹大患,你既然敢懷疑我會掉進南美的坑裡,是誰,有種你站出來我看看。 我玩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燈塔逼得無路可走,我玩自由貿易,自由主義的燈塔嗷嗷叫的喊著我們要貿易保護,吃人家的飯,砸人家的鍋,放下筷子罵你帝國主義是我的一點小小愛好。很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我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家不要緊張,你說我濃眉大眼的,怎麼可能稱霸呢,所以請善良的對待我。 結論。你可以罵它卑鄙無恥,說它不講江湖道義,可是請不要質疑它的能力,南美那些渣渣,你確定有縣處級幹部的水平嗎?很多人非要在中國和南美之間找共同點,我來告訴你為什麼不同吧,八九十年代,中國人均GDP只有幾百美元的時候,請注意看教育人數是否在爆炸式的增長,注意看鐵路和公路的修建是否吊打這個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在最窮的掉渣的時候,現在的J20、J10,北斗系統,無數今日出來的結果,幾乎都是那個時候立項。 你真以為中國的今天,是撿來的?你跟我說像南美,南美要是有這樣的戰略眼光,有美國人的事嗎?因為那是拉美式的「中低收入陷阱」啊,我們要達到中國特色式的。
真是誰都能對經濟BB兩句啊。不要強答啊,求你們了。
首先,上觀點,中國經濟有很多問題,但是絕對不是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因為中國經濟結構和拉美完全是兩回事。一個是世界工廠,一個是資源拉動(其實我也不懂,巴西為什麼要去工業化);他們經濟發展中的工業化進程:一個是出口導向型(現在有所變化),一個是進口替代型;一個是外匯儲備全球第一,一個是被外債壓迫的要向IMF求救。要比的話,中國應該和日本、韓國比,因為它們的經濟發展同樣都是通過出口工業產品開始的。其次,不要嘲笑中國的工業水平,因為以前的日本、韓國也經過這個階段,就算中國會慢一點,但總會走過去的。
太晚了,也沒寫什麼乾貨,忽略我吧。周末有時間,大家有興趣再補充乾的.
簡單寫下先,以後再補充:
下面談一下關於中國可能要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
1、中國經濟的問題更多聚焦於製造業和房地產,房地產由於行業的特殊性(全球都一回事)暫且不說,單說製造業。以前中國的製造業的優勢在於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制度優勢,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些優勢已經逐步消失了。因此,國內製造業的各種危機也隨之而生,同時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也跟著來了。
在建國以來,中國製造業的情況其實是一直在變化中的。49年至79年改開前一直是被迫進口替代;79改開後,開始三來一補,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進程,但總體而言還是採取進口替代的策略;92年南巡後,國內製造業開始以出口為導向;然後接著98年,對國企的大規模改革和加入WTO,國內製造業以成本、規模、制度這三個核心競爭優勢迅速佔領全球市場,成為世界工廠。所以說成也蕭何敗蕭何,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三個以前建功身甚偉的競爭因素都慢慢兼容,甚或消失了,這也是國內製造業現在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
2、老齡化,低生育率帶來的勞動人口供應不足,社會撫養比過高,從而損害經濟發展。這個最常見的比較是日本,就是說中國目前的情況是老齡化情況可比擬日本上世紀90年代,可人均收入水平只有日本的上世紀70年代,也就是說未富先老。並且日本從90年代開始,經濟就開始停滯不前,進入失落的二十年。如果中國也是按日本那樣發展,那麼中等收入陷阱的到來就指日可待了。
結合第5、第6次人口普查的情況和各省GDP發展水平也支持這個觀點。比如GDP增速墊底的東三省的老齡化情況就非常嚴重(社會撫養比都在10%以上),而廣東、浙江這兩個GDP大省也同時是人口流入大省。
最近中國經濟上很熱鬧的一件事:民間投資斷崖式暴跌,也和上述1、2兩點有著直接關係。比如東北的民間投資增長率是負的24%左右,相應的東北的人口問題和製造業問題也是非常嚴重。
綜上所述,中國確實有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但這個陷阱不是拉美式的,而是中國獨特的,更大程度上類似於日本。因此想要使中國不跌入這個陷阱,必須要圍繞著上述兩個問題做文章。
要解決這兩點,在理論上沒有難點,畢竟其他國家在這些方面已經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經驗,關鍵在於執行,在於制度上的改革。
如製造業問題,無非一、把製造業基地往內陸轉移,助力一帶一路,內陸的運輸條件也不見得比沿海差。可內陸的問題,不說成本與東南亞相比是否有優勢還需要權衡,單說它的營商環境就是個硬傷。我一朋友原在東莞有幾台手機殼絲印機器,後來把其中一台機器搬到保定和當地人協作生產(當地人主要負責管理,沒有資金投入),後來因為利益與當地協作者產生矛盾,連機器都弄不回來。然後,還有深圳某公司去保定開發新項目,當地競爭者直接把該公司派去的人員拉倒派出所關押一個星期。這些方面內陸需要的是行政、司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去內陸或者南方一些比較貧窮的地方開廠,開公司,除了一些大公司不害怕外,小的民營企業都是心有餘悸的。根據,我在廣東了解的情況,很多民營企業都給那些地方給騙怕了。
二、產業更新,建立新的全球競爭優勢。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不要看到「收入」兩個字就只想到口袋裡有多少錢,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本質上說的是一個國家的產業升級的問題,比如一個新興工業國家,類似當年的亞洲四小龍或亞洲四小龍之類的,在初步工業化之後,製造業有了一定基礎,人民收入有了初步提高,就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這個決定了你這個國家最終是能登上製造業高端,還是永遠只能在中低端徘徊,能升上去的話,就是發達經濟體,比如亞洲四小龍,升不上去的,就是亞洲四小虎之類。
一個國家能不能完成工業化,能不能實現產業升級,能不能登上製造業的高端,這個涉及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人的勤奮程度,聰明程度,國家的戰略眼光,組織能力,而國家的這些素質最終還是取決於人,這個說多了就扯到種族問題上去了,所以就不多說了,簡單地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民族(注意我說的不是國家)具備這種能力,那麼中國人(準確地說是漢民族)是否有這種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都是華人為主)的經濟發展成就,通過觀察中國大陸過去幾十年的工業發展歷程,再展望一下中國未來高端製造業的前景,比如我們的高鐵,核電,能源,基建,軍工,航天,大飛機,通信、機床,還有國家正在強力推進的晶元製造、集成電路以及相關的設備(比如光刻機),我們並不難得出結論,中華民族肯定是世界上極少數能登上製造業頂端的民族。說到這裡大家肯定看出來了,我就是知乎上傳說中的紅粉了,雖然我沒細研這個紅粉是什麼含義,如果說熱愛自己的國家,看好自己的國家,相信自己的國家一定會做得最好就是紅粉,那粉就粉吧無所謂。
有人說現在中國的製造業最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人均gdp、人均收入還不如一些東南亞、南美國家,這個我承認,但是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這麼個問題,目前全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的總人口也不超過10億人,而且中國就有14億人,有人計算過,以世界60億人的規模,能站上頂端的發達經濟體人口最多也就十多億,這意味著我們實際上是在跟全世界的發達國家作殘酷的競爭,要麼拉低對方的水平,要麼徹底將其踢出發達國家的隊伍,而中國的發展環境之惡劣恐怕也是絕無僅有,自建國起就長時間被國際社會封鎖,到現在還無法從西方國家引進最先進的技術(相比較而言,日本到九十年代還是一個技術純進口國),我們還有世界最多的鄰國(其中不乏各種2B、白眼狼),最漫長的國境線,最多的邊境糾紛,14億龐大的人口,要知道讓1億人富起來跟讓10億人富起來,這個難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比如台灣,也就2000萬人口,靠發展一些代工業就可以發達了,韓國4000萬人口,光靠代工就有點嗆了,韓國得發展大企業,大財團,得打造品牌,才能發達,相對而言台灣基本上沒有品牌,日本1億人口,難度顯然更大,日本在幾乎所有民用產業中都做到了高端,才達到了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中國14億人要怎麼才能發達?可想而知,那得在所有的工業門類,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工業還是農業,飛機還是襯衣,都得做到世界頂尖,恐怕人均指標依然不能跟瑞士、盧森堡這類的小國相比,但人均指標並不能說明所有問題,中國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取得今天這樣的發展成果,這基本上是地獄難度了,我不相信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辦到,別說什麼日本,四小龍之流,都是美國一手喂大的,準確在說是美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產物,台灣的代工業,韓國的電子,汽車,造船,哪個不是美國扶植起來的,日本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說中國人不用在那些人均指標面前自慚形穢,世界上沒人會認為中國不如智利或是秘魯,加油干吧,二十一世界是屬於中國的
可以落入中國特色中等收入陷阱,順便向拉美式中等式收入陷阱拔刀。
因為我們要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中等收入陷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當國家能夠真正實現產業升級,能夠對幾乎所有的高端產品實現自給自足,我看不到這個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工科生,經濟學小白,只是提供一個其他的看問題的方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第13個五年規劃的綱要和內容。
10個任務目標
分20篇 80章 來布局
165重點工程
產業轉型升級直接調動一億以上人口。
任每個省,每個市,每個縣,每個相關單位,相關公司都是有任務有目標有考核的。兩個一百年。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偽命題。
中等收入陷阱對應的都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家
中等收入陷阱對應的都是「在全球化分工中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國家;
中等收入陷阱對應的都是「工業化不完整」國家
其實,中等收入陷阱是發達國家養羊然後殺羊之後給羊的一個解釋。
問題是,想殺中國這隻羊,發現丫是披著羊皮的獅子。我覺得先要知道這些國家為什麼會落入中產階級陷阱 一方面是因為貧富差距過大 另一方面是因為在低收入時期過度依賴低端產業 過度依賴低廉勞動力來發展經濟 當人均gdp達到中等水平時低廉勞動力的優勢就消失了 呢些外資工廠就會搬遷到其他國家 而這時你的高科技產業又無法與上層發達國家競爭 低端代工行業又無法與低收入國家競爭 這樣就會造成發展停滯不前 也就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還有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呢就是呢些長期壟斷行業的利益團體阻礙經濟改革。 所以到這裡你認為中國佔了幾點。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諸位有想過沒有,為什麼TG在沒有任何先例可參照的情況下,能走的如此成功,並超越蘇聯、甩開日本、直逼美國?在20世紀美國崛起之後的歷史上,有沒有同樣的案例?
突圍已固化的世界格局,以任何國家不曾有的速度追趕資本主義頭牌,真的是因為運氣嗎?怎麼全世界那麼多國家,比如1949年遠遠比中國發達的印度、1930年即躋身發達國家的阿根廷、1970如日中天的蘇聯、1980年極度發達的日本,都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國能做到?中國在這個追趕的過程中,一定是做了一些深度的思考,制定了獨特的策略。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深入思考題主的問題。拉美國家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其真相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詞語是哪裡來的,「中等收入陷阱」,最早出現於世界銀行為總結亞洲金融危機十年來東亞經濟表現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報告題為「東亞經濟的復興」,於2007年出版。該報告用一小節闡述了關於東亞經濟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但如果是形容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什麼不叫做「美國金融狙擊戰」,而叫做「中等收入陷阱」?
世行把泰國的問題歸納為,基礎設施薄弱,缺乏人力資本的積累,教育和科學技術滯後。這些世行的大佬們,頭腦精密,學歷高高在上,在總結別國經濟問題上,就這個水平?馬來西亞,所謂的原因是,它依然在使用1970年制定的「新經濟政策」(NEP)。而美國這個罪魁禍首,在「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詞語的掩蓋下,悄悄撤退的乾乾淨淨。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詞語,在廣大西方背景的經濟學家推廣下,又和拉美掛鉤了。
拉美國家,其實質,沒有一個真正的所謂獨立國家。
都是美國提線木偶代理統治的殖民地,它們不需要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更應該叫做「美國的豬圈」。弄清楚以上問題了,中國會不會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不是會清晰一些了?
還不夠。
還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世行是個什麼玩意?世行是美國式的經濟政策宣傳機構、換取他國利益籌碼的放貸機構。世行真是做學術研究的機構嗎?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人均國民收入(GNI,基本等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低於1006美元的為低收入國家,高於12275美元的為高收入國家,介於兩者之間的為中等收入國家。也就是說,從1006美元到12275美元的都是中等收入國家(其中3976—12275美元為中上等收入國家),目前世界上有86個國家或地區屬於中等收入的範圍。那麼,是人均國民收入剛剛達到1000美元多一點的國家容易落入「陷阱」,還是人均國民收入已經超過一萬美元的國家容易落入「陷阱」?世界銀行沒有說,也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知乎討論的轟轟烈烈的人均GDP數字。
又是一個足夠大的坑。不同國家人的生活水平、發展模式、物價水平、文化背景,都不同,這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潛力有多大。用一個數字進行衡量和定級,不是搞笑嗎?
比如說,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教育水平、工作時長、消費模式、進出口產品的類型,都有巨大的區別,中國均8000美元的時候,只需你稍作研究,就會發現,比俄國人均8000美元的潛力大得多。
那為什麼在世行眼裡,這兩個國家一個水平?在更多人眼裡,中國的人均GDP低於墨西哥,就比墨西哥要差?我不得不貼出以下文章:
「為什麼要作社會經濟調查?我們就是這樣回答。因此,作為我們社會經濟調查的對象的是社會的各階級,而不是各種片斷的社會現象。近來紅軍第四軍的同志們一般的都注意調查工作了,但是很多人的調查方法是錯誤的。調查的結果就像掛了一篇狗肉賬,像鄉下人上街聽了許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頂上觀察人民城郭。這種調查用處不大,不能達到我們的主要目的。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社會各階級的政治經濟情況。我們調查所要得到的結論,是各階級現在的以及歷史的盛衰榮辱的情況。舉例來說,我們調查農民成分時,不但要知道自耕農,半自佃農,佃農,這些以租佃關係區別的各種農民的數目有多少,我們尤其要知道富農,中農,貧農,這些以階級區別階層區別的各種農民的數目有多少。我們調查商人成分,不但要知道糧食業、衣服業、藥材業等行業的人數各有多少,尤其要調查小商人、中等商人、大商人各有多少。我們不僅要調查各業的情況,尤其要調查各業內部的階級情況。我們不僅要調查各業之間的相互關係,尤其要調查各階級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調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種社會階級,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要明了各種階級的相互關係,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後定出我們正確的鬥爭策略,確定哪些階級是革命鬥爭的主力,哪些階級是我們應當爭取的同盟者,哪些階級是要打倒的。我們的目的完全在這裡。 」
1935年,主席在反對本本主義文章上,嚴肅的批評了那些思想僵化、習慣於按圖索驥的人,開篇即說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說的就是世行。
世行這樣的地方,哪裡有一點實際性的調查工作?只是習慣性搞一刀切。哪裡懂中國的情況?怕就怕中國所謂的專家們,瞎跟著世行起鬨,把問題複雜化。更加重要的是,回到開篇,為什麼TG一路上戰無不勝?
這是因為,歷史上,TG上過太多的當,踩過太多的坑,不過這些教訓使得隊伍迅速的成熟起來,並在主席的理論指導下,把問題體系化,藉助強大的政委體系,把核心價值觀傳遞到全黨,最後,成為了TG可學以致用的思想武器。
1926年,共產黨前途茫茫,陳獨秀把滿腹希望寄托在國民黨身上,批評毛澤東做農民運動,並限制做土地改革;另外,張國燾轟轟烈烈的開始學習蘇聯,發動城市工人進行暴動。1927年,主席在戴述人等陪同下,身著藍布長衫,腳穿草鞋,手拿雨傘,考察了 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歷時三十二天,行程七百公里。寫成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儘管這篇文章被國際共產進行了翻譯與發表,但在黨內仍然受到無視。9月5日,在張國燾的建議下,計劃發動長沙暴動,主席認識到,當時全國革命形勢已走向低潮,反動軍事力量在各處都大大超過革命力量。從湘贛邊界來說,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本來就很薄弱的兵力又分散使用,各自為戰,行動並不統一,進攻目標卻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長沙。
主席帶領一部分隊伍在瀏陽文家市「議決退往湘南」。隨後,主席開闢了井岡山根據地,經過一年多來的井岡山對敵鬥爭和實地發展,毛澤東根據工農武裝割據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進行系統的總結,作出新的理論概括。
他在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一月先後寫成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兩 篇重要著作,便是這種總結和概括的集中表現。這裡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合適的策略,來總結髮展。
後面複雜的過程就不說了,李德的坑,王明的坑,張國燾的坑,一次次把TG逼到絕境,好在紅軍一一挺了過來。在1937年,主席利用難得的閑暇時間,寫成了實踐論與矛盾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原來人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例如有些外面的人們到延安來考察,頭一二天,他們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觸了許多的人,參加了宴會、晚會和群眾大會,聽到了各種說話,看到了各種文件,這些就是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繫。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也就是延安這些各別的事物作用於考察團先生們的感官,引起了他們的感覺,在他們的腦子中生起了許多的印象,以及這些印象間的大概的外部的聯繫,這是認識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們還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論理(即合乎邏輯)的結論。
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概念同感覺,不但是數量上的差別,而且有了性質上的差別。循此繼進,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就可產生出合乎論理的結論來。《三國演義》上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們普通說話所謂「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腦子中運用概念以作判斷和推理的工夫。這是認識的第二個階段。外來的考察團先生們在他們集合了各種材料,加上他們「想了一想」之後,他們就能夠作出「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是徹底的、誠懇的和真實的」這樣一個判斷了。在他們作出這個判斷之後,如果他們對於團結救國也是真實的的話,那末他們就能夠進一步作出這樣的結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能夠成功的。」這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在人們對於一個事物的整個認識過程中是更重要的階段,也就是理性認識的階段。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到達于思維,到達於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繫,即到達於論理的認識。重複地說,論理的認識所以和感性的認識不同,是因為感性的認識是屬於事物之片面的、現象的、外部聯繫的東西,論理的認識則推進了一大步,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繫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上,在周圍世界一切方面的內部聯繫上去把握周圍世界的發展。 這種基於實踐的由淺入深的辯證唯物論的關於認識發展過程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以前,是沒有一個人這樣解決過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第一次正確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唯物地而且辯證地指出了認識的深化的運動,指出了社會的人在他們的生產和階級鬥爭的複雜的、經常反覆的實踐中,由感性認識到論理認識的推移的運動。列寧說過:「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非瞎說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認識過程中兩個階段的特性,在低級階段,認識表現為感性的,在高級階段,認識表現為論理的,但任何階段,都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階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是TG最寶貴的財富,是中國走向成功最重要的經驗。
哪有什麼「中等收入陷阱」?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好在我們有理論武器和實踐經驗,來解決林林總總的問題,不斷發展。這是我們需認識世界,最重要的哲學思想。GDP是你給老闆掙得錢,人均收入是老闆給你的工資,好多人連這都不懂還要酸國家,小資產階級還能幹出點別的嗎
人均GDP16年或17年就會追上俄羅斯和巴西,比較他們是負增長按IMF的數據來,人均8000,平價人均14000,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國,人民幣明顯是受低估的,這也是為何從基本面上來說,人民幣不拘於兌美元大幅貶值的空間。 並不覺得大多數中國人生活水平會比保加利亞委內瑞拉墨西哥巴西差,那些吹南美的公知,你們知道阿根廷已經窮到空軍只剩螺旋槳飛機了嗎?之前買的國民警衛隊的二手飛機,發動機開到全部報廢。巴西今年衰退4%,也不知道算沒算上通貨膨脹。 你們覺得東歐南美都比中國強,那你願意下輩子投胎去那嗎?見過什麼叫做沒有希望的地方?中國人還能去工廠打工,就算累也是穩定收入,人家就只能賣點礦石開開飯館當點苦力販點毒,中國一個去產能,那邊就要餓死人了!簡單轉一個數據
2015年,中國各城市生產總值(GDP)發布,根據各城市2014年年末的人口數據,《2015年中國城市人均GDP排名》,除台灣省外,全國共有約135個城市(包括直轄市,地級市、州、旗、盟和省直管市縣)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7943美元),較上一年減少2個。今年進入榜單的200個地市人均GDP門檻為3.42萬元。
從排行榜來看,中國內地人均GDP最高的是鄂爾多斯市,人均GDP達33344.43美元;排名第二的為克拉瑪依市,人均GDP為27600.78美元;排名第三的為東營,人均GDP達26393.08美元。共有10個城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與上一年持平,77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較上一年減少5個。
從經濟發展均衡度來看,各省除台灣外,僅有浙江和福建發展相對較為均衡,所有地市人均GDP均超過全國平均。人均GDP最低的市州來自新疆,約1701美元。
按照世界發達國家人均GDP標準1.5萬美元以上計算,達到發達國家標準的城市共計有31個,較上一年增加1個。但有8個城市主要是因自然資源的豐富,從綜合發達程度來看,深圳、廣州、蘇州位居前三。
省會和直轄市中,廣州人均GDP最高,南京和長沙排名第二和第三,人均GDP最低的省會城市仍為廣西南寧,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西寧市人均GDP位居省會城市倒數第二。其它省會城市人均GDP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如果你改變不了你的家鄉,你可以改變自己生活的地方,以上。2015年中國城市人均GDP排名TOP200座城市
百度了一下,「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階段)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轉變,導致新的增長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不足,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問題集中爆發,造成貧富分化加劇、產業升級艱難、城市化進程受阻、社會矛盾凸顯等。」最重要的就在於產業升級困難,只有產業實現升級換代,才能更多的創造出高收入的職位,提供中產階級產生的源泉。
前提: 人均gdp達到世界中等水平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階段,在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1月19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5人均GDP為5.2萬元,約合8016美元,符合中等收入前提。再看一下表現1.貧富分化加劇先引入基尼係數定義: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佔的百分比。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2003年是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為0.462。中國連續十多年基尼係數都超出警戒線0.4,收入分配差距每年都很大,那麼經過十多年富人累積的資產會比窮人越來越多,也就是說貧富差距嚴重,貧富分化加劇。再加上升學教育就業分配等方面階層固化嚴重,底層人民的上升渠道越來越狹窄,這也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的原因。2.產業升級艱難。這個更不用說了,中國錯過了08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最佳產業轉型時機,用10萬億投資拉高了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導致房價和租房成本的上升,再加上近幾年廉價勞動力資源越來越減少,人工成本上升,製造業快被逼上了絕路,生存都艱難,更別提企業轉型發展高新技術了。(窮的都快餓死了,你說讓我自費學習高雅的藝術深造?)製造業由於租房等成本的上升會進一步壓低人力成本,那麼工作在製造業的普通底層人的勞動分配收入會堅守,勞動之外的資本如房子土地等的資本升值增加,會使得只能付出勞動沒有其他資本的普通底層人收入越來越低,而擁有房子土地等其他資本的富人越來越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呼應上面所提1.)3.城市化進程受阻這個我還沒找到數據,等我慢慢分析,城市化進程中確實問題重重,比如說把農民拆遷後趕進樓房,實質上農民工還遠遠沒有融入城市,城市對他們的各項基本設施和服務保障還原因不高這也是城市問題多發和混亂的原因之一4.社會矛盾凸顯。這個就不用多說了,隨便百度一下或者看新聞就會發現—貧富差距擴大、官民關係緊張、勞資糾紛增多,貧富懸殊,人際關係緊張,資源壓力大,環境污染,醫患矛盾,就業矛盾突出,升學矛盾等,底層人的怨氣越來越重,暴力事件頻發。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也就是通過勞動分配所得收入在gdp 中所佔比例太低,而非勞動其他資本積累收益如房價在收入分配中等所佔比例太高導致的,富的人越來越富,窮的人越來越窮,zf空喊社會主義的口號,卻沒有收入分配調節的有效行動措施,再看西方所謂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所謂的高收入稅收,遺產稅等稅種來調節高收入人群,我國卻沒有,我國保障制度做的遠遠不夠,民間福利組織也備受打壓排擠,而官方福利組織則不作為,官僚氣太嚴重,(知道么?每年某福利組織都像政府事業單位攤派捐款任務,每個人都得捐一定的數額。甚至有的單位硬生生從工資里每月扣,美其名慈善meiri捐)。哎呀,嘮叨的太多了,從這幾方面來說,中國滿足了人均中等收入前提,在表現方面也基本滿足條件,所以確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是至於能不能出來未可知。這問題下的回答,尤其是那個高票答案都是什麼鬼,全是中二少年么?
以為自己有主角光環?中國特殊論早特么在十年前聽爛了,金融危機後全閉嘴了。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這是老答案了,懶得再貼一次了,中二少年們,等你們畢業,有持續多年的
不景氣日子等著你們呢。
下面是財政部長的原話:
如果我們在下大力氣進行結構調整,也就是經濟學上的結構改革,中期增長有可能達到6.5%—7%。這是一個需要努力奮鬥去實現的比較樂觀的前景。但是,我們也有另一種前景,即今後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我甚至覺得是五五開。什麼是中等收入陷阱?實際上是停滯陷阱,但是容易發生在中等收入階段。1050美元到1247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5500—12470美元,是中等偏上,我們現在就是中等偏上。拉美一些國家和東南亞國家,也是在這一階段停滯的。
為什麼我們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非常大?我剛才提到,我們的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下降來得太快。五六年前我們還在談論劉易斯拐點,很快就發現勞動人口絕對數量開始下降;老齡化,即65歲以上人口佔比快速上升。據社科院的研究表明,從老齡化比率從7%上升到14%,世界平均時間是40年,我國是23年;14%上升到21%,世界平均時間是50年,我們是11年。勞動力人口以每年二三百萬人的速度下降,要降20年。
這是財政部部長的原話,然而,很多人似乎沒有能力去認識一點,或者沒有勇氣去接受
這一點。說句不客氣點的話,這些人要麼蠢,要麼懦弱。
蟹邀。
http://money.163.com/15/0501/12/AOHGM1AC00252G50.html
黨報的說法和財政部部長的說法完全相反,至於是財經口的幹部有節操水平高還是宣傳口的幹部有節操水平高,大家自行判斷。
2012年開始,16歲-60歲的勞動人口開始減少,但同時全要素生產率增速
十三五期間進一步暴跌到2.7%,而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都是要在職人員負擔的。
http://finance.jrj.com.cn/2016/01/11053020384208.shtml
顯然,樓部長說的更靠譜,不可能一詞本身就是扯淡。
上面提到的問題,部分理論上是無解的(出生率問題),剩餘部分理論上有解,
實際上沒戲。90年代楊小凱和林毅夫的那場著名爭議實際上給出了答案,他們都是
對的,只是兌現時間不一樣罷了。
注意限定詞,拉美。沒說過不會陷入日式的吧。
所以還是有可能會落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等收入陷阱」么…
—————————————————既然題主更了那我也更一個我覺得難,原因么,一張圖就能說明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