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運營目前最急迫的需求是什麼?
小女子互聯網運營汪一枚,我司在做關於社群的工具產品。最近一直拚命研究社群,社群有很多種類,學習型類的,興趣類的,形式上還是依託於微信和QQ群,那麼如果基於大量成員做社群的直播分享,以及碎片化場景的H5 是比較急迫的需求嗎???希望大咖們能給提供一些建議~~跪謝!
謝邀,以下內容選自SocialTalent公眾號文章,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社群運營該玩些什麼?內容、活動、增值服務是核心SocialTalent
在人類發展早期的部落時代,部落成員在狩獵後所有人都會圍在火堆旁烤火、吃肉、手舞足蹈,交流感情。同樣,一個社群中大家也需要圍在一起做些什麼?
如何設計開放規則讓社員參與社群日常運營中,是擺在品牌社群運營者面前的最大問題,從內容、活動和增值服務這3方面下手是目前運營較為成功的品牌社群的常規做法。
難題1:社群內容
著名人類學家,英國牛津大學的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過「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路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而精確交往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為20人左右。該定律認為,這是由人的大腦新皮層的應對能力決定的。
現在很多社群(特指基於IM產品)動輒數百人,已經產生了信息過載的現象。一個二三十人的私密小群每天的信息量並不比一個兩三百人的大群少多少,至少量級上面差不了太多。前者可以輕鬆每幾百條,後者頂多就千來條。歸根結底都是在向我們闡述社群內容在社群中的重要地位。
群內互動量越多,人均信息量越低
吳曉波在一次演講中也說到運營好社群有三點是運營者必須注意的:
1、做有態度的內容,聚集起人氣與共鳴。
2、要做圈層化互動,讓社群產生大規模的互動,可以幫助創業者價值得到反饋。
3、從共享中互利。每個人在社群中是一個獲利者,也是一個貢獻者。通過共享和互利,讓這個社群變得更加長久。
因為產生了有態度的內容,讓社群中爆發大規模的互動圈層效應,最終點燃社群成員的共享激情,從而使得社群實現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內容是一切社群活動的核心驅動因素。
社群內容的主要來源:1、品牌方針對產品、活動的推廣文章;
2、群成員的轉發文章;
品牌社群中的內容,其價值在於:1、活躍群內氣氛;
2、引起討論、交流;
3、社群成員所在公司的內容推廣需求;
案例速覽
羅輯思維在社群內容上的變遷也值得細細思量,但是從操作上還有一定難度。初期,邏輯思維更多的是以80、90後時代的年輕人為用戶主題的內容在初期體驗的以"U盤化生存""人格魅力體""互聯網思維"等諸多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定義,引起了一場思維革新的社群運動。
80、90後人群是互聯網用戶的主體人群,羅輯思維以讀書求知為主要的內容出發點是完全符合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當下生活的一種生存需求,依託節目自身知識的加工能力,在傳達觀點和正能量上促進了社群的裂變式發展。以移動互聯網新式社交為出發點,集合相同認知的人群,在助人的同時也完成了第一次的品牌背書。
羅輯思維在實行付費制度後,也從之前的知識社群開始變成了商業社群。同時它的內容方向也有了相應轉變。銷售《羅輯實驗》的圖書包、羅輯思維全國巡講、李冰冰黃曉明任泉"Star VC"、雕爺徒弟、柳傳志柳桃,這一系列具備鮮明的商業化特徵的企業經濟順勢開啟。利用自身的品牌影響力通過內容和活動的相輔相成進行商業化的變現。
難題2:社群活動除了上面提到在內容層面力求打通社群成員和社群、社群成員之間的強關係以外。社群活動是另一個可以充分調動社群成員參與積極性的項目。
社群活動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從線上的角度說,品牌社群更多的是以線上分享為主,輔助發紅包、開放社員自主組織線下活動的許可權。邀請一些可以作為分享嘉賓的朋友,在群內和大家互動,最後形成一份書面內容分發給群成員。這是最簡單的一個線上分享形式。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分享之前的預熱、分享過程中的環節把控、秩序把控,以及會後的群成員反饋。
另外線上的分享也可以細分為話題分享和乾貨分享。所謂話題分享,即需要一個人作為話題發起者,然後再品牌社群內開啟無差別集體討論,每個人都可以是分享者;乾貨分享,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分享者為主,分享人針對特定主題集中闡明觀點,群內其他成員在適當時間提出個人問題或觀點,由主講人進行解答。
在線下部分,品牌社群可以組織的活動就更加豐富了。比如可以做線下分享、帶大家做一些輕量的戶外活動、探寶遊戲、體育運動等。線下和線上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可以更好的將虛擬的弱關係轉變成現實的強關係。社群沒有線下活動,社群成員很難了解彼此,自然不願意在群內釋放自己。
其他可以參考的社群活動1、眾包、眾籌:分工協作,高效率完成一項大家相對普遍感興趣,但存在一定難度的社群活動;
2、聚會:類似江小白、邏輯思維,社群成員將將弱關係轉為強關係,從而增強社群成員粘性。是提高社群活躍度的有效方式之一;
3、接龍:開展例如紅包接龍等輕量遊戲項目,策劃活動在品牌社群內引起傳播。
案例速覽
STC是專註於為一線營銷從業者提供專業知識分享平台的社群組織。STC每月都舉辦相關主題的線下沙龍活動,並邀請在相關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嘉賓作為現場分享人,同時為了輔助線下活動,我們也會在線上專門開闢出入口讓更多的不能來參加現場活動的朋友找到和來到現場同等感受的直播通道。
在線下活動中,將線上的粉絲調動起來,從而在線下讓粉絲之間相互熟悉,同時也能讓粉絲更好的認同STC的品牌價值,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STC的行列。
同時STC也通過眾包的方式完成國內第一本由社會化營銷者撰寫的新書《連接——移動社交時代的營銷新規則》。該書完全由社群成員完成,大家參與新書的創作、校對等全流程工作;聯合秀米眾籌微信編輯器;成立STC研究中心;網羅金牌技術合作夥伴等方式充分調動社群成員參與積極性。並通過每周優質內容,達到內容和活動對品牌的正面推動作用。
難題3:提供增值服務社群除了常規的內容和活動之外,還需要有一些可以提升品牌社群整體價值的衍生產品——增值產品或服務。
增值服務的另一種說法可能大家會覺得更加熟悉,那就是福利。大家都玩過的發紅包算是一種福利,同樣也是社群的增值服務之一,但是這種初級的增值服務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徵,說的直白些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發紅包,品牌社群如果經常在高一些非常初級的增值服務,勢必將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
那麼問題來了,品牌社群應該怎麼開發一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移植到品牌社群中呢?
在探討社群運營之前,需要明確我們應該選擇QQ群還是微信群作為品牌社群的主陣地。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二者的不同之處,從而為品牌決策提供必要指向性。
另外微信群的使用場景主要集中在在移動端,而QQ群的使用場景則更多集中在PC端,這就表明QQ群在內容呈現的可追溯性要優於微信群,也更容易形成沉澱。
案例速覽
我們來看一下「和秋葉一起學PPT「學習社群在增值服務究竟給社群成員提供了哪些有益嘗試。
由於社群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在群規設置上,秋葉規定了三點:
1、入群要編號;
2、入群全體禁言;
3、修改字體字型大小和顏色,便於和老師發言區分。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強調這是學習答疑群,不是交友群,從定位上圈定社群提供給成員的服務僅限於學習。對於愛學習的人,秋葉提供了兩個福利。
1、群里有編號LS(老師)開頭的人負責答疑,你有問題,可以通過QQ小窗回復,這樣也避免了刷屏;
2、第二我們每周五安排人進行話題分享,話題分享我們都嚴格把關,確保質量,學員參與一次體驗很好,就認可這種福利。
除了小窗答疑,定期周五分享外,秋葉還做了三件事情:
1、組織群員參加我們發起的微活動,比如在2014年,我們邀請大家參加一頁紙PPT大賽,在2015年,我們每周開展一次#群毆PPT#的動手活動,動手優秀的人還給打賞。
2、定期通報一些乾貨,比如京東有贈書券活動,比如有一些精彩的好文章,我們通過群告訴大家,這些東西大家通過群獲知並不反感。
3、如果有新課程上線,我們會通知群員,而且會給老學員提供一些額外福利,很多群員會基於對我們課程和服務信任,繼續購買。
以上無論從內容、互動,還是增值服務,都是在講做社群運營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想清楚成員究竟興趣點在哪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每位成員的積極性,達到品牌宣傳的目的。
作者:Social Talent Circle @ Mars
版權聲明:本文為STC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我認為最急迫的需求是,不要帶太明顯的功利心去做這件事情。改變思路很重要,目前做社群大多是本著建個公眾號或者微信群,通過一些模式化的方式拉粉(比如說關注送紅包,開微課什麼的),然後開始賣自己的產品,缺很少人願意一個一個用戶的去維繫好,這些人為什麼要加入,加入對這些社群成員的好處是什麼,如何讓他們能有粘度,這些才是急需思考和明確的問題。
做了個兩個社群的PDF電子書,在我的公眾號 "社群那些事" (ID: wenbin-pr)里可以下載:
- 回復關鍵詞「案例」,可下載搜集到的各類社群商業模式,教你如何變現你的社群
- 回復關鍵詞「手冊」,可下載從定位到變現的社群實操手冊,教你如何從0到1打造一個社群
謝謝邀請。
在我的專欄文章里,有對如何運營社群的系統描述。
- 例如,如何把社群當成一個產品來運營: 做自己社群的產品經理 -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 為什麼做了直播群分享,社群還是半死不活: 做了那麼多群分享,你的社群還是半死不活? -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 做不到這四點,社群營銷就是扯淡 -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 社群的趨勢: 2016,你的社群還會存在嗎? -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 對待社群成員的態度: 你有多久沒把粉絲當人看了? -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 怎麼給社群取名: 怎麼給社群取個quot;牛逼閃閃quot;的名字 -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社群專欄: 一碗梁粉 - 知乎專欄
個人認為是做功能,活動,話題,互動,做好這些在做推廣,具體更具你運營的社區目標來判斷哪個適合吧。
做功能的主要目的只增加用戶的粘性,有時候覺得做社區運營和遊戲運營差不多的,不管是輕度遊戲還是重點遊戲,單靠遊戲本身或者社區內容本身去吸引用戶遠遠不夠的,很多社區都做起了做簽到,每日答題,每日抽獎這類型的粘性功能。
做活動個人建議做周期性或者是更具時間節點去做,這樣拉新,拉活效果也相對好些。比如馬上要到9月份了,可以開始考慮開學季活動。
做點有爭議性的話題,比如之前值乎,分答,小密圈之類,或者滴滴,Uber類,看用戶群體去做。
互動這個基本不用說,我相信所有的產品都運營小號或者小機器人在互動,前期互動一般都是開發團隊的人群,互動慢慢形成,一口吃不出大胖子。
推廣做H5,這兩年H5封的挺厲害的,存內容類型很吃文案,據數據分析,情懷類的H5傳播分享轉發高點。
感覺運營方式基本這些,就靠各自玩花樣了。內容做好在做推廣會比較好,不然拉新回來發現什麼都沒。
現在社群運營這個概念很火啦,成本低效果可能好並且與用戶有很直接的溝通,因此大家都在做。但是大家也不約而同地遇到了很多社群的問題。本文想通過紀實要要小朋友參與的一個名叫[搞大運營啪啪社]的社群作為案例(以下簡稱搞大),分析一下社群運營的一些心得。
一 儀式感:「登堂入室」的進入模式
很多社群運營人員總是盲目追求群里的人多,各種亂拉人,亂髮二維碼。但是其實對群的入口控制是很重要的,這個社群進來什麼人就決定了這個社群的生命力如何。
在入口上,搞大是怎麼控制的呢?我將它的模式稱為「登堂入室」。
如果你要加入這個群,你必須先加入這個群的預備群,他們稱之為「客廳」,在這客廳裡面先進行一輪篩選,複合標準你才會被拉入主群。所以,你要想入室,請先登堂。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盲目入群的流量,過濾掉無效流量。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其實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入群的儀式感,你來的不簡單,你走的也不容易,進入的儀式感越重,用戶離開的滯留力也對應越大。所以登堂入室是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一定程度上用戶的粘性。
除了這個,搞大自然也會強調大家改統一的名字啊/自我介紹啊之類的常見的儀式感的營造。另外,由於分享的內容實現會統一寫在石墨文檔中,當你的名字和你要分享的主題被寫上去,這種儀式感也很強。
二 參與感:全民參與的分享活動
搞大的底層運營邏輯就是入群(下面說的群都是說主群,即已經「入室」的群)的每一個人,都會提早擬好一個自己要分享的關於互聯網運營的主題,並且排序好誰先誰後。然後跟大多數分享群一樣,每天都會輪到一個人分享,或用語音,或用文字。在這個底層的邏輯上倒是沒有很特別的地方。反正就是一個以全民分享為邏輯的參與互動方式,實現基本的參與感。
三 組織感:不是群主一個人在管理
群主從一開始就在群內和自己熟悉的人裡面設置安排了很多管理員。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管理員的設置有很明確的分工,並且套用一個名稱體系,群主自稱班長,另設了組織委員/紀錄委員/宣傳委員等等,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猜測他們的職責主要是什麼,另外,更有趣的是,針對人人分享的參與邏輯,特地設置了很多個「字幕俠」作為對內容呈現和整理的幫手。
一個好的社群,就應該大家各司其職,有很好的組織感,組織中的人則有非常強烈的參與感,這個道理跟你做班幹部會特別有集體榮譽感是一個道理,正好,他們也引用了班級委員會的套路。這個組織方式很有效,班長不在,群組織仍然能正常運轉。
四 歸屬感:或許你會因為在這個群里而自豪
歸屬感通常是社群中最玄乎的一件事,卻也是最終最能長期留住用戶的一個核心元素。沒有一個很具象的措施完成了歸屬感的營建,更多的,我感覺歸屬感是在很多環節相輔相成中應運而生的。
比如你是班幹部,你肯定對這個社群產生了很強的歸屬感;你分享過你的話題,被大家追捧一晚,你或許也能產生歸屬感;你被篩選進了主群,你覺得比在大廳的用戶高一等,可能你也會有略微的歸屬感;時間久了你會有歸屬感;哪天你突然在別的群看到搞大的名號,你也會產生我是搞大的人的歸屬感……這樣說起來好像歸屬感很容易營建似的,其實不然,正是沒有一個核心措施能絕對到達歸屬感,這才是最難的一件事,點點滴滴的累積最終實現用戶的歸屬感。
五 共振:頭尾相顧地刷存在
我特別在意共振這件事,用大白話說就是社群最好是養成習慣讓大家約好在一個時間一起到社群來做一件事,跟秒殺的道理差不多。搞大這方面也很正規,每天晚上八九點都會有一次分享。一般社群的共振可能也就是每天一次這樣的活動。但是搞大其實做得更多。除了晚上的那一次大共振,每天早上還有一次搞大的晨報,播報昨天這一天內行業的相關資訊,作為每天早上大家上班前的一次小共振,早上資訊信息(輕)+晚上乾貨分享的方式(重),一天的頭尾都振一次,不讓你強烈的感知到它的存在都難。
六 總結:不沉澱點內容一切都是海市蜃樓
很多群做的運營很輕也不深入,偶爾產生了好內容,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是作為一個社群,走向社區式的內容沉澱,才是積累價值的核心辦法。所以針對每一次分享,都會有專人幫助整理分享內容,而且整理反饋速度極快,一般當晚的分享內容,當晚就會有專人整理好發布到群里,當然,這個專人也是群里的用戶志願者(貌似就是「字幕俠」,這點我已經模糊了)。
在這些基礎上,搞大也逐漸開始運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群內的運營高手專門負責內容的營建,以運營方面的乾貨為主。
七 衰弱:一切生命體皆有生命周期
搞大雖然滿足了幾乎所有社群的運營要素,但是最終還是難以避免地走向衰弱。就我個人揣測,其中的衰弱有以下幾個原因:
主心骨力量削弱:群主因為忙於創業籌建開始無暇顧及社群,另外可能運營這種純興趣目的的社群產生了略微的疲倦感。領袖的放鬆,也自然會影響社群的氛圍和運營組織的運轉。
社群內部出現「圍城」:因為是以運營技巧/經驗為內容的分享,社群內很容易慢慢地自建堡壘,也就是大多數人只看不說,有些可能不敢說,至少極少數人又看又說。當然,實際參與說的人佔20%或者更少是社區的常態,但是對於社群來說,這種逐漸增強的壁壘營造了一個城中城,城內的人還是很high,但是城內的人也有的開始走向城外,而本來就是城外的人,沒有任何衝動要「進城去」。
這個生命體缺少新城代謝:將社群看作一個生命體,她必須要有自然的新陳代謝,應該有合適數量的新人流進,有合適數量的人自動退出,河流的活躍肯定大於湖畔。這個機制上作為群成員,要要似乎沒有感受到合適的新陳代謝系統。
雖然我列舉了很多可能衰弱的原因,但是其實我一開始就說了,最主要的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社群本身就是有生命周期的,沒有社群是長期不死的,從一開始制定社群的底層開始,就已經大致決定了這個社群的生命周期,而良好的合適的運營控制與干涉,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長生命。這個道理應該就是閻王讓你8點死,神醫(運營)可以使勁渾身解數讓你活到12點,但是你也絕對活不到明天。所以倒不用糾結死的問題。
八 拯救:嘗試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在哪裡
在運營方察覺了社群的衰弱跡象以後,立馬在群里出現了關於如何振興社群的大討論。雖然有很多爭執,但是群主最後還是採納了包括要要在內一些同學建議開始嘗試激活老用戶。
要要在群里提出的意見是覺得社群的參與感比較薄弱,其實就是上面提到的「圍城」導致用戶不願再進入活躍之城,為了「拆牆」,我們應該降低門檻,以輕互動的方式嘗試充分互動,讓原來無話可說的人忍不住想參與討論。
於是,要要的納諫得到了班長的採納,隨後領受到「班長」的命令,負責每日社群話題的營建。在這裡,你會發現,為什麼包括要要在內的人會獻言獻策呢?因為,有歸屬感。這就跟「城春草木深」的時候你覺得你是國家的一份子要奮起救國是一樣的,因為你對國家有歸屬感。
次日,要要按時組織了討論,討論效果良好,調起參與討論的用戶估摸有個10來個的吧。再次日,討論依舊,效果依舊良好。班長同時也會私下溝通,與我提出一些組織意見。可見,對組織人員的溝通班長是一直悄悄在做的。這也是這個大機器運轉的紐帶。
九 再生:這次是破繭成蝶還是垂死掙扎
在要要開始實行改革新政後3日左右,班長最後還是宣布自己無力運營,要解散本群。這個時候,全群爆發救亡運動。很多之前壓根就沒出現過的人都站出來表達了自己對搞大的感謝和感情,希望不要解散。呼聲高漲,幾十人在群內請願。社群前期營建的歸屬感之強可見一斑。
於是,有原來的主要組織參與成員站出來決定接管搞大。新政很有魄力,首先是「大清洗」。新群主重開新群,讓還在活躍,願意留下來的同學到新群去,並且入群需繳納9元的入群費,再次提高門檻篩選用戶。雖然這樣拋棄不活躍的老用戶的方式值得商榷,但是這樣做或許確實是最有力的復興之法,但是也攜帶著蛻變之陣痛,至於能否完成蛻變,實屬難說,在要要看來,是一次合理的賭博吧。
隨後,大量用戶擁護新政,有上百人支付9元的入群費用進入新群,舊群被解散。
至此,搞大完成革命和新政。
此次革命是破繭成蝶還是垂死掙扎,現在不得而知。因為要要跟其他幾個小夥伴一樣,因為不適應新的領導組織而在過後的幾天退出了搞大。
歡迎拍磚。以及歡迎共享你的運營紀實。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要要筆記]。
看情況會邀請你加入要要組建的運營群喲哈哈哈,聽說裡面都是運營高手。
一開始最好考慮到盈利模式吧,社群最後不盈利的話支撐不下去的。運營成本也大,而且一開始是免費無門檻的話,後續收費就難了。還有社群的管理,內容保持乾貨,活躍度,中心人物,刺激用戶自發產生內容這些也要考慮到?可以參考秋葉,羅輯思維等社群的方式
關於這個問題,
首先,請拋棄互聯網那套:找群或者建群,做群管,認真在群里發內容,引導討論,引導互動,發紅包引誘做任務這一套。
也就是第一個的回答,因為如果有用,社群運營就是太TM小兒科了,誰都能做了,事實上,我們見到的業內成功的有多少呢?
題主最關心的,社群運營最急迫的,無他,必須是:為要即將要運營的群體,找一個與眾不同的理由,只有酷,只有能讓身處其中的人閃閃發光,別人才願意和你玩,你才有可運營的人;
社群運營真不好做,業內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少,但其實歷史上,成功的社群很多啊(只是他們叫社團), 耳熟能詳的有:洪興幫,山口組,黑手黨,我黨早期,星巴克……
如果題主的目的,除了解決當前最迫切的問題外,還想繼續做好社群運營,那麼,上面提到的這些成功社團,他們可以提供你一些非常不錯的參考:
1、當然還是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加入社群的理由,原因,如上,這點,可以通過口號,加入門檻來體現。
2、人為設置陷阱,「打擊即成長」,凝聚社群中的人。 這點,B站興起很能說明問題,由於創始人與A站的決裂,帶來B站追隨者的空前團結一致,最後B站成為二次元的代名詞。
3、社群成員所獲得的,是一種全息化的體驗,不論提供的產品還是其他,在顏值,體驗上都是很不錯的,讓成員有一種幸運感;
4、 義氣、兄弟情,捨身成仁……這種流傳至今的江湖文化,不要以為是笑話,儘管這個社會越來越愛錢,但骨子裡,每個人保有一份俠骨柔情,我們愛這樣的人,是願意追隨這樣的人的,所以,社群運營者,作為社群領袖,是否在內心保有這份忠肝義膽的俠義精神,將會決定這個社群能走多遠。
當然,對你具體運營的產品不熟,所以,目標群體未必了解,希望上述內容能對你有用。
上面觀點在《不懂黑幫文化,談個P的社群運營》里有詳細論述,有興趣可以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68171
賺到錢
【社群運營】也成為一個趨勢,移動互聯的社群運營是個新領域,一開始很多機構依靠現有的新媒體、客服、市場、產品和電商等運營人員兼職做,未來5年社群經濟是2萬億市場,慢慢專業化和專職人員訴求越來越高。
談崗位,也跟行業特點有關係,不同行業領域的同一個職位,經驗技能要求並不完全匹配,也需要行業的更多認知,才會將社群與內容-媒體-用戶協同起來,並實現業務目標。
做社群並不單單是做社群,要為每個行業領域特定企業的業務目標做出貢獻。
就目前通過最新的互聯網社群運營招聘數據觀察,對社群運營的熱門招聘行業是: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教育培訓、電子商務、金融。
從地域角度,城市Top 5是: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廣州
進一步觀察,會發現,北京在教育培訓,杭州在電子商務領域對社群崗需求多,那麼對社群運營者的要求也是背後是不是有相關的在線教育、電商(平台電商、微商等)認知和經驗。
關於技能訴求,整理了拉勾和BOSS直聘目前為止的社群運營招聘職位描述,提煉熱點關鍵詞的詞雲分析,要求是比較豐富的。社群、用戶、活動、策劃、微信內容、產品、數據分析、線上線下新媒體、營銷、品牌、客戶資源管理電商、微博、O2O、社區、APP、網站……應有盡有,作為運營者更需結合自己的專長和所在領域的認知,一專多能、觸類旁通,協同工作、資源合作的能力,當事務繁雜的時候,一定要奔著企業的業務目標來梳理工作重點,以及相關的技能和資源要求。
社群運營,不限於渠道,更多是一個模式,落地到多渠道載體矩陣運營。但目前用戶對微信粘性大,據統計微信獨佔四分之一移動互聯網用戶使用時長,微信社群的運營成為各大企業尤其是初創、成長型企業的重點運營渠道,也同樣體現在招聘需求——如何通過微信獲客和深度運營,與電商、APP、Web等業務渠道結合,策劃用戶轉化路徑和最終業務目標達成方式。
整理了拉勾網和BOSS直聘最新的社群運營招聘數據,做了些社群崗位直聘,BOSS們的需求就是最直接的市場反應:社群運營職位招聘分析
社群運營最大的痛點在於管理成本高。最迫切的需求是能夠輔助管理社群的工具,幫助運營者建立有序的社群。
用戶已經厭倦單向宣貫式的傳播模式,轉而投向社群的懷抱。相信大家身邊都見過這樣的例子:如果告訴你現在有一個公眾號免費提供攝影課程給用戶,用戶恐怕不會關注;然而如果變成有一個免費提供攝影微課的微信群,會受到用戶極大的關注。
傳統的模式和社群模式,從信息獲取上並沒有很大差別,主要的區別在於受眾的角色。在社群中,受眾之間可以溝通,能夠表達自己,有參與感、存在感。
但是對於社群運營者而言,這就成了災難。同樣運營1萬人的受眾,如果是公眾號,我要做的事情只有每天輸出內容,隔一段時間在公眾號回復一些留言即可,無非就是幾千條留言的閱讀量;而到了社群中,1萬人的受眾分布在微信群里,至少要20個群,想推送一次到所有的群中,需要依次點開每個群,再轉發相應內容進入每個群中,工作量是原來的幾十倍,如果再進一步想了解每個人再說什麼事情,就更難了,需要讀幾十萬條聊天記錄才行。
總結一下,受眾喜歡的傳播模式是社群這種複雜的自由的組織模式,但這樣會造成信息爆炸,對社群運營者不利。
面對這個矛盾,社群運營者有很多方式來解決。有些人選擇用人力來運營,那就需要招聘大量的運營人員,分散到每個群裡面與用戶進行互動,解答問題。然而這種方式存在的問題就是,無法通盤考慮只能各自為政,並且服務成本很高。像我們服務過的一些客戶,他們有幾百個群需要統一管理,如果安排專門的運營人員,憑經驗需要數十人的專職團隊。這對於一個A輪規模的公司來講是很難承受的。
另一種解決方式就是使用技術。但問題在於目前市面上面向微信群等生態的社群管理軟體很少。我們致力於解決社群運營的痛點,打造了一款社群運營SaaS平台,面向幾十到數百群的社群管理,提供數據整理,關鍵詞回應等功能,產品叫群秘(http://qunzhu.me)目前只開放了少部分功能,題主可以查看一下。
這類方案目前還處在比較初期的階段,產品現在的樣子也不是我們最終的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技術逐漸走向成熟,隨著社群運營生態變得豐富,相信社群運營者將會在近期迎來社群經濟的極大發展。
QQ、微信群的社群運營都是小打小鬧,群體基數小,封閉性強,成不了什麼大氣候。社群怎麼玩,看看知乎怎麼做的。第一,角色定位要准(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生產什麼樣的內容。)第二,用戶基數是否能夠撐得起運營成本(功利心不要強,不要著急變現),第三、能為這個群體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用戶粘性)。做社群運營,個人更看好微信端。微信用戶集中,用戶使用時間和周期長,引流成本低,閉環可開可閉。
我覺得社群運營最關鍵的應當是怎樣讓用戶玩起來? 讓用戶的粘性增強。
利益相關:51見識,企業級移動直播工具。
上點乾貨
傳送門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可以深入理解下這個論題希望能幫助到你推薦閱讀:
※怎樣做好基於粉絲群體及各種社群的運營?
※哪些社群的影響力比較大?還有他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小米的前100個用戶現在在做什麼?
TAG: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