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TEDx珠江新城 2015大會的觀眾,是怎樣一種體驗?

關於這場TEDx: 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308665401300

作為本場活動的觀眾,從前期感知到活動當日,都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和體驗?


先吐槽幾點:

一、內容上:更多在講述一段經歷,有故事的不算太多

01、只講述了翻屋企是什麼?但為什麼會產生這個項目,今後如何去做,講的很少。

02、標識設計,講的案例過多,像中山那個寫字項目、管道設計項目講得太倉促,對主題深入未起作用,好像演講的也不太熟練,應該是準備不太充分。

03 、從哆啦愛夢入手,造成與程序猿的反差,這個故事的開場很棒,算是正常信息量最大的一個演講,並且這是一個idea從出現到實現的故事闡述。挺符合一個標準TED talk。

04、娟子姐的青番茄,是我唯一無法客觀評價的,因為跟她曾經聊過很多。如果真的提建議的話,可能是演講故事的時間線可以更清晰一點。這樣聽眾認知上就不會覺得後面東西太雜。

05、工廠藍領,這是本場最讓我喜歡的演講,從一開始的細節鋪陳到最後的情感結束,為我們打開了一道觀察所謂「農民工」的生活狀態。但在做直播時候,會發現有些例子提出了卻淡淡掠過,沒有深入。即鋪陳事實有點多。

06、義肢列印。我想可能是未準備好的緣故,總感覺意猶未盡,很多東西沒有講出來的感覺。純理科生的論證開場,但說到最終的成果的時候,邏輯線便亂了起來,便失去了深度。

07、有軌列車。明顯看到講者因為緊張而導致演講有中斷跡象。藝術如何接入公共生活,講了好幾個案例。但都未能伸入區闡述項目的初衷與影響。聽完的印象是時代美術館做了好多項目,但每個項目是什麼?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可能就不太清楚。

08、略微失望的演講。一個又一個的項目介紹,流於表面。除了第一個玩泥巴涉及一點情感訴求。後面的項目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了。

二、節奏上:環節安排有點不合理。

01、除了最後兩個都是公眾藝術相關,八個講者所涉及的角度和內容,在聽完全場後,未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全局觀,來梳理講者主題之間的關聯。以及他們與整個主題的關聯度。

02、邀請來的特邀嘉賓,我以為他應該是中場助興嘉賓。但實際上並不是,一曲結束後還有演講,講完還要在來一曲。佔有的時間過長,另外現場觀眾對這個環節的熱情,似乎沖談了對主題的關注。

03、現場放映的2個視頻,雖然很符合主題。但是現場分享環節中摻入放映。明顯看到現場的節奏被打亂。這是兩種不同的體驗,現場的混合,安排的點不對。下半場的看場看視頻還說得過去。而第一個視頻的插入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三、場地上:內場很牛逼,外場很狹窄

01、內場的光線、WIFI還有屏幕,做的都很贊。四塊屏幕的放置很方便後台觀眾觀看。現場直播錄像技術也超贊。

02、但外場太小導致排隊擁擠。本來應該交流的時間最終變成了排隊等食物。

總體來說,這是一場還比較成功的活動,每一個講者都講出了自己的內容,儘管有些只是在一個又一個介紹項目。但從整體主題策展上來看,覺得主題似乎成為了一個包容性特別大的題目了,即什麼內容都能扯上聯繫。另外節奏上和嘉賓排序上,還需要多花點功夫。

PS:現場播放的兩個視頻真的好贊。算上沼澤樂隊現場。這一次活動觀賞性特彆強。還有場內參與觀眾的水平與顏值都為這個活動加分。但涉及到觀點與內容,就會覺得差點什麼。期待第二期可以更好。謝謝安楊以及策展團隊的付出。

下面放出當天直播文字,未做任何修改。從文字中可以大概感知到現場聆聽時候,整個演講給我留下痕迹,有的演講只是簡單的事實累計,有的演講只是在介紹一個又一個項目,有的演講卻是一個很好的觀點和創想。

01

徐好好·城市遺產建築師

分享嘉賓是徐好好,來自華南理工的一位建築師。主題是「建築治癒城市」。

故事從荔灣區的西關所在的一個村子-畔塘談起。這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自然生活氣息的小鎮。是否可以引入一些新式結構呢?能為小鎮做一些新的嘗試新的改造。

看到那些已經衰老的建築,儘管他們還在堅強維持著鄉村的臉面,那些台階見證著我們對於這個城市的認知。屏幕上傳來一幅幅老式的圖片。

如果城市是黑底,那存活於中的人和家便是光點,最重要的部分。

故事從講者的朋友,一座老房子談起。這是房主祖母的診所,後來變成了一個種蘑菇的地方。嘉賓接下了這個改造的歷史研究和技術研究。增加了一些對於這種老宅的認知。從房子的規劃圖談起,引人注意的是房頂的一個亭子,因為採光和通風,成為一個特殊的地方。因為這個亭子,便有了光、空氣、水。這就是溫暖所在。

如何持久的去做舊屋改造,或者以老師身份去研究去認知這些老宅保護背後的點點滴滴。這種保育方式也需要一種中間力量,來調和這裡面的事情。因此一個社會組織便產生了,試圖堅持傳統遺產保育方法的同時,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個組織叫做「翻屋企」。

以回家的方式,重新對視這些生活空間結構。以及這裡的故事。不斷轉型固化再轉型的故事。組織也在平台上做了一些記錄,或是歷史,或是過程,或是計劃。這好像一種行為藝術。他們期待業主和老屋、專業和技術、管理和運營、關注和傳播等力量的加盟。來共建這個平台。這是一種邊想邊做的事情。一種積極的觀念。

02

吳瑋·城市標識設計師

第二位分享嘉賓是吳瑋,主題是〔標識設計如何成為建築最佳配角〕

他聲稱自己是上一個嘉賓的師兄弟,不過已經從建築設計轉去到平面設計。至於他是做什麼設計的,則要從女兒的回答談起,因為在她女兒眼中,爸爸是做廁所牌的,當然他也做地下車庫的標識。

從這種故事入手。來講述標識設計的重要性。做的很簡單,將柱子編上號,就更好的方便車主的認知。這便是功能性。

標識系統是幫助人們從此地到達彼地,並且知道迴路的設計。涉及字體、光暗等。

再回到車庫,可以用動物作為分區識別。也可以用動物行動方向作為指引。另外一個項目,「請孫中山題字」,一個規劃館的標識設計。來自孫中山的手書,集來了一些所需要的文字,再嘗試找書法家潤飾。再將這些字布居出來。

又來一個例子。「多彩貴州城」,一個有關創意園的設計,利用水管來做的一種數字設計。適合場地風格的管道設計。

回到珠江新城的標識設計。從「穗城-禾穗-穀粒」和「花城-葉子」元素入手。做了羊字和麥穗設計,也像是一種花瓣設計。同時延伸出樹芽、彩蝶等多種形象設計多種標識立牌。另外曾經設計用六色顏色來分區的色彩運用。最終標識變成了統一的紅色,所謂政治色。

嘉賓的設計追求總結為,

設計方法-挖掘特性。巧妙表達。

設計態度-全力以赴。

03

張得志·環保智能化駭客

第三位嘉賓分享的主題是〔如何讓垃圾流動起來,成為資源,走向零廢物城市〕

一個程序猿改變世界的幻想,而且這個程序猿的偶像是多啦愛夢。受動畫動畫片裡面用兩個牛奶瓶可以換一瓶牛奶的故事啟發,才有了垃圾回收的故事。

這便是模式規則在其中的作用。用數據可以驗證那些可再生資源的價值。用垃圾的流程處理來梳理垃圾的發現、運輸與轉化過程,發現只有百分之二十變成資源,剩下都是廢物。

改變這個流程的關鍵就在於,顛覆發現和運輸流程,減少這其中最大成本,即可激活這個運轉流程,以實現一個可持續的正反饋。

這個故事如何啟動,從吃豆豆的遊戲說起,從看到地圖障礙、垃圾所在、路線所在等來比喻垃圾流轉的過程。即可以用數據平台來實現一個統籌的視角,知曉垃圾的具體分布。因此工作落腳在如何計算這些點的垃圾分布,進而調整各種垃圾運輸路線,實現資源的最優化調動。這就是利用大數據來解決問題的思路。也驗證了遊戲設計的思維。利用新技術來降低成本,也實現了對居民端的信息交換,如何讓扔垃圾的大眾成為遊戲玩家。

這就是一種萬眾參與的方式,裡面可以提供一些可能的角色參與。數據價值的呈現,能夠讓多方進入,滿足需求和價值追求。有很多故事可以產生,一切皆有可能。這種模式也將成為可複製的模式。再這樣充滿彼此都是合作關係個體的網路里,每個人都能得到因對環境有貢獻而產生的行為反饋。利用以終為始的思路,來推演如何處理垃圾、如何分類垃圾。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思路看待垃圾處理,指導這個模式,這個遊戲。

04

娟子·碎片城市空間構建者

第四位演講嘉賓是娟子,一個所謂超級圖書館管理員,希望以閱讀聯結所有空間和所有人。故事從那個著名管理員的掃地僧說起。

初心來自曾經建立的一個兒童閱讀圖書館,那是一個充滿繪本等很多書的地方,讓孩子讀書,能夠獲得審美的地方。聖誕節時候,做了一張海報,「你還能聽到聖誕老人的聲音」,讓社區所有人都來聽這樣一個故事會,會發現屋子裡很多人,同時屋子外也有很多人。這個時候。被番茄打到的她,想到能否把圍牆打破。

互聯網圖書館的想法就開始,一個叫青番茄的地方出現了,這個起初人類不敢吃的東西。從未被發現過,充滿著很多可能性的地方,這是一個充滿嘗試的地方,成為圖書館不同可能的地方。

從卡內基圖書館說起,遍布美國的 2509 個圖書館。便萌生了在社會裡共建圖書館的計劃。當然國內人均每年閱讀 4.4 本書和以色列人均閱讀 64 本的差距,讓青番茄的初心產生了變化。便是用創造力去延展圖書館的可能,讓它去往任何可能的地方,去掉一些邏輯。

五年里,青番茄創造了一個公共閱讀空間符號「in library」,以碎片化充斥在城市各個地方的閱讀空間。這是將圖書館建築碎片化,使其分布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公眾可能出現的那些節點。這就是各種各樣的〔in library 圖書館〕,可以用手機借閱的,利用手機又將碎片化節點,凝聚成一種整合的閱讀網。

基於空間的閱讀可能,以城市為入口,嘗試〔咖啡圖書館〕。讓咖啡香與書香結合在一起,讓咖啡館和青番茄一起為第三方提供閱讀價值。也有〔企業圖書館〕來完成企業家讓員工多閱讀嗯初衷,完成員工的持續學習成長,這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有〔肯德基繪本圖書館〕,為孩子提供可能。還有〔Uber 移動圖書館〕等。另外為了讓閱讀便捷,是基礎工程的建設。讓閱讀被熱愛,於是就有了閱讀設計研究所。

她希望用文明鏈接,建立一個以地球為單位的圖書館。一個需要慢慢成長的夢想。這是使命的接力棒,探索的盡頭,將會是更多人出發的起點。期待更多的同行者,但願繼續走下去的我們,有你這樣的同行者。

最後以一種詩歌結尾。青番茄是生活的詩意。

05

姜十一·工廠藍領卧底

第五位嘉賓的分享,來自一個卧底打工的帖子,作者便是分享者嘉賓姜十一。一個產品狗講述工廠藍領的互聯網江湖。

從兒時有關農民工的故事談起,講述新興民工將近八千萬生活在各個大城市。

嘉賓從跟他們一起打工聊天入手,這幫在工廠打工的人討厭農民工的身份,更喜歡藍領這個稱呼。從父輩到現在這一代,沒有改變的是階級分層。

在這些藍領待的場所里,最奪人眼球的是手機區,使用最多的手機是 VIVO 和 OPPO 還有魅族,接下來是華為金力和中興,最後才是小米和三星蘋果。這樣的結果是來自手機線下的賣場格局。嘉賓講述了對於藍領使用手機的所有信息,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產業鏈。他們用的最多的是 QQ,空間還有微信等等,下一檔則是視頻播放軟體,領先的音樂軟體也是酷狗。這才是藍領的手機世界,基於工廠區的另外一種生活區域和空間。值得指出,安裝最多的 APP 是 WIFI 萬能鑰匙,一個可以蹭網省錢的應用。

談到「附近的人」這個功能,這是符合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藍領基本上都使用,成為認識老鄉的功能。但這個功能容易成為仙人跳的分布場所。

搖一搖的使用場景很頻繁。嘉賓展示了對話界面。對於藍領,滿足的更多是求偶的需求。或者來疏解內心的孤獨或者疲憊之感。在他們的物理環境中,社交已經喪失了可能,他們需要一些匿名社交來滿足內心需求。

從一個小哥的故事,來講述他如何面對親情和愛情,或者更準確的說如何用經濟行為來界定他的生活行為,比如只會打電話回家,會用很大一筆費用叫小姐。

再聊這些人的社交空間和緯度,可能他們每個人需要維持 2-4 的朋友關係,更可能是基於老鄉的朋友關係。他們彼此之間的生活與行為也會傳染,他們的生活具有了某種共同性。

他們也處在一種共生的世界中,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會儲蓄、會節省地過生活,擁有屬於他們的生活特色。

但對比這個城市,給與這幫為了生存努力很多的人,是冷漠的,沒有給與他們存在感。這是藍領工人背井離鄉的歷史。他們和我們,物理空間是共生的,但心理空間是陌生的。

06

張延·義肢列印推廣者

這是一個關於 3D 列印的故事,如何幫助殘障兒童的故事。

從殘障兒童的生活講起,可能有 70 萬的兒童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而現有解決方案有以下幾種。

其一是機械仿生手,加入握力和觸感。但是造價昂貴。其二是利用組織再生移植手術,反覆經過幾次手術來解決。但是存在很多問題,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主要挑戰在於,成本高、更換頻率高、很難有定製化需求、以及具有很大的手術風險。

從南南的故事講起,一個有四指缺失的男孩,面對自身問題,在青少年時期產生了心理問題。但是用到了 3D列印,可以獲得具有機械傳動的裝置。實現了抓握功能。

還不能實現的是單指運動,是因為現有輸入端是腕關節,而輸出端是整個手指。但還好,這樣的手是可以進化的,可以更輕盈更耐用。這裡我產生的疑問是「我們看似酷炫的設備,孩子們會怎麼看如此另類的手」,這便是手需要更生物模擬,去除表面的一些細線,讓手指成為三節裝置。

問題又來了,如果缺少腕部這個輸入端,又該怎麼辦。採用肘部作為輸入端就是解決方案。這就是手的自我進化機制,使這樣的設計成為開源硬體。讓更多的人集智,共生這樣的硬體。同時讓自我定製成為一種可能。當然也可以利用分散式生產,以及密集分布的志願者網路。

07

王莉莉·公共藝術實驗者

有軌列車的策展人王莉莉。講述在城市的地圖上創造藝術的軌跡。

2005 年,在廣州新建了一個美術館,來自國際的設計師,將藝術館建在一個居住樓層的最高層,完成了藝術在生活空間的介入。實現了能聞到隔壁家飯香的藝術館。如何拉進當代藝術與觀眾的距離,如何降低這其中的門檻。如何找到他們熟悉的語言,成為一種解決方案,以完善另一種介入。

一個叫社區藝術節,以社區門診為模型,搞了一個藝術門檻的展台,實現了十幾位藝術家和策展人以病人或者醫生的身份,繼而產生的一些對話,涉及更多話題,用廣大觀眾習慣熟悉的語言,彼此在溝通交流中有收穫。社區藝術節還開展了更多的項目。

藝術能不能進入公共區域,更充分的介入大眾的生活。

這就是有軌列車的項目,這樣一個公共交通工具,是大眾進入公共交通領域的入口。由時代美術館藝術家參與設計的有軌列車專列,開始了以人的感官為起點的策展,在車廂中你將看到一些有設計的布展,在一個專列中容納這個城市的脈搏,感知你與這個城市的變化,聽見這個城市的瞬間,讓聲音印證這趟列車的軌跡。這就是用一個重新的角度觀察城市。而第二期項目的主題將是「城市分子式」,乘坐列車的時候。你將從嗅覺來感知這個城市,每個列車具有一個獨特的元素〔比如水、景、城、人〕來呈現氣味,讓你們用鼻子發現一些獨特的味道,或是這個城市獨特的品味。

這便是藝術與生活共生的故事。

08

舒勇·公共藝術締造者

第八位嘉賓是舒勇。一個藝術家。一個不安分的人,所謂有爭議的藝術家。

從年少輕狂的個人獨立創作,所謂痴狂的境界。使用的畫布因為顏料的堆積成為一種調色板。之後退學進入了社會,開始面臨現實的挑戰和拋棄。開始有了進步。

所謂進入了〔共享藝術時代〕,力求讓觀者也能參與進來的藝術。

第一個作品叫做〔中國力量〕,靈感來自與四歲女兒一起捏泥巴。讓各種各樣的人一起來捏泥巴,留下作品和指紋。也留下他們捏泥巴時候的輕鬆快樂畫面,塑造了一種輕鬆的溝通環境,這一切都基於一種簡單的行為,但又能夠將感情融入的作品。

第二個作品是,有關深圳的一些作品,用廣告牌來追問對於這個城市的思考,充滿痛和苦的思考。讓這個城市的人都能夠參與討論和對話。並且得到了不同媒介的傳播。

第三個作品叫做〔築夢〕,和所謂弱勢群體一起分享夢想的作品。讓那些建設建築的農民工,能夠在那些建築上留下照片,拍下他們和自己所建造建築下的照片。讓他們知曉,他們的形象可以成為建築的一部分,來自他們的真實體現和情感。體現了中國人的面孔所在。

第四個作品是〔萬人紅裝唱國歌〕,讓更多群體一起來唱國歌,體現每個人內心國家情感,也展現每個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當然創意來自基督教堂唱詩場景,國歌也可以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第五個作品是〔古歌磚〕。利用牆的觀念,展示我們存在的一些問題,漢字加上翻譯來表達。另外還有一個作品叫〔絲路金橋〕,用絲綢融入各個國家的元素,契合架金橋的主題。

這就是所謂共享時代來臨。

----------------------------------------------------------------------------

備註:

以上直播文字中未有現場的特邀嘉賓-沼澤樂隊,他們演奏了兩首古琴-搖滾跨界之曲。但佔據的時間在我看來,在當天活動中比重過大。

另外現場放映的兩個相關視頻,也未有文字直播。好像現場分享和視頻放映這兩種形式的結合,在我看來還是覺得怪怪的。

------------------------------------------------------------------------------

好了,以上就是一個現場文字直播者的感受。

身份相關:2011年-2013年在TEDxNanjing團隊做過兩年策展,更熟悉整個流程,知道邀約嘉賓、尋求贊助等的不易。這一次以觀眾身份參與,並且使用微信做了文字直播同傳。


最感動的一件事,是一群人用第三個八小時打造這一席盛宴,讓更多的人,聽到這座城市一些特別的聲音。為TEDx ers點贊!


1.

大概一年半前,我拖著箱子從上海飛到廣州;

那以後的一段日子裡,我對廣州,都有著因上海而來的落差感。

交通擁堵,糟糕的城市規劃,地鐵總是要多等兩三班;

粵語文化,悠悠的生活節奏,外地人始終無法共鳴。

在上海的時候覺得周末想出去玩,周五上下豆瓣總能找到有趣的展覽,話劇或者其他有的沒的。但是在廣州,一到周末就不知道該去哪裡打發時間。

直到後來,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或者更年輕的朋友,我開始感到來自這座城和這城裡的人的強大魅力。

這座城裡的人表面上講著粵語,看似排外,實際他們接受起新鮮事物來快的嚇人,尤其是年輕人,像是剛破土的春筍,拼著命的要吸收外面的信息,做屬於自己的事業。

這種感覺到這次TEDxZhuangjiangNewTown 到了頂峰。

2.

說回這次TEDx本身,這是我至今為止參加過最棒的公益性活動。

很多細節都能體現出團隊的小心思,

門口的小圖片展,很用心也很額外加分;

W酒店的展廳本身硬體過硬,場地的選擇著實不錯;

現場四面大屏,兩邊各兩個,一個放PPT一個看講者,設置的很有心;

很有心思的設置了口譯給外國觀眾;

尤其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團隊的設計方面--Logo,明信片,宣傳視頻的製作,現場顏色的搭配,都非常出彩。一個活動能讓他結束了好幾天之後還讓觀眾這 依然能記住logo,還有現場的顏色甚至是宣傳視頻的內容,真的不容易。

3.

聊聊講者,

印象最深的,是姜十一。

部分是因為他的演講技巧和材料組織確實勝過其他講者,另一部分是因為他聊得話題,我很感興趣。

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他看到中國有近8000萬的新興一代農民工,那必定是個巨大的需求啊,於是他去卧底打工,想要看看怎麼挖掘這塊市場。

但是他去了,看到了,經歷了,思考了,回來之後,發現的確實初衷之外的東西。

那些和我們一樣的年輕人,困在社會階層的禁錮裡面,停留在馬斯洛模型的底層,無力向上,也無意識向上。

每個月剩下的錢,寄回家裡或者自存下來,一年所餘興許不足高端宴席上的幾瓶酒錢。他們不會想到要用那些錢去投資自己,因為活著,就以不易。

這個時代會繼續向前,低端製造業被慢慢淘汰的時候,也是他們在城裡無處可去,只能返鄉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在城裡的那段青春時光,真是一場美妙的夢。

同一時刻,精英階層的觥籌交錯,不會停止。

我們經常習慣用自己的視野推測別人,但是可能,了解過之後,你才會發現世界原來這麼多樣,而另一群人的生活,和你如此不同。

希望會有更多的演講,電影,紀錄片或者其他的藝術形式去挖掘和表現他們,畢竟,他們可能才是沉默的大多數。

4.

最後的部分,

聊聊一點建議和想法:

其實大部分的講者的主題是有趣的,也符合idea這個主旨,但是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講者都沒有表現出來。部分是因為講者的演講能力確實不夠,但也有部分是因為演講的材料似乎不夠成熟。

比如祖屋翻新,我覺得為什麼這件事情重要值得做,為什麼它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倒是覺得其實舉一些其他國家的例子,例如韓國的一些村子改造計劃等等;

主持人MM好像略顯緊張,每次上來都字正腔圓的,顯得過於正式了。其實我倒是覺得大可以像其他TED那樣,讓主持人和講者在演講之後,聊那麼一個兩個問題,讓整個現場更放鬆隨意一點;

外場的場地其實真的是小了,中間茶歇的時候 所有人擠在外面,體驗確實不大好。看來找一個起碼不小於內場的外場還是有必要的;

另外的關鍵就在於,雖然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TED,但是結束之後,需要如何才能讓它代表的東西延續下去,其實是很值得思考的。希望不要讓它只停留在一次成功的演講,也希望這個團隊能夠持續下去,無論以什麼樣的模式。

我個人學習了很多,也希望如果順利的話,我自己想要做的東西能接近你們的程度。

最後,非常感謝你們能給廣州這座城帶來一次這麼棒的盛宴。

P.S. 發現在廣州,真的是到處都是PGer,認識了幾個團隊里的人,竟然還都是和PG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世界很大,也很小。:)


作為志願者又有幸地聽完了全場演講,首先對策展團隊用自己繁忙工作之外的時間來做成了這樣一件大事表示真的很佩服,任何做過活動的人都知道這是多麼的不容易。作為地道的廣州人,會來加入志願者,也是因為很希望能夠為廣州做些什麼,即使自己沒有去做些什麼,也可以來幫忙,出一點點力。

看到大會介紹之初,我是很期待的,「共生」不算是新的話題,近年來對廣州發展的討論不少,如何在厚重的歷史痕跡中引進、融合、共生,從而找到一條最特別最適合廣州的新路,一直都是思路之一。而這群人還說要讓廣州更有趣。而聽完了整場,不能說失望,但確實覺得期望過高了。

首先,問了一些在場的朋友,不少人買票時就對大會有一些誤解(或者說不同方向的期待)。比如有個朋友告訴我,一開始想要來是以為會請各行各業的人來講不同的行業在廣州如何發展,但看到講者介紹之後才意識到可能自己想多了。我想,一方面是國內很多觀眾不是那麼熟悉TED的理念,出現這種理解也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也是文案上過於追求「Fancy」以至於辭不達意,不只一人吐槽過這一點。同樣地,好似大會時主持的opening,我實在不能理解前一句的「在網際網路浪潮下」與後文的關係,這似乎恰恰犯了「什麼事情不跟網際網路沾點邊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說」的病。也許因為我不擅行於文案宣傳,但我卻知道會關注這個活動的人都是有點判斷理解能力的,這樣的說法會讓讀者皺眉。

對於大會幾位講者本身,聽到的是褒貶不一,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有幾個共性的點,也是我很好奇的。

第一點關於idea。我很記得志願者見面時Anson講到「idea不等於story也不等於experience」這一點,我也非常buy in這是TED的一個獨特的性格,但很可惜現場的演講內容本身卻似乎不太符合這一原則,特別是講翻屋企、講建築標誌的兩位講者(sorry,有點久遠,已經忘記名字),更多像是項目循環介紹+自我介紹,實在開了個不好的頭。原因不得而知,是講者本身的強勢?是內容本身實在難以高度精煉出一個值得講、有豐富內涵去講的idea?是國內講者的演講水平實在不高?我也非常好奇。

第二點關於扣題。回來之後想去看看其他的TEDx用過什麼題目以及會請來什麼內容,可惜懶性大發。原因是現場聽完,回過神來想,這些內容與「共生」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內容跟「廣州」又有什麼關係?對第一個問題,還好,如果仔細去回味,還是有一些話題是扣題的,如時代美術館、姜十一的演講。這些也是得益於他們的主題背景本身就蘊含著這樣的意味:時代美術館的建築本身就與居民共生,民工vs城市發展、現今的移動網際網路vs傳統的體力勞作,有共生也有強烈的衝擊。所以我想,可能還是在講者篩選時要更慎重吧。而講與廣州的聯繫,則更顯得牽強了:人物地點事情經過結果,似乎只有地點在廣州,而其他的內容,又與廣州什麼關係呢?不過我猜TEDx不一定要求與當地社區有關聯,如果是這樣的,那麼,又是文案引起的不合理期待了。

對於講者和內容,作為局外人確實是沒什麼發言權的,因為想想也知道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話題和講者和大會主題,都是雞與蛋的問題,只是以挑剔的觀眾的心態來看,則還是有很大的空間。

再講講志願者體驗。見面會是個高期待開端,也是更近距離了解TEDx和這個活動這個團隊本身,確實很用心的。也許是第一次做沒有經驗?後續的安排就顯得粗糙了。志願者過多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當然了,人多力量大總是好的),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難以管理了。首先,從見面會到大會前一晚之間的一大段時間,我們組的負責人和志願者總負責人就完全再沒有任何一點信息給到我們組了,也許是錯判工作量,也許是分組不需要了,也許是太忙了,但一聲告知或者一聲「稍後聯繫大家」,都會比消失要好(也許只是個別人被這樣對待了吧,無意針對,只是描述這個情況哈)。大會前幾天,突然群裡說各自聯繫分組負責人,剛好那段時間群裡消息又特別多,沒有向上爬樓看信息,過了幾天,閒暇時想起來看看大家都在吹什麼水,才看到默默被換組了,而且也沒有人聯繫過我。「嚇?」了一聲之後自己默默加了新組長微信,再默默通知了同組小夥伴。直到大會前一天,終於說是要一批人來幫忙準備物資,二話不說晚上十點去到了w酒店幫忙到一點。跩人問第二天幾點來,說是七點,第二天一大早又睡眼惺忪地爬到了w,結果就是晃蕩了一上午其實基本上找不到可以幫忙的事情。

怎麼說呢,好像整個過程回顧都不是非常好的體驗,但也都可以理解的。只是覺得,很多事情難免有問題,但有時候多做哪怕一點小的舉動,多說一句「不好意思請大家耐心等待消息」,都會讓對方感受好很多。作為只看到冰山一角的個人來說,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沒有做得更好之後,只能壞壞地認為是沒有去在意過別人的感受。而我想,能夠抽出自己的時間來到這裡加入志願者,輕則抱著有趣好玩的心態來,認真者則是很想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點什麼的,那麼作為負責團隊,即使無力去維護一個不錯的平台給大家去交流,也至少要尊重別人的好意。下一次,期待可以做得更好吧。

打完了那麼多字之後覺得自己是不是太mean了......無論如何,期待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吧。可以的話,還是會支持。


作為這場大會的志願者,最想說的一句:

謝謝你們給我機會上場。

愛你們喲&>3&<


推薦閱讀:

TED 出現過後來被證明有重大錯誤的演講么?
什麼是元敘事?
知乎和 TED Conversations 有哪些異同?
如果優質的人際關係即真正的幸福來源, 那為什麼我們要努力去拼搏, 去賺錢呢?

TAG:廣州市 | 會議活動Events | 演講 | TED | TED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