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薩同盟?
如何評價漢薩同盟?
漢薩同盟是神聖羅馬帝國君權不彰,內部高度自治,而有財力的城市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的剝削和掠奪逐漸獨立,為了自保加上增強自身貿易競爭力和效率,組建的一個有共同利益的同盟。漢薩同盟在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早期控制了整個波羅的海絕大部分的貿易和商會。然而文藝復興時代,歐洲民族國家意識開始出現,加上君權制的強化,還有原始的貿易保護思想的出現,以及漢薩同盟本身制度的鬆散。因此,漢薩同盟的自治狀態開始受到了挑戰,最終在17世紀中葉解散。但是自治城市一直存在到拿破崙戰爭時代,由拿破崙最終結束了自治狀態。總的來說這個同盟對於波羅的海和整個西歐的商業發展是很有促進作用的,因為其本身有自己的艦隊和軍隊,這對於行會的貿易路線來說都是有極大的保護作用,但正是因為如此,後期的歐洲國家才對他們忌憚,因為這支軍隊曾經為了商業利益參與了丹麥王權繼承的戰爭,作為商人可以說一定程度上犯了大忌。後期逐漸衰退則是因為民族國家的重商主義的逐漸覺醒,已經同盟本身的鬆散,因此也是必然會衰退的。
順便說起來,漢薩同盟強盛的時代,有些事做得還是比較過火的,比如丹麥王位繼承戰,還有他們在很多國家的商站其實和租界差不多,圈一塊地,君主是無權進入的,並且商站內有同盟自己的軍隊和領事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算租界的一個起源之一吧(另一個我覺得是古希臘雅典帝國時期的同盟控制方式,就不細說了)前一段時間去了一趟漢薩同盟的首府呂貝克,站在鉛筆頭城門下遙想歷史興衰,頗有些感慨。
漢薩同盟起於12世紀,在14-16世紀興盛,影響範圍主要在北德萊茵河,波羅的海地區,初期是一些商人組成的共享特權的商業同盟。
漢薩同盟成立初期目標在於鎮壓海盜、打擊掠奪行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稅。後期壯大後轉至在海外擴展商業勢力,壟斷商業利益,壓制來自同盟外的德意志城市以及來自英國、俄羅斯和佛蘭德本土的商業競爭。後期由於丹麥和勃蘭登堡的軍事壓力,漢薩同盟開始自建海軍,並由經濟同盟演化為經濟政治軍事同盟。鼎盛期可以左右丹麥王位,通過向各國君主提供借款而獲得了各種的特許權。作為商業組織,漢薩同盟長期強調「只從最便宜地區採購」的原則,提倡重商主義,不重視本土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後期英國和荷蘭商人開始繞過漢薩同盟,同北歐和俄羅斯建立直接的商業聯繫,對漢薩同盟的生意構成了嚴重威脅。
由於同盟本身是由多個城市組成的鬆散同盟,其成員視其本身利益高於同盟的大利益,出現內部分歧時,一些盟員城市試圖通過損害其他城市利益的方式來取得優勢地位。17世紀後,德意志地區多次成為國際戰爭戰場,漢薩同盟經濟基礎多次遭到破壞,後逐漸衰落。提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提問者在想什麼。漢薩同盟是高度自治的城市聯盟,是經濟特區根本沒法兒比的,不過,它最終還是在市場規律的調解下退出了歷史舞台。新大陸發現以後,大西洋沿岸城市興起,以波羅的海航運貿易為條件的漢薩同盟因為沒了市場逐漸沒落,它是完全建立在市場基礎上的政治聯盟,比較短命,不過它的確帶有中世紀德國的特徵。此特徵是以針扎不進水潑不透的封建專製為基礎的鬆散的散沙化的政治訴求為主要表現方式,沒有一個超越於物質利益之上的共同目標,其內部矛盾重重缺少精神上的凝聚力更多靠利益得失維持平衡,其聯盟內部異常精明脆弱,在政治精神上對專制政體不構成任何威脅,只要專制政體不缺心眼兒,就會看到此種聯盟對自己的好處並將其變為自己的錢包。這是就中世紀一盤散沙的德國而言,在我們今天,要看到漢薩同盟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別以為市場是萬能的。漢薩同盟是德國歷史上一閃而過的彗星,在歷史的瞬間營造出了小國寡民的理想狀態。
看看地鐵2033 地鐵2034……最大的陣營……
推薦閱讀:
※外國人是如何理解中國女性的『婉約』氣質?
※為什麼西方上層的君主,國王或皇帝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更為紳士,更為有禮貌,也更顯平台呢?
※東西方文化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哪?
※如何評價網上抵制聖誕節的行為?這是不是一種盲目民族主義情緒?
※為什麼東方文化中對老人的尊敬程度要遠超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