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幼兒園》?

如何評價張以慶於2001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幼兒園》?


這部電影如果你是讓幼兒園的真正的孩子去看的話,沒有一個人是願意的。小朋友喜歡的可能是比較單純。《小豬佩奇》《爆笑蟲子》《熊出沒》《葫蘆娃》《小馬寶莉》甚至是《冰雪奇緣》都比這個電影有吸引力。為什麼呢?大家可以這樣想。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寫實的東西,如果有一個人將你日常的生活進行一次現場直播,然後做成紀錄片的樣子,你是否有勇氣去觀看呢?

這是一個道理。幼兒園有時候在我們大人的眼裡他是充滿希望與想像的地方,似乎我們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各種各樣的不安以及對於單純生活的單方面美好的嚮往。因此總是會將那些早已經不切實際的幻想強硬的載入在小朋友身上的,似乎除了幼兒園這個地方再就沒有別的凈土了。因此我們才會對於幼兒園充滿了想像。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沒有誰可以對於幼兒園的這種想像使之成為現實的。

因為幼兒園的獨特屬性,我們一直認為這個地方是沒有一些個世俗的屬性的。因此我們總是對於未來進行強硬的寄託,似乎在自己身上沒有完成的事情總是會在小孩子的身上得以延續的。我們希望從幼兒園看到多一些美好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和世俗的大人們一樣的醜陋。但是本片卻打破了這個幻想。我們能看到的依舊是那些個不是讓人很高興的東西。

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有一位小朋友對於警察收錢的闡述與理解。在他看來警察是可以收錢的,而且收了錢以後還需要分給自己的領導如果不分的話,自己將錢拿回去是萬萬不可以的。這樣的回答讓人觸目驚心。即使是最純真的小朋友,對於金錢來說都會有著這樣的認知,我們作為成人來說更加的顫抖了。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故事已經污染到了小孩子的世界呢?這個需要我們反省。

成人世界是弱肉強食的,而小朋友的世界裡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比較暴力的小孩子可能會在另一個小孩的幼年世界留下陰影,這並不是利於成長的事情。那個總是喜歡無故擊打別人的小朋友被送到小班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但是並沒有人真正去在乎為什麼。答案的背後到底是隱藏著什麼,沒人在乎。小孩的行為往往是大人們的寫照,就如同那個回答不出來「愛」的小孩子一樣,因為自己的生活中並沒有這樣的場景,因此對於愛的模糊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一個就是幼兒園的老師,這無疑是一個關鍵的崗位,因為近年來爆出的各種黑幕讓人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崗位上來了。這個崗位對於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是尤為關鍵的。如果你遇見了一位好老師,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一定會有一個好的起點,相反,如果你遇見了一位壞老師,或者是不負責任的老師,那麼你就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失去很多東西。沒有人願意在人生與社會接觸的起點上有多少的差池的,這一切其實都是取決於自己的幼兒園的生涯。

這是一部看似輕鬆,其實嚴肅的紀錄片應該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到警醒,我們的下一代離家的第一次到底應該是什麼模樣?相信看完後大家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一說到日本人,大多數小孩的反應就是:日本人全都是「鬼子」。

他們都表現了對日本人的恨,沒理由的恨,恨到流鼻血。

孩子的心中沒有對錯,就如同一張白紙卻又不可避免地被強加了來自大人既定的價值觀。

但談到中國隊的表現時,其中有一位孩子無所顧忌跟老師唱反調,表達自己了對中國足球滿滿的失望。

「中國隊我完全不喜歡

我恨不得說一句中國隊不加油

中國隊那麼差

中國隊只能跟幾個差的國家打贏

現在亞洲國家都進步了就差中國

而老師把國足的不爭氣轉移在孩子的身上:

「今天中國隊輸了球

沒有進球的話

你們幾個全部留在小班

全部留在這裡,也不用回家

人們說孩子是單純的,只是大人的一種預設;說童年是美好的,也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導演說本來想用「幼兒園」的單純來對比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後來發現它跟成人社會是重合的,它不用折射,它就是!

這種幼兒園的生活在我們之間生生不息的循環著,總有人源源不斷地來到這個地方。

也呼應了影片開頭的那一句話: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也許每個人從片子中得到的東西都有所不同.但不能否認的是,孩子身上投射出的或多或少其實都是大人的價值觀。

唯一不是很滿意的是:片中部分鏡頭銜接,導演明顯是有自己意圖導向的.所以容易讓部分觀眾反感,覺得幼兒園的小朋友不該是這樣的.

but,who care.

畢竟 愛的意思是,我把你抱著.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古今中外有哪些禮失求諸野或者治失求諸野的例子?
流行樂和老年人脫鉤嗎?為什麼?
馬爾他騎士團是怎樣的存在?這是怎樣運作的一個國家?
未來還可能有大的家族么?

TAG:電影 | 紀錄片 | 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