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伏特加存在偏見嗎?

不常喝酒的人,對伏特加的印象就是「戰鬥名族的酒」、「胸有毛的男人喝的酒」……說得好像喝伏特加就是酗酒的代名詞一樣。

而喜歡酒的人,對伏特加的印象又是」白開水「、」酒精摻水「。

……伏特加怎麼這麼不待見,完全沒有威士忌在洋酒中的地位。


偶爾冬天下午凈飲一杯,也是溫暖身體的良好途徑。喝個五六杯,四五度露天座就可以差不多脫下毛衣只剩裡面打底衫了。我沒啥偏見,也不甚了解,有grey goose喝grey goose,沒有就不喝。

gery goose橙子味蠻好喝,其他沒啥特殊感受,不過一般都不會有,一般都是原味。

當初會嘗試,還是因為常喝酒的一個地方總能下午看到一個美女進來,速飲一杯伏特加+橙汁然後飄然離去,不知道喝了這杯之後是去談生意還是要去幹嘛。第一次見的時候一身橙色,記憶猶新。

個人覺得,伏特加這種東西,不適合品飲酒,隨便喝兩口想想腦子裡的事情會比較好,如果喝著喝著想去跟這個酒溝通溝通,說實話,這玩意兒加冰不加冰,放多久,開了之後放多久,在你嘴巴里放多久,其實味道基本。。。。都變化不是很大。這玩意兒本來就是用來速飲或者治感冒暖身子的東西,不是像威士忌,喝它從來就不是一件專門要去做的事兒,威士忌則不然了。


感謝 @梁圖真 的邀請。

伏特加確實被誤會得太深了,我雖有時飲伏特加但並非伏特加愛好者,對這種酒所知有限,請當這個回答是不吐不快的衝動之作吧。

一、Vodka與Single Malt的距離,怕是不及天安門廣場到人民大會堂

在蒸餾技術甫傳至東歐時,當地人主要用蜂蜜酒、啤酒作為原料,由它們蒸餾出來的產物就是伏特加的原型。是俄國人還是波蘭人最初創造了伏特加一詞(俄語vodka、波蘭語wodka)今人無法考證,但是俄國人的伏特加最初專指由穀物蒸餾而成的醫用烈酒,不過隨著時代變化「伏特加」逐漸與酒精飲品划上了等號

不管採用何種蒸餾工藝、不管是否進行陳年或者用到何種容器來陳年,只要在蒸餾後使用活性炭、石英砂、或者你能夠想到的任何中性的凈化、過濾方式,但凡我們能想到的一切可做為蒸餾酒用的原料都可以變成伏特加。不過,這也就是現代人這麼認為的,活性炭凈化可是1780年才出現的,而在那之前二百多年「伏特加」一詞可早就存在了!

咱們先不管1780年以前的伏特加是什麼,您覺得在生產技術上Vodka與Single Malt、朗姆酒、干邑、金酒甚至中國白酒有多大區別?只要不心痛錢、不怕麻煩,任何能夠蒸餾的東西--就算是一支羅曼尼康帝也可以變成一份伏特加;您要說「羅曼尼康帝伏特加」不過是個幻想,改變不了伏特加較低級的品味,那麼雪莉桶單桶50年陳的伏特加可是存在的哦

-----------------------------------------------------------------------------------

有個答題者說:

真正的伏特加生產工藝和食用酒精工藝很像親兄弟

那我們就看看真實的伏特加蒸餾車間是什麼樣子的。

-----------------------------------------------------------------------------------

下圖是美國Grand Traveller 蒸餾廠的蒸餾車間,比較典型的伏特加蒸餾器的樣子,當然……也是比較典型的穀物威士忌、波本威士忌、黑麥威士忌、金酒、白蘭地、朗姆酒等蒸餾器的樣子(如果不理會各地的法規定義,麥芽威士忌也能用這個生產)。這家酒廠也生產金酒、波本與黑麥威士忌以及朗姆酒

下圖是著名的蘇格蘭Islay麥芽威士忌蒸餾廠Bruichladdich的蒸餾車間,可見比較典型的麥芽威士忌蒸餾器,當然……也是比較典型的但如今基本被淘汰的伏特加、穀物威士忌、波本威士忌、黑麥威士忌、金酒、白蘭地酒等蒸餾器的樣子。這家酒廠也生產金酒。

烈酒愛好者們如果有機會去美國旅遊、度假,不妨考慮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蒸餾廠去參觀、品鑒、住宿呢,美國的烈酒蒸餾文化與它的精釀啤酒文化同樣發達,在大型蒸餾廠之外的家庭式、作坊化的蒸餾廠眾多,採用的蒸餾工藝從最傳統到最現代的都能夠見到,中、小型的蒸餾廠基本不會僅僅局限於生產單獨酒種,因此一家廠的核心產品線里能見到伏特加、朗姆酒、金酒、白蘭地(美國當地以蘋果、梨子、李子等水果原料為主)、麥芽/穀物威士忌等酒類品種中同時有若干種在列(都是一套蒸餾設備生產出來的哦)。

讀到這裡如果還要拿伏特加與食用酒精說事兒,那麼按照這個邏輯肯定能推論出單一麥芽、干邑、波本、金酒等酒種在生產工藝上與食用酒精也沒什麼區別吧!

我想到了這一步也許可以說「伏特加與任何你所知的任何蒸餾酒的距離,怕是還遠小於自家的卧室到廚房"。

二、伏特加與食用酒精的差異,怕是類於生與死

伏特加與食用酒精的生產方式可是太不一樣,雖然按照俄國人的口味偏好他們希望將伏特加做成純凈N次方,可是出來的玩意兒怎麼看也不是酒精

不談那些加味、配製的伏特加,不談藥草、水果蒸餾出來的伏特加,僅論俄國人鍾愛的「Moscow vodka」-裝瓶度數40%abv的黑麥伏特加,裡面除了柔和的酒精類香氣還有著極端纖細、淡雅的檸檬、檸檬皮、橙類水果的芬芳,這只是「Moscow vodka」的共性香氣。再說口感、味覺表現,優質的伏特加絕不會有一絲濃烈、粗糙、割喉的感覺,能感受到的儘是柔和、甜滑

鑒於伏特加-尤其是「Moscow vodka」的這種個性風格,如知友「翁達」所講「方便調酒成為六大基酒的主力」此外伏特加常見的飲法還有純飲冰鎮或冷凍後香氣疏、淡至極而口感稠、滑,酒體變得豐滿,味覺滿是甘甜,最適宜讓人神清氣爽、逃避暑熱

我在仲春至初秋的時候除非是作試飲筆記或者讀別人的試飲筆記突然嘴饞了,否則絕不會主動碰威士忌、干邑、金與黑朗姆、中國白酒、加烈葡萄酒以及干紅葡萄酒等口味重的酒,膩、滯、燥、心煩!干與甜白葡萄酒、香檳等非優質的入不了口,能夠入口的又都是需要飲者耗費精神與它們溝通,完全無法圖喝得爽快、舒暢。這個時節只有啤酒、伏特加、金酒、稠酒和碳酸飲料才能帶給我最大的滿足感

飲伏特加絕不是為了體驗極致的複雜度,它自有其他酒類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的優點,喝它的人必有要喝的需要、它的存在也必有不可替代性,與時令合、與氣氛合、與慾望合。

-------------------------------------------------------------------------

存放自己試飲筆記與分享文章的地兒:

試飲筆記 - 知乎專欄

http://weibo.com/lagavulin37


大眾有沒有偏見沒有資格回答,但是我自己曾經是有偏見的。

喝烈酒十幾年,對伏特加的感情是反反覆復的。年少輕狂時,鄙視各種有」品位「的酒,覺得都是裝嗶用的,所以經常買很便宜的酒,包括7美元的伏特加和12美元的威士忌等等(便宜的白蘭地基本沒法喝)。然而喝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對那些架子上層的,幾十美元一瓶的酒到底是啥味感到好奇。讀了一些說酒的文章(主要就是wiki的條目了),開始學習(喝)single malt,cognac還有各類紅白葡萄酒。這期間對伏特加就有點冷落了,覺得那就是點酒精。

但是,也許自己真的天生是個粗人,嘗了不少各種酒之後,這二年又重新喜歡伏特加了。只不過跟十幾年前相比,現在的我覺得七塊錢的伏特加全是異味,而一般都喝grey goose和chopin。(喝過朋友給的russian standard也很不錯,但是不知道美國哪裡能買到?)我覺得自己喜歡那種純粹的、沒有雜質的、但同時非常柔滑的味道。非常同意 @鏡陽秋對優質伏特加的口感的描述。常冰一瓶在冰箱里,在炎炎夏日的午後來上一杯不加任何調製的伏特加,大概就是」生命之水「的感覺吧?


-

確實在很多高雅青年眼裡伏特加是屬於勞動階級的酒。俄國人喝一口酒聞一下袖子的習慣尤其上不得檯面。

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在大家點昂貴的威士忌或雞尾酒時,點上一杯 stoli ,自嘲「我口賤,喝不得高級酒」,一口悶後,聞懷裡佳人的頭髮,輕輕 flirt 一下。

-


看起來透明和酒精兌水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伏特加是最純粹的一類酒,就是除了酒精之外附加的味道非常少,所以不適合凈飲。

大眾的誤解首先來自前蘇聯地區的酒鬼,要知道那些人純屬酗酒啊,那個地區窮喝不起好酒只要有酒精就好啊。

其次來自中國大眾對調酒的認識程度太低,極少有人會在家自己調酒。而伏特加正是由於其方便調酒成為六大基酒的主力啊。


當然。

喝了伏特加就不能再開大眾。


當然有偏見,說喜歡伏特加很容易被冠上「酒鬼」的頭銜,一方面是因為伏特加是酗酒嚴重的戰鬥民族的常用酒,一方面是因為伏特加確實很單調,它除了酒味沒有什麼其他的味道(這裡指原味伏特加)。

但伏特加是我最喜歡的酒,沒有讓人不愉悅的味道所以純飲很好入口,拿來調酒更是百搭。

伏特加其實很適合初次飲酒,或者不喜歡喝酒卻必須喝酒的人。因為只需要簡單配搭就可以掩蓋它的蹤跡,讓人沒有「飲酒的痛苦」。

幾年前,我當時有個朋友從沒喝過酒,有一天她心情不好特別想喝,就跑來找我。我給她用檸檬+蘇打水+伏特加+糖調了一杯酒,她拿著杯子顯得異常猶豫,說家庭聚會嘗過爸爸的酒覺得味道好噁心,我第一次喝酒你居然給我喝伏特加真是喪心病狂。然後她皺著眉頭喝了一口,驚訝的說這不就是雪碧嘛!緊接著開始狂飲,我趕緊制止。

就這個簡單的調配讓很多朋友對伏特加有所改觀,但因為好喝他們基本都會不小心喝到爛醉。

我自己喝伏特加的時候,會把酒放冰箱里冷藏一會兒。倒一小杯,拿半個新鮮檸檬擠幾滴,開喝。

我才沒有胸毛才不是酒鬼咧(?_?)


伏特加就是追求純粹的快感啊,喝酒圖的啥?不是每個人都習慣白酒,洋酒的味兒,但是伏特加夠純粹,就是淡淡的酒精味跟糧食香味。不過每種伏特加,純的那種,也還是存在些許差異,這個在盲品的時候都能分辨出來,所以說並非單純的酒精兌水那麼簡單。伏特加是什麼?是水一般的火,是在凍到冰點的時候一口灌下,再蔓延出來的熱,它就是能提供這樣的快感,你說對它有偏見?每種酒的偏見者多了去了~管他的,喝自己的伏特加,讓其他人雞雞歪歪去吧。


一直喜歡調酒,每周都喊幾個朋友來我這裡坐坐,給他們調酒喝。

有一次,我剛準備加一點伏特加,朋友一臉驚愕地看著我說:喲,這酒不是不能喝了嗎?

我一頭霧水,誰告訴你不能喝了的?

他趕緊拿出手機,一邊翻一邊說:哎呀,新聞上剛說了,伏特加的水源都受污染啦,不能喝啦!

我不禁菊花一緊,說實話,喝了這麼多年伏特加,我還真不知道伏特加水源是哪兒的。

朋友繼續說:嗨,你不知道嗎,以前語文課本上有的,伏特加河啊,就是縴夫那個!


大多數中國人在人生接觸的第一種酒往往是啤酒(少數地區也許是白酒亦或是紅酒)

市面上常見的工業啤酒的酒精度是≤5%vol的

隨之能見到的酒精度高一個等級的是起泡酒和紅酒這種用葡萄釀造的玩意兒,常見的酒精度在11%vol~22%vol這一區間

(像BAILEYS、Malibu、Bols這類是以蒸餾酒為基酒配製各種調香物品,並經過甜化處理的利口酒,多半用作調酒基酒,而不用於純飲的酒類,在此不表……但筆者也遇到過一個酒友只喝Baileys,他說這是在品)

接下來就是各種在40%vol上下徘徊的烈性酒了,常見的包括:Rum、VODKA、Gin、Tequila各種高大上的威士忌與白蘭地

再上一個等級的是各種中國白酒,酒精度往往≥40%vol

開始回到問題的所在,vodka為什麼給人的印象很low:

1、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vodka的產地、發源地往往是東歐國家,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這些國家普遍的經濟形勢都不好,所以同樣一件商品在原材料跟人工費用都較為低廉的情況下,成本也同樣不高

試想:

山崎蒸餾所在日本,日本人的薪資水平往往在25W~50W日元這一區間,也就是1.3W~2.6W人民幣這一區間

斯丹達酒廠所在俄羅斯,俄羅斯同一時間的薪資水平是2.3W~4.3W盧布,也就是4248元~2272元人民幣

這是什麼概念,同一個工人,同一個小時的工資,日本是俄羅斯的6倍……那麼同樣的一瓶度數接近的酒——山崎威士忌賣380元左右,斯丹達伏特加賣65元左右,同樣6倍!

(那麼有人在此會抨擊筆者,斯米諾不是蘇東國家製造的,一瓶才40多塊錢……不要忘了,斯米諾在菲律賓是有代加工廠的,菲律賓的人工成本,你去一次,絕對能找到自己是大老爺在舊社會欺負人的場景入戲,連Johnnie Walker在菲律賓都有代工廠,一瓶香料之路摺合人民幣才200塊)

2、不同國家的人互相接觸通常使用的交流語言是英語,不同商品的名稱也習慣性用羅馬字母標註……蘇東國家就偏不,就用西里爾字母。在中國,因為英語的普及和國小學習漢字也用拼音,所以一個人要能念出羅馬字母並不難,當你遇到一瓶不認識的酒時,用羅馬字母上網搜索它的相關信息亦並不難……但要是遇到來自蘇東國家的伏特加,就完全不知道這TM是個什麼鬼了,更談不上去了解背後酒廠的文化了

3、宣傳力度和產品定位有先天短板,筆者嗜酒如命,平心而論,威士忌伏特加都喜歡,艾雷島的泥煤味和用銅片過濾的絕對都很好喝,但能做像絕對、灰雁、雪樹、Danzka這樣找噱頭找賣點,時不時出幾個什麼紀念版、限量版放在各大機場的免稅店沖沖市場,抬抬身價的酒家就太少了……

打市場是很燒錢的一件事,伏特加是一款誕生在寒帶高緯度的酒,生活在寒帶的民族有個特點,就是比較嚴肅,不是那麼活潑,體態也更魁梧,看上去更野性……而在中國,真正跟很多不同國家的人長時間打交道的人並不多,所以大多數人提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會有標籤式的印象:比如法國人浪漫、英國人紳士、德國人嚴謹之類的印象

那麼人的潛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告訴你:法國的紅酒也是浪漫的、英國的單一麥也是紳士的、德國的啤酒也是嚴謹的……之類的印象,咦,vodka呢?哦,蘇聯的,然後潛意識不知不覺的打上標籤:野蠻

其他出產vodka的國度,都不是經常能見到,或者普通人有一個大致印象的,比如:芬蘭、瑞典、波蘭、捷克,能有的標籤無非也就是:冷、Nokia、斯柯達的皮糙肉厚……沒了,就像白酒在國際上影響力,大多數非華人不敢嘗試,一來是買不到,二來是不了解行情,想想免稅也就只能帶兩瓶,索性直接買比較了解的酒種得了(順便提一句:和田玉、翡翠出了大中華區認可度也不高)

PS:番外篇vodka該怎麼突圍?

vodka在國內銷售的瓶頸在於走量,它走不過啤酒紅酒(再插一句:很多標著幾百塊的所謂高大上進口紅酒真正成本不過幾歐),走高端它玩不過單一麥,也沒有可能能玩得過……但純粹從銷售的角度,vodka要想突圍,其實是有東西可以參考的,那就是——Rum

朗姆酒起初給人的印象也不好,總是讓人把它跟加勒比海上打打殺殺的海盜聯繫在一起……然後呢,簡單明了將計就計,你覺得我像海盜,我就把它當成我的賣點,用大鬍子船長、蝙蝠之類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元素當成賣點,你覺得我是這樣的,好吧我就是這樣的……要知道,喝酒的男人有的對現實不滿的,有的是豪氣十足的,有的是理想主義者,有夢想喝了酒就會去聯想,下一次要高喊「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時候,就再來一瓶Rum,學學摩根船長再開船………這其實是很對味的一種產品定位

那vodka呢?你覺得我野蠻,我就是野蠻;你覺得我是侵略者,我就是侵略者;你覺得我一無所有,我就告訴你我們無產階級打破的是枷鎖,得到的是整個世界……不是男人不敢喝

國內自己做的AK47伏特加是一個嘗試,創意很好,但是產地不是發源地,總有點二道販子的站不住腳

斯丹達也是一個好的嘗試,把門捷列夫的配方當成一個好的噱頭,總歸邁出了艱難的一步

希望了解伏特加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不說了,要去喝酒了


也不能算偏見,不喝酒的人對酒的印象往往來源於當地的酒文化,伏特加的設定是常出沒於俄羅斯醉漢腳邊,而提起威士忌大家想到的都是衣冠楚楚的英國紳士。

廣告也加深了這種印象,隨便找了兩張圖【不是黑】

威士忌

伏特加

你看他們自己都是這麼宣傳的,有這種印象太正常了,以至於我第一次喝伏特加時感覺也是「褲子都脫了你就給我喝這個?」

喜歡酒的人也不是都喜歡吐槽伏特加是「白開水」「酒精摻水」,這隻能代表一部分不喜歡伏特加的人的想法,在我看來伏特加的優勢恰恰就在於柔和又簡單,自帶一股奶味,非常適合在冬夜兌上熱牛奶或者在夏夜兌上冰鎮果汁飲用。和威士忌比嗶格不夠我承認,畢竟社交場合很少能見到凈飲伏特加的,除非是和俄羅斯黑幫談判,但是地位這事吧,也不是說你喝了茅台就能當老幹部喝了威士忌就能泡美女間諜喝了伏特加就只能拳打西伯利亞狗熊,喝酒就好好喝酒,不要想太多。

當然認真地覺得伏特加就是「酒精摻水」的人我也真的挺心疼的。


能把我灌醉的酒我都有偏見!哼! 知乎抖機靈小分隊到此一游


伏特加追求的就是沒有味道啊,追求的就是度數又高又順口,用最高的效率不知不覺把自己灌醉啊,追求的就是只把酒精蒸餾出來,其他的餾分都不要啊,追求的就是醫用酒精兌水兌到整整四十度啊,伏特加妙就妙在這個酒精度恰好可以最大限度的掩蓋掉入口的酒精刺激,喝起來就像一團水啊!

無味乃是至味,這才是至高逼格好嗎!道家哲學好嗎!你想想酒桌上別人在你面前喋喋不休裝逼分析波爾多陽光降雨量帶來的單寧和酸度之間精緻而美妙的平衡這個酒現在喝還是有點年輕再過三年四個月零五天它的表現會更好啊呀今天我們開得是紅酒怎麼能配白肉呢快把這份蒜泥白肉撤下去換一份紅燒肉雖然新世界的酒更加討好味覺但是我還是喜歡舊世界的傳統和堅持你呢,這時你一副看淡世事紛擾的樣子,眼神溫和慈悲的看著他說,我一個人的時候喜歡喝伏特加,簡單。

於無聲處逼格爆炸。

你要是非得像品紅酒一樣品伏特加,非得要說伏特加跟其他蒸餾酒一樣有各種「雜質成分」帶來的香氣,這才是對伏特加有偏見吧!


說伏特加像水就說對了,water水 вода(voda)俄語的水 водка(vodka)伏特加(倆詞大概就是chick和chicken的關係)

不像水的話毛子能給取這名么……

雖然我不覺得像水……如果有人覺得伏特加像水,那他的品味離毛子不遠了……


伏特加是俄羅斯民族的血液。

當然這個血液有時候也可以是醫用酒精、純酒精、工業酒精、航空防凍液、機油或者任何喝完之後能暈乎乎的東西。

如果不是一個深沉而爛醉的酒鬼,對伏特加是不會有什麼迷戀的。就如上面很多人所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伏特加只不過是調製酒中基酒的一部分。加入了伏特加的雞尾酒什麼味道都有,就是沒有伏特加味,因為伏特加就是酒精味。

忘了告訴你了,王水和硝酸也是водка。至於是什麼味道的,我倒是沒試過。

За дружбу,Выпей!

Ура!


誰能搞到首都牌呀


曾有一段時間,什麼都不混,直接喝伏特加,非常爽,入口很猛,過後不留痕迹。

後來有段時間只喝金酒,再後來主要又喝白蘭地。

白酒絕對不喝,清酒、朗姆、龍舌蘭都不太喜歡。

威士忌一般,起碼不反感。

憑自己感覺吧,管它流行不流行。

從市場角度看,伏特加這種蒸餾酒,又不能亂加什麼口味進去(本來就打「純凈」這個旗號),就比較難講故事,就難做高毛利,就阻礙了營銷。營銷還是白蘭地這些釀造酒比較好搞,看廣告就知道,大部分是白蘭地。


調酒師很喜歡伏特加,因為它很乾凈,沒有雜味,就像一張白紙,調酒師們想怎麼調就怎麼調。

大眾有沒有對它有偏見我不敢說,但我有。為什麼?因為它丫的就是披著蒸餾酒外皮的純酒精而已,調酒師喜歡它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跟食用酒精沒區別一樣沒什麼香味!

所以在我看來那些喜歡花幾百上千大洋買伏特加的孩子都是壕,因為我2.5元就能買到全中國最好的食用酒精,味道更正!至於想要什麼玫瑰香之類的我只要在淘寶上花不到100元就能買套萃取設備,要什麼香就來什麼香!這可不是什麼劣質香精哦,食品安全從我做起!

哦,對了,忘了說了,真正的伏特加生產工藝和食用酒精工藝很像親兄弟,所以現在市面上很多伏特加基本就是食用酒精調的,壕們,你們好有錢!


確實挺不待見的,畢竟只是GIN旁邊的助手,存在感太弱。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的哪些文化作品(包括但不限於音樂、影視、綜藝)在台灣比較有影響力?
英文中的「我」除了I和ME還有別的說法嗎?
葉門撤僑事件中美國宣稱無力撤僑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日本學生在教室吃便當不會影響到別人么?
為什麼中國很少引進法國和德國的文化?

TAG:生活 | | 文化 | 烈酒蒸餾酒 | 伏特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