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股發行後,走勢都是大漲呢?
很多回答都沒有猜對題主的心意。題主想說的不是單純發行當日帶N字頭,暴漲個43%左右的情況。而是如下情況:(1)各種無量的連續一字板;(2)解板後一些股票(注意是一些,很多股票解開漲停板後就是各種暴跌,然後才企穩)還是瘋狂上漲,尤其這兩天很火的次新股。
首先,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真的是很多股票就是發行日後就開始瘋狂的各種板?答:顯然不是,在去年IPO開閘後,這種連續一字板情況才開始瘋狂起來。各位可以看看2013之前年上市的股票,很少出現發行日後連續一字板的情況。各位可以隨意找幾隻2013年前上市的公司,幾乎很少出現上市後連續一字板的情況。2012年10月26日浙江世寶成為IPO暫時關門前擠進去最後一家上市公司,直到2014年1月8日IPO才開始開閘。開閘後起初只有零星新股出現連續板,這個現象持續到當年2月份。然而隨即IPO速度似乎有放緩,當年2月12日到6月27日之間,A股沒有上市任何一家公司。6月28日,IPO開閘,龍大肉食、雪浪環境、飛天誠信三家公司上市,開啟連板,從此以後,新股連板成為一種「慣例」。如圖:龍大肉食
其次,次新股的瘋狂是歷來出現的嘛?答:顯然不是,解板後暴跌的股票有很多,拿近期的幾隻股票來說,有些股票開板後出現了跌停。晨光文具在開解開漲停板後出現了跌停=========================
總體來說,新股上市後尤其在IPO開閘後出現了超過100%的,那這種暴漲的原因是啥呢?不才從以下三種思路來猜測:股價飆升基於三點(1)價值回歸;(2)炒作;(3)超跌反彈首先說價值回歸:坦白的說,價值回歸在A股中出現暴漲的情況,我經歷過價值反彈造成的暴漲只有去年後半年藍籌股的一波大行情。一般來說,價值回歸導致的暴漲一般是針對長期被低估的大藍籌。如果對於新股來說出現暴漲的原因從價值回歸來解釋,可能還是因為新股定價過低,尤其對於高成長的行業來說,投資者對股票價值的估算中增長率的期望非常高(可參考格雷厄姆估值公式)。這一定層面說明了TMT、醫藥等行業的新股往往一字板的數量要多於能源、礦產等傳統行業的「正統」因素。炒作:這個可能是比較受關注的原因,也符合我國股市的特點,尤其是最近哪怕上市幾個月了,也突然同剛開板的次新股同一起高潮的「二炮」新股一樣瘋狂。新股被炒作的基礎子在於新股沒有歷史財務、業績負擔,並且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很容易被給予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新股的市值本身很低,容易炒作而不至於很明顯的被高估。此外,供需關係也是非常重的因素,尤其前面提到的,我國核准制、IPO數量限制導致的供需不平衡等因素,也是新股被炒作的部分原因。超跌反彈:這個不適合用來解釋新股的暴漲。先扯到這裡,歡迎拍磚。現行新股發行制度始於2014年6月,當時為了響應輿論「上市公司不能通過IPO掙錢」、「上市公司原股東不能通過IPO掙錢」,於是有了市盈率不能超過23倍的窗口指導。
而A股本身估值高,大多數行業市盈率遠遠不止23倍,故新股上市就只能通過二級市場的連續漲停來修復價值。按我們做投行的經驗,市場需求旺的時候,發行價格就會定的高一點,市場需求不足的時候,投行就會把發行價格定的低一點。如果市場不好,價格定的又太低,這個公司可能就不願意發了,可以完全按市場調節,市場不好的時候,IPO會自然冷卻和停滯。因為首先投資人不想那麼高估值的花大價錢去買,公司不願意那麼低的估值賣,寧願等一等。在市場好,大家都瘋搶的時候,可以把價格定高。如果上市後開盤出現下跌,那也是投資者自己的選擇,這種方式會促進市場理性回歸。在定價機制這一點上,國內還可以繼續探討。
在國外,如果新股發行上後漲幅超過30%至40%,對投行來說,是很失敗的IPO,是沒面子的事,等於把IPO企業低估了,給企業造成損失,將來這家投行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其他公司也就不會僱傭他們了。新股發行在國外不是穩賺不賠的,上市後下跌10%至20%是常有的事,跟二級市場是一樣的。對投行來說,新股上市後上漲10至20%是非常理想的,因為新公司上市,市場各方都不了解,留出適當的折讓是合理的。如果上市後股價暴漲暴跌,說明對公司估值偏差,投行是有責任的。這一點國內的制度還需要完善。
因為現在中國鎖定了ipo的市盈率,ipo的市盈率不宜超過23,但是大多數公司的估值遠遠不只23倍的市盈率,所以到二級市場會股價會狂飆好幾個漲停,至於有些公司凈利潤為負,但ipo之後股價還是一直漲,那也是因為中國的A股市場對盈利能力有硬性的要求,資本市場發展到現在,一個公司的估值並不完全取決於它的盈利能力,一家現在不賺錢的公司並不代表它不值錢。
那是在中國。股票發行的體質不一樣。中國現在還是股票發行審批制度。公司想上市還是很難。要通過證監會的重重審查,滿足各種要求,是由證監會判斷這家公司好不好。而美國則是股票發行註冊制,只需要滿足基本要求就能上市,這公司的股票到底好不好是交給聰明的市場參與者判斷。
說到底。還是供需關係,供給的股票多了,新股IPO就不一定都上漲,只有出現超額認購的情況下,例如那些超級公司,舉幾個例子:阿里巴巴,Facebook。這些超級公司,受到資金熱捧的才會開盤大漲。那些默默無名的股票,開盤破發也不奇怪。
在中國開盤立馬漲個好多倍。連續很多個漲停板,還是說到頭股票太少,同行業的競爭不多。例如最近的一隻妖股,暴風科技,連續20多個漲停板。他的財務數據差到不行。一度虧損。原因可能在於在a股市場同業競爭不夠多,國內的互聯網類似企業都在外國上市了。
所以股票發行註冊證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over~我掃了一下,大部分回答是在講一個市盈率的問題……如果說是市盈率的問題,那好,它鎖定23倍市盈率上市後開始價值回歸,上漲,我是理解的,但是連續一字板?絕對不是一個價值回歸應該有的狀態。再說了,各位兄弟姐妹們,你們啥時候見過A股非常認真地給你們講市盈率了?市盈率在A股實用分析當中基本上沒用,就是個參考數據而已。
因此,還是要從整個A股整體的常態狀況來說……我們知道,A股有幾個毛病,第一,散戶投資者太多,第二,主力機構控盤太嚴重,第三,投機行為太嚴重。
那其實就挺好理解的了啊,新股發行數量有限,大家都搶,好了,稍微懂一點經濟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任何東西,只要供不應求,它的價格上漲就是正常的。其次,由於打新制度的一個原因,一定會有資金巨量的機構持有大量的IPO股票(線下打新出來之後更不用說了),有什麼能比投機性最高的次新股受歡迎?有什麼成本能比新上市的股票價格更低?機構有多喜歡新股你們都不知道,連續一字板早也是傳統了,是吸引散戶們在開板後殺進股票里來的一個傳統,它完全可以不用一直封著,但是……這是傳統。其實真沒那麼複雜,價值回歸也有一定的原因,但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利用了一個散戶的投機心理搞出來的東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可以去翻一翻上市時間比較早的股票,也不用太早,10年前後的就夠了,那時候不是什麼股票都上市就開始封一字板的),IPO連續一字板就變成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了,導致最近幾年的新投資者把這個東西當成了一個規則一樣的東西。並不是這樣的,在我看來,只要這個情況還存在,就意味著我們A股市場的嚴重投機心理還沒有被消化。一方面這得益於中國特色的漲停板與t+1制度,每天漲百分之十和一天翻倍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你取消這兩個限制當天就會一步到位然後橫到某個位置,具體類似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情況。另一方面由於新股籌碼鎖定良好,集中在機構與少數散戶手中,他們當然希望把股價拉高後再出貨,所以造成了蘭石重裝與暴風科技這種一口氣翻十倍的情況。
以下是2017年1月1日至9月11日的新股統計數據。
對於小資金而言,可以重點關注新股首日的表現。因為這可以幫助你快速滾雪球,讓小資金一步步積累成大資金。
對於大資金而言,可以關注新股中長期走勢。
總結下來,港股打新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投資方法。
港股的新股的優點有
1、收益高,既適合大資金也適合小資金。小資金可頻繁的滾動,不斷擴大本金,加速滾雪球和資本積累的時間,大資金中長期持有翻倍也不是夢。可讓資產呈複利增長。
2、中籤率高。港股打新的中籤率基本上在25%以上
3、資金門檻低,港股打新資金門檻低,認購金額普遍1萬港幣以下。
對於投資者而言,還有以下優點
1、費時少:非常適合時間少的交易者,每月關注4次即可,無需每天看盤。
2、易上手:只要掌握簡單的打新技巧即可上手,無需培養盤感,無需多年交易經驗。
當然,港股打新也有缺陷。
1、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即賣出,贏面會比較大,否則盈利比例可能縮水。
2、不少新股包含資本運作,不小心踩雷,會導致虧損。
以上回答都不到點上
本質就是因為漲所以漲!
新股連續上漲以後大家對它的預期比較高,所以都不大賣出的,而外面想買的人很多,就造成了這個現象。上漲的力量很多時候不是買盤決定的,本質是由拋壓決定的!裡面出來的籌碼都是5手10手的,沒有集中拋壓,小單就封漲停,一個循環一直到市場情緒變化
這是IPO溢價之謎,從現在所學的來看,學界並沒有很好的解釋
當日不設漲跌幅就更刺激了 簡單說 1發行的少了 2資質比市場大部分股票好的多畢竟是無數次審查出來的 3不上去怎麼解禁出怎麼圈錢怎麼吸引資金打新
推薦閱讀:
※為什麼滬港通開通以後,AH 股折價反而擴大了?
※屌絲一心研究怎麼在股票上賺錢,期望以炒股為生,是正道嗎?
※如果常規的救市措施都無法起效,有什麼不太脫離實際、腦洞大開的救市方法?
※在股票上取得什麼樣的成績,才能說服自己辭職炒股呢?
※在中國股市,如何才能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