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和滴滴打車的盈利模式分別是怎樣的?

昨天在北京坐了第一次uber,將近20公里車費總計63元,第一個優惠碼優惠50,第二個優惠碼13,我一分錢沒掏就下了車。經過與司機的聊天,得知uber對司機的補貼和獎勵幅度是相當大的,接單率,單數達到一定要求都會有好幾百的額外現金獎勵,司機說他這一周發了2500塊工資,月入過萬沒有問題。問題來了,uber是怎樣進行資本運作的?它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燒錢過後又會有怎樣的盈利方向?


滴滴遭司機投訴標準說改就改:1.1萬到手才3000多 滴滴的賺錢方式,可以從這篇報道中獲知一二。文章中,開滴滴直營車劉師傅今年5月份工資賬單構成:

打倒計程車公司後,滴滴其實成為了新的包租公。比包租公更進一步,滴滴還收了20%也就是4115.14元的「平台信息費」。為什麼?因為司機需要從滴滴平台獲取訂單,平台收你信息服務費。

這招可能也是學的Uber.Uber在2015年估計營收超過100億美元,收取20%服務費,公司凈營收就有約20億美元。所以在滴滴收購Uber中國過程中,媒體報道Uber投資人受不了Uber中國的虧損,因為Uber在歐美市場是盈利的,而在中國跟滴滴拼殺導致大面積虧損。

其他還有很多網友幫滴滴、Uber想的盈利模式:競價排名,延伸酒店旅遊推廣,搜集數據投放廣告,二手汽車,汽車金融……等等。這些盈利模式有沒有可能呢?有可能,但比不過直接收20%服務費簡單有效。


我覺的除去上面兩位朋友提供的思路,Uber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Uber的車費結算是直接通過乘客的信用卡劃賬直接划到Uber的賬戶中,司機每周可以從自己的戶頭上領取一周的營運收入。明眼人這裡就可以發現,uber相當於有了一個至少7天的穩定現金池,只要這個市場足夠大,Uber可以支配的現金流就越多,在這個資本為王的時代,這樣的現金流能帶來什麼樣的收益不用多說。所以前期努力燒錢,培養用戶習慣,把市場做的足夠大,後期就有預期的收益。

很多現在專車APP的盈利預期還是從司機的運營中抽成,所以現在司機流失很明顯。Uber這樣的盈利方式非常高明,不與司機搶蛋糕,不用額外乘客買單。當然Uber以後在我朝的發展,前景並不明良,各種監管,規章都屬空白,一紙行政禁令就足以對uber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當然不光是Uber ,共享經濟到哪都要和監管「鬥法」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小小看法,就不發優惠碼了,其實自己Uber也不多,但是歡迎點贊^_^


就我體驗過來而言,Uber乘客端收費並不高,對新用戶還有30元優惠券,老用戶坐人民優步還能享受7折優惠,對於乘客這邊來說,根本沒有盈利。而司機一方,目前享受2倍或者3倍的補貼,肯定是由優步公司這邊提供的,相當於在燒錢,燒投資人的錢。現在據說估值已經超過400億美金了吧,所以能燒蠻長一段時間的。以後一定會在納斯達克上市,所以投資人不會虧,仍然是二級市場的股民買單。

那上市之後呢。我覺得應該是和阿里巴巴一樣的模式,首先培養用戶習慣。讓大家從懷疑這個新事物到離不開這個東西,出門除了公交就是打車,畢竟價格便宜,而且能夠獲得良好的乘車體驗。其次廣告營銷。在積累了龐大的用戶人群後,廣告贊助商躍躍欲試了,開始尋求合作。但軟體內部應該不會植入很多廣告,不同地區會植入不同廣告,但不會很多。這時候就需要競價了,誰出的價格越高,誰越能成為Uber頭條贊助商。另外很多活動要做推廣的時候也會找到Uber,給出一定的優惠條件希望借Uber獲得曝光,能夠引入流量。第三點應該是用戶出價叫車。用戶在完全離不開這款軟體後,在高峰期打不到計程車又不願乘坐公共交通時,會自動加價打車。當然只是少數用戶,一部分用戶在忍受不了優惠時候,可以慢慢退出,有人只願意7折打車,有人願意原價打車,有人願意1.5倍價格打車,而司機方,願意接受7折報價,願意接受原價報價,願意接受1.5倍報價,在買方和賣方之中形成一個博弈,最後達到平衡。

無論是什麼軟體,前期大部分都是在燒錢,燒錢讓用戶免費使用獲得良好的體驗之後,開始慢慢收費或者是以其他方式向用戶收費,總之最後用戶買單。

當然啦,這只是我個人的小小想法啦,最後推下自己的優惠碼啦~是uberI FUCK U 這麼簡單粗暴的優惠碼你確定不要嘛~~~~~(中間有小空格哦)


其實除了以上各位的簡介之外,UBER最厲害的是背後的資本運作。當一個餅畫到一定程度大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餡料願意放進來,放了餡料進來以後,再把餅一個複製100個甚至1000個。這個才是現代經濟裡面,所謂的生態鏈建設最可怕的地方,從你的各種生活去顛覆你原來的習慣。舉個例子:現在阿里準備推出的BUY+(敗家),同樣是這樣的概念,不過阿里是財大氣粗罷了。


其實和很多概念炒得火熱,最終銷聲匿跡的東西一樣,uber不過是一場傳銷。只不過不是針對普通用戶,而是對投資者。拿最後接盤俠的錢,養肥前面的人。

首先,不管uber怎麼佔領市場,用的人怎麼多,最後都是無法盈利的。因為相比於傳統計程車行業,它並沒有更多的盈利點。雖然不用製作頂子,不用給車噴漆,但是卻有其他的消耗。比如手機:司機必須長時間讓手機處於軟體運行狀態,這樣的消耗,遠不是普通使用的壓力所能比的。比如網費:每天跑的流量,也是不小的成本。

如果沒有了補貼,以目前的定價,uber司機根本賺不回成本。將來投資人的錢燒沒了,沒有補貼了,這些誰來扛?司機扛?用戶扛?最終要盈利的話,不僅沒有補貼,已經補貼用掉的錢,也要拿回來,還要帶上利息。還有人肯為此買單?

有人說資金池。可這個資金池的建立太花錢了。已經超出了池子里的資金總量。

目前司機的收入,能夠達到車費的2,3倍。除去獎勵,司機是賺不了錢的。所以即使在停止補貼前一夜之間用戶量暴漲3倍,資金池裡的錢,也遠遠不如已經投入的。而在補貼停止前,用戶的加入就會終止。

那麼花這麼多時間,這麼多資金來建立資金池,不如直接拿去投資好了。這點是不能拿淘寶來比的。淘寶的資金池可是沒花一分錢,自己慢慢建立起來的。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模式,既不容於政府,也不容於社會。

首先觸及了政府利益,也不利於管理。把政府的錢分走了,還帶來一屁股麻煩讓政府幫忙去擦,主管單位會願意嗎?

而一個城市,如果計程車都是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說得不好聽就是野的滿街跑。連個統一的形象都沒,那這個城市該是什麼形象?

國外人家沒取締打擊,那是知道這玩意兒長久不了,就任你跳樑小丑表演。


uber和司機的結算都是以周結算的,而uber在國外基本上都是信用卡支付,國內是支付寶綁定信用卡或者儲蓄卡進行支付。那麼結算的這段時間,uber就有7天的時間可以有一個現金掌握在手裡,而這些現金都是未來的錢,但是現在可以用,那麼對uber來說,只要市場夠大,夠活躍,那麼一周掌握的現金就是基本上無上限的。一周的時間以及無限的現金,對於投資來說,基本上就是無線可能了。看看以前很牛逼的餘額寶,看起來很牛逼,比各種定期存款的收益都高,其實也就是簡單以及很穩定的貨幣型基金,只不過對個人來說單一的購買因為盤子過大購買不了,餘額寶就是做大盤子,然後賺取差價。uber也是一個道理,簡單的來說就是利用未來的錢賺現在的錢。我也只是說下我自己的看法,不知道你有沒有明白。


通過周期形成資金沉澱,再用資金沉澱從金融市場拿錢。


這個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Uber收取了20%車費的服務費,這個比例不小了。這就是簡單粗暴的盈利模式,至於說現在補貼多,優惠多的情況,那就是現階段處於市場培育階段,當然要放長線釣大魚了,等用戶習慣了這種消費模式,盈利就指日可待了。


推薦閱讀:

嘀嘀打車為什麼將補貼短暫調為 5 元後,又迅速調至 12-20 元?
交通部 2015 年 10 月公布的專車新規會對滴滴出行、Uber 等運營造成哪些影響?
乘坐滴滴順風車是怎樣的體驗?
滴滴打車的專車是否屬於合法的計程車?
嘀嘀打車的模式與 Uber 有哪些差異?Uber 能否進入中國?

TAG:產品經理 | 優步Uber | 盈利模式 | 滴滴出行 | 出行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