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從業者相對實體經濟從業者的高收入合理嗎?

工科在讀小碩一枚,經濟學小白。一直以為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命脈,製造業是國家強盛的基礎,虛擬經濟(主要指金融行業)是錦上添花的。但從幾年前開始,不斷接觸到金融行業的朋友同學收入(含薪資之外的由於行業優勢帶來的投資收入)秒殺製造業的例子,當然是普通層對比,如銀行櫃員對普通技術層,三觀不斷被衝擊。比如昨天同學告訴我今年前三個月投資收入輕鬆過30%。請問這種現象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以後年輕人越來越趨向金融行業對國家不會有不利作用嗎?還是我關於基礎和錦上添花的觀念一開始就是錯的?


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經濟虛擬化(西方稱之為「金融深化」)的必然產物。

實體經濟,創造財富。金融經濟,分配財富。舉個例子,銀行貸款1000萬給一個農場,農場飼養奶牛。對於銀行來講,銀行經營的是貸款,就是金融經濟。農場是實體經濟。

為什麼要貸款,因為養牛需要小牛,需要草料,需要人工,需要土地租金。這些資源需要通過貨幣去交換,而貨幣都存在銀行裡面,從銀行拿到資金,就可以啟動項目了。如果可以通過恃物交換,就不要銀行了。但是那種成本太高,你要找到小牛出賣者,借一些牛,找農民賒一些土地,給工人發牛奶當作工作。這樣養牛就不要收到金融資本家的盤剝了。

1.為什麼實體經濟很重要,因為,沒有實體經濟我們沒法活啊。例如如果貸款投入下去,農場場奶牛興旺發達,卻賴賬。這個只是影響財富分配,對於社會來說,財富沒有減少,奶牛還在,還增加了,是實實在在的財富,大家要喝牛奶。所謂的不良貸款損失,僅僅是一種經濟利益的分配。當然,長期來說,企業賴賬,影響信用環境,銀行壞賬,銀行的股東部分人受損,銀行不敢

再放貸款,農場主投資規模上不去,間接的影響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 銀行倒閉了,貨幣作廢了,好比1949那次,讓國民黨帶走美金和黃金,留下了人心,只要不炸掉工廠,工業還在,土地還在,人民還是活下來了。

金融經濟也很重要。金融經濟發達,投融資環境很好。有個好的項目,比如科學發明,能夠及時得到資金,付諸實施。就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沒有良好的金融環境,喬布斯也只能把天才留在腦子裡,無法把想法變現,把產品送到市場。這裡的金融包括了貸款、投資、基金、眾籌等等。而且金融可以轉移分散風險。如果項目失敗了,不要像個體戶那樣獨自承擔。通過這些方式,有想法的人能夠很快付諸實踐。

2.實體經濟也不是都要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口口聲聲支持實體經濟,企業貸款還不上,千方百計讓企業苟延殘喘。保住了企業,就可以東山再起。如果企業被銀行逼的破產,那麼企業多年來的生產,技術積累毀於一旦。銀行的問題可以拖幾年都沒有問題。只是利益分配的問題。儲戶的錢,老百姓的存款,反正也是不用。貸款展期,借新還舊。這裡有個度,有些企業明明就是亂投資,養牛的偏偏要去種果樹,你拿著貸款,採購果苗,一次失敗,還不起貸款,再貸款投入,糟蹋一批批果苗和浪費土地,這種實體經濟就是毀滅社會財富型的實體經濟。相當於拿著儲蓄存款去驗。中國有很多企業就是這樣,瞎折騰。

3.金融經濟的副作用。金融經濟的厲害在於資源分配。一個荒謬的項目,例如第一年某企業上馬項目——生產永動機,拿到貸款資金1億,年息10%,就可以啟動,這1個億買了很多機器設備廠房,找了工人工程師科學家,這些實體價值1億。第二年,貸款到期了,項目沒達到預期,怎麼辦呢,項目的破銅爛鐵一堆,市場價值僅僅5000萬。如果現在斷貸款,讓企業歸還。企業破產,銀行壞賬,行長下課,都不好看。再續,這時候就是續貸,金額必須大於1.1億,因為1億歸還銀行本金,1000萬歸還利息。對銀行來說,賺了1000萬利息,靚麗的財報,對上面好交代。但是現在由於企業風險較大,而且是續貸,利率就要增加,例如15%,貸款金額例如1.5億,企業實際能用4000萬,企業也可以繼續發工資,對於企業老闆來說,貸款再多都不怕,就怕斷貸,只要貸款在增加,企業就有錢花,有錢花就行了。第三年,1.5億到期了,項目還是沒達到預期,怎麼辦呢,項目的破銅爛鐵一堆,市場價值僅僅3000萬。要麼銀行繼續融資2億(因為還有利息要還,這一塊本息合計就需要17250萬,企業工資要發,企業還要繼續玩)! 假如銀行不敢貸款了,轉而讓其他機構承接,什麼信託 基金 民間投資公司 ,繼續連本帶息融資,利息更高了。只要資金鏈不斷,銀行收到利息2250萬,又是靚麗的報表!

這裡我們看到了,實體經濟3000萬(破銅爛鐵),虛擬經濟,17250萬。虛擬經濟大於實體經濟。

這就是目前的經濟狀況。各行各業企業效益一塌糊塗,GDP增速乏力,而人民銀行統計的社會融資總量卻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多,什麼信託,基金,p2p,越來越瘋狂,利率給的越來越高,遠遠超過企業項目回報。金融經濟越來越「發達」,結構複雜,機構龐雜。

金融從業者工資越來越高,越不怕死的工資越高,而產業工人呢,差距越來越大, 金融機構效益屢創新高。 所謂幾家上市銀行的利潤已經超過所有上市企業的利潤。

所謂銀行的利潤,到底這些利潤來自哪裡?實體經濟不振,而金融經濟,社會融資總量屢創新高! 滿大街都是投資公司、小貸公司、擔保公司、P2P。我想到黃河河道,越壘越高,懸在大地上。

所謂的度,就是權衡度量,就是權力。金融資本家與產業資本家的博弈。有的時候是產業發達,金融弱勢。有的時候是金融家榨乾產業利潤,操控產業。

總體而言,我還比較喜歡做實業的,有產業基礎,對產業有深刻理解的企業家,而不是那種有點點小錢就開始玩槓桿,玩金融的。產業就做好產業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掙自己應掙的錢。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了,把每一個細節搞好,用戶體驗做好,自然有投資人上門來。

…更多文章請到信貸風控手記-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H-Howard


不講什麼深刻的行業術語,就說點直白的。互聯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大家都明白的,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補充和推動力。如果把經濟發展方向比作一場馬拉松,虛擬經濟應該和實體經濟手拉手一起走,但由於我國行業大躍進弊病,虛擬經濟現在是不跟你丫的玩了,我撒丫子跑就行,但是跑著跑著發現他沒後勁了,缺少能量補充,而反觀實體經濟由於虛擬經濟帶走太多資源,剛開始只是腎虛,後來越來越嚴重,現在已經腎衰竭了!!這就是目前的情況,所以國家現在的政策是讓實體經濟跑快點,再拉緊虛擬經濟的韁繩,讓兩者更近點罷了。。


個人見解,每個人的收入包括兩部分,工資性收入和資產性收入,大多非金融人士都放棄了資產性收入(不懂股票可以買基金),這是差距之一。你朋友三個月漲30%,只是特例,全體投資除了正常業績上漲的,其它都是零和遊戲。不用羨慕太多。


這個不成立啊,太寬泛了,你沒看到實體經濟中高收入人群,實體經濟才是掌握國家命脈的。


我個人認為,國內金融業只是通過貨幣超發來敲骨吸髓式剝削剩餘價值的狗腿子,實體經濟從業者是被剝削對象。


不患寡而患不均


虛擬經濟是泡沫,實體經濟是麵包和牛奶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星收入這麼高?合理嗎?

TAG:製造業 | 經濟學 | 收入分配 | 虛擬經濟 | 金融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