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車和日本車哪個安全係數高?

我問了問貼吧的人,人家說日本車車身軟能吸收更多的衝擊傷害,德國車雖然硬,但是更危險


如果真感興趣和有耐心的話,那把這個看完再說吧

德系VS日系YYP觀點(補充說明)

更新一下,想想這樣丟個鏈接,顯得高冷清的,真不好,今天正好沒事,我簡單說下結論吧。全部都是按照上邊那一系列文章來的,有興趣還是去看那系列文章更好

既然這裡問的是安全,那麼有關技術等等的話題就略過,只說安全相關。

一、德、日兩系的造車理念德系車和日系車分別有不同的理念,德系由技術驅動,日系由市場需求驅動。也就是說:

概括起來,我認為德系車廠的技術研發理念可以概括為「技術驅動」——以工程師不斷探索新技術來推動產品革新;而日本車廠的研發理念是「目標驅動」——以不斷提升的產品指標來推進研發進步。

二、德系車和日系車在這個理念下的可靠程度,日系車要優於德系車。這裡的可靠程度指的是一些小故障、小毛病。

簡單說,就是德系車願意為了新技術冒一些市場風險,因為新技術某程度上就是他們的競爭力所在;而日系車相對不那麼敢於冒新技術風險,因為對他們而言保市場遠比推新技術重要。

比如在對德、日都非常重要的北美市場,德系銷量敗於日系,公認的一個原因就是可靠性排名一直偏低(在美國汽車可靠性是一項透明信息,Consumer Reports、J.D.Power等機構常年跟蹤和發布客觀可信的汽車可靠性數據)。隨著近年德系車更重視試驗環節,我們看到近2、3年的J.D.Power北美可靠性調查排行榜上,雖然居高位的仍是日系,但德系的排名已經明顯上升。

在我們國內,從我所接觸到的用戶口碑和案例來看,德系車的總體可靠性還是不及日系,不單是像大眾TSI+DSG這種嶄新技術,即便是新技術含量較低的普及化車型,小故障、小毛病的發生率也是德系高於日系。

三、緩衝吸能理論

這是存在並重要的,而且被德系車和日系車貫徹執行。反過來說,車軟,或者碰撞後車身變形大,並不意味著安全性能差,關鍵在於能否將傳遞到車內人身的衝擊力降低。

於是就要有合適的緩衝吸能結構件。

至此我們必須肯定緩衝吸能理論的作用,事實就是無論德系、日系還是什麼系的車,全部都認可這一理論並且在貫徹執行。絕對不要一聽說「緩衝吸能」就覺得這車會很「軟」,在很多實際碰撞案例中,往往是車頭、車尾損傷變形大的車,乘客受傷程度反而小,而變形小的車,乘客反而傷得更重。

然而,不當要有適合的緩衝吸能結構件,還要有優良的並足夠剛性的車身架構。

實際上,緩衝吸能構造與整個車體的剛性構造並不矛盾,而是相結合的——吸能結構位於車體的前端和後端,相對「軟」;而位於中央的乘員艙框架結構不會有吸能效果,還是會儘可能做得「硬」。這兩個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開製造,再組合到一起的,發揮不同的結構作用。最理想的整體車體構造應該是既有前後兩端高效的撞擊緩衝吸能區,又有一個足夠剛強的乘員保護艙。速度不太高的碰撞,由吸能區去吸收和化解衝擊力,儘可能讓衝擊力少傳遞到乘員身上;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區潰縮完了,衝擊力依然沒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員艙也不會再試圖去吸能,而是會「以硬抵硬」,保證乘員有儘可能多的生存空間,不被擠壓致傷。

所以,貼吧人說的話可以丟垃圾堆了。

這就是當下汽車普遍的被動安全結構開發理念,無論是德系、日系、任何系,基本上都完全遵循這套理念。因此有兩個誤區可以消除:一是以為只有日本車吸能,德國車不吸能;二是以為有吸能設計的車只擅長應付低速碰撞,而無吸能設計的車高速碰撞起來更安全——那都是不符合物理定律的事。

四、安全性能

就NCAP測試的成績來看,日系和德系總體上沒有差異

然後在安全配置上來說,德系車確實比日系車更加豐富

第一個是研發理念上德系車的「技術驅動」,日系車的「市場驅動」。技術驅動,決定了德系品牌更熱衷於汽車安全技術的前瞻性研究,汽車界的很多安全技術革新都是德國廠商發明的,例如賓士就發明了ABS、氣囊、摺疊緩衝區,日系品牌雖然也有一些安全技術發明(例如本田發明了可升起的主動行人保護髮動機機艙蓋,這個技術已被賓士等廠商效仿),但總體遠不如德系那麼多。市場驅動,決定了日系品牌對安全技術的研究不會太有前瞻性,通常是等某項安全技術被發明出來了,消費者呈現出需求,日系廠商才會迅速跟進去研發和裝備到產品上。

但是卻換來穩定性降低與成本提高的代價

五、高速穩定性。

在高速穩定性上來說,德系車優於日系車。這裡指的高速是在超出限數120以上的速度。

而高速穩定性與什麼有關?

高速穩定性和什麼有關?主要是底盤(包括懸掛、輪胎、轉向,還有整車剛性)的設計調較,以及整車的空氣動力學性能

傳統上,日系車的「表層」駕駛感比德系車好,而德系車在「深層」的表現勝過日系車。具體表現為:大多數日系車在中低速下轉向比較輕鬆,動力比較輕快夠用;德系車則在低速時方向較重,但動力的起步、加速會比較滯重。不過到了一些不好的路面,以及高速公路、山路時,德系車往往方向更精準,底盤更穩定、厚實;日系車往往表露出底盤單薄、穩定性不夠好。總的來說,比日常好開程度,日系車往往更有親和力;但比激烈和接近極限的駕駛,德系車往往令人更有信心。

由於日系車更看重市場需求,所以,在售賣於歐洲的車,高速穩定性會更加好。但是由於這些年高速公路的發展,日系車在除歐洲外的市場上,高速穩定性也越來越靠近德系車。

所以,現在來說,日系車發飄德系車穩定這理論也不是那麼絕對。

最後總結,德系車和日系車在安全性能上來說各有所長,但是基本的安全性能保障都一樣。德系車小故障小毛病更多,但是高速穩定性更好;日系車安全配置更少高速穩定性稍差,但是整車安全性及低速可靠性更好。


今天上班看見一輛帕納梅拉追了一輛五菱之光。從受損情況看我猜這世上應該又多了一個德國車黑。


實際上,日本車與德國車的安全概念是不同的。當然,這只是指廣義上的,或者說是我們理解之中的日本車和德國車。

我們一般都覺得,日本車都軟,一碰就完蛋。德國車很爺們兒,碰撞的時候一般都是十場九勝一平。但實際上的區別,在於設計車身結構時候的理論。

我們理解上的日系車,是屬於所謂的「吸能」。它們通過碰撞時,車身的形變來形成緩衝,以此來保護車內乘客;而我們理解上的德系車,就是簡單粗暴地把車身做得更結實,這樣在碰撞的時候更加霸道,我們會認為這樣的話,乘客受到的傷害會更小。

但這裡面是有個誤區的。我懶,就不畫圖表了,大體解釋一下,明白就行。

首先,我們假設題中所提的日系車強度小於德系車強度

第二,碰撞強度分為三個等級:

  1. 較小(設定為對日系車有較大傷害而德系車受到傷害較小)

  2. 中等(設定為對日系車有嚴重傷害而德系車受到較大傷害,但沒有超過日系車的承受範圍)
  3. 嚴重(設定為對所有車均有嚴重傷害)

對於以上的碰撞強度,我沒有具體的數據作為支撐(主要是懶得查),有興趣的可以去關心一下encap碰撞試驗。

較小強度的碰撞,雙方車內的人都不會有傷亡。但是由於沒有傷亡,所以人的心情比較輕鬆,會開始比較對車造成的傷害。這樣的傳聞,會在坊間快速流傳。

中等強度的碰撞,雙方車內的人均有輕傷。而由於碰撞強度並沒有超過吸能範圍,所以日系車內的人實際受傷幾率較小。這個時候,實際上可以將日系車的車身當做一個緩衝,只不過是以損害自身結構的形式實現的。而德系車,由於車身強度高,在碰撞的時候就要看車裡的人的運氣了。之前看過一個視頻,在一定速度的碰撞下,人是不太可能倖存的,因為腦子變成了漿糊。恩,之前聽過一個數據,理論上講,在120MPH的時候,賓士車可以保證車內的人毫髮無損。當然這只是理論數據,具體是不是,求證。。。

嚴重的碰撞,別想了,大家都不是超人,活下來的都是命不該絕,回去了去廟裡燒香還願吧。

所以,車身強度什麼的,真的不要太糾結。真的碰起來了,只看運氣,一個個的都別想跑。

對了,也別太相信我們國內的所謂碰撞強度。相對於這些無節操的廠商,臨時增加一些螺栓、鋼條和焊點所做出來專門用來碰撞試驗的車這種事兒,我會隨便亂講么?


豐田車車主

安全都要靠駕駛員的應變和安全駕駛才可以有效保持。

日系的部分車評測基本好於德美系的部分車

價錢越高的安全性越好 這個自然不用解釋 網上的一些博人眼球的圖片多是有其他原因。

當車速高到一定值 心態 是摩的大飈客

那自然和公婆一樣 撞飛


單純談安全性,我認為本田和豐田的車安全性可能更好點,但不會差太多。


中國信網路段子和朋友圈遠甚於專業評測


德系技術流,得多不懂理工的人才能說出這話來。論技術,最近30年還是看英法意日吧,真心么有德國。


請自行查詢世界三大權威汽車安全性測試機構(美國IIHS、歐洲NCAP、美國NHTSA)的車輛安全報告,遠比問身邊的人靠譜多了。順帶一提,只有改變車體結構才會降低車的安全性,而且國內對合資車的檢測也是非常嚴格的,所以不存在國外的車比國內的車安全這種自我貶低的概念


什麼潰縮吸能之類的,我一外行的不懂。

也不拿什麼外國機構數字,說點看得見的東西,對待安全的態度,或者說對待中國消費者關於安全方面的態度。

既然是德國車對比日本車,兩田對比大眾吧,畢竟很難找能和ABBB對標的日本車。

邁騰全系和帕薩特除最低配外都標配頭部氣囊。凱美瑞2.0排量的沒有,或者凱美瑞好幾年前的老車,那麼換一個,九代雅閣,當紅炸子雞,最低配三款車沒有。

再來說大眾那些亂七八糟我也不太懂的特供車,賣了30多年的桑塔納和捷達,10萬左右的車標配頭部氣囊不現實,但一大半車型提供選裝,高配標配,也有一大部分標配和提供選裝側氣囊。豐田特供車花冠,直接沒有,想選裝都沒有,也沒有前排側氣囊。

還有什麼雅力士致炫,威馳,本田的哥瑞競瑞等,很大部分不但沒有標配前後排頭部氣囊和側氣囊,甚至連選裝都沒有。

我為什麼說這個?我曾理賠過一個案例,凱美瑞高低配相撞,低配無前後排頭部氣囊,高配有。低配車主住院一個多月,做了兩次手術,至今手腳還不太協調。高配車主輕微腦震蕩,住院觀察幾天就出院。

低配車主說,方向盤氣囊彈出來後把自己往B柱方向彈,因為沒頭部氣囊,還是撞上了B柱,幸好被側氣囊緩衝了一下,要不更嚴重。

最後說點玄學的,主觀的,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

大眾車乃至德國車,造型都四平八穩,看起來像個穩重可靠的健壯中年大叔,感官上一眼看去覺得可靠安全。

日系最近幾年的造型就像初中畢業營養不良骨瘦如柴一打就倒的殺馬特。

大眾賣得好不是沒原因的,大眾給我壞印象主要是服務以及對中國消費者的態度。別老是拿中國消費者買大眾不買日本車來說中國人不懂車,的確大眾在中國銷量很大一部分是特供車,比如桑塔納捷達寶來朗逸等,但豐田本田也玩特供車,花冠哥瑞競瑞等,咋就不能賣出和大眾一樣的銷量?


德國車。想想最危險的碰撞時刻,日本車的吸能安全理念是建立在車身外殼和結構完整的基礎上的,但很可惜這一點日本車都難以保證。


請相信科學,遠離車托和無知群眾!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德系車的


其實安全,就是在發生事故時,一定要保證駕駛倉的完整!可新聞里經常可以看到日系車駕駛倉變形了,人傷亡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賓士cla220 4matic?
賓士B200是否值得購買?
為什麼後補的車漆一定不如出廠時的車漆好呢?
你或者你身邊的朋友有沒有覺得買哪款車就沒有後悔過?為什麼?
瑪莎拉蒂Ghibli值得買嗎?

TAG:德國汽車 | 日本汽車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