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載灃?

如題


載灃這個人,性格來看寬容,開明。能力不一定非常出色,但是在辛亥年,清朝還能對蒙古、滿洲等地有絕對統治力和影響力的情況下,能夠順應民意選擇退位,這個胸襟可以說超越了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避免了中國的分裂。可以說他沒能挽救清朝,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挽救了中國,也使得辛亥革命成為中國流血最少的一次革命。


愛國,最讓人傾佩的是沒去長春偽滿州國享福而是怒斥其子溥儀

首先載灃絕不是無能之輩,從18歲出使德國成功化解矛盾可以看出;

再者載灃心胸開闊,從汪精衛等革命黨人暗殺未遂,卻沒有處死他們更沒有滿門抄斬可以看出;

其次載灃是為合格的政治家,從清政府改革的正確性和力度,和平退位,不摻和復辟等等可以看出;


在合格的政治家裡,有兩種人,

一種明知不可為而不為,順勢而為,載灃當然屬於大多數。

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逆勢飛揚,毛澤東、蔣介石...都屬於這類人,這就是梟雄。

軍事、商戰同理


建議你看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

簡單點說,一個無能的也不想承擔那麼重責任的結巴


我是來搬磚的。

周恩來曾對載灃作出過公正全面的歷史評價:

①載灃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臨終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的。其實,不是因為載灃適合做攝政王,慈禧才選了他。而正是因為他不適合,慈禧才選他的。這個歷史責任不能由載灃來負擔。

②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他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客觀上有利於革命。還說;到了民國以後,貴族和遺老中有人不遺餘力地進行復辟大清王朝的活動,但載灃卻始終沒有積极參与。這一點也是難得的。

③載灃後來作為一個平民,作為溥儀的父親,如果他移住長春去依靠他的兒子,在人情上是說得過去的。這同溥儀去當「皇帝」是不同的,同溥傑等人為「滿洲國」效力也不一樣。但他畢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個反對分裂祖國的愛國者。他在日偽的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④到了民國時代,載灃還一直在王府里堅持實行前清的舊禮,好象是要永遠堅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後他就把它全取消了,這是他思想開通進步的表現。

⑤載灃的國學底子很深厚,又是清朝末年到民國、到日偽時代歷史的活見證,他如果能夠有更長的壽命,一定會對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貢獻。


載灃跟他父親奕譞很像。奕譞大兒子當了皇帝,結果大半輩子戰戰兢兢,一心求清靜無為,閉門讀書過安生日子,載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壓根就不想當攝政王,所以袁世凱把他弄下去之後載灃開心得不得了,為此還遭了老婆一頓罵。

因為為人謙和耳根子軟,本身也年輕,攝政那會兒支持立憲,但具體作為也可想而知。宣統遜位之後遺老遺少一直折騰著復辟,他一直是不積極的。溥儀去東北當兒皇帝後載灃帶著家人去探望了一下,回去之後要求任何人都不準再去,可見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那類人,另外也頗有眼光。

私下裡喜歡研究研究天文學,早早地也罷辮子剪了,對新事物不排斥,偶爾也有些不忌諱傳統的「驚人之舉」。

不知道為何《走向共和》對他整個人的刻畫都是按照真實歷史的反面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誤解。


不大同意第一個高票答案。清末退位不算是順從民意。北洋新軍已反,沒得救了,甚至說不一定可以跑掉。當然值得肯定一點他最後選擇對國家有利,而且後節不錯。

清末晚晴政局有成例,滿清最後崩潰不是孫文也不是地方督撫,很大程度上是朝廷自己在作死。作為國家的統治基礎士紳立憲黨人拋棄他們了。而和立憲黨人走向對立,攝政王們最後三年所作所為責任太大。

在地放權力膨脹的年代,中央想收權是很困難的。唐時的藩鎮,中央想收藩鎮,那其他的藩鎮就會聯合起來。如不收權大多時候大家好好的。清末情況類同。就算政治手腕高超的慈禧,她在這方面也是相當謹慎。

他不僅想收中央漢人的權,也想收地方督撫的權,也想收地方的財權。這顯然就是在作死...而且慈禧死後,這幫子宗室自己也失控了。各種拉幫結派...未嘗不是他能力和資歷不成的例證。


傻逼。不知道誰是自己的敵人,誰是自己的朋友。


推薦閱讀:

清朝末年,清廷為什麼沒能集中軍權?
如果明朝的領土和現在的中國一樣,不存在領土爭議問題,那麼歷史學家們還會歌頌清朝嗎?
清代阿哥的級別都是什麼?
應該如何評價清末新政?
為什麼清承明制,但是清朝沒有東林黨呢?

TAG:中華民國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人物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