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黎明》這首插曲究竟是什麼樣的曲風和感情表達?
這首 英雄的黎明就我個人而言,完全是從 古天樂版 神鵰俠侶裡面聽到。而最近搜索這首曲子時查到了,它的出處。看它出處 是日本 三國志漫畫電影的 插曲。還看了百度百科關於它的 曲子的解析。突然感到為什麼我的聽到的感覺 跟 百科裡說的、還有出處 不一樣呢?比如這段「曲子開章以氣吞山河的氣勢,點出音樂的背景,圓號的開場,把人帶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遙遠的三國時期,歷史雖已久遠,但聲音卻揮之不去,隨後的男生吟唱,更是對恢弘歷史的再現,不僅有氣壯山河的氣勢,也有不能言喻的英雄男兒的柔情,或許還有一種悲壯的感情參乎其中,配之大提琴的低吟,更是加重了對歷史文化沉澱的理解,讓人無限的回味。」 而 我本人感受 是「曲子整體感覺曲調明朗但混音渾厚(抱歉非專業人士有可能用詞不當),而其中起伏曲調猶如嘆息 明明是對情感描述更加著重。而且二胡音色的主旋律勾勒,對情感表達很有指向性,比如愛恨離愁。跟三國戰爭關係不大,恢弘的和聲確實挺有感染力,但是總覺得這曲調不是戰爭。」於是我矛盾了,究竟是因為兒時對電視劇的記憶造成定向感受,還是怎樣?
寫這首曲子的作曲家——橫山菁兒先生去世了。 他的曲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日出東方,雲霞翻滾。英雄單騎,踽踽獨行。
英雄之心,固非鐵石。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歲月靜好,壯心不已。百川歸海,天下歸心。
世人識良曲,未必懂英雄。
這個曲子有很多不一樣的版本,你估計聽的是古箏開頭的那個版本,然後用二胡的。還有一個是合成很多樂器的版本,那個版本很恢弘大氣的。
這個應該是你聽的版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Yju3zluN8
這個是恢弘的版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mAFeTdcP4題主摘自百毒百科的加粗部分也沒說曲調是戰爭啊。不衝突。明朗倒不見得。
百科概括得挺全面了。這種意境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里也早有描寫。且讓我注釋一番,看看是否對應。曲子開章以氣吞山河的氣勢【大江東去】,點出音樂的背景,圓號的開場【浪淘盡】,把人帶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遙遠的三國時期【千古風流人物】,歷史雖已久遠,但聲音卻揮之不去【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隨後的男生吟唱,更是對恢弘歷史的再現,不僅有氣壯山河的氣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也有不能言喻的英雄男兒的柔情,或許還有一種悲壯的感情參乎其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配之大提琴的低吟,更是加重了對歷史文化沉澱的理解,讓人無限的回味【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不應該結合電視劇去體會。這個音樂的初衷是三國題材作品開篇曲目。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一個時代來臨。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這是一個兵荒馬亂群雄割據的亂世,又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因為時代需要英雄,英雄不僅自帶背景音樂,也會自帶傳說故事。
整個音樂一開頭並不是圓號,而是古箏,猶如蜻蜓點水,然後才是一段紅日初升的圓號氣勢恢宏。但是這個恢宏有人說氣吞山河,我沒聽出來,很恢宏但是並沒有吞山河的氣勢,而是一種將要爆發之前的壓抑。顯然是為了勾勒出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將要來臨之前的基調。
就像一場海嘯,包含了巨大的能量和破壞力。但是由遠及近還未上岸的時候,浪其實並不高,蘊藏在水中的巨大能量人們並不能感受到。但是遠遠望去那個陣仗卻是真真切切的在暗示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就是這種氣勢。
男聲的低吟,又把這股氣勢壓低了,很壓抑。包括後面的輕快音樂,有一種兒女情長在裡面。時代是一個背景,英雄才是內容。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情況吧。
直到公元280年,建業之戰吳國滅亡,終於結束。
打小看神鵰俠侶的我在看三國志動畫聽到這首歌並無違和感
最近很幸運在在網上看到了這部由東映製作的動畫三國志三部曲第一部英雄的黎明,開場即是這曲配著劇中恢宏的山欒,很有氣勢,還有一份歷史厚重感,編曲是橫山菁兒,整個過程都是以中國傳統樂器二胡為主旋律,非常有中國風,另外推薦另一個配樂,幼年諸葛亮和其哥哥諸葛瑾出場的配樂:兄弟~諸葛亮と瑾。這一部裡面劉備早期的艱苦奮鬥,諸葛亮的幼年成長,還有曹操崛起的劇情,這大概就是」英雄的黎明」的意思。最後發現,很有意思的時間線,1991年三國志3部曲製作完成。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首播。
用的小調,更加悲壯。很有畫面感,總能想起神鵰俠侶。
推薦閱讀:
※有變調夾的話為什麼不是所有歌曲都用 C 調配和弦?
※想學習作曲編曲?
※有的音樂結尾漸漸小聲是故意的么?
※Logic Pro X的原版拓展音色中,哪些樂器可以接近或達到第三方一線音源的品質?
※如何判斷一首曲目是MIDI製作或者是錄音室錄音或者是兩者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