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評價丁汝昌為名將,評價很高?
聽說提督的決斷也是由丁汝昌而來?
所有戰敗後自殺的將領在日軍看來都算名將。
乃木希典在日本戰史上也算一等一的弱智兒童了,甚至當時政府都看不下去了想換掉他,後來捧的那個高,很大原因就在於天皇過世後一起自殺了。
對比乃木,丁提督的名將之名很實在了。丁汝昌早年加入太平軍,投降後轉入淮軍。他與太平天國、捻軍作戰時統領的是騎兵,外界對他評價治軍嚴謹、作戰英勇。後來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專門提拔之前賦閑在家的丁。任命沒有海軍經驗的丁汝昌,一是因為丁之前打仗名聲不錯(左宗棠平新疆還想用他一起去),二是重啟舊部,賣恩於丁來使北洋海軍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北洋海軍里有一批船政學堂出身的海軍軍官,對不懂專業的丁汝昌心有不服。後來北洋水軍軍紀敗壞,內生間隙都是與此有關。
丁汝昌是一個標準的老式軍人;自律,忠誠,但是出現在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位置。然後在一場關係東亞霸權的戰爭中,面對自己無法掌控的戰局、自己無法掌控的部隊,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後敗局已定,自殺身亡的他就像一盤dota比賽里,只打過輔助位卻被推上了carry位,勤勤懇懇的補了每個刀卻仍能感到局勢越來越劣,最後高地團滅,基地附近全是對面洶湧而來的超級兵。
他其實算不上一個名將,但是這種悲劇感正是日本人喜歡的調調。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後,也確曾勵精圖治,嘗試著提升這隻部隊的戰鬥力,這些在史書上有記載。但甲午之敗非其一人之力能力挽狂瀾。全軍覆沒之後,拒絕了日本將軍的勸降,服毒自殺以向國人謝罪。
這牽扯到一個判斷,敗軍之將自殺謝罪是否稱得上民族英雄?我只想說,如果中日戰爭多一些丁汝昌張自忠等等戰死的將和兵,少一些投敵做偽軍的。那場戰爭打得會很不一樣。。。利益相關,鄙人也姓丁,以丁汝昌將軍為傲。
下面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手機上不好排版,見諒。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失利 速射炮與布陣是關鍵!?[薦]
作者:tangjian_18發表於:2013-05-04 19:40:21原作者:不詳
中新網9月17日電 今天是中日甲午黃海海戰爆發118周年,當年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是裝備問題,還是技不如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通過該戰役分析北洋水師失利的原因,為今天中國維護海洋權益具有借鑒意義。
武器裝備:日軍速射炮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1894年9月17日,中國北洋水師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黃海海面上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中日黃海海戰爆發。海戰中北洋艦隊損失5艦,日方1艦未沉。面對如此戰果,有分析認為是北洋水師裝備劣勢所致。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艦相比,北洋水師的平均航速慢了近3節,而與日軍第一游擊隊相比則慢了近5節。在速射炮數量方面,北洋水師的差距則更為明顯。從以上簡單對比來看,似乎北洋水師整體實力弱於聯合艦隊。然而這種對比忽略了兩個問題: 首先,日軍速射炮不是決定因素。速射炮是通過在火炮上安裝制退復進機,縮短了火炮射擊後復進時間,從而大幅提高了射速。日本艦隊裝備了大量速射炮,這種火炮雖然射速快,但其口徑偏小(在150毫米以下),只能打擊有生力量,卻不能擊沉中國的主力艦。 海戰中北洋水師雖被擊沉5艘戰艦,但其中超勇、揚威和廣甲3艦系老艦,噸位小,戰鬥力弱。而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鐵甲艦中彈均多達上百發,但其並無致命損傷,而且僅傷亡數十人,兩艦依然堅持戰鬥到最後。由此可見,日本艦隊的速射炮對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基本沒有效果。速射炮雖然在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不是日軍取勝的決定因素。 其次,中國戰艦用防護力彌補機動性。除火力外,防護力與機動性也是海戰中的重要因素。北洋艦隊主力艦的特點是裝甲厚、防護力強,而日本艦隊則在速度上佔了優勢。儘管日艦的航速有很大優勢,但在海戰中防護力的作用往往比機動性更重要。而且在大艦巨炮的時代,鐵甲艦對巡洋艦具有絕對優勢。海戰期間北洋水師的鐵甲艦定遠號中彈159發,其姊妹艦鎮遠號中彈220發,都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反觀日軍旗艦松島號巡洋艦中了1發定遠艦305毫米主炮的巨彈後,即喪失了戰鬥力。當海戰的最後階段,日軍五艘巡洋艦圍攻定遠和鎮遠而無能為力,連日本水兵也驚呼「定遠怎麼還不沉」。因為那個時代巡洋艦的主炮基本上射不穿鐵甲艦的裝甲。 總體上看,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是兩支各具特點艦隊。中國艦隊更注重防護力和大口徑巨炮,日本艦隊重視的則是機動性和速射炮。中國艦多為德國製造,日本艦多數是英制的,應該說在製造技術水平上不分伯仲,雙方的整體實力大致相當。導致黃海海戰最終失利的主要原因並非武器裝備。另外還需指出的是,此役過後基本上所有國家也包括日本,都認識到巨炮重甲的巨大威力,大力發展鐵甲戰列艦。中口徑速射炮在有良好裝甲防護的軍艦面前效用不高,之後的對馬海戰充分說明了大艦巨炮的威力。戰術指揮:北洋艦隊的布陣真的一無是處?
關於黃海海戰的失利,有觀點認為是北洋水師戰鬥陣型失誤,其橫隊(也稱雁型陣)不敵日軍縱隊之故。這一觀點雖有道理但並不準確。北洋水師採取橫陣是根據中方軍艦的特點制定的,並非一無是處。理由是:其一,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佔優,且多布置在艦艏,因此要發揮火力則更適宜採取橫陣;其二,由於船艦的前部狹窄,受敵炮火攻擊的面積也小,相對安全;其三,有利於穿插切割日本艦隊,發揮大口徑艦炮的優勢,迅速穿插,對日軍發起近戰。
再看日軍,其採用縱陣則是為了發揮其戰艦航速快,火炮射速高的優勢,但日軍採取縱陣陣型是有一定的冒險性。在進攻時勢必要把船腹暴露給清軍的重炮攻擊,而且日軍將艦隊一分為二的戰術也面臨被分割包圍的風險。面對日軍的魚貫縱陣,清軍的意圖是利用橫陣優點,腰斬日本艦隊。而北洋水師的分割點也選擇在日軍本隊和第一游擊隊之間。 從戰況可以看出,海戰第一階段的基本形勢是,北洋艦隊以定鎮兩艘鐵甲艦居中成犄角雁行陣應敵,將超勇、揚威等弱艦列於右翼,在遭受日本第一游擊隊的圍攻而蒙受損失。而日本艦隊將弱艦放於後部的魚貫縱陣,受到北洋艦隊主力艦的截擊而遭沉重打擊。雙方都在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在此階段,雖互有損傷,勝負末見。但北洋艦隊陣型基本未亂,而日軍本隊的魚貫縱陣則已被打亂。可以說海戰第一階段,北洋艦隊還稍佔上風。 因此,中日兩軍根據自己船艦的特點分別排出橫陣和單縱陣,應該說這種排列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在執行上。實戰中,北洋水師因為各艦由於建造年份久遠而鍋爐機器等舊化嚴重,航行速度嚴重下降,以至艦隊開始時不能完全的達成橫陣,致多艘軍艦掉隊,最後反被日艦各個擊破。再加上,開戰之初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負傷,信號索具也被日軍擊毀,從而使艦隊失去指揮。這也是最後失敗的重要因素。北洋艦隊官兵的素質低劣?
從官兵的素質上看,北洋艦隊軍官大多留學歐美,接受過西方先進海軍海戰思想和軍事技術訓練。在很多外國教員的評價中,北洋水師訓練相當嚴格,軍紀嚴明,具有良好的軍人素質。此外官兵們並不缺乏戰鬥精神,北洋艦隊中確有少數貪生腐敗之徒,但大多數官兵是優秀的。據參加戰鬥的美國人麥吉芬記載:「鎮遠炮手某,正於瞄準之際,忽來敵彈一發,炮手頭顱,逐為之掠奪爆碎,頭骨片片**,波及附近炮員,其他炮手等毫無驚懼,即將炮手屍體移開,另以一人處補照準,賡續射擊。」可見官兵作戰之勇猛。所以,官兵素質低下導致北洋水師失敗的說法也站不住腳。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從武器裝備、戰術安排和人員素質北洋水師都不遜於日本聯合艦隊。但結果卻是,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那麼真正導致失利的原因何在呢?體制問題是北洋水師失敗的決定性原因
戰爭失敗往往首先是從內部開始。清政府沒落的體制,及由此而產生的腐敗才是北洋水師失利的直接原因。 從戰略上看,在戰前準備階段,清政府內的主戰與主和兩個派系還在為是否開戰而爭論不休。滿清統治階級缺乏制海權意識。從後勤保障上看,彈藥和物資的缺乏是導致北洋艦隊在這場海戰中失利的一個直接原因。
從經費投入方面看,在落後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雖然政府撥款建設北洋水師,但是銀兩真正的用於水師訓練和加強裝備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剩下的錢有的被官員做假賬充作私有財產,還有的被挪作它用。 在118年前的那場規模空前的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艦不可謂不堅利,官兵也不缺乏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然而中國最早還是輸掉了甲午戰爭,失去了台灣、澎湖與釣魚島等領土。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一個腐朽落後的社會制度不能激發出全體國民所潛在的能力。今天,經過百餘年的艱難奮進,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獲得了巨大的提高,它的官兵們再不會重複他們的先輩過去犯下的錯誤了。 筆者按:筆者有一些與原作者不同的及相同的觀點! 一、對於中日甲午戰爭的黃海大戰,有些人根據「無畏艦」時的艦炮布置特點,根本不顧也不了解當時海軍戰艦的艦炮布局,無端的指責丁汝昌愚昧無知的採取艦艏對敵的戰術,而不是採用所謂側舷對敵搶佔「T字頭」,是北洋艦隊黃海大戰失利的原因。 現在讓我們根據北洋艦隊各個艦隻「艦艏對敵」、「側舷對敵」做一個統計,看看到底哪個佔優勢!定遠、鎮遠
艦艏對敵:八門305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
側舷對敵:四門305毫米主炮,四門150毫米副炮。 濟遠艦艏對敵:兩門210毫米主炮。
側舷對敵:兩門210毫米主炮,一門150毫米副炮。經遠、來遠
艦艏對敵:四門210毫米主炮,四門150毫米副炮。 側舷對敵:四門21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 致遠、靖遠 艦艏對敵:四門210毫米主炮,四門152毫米副炮。 側舷對敵:六門210毫米主炮,兩門152毫米副炮。平遠
艦艏對敵: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
側舷對敵:一門260毫米主炮,一門150毫米副炮。 揚威、超勇 艦艏對敵:兩門254毫米主炮,四門120毫米副炮。 側舷對敵:四門120毫米副炮(主炮射界無法對向側方)。艦隊艦艏對敵:共計8門305毫米炮,1門260毫米炮,2門254毫米炮,10門210毫米炮,12門150(152)毫米炮,4門120毫米炮。艦隊側舷對敵:共計4門305毫米炮,1門260毫米炮,12門210毫米炮,10門150(152)毫米炮,4門120毫米炮。艦隊艦艏對敵:有4門305毫米炮、2門254毫米炮的優勢,2門150號(152)毫米炮。艦隊側舷對敵:有2門210毫米炮的優勢。 任何一個人換做是丁汝昌,難道會為了「2門210毫米炮」而放棄「4門305毫米炮、2門254毫米炮、2門150號(152)毫米炮」的優勢?二、單從艦船來分析,無外乎火力、護甲和航速,北洋艦隊走的是重炮重甲的路子,日本人則是快船快炮。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的任務是護送運兵船去朝鮮,幾乎是傾巢出動。而日本聯合艦隊除了要阻止北洋陸軍登陸朝鮮,還要從本土運送物資到朝鮮,這也需要艦隊護航,也就是說大東溝的遭遇戰,聯合艦隊並非是全部主力陣容。我個人認為北洋艦隊失敗實屬情理之中。
三、大東溝海戰從戰術失利來說對甲午6戰局影響並不大,但是從戰略上來說,影響非常大。關鍵是他打碎了李鴻章妄想依靠海軍威懾日軍,想和日軍媾和的夢想。自大東溝海戰之後,李鴻章就將海軍這一支用於進攻戰略機動力量,改為專守渤海灣口的戰術守備力量,錯失了用海軍挫敗日軍戰略企圖的機會,使黃海成為日軍最安全最便捷的補給線。使日軍的的戰略空間隨意擴大,戰役設想隨意發揮,想打那就打那。而是北洋水師坐困愁城,反而成了甲午戰爭中,中國的一個大包袱。其實大東溝海戰之後,假使北洋水師,主動出擊日軍,即使不勝也會對日軍產生極大的牽製作用。退一步講,哪怕李鴻章叫北洋水師離開劉公島去福建或廣州避難,都會對陸戰產生積極影響,如北洋水師去南方避難,淮軍就不會將力量白白損失在旅順和威海,可以集中力量同日軍打運動戰,甲午的結果會好很多,頂多丟了朝鮮但不會割地和賠款。注,本答案的轉載部分僅為方便分享,不代表本人觀點。因為西鄉從道,伊東佑亨之類的貨色本來比丁汝昌好不到哪裡去。抬抬丁汝昌也是抬他們自己
那美好的仗他已打完了,當行的路他已行盡了,應守的道他守住了。
可能甲午戰爭中國打的還不錯,其實要不是最後那個進港保船的昏招,中國並沒有吃太大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摩托車大廠這麼多,但是很少日本人騎摩托?
※如何看待2017世錦賽 許昕4:1 張本智和 ?
※姜文是否有所謂的日本情結?
※日本宮城縣仙台市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今天第一次吃了生魚片,真心想吐,好吃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