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元行業是不是沒落了?

從後端設計到流片、foundry,完全就是流水線的工業化操作。而且每個環節的工具都被幾個大公司把持,比如EDA tool,比如foundry,隨著工藝越來越深成本越來越高,小公司根本沒法玩。

前端也沒有什麼IP好做,通信、圖像處理,加密解密的標準都做的差不多了,CPU基本都是ARM,現在很少看到靠某方面的數字IC生存的小公司了,剩下的只有SoC集成。。。

這個行業是不是成熟得像汽車工業一樣了?


引言:

今年11月,研調機構IC Insights根據統計預估,2014年全球前二十大半導體廠商銷售總額將超過42億美元,預計比2013增長9%;其中,8家廠商總部位於美國,歐洲、日本、台灣各有3家,韓國有2家,新加坡有1家。

只能說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晶元行業越來越成熟了吧。其標誌就是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分化非常明顯且職業道路狹窄,各個方向都越來越精專,想像空間越來越難以突破,需要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來支持技術進步。

晶元離終端太遠,因為是從石英砂的單晶硅煉製開始,涉及到的環節多之又多,所以容易讓工作在此行業的人有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感覺,對外部的信息不那麼敏感。

可是無論產業鏈有多長,晶元仍然是一個市場化導向的工業基礎原件。半導體行業有一定的周期很正常,但是晶元行業的興衰看的不是技術進步的有多快,還有多大進步空間,而是是否有巨大需求支撐。各種計算處理、通信電子、移動終端仍然是當前最大的需求,產品的更迭與開發仍然在不斷進行著。技術上IP與SoC化亦不斷推進,哪裡看見在走下坡路呢。

美國、韓國、日本、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都是順著市場潮流和資本市場的東風發展起來的。技術的積累,研究的進步離不開市場對浪潮之巔的新產品的追捧,反過來也為其進一步開發研究拓展打好了資金基礎,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同時商業模式也從探索走向成熟。

國內的確是起步太晚,一點後發優勢都沒有。錯過了如火如荼的創業歲月,只能在產業成熟階段後起追趕。如果說有優勢也只能是市場大,薪資低,但是一是晶元不像互聯網企業本地化經營有市場進入障礙,晶元面對的是全球化競爭,這個市場是向國外巨頭開放的;二是現在國內的人力成本也正在越來越高,成本優勢也逐漸喪失。

但是,最近的利好政策的確是下了大工夫的。具體可以看最近成立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各個地方政府對集成電路的扶持情況。就連繫統集成商小米也開始發力往上游拓展,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模式,國內不乏有體量的系統集成商,比如華為和海思,他們作為終端往前拓展絕對能把自己的晶元業帶動起來的。

信息化建設中的基礎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走,只要有可能因為信息化而孕育商業模式的地方,比特就會被不斷產生,晶元就被不斷需求。近兩年炒的幾個比較熱的概念,信息化,信息安全,物聯網,這些概念下面還有很多很多課題,這些對晶元業的帶動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永遠記住,晶元業不是個單獨的產業,而是一個基礎工業,作為一個support而存在,下游榮則晶元榮,下游囧則晶元囧。所以哪裡說晶元業在走下坡路呢,只是市場正在調整姿勢而已,你要相信資本和市場的嗅覺最靈敏,他們能捧紅下一個概念,就能有一天再捧紅晶元。


這麼老的問題,咋出現在我的時間線上,求打臉么?

來來來,解釋一下Nvidia今年一口氣漲過100刀,漲了220%的現象。


晶元行業不是沒落,全球半導體的銷售額每年都還在增長,怎麼能說是沒落呢。

應當說是晶元行業走向成熟,變成了一個基礎行業,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一個不再那麼適合小公司創業的行業而已。


建一條最新可量產的生產線10B$,研發費用2.5B$。

工藝已經無法堅守摩爾定律,架構也快被想爛了,細分化更加嚴重,工藝再到10nm/5nm也就到頭了。

很多人不想承認晶元行業的沒落,但沒人敢說它是朝陽產業了。


如果只在手機圈來看的話,晶元之爭確實已經紅海化。而且巨頭們為了減少對晶元商的依賴,有實力的企業自然也會自己做晶元。但在萬物互聯的大背景下,未來用到晶元的智能硬體絕不僅僅只有手機,車機,也就是汽車中控屏也將是一個新的爆發點,尤其是汽車廠商、互聯網巨頭以及各產業鏈都想分食和主導的局面下,將是新一塊藍海。

事實上,以佔據國內市場銷量半壁江山的後裝為例,採用安卓系統的車機已經開始使用高通晶元,擔還是採用手機版的晶元,未來不排除高通會針對汽車這一特定硬體和特定的使用場景定製晶元,在國內後裝車機系統從WinCE更替到Android的趨勢中佔得先機。

高通作為手機圈的晶元大佬,也極有可能成為車機圈的大佬。


完全不同意晶元行業沒落說。。。我是半導體在讀博士,要是沒落了,我以後靠什麼吃飯啊。。

不開玩笑了。從2016年開始,國家大力投入半導體製造行業,力爭中短期趕上韓國美國和台灣水平。從戰略角度上講,晶元製造是十分重要的。哪一天,如果中美交惡,美國對中國晶元禁運?!我曹。。。。中國都沒電腦可用了。。。


行業寡頭化通常通常代表著走向成熟,但成熟不代表沒落。

沒落者,如PC,總需求是下降的,資本收益低於社會平均投資收益,資本總體上處於逃離趨勢,就業人口也會因為利潤下降而離開。

成熟者,如諸多傳統行業,總需求穩定,資本收益基本等於社會平均投資收益,資本和就業人口保持穩定,就業者也能得到社會平均工資。

另外,晶元工業環節眾多,分工細化,各環節差別巨大,從國內現狀看,有投資不足的,也有過度投資的。國家搞那麼多的晶元投資基金,是很多人發財的好機會,所以吹捧者眾,然而對於行業本身和基層從業者,福禍難料。


如果拿半導體和互聯網從創業角度對比看,半導體確實不適合創業,因為它已經過了那個階段走向成熟了,但是確實也一直在發展。


晶元行業太燒錢了,不想互聯網基本沒成本。

什麼時候中國能有一家成熟的晶元公司就好了


肯定不可能沒落了,電子產品基本都會用到晶元,電子產品需求這麼大。

我國晶元廠商主要提供中低端晶元產品。這類晶元雖然工藝制式上落後於國外,不過研發人員少,廠商追求的毛利潤低,性價比較高。當前智能手機市場正大打低價戰爭,國產晶元廠商因此有了用武之地,產業開始崛起。

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促進了國產晶元產業的發展。我國晶元產業八成依賴進口,剩餘兩成中,英特爾的在華工廠還要佔據一些產能,留給國產晶元廠商的發展空間不大。而晶元產業關係到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與信息安全,因此國家近年來不斷力挺晶元產業。2014年9月,國家就成立千億「大基金」,專門投資本土集成電路晶元製造業,展訊等晶元廠商獲得了大筆資金投入。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提出,在中國用戶對晶元品牌的喜愛調查中發現,2013年高通晶元獲得了中國48.60%的支持,其次是三星與聯發科,分別為28.44%與7.78%。2014年高通受中國反壟斷調查影響,其獲得的支持僅為32.30%,聯發科則達到31.67%,大有趕上高通的趨勢。


哎~沒覺得用「沒落」這個詞很不準確嗎,包括「朝陽行業」。語文增加比重看來是有道理的。


完全不贊同,現在接觸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晶元化是大的趨勢。而且做過收發,也感覺晶元化很重要,這樣子晶元行業又怎麼會沒落?


既然你說是不是像汽車行業一樣成熟,難道汽車行業沒落了?

莫非在你眼中只有沒落行業和新興行業之分?


我認為並不是沒落,只是工藝暫時到達瓶頸,不能繼續按照曾經摩爾定律預設的路走下去而已。然而,在沒有足以替代集成電路的硬體產品問世之前,晶元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仍將是計算的中樞。就好比,汽車工業已有百年發展,雖然目前汽車工業已不如20世紀初那般炙手可熱,但仍舊是一塊巨大的蛋糕,而且可以不斷的結合新技術催生出新興產業,TESLA便是行業創新的佼佼者。

其實,雖然工藝暫時遇到瓶頸,但對運算存儲等需求卻一直在增長,也就意味著對硬體,晶元的需求沒有減弱。最近出現了很多新的計算需求,最炙手可熱的就是人工智慧一塊。大量的深度學習的運算需求,導致以邏輯處理見長的CPU逐漸感覺乏力,大家都在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而GPU優秀的並行運算能力就成為了香餑餑,也造就了最近NVIDIA的暴漲。另外,人工智慧也帶動了FPGA和其他ASIC定製晶元的發展,Intel對Altera / Nervana / Movidius的收購,Google軟體大廠轉而為自己的Tensor Flow生產TPU都表明,大家對這塊新生的大蛋糕都磨刀霍霍。

總之,我認為半導體行業只是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路可以選擇。傳統的市場和架構仍會繼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新的市場和需求也將會引來行業新的變革,公司會面臨洗牌,但是人才卻會在各個公司之間自由流動,作為從業者,只要一直保持學習的狀態,就可以在行業變革的起伏中破浪前行。


不是沒落,而是成熟,新進者很難再進入了,資本跟技術門檻已經很高了.....對於要想發大財的年輕人,這不是太好的職業選擇,但還是很專業的工作。


個人覺得,一個行業的社會化分工越詳細,說明這個行業就越加的成熟,晶元行業從設計到工藝,都是足夠支撐萬萬個博士畢業的。

晶元行業縱向來看,處於高速發展的。相比以往的晶元行業,摩爾定律依然發揮效力。集成化越來越大,各種晶元的更新速度也逐級發展。新的工藝也開始醞釀。所以長遠來看,新的晶元行業還是長期發展的。

從橫向行業來看,晶元行業相比互聯網行業還是相對很難創業,一個產品從研發到市場化,周期太長。

只是了解這些~~~


推薦閱讀:

在工程師的道路上,各位是如何解決知識遺忘率問題?
麒麟970,驍龍835,蘋果A11晶元哪一款更強?
怎樣理解二極體的鉗位電路和穩壓電路?
為什麼焊接晶元的時候一定要用錫把引腳接上?
為什麼集成電路模擬設計裡面增益和速度是一個最基本的矛盾,如何去理解,而不是靠數學公式去推導?

TAG:晶元集成電路 | S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