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
看知乎的帖子一段時間了,尤其關注「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的帖子,其中很多都說到學神,學霸都善於把知識體系化,學習效果不凡,請問怎麼樣掌握知識體系化技能呢?
呃,第五次上日報了。
感謝日報,感謝推薦的朋友。歡迎從日報過來的朋友。學習的體系化是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回答只是管中窺豹。以後還會繼續寫這方面的回答,歡迎交流。:)——————————————————————————————
謝邀。
看到這個問題已經有不少朋友關注了,卻還沒有回答。我來拋磚引玉一下吧。
前提:- 我默認這裡的「學習」,屬於提升自己的範疇,不是指應試的那種。
- 以下的一切,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沒有興趣,一切都是妄言。
體系化是學習的正道。學到的東西只有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才算是為自己所用。不成體系的零碎知識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具體來說,有下面幾步:- 了解工具
無論你想學習什麼領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這個領域的研究工具——比如術語,比如研究方法,比如這個領域的基本常識,等等。所以:
選擇一本公認的、權威的教材,將裡面出現的術語全部弄明白。這一步不用奢求能讀懂多少,能理解那些術語就可以了。比如,學哲學,就可以讀梯利的《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別挑羅素的,那種書隨便看看就好)或者所羅門的《大問題》。看到一個不懂的術語,查維基、查資料、問別人,把它弄懂,不用強求記住什麼和理解什麼,先把諸如形而上學、一元、二元、有神、無神、泛神、先驗、超驗、經驗等等這些基本概念弄清楚。學經濟學,就讀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把裡面的術語弄懂了,基本讀經濟學著作就沒有太大問題了。我覺得比起曼昆那本,薩繆爾森的讀起來更爽,更嚴謹,當然這可能是口味問題。這一步,選擇一本恰當的啟蒙書籍尤為重要。(反面例子見大學的四大洗腦課。天天跟別人解釋形而上學不是孤立片面、哲學史也不是按唯物唯心來劃分、馬克思更不是曠世以來哲學第一人……這種問題很累的) - 建立脈絡了解了基礎的工具之後,就是縱覽,建立這個領域的脈絡。這一步,要多讀幾本描述不同時期的書,同樣不求深入理解,先把這個領域的發展弄清楚了,在大腦里建立一個時間軸,弄清它有什麼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大致有什麼特點、有哪些著名的「節點人物」,等等。我建議選用一本電子筆記(因為長度可以無限延伸),EVERNOTE和ONENOTE都可以。新建一個頁面,每讀一本書,就總結出書里對應的脈絡,補充進去。一系列書讀完,這張長長的圖表也就完成了。
完成之後,確保它已經牢牢記在你的大腦里,然後就可以扔掉了……
對的,不建議使用現成的時間軸。因為,這個過程中,重點不是把時間軸這個東西做出來,而是,把這個領域的歷史烙印進你的大腦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寫、去完善,才能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並且,每個人讀的書、抽取脈絡的方式、總結內容的側重點都未必相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找出興趣點一個領域的東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脈絡後,下一步,就是根據這個過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比如,你可能會對康德感興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評價——為什麼說康德是近代哲學的里程碑?你總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艱澀,就可以先看看別人的解讀,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攏。
- 建立聯繫如上文所說,學習的奧義就是「聯繫」。何為聯繫?當你接觸到一個新概念的時候,你大腦中這個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隨之,所有與之相關聯的東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邏輯,這就是聯繫。比如,當你了解「彈性」是個什麼東西之後,你以往讀到的,比如「剛性」,比如商品價格變化的趨勢,比如某種經濟現象——搶購、囤積,等等,都會得到一種全新的、合理的解釋,你對它們的認識也會刷新,以往的種種疑惑、困難也隨之消失,這就是聯繫的力量。
當你學會一個概念時,與之相關的其他概念被激活,這也是聯繫,而且是更重要的聯繫。比如,學社會心理學時,你可能會想去了解傳媒方面的知識。學歷史時,你可能對某個朝代的經濟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調製吧——感興趣,就可能會去了解宏觀經濟學裡面的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或者讀一讀經濟史,看看賦稅如何影響一個國家;或者其他國家、其他時期是採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同的舉措之間有何利弊。等等。
這一步,讀的時候要注意兩點:1)帶著問題去讀。每讀到一個地方,都問自己一個為什麼,然後試著去解決它。可以查書,查資料,查維基,解決了再繼續讀。不用擔心影響讀書效率。記住,你是為了學習、為了弄懂一個領域而讀書,不是為了把這本書讀完而讀書。2)做好筆記。這方面,推薦我原創的INK筆記法。(INBOX - NOTE - KNOWLEDGE,這麼一說突然就感覺高大上了……:) )具體步驟:(1)把筆記本分三個區,分別是INBOX、NOTE和KNOWLEDGE;
(2)將一切想到的東西、看到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記在INBOX上。例如一句話「Evernote和Wiz對比」(3)每天定時整理INBOX,將裡面的內容通過搜索完善、延伸,整理成一條筆記,放入NOTE里。例如「Evernote和Wiz對比:優點:xxxxx;缺點:xxxx……」(4)每周定時,把所有相關的NOTE筆記,整理歸入同一個主題,放入KNOWLEDGE。主題是什麼呢?主題其實就是關於應用的想法。我在筆記里看到一個素材,覺得可以就此寫成一篇文章,那麼這個立意就是主題,我就可以把這個素材放進去,以後看到相關的素材,也可以放進去。再比如,我讀了《關鍵鏈》和《定位》,覺得其中一些思想可以推廣到部門裡,那麼我就可以設立一個主題「給BOSS的建議書」,把它們放進去~這個過程推薦使用Onenote完成。詳見:如何構建你的筆記系統? - Lachel 的回答
這個過程中,你讀文章,讀雜誌,所有的一切零碎知識,都可以把它們納入你的筆記里,成為你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也唯有這樣,這些零碎知識才有價值。在這一步的學習中,你寫的這些筆記,就是你最重要的學習成果。因為它們展現了你的思考過程和結果。更進一步說,也可以通過學習鍛煉這種發問 - 思考 - 拓展的思維方式,非常有用。練得多了,你會發現看待問題的時候,速度快了許多,角度和深度也會有提升。 - 拓展和應用重複以上步驟,針對同一領域不同興趣點,或不同領域,深入,挖掘,建立聯繫,將所有這些東西在思維層面整合起來,就是你的「知識體系」。然後,就是讓你的知識體系發光發熱,去應用它們。寫博客,寫回答,教授給別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同時發現那些被忽略的障礙點,再攻克之。這其實是最重要的一步。許多人推崇「做中學」,因為任何知識歸根結底都是要「用」的。你寫一篇文章去介紹、去討論,也是屬於「用」。你學到的知識,只有能夠應用,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應用本身,也即是內化的過程。到這一步,你就已經算入門了。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啦~
先寫到這裡,有空再更新一些資源吧~
希望對你有用。:)!!!!!!多圖預警!!!!!!
!!!!!!多圖預警!!!!!!!!!!!!多圖預警!!!!!!
心疼流量
掌握知識體系化技能之一方法......----------------2017/3/16更前天和朋友一起複習,她有一句話很老套又很在理:有三種學霸:一個是不停的背著記一個是不停的抄著記,世界上沒有聰明的人,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善於總結........跟學習體系化關係不大,來一個本人最擅長的考試前三天報臭佛腳大法
1.快速翻書。把書從頭到尾看一遍,一邊看一邊用下圖的方法寫下知識點。一張大紙從中間開始寫,發散著寫。每個知識點只寫一個關鍵詞。別在乎你看沒看懂、記沒記在,只要往下翻、往下寫。寫完之後,這本書的框架就如同蛛網一樣呈現在紙上。2.合上書,看圖。拿一隻彩筆,順著你的圖往下捋,能想起來的知識點,打圈。想不起來的,翻開書看,看完了不要打圈,繼續往下。3.繼續看圖。順著你的圖往下捋,能想起來的知識點,打圈。想不起來的,翻開書看,看完了不要打圈,繼續往下。如此反覆,直到所有的知識點都打了圈。這時候,對這邊書的內容已經做到了全面的不陌生。(就是考試的時候不會出現「哎呀我擦這是什麼」的情況)4.突破重點。公式、圖、案例神馬的,靠捋這張表肯定弄不好啊,再拿一張紙來,算、畫、寫!5.3天內反覆做順著這張圖捋就夠l考前突擊就是這麼容易!3天,真的只要3天!------------------------------------------關於考前應該做題還是應該擼教材的一點補充:教材是萬題之源!!!!!!考前做題是平時認真聽課做筆記的同學乾的事。像我等學渣到期末教材還是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0知識儲備怎麼去做題?先不說大學的考試一般沒有標準題庫,就算有了,難道少年你不怕挑選了和老師不一樣格調的試題選呢。所以只有3天的話還是看書吧!ps如果你教材的知識點已擼,還有3天時間,可以選作幾份試題。做一道對一道答案,做對的跳過,不會的看答案然後把原題撕下來貼在教材該知識點旁邊。都做完以後你手裡有一張畫滿圈圈的知識點圖,一本貼了你弱點題型的教材。考試之前無論你還有幾小時都不要放棄,對著這兩樣東西擼吧。體系化框架化的核心
大家都會說:總結
但是,如果學習一門功課
一開始的戰線太長
是非常不利於體系化的
我們舉個例子
20天前的中午,你吃了啥?
很難想出來吧!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連續劇
雖然說不上來比如第五集講了啥,但是整體的劇情還是能夠串起來的。
而一門功課,每節課串起來一定是沒有連續劇那麼精彩的。
所以想要體系化,核心在於,集中火力一口氣學完它。
最開始我並沒有發現這個小竅門。
讀書的時候暑假預習功課,那個時候還不流行補課,所以是自己自學預習。
有一次我想,為什麼得每天預習一部分呢,是否可以一口氣學完。
實際上,當我全力以赴的預習,大概一周的時間可以預習完學校一學期得學習的單科目基礎知識,我一般是刷完教科書外加做一本基礎教輔。
由於整個學習周期只有一周,第一天學的內容,第二天第三天還會用,所以基本上很少會完全遺忘,最核心的是,你能發現每一天學習的關聯,由此得到系統化的整體框架。
當然了,集中化學習建立了體系和框架,順應帶來的就是不夠深入,沒有關係,再學一遍即可,第二遍就可以慢慢學了,因為框架已經搭建在大腦中了。
說到這裡,我想起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書中很多生僻字,我都圈出來,挨著查字典,看了幾天後,我問自己,書中到底寫啥,我怎麼感覺不是那麼有趣。
其實不是三國演義不好看,而是我斷斷續續的看的,你看一頁,查一會兒字典,再看下一頁,已經忘記了一些劇情了,況且知道那個字怎麼讀對整體劇情並沒有太大幫助。
於是索性字典放一邊,好好看書,當自己沉醉於劇情中的時候,閱讀效率會非常快,問題劇情的來龍去脈會非常清晰。
同樣的,學一門功課我覺得應該一鼓作氣的學,但是學校不會這樣教,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應這樣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深度自學者,我的這個方法你可以試試。以下內容,為收集總結所得,沒什麼獨創部分,因來源很雜,我又比較懶,就不一一註明來源了。大家的時間都是寶貴的,多餘的文字沒有,只保留最有用的,看起來會有些枯燥。還請見諒。
一、優秀學習者的標準一個優秀的學習者應該是能夠迅速精準定位核心信息;快速準確理解內容;並在原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擴展,關聯新舊知識,對知識進行分解重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脫離知識運用的理想環境,將知識運用於各種複雜的情況中。並形成長期記憶。二、最關鍵的原則:
不要讀書,而是:獲取快樂,解決問題。 2/8法則:20%的時間獲取新知識,80%的時間練習已學知識,以及思考,輸出。 一次不要攝入過多信息,避免信息過載三、一個完整的學習方法模型1、完整的學習流程:需求--篩選信息源--輸入--理解與批判--存儲與記憶--聯繫--拓展--練習--輸出2、動力維持:細分目標;專註能自控的;及時反饋;及時獎勵,絕不懲罰,從有興趣的地方開始,從能看到成果的地方開始3、注意力維持:清除雜念與環境干擾;儀式;縮短時間段;強調目標;保持思考四、完整的學習流程:這個很重要,身邊的人都知道我愛看書,以為我懂的很多,只是不擅於表達,但我自己明白我其實很無知。讀書萬卷,心得全無。起初,我認為那是因為我很笨,當我了解了完整的學習流程後,才發現那只是因為我連一個完整流程的一半都沒有走完。現在每當我學習時,我都會檢查下我走到了哪個環節。1、需求: 可以是你一直以來的興趣,可能是工作需要,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也可能是朋友的一句話,一條微博。2、篩選信息源: 知識的獲取實在是太便捷了。搜索引擎,知識分享網站,各種電子書,要多少有都少。這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少而精!!!我有段時間想社交技巧,花了幾天在網上下載了1個G的相關電子書,視頻,音頻。絕大部分現在還躺在硬碟里沒有動過。過多的資料只會帶來壓力,而不是想像中的幫助。3、輸入: 簡單的說就是把信息從書上搬到大腦中去,這裡可以用到快速閱讀技巧;4、理解與批判:(重中之重) 這個非常重要,這一步不做好,後面的幾步也就沒有繼續的必要了。為了更好的理解閱讀內容,我理想中的步驟包含如下: ⑴首先就主題提出幾個常見問題----what,why,how:比如我學習習得性無助,翻開書前,我會問習得性無助是什麼?有什麼證明它的存在?什麼導致了它,研究這個有什麼用?等等 ⑵ 思考如果自己寫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會怎麼寫?思路是什麼?(可選) ⑶查看目錄,了解大致的結構 ⑷從最想了解的部分開始。比如我看系統思維,就是直接從書的第二部,第6章開始的。 ⑸ 把看到的內容問答化,問題是什麼?作者的回答是什麼? ⑹看完一部分後,試著用自己的話,回答提出的問題,再和原文比較 ⑺用批判思維14問,檢驗信息的說服力 ⑻ 以問答為基礎,依作者思路,畫思路圖。 ⑼學習完後,按自己的思維模式,整理出思維導圖。 ⑽用習題,自我解釋檢測理解程度。5、存儲與記憶: 這裡涉及到筆記體系和部分記憶術。不詳細說明6、連接:(重點) 將批判理解後的知識, 與現實連接----可以解釋什麼?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怎麼用? 與舊有知識連接----新知識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和哪裡知識能聯繫起來,或是有衝突。 與經驗連接-----和自己的人生經歷聯繫起來,看能否解釋或解決以前遇到的問題。7、拓展: 以新知識為起點,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背景,歷史,作者的其他著作,相同領域的其他知識,對統一研究對象的其他不同理論等8、練習:(非常重要) 無論是流程性知識,還是陳述性知識都有個熟化,內化的過程。這個嚴重依賴於練習。在這個環節中的重點是,找到足夠多的練習素材,以及足夠方便的練習方法。關於陳述性知識的練習方式有,寫作,思想實驗,項目等。9、輸出:(超級重要) 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使用,一切不以使用為目標的學習,都是浪費時間!這裡的輸出包含了,教授他人,實踐等。寫作,製作教程,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問題,都算!五、學習過程的動力維持:學習動力讓你能堅持走完一個完整的學習流程,以及在一生中不斷重複這個流程。動力來源於樂趣!能讓你一直主動做下去的,不一定是對你有益的,但一定是能讓你樂在其中的。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學習方面的書籍強調培養興趣的原因。但很多時候,我們會不得不面對那些沒有興趣的信息!我們可以從成功與獎勵中獲得樂趣!1、細分目標至稍有挑戰,但肯定能完成的程度。2、從最有興趣的部分開始。3、從最能看到成果的地方開始。----比如學軟體編程,就可以從輸入代碼實例開始,看到運行效果後,再看相關理論。4、及時反饋。要明確每一個目標的開始與完成。你設定了看5頁書的目標,那麼看完後你應該對自己說:「很好,看完了5頁,目標完成,收穫如下。。。」,而不是直接把書放下,去干別的事5、只考核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很多因素會影響一個目標的達成,其中很多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只能對我們能控制的部分負責。你定下目標今天晚上7-8點看書一個小時。但公司加班到11點,那你就不能為沒有完成目標而苦惱,你應該認為自己今天的目標已經完成!6、及時獎勵---只要是完成了或是視同完成了目標,一定要給自己獎勵,精神的,物質的都可以,但一定要是自己想要的,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7、絕不懲罰---永遠不要懲罰自己,及時你完全沒有完成目標,更不能給自己貼上無能,沒有毅力等負面標籤,這隻會讓你對目標感到痛苦。六、注意力維持:1、清除環境干擾-----移除一切可能導致分神的物品,讓它們在視線之外,或者增強他們的接觸與使用難度,比如鎖起來!;2、清除雜念干擾-----準備一個代辦事項記錄本。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想起一些需要辦的事,記錄在本子上,還有可能會有一些靈感,也記錄在本子上。3、強調目標-----一旦走神,馬上說:「打住,我現在的目標是學,,,,」4、縮短時間段-----按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劃分學習時間段。比如,你能一次集中20分鐘在一個你不怎麼喜歡的事情上,那麼你就把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劃分成3個20分鐘,中間加入一些休息調整的時間。5、儀式-----建立一個特定的學習儀式。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規定動作。就學習定一個具體的時間段,在家裡準備一個只用來學習,其他什麼都不做的空間。在學習之前,深吸口氣,輕聲說:「很好,我現在開始學習」,在結束的時候,深吸口氣,說:「太好了,今天的預定學習結束了」。6、保持思考-----思考,毫無疑問是維持注意力最好的方法。關於學習體系化,第一次寫長回復有點小緊張,我認為就是把腦袋千千萬萬輸入的知識做出篩選,然後按需在大腦整理歸檔的過程。
至於體系化的效果好壞首先就要看知識在大腦的保存狀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後才看你是否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運用。以下內容主要針對文科類型,以追求範圍廣、興趣學習、系統歸納為主。技術含量數理化著情參考學習內容的體系化的整理收集方法:
(一)主題知識收集法 (1)定主題和渠道(2)資料主題檢驗
(一)主題知識收集法
(1)定主題和渠道
學海無涯,漫無目的的起航註定失敗,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訂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再拋錨起航。
萬事起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就事半功倍,所以在確認好主題以後一定要選擇好適合自己的資料。
條條大路通羅馬,資料不一定就要是書籍為重點對象,
還可以選擇電影、論壇文章、歌劇。。。。。。找和自己同一頻率、有意義的信息會更好吸收,
關於意義對學習的重要性,引用一下互動百科的意義記憶詞條:
材料的意義性對於學習和記憶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德國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最早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發現識記6節詩,包含480個音節,比識記12個無意義音節容易得多。其後的研究也表明,即使是無意義音節,由於它和有意義的字接近的程度以及聯想值的大小不同,學起來也不同,與字比較接近的以及聯想值大的容易學。研究還表明,有意義的語文材料(如詩歌)比無意義音節遺忘的要慢得多。學習有意義的材料,最好先進行理解,特別要對語義特徵進行加工,把材料的基本論點、論據、邏輯結構找出來,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把握材料的內在聯繫,這樣才有利於學習和記憶。實驗表明,有提綱的材料比無提綱的材料的遺忘要少。
機械記憶在學習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學習材料總不免有一些無意義的或意義較少的,或學習者暫時還不能理解其意義的。比如,歷史年代、外語單詞、科學術語、統計數字等,學習這些材料就要用機械記憶,反覆地進行複習。另外,對一些暫時還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材料,先進行機械記憶,以後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再逐步理解也是常有的事。
上面的資料還提到有提綱的資料,資料的來源可以有多種渠道,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找遍所有的資料,所以就要做好資料範圍的界定。
比如,李子童鞋想要找關於源氏物語的資料,那麼她就可以找關於源氏物語的書(包括漫畫書等等),又可以找相關的電影、音樂劇約小夥伴們一起看,還可以找相關的音樂來嗨一下,
還有千千萬萬種想得到想不到的方法。。。。。。。。請自行腦補,重點是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資料,然後就可以做好清單去收集了。
不要貪多哦!
——日劇龍櫻
學英語背課本很無聊怎麼破?動起來(^o^)/~
——日劇龍櫻
又比如想學結構力學的漫迷,理科定律很抽象?可以找相關的漫畫提升自己的興趣:
——圖片來源:《漫畫結構力學》
不過這麼多知識輸入的渠道,究竟哪一個比較好呢??
重點就看你這些東東對於你說是否有意義,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輸入渠道。
好比做菜,將知識當做不同的食材,買合適的食材用合適的調味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烹飪和調製做成自己喜歡的菜肴。
這種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的主動學習方式才可以保證自己學習的動力。
說到主動學習,就要提一下學習金字塔了。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它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的。」
——圖片與數據來源:百度百科
-
很明顯知識的輸入方法很重要。由金字塔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被使用者主動應用到生活中的學習內容、集體參與的學習 ,知識留存率都是比較高的。
所以大家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努力,互相促進哦…忽然想起老祖宗說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人多力量大看來有點道理。(2)資料主題檢驗
同一個主題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載體,比如以時間主題的媒介資料,可以是書籍——霍金的《時間簡史》,可以是歌曲——陳奕迅的《陀飛輪》,可以是紀錄片-——BBC的《時間開關》,可以是時間管理的培訓班。。。。。。。關於時間的書不止一本,關於時間的歌也不止一首,還有海量紀錄片和電影。。。。。。
收集了一座山的資料以後,怎麼才能夠哪一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識資源呢??????
收集工作完成後要檢驗一下資料的主題是否符合,再做知識的整理。
利用一下 「主題閱讀法」來說一下關於知識的整理,可以利用這個方法舉一反三,刷漫畫、逛論壇、看電視。。。。。。。。
摘錄《如何閱讀一本書》關於主題閱讀的部分內容:
「舉例來說,你有上百本的參考書目,看起來全是與愛有關的主題。如果你全部用分析閱讀來閱讀,你不只會很清楚你在研究的主題是什麼——主題閱讀中的同一主題——你還會知道你說閱讀的書中,那些跟主題無關,是你不需要的書。但是要用分析閱讀將一百本書讀完,要花上你十年的時間。就算你能全心投注在這個研究上,仍然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再加上我們前面談過的主題閱讀中會出現的矛盾問題,顯然必要有一些捷徑。
一旦你檢視過,確定某些書跟你研究的主題相關後,你就可以開始做主題閱讀了。要注意的是,我們並沒有像你以為的說:『開始做分析閱讀』。當然,你需要研讀每一本書,再組合起跟你主題相關的資料,你在做分析閱讀時就已經學會了這些技巧。但是絕不要忘了,分析閱讀的技巧只適用於單一的作品,主要的目標是要了解這本書。而我們會看到,主題閱讀的目標卻大不相同。」
「現在我們準備好要說明如何做主題閱讀了。我們的假設是:你已經檢視了相當多的書,你至少對其中一些書在談些什麼有點概念了,而且你也有想要研究的主題了。接下來你該怎麼辦?
在主題閱讀中一共有五個步驟。這些步驟我們不該稱之為規則,雖然也許我們會,因為只要漏掉其中一個步驟,主題閱讀就會變得很困難,甚至讀不下去了。我們會簡略地介紹一下這些步驟的順序,不過這些步驟彼此之間還是可以互相取代的。
主題閱讀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
總之,要記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書的內容,而是找出這本書對你的主題有什麼幫助,而這可能與作者本身的寫作目的相去甚遠。在這個階段的過程中,這並不重要。作者可能是在無意之間幫你解決了問題。我們已經說過,在主題閱讀中,是書在服務你,而不是你在服務書。因此,主題閱讀是最主動的一種閱讀法。當然,分析閱讀也需要主動的閱讀方式。但是你在分析閱讀一本書時,你就像是把書當作主人,供他使喚。而你在做主題閱讀時,卻一定要做書的主人。
主題閱讀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主題閱讀步驟三:釐清問題。
我們不該期望所有的作者都用同一種方法來回答我們的問題。如果他們這麼做了,我們就又沒有問題要解決了。那個問題會被一致的意見解決了。正因為每個作者都不相同,因此我們要再面對主題閱讀的下一個步驟。
主題閱讀步驟四:界定議題。如果一個問題很清楚,如果我們也確定各個作者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回答,不論贊成或反對,那麼這個議題就被定義出來了。這是介於用這種方法回答問題的作者,和用另外一種(可能是相反的)方法來回答問題的作者之間的議題。
如果檢驗過後,所有的作者提供的答案只有正反兩面的意見,那麼這個問題算是簡單的問題。通常,對一個問題會有超過兩種以上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再根據作者的觀點來作分類。
釐清爭議,同時將相關議題整理出來之後,我們便要進入主題閱讀的最後一個步驟。
主題閱讀步驟五:分析討論。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檢驗過作品,找出相關的章節,設定了一個不偏不倚的共識,適用於所有被檢視過的作者,再設定出一整套的問題,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說明中找到答案。然後就不同的答案界定並安排出議題。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前面四個步驟與分析閱讀的前兩組規則是互相輝映的。這些規則應用在任何一本書中,都會要我們回答一個問題:這本書在說些什麼?是如何說明的?在主題閱讀中,對於與我們的問題相關的討論,我們也要回答類似的問題。在只閱讀一本書的分析閱讀中,剩下還有兩個問題要回答:這是真實的嗎?這與我何干?而在主題閱讀中,我們對於討論也要準備回答同樣的問題。」
關於主題閱讀的內容有一個章節,有幾十頁的內容,更詳細可以查閱《如何閱讀一本書》。
(二)知識的整理
(1)GTD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整理這個粗活沒個好工具幫忙分分鐘要煩死累死。將電腦的和紙質的東東七七八八都秒殺收拾。
知乎上有回答如何高效地使用 Things ?,各位可以參考。
粘貼張圖說一下大概,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艾倫大仙寫的GTD
(2)思維導圖
做筆記就是為了給頭腦的知識目錄化,方便審視和梳理自己的知識,不至於將腦袋的知識混成一鍋粥。
在各種各樣的做筆記方法裡面,有思維導圖顯然給我們的知識做歸納起到了化繁為簡的重要作用。
——來自百度圖片
丘吉爾說「如果給我5分鐘,我提前一周準備;如果是20分鐘,我提前兩天;如果是1小時,我隨時可以講。」
所以做思維導圖這種精簡提煉的工作,突出重點,這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的,需要練習。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一下
怎麼使用思維導圖?裡面的答案可以參考練習
也可以買一本博贊大仙寫的《思維導圖》至於效果,早用早知道。Just do it!
PS:和小夥伴們在一起效果更好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到德國各地作演講,每次講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關於新的量子物理理論的,時間一久,他的司機記住了講座的內容。司機說:「普朗克教授,我們老這樣也挺無聊的,不如這樣吧,到慕尼黑讓我來講,你戴著我的司機帽子坐在前排,你說呢?」普朗克說:「好啊。」於是司機走上講台,就量子物理髮表了一通長篇大論。後來有個物理學教授站起來,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演講者說:「哇,我真沒想到,我會在慕尼黑這麼先進的城市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想請我的司機來回答。」
這是查理芒格最喜歡講的一個故事。芒格是巴菲特的摯友,是巴菲特最敬佩的人之一,兩人共同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芒格講這個故事,並不是為了表揚司機很機敏。在芒格看來,這個世界的知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普朗克知識,它屬於那種真正懂的人。他們付出了努力,他們擁有那種能力。另外一種是司機知識。他們掌握了鸚鵡學舌的技巧;他們可能有漂亮的頭髮;他們的聲音通常很動聽;他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實他們擁有的是偽裝成真實知識的司機知識。
芒格說,他實際上描繪了美國所有的政客。「如果你們在生活中想努力成為擁有普朗克知識的人,而避免成為擁有司機知識的人,你們將遇到這個問題。到時會有許多巨大的勢力與你們作對。」
看了芒格這段故事之後,許多人都會無比貶低司機知識。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司機知識的人都不同。正如芒格所說,掌握了司機那樣鸚鵡學舌的知識獲取方式,也是可以當政客的,至少可以信口開河、滔滔不絕,而且說的很有道理。相比之下,絕大部分人的知識都是破碎的,想對某個主體發表一下觀點,卻無從說起,或者語無倫次,感覺自己有所知,但又不確定自己究竟知道什麼。所以現實生活中有三類人,代表對知識掌握的不同層次。
掌握知識的三個層次
(1)有生長能力的知識。
普朗克的知識是有生長能力的。他的知識可以不斷發展,可以生出新的知識,可以應對許多問題。即便是從未遇到的問題,都能給出見解。
如此掌握知識的內在特點就是體系化。外在特點是有大用途。
所謂體系化是指從知識源頭的基本問題、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到應用,有一整套邏輯的過程。
所謂有大用途是指,可以用來干許多事情,尤其是能用來干大事。
比如掌握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的知識體系,就可以用來造原子彈,造核反應堆。正如此後愛因斯坦的提議,奧本海默、惠勒、費曼等一大批人,真的把原子彈造出來了。
比如掌握了投資的知識體系,可以當大學教授、也可以用來實戰。比如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即是大學教授又是投資家,巴菲特很長一段時間也在大學授課、當然他也是世界上頂級的投資家。
(2)鸚鵡學舌的模仿知識。
鸚鵡學舌的模仿知識,雖然不成體系,但也有兩個明顯的優點。內在,雖然不可生長,但卻是模塊化的。外在,可以用來干許多事情,但難以干大事。
這些模塊化的知識最大的用處就是忽悠人。如同芒格所說,司機知識至少可以用來撐場面,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政客正是因為掌握了大量的模塊化知識,所以可以滔滔不絕,對下可以用來忽悠大眾,也可以用來跟對手論辯。
(3)破碎化的知識。
破碎化的知識的特點當然是破碎的。用處就是作為談資,跟人聊天可以,辯論就不行了,應用起來錯誤百出、不堪其用。
破碎化的知識都是零散的搜集來的,或者道聽途說,或者引章摘句。
掌握知識體系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模仿。
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零零散散的積累來的。例如古代丈量土體,成形了面積、形狀這些概念。到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把大量的這種知識系統化了。用定義、定理、命題、以及其間的邏輯,把所有相關的認知發現和基本事實連成了一個整體。這個系統化的過程非常艱難,前後超過了數百年、無數人的努力。
如果你想通過零散的收集知識,並達到系統化,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難。而性價比最高、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恰恰是模仿。就是普朗克那位司機做的事情。如果那位司機模仿的不僅僅是普朗克的一篇演講,而是普朗克的所有論文和著作,那麼他所具有的知識就不是簡單的鸚鵡學舌了,相反,可以肯定,他至少能夠達到一般的物理學家的水平。因為,這麼做,並且能做到的人,古往今來都不多。
小平邦彥抄書,抄范德瓦爾登的《代數學》是模仿。
愛因斯坦大學時代翹課,沿襲牛頓、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的經典著作,是模仿。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證券分析》倒背如流,是模仿。
中國古人,熟讀唐詩三百首,是模仿。
畢加索和喬布斯推崇的「優秀者抄襲,偉大者剽竊」說的還是模仿。
不通過深入的模仿,能夠達到頂級造詣的人,不存在。
在你感興趣的領域選擇一部頂尖的作品,完全模仿下來。如果是文字性的,完全複述下來。那麼你的水平將產生質變,甚至達到許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第二階段,創造。
物理學家費曼說,「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這被稱為學習的終極法則。
業界認為,費曼最大的成就不是他獲得量子電動力學的工作,而是《費曼物理學講義》。在這套書中,費曼重新發明了物理學,給後來者提供了無窮的啟發。
例如數學,如果你能從基本的問題和定義出發,將整本著作,從頭到尾的推演出來。那麼,你離那本書的作者在那個領域的水平已經接近了。
巴菲特就曾經干過這樣的事情。他對《證券分析》的熟悉程度,甚至每個案例在哪一頁都爛熟於胸,以至於比其中的一位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主任多德)還要熟悉著作。而外下的效果是,巴菲特能夠跟格雷厄姆和多德這樣層次的人直接對話,別人只能當聽眾。
走過了上述兩個過程,你的模仿對象可以不止一位,再模仿一家,你就可以自成體系。博採眾長,你就是牛人。
事實證明,在投資這件事情上,巴菲特超越了他的導師們。
第三階段,吸納豐富。
當有了體系化的知識之後,你可以吸收各種零散知識,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效果。這就是巴菲特能夠每天讀500頁書的秘密所在。首先,這世界上的原理並不多,所以大量的知識是重複性的。其次,大量的事實都可以納入到大腦的知識體系之中,多而不雜。
昨天有人問,「為什麼光靠微信公眾號上的學習,我們總是學不到真知識,還依舊沉迷於此?」實際上,有此疑問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到東西,但學到的都是零散的,他們顯然不滿足於此。
我的回答是:
想學知識的人哪裡都能學到知識。從假知識里都能榨出精華。不想學的人,即便手握《葵花寶典》、《獨孤九劍》,也不過是一堆廢紙。
要麼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知道該學什麼。要麼,變成遊戲,把榨取知識當成玩耍。
掌握體系化的知識是困難的,需要付出意志力。但收穫大,樂趣無窮。以至於,隨便看看報紙、看看新聞,都能讓自己的知識更豐滿。就像巴菲特,每天要看許多份報紙一樣,增長功力。一般人看報紙,大多數是消遣,看過就往,頂多當個談資。而掌握了知識體系的人,就像練就了吸星大法一樣,無處不學、無所不學。
有人看到馬雲侃侃而談,好像什麼事情到他嘴裡,就深刻了,就不一樣了。他說的東西,有的不變,翻過來調過去總在說,有的總在變,不斷有新的內容。他為什麼能夠跟各種人都能侃,他的認知迭代為何如此之快?顯然,他的知識是體系化的,他的學習是體系化的。例如《道德經》就是他常備身邊的書。《道德經》當然是體系化的,是超越時代的。顯然在這本書上,馬雲是下了大功夫的。
歸根結蒂還是回到了動機。方法是有的,問題是為了獲得你想獲得的一切,你究竟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認識到體系化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到了研究生階段都是如此。然而,想成為牛人,體系化的學習是不可逾越的,別無他途。
此後痛下苦功,與朋友切磋,受益無窮。相關的經歷,已經寫在了其他文章里。
以上認知,供你參考。
==核聚相關文章===
-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核聚專欄文章
-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種什麼體驗?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對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專欄:{ 核聚 }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也從自身經歷來談下。
階段一:邊學邊記,按圖索驥從來的求學經歷來說,還是傳統的應試型人才在我念書的時代,習慣確實如上面知乎的網友,會做筆記,理脈絡這種做法的好處,其實僅僅在加深記憶,對於加快學習的速度也會有一定的幫助壞處是,其實這種方式往往積累的只是知識,對於思維方式跟應用能力不一定有幫助階段二:干中學,及時復盤第一份工作是諮詢公司的銷售。那時候覺得最有幫助的學習方式,是學習小組密集討論的方式有一群同事關係特別好,定期會有主題式的內部學習,以及八卦式的剖析學習主題式的內部學習,就是類似虛擬小組,大家一個主題展開定時的分享,這是公司正式組織的自己作為主持人認真準備的話,往往收穫是最大的比如那時候,部門做類似日常銷售工具的標準化、或者《用腦拿訂單》之類經典書籍的學習八卦式的剖析學習,是那時候部門有幾個姐妹關係特別好,特長跟工作經歷、性格也不一樣對於工作和生活、感謝遇到的很多問題,會毫無顧忌的分享各種想法思路,有時候其實跟七頂思考帽會感覺很像,並且會總結出各種應對的方法那個時候,接觸的很多客戶也很NICE,尤其是很多職位高修養高年紀高的客戶,確實會讓你對人生的境界和思路有更多的啟發這個階段,感覺活得很接地氣,而且也是我人脈學習最高峰的一個階段階段三:精準問題,不斷磨礪思維力第二份工作轉作是諮詢公司的顧問崗,偏行業研究要很感謝我遇到的BOSS,確實是個思維力、學習力很強的人指導的很多學習方式,讓我繞過很多彎路,讓我從一個小本科,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可以寫出超過很多碩士生的具有一定觀點和洞察力的小文章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不是先累積知識,再解決問題是要先鑒定相信自己的思維能力,精準問題,構建出邏輯樹,再去看對應需要哪些知識模塊基於思維能力跟問題的學習方式,是最快速的這種思維力,簡單的總結就是「假設先行,完全結構化,以事實為依據」真正做起來,其實還蠻難的,但是帶著這種方向去努力,確實速度跟成效會快很多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本身是應用為導向,同時全過程堅持需要主動思考的當然,這種模式如果用於學習,需要堅持把基礎工作紮實,就是在做結構和事實依據的時候,清楚當前已有的各種研究和理論,是歸屬什麼領域的可以怎麼用比如之前第一次接觸城市***產業規劃的項目(是某個特色領域的產業規劃,學習產業規劃理論知識第一步),雖然我是經管學科畢業的,不過以前學的東西真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我邊構思邊學習的過程基本是這樣的:
第一個問題「城市的產業是可以規劃的么?」,基於這個問題,我會發現國際上產業規劃的理論基本是沒有的,主要是城市公共服務跟經濟學、管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產業規劃某種程度是中國的特色對於這個問題就可以有幾種思路指導做基礎的學習方向的指導1、全球的產業發展演進是怎樣的?對中國會有——我回顧和學習了下幾次的工業革命發展,2、產業演進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什麼?——歸納為生產要素、國家政策跟需求市場特點,這樣每個領域的基礎理論有哪些,也就可以整理了,尤其是生產要素、競爭優勢的相關的理論以及跨國投資的相關因素3、產業規劃的方法論可以有哪些?——規劃是具有主觀性的行為,相比經濟學是前兩個問題的重要支撐,對於這個問題,顯然管理學的支撐會更符合,那麼涉及產業競爭戰略的幾個需要了解的基礎理論也就浮現當然,我是屬於很LOW的入門級,這個學習過程真是很粗糙很粗糙的案例,大家可以盡情拍磚獨創的「抽屜」學習理論,請大家給我留個版權喲~
——————————————跟你說一個我學習做「IFA-獨立理財策劃師」的心路歷程。第一,先調整心態-「有什麼難的我肯定能學會!」
萬事開頭難,在最開始接觸新知識時候產生畏懼心理很正常。但是一定要及時調整,因為不情不願不積極肯定是學不好的;但也別調整太過,總想的很遠大彷彿看一本書就是霍金了,好高騖遠會導致心態浮躁,沉不下來。所以,最好心態應該是平和的,學唄,1+1=2不是一學就會嘛,慢慢來唄。一定要對自己的智商充滿信心,並且對自己能力深信不疑。這是很多學神和學渣的根本區別。第二,盯住一本基礎教科書-看目錄-完整讀下來-同時記筆記。
選一本經典教科書,哪怕有點過時,因為最基礎的概念最根本的原則都不會變的,至於那些年年更新的案例,不看也罷。從第!一!頁!開始讀,是真的第一頁,有出版商出版年份書獻給誰那裡讀,儘管沒用但是身體會慢慢適應你在學習這事,心跳會沒那麼激烈,呼吸也漸漸平靜。然後序可以不看,目錄一定要看。而目錄,先把所有大標題看一下, 再重頭看次標題,再有小標題就盡量不要看了,兩層級就ok,否則會失去重點。看書的時候要按照順序,並且最好一口氣讀一章,中間不要長時間停頓。讀的時候一定要做筆記,做的筆記參考目錄的形態(就是樹狀圖)必須突出主標題副標題等,必須必須要有層次!以前我學習的時候總合計節約用紙,就總恨不能一行一行地填滿(打字亦如是,因為列印會省紙啊)然後回顧筆記竟然還挺有成就感,感覺滿滿一頁都是我讀書的精華。現在一想,真是傻!!!太傻!!!這樣混混沌沌能理出什麼條理?!我缺那幾頁破紙?!我差那幾毛錢?到底省紙和學習知識哪個重要?!?!望各位也深刻反省下自己~
第三,整理筆記,形成知識「抽屜」。這個抽屜理論不知道算不算我的獨門秘籍。根據我非常有條理的筆記,我會把知識分成幾大塊,然後放進一個想像的「抽屜」里,每個抽屜里還有理物的格子將抽屜內部分塊,比如那種首飾盒啊,或者內衣擋板啊。。。對的,抽屜代表大章節,每個格子代表的是大章節標題後的小標題們。然後按照目錄順序,第一章是最上面的那個抽屜,依次類推,最後一抽屜代表最後一章。
現在,有人提問了,比如:「保單中的現金價值是什麼?」
我會想起在筆記里這個概念出現在了中前段部分,大概和什麼有關。OK, 注意!開始腦補了!!!我想像找一樣東西,它大概在上層的某個抽屜,抽屜里左上部分的一個小首飾盒子里的一格。嗯。。。好,我打開第二層抽屜了,抽屜名字叫做保險,我看到左上那個首飾盒了,盒子名字叫長期保險,再找找,啊,應該是幾個裝戒指的格子中最下面那個,叫做保費。對,就是那裡了,現金價值,就是那個戒指。。。這樣,你回答問題的時候,能清楚地知道這個概念處於整個知識脈絡的什麼位置,則你的條理會非常清晰。
繼而,你還能聯想。現金價值還和某些投資相連保險非常相關,則你直奔第三層抽屜-投連險,而直接略過第四層抽屜股票,第五層抽屜基金,第六層抽屜信託,第七層抽屜投資移民等等。。。在投連險裡面,你繼續腦補,在一個平面內,找到和現金價值相關的概念。還有個事情值得一提,和生活一樣,找東西之前要想好東西大概位置,再去找,不要為了找一樣東西而盲目地亂翻抽屜。為了「現金價值」你把「股票」抽屜翻的底朝天也找不到,還容易暴躁,事後你還要重新疊衣服理東西收拾抽屜,更煩。想想你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如此?
抽屜理論的幾個重點:
一,讀書筆記是製作抽屜的基礎。所以筆記千萬別省紙(囧),一定要以樹狀圖的形式,非常有層次的記,且絕對不許有廢話(不然抽屜放不下!)二,我知道我對於該獨創理論的描述很難讓人理解,而且操作起來非常考驗腦補能力。但相信我,其實如果體會我的意思,你肯定會得到思維上很大提高。
三,和樹狀圖的比較。
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用樹狀圖,一個原理啊。不對,差之千里。樹狀圖還是抽象的,你先要捏住一條線,然後慢慢在分叉中做選擇,一條條往右面捋,捋到最後你和最左邊的唯一主線距離很遠了,你和其他樹枝也基本平行了,則很難有快速反應能力。而抽屜理論呢,你得到的是非常平面的印象!就這麼個柜子,有幾層你一眼看到了(個子太矮另算。。。)然後選擇一層打開抽屜,裡面的知識擺設一目了然,是非常平面的而不是需要撇開一層再進入下一層那種遞進關係,不累腦。更重要的是,如果要聯想,你不必關這個抽屜,你再打開另外一個,比較著看。很輕鬆,轉眼珠的事情啊!而樹狀圖則需要你先捏好最右這個線,然後在亂七八糟的樹杈中穿行,捏住另外一個線,然後兩條線一起向左往回捋,看在哪個層級上開始分的叉,很累腦。四,抽屜理論,只需要痛苦地練習一次,你肯定能掌握並且愛上它的!挺住,真的好用!!還拓展腦補的疆域!
第四,補充細節。就是多讀專業書,多吸收資訊,多和他人討論。不斷擴充你的抽屜的平面面積吧!-----------歡迎大家討論。畢竟抽屜理論是我從實踐中想像出來的,大家不理解的地方我可以再詳細解答下操nao作bu過程~哈哈前兩天剛剛在微信公眾號「高效學習的道與術」上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習效率翻倍的建議——知識體系化》,希望能有啟發幫助。
12001年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出版的《知學生之所知》一書中記錄了一個案例:有兩個學歷史的學生被問到同一個問題:英國在哪一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其中一個學生回答說是在1588年,而第二個學生說他記不太清楚具體的年份了,但是應該是在1590年左右。
1588年確實是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年份的正確答案,看起來第一個學生學得更好,掌握的知識更精確。但是研究人員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詢問他們是怎麼得出各自的答案的。
第一個學生說他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年份然後記住了。而和第一個學生不同,第二個學生回答說他是根據自己的知識推斷出來的:1600年之後不久英國在弗吉尼亞建立了殖民地,而英國當時並不敢在遠海航行還不安全的情況下完成大規模的跨洋旅行;考慮到大規模的海運一般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夠組織妥當,所以他推斷英國擊敗西班牙艦隊應該是在1590年左右。
機械式學習
這兩位學生的後續回答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各自知識結構的質量差別。
第一個學生學到的是一個孤立的關於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知識點。在他的大腦中,這個知識點顯然和其他的歷史知識是沒有建立起聯繫的。相反的是,第二個學生更像是把他的知識用一種有著更多聯繫的方式組織了起來,這種知識結構幫助他通過對具體的情況的推斷來回答問題。
第一個學生並沒有什麼成體系的知識結構,零碎的知識點並不能對他未來的學習提供多大幫助,而第二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卻能夠為後續的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在學習時就像第一位學生,沒有建立起來一個有效的知識體系。在他們的腦海里,知識概念都是零碎的、分散的,繁雜不系統。
這種冗雜零碎的知識儲備是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採用了機械式學習造成的後果。所謂機械式學習,是對獲取的知識不加處理得複製到大腦中的學習方法。它採用的是機械式重複的方法,通過反覆記憶信息,來達到牢記的目的。比如有的人在記憶單詞時,會把一遍一遍得重複單詞的每個字母;在學習公式時候,會不停地重複抄寫公式。
缺失知識體系的後果就是理不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頭緒,既無法把知識全部回憶起來,更找不到它們之間的深層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的效率非常的低下。因為每一個我們試圖記住的信息都是孤立的,除非我們的大腦能夠像計算機一樣精確得複製輸入的信息,否則我們不可能記住這麼多零碎的知識點。
機械式學習吸收的知識從量上來說,太多;從質上來說,太亂。知識點之間相互孤立,只是被堆積到大腦中,既不利於全面的記憶,也無法完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解決難題了。
大大小小的知識點被零亂得擺放在我們的「知識庫」中。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的是,通常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回憶起所有的學習的內容,只有圓圈中的那一部分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能真正回想起來的信息。
換句話說,我們排列組織信息的方式影響了我們對信息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體系化學習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個倉庫的話,體系化的學習就好像分門別類的把知識有序的組織起來,編織了一張信息的大網。
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歸納,形成了成體系的知識結構。它囊括了所有的知識要點,儘管容量很大,但是形式上卻是少而精的。知識點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這樣的知識好記又好用。
那麼體系化的知識結構是怎樣被建立起來的呢?有兩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聯繫密度和聯繫質量。
A. 聯繫密度
專家與初學者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概念、知識點、技能之間的聯繫的數量或者說密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著意去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從屬層級、聯繫程度,把眾多的知識點融入到一個複雜的結構中去。
比如,在學習文學史的時候,我們既可以建立起一個以年代先後為依據的鏈式體系,根據年代劃分作品;也可以依據作品的風格和思想,劃分不同的流派;也可以根據文學作品的形式(詩、詞、小說等)歸納不同的作家,而每位作者的代表作又是該作者的次級知識點……
知識結構越複雜、聯繫越緊密,記憶和使用知識的效率就越高。知識結構中的聯繫越稀疏,則信息的提取與運用效率越低下。舉個例子,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按照時間軸來組織歷史知識,我們在記憶某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就不得不記憶在時間軸上與之相關的之前與之後的事件。如果我們遺忘了其中一環或者其中一個聯繫,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B. 聯繫質量
知識點之間聯繫的質量同樣會影響到我們記憶和有效應用知識的能力。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季清華教授在研究中證實了這一點。
在研究中,物理初學者和專家被要求對不同的物理問題進行分類。初學者分類時依據的是問題中圖表的表面的樣子,比如,把所有帶滑輪的問題歸到一組中,把所有帶斜坡的問題歸到另一組中。
這種根據表面特徵進行分類的方法並不能反應出問題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對成功解答問題來說也沒有任何幫助。
與之相反,在實驗中物理專家根據更深層、更有意義的特徵對問題進行了分類與組織,比如,依據解決問題時需要應用到的物理原理。除此之外,在談到分類時的邏輯時,專家們解釋到,在把每一道題目劃分進相應的類型中時,他們腦海中關於怎樣解決類似問題的解答模板被自然地觸發了。
所以,專家進行分類的基礎是一系列深層次的特徵,並且這些特徵與怎樣解答這些問題直接地相關。
建立起這種有意義的連結的知識結構需要花費時間,同時也需要經驗。在剛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們還遠沒有這麼高的水平。但是,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嘗試把知識點用有意義的方式聯繫起來,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更高效率的學習和記憶。
在未來的推送中,我們會介紹更多的建立體系化知識結構的方法與策略,敬請關注。
小結:
把信息組合成一個複雜的、相互聯繫的知識體系能夠極大地提高我們在需要的時候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的運用多種不同的知識結構,找出有意義的特徵和類型把知識組織起來,是我們構建體系化知識結構的關鍵。
我們的公眾號里還有更多介紹學習方法的文章,這些方法不是基於個體的經驗和猜測,而是總結自教育學家、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夠對您的學習有所啟發。歡迎點擊下面的二維碼加關注!
為什麼學習刻苦卻成績不佳?為什麼學過的知識都還給了老師?……以前,學校並沒有教給我們怎麼學習;現在,大量的研究能夠提供科學指導。關於怎樣更好得學習,你的競爭者可能已經在這裡獲取了指南,別給他們超過你的機會。
關注「高效學習的道與術」,給你的頭腦來一場風暴
轉貼自:如何運用知乎學習-Weavi原作者不詳,如果在這裡見到您的文章莫怪哦^_^知乎也是個學習的好平台,當然,有了好平台還得有好的學習方法才行。
一、 【對知乎的認識】
知乎不是專業知識領域的論壇或門戶網站。這也是知乎在國內能發展到目前仍未被超越的一個重要原因,知乎因此吸引著各領域的達人、老師、大牛,同時不同領域的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折射出很多不一樣的視角和思維。但是要想在知乎學習專門的知識,例如,編程,圖像處理,攝影等等這可能是個效率低且回報率也挺低的活兒,知乎沒有專門的老師給你進行系統地編排知識體系,大牛們更多地分享是經驗和捷徑。知乎不適合入門某個知識領域。但是知乎可以作為引子,對於感興趣而一直沒花時間來接觸的領域是一個很敞亮的窗口,可以看到前輩們的經驗積累,看到入門者的困惑。1.知乎的優點是個適宜學習的地方,它最大的意義是「啟發」。
其一,當你對某行業或某事物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時,知乎上會有內行人深入淺出地概述一番。當你讀完並有了粗淺的認識之後,再去翻書也好、聽課也好、找懂行的人講解也好,那都是靠自己再努力的事情了;其二,當你為了某個問題絞盡腦汁思考許久但始終琢磨不透時,知乎上剛好有人點破其中的關鍵。你醍醐灌頂如夢初醒,順利想通並解決了問題。但是,如果你之前從未認真思考過,就算看到答案也不會懂,或者自以為懂了卻仍舊一知半解。大牛也好、達人也好、專家也好,在知乎上展現的只是冰山一角。之所以能寫出那些好答案,後面有自己多年的經驗積澱、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支撐。2.知乎的問題
我們沒有充足的精力用來將所獲得的碎片化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整理,而只有被整理的知識才能夠內化到我們的知識體系中,最終成為我們見識和能力的一部分。
知乎屬於碎片化的知識點,缺少系統性和連續性,特色是個人經驗和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當你在某方面有一定的經驗之後,在這個平台上開闊眼界、結識人脈、回答問題、進行提問,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不適合從無到有的學習,如果什麼都不會還是去看書或參加培訓,從頭開始。
3.知乎與老師的區別教科書里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完美的,但起碼它是很多專攻教育的專業人士,都認可這樣的內容是適合該階段該方向的學生掌握的知識。雖然這些內容是變動的,教材也在不斷更新調整,但起碼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這些是被認可並審查過的。知乎上的答案是沒有經過這麼嚴格的篩查審核的——這其實是知乎的一大優勢:多樣的答案,不同的觀點供讀者取捨。但如果沒有一些基礎的知識作為背景,無法分辨別人的觀點是否恰當,不僅無法正確的理解答案的意思,甚至可能會被一些回答誤導。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知乎默認的觀眾是成年人的原因——分辨能力很重要。二、【知乎使用守則】 1.尋找優質資源-關注相關領域的高質量回答的用戶,集中汲取他的知識。2.學習興趣為導向-關注自己喜歡的話題,增強學習的內部動機。3.關鍵詞檢索有效信息,知識的匯總歸納,善於運用學習軟體(Mind manger、excel等)及時補充知識體系。4.善於運用元認知學習策略-加強對學習計划進行計劃、實施、監控、反思、評價、調整,提高學習效率,反思學習過程,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及時查漏補缺。5.注重對學習的情感體驗-善於分享、討論、以及提問。6.挖掘高效學習途徑-「問答專題整理」、「推薦書籍」、「精華話題」以及「熱門關注」。7.「從上到下」與「從下到上」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構建整體知識體系和聯通細節知識點。8.尋求良好的記憶方法-充分運用知識內部的對比、類比、類別、上下義、相反等邏輯關係來聯繫知識,建立知識的思維導圖。9.注重資源渠道的整理-收集各類的推薦書單、網址鏈接、領域專家,同時注重對資源的多維檢索。例如,在一個界面認識到另外一個專家,可以去集中關注他的主頁。 三、【如何完全參與和投入知乎?】1.通過常規方式針對某一方面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書、培訓班、專家、實踐。2.把知乎相關方面的所有的內容和答案都整理一遍,做個摘錄和匯總,進行知識管理,比如用Evernote、OneNote、Mindmanger之類的工具軟體。把整理後的結果分享出來。3.把答案中比較不錯的人都加上關注,最好通過私信方法把郵箱、QQ和其它聯繫方式要過去。多聊天、多溝通,結交幾個朋友。如果在同一城市找機會交個面。通過這些人成為朋友,你能學習更快更深入。4.把相關分支的回答全部回答一遍,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5.在學習時遇到 問題,經過思考和搜索後都沒有得到答案或結果,把這些疑問當成問題提出來,邀請各位達人回復,並感謝6.定期總結,然後重複2-5四、【瀏覽知乎】
嘗試組織自己的知識結構,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來選擇關注的話題,不建議太多。
瀏覽知乎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內,避免跳過太多細節,並且盡量用碎片時間完成。主要目的是尋找感興趣的問題,標記需要思考的答案,和有興趣回答的問題(點一下回答框,會自動保存草稿。)
不要管動態頁,不要管通知,找一個你感興趣的「人」或者「話題」,進入這個人或者話題的頁面,集中閱讀,把這個人或者話題中的多數有價值內容讀完,然後再讀下一個。
樹狀學習法: 把某個擁有高質量回答的用戶做為「樹根」,集中閱讀他的回答來獲取知識。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個用戶的回答絕對不是教科書,大多數是是在某個領域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但這樣已經比「推薦」要好很多。樹狀的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找「點」, 也就是「tag」,而且越細越好。例如,作為非籃球迷,你周圍的人都在談論林書豪,而你卻一無所知,那麼你找到林書豪這個tag.,閱讀完所有內容,基本就有大概了解了。互聯網是知乎強項,跟互聯網相關的tag,如「天貓」「google」「facebook」,裡面都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地方。1.對於沒興趣但有必要增長見聞的答案,先收藏,標註陌生辭彙然後wiki。耐心讀完答案,不斷培養捕捉邏輯框架。最後照著問題在自己大腦裡面完成作者的推導,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這樣印象比較深。一些科普類性問題容易找到相對準確地答案,但是一些人文學術類答案我一般會選擇贊同數較多或者業內人士的答。2.對於極富思辨、發人深省的答案,大多為情感、思維、生活方面的精妙答案,可以不急著看答案,而是對著問題思考自己的回答,這樣易於區別自己和別人的思維,有利於開拓思路和取長補短。隨機地閱讀答案,保證贊同數和摺疊等因素不讓人產生任何偏見。3.對於美食、時尚、音樂、寫作等雅俗共賞的這一類問題,可以寬泛地瀏覽各式各樣的回答,然後選擇幾位有趣的知友進行關注,收藏回答。學習的最好方法是實踐。既然是雅俗共賞,也就表明了入門門檻還算低的,一般的回答會出現某地某時的某樣東西佔據著回答最顯眼的位置,找個機會去親身拜訪、拜讀、體驗,這也是知乎讓我們發現一個更大世界,發現更多可能性的一個表現。五、【 如何從知乎的答案中學習】
借鑒議論文的三個要素:論點,論據,論證。1.關於論點/觀點。我的做法是,盡量濃縮,最快的時間找出答題者的觀點,結合自己的情況,分析,理解。所謂書由厚變薄,由薄變厚的過程。要注意的是,再好的答案,如果用錯了地方,還是會適得其反的。2.關於論據及論證。論點很重要,有時候會有非常閃光的觀點秀出來。這一部分比較醒目也比較容易受人重視。下面來談談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或者說,在我看來,我的大部分贊贊的是什麼——論據以及論證過程是如何支持論點的。關注論據和論證過程,一是了解論點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成立的,第二是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為自己的一些觀點積累素材。例如:盲人摸象的故事。
六、【搜索與提問】
1.什麼樣的問題在知乎問收穫會比較大?
第一,經驗類問題。
簡而言之:我沒做過,我想了解。有時候這部分內容並不容易在書中找到,即使找到是否適合自己也很難說——書中會把一二三四羅列出來,但一本書的內容要都做到其實是不容易的。比如,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能「超車」嗎?飛行員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真實情況是怎樣的。第二,技巧類問題。
算是第一類問題的一種體現——基本上答題者要自己試過才知道這個技巧是否可行。有時候,想要更快更好的完成目標,借鑒一下別人的方法是個好選擇。比如是否能夠將章魚作為寵物飼養?第三,百思之後的問題。
無論有沒有得到解,「百思」的過程是必要的。比如,什麼樣的男人才算是成熟的男人?很多時候,對答案的渴望和從回答中得到的收穫是成正比的。 2.搜索問題關鍵詞:入門(初學)+領域,怎樣(如何)+領域,一個月(短時間)+領域,書單+領域;一般都會搜出一堆「伸手黨」的問題,但是有些問題裡面包含著較為詳細的知識體系目錄。收藏至印象筆記,並且編輯文本,給自己不了解的辭彙標色,對於可延伸的詞句打上備註,隨即wiki。帶著自己掌握的概念重讀答案。若有書單,接下來便是按著書單上豆瓣查找適合自己入門的書籍。假如實在搜索不到你感興趣的領域入門問題,可以求助線下人士,不提倡順著父級話題刷答案,效率很低。
3.提問
首先,保證語句通暢,措辭正確。
其次,問題越具體越好,用詞越準確越好。不要說大話空話,儘可能讓對方清楚地知曉你想要了解的是什麼。其實,一些時候相比較回答,提問更考驗一個人的水平——你要用短短的幾句話引起共鳴,從而引導出漂亮的文字,漂亮的觀點,這是不容易的。認真虛心地提問是必要的。七、【 回答問題】
經過閱讀消化之後,將自己的知識做一個濃縮與整理。
避免帶有太多主觀色彩,畢竟是自己的知識梳理。
八、【反駁與評論】
1.為什麼要反駁。俗話說:理不辯不明。對原觀點不認同,我想讓你看看我的觀點是否正確,所以我要反駁。2.從反駁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其實,反駁本身——或者具體到攻擊對方的過程——對學習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駁是一個輸出的過程——你嘗試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而且是與他本來的觀點相對立的觀點。新的角度可能會讓你對問題有更深的理解,這很重要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在反駁之前,你需要先了解對方在講什麼,找到反駁的切入點,整理好自己用來攻擊的素材,考慮好應該用怎樣的邏輯去編排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的反駁可以讓觀點從不同角度進行考察,而且辯論會使得你看問題更加全面清晰。九、【 回顧反思】
定期閱讀和思考自己關注的問題,定期閱讀和思考自己回答過的問題。
把你對問題的理解思考歸類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每月梳理一次自己的知識結構,重溫新的收穫,然後想辦法運用。
看完之後通過自己的語言把書中的知識講述出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別人才能給你反饋,你才能通過反饋知道自己哪兒是對的、哪兒是錯的,才能有所改善。
十、【利用番茄工作法學習知乎】
選擇番茄工作法的原因:
1、該段時間只做這件事,減少分心,集中學習。2、每開始、結束一個番茄以及該番茄所做的具體內容都會有個記錄。具體方法:(1)準備好你的計時錶、筆記本或者手機軟體。(2)開始一個番茄,比如你想用30分鐘去學習知乎,那就開始一個番茄時間,中間不要做其他事,然後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學習。3、當番茄時間結束後,回顧一下你剛才所學習到的內容,可以直接記錄下該問題的題目或者用你自己的語言。比如:番茄1:(時間2013年5月4日下午17點)學習內容:(1)怎樣在知乎學習?(2)看問題如何直達本質?(3)如何看待XXX電影?4、記錄下來後,針對你記錄下來的每個問題,回顧一下,剛才你在這個問題裡面學到了什麼,是否解答了你的疑惑,自己再加以思考,最好用自己的語言再表達出來。5、在晚上你睡覺前,再拿出你記錄的問題過一遍,回憶一下你在此問題中的所學,以及你總結出來的東西,如果不記得那就再上知乎將該內容看幾次。效果檢驗:(1)分周期檢驗,可以是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個季度,將這些學習知乎的番茄全拿出來回顧,做到一看該題目,就知道答案,如果不記得,那就針對不記得再去查漏補缺。(2)經過一段時間後,你看著自己完成的番茄和番茄中附帶的問題,你會很有成就感,然後繼續良性循環。(3)相信良久的積累會產生質變。Weavi
- 找一個長者、前輩、靠譜的學長給你做一些指導,不要自己胡亂摸索
- 讓他們給你一個大致的學習路線
- 讓他們給你推薦幾本靠譜的書籍
- 買來,慢慢看
一、學會聽課
同在一個教室聽課、同為一個老師講課,等考試成績一下來,咋差距就那麼大呢?這裡就有「會不會聽課」的重要因素了。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我們大部分學生,70%以上的知識都是在課堂上學習獲得的,不要過分的想著課後自己去自學,自學的成本是很高的(特備是對於那些有難度的知識),那基本等於放棄了這些知識。
二、學會管理時間(課堂外的時間)
只有科學的安排,才會有較高的效率。人通常都有惰性,「時間安排表」則可以成為推動你正常學習與生活的外部動力;時間安排表也可以阻止你避開不喜歡做的事,確保你有計劃地、有序地學習與生活;當然,它也有助於你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的複習。
具體就不說了,我們之前已經分享過很多了
三、學會記憶(包含理解)
學習中有大量的東西是需要記憶的,可以說是哪裡沒有記憶,哪是就沒有學習。
第一,要確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記住(很多人看著那麼多的知識點,看著就頭疼,心底就開始認為自己記不住)。奇蹟常常產生於自信,產生於堅持。
第二,要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與歸類,在此基礎上再分層次識記。
首先是要敢於並善於對知識進行取捨,盡量把握重點,對非重點的知識要敢於忽略。因而要要學會按考綱要求進行判斷與選擇。其次是分層次,可將經過選擇而確定的知識劃分適當層次,確定相應的學習程序和識記要求。
第三,要合理用腦。
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複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第四,對所背知識要力求理解。
沒有理解的知識是很難記住的,沒有理解的知識更是無法應用的。目前的文科高考,要求再認再現的文科知識,已經不會照搬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經過了語言或形式的轉換,沒有理解是很難再認再現的。即使是選擇題,也常常要經過分析、歸納、比較與綜合才能得出結論。
第五,學會藉助高效工具。
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借鑒學習。
第六,要經常複習。
不管哪一類知識,要想準確識記,卡片法恐怕是必不可少而最為有效的。所謂「卡片法」,是指在複習與整理的基礎上,將需要識記的知識按一定的選題製成分類卡片,再按類別存放於卡片箱中,分期分批地輪流藏於身邊,隨時記憶。與看書相比,製作卡片表面上需花較多的時間,但這實際上是理解、整理和運用的過程,是多種器官同時上陣的過程,因而是高效率地學習的過程。通常的情況是,製成的(不是抄成的)卡片,只要稍加複習,就會熟記於心了。不信,可以試試。
四、學會總結,特別是考後的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註於學習的過程,專註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高能預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我們先把題主的題目理清楚題主原話:「看知乎的帖子一段時間了,尤其關注「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的帖子,其中很多都說到學神,學霸都善於把知識體系化(以下稱為結構化),學習效果不凡,請問怎麼樣掌握知識體系化技能呢?」說明 一點,知識結構化≠學習效果不凡
知識結構化的作用在於方便記憶與檢索,學習效果好是因為找到了合適的學習方法。前者更傾向於結果或叫輸出,後者更傾向於過程或叫輸入。正如 @趙文澤 回答中提到的一樣「那些學霸學神不是有什麼方法系統化,而是學習到的東西多了,再把它們整理好,顯得很有系統性。」題主問「怎麼樣掌握知識體系化技能。」所以在這裡我只講結構化知識(知識樹)的建立及運用技巧。1、什麼是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其實就是結構化的信息,簡單來說:知識體系=知識+分類管理上圖就是知識結構化的體現,它由脈絡、節點、內容構成。有的同學說怎麼看著這麼像提綱?沒錯!它就像有嚴謹的邏輯關係的提綱。在這裡體系是什麼?體系=錯綜複雜的關係(或聯繫),所以只有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知識結構才能叫知識體系。
2、我們為什麼要建立知識體系?
我們能不能記住一件事起,往往取決於記憶點,是這個記憶點使你聯想起那件事情,就像你去圖書館找書,如果你熟知圖書館的分類編碼那你很快就能找到你想要的書籍,這裡的分類編碼就是我們的記憶點。記憶點就像燈塔、導航,它指引你尋找到你想要的東西,知識體系里的脈絡、節點就是你的記憶點,他們就是你腦海中的一張地圖可以通往你想要的目的地。這就是為什麼說知識結構化的作用在於方便記憶與檢索,這也是我們建立知識體系的目的。在這裡提醒一下大家,知識結構化只是工具、手段,它並不能解決內容匱乏的實質問題,不要像我以前一樣本末倒置,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學習方法、學習工具、2/8法則而忽略了去學習這個實質性的事情。
3、知識體系的實質是什麼?
知識體系的作用源自於什麼?記憶點、脈絡、體系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原因是思維(分類管理也是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我們做一個圖可以用邏輯思維、發散思維、結構化思維等等,這些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知識體系的實質。
4、關於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問題
正如 @Barret Cong 所說體系化其實就是建模,但很多人愁的是怎麼在腦海中建模。關於這一點大部分人的表述都比較抽象, @Lachel 的INK筆記法相對具體,但過於複雜。我們如果僅僅想靠聯想、閱讀、複習筆記來在腦海中建立知識體系無疑是比較困難而且缺乏靈活性的。信息錄入我們的腦海中是需要載體的,什麼樣的載體才是最好的呢?答:是圖像! 所以我建議的方法就是:利用信息化的工具建立(或梳理)成直觀的知識體系(便於儲存、修改、記憶),然後按直觀的知識結構圖進行鞏固,最後它就在腦海中形成了知識體系,你可以根據這張圖的脈絡尋找你想要的東西。總結下來就四個字:思維導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體做法:建模——記憶——練習建立(或梳理)直觀模型(也就是我們在大腦外面通過直觀的方式整理自己的知識)按照模型進行記憶按照模型進行思考輸出大功告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乾貨區一、直觀的知識結構是什麼樣?二、工具——mindmanager下載鏈接MindManager(思維導圖)下載__百度軟體中心三、建模1、定位
前提條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自己沒有清晰定位的請先看「整理」) 首先明確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想清楚自己以後要幹什麼。比如小強打算以後自己創業奔小康,小強要賺錢就要找到市場並開拓市場、獲利,所以為了能夠把飯吃好,小強就要去鑽研鑽研怎樣獲利的問題(市場營銷)。同時小強又想大而持久,所以就需要運用到管理知識(想歪了的童鞋自行面壁)。其次,假設我們現在已經基本想清楚了要什麼。自從小強暗下決心要好好學習市場營銷和管理的知識後,他就先去了解這些學科的基本框架,他發現管理學後面TMD就是一個圖書館!這不是坑爹嗎?這怎麼學得完?所以小強決定主攻企業管理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在這裡我們不要妄想能夠通吃,我們只側重於對我們實現目標幫助最大的)
最後,小強已經明確了,自己要創業、要當頭、要學習市場營銷和管理、要主攻網路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可他忽然發現,我TMD現在還在上大學啊!我作為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我畢業肯定是先去從事營銷類的工作,我現在去主攻人力資源管理合適嗎?所以小強決定在校及畢業兩年內主要精力放在網路營銷方面,工作兩年後向管理轉移。(根據自身的發展對所需學習的知識進行排序)
完成這些工作後小強驚喜地發現,現在的學習只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往裡填東西就行了。2、整理
有很多人不太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或已學的知識不夠系統,這時候我們可以先把我們已經掌握了的知識機構化。例如,小強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平時成績馬馬虎虎大學三年過去了雖然基本知識都掌握了但運用的時候不夠連貫,不能把所學的知識整合起來用。所以小強決定在今年把自己以前所學的知識再翻出來按照市場營銷學的框架進行整合,小強先對照市場營銷概論把市場營銷學涵蓋的內容都提煉出來了,然後又根據市場營銷學的分目錄(如市場營銷策劃、市場調查)把相關的專業書籍的內容進行提取。如果你不知道所涉及學科的基本框架,方法1閱讀學科概論性書籍,2請教別人,3分類(如時事,我們可以分為熱點、地區、科技、財經、娛樂等等)做完了以上兩點,你今後的學習只需要閱讀——製圖(這是一個消化的過程)——練習3、記憶 現在你已經養成了習慣,看完書以後把主要內容提煉出來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做成思維導圖了。但這還只是記錄在你的電腦里的文檔,還沒有成為你腦海中的知識體系。你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按照你製作的思維導圖進行知識鞏固,把它刻錄到你的大腦中。記憶鞏固的時候不是讓你純粹地死記硬背,而是要學會思考。比如,小強在進行市場營銷學的知識鞏固,他問自己「市場營銷學包括了哪些內容?」他首先想到「從終端出發,有消費者行為學、推銷與談判、市場調查;從渠道出發有渠道管理;從企業出發有........」總結: 建模,定位—需求—框架—側重—閱讀 填充,閱讀—框架—提煉—製圖—複習應用練習想像你製作的整體圖(脈絡、框架)按照框架回憶內容(比如問自己「XX裡面包括了一些什麼東西?」)我覺得我們做事情成效不顯著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獨立存在的,彼此分散的,局部的,無規則的,所有這些事情並沒有被納入到一個生態系統中來。
生態就意味它的進程不需要由你來推動。在亞馬遜雨林里是不需要有人來植樹的,掉下來一顆種子就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往往習慣於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動一件事情而不懂得利用系統的力量幫助我們達成目的。將自己嵌入到一個大系統中,讓大系統自身高效運行的力量推動著我們不斷地往前走,才是最有效的。而知識體系天然是一個生態系統。
當我們試圖進入整個知識系統而不是一個局部或者獨立的小分支時,我們沒有必要一開始就做非常深入細緻的研究。我們首先要對每一個小的方面做一番初步的,但是比較全面的審查,並記錄下關鍵點。其次將這些關鍵點做一番全面的梳理,自己先將這些關鍵點在頭腦中演化一遍,得出大概的結論。這樣整個大系統內知識的流通管道就被初步打通了。這兩個步驟不可省略,因為你研究的是一個大系統,你需要一個總覽全局的視野。這就好比我們讀書之前先對目錄做一番整體性的研究一樣。
所以系統建立的原則是「不害怕知識多,就害怕知識少」,剛剛開始首先一定要建立知識的主框架,再在這個框架上編織知識的經緯線,並最終形成一張網。知識越豐富對單一知識的吸納能力就會越強。比如單詞必須放在句子中背才能記牢。有些人之所以那麼博聞強志記住那麼多的細節是因為他頭腦中本身就已經構建起了一張巨大的知識網,他能夠將新學到的知識迅速地補充進網路的相關結點上,並使之迅速地跟其他知識點產生有效的對接,信息交叉復現的密集度會逐步增強,當他想要調用一個知識點時,可獲得的提取線索就會非常的豐富。隨著越來越多的知識補充進來,這張網會不斷地進化,智能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同時知識調取的難度會越來越低,精確度會越來越高。就像互聯網一樣,隨著接入人群數量的遞增每個人從網上獲取信息的準確度會越來越高。這樣的網狀知識結構也更容易產生創造性思維。精深練習模式
艾賓浩斯
遠離教師,追逐所學領域專業人士
每一句話後面都有一套系統理論,若能通匯貫通,談笑間學霸灰飛煙滅也。能理解這3點並付諸實踐的人,怎麼也得是專家級的角色。學習的體系化做三件事情:
1、讀一些列系統經典的書,而非僅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比如,知乎上很多人問的某方面80%的專業領域的問題,很可能讀一本書就能讀明白,剩下20%才存在理解障礙和經驗要求。讀書要讀理論體系好的經典的書,可能有些書會比較枯燥。2、拓展知識面,形成網路狀的知識結構體系——這樣不同的學科或者同一學科不同分支的知識點會互相啟發、驗證,有效增強對於一件事情的理解能力——你相關領域懂得越多,理解新東西的能力越強。
拓展知識面的時候,要激發自己的興趣,可以看不那麼嚴謹的著作,比如《牛奶可樂經濟學》之類的輕鬆讀物可以增加自己的閱讀快感,而且為自己積累一些近直觀的素材和想法——但是那些世界觀歪掉的地攤文學最好敬而遠之,比如《貨幣戰爭》啥的。3、做專題研究,把一個個點單點打透——對於專業領域的知識,系統話的理論性強的知識只是基礎,要解決實務問題往往需要索微求隱——把底層和細節搞透,才能說真的對這個問題掌握了。而把一個點單點打透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形成方法論或者說套路的過程,當你能把研究清楚一個問題的經驗心得推廣到其他問題上的時候,你就具備了這一類問題的研究能力。體系化其實就是建模,從細節和題海中跳脫出來,悟到共性的道!而由道推衍出千變萬化的術則易如反掌。
因為抽象方可遷移,否則怎麼理解沙灘上用手指畫出的「一」字怎麼能跟扁擔放平的「一」字一樣呢?
建模是人人都會的本能,大腦進化的產物,不是學霸的專利,想想我們每天早晨睜開眼,大腦幫我們把這個混亂無序的世界整理得井井有條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就明白了!
原材料不過是光波,聲波,溫度,氣味分子……
既然是本能那就按本能最容易起作用的方式調用她……是的,見多識廣才是無敵的!
20141112補充一些具體做法
1. 看書先看目錄,作者的體系是最好的原材料2. 同一主題多本書對比著讀,反差越大,對腦袋的刺激越大,角度越多越容易理解核心概念
3. 動筆畫層級腦圖,先圍繞核心問題抓幾個關鍵概念,然後不斷增刪改建立新版本,腦圖不要超過三級,主要圍繞原理,機制,方法,事實和假說,尤其是問題
4. 在腦中過電影,自己扮演反對者或破壞者,自己扮演老師教別人,自己扮演外行,自己扮演導演去設計戲劇化的個人化的應用情景,考慮不同環境和條件下的例外和邊界,逆向推導回歸原點再嘗試其他組合,不斷問why問why not問if問if not多方法多角度想,甚至重構問題本身!
5. 對自己要狠,敢於不斷刪除,好東西都是刪出來的
6. 到實際中去驗證取得反饋,反省後再戰,尤其是不斷引入跨領域的聯繫,或者創造通俗化的比喻和擬人,如果能畫出圖來更贊!
7. 循環1到6,
反省以對比,對比以聯繫,聯繫以抽象,抽象以反三總之,體系化就是在高一點或遠一點的角度去主動建模。1 持續的觀察與模仿:多了解他人尤其是已經成型的成果是什麼樣子的,怎麼得出這樣的結果的。然後就盡量模仿。不要上來就試圖自己開闢天地,不是超級大腦就不要自討沒趣了。
2 反覆的實踐與優化:學習和實踐可以說是緊密不可分的,實踐能夠推動學習的效率與效果。了解了某些知識之後,盡量找機會去用。在用的過程中仔細的體會,這樣可以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實現了更加體系化的學習。
3 保證靈活性,敢於放棄:千萬不要總是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我就不放棄。誰說不能放棄的?這條道放棄了,還有新的途徑呢。誰說只有一條大道通羅馬的?要做到心理上的開放態度,不要覺得所謂的堅持到底才是美德。堅持不住了立刻就要思考,是不是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4 保證適度寬廣的知識面:注意是適度,如果一味的尋求知識面的寬廣,最終的解決往往是什麼都知道一點,什麼都做不好。最後只會來知乎專業答題了。豈不是很可悲?
我自己也問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的學習、工作、生活的?質變源於量變。
推薦閱讀:
※初二學生想要努力學習會晚嗎?
※只有考前一晚上時間複習,知識儲量為0,請問如何應對?
※收藏了那麼多優秀答案,我什麼時候能看完?
※如何改掉自身傲慢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