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國家從舊世界(特別是中國)掠奪的財富對其工業化有多大幫助?

看來這個問題提的不是太好,我問的時候也缺少思考,我其實是想知道西方世界對外掠奪(直接財富,人力資源,礦產資源,傾銷市場等等)對其整體的進步發展(經濟,政治,文化,思想,軍事等等)的作用,而不是工業化,畢竟要先工業化才能形成代差碾壓舊世界。

也就是說想問:西方近代領先,對外掠奪的這個外因的作用有多大。

不過真的有點不舒服,好像從根上就被吊打的感覺。

—————————————以下是原問題———————————

我一直覺得西方近代領先中國一是開始工業化開始早,二是對落後世界包括中國的掠奪, 而中國又是舊世界國家裡最富裕的之一,所以好奇, 從中國掠奪的財富對西方國家(包括日本)的發展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對日本之外的西方國家沒多大幫助,也就對日本有很大幫助。


英、法、美等西方國家,雖然從中國掠奪了大量財富。但是他們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前,從外國掠奪來的原始積累主要部分,還是來自非洲、美洲、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

西班牙、葡萄牙主要是在中美洲、南美洲沿海地區、南亞沿海地區、東南亞、非洲沿海地區掠奪,但是因為政策失誤,導致戰爭失敗,於是掠奪來的財富,流入到英國、法國手中。

英國、法國乘著西班牙、葡萄牙力弱,排擠他們,得到了南亞沿海地區、東南亞、非洲沿海地區,還在北美、中美洲殖民,還將手伸入了西亞、中亞。

隨著英法爭霸,英國的北美洲殖民地,誕生了美國,美國向北美洲內陸進發,掠奪土地等財富,西班牙、葡萄牙的南美殖民地獨立,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控制了南美,並將西班牙手中那些中美洲、東南亞殖民奪取過來。

隨著科技的進步,非洲殖民地從沿海擴張到內陸,這時候西歐的諸國也有了機會,主要是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當然大頭還是在英、法手中,還有西班牙、葡萄牙因為起步早,所以手中也有挺多的。

俄國主要是在西亞、中亞殖民。

所以總體來說,得到最好部分的英、法,掠奪到最多財富,最強大,美國因為遠離西歐,得以獨奪美洲,潛力不錯。德國、俄國、義大利等國,得到的比較差,掠奪得比較少,發展的不好。西班牙、葡萄牙掠奪到財富都大多流失到英、法手中,還有些流失到了美國手中。

身處東亞的中國,由於距離太遠,體量太大,所以很晚才被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國門。

這時候西方列強早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社會。

只有日本由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太晚,但是身邊有一個肥大軟弱的中國可供剝削掠奪。所以日本從外國掠奪的原始積累,主要來自中國。

對於日本來說,從中國掠奪來的財富,是他們能爬上資本主義強國末班車的根本原因。正是有了這筆財富打底,獲得二戰前的建設為基礎,才有了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奇蹟。


瀉藥:

其實,大家傳統上對西方有一些誤解。

近代西方國家入侵中國的目標是不同的。

英、美、法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土地還真沒有多少興趣,他們看重的是商權,即希望能夠在中國領土上劃一片地,給本國企業免關稅,方便傾銷——這個對重商國家來說很重要,關乎國內經濟和政治穩定——對這些以經濟利益衡量得失的商業國家們來說,統治中國就像美國統治阿富汗一樣,花錢不討好,完全沒必要。當然,如果有越南王室、印度王公那麼好的工具,他們也樂於扮演帝國主義者。

實際上,中國巨大的人口和商業潛力,才是這些商業大國們最覬覦的地方,當然,剛開始英國發現只有鴉片才是最好賣的,因為當時中國人沒有多少消費能力,也缺乏消費觀念,對西方商品不感興趣——就像今天的農村老人不喜歡進電影院看電影一樣。

與之對應的是,俄羅斯和日本就不一樣了。

俄羅斯傾向於擴張土地,這是一種病,不管統治成本有多高。日本則是出於商業和土地擴張相結合的想法。當然後來蘇聯實在負擔不起在邊疆的統治,最終政府破產了;日本甲午戰爭中掠奪的財富當然也確實幫助日本崛起,但是從1905年-1937年,中國龐大的市場對日本的產業發展顯然更有價值——日本真正有見識的政治家犬養毅和幣原喜重郎等,看重的就是這個市場的壟斷權,因為他們知道,日本根本沒有能力征服中國,就像美國打阿富汗,純粹是花錢不討好的sb事兒。

至於德國,哈哈,那就更搞笑了。

威廉二世為了標榜自己比俾斯麥高明,熱衷於在海外擴張殖民地,從而樹立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威望——俾斯麥不屑於擴張殖民地,認為殖民地既費錢又費力,也沒有多少市場,還容易與列強發生矛盾,使德國陷入孤立。德國在青島的租借,就是德皇威廉二世用來宣傳的政治樣板工程,就像山西大寨差不多,都是德國政府不惜物力,用馬克砸出來,給德皇表功的。

總之,列強對中國的戰爭侵略,戰爭帶來財富收益的,實際上只有日本。其他大多都是市場傾銷,這才是牛逼所在。當然今天中國傾銷全世界,某種程度上是報復西方那些牛逼哄哄且令人心生欽佩的祖先們吧。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謝謝!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wtt0316606212


你要是看到了清末稅收最多一年的數字只相當於西方國家稅收的一個零頭,就知道了,農業國家生產方式產生的財富相對於工業國家來說不值一提,打個比方,2000年後中國任一年的工業生產總值要超過1949年之前那幾千年加起來的總額,現實就是這麼殘酷,農業國家對工業國來說只是補充原材料礦植物的一個資源點而已,別說什麼黃金白銀之類的,對工業來說不值一提,老蔣從大陸帶去的黃金也只為他的金融改革多用了幾個月而,幾個月就見底了。

評論區有些人不太相信滿清的財政收入只是西方列強的零頭,特貼出1914年英國海軍閱兵式圖片,看看有沒有錢的差距


你以為現在我們為什麼搞一帶一路?


①直接掠奪的微乎其微,人家也不在乎;

②不過科技代差導致的進口剛需還是挺重要的,可以餓死老百姓,但不能不打仗;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索要了滿清2100萬銀元。

但是在開戰許可的議會討論上,有議員說:什麼戰爭賠款?我們不需要,我們只要讓滿清認識到國際貿易合法性即可。

其中戰爭賠款1200萬元,事後計算,還是不夠,打這場仗的花銷對英國是賠本的,但無所謂。

到了清末,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兩個全球最大最火的軍火市場,從燧發槍到鐵甲軍艦,什麼都可以吃掉,類似現在的沙特中東地區。

一個就是滿清和日本,一個是奧斯曼土耳其(和滿清境況以及內政非常類似);

兩邊瘋狂購買軍火,還狂買軍艦,日後升級到鐵甲艦;

一開始全球鐵甲艦全是英國出口的!可想而知,這兩個區域養活了多少英國造船廠工人;

後來德國崛起,各種山寨抄襲,突破英國裝甲技術壟斷,也開始賣船;

另外德國克虜伯也相當重視遠東市場,每筆交易都帶著15%奇葩的潤滑費(給滿清官員軍閥行賄用),他能發家,滿清肯定給了一臂之力。

當年上海就是最大的軍火市場,洋商、洋人小工廠、洋人軍隊,什麼人都買賣軍火,英國從印度調來的營,駐紮完回印度的時候,經費不到位,就把自己全營的軍火賣了,裸奔回印度,軍官要拿個出差補貼嘛。流向哪裡了?湘軍淮軍太平軍以及零售給各種土豪鄉紳,只要有槍有炮,絕壁不愁賣。

還有日後的石油巨頭美孚等公司,當年沒有汽車,但是人家做了中國第一個最大的銷售網,沒有路的地方都可以有貨郎出賣石油製品,用於照明。沒有利益估計也不會費勁組建這麼強的分銷網路。

還有滿清被開苞了,也得學習啊,洋務運動對吧?其實本質一次拿著國庫銀子的進口大購物。

張之洞號稱要把武漢建成「東方芝加哥」,書籍影視各種美化,都胡扯蛋!張之洞是先買了英國的設備,才發現國產鐵礦硫含量過高,根本用不了。但是都落成慶典當政績工程了,怎麼辦?再從英國進口合適的鐵礦石唄.........

湘軍淮軍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軍工廠仿製,但是那時候的滿清人可不比咱現在的人,又搞成裙帶工程了,各種自己親戚同學硬塞,造出來的槍湘軍淮軍自己都拒絕使用,動不動炸膛,你敢用啊?還得是進口。

福州船政局也是洋務運動遇到了同樣的事,吃拿卡要任人唯親,拿錢的都是不幹活的,怎麼辦?造船就沉,還是要進口船進口船用煤。沈葆楨是幹事的,趕走不少不學無術的傢伙,還好了點。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主要內容:

割香港島給英國。(喪失領土主權)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喪失貿易主權)

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大量白銀外流)

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喪失關稅主權)

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喪失貿易主權)

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沒什麼幫助。工業化是工業化,殖民統治是工業化帶來的福利。


日本工業化的資本很小一部分是當英國看門狗收到的狗糧,絕大部分是搶中國的


中東鐵路與南滿鐵路就是吸中國血。

「中俄密約」與中東鐵路

2014-06-24

來源:哈爾濱鐵路局

19世紀末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高速發展。資本的貪婪決定了其侵略擴張的本性。沙皇俄國自從1861年廢除農奴制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為了控制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以達到稱霸遠東的目的,俄國從1891年起開工修築以車裡雅賓斯克為起點,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港口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1895年,當西伯利亞大鐵路修築到後貝加爾地區時,沙俄朝廷出現了兩種方案,一是按原方案沿黑龍江北岸繼續修建到達海參崴,二是穿越中國東北北部地區到達海參崴。第二方案不但可縮短900俄里路程,還可以節省3500萬盧布的建設費用,又可以加快工程進度,更主要的是通過修築鐵路實現對中國東北的佔領,具有政治及戰略意義。這個方案得到了沙皇的批准。

就在這時,日本於1894年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並戰勝了中國。1895年3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但割讓澎湖、台灣和遼東半島給日本,還要賠款2億兩庫平銀。

日本割占遼東半島,破壞了沙皇俄國侵佔中國東北、稱霸遠東的計劃。因此,沙俄導演了由德國、法國共同參加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迫使日本接受3000萬兩白銀的贖金,把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

其實,沙俄逼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的真正目的,是借所謂「逼日還遼」之功,向清政府軟硬兼施,攫取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權利。

果然,1896年5月,借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之機,指名李鴻章赴俄朝賀。很快,沙俄政府便亮出了「特邀」李鴻章來俄的本意。5月3日,沙俄財政大臣維特向李鴻章提出「借地修路」問題。

5月7日,沙皇秘密約見李鴻章。尼古拉二世對李鴻章說:「我國地廣人稀,斷不侵佔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加親密。東省接路,實為將來調兵捷速,中國有事亦便幫助,非僅利俄。」「將來倭、英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

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崛起的日本對中國構成了嚴重威脅。中國朝野充滿強烈的反日仇日情緒。而俄國則「逼日還遼」在前,又承諾「出力援助」於後,便使清廷上下充滿幻想,紛紛主張「聯俄制日」。他們忘記了從19世紀中葉起,沙俄曾先後強迫當時的清朝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併入了俄國版圖。

正是在這種情勢下,1896年6月3日,李鴻章在莫斯科與沙俄政府簽訂了《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在隨後的實際運作中,中俄兩國政府又相繼簽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以下簡稱《中東鐵路合同》)、《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章程》等。

在9月8日簽訂的《中東鐵路合同》中規定:俄國對擬建中的中東鐵路有建築權和經營權;中國提供築路地皮,「不納地價」;鐵路的寬度、行車規章與俄國國內的鐵路相同;俄國有權免費運兵;俄國利用該鐵路運往俄國的貨物一概免稅,等等,使中國在中東鐵路地段的主權喪失殆盡。

《中俄密約》和此後相關的合同、章程,是沙俄精心策劃的侵略陰謀和清政府推行「聯俄制日」政策的產物,使沙俄在中俄共同禦敵的幌子下,不僅騙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的權利,而且為其進一步實現侵略擴張野心,打開了方便之門。

1897年11月,德國假借山東「曹州教案事件」,派軍艦佔領了膠州灣。12月15日,沙俄在保護中國免受德國侵略的幌子下,出兵佔領旅順口,並拒不撤兵。1898年3月27日,脅迫清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不僅將旅順口劃為俄國軍港,而且取得了修築和經營從哈爾濱至旅順口的中東鐵路南支線的權利。

按照《中東鐵路合同》規定,自合同批准之日起12個月內,鐵路工程必須開工。1897年8月28日,中東鐵路公司在中國小綏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黑龍江省東寧縣境內),舉行了中東鐵路開工典禮。

1898年4月22日,中東鐵路工程局局長兼總監工尤格維奇發布命令,將中東鐵路幹線劃分為13個工段,南支線劃分為8個工段,並分配了各工段的施工任務。工程計劃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三線,由旅順口、後貝加爾、雙城子,與哈爾濱同時相向施工。

為了更直接和有效地領導鐵路建設工作,俄國決定將原設在海參崴的中東鐵路工程局遷至中國境內。1898年6月9日,以副總工程師依格納齊烏斯為首的中東鐵路工程局全體機關人員,乘汽船沿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到達哈爾濱,駐紮在香坊「田家燒鍋」院內,開始正式辦公,並宣布中東鐵路全線開工。俄國後來把6月9日這一天,視為中東鐵路建築工程正式開始的日子。

1903年7月13日,中東鐵路工程局局長尤格維奇通電全路,宣布中東鐵路完全建成。中東鐵路幹線從滿洲里車站以西的國界起,經哈爾濱到綏芬河車站以東的國界止,全長1514.30公里;中東鐵路南支線從哈爾濱車站中心起,至旅順口車站線路終點止,全長974.90公里;中東鐵路線路總長2489.20公里。中東鐵路從1897年動工至1903年通車,歷時6年,耗資3.75億金盧布。

7月14日,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整個中東鐵路正式移交給中東鐵路管理局。原中亞外裏海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上校,被任命為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依格納齊烏斯任副局長。

1904年2月,中東鐵路管理局由香坊遷至秦家崗(今南崗)大直街新落成的辦公樓內。中東鐵路的建成通車,使沙俄最終實現了將其勢力伸進中國東北地區並攫取政治、經濟、軍事特權的目的,導致中國喪失領土主權,給東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滿清帝國慘敗而收場。沙俄帝國趁此機會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至1903年終於建成覆蓋東北全境,總長2700餘公里的中東鐵路及其南滿支線(中國境內2437公里)。隨著滿清封禁體制的瓦解,和中東鐵路建成通車,大量內地移民和沙俄、朝鮮移民,遷入中國東北(史稱闖關東)。人口膨脹使得大批城鎮的規模迅速擴張,其中包括中東鐵路北段沿線的滿洲里、海拉爾、牙克石、扎蘭屯、齊齊哈爾、大慶、哈爾濱、牡丹江、綏芬河;以及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的長春、四平、開原、昌圖、鐵嶺、瀋陽、遼陽、鞍山、海城、大石橋、蓋州、營口、瓦房店、金州、大連、旅順。

這些鐵路沿線城市,既有大量人口,也有煤礦、鐵礦、金礦、鑽石礦、森林草場等龐大的自然資源。沙俄在中國境內修建中東鐵路,其最終目的就是想全面控制中國東北地區,攫取這些資源。然而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徹底擊碎了沙俄獨霸東北的美夢。沙俄戰敗後,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以長春為界,南北對峙。沙俄被迫將日軍控制下的中東鐵路南滿支線長春—大連段,轉讓給日本人。倭寇接手後將其稱為「南滿鐵路」。

南滿鐵路幹線全程僅有703.7公里,但是就在這條鐵路上,誕生了侵華日軍主力部隊——日本關東軍,日本在華最大的殖民企業——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日本在華最大的兵工廠——奉天兵工廠,日本在華最大的鋼鐵基地——鞍山昭和制鋼所。圍繞這條鐵路,日本人一手策划了「二十一條、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等一系列,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重要事件。可以說,沒有任何一條鐵路能像南滿鐵路這樣,與中國近代史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繫;也沒有任何一條鐵路像南滿鐵路這樣,給中國帶來無盡的戰亂與殺戮。

南滿鐵路的歷史要從沙俄說起,從16世紀開始,沙皇俄國進入了瘋狂擴張階段,攫取了占亞洲陸地面積近1/3的西伯利亞地區。這片面積達131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有一望無際的森林和草原,肥沃的土壤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俄國人將其稱為「金窖」。不過由於距離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太過遙遠,西伯利亞在其後的三百多年裡都未得到開發。因其自然條件惡劣,歷代沙皇便將西伯利亞作為罪犯的流放地。直到19世紀末期,俄國開始進入工業化初期。當時英美日德等列強正在遠東地區激烈角逐,威脅到了西伯利亞的安全。為了牢固控制這片遠離歐洲的土地,沙皇決定修建一條貫通整個西伯利亞的大鐵路。

1890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正式頒發命令,決定首先從俄國最東端的海參崴動工。1891年5月,皇儲尼古拉(即後來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親臨海參崴主持鐵路奠基儀式。1892年7月,鐵路工程同時從車裡雅賓斯克往東修建。由於事關重大,俄國最高當局自始至終對該工程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於1892年成立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特別管理委員會」,皇儲尼古拉親自出任主席。然而鐵路工程異常艱巨,除了密布的河流湖泊與山脈、面積遼闊的永久凍土層外,惡劣的氣候成了最大的考驗。在西伯利亞,冬季的溫度能達到驚人的零下50多攝氏度,而在盛夏又經常出現近40攝氏度的高溫。巨大的溫差經常造成鋼鐵脆裂、設備損壞。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成千上萬的俄國貧苦農民以及服苦役者參與了施工。此外俄國曾多次派人到我國的山東、河南及東北各地招募工人,前後達幾十萬人。他們冒著嚴寒酷暑,開山搭橋,鋪設枕木,數以萬計的勞工因勞累致死。俄國還必須為修建鐵路付出高昂的代價。作為歐洲經濟比較落後的一個國家,沙俄幾乎要傾盡國力才能承擔起驚人的費用。僅在1891年—1901年間,俄國就為西伯利亞大鐵路花費了14.6億盧布,遠遠超過了同期的軍費開支。經過13年的艱辛努力,1904年7月13日,這條世界最長的鐵路幹線才開始通車,而收尾工程則延續到了1916年。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幹路,起自莫斯科,經梁贊、薩馬拉、車裡雅賓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赤塔、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全線總長9288公里,跨越8個時區,沿途共有1000多個車站,全程需時7天7夜。

西伯利亞大鐵路對中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沙俄一直覬覦我國東北地區。這條鐵路在俄國侵華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西伯利亞大鐵路開工後不久,俄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就主張,大鐵路幹線應穿越中國東北,並向南延伸直達大連,這樣就可增強俄國對中國東北的控制。恰在此時,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和遼東半島並賠償白銀2億兩,年息五厘,三年內分8次付清。沙俄為了防止日本在遠東勢力坐大,便聯合德法兩國威脅日本,迫使其放棄佔領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干涉還遼,這是日俄戰爭的導火索)。作為補償,清政府再付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用。至此,清政府需在三年內向日本支付超過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而當時清廷年財政收入才9000萬兩白銀。由於清政府無力支付甲午戰爭賠款。沙俄便乘人之危,於7月6日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四厘借款合同》,用中國海關關稅收入做擔保,聯合法國向清廷提供4億法郎(摺合1億兩白銀)的貸款,年息4厘,分36年償還。

這是甲午戰後清政府第一次向列強借款。但在1895年10月支付了第一期對日賠款五千萬兩和贖遼費用三千萬兩後,已所剩無幾。而1896年2月清政府又面臨第二期對日賠款,所以被迫再次舉借,以海關收入為擔保,向英德兩國借貸1600萬英鎊(合銀9762萬兩),年息五厘,36年還清(不得提前還清)。1898年3月,清廷再次以海關稅收和鹽厘收入做擔保,向英德兩國借貸1600萬英鎊,年息四厘五,45年內還清。上述三筆借款共合白銀3億兩,加上利息,則高達7億兩以上,而清廷借款打折後實得2.6億兩。這樣,甲午戰爭賠款立即轉為對外長期借款,使大清帝國墮入垂死掙扎的深淵。

利欲熏心的俄國,除了趁機借貸牟利外,還以「功臣」的姿態向清廷提出「借地築路」要求。理由是西伯利亞鐵路原地段地形複雜、氣候寒冷,要求清廷借地供俄國在中國領土上築路。清廷深知沙俄野心,主持此事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堅持拒絕。但俄國已擅自派人進入中國境內勘察地形。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做為清廷特使赴莫斯科祝賀。在此期間,沙俄利用中國在甲午戰後的困境,以共同防禦為名,最終與李鴻章簽訂了《中俄禦敵互助條約》。條約第四款規定:「俄國為將未來遠轉俄兵禦敵,並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允許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唯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籍端侵佔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的權利,其事可由中國國家交由華俄道勝銀行承辦」。這個條約直到1921年才公佈於世,史稱《中俄密約》。1897年底,沙俄以防止英、日、德等國侵佔東北為名義,擅自派軍艦闖進旅順港,脅迫清政府在1898年的3月、5月和7月先後簽訂了《中俄旅大租地條約》、《中俄旅大租地續約》、《東三省鐵路公司續訂合同》。規定俄國租借旅大25年,旅順口為俄國的海軍基地(此地為天然不凍港),並有建造南滿鐵路的權利。至此,俄國完全攫取了中東鐵路的築路權及80年經營權並控制了旅順。

沙俄希望修建的鐵路,分為南北兩段,以哈爾濱為中心,縱橫交錯,呈T字型,覆蓋中國東北全境,被稱為「中國東清鐵路」(簡稱中東鐵路)。其中北部幹線(赤塔—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海參崴)長1750公里,南滿支線(哈爾濱—長春—大連)長900餘公里,加上其他支線,全長約2700公里,使用與俄國一致的寬軌鐵道(軌距1524毫米)。具體線路為鐵路西端從西伯利亞大鐵路赤塔段(6312公里處),向東南延伸350公里,抵達中國境內的內蒙古滿洲里。再由滿洲里向東南延伸850公里,經海拉爾、牙克石、濱州、齊齊哈爾、大慶市,抵達哈爾濱。哈爾濱向東延伸400公里,經亞布力、橫道河子、牡丹江、綏陽,抵達綏芬河。再由綏芬河出境,向東南延伸150公里,經烏蘇里斯克,抵達俄國遠東第一大城市——弗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由哈爾濱向南延伸900公里,經雙城、扶余、德惠、長春、公主嶺、四平、昌圖、開原、鐵嶺、瀋陽、遼陽、鞍山、營口、蓋州、旅順,抵達大連,沿途每隔30公里設一站。

1897年8月28日,中東鐵路在黑龍江省東寧縣三岔口鎮舉行開工典禮(此處即為後來日軍修築東寧要塞的地點)。然而接下來的勘測結果表明,三岔口鎮至俄國烏蘇里斯克之間,地處沼澤,不適宜修築鐵路,因此路線不得不向北推了40公里,選定當地原有的一條「跑崴子」(對俄貿易)通道,即今天的綏芬河至格羅捷闊沃一線。1898年4月,中東鐵路東端起點——從沙俄烏蘇里斯克到我國綏芬河鐵路支線正式動工。沙俄從海參崴、烏蘇里斯克招收約500名以山東人、河北人為主體的修筑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剩餘勞工,並調遣500名哥薩克護路軍警,從海參崴集結出發,經烏蘇里斯克向西跨過邊境線,進入中國境內施工。1898年6月,以中東鐵路工程局副總工程師依格納齊烏斯為首的先遣隊乘輪船到達哈爾濱,開始築路準備工作。6月28日,中東鐵路工程局正式成立。中東鐵路幹線(滿洲里至綏芬河)劃分為13個工程區,南支線(哈爾濱至大連)劃分為8個工程區。築路所需鋼軌和機械設備大部分由俄國運來,少部分從其他國家進口,砂石、枕木就地取材。築路工程技術人員主要為俄國人,勞動力大量招募華工,據1900年6月統計,共有勞工17萬人。至8月,中東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三段,由六處同時開始相施工。

1899年1月15日,中東鐵路東段鋪軌至綏芬河,1900年1月14日開始向俄羅斯雙城子站方向臨時營業。此時,中國國內局勢風雲突變,兩年前在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義和團,在華北各地先後殺死了241名外國人(以傳教士為主),和數萬名信奉基督教的中國信徒。1900年6月,中東鐵路建設工程暫停。7月,義和團和清軍官兵聯合圍攻哈爾濱,俄國護路隊拚死抵抗,因寡不敵眾,致使辦公機關和松花江火車站內全部機車被燒毀,事後統計損失約7000萬盧布。1900年4月6日 英、美、法、德駐華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其2個月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派兵代為「剿平」。6月10日,列強正式組建八國聯軍,由英國軍官西摩爾率2000餘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不料在廊坊火車站遭義和團伏擊,被迫逃回天津租界。6月17日,天津大沽口炮台被十餘艘聯軍艦艇攻陷。7月14日天津失陷,兩萬多聯軍在此集結,向北京進發。8月14日對北京發起總攻,至16日晚基本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鴻章與八國聯軍談和。

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沙俄也沒閑著。1900年7月9日,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以保護中東鐵路為名,親率17萬俄軍,分5路出兵侵佔我東北全境。其間製造了海蘭泡慘案、江東64屯慘案等屠殺平民事件,激起各地民眾反抗。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下去後,中東鐵路總辦許景澄被清政府處死,這使得中國人擔任的總辦職位空缺長達17年之久,中東鐵路完全被俄國人控制。1901年2月18日,中東鐵路東部線(哈爾濱—綏芬河—海參崴)正式通車運營,成為整個中東鐵路線上最早通車的路段。7月18日,南部支線(哈爾濱—長春—大連)在公主嶺附近舉行接軌儀式。至11月3日,中東鐵路全線已臨時通車。至1903年7月13日,中東鐵路局總工程師尤格維奇在大連向全路通電,宣布中東鐵路完全告成。交給設在哈爾濱的中東鐵路管理局管理和運營。局長是霍爾瓦特,副局長依格納齊烏斯。管理局下設辦公室、工務處、運輸處、醫務處、學務處、礦業部、航運處、民政部、軍事部等部門。這條鐵路名為中俄共同修築、經營,實際上是沙俄獨佔。中東鐵路管理局還取得鐵路兩側數公里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礦產開發權、森林採伐權、教育權、司法管理權和駐軍的特權,形成比一般租界規模大得多的「國中之國」。

除了修築鐵路,俄國人還在哈爾濱成立了中東鐵路臨時總工廠,1898年10月26日竣工投產。下設機車、客車、貨車和機械4個分廠,有員工1300餘人,中國工人佔80%,其餘是從俄國招聘來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這是哈爾濱第一家大型機械工業企業。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後,俄方籌建新廠,到1907年才建成,佔地面積84.3萬平方米,職工2000人,正式定名為東省鐵路哈爾濱總工廠。總工廠下設11個分廠,安裝各種機械設備280多台。年生產能力為檢修機車90台、客車80輛、貨車400輛,此外還建成了哈爾濱第一個發電廠。隨著中東鐵路通車,鐵路沿線興起一批大小城鎮,十餘萬俄羅斯人陸續流入中國境內生活。哈爾濱是中東鐵路南北兩段T字型的交匯點,由此迅速從一個松花江邊的小漁村,發展為帶有殖民色彩的近代城市。

八國聯軍進京的悲劇還沒收場。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在北京與11個國家的公使,簽署《辛丑條約》;用關稅、鹽稅做擔保,向上述各國賠款4.5億兩白銀,年息4厘,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這筆巨款相當於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12倍!其中俄國分得1.3億兩、德國分得9007萬兩、法國7088萬兩、英國5062萬兩、日本3479萬兩、美國3294萬兩、義大利3294萬兩、比利時848萬兩、奧地利400萬兩、荷蘭78萬兩、其餘的43萬餘兩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國分享。此外,各國還要求在北京東交民巷劃定使館區,各國可派兵駐守;拆除北京、天津等地的炮台,列強可在山海關至北京鐵路沿線駐紮軍隊等無理要求。(清王朝滅亡後,民國政府仍然向上述國家支付賠款,直至1938年結束,共賠款白銀6.532億兩!)

《辛丑條約》簽訂後,八國聯軍除少量常駐京津外,大部撤退回國。只有十幾萬沙俄軍隊賴在東北不走,企圖長期霸佔中國東北地區。這威脅到了其他列強在遠東的利益,其中尤以日本和英國為甚。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在各國壓力下,被迫與清政府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同意分三期從中國東北撤兵,1年半撤完。但到1903年8月,沙俄軍隊重新佔領奉天(瀋陽),並成立了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擺出一副不惜一戰的架勢。這讓日本與俄國的利益矛盾迅速激化。而英國曆來把俄國看作是與其爭奪中國的對手,便試圖借日本來遏制沙俄南下長江流域。

根據日本方面的分析,雖然俄國的整體軍事實力要強於日本,但其在遠東的兵力有限,補給也很困難。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即將竣工,只剩下了環貝加爾湖100多公里長的一段還沒修通。如果鐵路竣工,俄國在遠東的軍事劣勢將得到根本扭轉。於是在軍部首腦山縣有朋等人的極力堅持下,日本於1904年2月6日正式與俄國斷交,並在2月8日夜間不宣而戰,對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戰爭開始後,準備充分、擁有地理優勢的日軍果然取得了主動,連敗俄軍。3月21日,日本第1軍(約3萬人,100餘門炮)首先在朝鮮鎮南浦登陸北進。4月中旬,日軍未遇抵抗就渡過了鴨綠江。5月1日突破俄軍防線,1萬多俄軍被迫撤往遼陽。與此同時,日本第2軍(約4萬人,216門炮)於5月初在遼東半島東南貔子窩登陸,企圖從北面攻佔旅順。俄軍兵力薄弱,被迫放棄大連,向旅順要塞防線集結。日軍佔領金州和大連後,繼續向旅順進逼。從6月20日至8月24日,日俄兩軍在旅順進行了數輪攻防戰,總數6萬的日軍在傷亡2萬後,仍未能攻下旅順,只得讓第2軍北上,轉由第3軍改強攻旅順為長期圍困。

俄方為了扭轉戰局不利的局面,拚命搶修西伯利亞大鐵路,於1904年7月13日強行全線開通。靠著這條鐵路,俄國在短時間內從歐洲調動大量軍隊到遠東前線,最終在兵力上超過了日軍,從而在局部挽回了敗局。9月初,日俄兩軍展開遼陽會展,在各自損失約2萬人後,日軍佔領遼陽,俄軍退守奉天。此後,日俄兩軍在遼陽和奉天之間對峙。到9月底,俄軍兵力21萬人,758門炮,32挺機槍,防線長達90公里;日軍兵力約12萬人,488門炮。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決定轉入防禦,等待旅順日軍能攻破俄軍要塞後北上增援。與此同時,圍困旅順的日軍,在損失4萬人後,終於在1905年1月2日,攻破旅順要塞,3萬多名俄軍投降。到1905年2月中旬,日軍在奉天地區長達100餘公里的戰線上集結了5個軍,27萬人,1082門炮,200挺機槍。俄軍集結兵力達33萬人,炮1266門,機槍56挺。2月23日至3月11日,日俄兩軍展開奉天會戰,最終日軍採用側翼迂迴戰術擊敗俄軍。此役俄軍損失近12萬人,日軍損失約7萬餘人。1905年5月27日,日俄兩國海軍在對馬海峽爆發海戰,俄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正在日俄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俄國後院著火了。日本天才特工明石元二郎用100萬日元巨款,資助一個叫列寧的禿頂小矮個子,發動俄國1905年革命,把俄國腹地鬧得天翻地覆。對馬海戰之後,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為首的沙俄政府,完全失去了贏得日俄戰爭的希望,並急於撲滅國內革命風潮。日本國內鑒於戰爭消耗巨大,也不想繼續打下去。兩國便於1905年9月5日,在美國簽訂《朴次茅斯和約》。俄國承認朝鮮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並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把在中國旅大(旅順、大連)地區和中東鐵路南滿支線(長春至大連段)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中國東北地區由此形成以長春為界,日本與俄國南北對峙的局面,長春以北(北滿)是沙俄的勢力範圍,長春以南(南滿)是日本的勢力範圍。原本俄佔旅大租借地,由日本人接手後改稱「關東州」(指山海關以東),總面積達3462平方公里,人口38萬。

(這其中還有段插曲,當日俄在美國議和之時,美國得知沙俄將向日本轉讓中東鐵路南滿支線,曾策劃染指東北路權,這就是美國鐵路大王哈里曼的南滿鐵路日美共管計劃。哈里曼是美國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為了發展美國對亞洲貿易,他制定了一項美國控制下的環球運輸線計劃。就是把美國太平洋鐵路,用跨太平洋輪船航線延長到大連港,與南滿鐵路和中東鐵路相連接,並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里沃夫,與美國輪船聯絡,建立起環繞世界一周的交通線。該計劃因日本毀約而流產。)

南滿鐵路總部舊址位於大連市中山區魯迅路9號,始建於1903年沙俄時期,後於1909年由日本人擴建成其中部主樓和東部附屬樓,共有5幢建築。現為大連鐵道有限責任公司辦公樓。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從1906年開始,日本在東北境內陸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機構,主要包括關東廳、關東軍司令部、日本領事館和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四大機構,開始從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對中國進行全面滲透和控制。關東廳原為關東總督府。1905年10月18日,日本政府任陸軍大將大島義昌為關東總督。10月31日,關東總督府設於遼陽,次年5月遷至旅順,成為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的最高權力機關,隸屬日本外務省。

為了管理從沙俄手中接管的南滿鐵路,1906年6月7日,日本天皇發布第142號敕令,公布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的文件,共計22項條款。7月13日又成立了以兒玉源太郎為委員長的滿鐵籌建委員會。由於兒玉源太郎曾當過第四任台灣總督,他極力舉薦時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出任滿鐵總裁一職。後藤新平是醫生出身,但心狠手辣,在1902年起任職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短短5年時間裡,曾頒布法令,處死台灣民眾33000多人,超過當時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一。7月22日晚,兒玉源太郎約見後藤新平。後藤向兒玉建議:「日本在滿洲必須重點經營鐵路,其餘依次為開發煤礦,從本土移民和發展農業、畜牧業。如此才能有實力與俄國再次進行決戰,或者為全面佔領中國作好準備。」,兒玉對此方針深為折服。23日下午,後藤新平離開兒玉源太郎的府宅,當晚兒玉源太郎突然暴死。後藤新平轉而投靠兒玉源太郎的繼任者寺內正毅,答應出任滿鐵首任總裁一職。

1906年11月26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在東京正式成立,資本金2億日元,其中日本政府以實物投資承擔一半,對民間投資則保證按年利六厘分紅,股東主要是日本皇室、貴族和官僚。如三菱銀行的莊田平五郎、正金銀行的園田孝吉、安田銀行的安田善次郎、三井物產的益田孝、第一銀行的涉澤榮一、興業銀行的添田壽一、日本銀行的高橋是清、日本郵船的近藤良平等。1907年3月5日,滿鐵根據第182號天皇敕令,將總部從東京遷往大連兒玉町(現團結街)原關東都督府民政部辦公樓,東京則改為分社。1907年4月1日,「滿鐵」正式開業,下設調查部、總務部、運輸部、礦業部及地方部。至此,影響中國東北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機構——「滿鐵」,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20世紀初,西方列強在中國境內修築了諸多鐵路,如德國在山東修建的膠濟鐵路,法國在雲南修建的滇越鐵路、俄國在東北修建的中東鐵路、英國在雲南修建未成的滇緬鐵路等。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些鐵路決非是西方列強送給中國的禮物,而是一條條吮吸中國經濟資源的巨型螞蝗。滿鐵同樣如此,滿鐵並不是一家單純的鐵道管理公司,而是日本對華經濟侵略的總樞紐,其性質與英國在印度設立的東印度公司類似。滿鐵首任總裁後藤新平將其稱為」文裝武備「,即以經營鐵路為中心,實行大規模移民,擴充日本人在東北的勢力,構成潛在的軍備。以發展經濟力量達到增強軍事力量的目的,實現以戰養戰。這就是日本殖民政策的核心。

滿鐵開業後的第一件事是修復鐵路。由於日俄戰爭開始後,俄軍曾將全部機車和完好車輛全部開往北方和旅順,日軍為利用南滿鐵路,決定從日本國內運來機車和客貨車廂以及鐵軌,將其佔領的旅順至公主嶺段,從寬軌改為與日本國內相同的窄軌(1067mm)。滿鐵營業後,從1907年5月開始,用一年時間將窄軌改建為準軌(1435毫米)。至1935年8月1日,沙俄控制的長春至哈爾濱段也改建為標準軌距。從南滿鐵路淘汰下來的窄軌機車,有部分賣到了台灣,用於縱貫線鐵路(編為80號型,戰後改稱為CK80型)。

滿鐵開業時,除了擁有鐵路之外,還在鐵路兩側擁有16.7米至3000米不等的滿鐵附屬地,附屬地總面積達482.9平方公里。所管轄的幹線車站有:大連、南關嶺、大房身、金州、三十里堡、普蘭店、瓦房店、得利寺、萬家嶺、熊岳城、蓋平、大石橋、海城、湯崗子、鞍山站、煙台、蘇家屯、奉天、虎石台、新檯子、鐵嶺、開原、昌圖、雙廟子、四平街、郭家店、公主嶺、范家屯、寬城子。支線有營口、千金寨、撫順、營城子、旅順、柳樹屯等。日俄兩國在交割鐵路路權時,曾確定以長春為界,但對長春寬城子火車站的歸屬問題爭執不下。最終沙俄在1907年6月13日,以56萬盧布為代價,保留了寬城子火車站的所有權。由此寬城子以南為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全長703.7公里;寬城子以北為沙俄控制的中東鐵路。8月31日,滿鐵在寬城子站南2000米處修建停車場,建成臨時長春站。11月3日又在長春頭道溝附近強征土地,建成木結構板房式的長春站(就是現在的長春站位置),原臨時長春站改為西寬城子站。12月1日,長春站正式開通客運和貨運業務。

日文版二十一條中,要求將南滿鐵路、安奉鐵路的租借期限,延長至99年。

二十一條與南滿鐵路

除了南滿鐵路,滿鐵還獲得了安奉鐵路的經營權。安奉鐵路(丹東至瀋陽)是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擅自修築的輕便鐵路,全長261公里,1904年動工,1905年竣工。戰後日本在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附約中獲得了將該路改成標準鐵路、繼續經營15年的特權。滿鐵於1907年4月接管該路,清政府反對將安奉鐵路併入滿鐵。但滿鐵仍遵照日本政府的指令,著手改建。1909年8月強行動工,1911年10月完工,11月正式通車。該路連接南滿鐵路,通過鴨綠江橋與朝鮮鐵路相連,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至此日本將朝鮮殖民地與中國東北連為一體。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北洋政府)向美英等國提出,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收回,但遭到拒絕,於是中國決定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戰場,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盟友。於是日本在8月23日對德宣戰。8月27日,日軍第十八師團登陸膠州灣。11月7日德軍向日英聯軍投降,日軍控制了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山東省落入日軍手中。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北洋政府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並意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此後日本通過武力威脅,發出最後通牒,最終在5月9日迫使袁世凱政府接受「二十一條」。此舉引起全國反日風潮。

二十一條中,第一條是要求北洋政府「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第二條就與南滿鐵路有關。日本要求將「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和「南滿鐵路、安奉鐵路的管理期限」,均延長至99年。這些條款都是為了將日本通過戰爭侵佔的利益法理化、最大化。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改次年為「洪憲」元年。引發各地掀起護國運動,出兵討伐袁世凱。1916年3月23日,袁世凱在內外壓力下,被迫宣布退位,恢復「中華民國」年號。在過了83天未正式登基的皇帝癮後,老袁在6月6日就歸西了。而日本對青島和膠濟鐵路實行軍事佔領達7年之久,直到1922年2月4日才被迫同意從山東撤兵,但仍保有在山東的許多權益。

由於日本取得在南滿鐵路沿線,每10公里可駐兵15名的權利;日軍自1907年開始,在此長駐有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隊,總兵力達一萬餘人。這就是後來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日本關東軍」前身。1919年4月12日,關東廳實行軍政分治,以原陸軍部為基礎,另組成了關東軍司令部,管轄南滿鐵路駐軍。關東廳為最高行政司法機關,關東軍司令部則為最高軍事機關。至1931年,磨刀霍霍的關東軍,在蟄伏12年後,策動九一八事變,四個月佔領東北全境,兵力急劇擴充。1931年關東軍僅有3個師團,1932年達到6個,1933—1936年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1937年達到7個,1938年9個,1939年11個,1940年12個師團。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前,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31個師團,人數上升到85萬人,號稱百萬。

這支喪心病狂的軍隊,在華期間製造了一系列戰爭罪行,包括策劃皇姑屯事件、發動九一八事變、扶植偽滿洲國、組建731細菌戰部隊;製造了平頂山慘案、新賓縣大屠殺、依蘭大屠殺、老黑溝慘案、朝陽下五家子村慘案、通北縣白家堡子村屠殺、撫順達道峪村屠殺、壩上大慘案等等一系列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從1943年下半年起,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增援太平洋戰場。1945年1月,大本營從關東軍抽調13個師團和一支特設的具有高度機械化的常備兵團赴太平洋戰場。1945年4月初,美軍攻佔沖繩島,並對日本本土開始空襲,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的準備,為此又從關東軍抽走7個師團,並將關東軍儲備的近1/3的戰略物資以及大批人員調回國內。1945年5月初,關東軍重新擴充力量,進行備戰。為此,關東軍將在東北的25萬日本退伍軍人重新徵集,並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一舉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但其武器裝備和戰鬥素養僅僅相當於以前的8個半師團。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調集150萬兵力,對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僅用20天時間,就徹底消滅了橫行中國長達26年之久的日本關東軍,共擊斃日軍8.37萬人,俘虜包括148名將級官佐在內的59.4萬人。關東軍就此灰飛煙滅。


這麼說吧,清政府歷次條約的賠款加起來,數量都不到普法戰爭中法國給普魯士的賠款的一個零頭。而且法國給普魯士的賠款雖然規定是十年還完,但實際上只過了六七年就提前還清了。而清政府的賠款一直分期付了幾十年沒還完還要換民國繼續付,一直陸陸續續地還到二戰爆發以後――不是還完了,而是用不著還了。

農業國和工業國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生物。

另外說一下這裡有個例外是日本,甲午開戰時日本其實根本稱不上是工業國,直到日俄戰爭後的大正時期才勉強夠得上工業國的標準,所以清政府的賠款對西方意義有限但是對日本意義巨大。


這個是個偽概念,西方這個過程中並不存在所謂財富掠奪的問題,因為工業化的要點是產業需要規模化的市場去支撐,中國能貢獻的份額其實不大,所以對他們的價值也是很有限的,這個是事實。

可能給日本的貢獻多一些,不過二戰前的日本在整個西方社會的角度來看,依然很貧窮落後。


麥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提出過中國在1820年和1900年,佔世界經濟比重大約為33%和11%的觀點。。。

剩下的就不多解釋了。


丘吉爾在二戰回憶錄說過他的一個感慨

沒一個戰敗國能負擔的起戰爭費用 要掠奪一個國家 只能搬走能搬走的全部機器 和強迫其人民服一些勞役


歐洲的工業化開始與十八世紀,當時還沒開始侵略中國,對於中國的侵略始於1840年,當時的西方國家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在這之前,西方與中國主要是商業上的往來,西方壟斷了東西方貿易通道,獲取了巨額的利潤。日本的工業化,與中國大致同時,只是日本舉國同心,中國卻是上下掣肘,舉步維艱。中日戰爭後,日本獲取了大量賠款,打開了中國市場,加速了自身的工業化。


所謂掠奪財富是指第一桶金,英國等老牌列強帶給世界的不僅僅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有現代金融制度。

有限責任公司、現代銀行、股票期貨交易所都是在航海貿易迫切的需求下催生出來並不斷成長壯大的,那麼是什麼驅動西方無數窮逼和貴族投入波瀾壯闊的大航海呢?

聰明如你肯定知道是利益啦,是一本萬利的香料,是古老帝國世代積累的金塊銀錠,其實這些很快就瓜分完了

沒關係,到殖民地開墾種植園和挖礦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沒錢投資產業的窮逼也可以很容易糊口飯吃,總比呆在國內受地主老爺剝削強,國內的地主老爺也開心,不用像某國因土地兼并而爆發農民起義,有錢人安安心心投資藝術研究博物豈不美哉?


這個問題集中體現了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中,尤其是歷史教育的問題。


只對日本幫助巨大,因為日本和大清當時是半斤八兩,都是處於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進化的階段,工業化產生的利潤還不足以推動整個產業前進,外來的啟動資金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西方國家那時工業化已經進入正循環,有沒有大清的賠款都可以高速發展。


請記住當時的世界是金/銀本位的,從落後國家傾銷獲得的貴金屬,和新大陸發現的大貴金屬礦,一起起到了貨幣投放,減緩貨幣供給不足,從而推遲經濟危機的作用。不要用線性的眼光看待歷史。


大規模工業化的關鍵一步是從經驗科學到理論科學的飛躍,比如從經驗化學到元素化學。沒有元素理論,不能分析空氣的成分和鐵礦石的成分(不同地方的鐵礦石雜質不同),不能比較準確的測試溫度,就不能大規模鍊鋼。

西方掠奪獲取的貴金屬對其工業化其實幫助很有限,貴金屬只是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假設你給大明每個人發二兩白銀,大明能實現工業化嗎? 最初從美洲搶到大量黃金白銀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可是這兩個國家都沒實現大規模工業化。實現工業化的是通過貿易獲取黃金白銀的其它歐洲國家。中國同樣通過貿易(瓷器、絲綢、茶葉)獲得大量白銀,可是沒能實現工業化。

倒是西方的科學理論對於中國現代實現工業化必不可少。


只極大的增加了日本的原始積累


推薦閱讀:

何以這兩年產生了「民國熱」?民國果真有那麼好?以及為什麼是「民國」?
諾曼人統治英國與滿人統治中國,性質有何異同?
蘇聯解體,中國起了什麼作用?
如何客觀評價當年的土地改革?
古代皇帝的禁衛軍戰鬥力到底如何?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經濟學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