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看待中華文明和儒家文化的?

當前,關於中華文明有幾個簡要的論述:歷史上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於現代社會毫無貢獻的文明等等。

關於儒家文化,也有一些論述: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體;儒家文化專為統治者製造奴隸;儒家該被徹底打倒,等等。

請各抒己見。


一個一個說吧

歷史上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

並沒有的惹。首先一個文明的無限傳承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如何確定起點和主體?難道所謂的中華文明有一個幾千年不變的穩定內核么?如果有這個內核是什麼?如果說是儒教,那先儒時代算什麼?殷和周能算相互傳承么?不算的話那到底中華文明從哪裡算起?如果我們認為有一個政權和國界或法統可以是文明內核,那麼羅馬帝國豈不是傳承的更久?中國文明先秦,隋唐,都經歷過大的變革,算不算傳承呢?如果籠統地說文教是核心,那愛琴海文明,印度文明都傳承至今,那中華文明就不算唯一永續的文明,這問題設問就錯了,之所以陷入這種無趣的迷思,根本是因為中華文明是一個政治概念,套入歷史語境雜談,邏輯永遠都無法自洽的。

於現代社會毫無貢獻的文明

不能說完全沒有,只能說不多,不過除了歐美以外,其他一切原生次生文明都是如此,最多是間接參與了現代化。不過在進入現代化時期以後,站在這個新平台上後,各個文明的貢獻則都是有的,日本算是非西方文明裡貢獻最多的,中國在科技上的貢獻已經日益重要,今後在政治經濟上的探索對於構建未來社會有重大意義,尤其中國同時學習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的經驗,反而是對現代性理解最深刻的國家。歷史絕對不會如福山所言,終結在某一個終極價值之上,那種宗教式的彌賽亞主義不過是一種信仰罷了,未來真正的形態可能更接近我們正在構建的模式,而這可能將會是我們對於世界最大的貢獻。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體

不是。很多人誇大了儒教的影響力,而忽略了其他要素,中華文明中的內亞因素,外來文化都是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但是人都希望複雜問題簡單化,這是人腦的構造決定的,因此一個穩定而可識別的特徵往往被用來概況總結複雜的問題。儒教的影響有起有伏,至少在佛教傳入以後長時間衰微,宋代開始在融合了佛道的思想以後得以還魂,其影響在明代達到了高峰,進入清代後開始式微,哪怕沒有近代化的衝擊,17世紀以日本開始,到中國的漢學學派,都對儒教進行了去魅。來自儒教文化圈內部的反思也會逐漸瓦解它的影響。你非說這個東西是主體,其他人情何以堪啊。

所謂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其實根本不重要,非要簡化這個問題,只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文明精華的集合,就是我們的主體。

儒家文化專為統治者製造奴隸,儒家該被徹底打倒

這個是沒錯的,但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各種形式的奴隸確實是必要的,我們不能因為現在的視點評判古代,儒教的意識形態非常適合東亞的農業社會,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現代社會,儒教中優秀的東西已經有很多替代品,相比之下,其糟粕就顯得更為主流,因此應當加緊批判,一旦放鬆,就會死灰復燃。儘管儒教仍然負擔著劃定精神邊界的功能,但是要相信反動歷史潮流的思想一定會被歷史所打倒,走向新時代的信心必須要堅定不移,退回舊制度的念想一定要徹底打斷。只是這需要每一個人,每一代人付出堅苦卓絕的努力。

變革,從你我開始。


大概就是中華文明想往前走,儒家拚命往後拉吧····

公羊學派還好

後續的接班的都什麼玩意兒啊·····

蔡慧奴拒滿帥而自歾啊吳絳雪以死紓難啊 蘇瑤青自縊殉夫啊王富英被掠自縊啊李氏絕食殉夫啊等等等等····反正儒家理學就是我雖然在外邊很窩囊,但是我可以在家裡裝逼啊,我雖然擋不住蠻夷的大軍進屋,但是我可以讓家裡的女人自殺啊····

刀架脖子上才改,不然打死都不動

哎····


儒學即便不是中華文明的全部,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和主體,而中華文明則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得以維繫的根本。

從中國和漢族的立場,反對儒學就是反對自身,否定儒學就是否自己過往的一切,所謂拋棄儒學強國如同欲練神功先自宮,只能象東方不敗一樣變成面目全非的人妖,然後——然後就沒有了。其實許多國家和民族,包括歐美也並非不知自身文明有重大缺陷,仍然儘力維護民族固有文明形象,儘可能升級提升而非推倒重來,就是因為否定自身過往對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打擊是災難性的,其危害與可能的收益相比不值一提。

何況我們萬幸的是,做為中國和漢族的一員,我們的文明開創的儒學是一個充滿理性、民本、自由光輝,有足夠升級空間的思想體系。相比之下,世界其它文明體系都存在難以逾越的非理性缺陷,其思想主體都充斥著神本、教權、來世等非理性要素。

畢竟儒學提倡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嚴謹態度,在思想領域則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且開放架構,其核心原則三綱目八條目,以及三綱五常、華夷之辨的等基本原則不動搖外,可以無限吸納先進內容,與現代和未來進步完美對接。因為儒學從最初設定,就是不是宗教組織,他傳達的不是神諭,而是以人為中心對維繫社會發展的長期經驗和智慧進行總結,儒學提供能成為社會最大公約數的倫理道德體系,而這對社會的作用表面不顯,但卻是最關鍵的。孔孟都是夫子,而不是神棍教主或絕對真理在手的專制領袖,這使儒學始終不會僵化,保留了強大的自我修正維護能力,儒學是啟發人而不是控制人,是引導而非洗腦的學說。儒學是全世界古代唯一,近現代罕有的,既讓人保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又兼具人類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思想。

最精分的行為莫過於反儒還自稱是中國和漢族的民族主義和愛國者,因為中國民族主義體系唯獨存在於儒學中,其它百家真沒有,反儒後中國民族主義傳統要從何處尋覓?何況中國和漢族如果沒有以主導權完全在我的儒學體系加持,根本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一元,更遑論價值觀輸出,不過是個缺乏靈魂的行屍走肉,充當他人的附庸和精神殖民地而已,這也正是中國的現狀。儒學如同太陽,集中華文明正面精華之大成,對中國和漢族的意義是任何其它信仰無可替代的。本土的諸子百家,專科別技的不論,道家如同黑夜,是中華文明背面的集大成者,雖不可少但也不可為主,只可為奇不可為正。至於墨法,一個古代塔利班,一個古代北朝鮮,吹墨法的願意知行合一,到各自的理想國去生活嗎?

中國近現代沒有發揚和提升儒學,使之現代化,是中國知識階層的最大恥辱,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最大悲劇。


看了一些答案,很多要徹底否定儒家文化的人,都不否定儒家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但他們認為,別人沒有能力分清文化中的糟粕與精華,所以責任就落在了他們身上:全都否定算了,免得糟粕成為禍害。這種認為唯有自己掌握著評判標準、以己心代天下人心的做派,一旦掌握權力,肯定也是真理在握甚至「朕即真理」的做派。

文明除了血脈傳承不絕的人種、祖祖輩輩耕種生息的土地這些物質外,也在於狹義層面的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範、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

中華文明的血脈、土地都是確定無疑的,那麼狹義層面,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兼容並包其他思想(道家、法家等),又吸納了其他文明因素(中古時驅佛入儒)、現代社會的蘇俄gczy意識形態、西方民主自由觀念。

一、文明隨歷史進程不斷演化,中華文明、儒家文化在兼容並包中傳承至今

深入分析,文明本身在思想觀念上有幾個層級:

居於核心的是關於自然人天生權利的觀點;其次是個人於社會中的抽象責任;再次是個人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理念、規範;最後是個人無關於他人時的思想和作為。

當人類文明處於封建、極權等統治方式中,不可能出現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所以,西方現代文明中產生平等的思想、進而出現現代民主觀念可謂石破天驚。就憑這一點,西方現代文明及其推出的普世價值具有堅實的基礎,從而席捲全球。

中華文明和儒家文化是中古時代的思想,就和中世紀貴族統治的世界一樣,沒有人生而平等的想法,也要引入這現代文明,補上這最核心的價值。

思想和文化不是宗教,也就是說,它不是神啟的,因而不是萬世不易的,我們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推陳出新。儒家文化自孔孟時起,可謂與時俱進,陡然進入現代社會,直面西方文明,在核心價值層面上的差異,以及其他衝突,導致晚清民國時痛苦的轉型,直到承認其局限性。

因為一代又一代學者聖賢添磚加瓦,文化有其彈性;又因為權力也要利用文化為統治服務,所以文化也不得不因應改變。但文化的生命力就在此:不能抱殘守缺,要麼吸納其他文明成果,要麼被歷史拋棄。

二、切勿當現代紅衛兵把文明、文化簡化為幾個觀念然後要徹底打倒

儒家文化倡導了一些價值觀,但並不是說這些價值觀「仁、禮」「忠、恕」就是儒家文化的全部。見識淺薄的人才會把弄懂了這幾條簡單道理就當成自己全盤掌握了儒家文化。就好比人生,也就五個字:吃睡玩勞情,放之四海皆準。可簡單的吃之中,也有美食、果腹的區別。

在某些人看來,珍視儒家文化,就成了要以封建禮教統治社會,這是什麼邏輯?難道現代西方人信奉基督教,還是想搞宗教裁判所?不要把儒家文化簡單成幾個觀念。

文化極其厚重,它包括對人生、對道理、對自然、對社會的思考、論證、研究,也包括其於歷史、於現實、於政治的延伸;更包括後世歷代學者對此的體悟、著述乃至「反動」。論語只有二十篇,又有歷代先賢學者不斷思考、著述,才源遠流長蔚為大觀。

所謂傳承文化,就是能體悟到往聖先賢在思考時的所得,有所會心神遊千載;有些體念囿於歷史局限性,往聖先賢也未能預料,就該後來者的拾遺補缺甚至推翻部分另起爐灶;與此同時,相關文字的美感、精微也是後人該領略的。

中華文明不完全等於儒家文化,儒家經典外還有史、子、集,而且,自上古傳承至今的儒家文化當然有其糟粕,需要拋棄,需要引入新的思想予以修補、昌盛。我們可以否定儒家文化中的上下尊卑、婦女守節等糟粕,需要引進「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但不能因此徹底否認儒家文化、否定經史子集——那是在否定中華文明承續本身。

在現代社會,文化紮根於每個人的內心。就算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復興,儒家文化首先得服從於自由平等這樣的核心價值,然後退守到心靈層面——如同世俗化之後的基督教信仰——只要權力制衡得當,權利保障有力,不可能出現以儒家上下尊卑理論來統治他人的局面。


我愛逛知乎之空手套論文


儒家馬家和道家的比較

1,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都妄圖依靠公權力走向理想社會,但道家的理想是遠離官府民眾自治的桃花園(大家不覺得美國五月花號公社就是現實中的桃花園嗎)

2,教化和思想改造,道家主張自化

3,仁政和為人民謀幸福,道家主張官無為而民自化,即自已為自已謀幸福

4,無產階級專政和三綱五常,道家主張自為自化自治

5,儒家和馬家都要教化和改造人性,靠誰教化,當然是領袖和聖賢了,所以都有領袖情結和聖人情結,但道家主張自化,反對教化,所以不尚賢,還喊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口號

6,存天理滅人慾和大公無私,道家認為物各有性,性各不同

7,湯武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道家似乎沒有明確的革命主張,西漢黃子甚至反對革命

8,仁義道德和學雷鋒運動,道家認為崇尚仁義道德,會讓整個社會變得虛偽

9,獨尊儒家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道家主張雜采百家,所以黃老道家的很多著作被後世誤認為雜家。

10,士大夫與黨組織

11,中庸和辯證法

道可道,非常道,最優角點解大多是未知的,只能通過萬民無數次的試錯來尋找。當最優角點解從無數失敗案例中浮現出來,其他人模仿之,就成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所以儒家中庸之道和馬家辯證法大多是幻想,而通過道家的「我無為而民自化」尋求最佳角點解才是正道

中庸本意是「叩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問題是世界上未知的東西太多了,你怎麼知道你把握的兩端正好是事物本來的兩個極端?你又怎麼知道你選擇的哪個位置是兩個端子中間最好的位置呢?所以只有我無為而民自化,靠萬民的自化不斷試錯,才能找到最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馬列的唯物辯證法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那麼多未知的情況下,你怎麼知道你把握的矛盾的兩個方面一定事物本來的矛盾的兩個方面?你又怎麼知道你的認識一定是辯證的非片面的?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為而治任物自化才是正道

12,唯物主義和儒家理學都是可知論,而道家主張不可知論

最關鍵的是儒家和馬克思都妄圖依靠不受約束的公權力來建立理想社會,結果都成了極權專制者的工具,王莽早就實踐過,和大躍進一個後果


呃,我是不太明白,要「否定中華文明」,這事到底是要怎麼個「否定」法?

是把你標識為「中華文明」的東西,全從這世界上抹消,就像它從來不存在么?還是一條一條單練是非?

中華文明的東西多了去了,你是準備怎麼個「否定」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否定么?這句話哪錯了?是不夠謙遜還是不夠高尚?否定這個,那要換個什麼宗旨?「哲人就是什麼都知道,只能施為不能被施為,只能其他人服從他,他不能服從其他人」?

「喜淫詞不周於法,好辯說不求其用,濫於文麗不顧其功者,可亡也」,要否定么?這句話說錯了?否定了這個,那要換個什麼宗旨?營銷為王?演說當政、煽動為王?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機,不可不察」,要否定么?這句話哪說錯了?否定了這個,那要換個什麼宗旨?是要效法那「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管自己腳跟站穩沒有,就要發動無敵大軍去「征服世界」?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要否定么?這句話哪說錯了?否定了這個,那要換個什麼宗旨?創造了我們的那個東西,對我們有無限的權力,只要打著那東西的旗號,就可以為所欲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要否定么?這句話哪說錯了?否定了這個,那要換個什麼宗旨?分辨窮人思維富人思維、給自己定位、渾渾噩噩、只能打順風仗、逆風就翻船?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要否定么?這段話哪說錯了?否定了這個,那要換個什麼宗旨?就效法那用催吐劑享受美食的古羅馬貴族、性解放性自由的「先進西方」,縱情聲色?

話說,你們到底要如何實現針對「中華文明」的總體否定?

當然,同理,要對「中華文明」實現總體的「肯定」,是不是也是滿不著調的一件事啊?

任何一個文明的若干具體現象、符號,必然有健康的、病態的,人就是在不斷成長中不斷辨析其中的健康的成分用以維持自身,分辨病態的加以揚棄,就在這個分辨與取捨的過程中實現「文明」的演進。話說這個動輒「否定XX文明」「肯定XX文明」,你們的心可真是夠大的啊。


大學生又跑到知乎來免費領取期末結課論文了?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外界對我們的影響很小, 給予了儒家充分的發展自由。 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

你們儒家進化出了什麼玩意? 除了摧殘中國人民的身心,還有什麼東西?

你們儒家得勢後,連生存空間都不給別家留?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中醫被人當成巫醫,不能充分發展,你們有一半責任。 類似 揚州十日。知識分子要負主要責任。 以古代的識字率, 我不是不信底層百姓願意留髮不留頭的,根本就不符合馬斯洛層次理論。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還給女人纏足、裹胸,都是為了滿足男人的病態審美。 滿清強行剃頭,不準纏足,剃頭騙不了,就偷偷纏足。一幫奴才賤人還說什麼男降女不降。 真在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你們官僚階層同商賈巨富聯合起來壓迫底層百姓的時候,哪怕有一點憐憫,也不至於如此。艹你媽的,徐階是當地最大的地主,這種黃世仁PLUS還有臉當正面人物。

儒家培育出的知識分子是一堆賤人、奴才,共產主義培育出的熱血戰士,比歷朝歷代的正面典型加起來都多。

傳世2000年的大便,仍然是大便。

你們儒家那麼厲害,毛主席和他的同志們,在家打麻將就好了。 他們救亡圖存,救的是什麼,存的是什麼,儒家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儒家只能才僵化的農業社會,禁錮人們的思想,把人民變得愚蠢,不會思考。方便統治階層壓迫、奴役人民。

我們用西方的辦法,把祖國變得稍微強大一點,就有不要臉的賤貨把孔家店從廁所里撈出來,用水沖乾淨,打扮打扮,供起來。 並宣稱,一切中華文化的優秀品質,都源自於儒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如果人們在儒家的思想上發展出核聚變、太空旅行。 比西方更先進的科技,更發達的生產力,我也願意撅著屁股給孔夫子磕頭。 可惜的很,你們只配待在糞坑裡。現在有人把你們撈出來,洗乾淨,吃冷豬肉。 但歷史必將把你們送回原來的位置,和纏足裹胸一切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


從法律制度和社會風氣上講,每換一次朝代都好像換了一個國家,當然更多時侯是同一個朝代里就相當於換過好幾個國家一樣。

而如果從純粹的儒家學說上講,則是每出一個「聖賢」都相當於創造了一門全新的學說,而且假如前一個「聖賢」能活過來他肯定恨不得把後面強行扭曲他原意的那個貨給砍死。


雖然我們有孔子學院,但儒家已經不可能再扮演帝師的角色了~~

中國是現代化和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必定是現代價值的堅定支持者,根本不需要走任何後殖民式的文化復古主義路線,哪有那麼大的危機?

有關大國崛起的歷史敘事,一定是跟所謂「中華文明五千年」結合在一起的,儒家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小棋子~~

雖然這兩年也在大興傳統文化熱,但是「傳統」是什麼?對於支持現代「中華五千年文明」有用的傳統,絕對是器物,而不可能是理念!它可以是《千里江山圖》,可以是瓷母,可以是石鼓,也可以是中醫藥,等等這類「國粹」,但是就不會是儒家!

儒家有什麼譜系?籠統說來不就三大譜系?——先秦儒家、宋明儒家,新儒家~~

先秦儒家?太人畜無害,對大國崛起和征服星辰大海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

宋明儒家?太臭名昭著!而且至今仍是中華文明落後挨打的象徵~~

新儒家?49年以後流亡海外,本來也不是什麼主流~~2000年以後微博公知崛起,一小撮大陸新儒家也開始騷動起來,妄想探索儒家憲政,啥叫儒學憲政?就是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行西式民主自由化之實,已經被取締了謝謝~~

儒家現在還剩下些什麼?

實話告訴你,2017年的儒家,不過是一種美學!

正如2017年的道家,是一種養生學……

(儒道粉不要來拍我,我只是在試圖理解你們的艱難處境罷了……)

昨晚看了一集《國寶檔案》,深深受到了震撼~~

以前去博物館,基本上是抱著小確幸的心態去的,不想今日博物館也可以被完美地納入到大國崛起的歷史敘事當中~~

這檔子節目對於促進年輕一代人的文化忠誠,將會大有裨益~~

為什麼不是用儒學來促進小年輕兒的文化忠誠?你們用腳趾頭想想啊~~

我泱泱五千年的大中華文明,怎能囿於儒家這樣的小小格局?

雖然儒家已經不可能成為帝師,不過你們也看開一點吧~~儒家從來也不是帝師,外儒內法的道理,你們又不是不懂~~

近年來我國對「法治」多有強調,微博微信謠言轉發500以上就要繩之於法,賞罰分明,對於維護社會穩定大有裨益,不可不謂——祖宗之「法」不可變呀!


我讀論語

通識課上的《先秦諸子學概論》,主講儒墨道法,多講儒家。老師說,要是這次講課能讓你們翻開幾頁《論語》,或甚至喜歡上讀書,那真是太好了。我也抱著這樣的心愿,講述我讀到的論語。

只覺當初讀論語,誤解太大,阻隔了我對儒家的認識(應該說是對孔子的認識),而現在認為論語是很值得讀的,所以不希望有人因有和我同樣的誤解而錯過了經典。

初讀論語是高三時候,讀得滿心疑惑和反對。不僅文字平淡乏味,而且總覺得儒家虛偽,總讓我想到偽君子形象,一邊講仁義道德,一邊又追求名譽,言語高尚,行為和內心中總有小人模樣。包括孔子,嘴上說希望「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又一直為政事奔波。看到關於禮的部分總反感,覺得禮是外在的,虛假的東西,而且繁重,估計形式主義就從禮的發展而起。推崇禮不但不讓人真有改變,反而造成虛假——不仁義的人講禮而表現得仁義。看的時候總覺得虛偽,形式,教條,而且還愚忠愚孝,多有愛孩子的父母,但也有對孩子不好的父母,也有品行不好的君王,還要孝還要忠嗎?儒家能保留下來大概就是因為它為統治者所用吧。讀到親親相隱時也很反感,這樣做不僅違反誠信,還不讓親人受到懲罰有悔過的機會。反感的地方太多了,這些只是一部分。還比如論語說要親近賢人遠離小人,這樣的話品行不好的人就被大家排斥,哪裡又符合義呢?還比如居喪三年。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言,糟粕太多。而且不是很多人都反對儒家嗎?魯迅說「仁義道德吃人」,近現代也要推倒儒家。我又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木心也不太喜歡儒家,覺得儒家虛偽,更認定自己的看法。

直到大一偶然間又翻開論語,看到了一些句子,好像被擊中一樣,才覺得許多疑惑其實是誤解,才對論語感到親切。讀完之後就認為,論語太好,孔子太好,又感到現在人們對儒家的誤解和冷漠太深,覺得太可惜。

初讀論語,把它看的很重,太執於文字,想從每一則中讀出深刻的道理。但看到的卻是平凡的、也許還不如雞湯文的文字。後來一個好朋友說論語讀來親切,就像我們與老師的對話,才意識到這是言行錄,不是孔子的著作,很多話語都有背後的語境,有些話可能是認真的講課,有些話可能只是談笑。或許這是我重新認識論語的開始。

再看論語就不再執著於文字,只是隨意翻翻看。翻著翻著就感受到了孔子的人格,慢慢地看到一些句子,雖然簡短,卻打破了我的誤解,越看越親切。另外很有意思的是,想起大一的論語通識課和大二的先秦諸子學概論,老師講的很多話是相同的,但是我的反應完全不同,大一的我還自以為懂了,又覺得很無聊。也許有些重要的東西不是靠思辨,而是靠感覺而被人接受到,感覺不到,就不行。大一的我懂了,是頭腦懂了,不是真懂,心能感覺到,才是真的懂。我們說我們知道父母愛我們,是根據他們以往的行為,通過大腦做出判斷,並不是真的知道,只有當你被父母的行為所觸動,心有所感,才是真的知道。

儒家的核心,還是講仁義禮。仁者,愛人;義,正義;禮,禮儀。

再讀論語發現儒家重視的是內在的品德、德行,很多思想都是從人情人性出發,而且漸漸地從一些言行中發現孔子其實是反對虛偽,反對形式的,也不是愚孝愚忠,這些都要從具體的言語中去看。進而感覺到一種美好的人物形象,自然純樸,思想純正而又真誠善良,從小被父母呵護,心中保留仁愛之心又喜愛身邊的人。覺得仁可以有另一種解釋——人最美好的樣子。先秦老師講仁可以看作是全德,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深入人心的,忠孝都是它的具體表現,我覺得這種看法很合適。忠孝都不是外來的,它們發於內心,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具體體現,所以對父母孝對君忠對兄長敬。所以說仁愛是人之根本,我是很贊同的。論語中有說孝悌是仁道的根本,我也認同,因為我們不是生下來和父母最親嗎?有的小孩離開父母的懷抱就會哭泣,所以說我們的仁愛啟之於我們對父母的愛,這也是很符合人情的。

義,正義,應該,那什麼是應該做的呢?不是有「一人一義,十人十義」之說嗎,就是說人們認為應該做的事互不相同,那怎樣才算義呢?我一同學經常說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人是有共通之處的,就像人喜好美色,而聞到臭味都會掩鼻而過,雖然大家對美醜的感覺有所差異,對味道也同樣如此,但是判斷都大致相近。而為人行事上的共通之處也是有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忠恕,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就是對於人的共通的感覺而言。而恕的思想在蘇格拉底處和聖經中也都有提到。它也是符合人情的。

我對禮的誤解最大,再讀時才感到孔子復禮的意圖。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儀的使用是為了達到和諧。「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只講恭敬而不知禮就會勞倦不安;只講謹慎而不知禮就會膽怯懦弱;只講勇敢而不知禮就會犯上作亂;只講直率而不知禮,就會偏激刺人),再讀這句話就覺得很親切了。林放問禮,孔子很明確地說了禮的實行,與其奢侈,寧可節儉。至於喪禮,與其儀節上過度周備,寧可感情悲哀。這一句很明顯地消除了我的許多誤解。孔子是寧願禮儀不繁重,寧願禮儀節儉的,而孔子最注重的還是內在的情感。孔子又說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是反對偽善的,反對虛偽的。又說,「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總是對言論實在的人表示讚許,但他是真正的君子呢?還是表面上做出莊重的樣子呢?)可以看出孔子希望人們內心中有真正的仁義。子夏問,禮形成於仁義之後嗎?孔子深表贊同,可見禮是立足於仁義的。仁義是禮的根本。禮是為了和諧地表達出仁愛正義。而禮記中也有說,禮,聞來學,未聞往教。禮儀是要人們主動地來學習的,不是要強加給別人的。

有了這些感悟之後,讀論語就更感親切。好像處處看到一顆仁愛之心,處處合乎人情。才發現,很多我認為矛盾錯誤的地方其實不是那樣。比如孔子的理想,孔子根本上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能大家一起歡快歌唱,同時也不願看到社會動亂,人們相互傷害,所以他希望仁政得以實行,讓民復孝慈。孔子也反對虛偽,形式和教條,禮的運用是為了維護仁義的內在,而形式主義則是空有一個外殼。看親親相隱,就覺得比較合理了,因為想到一個真正仁愛的人,是會為父隱的,他很自然地把愛放在誠信之上,這是合人情的。先秦老師舉了個例,感覺不太合適但也值得一說:當人落入敵軍手中,在交代己方軍情時是否要誠信?答案是顯然的。此時忠信衝突之時是選擇了忠,這是符合人情的。而且孔子不是提倡親人互相包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事奉父母,若父母有過錯應委婉地勸阻,看到自己的意思不被聽從,仍然恭恭敬敬而不敢冒犯他們,只是內心憂愁,但不怨恨)所以是要勸阻父母的,而且在勸阻的時候也是以愛以孝為核心。當時讀到這裡覺得太難得了,這種感情難得。宰我反對居喪三年,說了一堆道理,而孔子只問他親人死了不到三年就穿精緻的衣服,吃美味的食物,你心安嗎?你心安嗎,這也是從人的內在情感出發的,從仁愛之心出發。那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初讀論語毫無感覺,再讀時就覺得真好,又想起之前看過的一些詩經文章,思想純正無邪,它講男女情愛,講百姓農作,多讓人覺得民心純正。而顏色和音樂也類似,所以孔子正雅樂,反對靡靡之音,喜愛硃色厭惡紫色。(如果用門、牆用深紫色,確實讓人有迷亂之感)

至於魯迅的「仁義道德吃人」,哪裡是反對孔子呀。寒假偶然間看了《吶喊》,在《狂人日記》里看到這句話,但哪裡是反對孔子呢。魯迅明顯是嘲諷舊社會的風氣和文化,嘲諷那個「人吃人」的社會,是對裹小腳、留長辮的現象作反思。就本質來看,那個社會正是和孔子所期望的相反,正是仁義喪失,只留下虛偽,教條的社會,是人心險惡的社會。近現代許多人要推倒孔家店,實際上也是反對已經變味的走向儒家反面的文化,那裡內在沒了,只剩空殼,那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被統治者利用所造成的,近現代反對的,還有那些迂腐的儒家,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儒家,而是儒家的對立面。

而對於馬原老師說的要辯證地看待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應有個前提,那就是真正地了解了對待的事物之後才能如是說。這是個道聽途說的時代,很多看法都是聽來的,輕信的。好像佛家就是迷信,好像古典就有很多糟粕。也許有的人只讀過論語十則就開始批判論語了。這樣只會阻隔了自己的認知。

我是喜愛論語的。而這個時代是遠離論語的。論語十則還要求考試背誦,但是儒家的核心只在少數人身上得到傳承。我不夠懂孔子,只能說看到了論語的好便心嚮往之,也願更多人如此。


說說幾個常見的誤解或污衊吧。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君主要像個君主,臣子要像個臣子,是對等本位責任本位。而不是君為臣綱的那種絕對服從關係。(三綱來源於法家)

另外孔子所說的君是小共體的君長,是君民不隔的君。孔子是堅決反對沒有小共體沒有中間階層,統治著一堆散沙順民的高高在上的君主的。而且在孔孟那裡,君主是需要根據人民的意願禪讓的,人民是有革命權的。而摧毀小共同體,實現耕戰之民,這種趨勢在春秋末期到三晉法家就開始了,一直發展到後來的秦制。儒家的產生,就是反對這種趨勢。可以說,三晉法家是儒家的頭號敵人。

2、存天理,滅人慾。

存天理,滅人慾,是針對皇帝和統治精英的要求,而不是對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慾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慾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到了滿清把這些強加於普通老百姓 ,

導致了哪些變化呢?

宋代的女性離婚是自由的,而且財產權受到嚴格保護。范仲淹家規中,婦女再嫁有補貼,男子再娶沒補貼,這也是保護婦女。

而到了滿清,貞節被極端偏下化,歷史上的大多數貞節牌坊都是清朝豎立起來的

江蘇蘇州的《吳縣(今蘇州)志》記載的情況,明時吳縣境中共有牌坊123座,其中科舉高官的佔99座;到了清代,牌坊113座,其中節孝坊有87座。

浙江省的鎮海縣,明時50座牌坊中,高官、科舉的佔34座;清時49座牌坊中除孝子、樂善好施2座牌坊外,其餘47座全被貞女節婦佔去了。

3、纏足,弟子規,這些根本不是儒家的東西,也不做贅述。

4、 任何把中國的落後歸咎於中國的傳統、儒家、制度、中國人的思想素質的都屬於智識水平欠缺。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變數就是地理位置,中國的發展在地理上屬於hell模式,因為緊鄰古代世界最主要最重要的戰爭策源地蒙古高原歐亞草原,而且北上南下的這種緊鄰。緊鄰著野蠻人,不但社會發展難以展開,而且遭受了數次文明大倒退,五華亂華,侯景之亂,安史之亂,蒙元,滿清。。。

儒家所推崇的自由而散漫的人民,帝力與我何哉的人民,難以應對這一切,所以大道不行啊,社會發展只會越來越專制,越來越偏離儒家。

而西歐則屬於超級easy模式,遠離古代世界戰爭策源地,而且有東歐的基督教之盾擋著,試想一下,蒙古人越過黑森林,統治西歐上百年,西歐的文明來這麼一次浩劫,結果會怎樣?

但中國人面對著如此惡劣的條件,2000多年來還是生生不息, 最終還是把五胡,安祿山,侯景,蒙元,滿清等等這些拖中國發展後腿的韃子們,全部趕走滅掉了!靠的就是受儒家精神影響的民族性格,敬鬼神而遠之,勤勞,節儉,重視教育,對家庭負有責任,追求現世的成功等。這些精神同樣有利於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二戰以後世界上唯一完成逆襲,從發展中國家變為發達國家的也就是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絕不是偶然。大陸一旦擺脫束縛,也照樣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現在世界經濟基本靠儒家文化圈帶動

早的日本,接下來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越南,即使東南亞非儒家文化圈國家經濟的貢獻很大一部份跟華人有關係。現在中國的貢獻更不必說。

這些國家制度不同,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儒家文化。

如果這不是儒家文化的貢獻,誰能給我一個更好的解釋?


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不應該走極端,全盤否定西化,或全盤接受西化。這是對文化遺產的不尊重!文化遺產既是瑰寶,也是包袱。我們不能做昏蛋,也不能做孱頭,更不能做廢物!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上面說到昏蛋,孱頭,廢物,指的是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主義,分別是逃避主義,虛無主義,投降主義。逃避主義是既不繼承,也不借鑒。

(這種情況現在比較少見,暫時舉不出例子來)

虛無主義是盲目排斥,否定西化。

(認為西方文明只是發展較早的)

投降主義是崇洋媚外,全盤西化。

(認為西方文明就是比東方文明發達的)

以上都是對文化遺產不合理的做法。

為什麼西方會發生工業革命,而不是東方?這肯定是有原因的!(具體我不能準確地描述,所以暫不描述)

為什麼東方文明繁榮了幾千年?這也是有原因的!

這裡引用喬治?薩頓的《東方和西方的科學》的一句話:

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

東西方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應該互相借鑒學習!

互相取長補短!

—————————————————————————————————

但任何文化在拿來為我所用前,應該考慮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是拿來主義的核心。

以下摘自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他佔有,挑選。看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週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大宅子指的是文化遺產;

(整個中華文化遺產,不管精華還是糟粕)

魚翅 指的是遺產中的精華部分;

(例如榫卯結構,東方園林藝術,國畫,戲劇之類)

鴉片 指的是精華和糟粕互見的部分;

(例如儒釋道的哲學體系結構)

煙槍等指的是遺產中的糟粕部分;

(例如冥。。。婚等)

(這個在現在還是存在的)

(我有強迫症,喜歡看上去整齊一些。。。)

以上:

對於魚翅,我們應該也必須接受,因為這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證明!

對於鴉片,要合理利用,例如儒家的重男輕女,這是要去的,例如儒家仁的思想,是要取的!

對於煙槍,一定要通過社會力量將其毀滅!

最後引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的一段話: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如有不正確之處,歡迎指正。


個人感覺,儒家文化(特指)教會了中華文化如何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宣傳自己既不相信更不可能踐行的「義理大道」,和如何操作「死道友不死貧道」,這是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最大的「貢獻」。更可怕的是,這種「貢獻」在近些年又有越來越被肯定的趨勢。

「舉秀才,不識書;舉孝廉,父別居。」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我是一點也不想再見識到這種歷史重演。


去其糟泊取其精華,就這麼簡單,哪有那麼多廢話


儒家只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儒家的始祖是周公。周公之前有商,有夏,有炎黃,有蚩尤,有三苗。周公之後,有西周,有春秋,有戰國,有秦,有漢高,有呂后,有文景。

到了漢武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時,儒家已不是當初的孔子的儒家,他結合了縐衍的學說,說明漢有天下的正統性。

後來的司馬遷,從儒家學術做了些歷史的嫁接,讓三代同祖,給周朝續命。(嚴格點說,平王東遷,周就亡了,平王是偽王。放鬆點說,威烈王分封趙魏韓的時候,偽朝也不能立足。)讓漢有天下理所當然,讓今人以為三代是絕大的王朝。

才疏學淺寫不下去


儒家文化,個人覺得在道德規範上有一定的好處,使人是自覺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以及增加社會之間人與人的信任 尊重從而提升自己的一種精神品德而不是像某些宗教那樣用未知的利益來誘惑,用未知的罪罰來恐嚇。


儒家真正的精華其實是他所倡導的道德主義治世觀,附帶宋朝與佛道合流以後氣理的形而上學並以此為基礎衍生出的修身養性及思辨藝術。對於這些東西,且不說氣理早已被現代物理學所拋棄,就是其倡導的道德治世現代人也很難接受,哪怕三綱五常不刻意強調階層間的不平等,現代人也是很難接受被道德清規所束縛的。

可以說儒學發展到王陽明就已經到頭了,往後再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中國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李摯等人初為儒生反而站在解構儒學的立場上,要不是後來滿洲人禁止儒學的新研究,可能儒學在中國的衰亡會更快,這點可以參考西方基督教的經院哲學。所以我相信中華文明也許會遲到,但終歸會走上和西方一樣的經世致用道路,但是滿清的反動統治大大延緩了這一進程,以至於中國的哲學發展被日本在江戶時代完全超越。

至於夷夏觀,只能算儒學遊離於倫理學和政治學之間的一部分,遠遠談不上儒家的主體,現在倒是很有被重提復興的希望。但這大概就是披了一層儒家的皮毛的現代民族主義政治學罷了,因為夷夏觀較之後來西方發展的近現代民族主義政治學還是顯得樸素而單薄,使得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也不得不引用借鑒西方的理論。

所以儒學並非是什麼獨一無二的東西,他的很多理論在西方哲學家的著作里都找得到與之對應,雖然表述不同的理念相同,儒家思想指導下中國建成的道德主義社會西方也經歷過,所以我們既不能貶低儒學,也不能神化儒學,因為儒學和其他哲學思想一樣,都是浩瀚歷史裡泛起的美麗的浪花。


推薦閱讀:

什麼是儒家君子之學?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什麼深深植根於人們的信念中至今仍控制著人們的行為?
你怎麼理解「君子不器」?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對與佛和道兩家是什麼態度?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怎樣做才能養得一身正氣?

TAG:儒家文化 | 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