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能讓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像暗物質和引力波這樣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即使沒有實際應用,也非常有價值?
每當基礎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比如引力波和暗物質的新發現報道是,大家很自然地就會問:「這東西有什麼用?」
除了當年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給尚比亞修女的一封信,還有哪些不錯的方式和案例?
基礎科學研究從成果到轉化,之間很可能不是線性、直接的過程。這是不是意味著在傳播上,天然就有劣勢?
+
這是個好問題,我也常在想。
不展開太多,簡單說說:
1. 科學的分工和專業化壁壘是存在的,跨領域的評論僅有極少數是強有說服力的,尤其是跨領域展望未來,常常話語疲弱;2. 那麼有一個問題,基礎科學相關的一切研究成果的直接產物和衍生產物,讓其發揮作用的專業門類和基礎學科本身有多大重合度?
按過去的經驗是重合度很低。基礎科學關心科學的一些理論問題,為了證實和証偽理論的方方面面,需要技術支撐來實現實驗現場,這些當然有可能轉化為對民眾,對社會有用的事物,其轉化路徑有可能是直接,更可能是轉換成其他應用學科的某個議題,解決了,開發了,甚至商業公司的重度參與了,才實現「有用」這個目標.
例子有很多,和半導體相關的所有產業,網際網路,和磁共振,大災害預報,糧食耕種技術使用的儀器·?這些「有用」事物的起源產生(有些本身就來源基礎科學的使用場合),或新版本革新(有些起初獨立於基礎科學而發明,但後期的改進得益基礎科學的成果)都和基礎科學的產出相關。
而這些轉化,這些應用的實現需要時間,需要有人去幻想,去揣摩,需要另一波資金,甚至需要好運氣。
3. 這樣的話,追問起源頭的基礎科學界人士說,你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你說他們該怎樣回答才好呢?
能說:不確定,這是別行業可能會探索的事情。
??!
不能,只能硬著頭皮說些籠統的話語。甚至從就業率,實驗儀器周邊經濟環境,圈內國際交流活躍起來 等等這些。
只有極少例子是基礎學科和應用的連接路徑很直接很短,比如量子通訊。
如果相當多民眾不滿意大型科學實驗投入,從好奇轉向質問,說宇宙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鬼東西和我的小孩子能否擁有好學區有什麼關係?費米子的質量和我們生活質量有什麼關係?粒子內部結果到底藏什麼和我的房貸有什麼干係?你說的牛頓力學體系啊網際網路啊這些都是過去的例子了,憑什麼相信你現在說的這個項目也能有以前這些好例子的運氣?
空氣質量解決了嗎?房價為何這麼高?大量低質生活的人群為何不拿這些錢去改善扶持?一旦這種質問苗頭燃起,我至今還看不出怎樣溝通才是好。
(我會惱怒說:我完全贊同把本來給大型實驗投入的資金拿去改善和扶持低質生活人群,因如此一來,我也將會是得益的一方。只要a.存在這樣一筆本該給基礎科學大型實驗的資金;b.轉化使用途徑後,真正用到需要的人群。但是!但是!誰來給a b 背書呢?質疑的民眾嗎?)
+
不能。
/*以下純屬吐槽,不對後果負責*/鴉片戰爭,清政府閉關鎖國,被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強制打開
吃瓜群眾:不發展科學就是這種下場,恨鐵不成鋼!楊振寧恢復國籍
吃瓜群眾:中國培養不出來諾貝爾獎,國人就是不行!引力波獲諾貝獎
吃瓜群眾:看人家多厲害,中國啥時候能拿個獎!暗物質衛星獲得初步成果
吃瓜群眾:這有啥用?亂花錢,不如多建幾所希望小學WTF???
上一個回答 ヾ(?°?°?)?? 下一個回答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中國近代以來,落後挨打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1883年,美國物理學家亨利?奧古斯特?羅蘭寫了一篇很有名文章,叫為純科學呼籲。文章裡面有一段很有名,是關於中國的。
我時常被問及這樣的問題: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究竟哪個對世界更重要。為了應用科學,科學本身必須存在。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多少代人以來他們都沒有什麼進步,因為他們只滿足於科學的應用,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事情中的原理。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純科學。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若干世紀,如果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探索其特殊應用的原理,他們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因為只滿足於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中國人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的進步。我們現在只是將這個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成野蠻人。
Slow Food and Slow Science is not slowing down for its own sake, but increasing quality. Slow science means getting into the nitty gritty, just as the podding of fresh peas with your fingers is part of the production of a high quality meal. Science is a low, steady, methodical process, and scientists should not be expected to provide quick fixes for society"s problems.
慢食和慢科學一樣,並不是拖後腿,而是提高質量。慢科學是不厭其煩的探討事物的本質,就像自己選麵粉擀麵準備肉餡包餃子一樣,這種慢才會有高質量的產出。科學本身就是一個慢的,穩定的,方法的過程,而科學家也不需要提高快速有效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
---發展心理學家 Uta Frith
記憶中,錢學森論及科學時曾經將大眾語境中的科學解析為三個層次的科學,一是工程科學,一是技術科學,一是自然科學。按照我的理解,以炸藥為例,前輩工匠總結出來的「一硫二硝三木炭」大概可以算做工程科學,材料提煉與製備等大概又可以牽扯出多門技術科學,而作為基礎的化學和物理學就進入自然科學的範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基礎科學研究的「基礎」可以理解為技術、工程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來說,基礎科學研究當然是有間接、深遠的實際應用價值的。
然而題目關心的還不止於實際應用價值。
在西方,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一系列裡程碑式的成果固然有提高生產效率、改善民生的間接作用,但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或許是把宗教逼迫到可有可無的一角,使得宗教成為人的精神信念的可選項而非必修課。宗教在東方則似乎一直是相對邊緣的話題,因此,格物致知也就沒有在意識形態戰場中鍛煉的機會。
因此,我們在美國或歐洲主導的基礎科學研究大項目、大計劃中經常見到首席科學家開門見山的拋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去往哪裡」這樣的深層次問題,並從這樣的高度自頂向下來定義研究的目標。我們照搬這套敘事手法,則往往感覺不太靈。你要問我,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我大概率回答,我活著的時候可以吃魚,死了以後魚可以吃我……人和鹹魚本來就沒區別。你看,我骨子裡又有另一種東西,它先驗而模糊的不去在意現象的表象,也不追求和社會上其他人達成對現象內在的可對照的理解。你怎麼想,與我何干;我怎麼想,關你屁事。這東西歷史上御宗教有功,可同時也就把基礎研究本源需求入腦的通道堵死了。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潛在、間接的實際應用之外,還有什麼價值,我大概會問對方的信仰是什麼。如果是信教的,那好辦,開啟佈道模式即可;如果信財神爺,也好辦,三百六十行,基礎研究也是祖師爺賞碗飯吃;如果信共產主義,直接用十九大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中關於基礎研究的論述回答。
最難面對的,是自稱研究應用科學中的基礎問題的那群「同行」。他的應用科學解決不了大對撞機中需要的半導體探測器、高溫超導體,也提供不了星際航行需要的核推進,而他關心的基礎問題,又和其他人關心的基礎問題不在同一個宇宙……所謂「敵在本能寺」。
我講一個歷史上醫學方面的基礎科學研究。
400年前的中世紀,歐洲瘟疫肆虐,黑死病、鼠疫、天花四處傳播。當時的窮苦勞動人民實在太多,由於經濟條件不好,一場瘟疫下來,人口就損失大半。百姓們想要找出預防這些疾病的方法,但毫無頭緒。
在一個不知名德國的小鎮上,住著一個富有的伯爵。他非常仁慈,常常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用來救濟小鎮上的窮苦百姓,得到很多百姓的愛戴。
有一天,伯爵遇到一個奇怪的人,他家裡有個小實驗室。雖然白天種田幹活挺辛苦,可是每天晚上他都會花幾個小時擺弄那些他的寶貝。他把一塊塊玻璃打磨成鏡片,然後安裝到圓筒上。利用這個裝置,他可以觀察到非常微小的昆蟲的結構。因為放大倍數很大,還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伯爵從來沒有見到過這些微生物,這些發現讓伯爵感到很不可思議。於是伯爵就邀請這傢伙扛著自己全套實驗設備,搬進了他的城堡,成了伯爵家裡的一個新員工。這傢伙從此就不用種田了,他全部的精力都用來改進和研究這些光學儀器。
聽到這個消息,鎮上的百姓不樂意了,他們都覺得我們還過得苦巴巴,都快吃不起飯了,伯爵還讓這個怪人搞這種沒用的愛好,浪費了太多的錢。聽到這樣的抱怨,伯爵仍然沒有動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別看這些東西一時半會兒用不上,但這些研究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的。
事實證明伯爵的話是對的,這個人最後研製出的就是我們熟悉的顯微鏡。當然,顯微鏡具體的發明過程很模糊,很多人認為顯微鏡是這個人自己搞出來的,顯微鏡在歷史上也被很多人重複發明了好多次,但是顯而易見,在促進醫學進步方面,有幾個能和顯微鏡的發明相提並論呢?顯微鏡的問世幫助人類逆天改命,戰勝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大規模瘟疫。如果沒有顯微鏡,那些小鎮上的大半窮苦百姓依然會被瘟疫奪走生命,更不用說拯救了其他地區的百姓了。
在顯微鏡誕生的過程中,伯爵投入的資金顯然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幫助減輕人類遭受的苦難方面,伯爵花錢研究顯微鏡所能做出的貢獻,顯然遠遠超過了他救濟百姓的做法。
當然我們可以說這個發現是偶然的,現在我們也無法斷定暗物質和引力波這樣的基礎科學是否真的有用,但只要在眾多類似的研究中成功一個,成功的研究就能給全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www當初只是搞高能物理的科學家們用來傳數據的
絕大多數基礎科學研究本來就沒什麼價值,說什麼100年以後可能有巨大價值這種話就和去忽悠一個學生物的本科生說你堅持30年可能成為施一公沒什麼區別。想要價值就去做應用科學,深入實際,做出真正有價值有想法的研究。所以不要試圖去說服別人你的研究有什麼什麼虛無縹緲的價值,這玩意兒真的很可能不存在。如果你自己都沒法說服自己,那就趁早跳坑,這種心態不可能堅持做一輩子基礎科學研究,跳得越早損失越小。基礎科學研究者我一般定義為探險者,探險者的目的就是征服未知世界,而不是去想征服之後有啥用。
當然,到了向NSF或者NSFC申請研究經費的時候,還是需要想一想怎麼忽悠上面的人。
讓老百姓富裕起來
尚比亞修女質問美國的原因就是世界人民沒有利益共同體而美國做什麼和尚比亞修女無關
先別說這個雞湯是真的還是假的,即使到了今天,航天技術民用化進程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很深入,但美國還是美國,尚比亞還是尚比亞。
窮人們並不需要懂你航天技術怎麼個事兒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窮人在不窮之前都不會關注這些事情
如果你說什麼航空技術帶來的經濟發展最終還是會惠及到窮人,並要求窮人感恩,那就等真惠及了再說。
這是辯證唯物主義,不是喊喊科普口號就行的
不能,因為大多數普通群眾,其實連高中物理甚至初中物理都沒有搞定。更不要大談特談這些前沿科技了。這些前沿科技最多當一道名詞解釋題,囫圇吞棗般地理解就已經不錯了。
比克:???
老百姓喜歡什麼?房子。
可以這麼說:
基礎科學之於應用技術,
如同,
光禿禿的地皮之於你按揭三十年買的房子,
想住房子,先拿地,想實際應用,先堆基礎科學,建築沒有空中樓閣,技術也沒有無根之木。糾結了很久要不要回答這個問題,說實話如果不是有人邀請,我一定不會回答,因為我的答案在知乎這個平台必然屬於費大力氣不討好,也沒有必要惹自己不痛快,但想想,既然有人邀請我,也許是想看看我們這一路的人怎麼理解這個問題的。
首先討論科普,科普的目的是什麼,今天主流學術界將科普定義為「公眾理解科學」,那麼,科普的中心是公眾還是科學?在科學傳播理論中有一個欠缺模型,用來描寫某類科普活動的動機。大意是說,如果公眾對某項科學活動不支持,是因為公眾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相對欠缺;因為不懂,所以會莫名恐慌。科學家的對策就是對公眾進行科學普及,他們相信,一旦公眾了解了專業細節,熟悉了這門科學及其技術的運作過程,就會相信專家的判斷,看到其中的好處,恐慌自然也就消除了。理解得越透徹,支持得越堅定。也就是說,所謂的科普,更多程度上是科學共同體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公眾放在一個他者的地位上。正如劉華傑發現的,科普暗示了公眾是愚昧的,是需要被教化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公眾真的需要這些高能物理學的所謂「科普」嗎?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有醫生髮現了癌症的治療方法,他需要科普嗎?恐怕不普就已經世人皆知了!而這個發現暗物質,你說一千道一萬,它真的和公眾的生活有直接關係嗎?顯然,根本就沒有!哪怕科學共同體說一萬個它未來的偉大意義,對於大多數公眾而言,依然毫無意義。把這樣的東西科普給公眾,顯然根本就不是從公眾的需求出發的。那這種科普的意義何在?首先,最直接的意義,經費,科普是最簡單的換取經費的辦法,比發SNC要簡單和高效的多。其次,人才儲備,通過這種科普,可以讓年輕人被「吸引」,其實就是被引誘,投入到搬磚事業中,高能物理學是這樣,結構生物學更是這樣。
所以,公眾認為這玩意沒有用,正常!這些東西的科普,本質上是科學共同體吸納後輩和經費的手段,本身就與大多數普通百姓無關。老百姓真正需要的科普,是博物學,最基本的力學和電磁學,農學和醫學,為的是更好的生活和規避騙術與謊言,可惜,科學共同體並不熱衷這樣的科普。瀉藥。講兩個故事。
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時,有人問他這有什麼用,他反問說,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用?
當赫茲第一次跨大西洋實現電磁波無線傳遞的時候,他也認為,這種傳遞不會有任何實際用處。但是僅僅20年以後,第一個無線通訊的專利出現了。
你覺得電磁感應有用嗎?無線通訊有用嗎?當時的人覺得它們有用嗎?近視好還是視力正常好。
基礎科學就是當前工業科技的眼鏡,讓人類對未來看的更清楚。
謝邀。畢達哥拉斯數學距離希臘化時代開發機械差了大約200年,牛頓力學距離工業革命差了將近100年。倘若古人僅僅因為「看起來沒用」就不搞科研的話,我們應該還在封建社會的田園風光里快樂的玩泥巴。
謝邀。
先不說悟空,把這類事情縮小來想。
如果你到我國一個不是很發達的農村去,問一個正在農活的人:「您認為相對論有什麼用呢?」,你得到的回答基本會是「相對論是啥,有啥用,能當飯吃嗎?」那麼很明顯,在這位農民心中,相對論是不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但是種地能。
由此我們可以推想一下,我們認為一件事不重要是因為我們認為它不能帶來收益。
而看不到收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你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從而你無法想到這件事能和別的東西產生關聯。說白一點就是不知道從理學的理論到工學的應用之間這個橋樑在哪。舉個栗子,e=mc2這個東西,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但是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用,可能大部分都不太清楚了吧。(核物理用到了)。所以綜上,你需要站在這個知識的平台上,才能看清楚它。
很顯然不可能把所有人拉去學習一下悟空發現的暗物質究竟是什麼。而是應該跟他們科普研究暗物質有可能為我們打開哪一扇新的大門,才是關鍵所在。他應該知道一些類似「人工智慧」的名詞,然後向他吹線性代數在裡面的應用,類比過去
「你學那麼多矩陣行列式幹啥?有什麼用?」
當然有用了。
(其實我不知道發現暗物質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利益,求科普
你知道某某某處有一個大寶藏,要100步才能走到。這是其中一步
有什麼用?每次聽到這種聲音就很無奈。 但對於吃瓜群眾來說確實沒用,他們根本不需要去了解數學啦,哲學啦,物理啦等等等等,他們甚至不需要去思考生命。他們做好自己的事就好,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就足夠了。但這對於你們不同,當你點開這個問題開始思考時,那你一定是覺著它們是有用的,或許是造福人類,或許是更加遠大的想法 。所以我想對於那些「有什麼用」你們可能氣的想罵娘吧。這是倒不如想想他們知道了有什麼用又有什麼用?徒增無奈。 所以我看這個問題提得就有問題,何必糾結如何讓吃瓜群眾去了解這些呢? ps:①我發誓我絕對沒有絲毫階級等級觀念②有話好好說,不要罵我好不好
推薦閱讀:
※如何運營好一個心理學科普平台?以KnowYourself為例?
※原子是有顏色的嗎? 物質的顏色是由什麼決定的? 只憑化學式可以判斷這種物質的顏色嗎?
※在現實生活中的無理數是怎樣存在的?
※什麼是科學?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學科學,可是什麼才是科學卻從沒被告知。
※當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