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代移民會埋怨父母當初移民的決定嗎?

對於二代移民,是否會有普遍存在的挫折使他們希望父母當初沒有移民?


(中文翻譯: 二代移民會埋怨父母當初移民的決定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Thank you so much @Helen Tsui for an awesome translation!)

I"ve never heard any Asian American I know wish that their family had never immigrated to America. Unless a person has moved to several countries before settling in America, America is the only home most of us have known. It"s hard to imagine living anywhere else because Asians actually assimilate fairly well into white American culture. In fact, I often hear friends complain when their families take them back to visit relatives in Asia. The culture shock is too intense.

Overall, American culture does a pretty good job of convincing its citizens that America i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 - - - -

相關答案

  • 出生在美國並且長大的華人真實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


期末前閑來無事,便翻譯一下Brian的回答好啦...如有錯誤請多多原諒 :P

=========正文分割線=========

在我認識的華裔美國人裡面,倒是沒聽說過有人希望他的爸爸媽媽從未移民美國。對於我們來說,美國才是我們的國家,除非有些人曾經居住過其他地方。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都很融入美國的本土文化,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更像我們的「家」。而且我也經常聽到朋友抱怨、不喜歡他們的父母帶他們回到亞洲,因為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有的時候難以接受。

總而言之,美國的主流文化讓大多數美國人相信自己的國家是最偉大的。

==========討論分割線============

最後一句「總而言之,美國文化還是很擅長讓美國公民相信「美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吧。

【原句是這樣的:Overall, American culture does a pretty good job of convincing its citizens that America i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我好像翻譯的有點異議...


Helen前面翻譯都沒問題,但是最後一句翻譯主觀色彩太強。反而感覺變了

Overall, American culture does a pretty good job of convincing its citizens that America i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總而言之,美國還是很擅長讓它的臣民都相信「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吧~

首先citizens 不應該翻譯為「臣民」。 公民和「臣民」 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後者總讓人想起某種統治下的稱謂。

其次, does a pretty good job翻譯成「很擅長」 多了一點得意之作的意味,這個在原文中應該沒有這個意思。

greatest country不應該翻譯成「最強大的國家」, 最強大應該是most powerful。 和 greatest 的意思還是有區別的。這個結合「臣民」 有點一樣的感覺。

另外美國的文化 American culture 和」美國「還是有區別的。

還有最後加的那個」吧「 好像改變了本句的語氣。

非挑刺,只是個人感覺最後一句翻譯的有點扭曲了原本的意思。多了一點主觀的東西在裡面。


建議題主搜索下這個人「華裔呂超然」,應該就明白了。人家移二代已經非我族類了,這個問題對他們完全沒有意義。


這個問題第一開始看到的時候粗淺的表達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現在想了很久之後還是重新把之前的答案刪除認認真真地碼字

2012年初的時候家裡移民來到澳大利亞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土壤 很多心情其實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 只記得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時候無比想念國內 再後來因為出來的時間太久就慢慢地沒有感覺了

第一年的時候迷上了網路小說 鋪天蓋地地找資源 每天晚上都能夠在被窩裡看到凌晨 最快的閱讀速度似乎能達到一天5、600kb 這一迷戀到現在也並未完全消退 只不過不再像前些年那樣瘋狂

第二年的時候迷上了貼吧 雖然一直都是一個小透明 看過的東西大多都忘了 也曾蠢到試圖和網上的人們因為觀念不同而相互撕扯 不過這一熱情很快(大概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消散掉了

14年的時候突然接觸到了知乎 慶幸的是當時知乎的環境處於大批用戶還未湧入的階段 讀了很多文章 對(廣義上的)世界有了一個初始的認識

最近的話 迷上了歷史宗教和哲學這種意識流的東西 打算用一段時間了解梳理東西方哲學發展史 因為覺得像高曉松那樣的人真是太酷了

之前看人間失格 在葉藏身上找到了許多相似的地方 同時也讓我感到十分困惑 因為就像之前說的 其實也並沒有經歷過巨變 家庭和睦父母相愛 大概是大人曾說過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吧 可是再想一想 其實我也已經二十歲了 也是一個所謂的有行為能力的大人了

這些年的經歷和看過的各種東西在腦海里便憑藉著我對於對錯粗淺的了解及直覺被塑造成了今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

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的fucked up?我也這麼覺得

可是回頭想想我的選擇很多嗎 好像也並不是

我本身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 剛來的那一年來到這邊上初中 沒有一個中國人 我當然理解這其實對於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可以融入本地文化的機會 可實際上我所交到的可以交心的朋友大多都是亞裔 文化上的屏障依然在 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的生活 於是在初中的那兩年里我變得更加地安靜了 畢竟語言也並沒有好到能夠和英語是母語的朋友們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

相比之下高中的中國留學生又多了許多 人總是趨利避害的生物 雖然這個比喻放在這裡似乎不太恰當 但是人總是會加入到對自己有更多認同或接受度的團體中 於是高中的兩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中國小夥伴們玩耍 可是由於有了初中的這段經歷 和大多數的留學生似乎也有一些觀念上的差異 以及本身家人都這邊和大部分留學生自己租房或住在homestay的自身條件就不同 於是也很難找到一個能夠有共同語言能夠交心的朋友 於是到了大學 在高中的那些朋友也都不再有什麼聯繫了

現在上的大學所在的校區沒有一個中國人 像是回到了初中的那段時間 只不過各種的經歷和對於各種事物的認知相比之下已經比較成熟 所以在某個周日的晚上突然文思泉湧想寫下這些經歷

這樣想想父母在於我的青春期的成長和三觀的樹立中其實並未起到一個太大的引導性或決定性的作用 這樣說似乎有點『沒良心』 但事實確實如此 父母放棄了太多選擇了移民這條道路來給予我一個選擇性更廣闊的未來 這個選擇也讓他們付出了很多代價 對於他們來說生活的重擔更加沉重 在國內本衣食無憂的生活被打破重組 捫心自問我大概無法為自己的孩子做到這一點 因此我也對他們表示最大程度的感激

現在的我其實很迷茫 因為其實身邊並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 偶爾用思考時的人們本來就是孤獨的這樣的話安慰自己 可有時候還是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些難過 大概是因為現在的我其實還並未成長到能夠不通過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來實現自我認同 更多的時候也想要一個被理解的擁抱吧

寫了很多 似乎有些跑題 但如果問我的話 我是不會埋怨父母的決定的

以上


很多原先在國內的中產家庭一移民到了西方國家經濟上和社會地位上由於匯率,物價還有語言問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downward social mobility(社會地位下降)這一現象,加上人生地不熟圈子小,如果心智不夠成熟(無關年齡)確實會產生一些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平衡好出國的利弊,使之效益最大化。

挫折的出現難免會引起畏難情緒,有的人不由自主地埋怨當初移民的決定,或者通過某些方式逃避對於現實的不滿,這些做法除了能適當宣洩情緒以外不利於儘早解決問題,這時候應該理性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移民,如果更適合國內還是回國可能會更好。

如果決定不回國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充分提升自己的能力爭取早日克服問題,比如英語說得不夠標準可以努力在聽說讀寫待人接物知識面等等各方面提高自己。

另外一種挫折無法克服,比如長得不像白人心理上缺乏歸屬感,這種不可改變的情況下只能改變心態,learn to live with it(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不過確實廣泛存在)。

以上是雞湯——————————————————————————————分割線———————————————————————————————————————

中學期間出國的1.5代移民,克服挫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移民的原因性格家庭背景(社會階層)語言基礎還有對當地國家的了解,這裡可以統稱為融入當地社會的能力/適應力。所處的不同地區,學校也同樣重要。

語言障礙篇

這一點和移民前的外語基礎語言天賦還有性格緊密相連。

維州高中公校以前的教育質量(尤其是文科)總體上實在不敢恭維,如果運氣不好攤上了比較水的老師,英語課(等同於國內的語文課)上老師動輒就能用那土土的澳洲口音(和美英英音相比)胡謅八扯整節課浪費時間,和想像中相差甚遠,教得甚至遠不如語言班(雖然語言班也不一定比自學來得效率高)。

不習慣英語思維可能會使生活學習變得吃力,如果看書和人說話不能直接用英文思考還得慢慢翻譯會拖慢速度,而且口音不太地道有時候未能一次說清楚這種情況也很打臉。

解決之道:

-和當地人接觸時心態上儘可能淡化自己根深蒂固的中國人心理身份,更不必老提自己是哪來的以此作為話題。盡量把自己當成半個local加上半個global citizen的混合有助於聊得開。

聊得開心就會心情好,心情好了做事更有動力。

-儘可能和比較成熟寬容說得來人又nice有顏值的(異性)當地同學多聊天

-多看真正感興趣質量又過關的紀錄片,美劇,英劇

-堅持下去一定會提高,然後多看看相關感興趣的英文書籍,這時候英語思維已經上了一個很大的台階

-狀態好的時候能可能會無意識的說一口英腔經常被人問是不是從英國來的(英聯邦國家普遍對英音很有認同感,至於中國口音。。。。。)

-多用expansive body language表現(裝)地充滿自信

文化差異 人際交往篇

拿一個處在遠郊華人區排名靠前的公校舉例,學校里的亞洲人佔了大部分,包括馬來人,越南人,印巴裔,越南人,ABC,少數伊朗人,中國人(區別於ABC),白人就是澳洲的歐洲後裔了(不得不佩服歐洲人以前搶地盤的水平),環境和國內大多是單一民族的狀態差別很大(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如果不善於應對則壞處多於好處,而且很多父母也缺乏這方面經驗)。如果入讀了西人區白人占多數情況則不太一樣。。。。

這是個亞洲人比例不怎麼誇張的遠郊公校

皇家植物園對面的頂尖公校(精英女校)

緊挨著市區的頂尖公校(精英男校)

澳洲頂尖貴族私立學校(報業大王默多克的母校,查爾斯王子也來作過半年左右的交換生),學生們的父母非富即貴,不乏政界商界名人。大三的時候同桌是這個學校出來的,此君(anglo Australian, 英國後裔,是澳洲成為英國殖民地以來最「純」的國家種族。有的人傻傻地以為澳洲白人基本上就是當年囚犯convicts的後裔,此處就不細說了)頻頻發言,且內容含金量遠高於同齡的普通家庭的學生,主要體現在視野的深度和廣度,以及那種固有的自信和敏捷的思維。後來在instagram上簡單地stalk了一下他和他的好友們,不能不接受人和人不平等的既定事實。

他們去觀看賽馬節都透著一股濃濃的exclusivity,圈裡人好幾代人都處於這個固化的圈子,他們打扮的花枝招展地social、談生意、gossip圈內的事,圈外人也就看個熱鬧,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澳洲表面上有著新大陸國家表面上人人平等egalitarian的特點,,比如大學生對教授都直呼其first name且可以很輕鬆的聊天,但不代表階層差異不明顯或者抬升階層會容易多少。

他們住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老房子屬於被列為國家文化遺產,未經批准不能隨意拆除改建,這類房子基本上都處於近郊富人區,距離市中心基本上不超過13公里。

居住篇

西方國家中學對學生的影響比大學大得多,居住的區域也能很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雖然遠郊和近郊距離可能也就20公里左右,不過差別還是挺大的。

近郊老區(二戰前開發的)街道兩旁的百年老樹有著濃厚的歷史感

遠郊「新」擴建的社區光禿禿的街上毫無特色的房子(60年代當時人們為了住上便宜大房子而外移至市中心20公里外的郊區,此處的新是相對於19世紀末到二戰之間充滿古典韻味的近郊)。

鎮中心。。。。。。。坐火車進城市半小時。如果每周5天都是上下班高峰時段擠火車可不輕鬆。很多原先在國內的中產家庭一到澳洲經濟上和社會地位上由於匯率,物價還有語言問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downward social mobility(社會地位下降)這一現象,加上人生地不熟圈子小,如果心智不夠成熟(無關年齡)確實會產生很多問題。

圖片來自Google Search

待續


同是初中時期跟父母一起移民來美國,剛搬到美國時就像上面所說的負能量爆棚。原本在國內一直成績很優秀性格很樂觀outgoing,因為文化跟語言的環境改變以及種種其它移民前沒有預期到的負面factors導致自己變得自卑性格變得孤僻。當時就讀的學校里大多是家庭條件很好的猶太人,作為學校里極少數的亞裔面孔並且唯一個英語都不會講的immigrant,無論在上課做group project, presentation,或者debate, 或者是參加體育課或課外活動時都沒少被排擠,美國是個很racist的國家,尤其是在(東北部)minorities很少的地方,當時作為學校唯一的Chinese每次受到委屈外表都表現得很堅強但內心卻很無助跟難過,不敢跟父母提起又沒有朋友可以傾訴,當時的感覺honestly就是覺得自己在替祖國跟為自己犧牲掉國內事業的父母忍辱負重。很壓抑,很孤獨,有很長一段時間身邊沒有一個人可以交談,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度過。

現在畢業了在美國一家500強公司工作領著不錯的薪水,但有時候看身邊的一些國內高中或者大學畢業才來美國的留學生挺羨慕的,也會幻想如果沒有在那個年齡出國,沒有獨自經歷跟承受後面的一切,現在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我是埋怨的...真的

他們不移民我現在估計能在老家好好上完學,讀個普通大學做個普通的正常人,過點普通的小日子。

我現在只能人生被毀的住在病院里了,連個普通的正常人都做不成。


肯定有的 其他回答的總是在說美利堅 可是除了美利堅及發達國家 地球上還有200個國家及地區呢

除了美籍華人 還有菲律賓華人 印度華人 非洲華人呢···


不說別的,現在荷蘭北省的省長就是移民過來的,還有荷蘭庫拉索省投資局長何天送祖籍是澳門人,也是看個人發展。不能一概而論


我覺的二代移民可能會想,如果當初沒有移民現在會是怎樣。但是移民也不代表不可以回到他們的祖國,他們依然可以選擇回去的。知道二代移民有沒有埋怨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國內的一切對比一下,生活環境、教育方式、教育制度、語言環境、生活技能、工作機會等方面,綜合的對比。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慶幸父母當初做了這個決定。移民是給了自己和孩子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移民也意味著我們有無限的可能。


二代移民,生在彼國、長在彼國,他們就認為自己是那國的人,根本沒有比較,怎麼可能問出這個問題?


朋友圈裡很多這樣的,搬過來時孩子差不多初中。要看父母發展,如果發展的好家庭和睦那就不錯,但也有聽朋友說,剛搬來的那幾年是她最難過的日子。其實父母能帶孩子回中國實屬過的比較好的,朋友中不乏有因為家裡是黑移民或者條件不是那麼好,就好多年都回不了國。對他們來說,回國還是件滿開心的事情。


有的可能會埋怨為什麼不早移民。有二代華人經常被父母教訓因為自己中文學不好之類的


為什麼要埋怨??????????為毛????????

2代都是外國小孩了好嘛!!!!!!

多數外國小孩還以為中國在Chinatown 呢!

知乎真是夠了


我倒是埋怨為什麼那時候我爸媽沒跟人家過番!!


推薦閱讀:

馬爾他移民怎麼樣,華人在那邊多嗎?
移民冰島需要注意什麼?
為什麼很多大陸人對二代華裔移民有偏見,尤其是一些人從來沒有親身接觸過他們就會有厭惡的情緒?
一家三口移民澳洲可以較好的生活嗎?
出國留學然後移民的話,基本能達到什麼樣的生活水平?

TAG: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