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魏徵和方孝孺在相同問題上的不同選擇?

今早看書時想到的。

魏徵與方孝孺兩人的相同背景是,在家庭內戰中(兄弟之爭與叔侄之爭)站在了失敗者的那一方,勝利者都是一代明君,都在後來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盛世,但兩人做出了相反的選擇,一個是選擇歸順且在後來發揮巨大作用,一個選擇殉主慨然赴死。

如何看待兩人的不同選擇?

在歷史上,提到魏徵我們就想到「以人為鏡」的評語,以及魏徵和唐太宗君臣故事的佳話。

而方孝孺除了留下誅十族的典故外,似乎泛善可陳。並且有人認為其「誅十族又何妨」徒陳口舌之利,與己無利,反害更多人死於屠刀之下。

問題是,從封建道德及儒家標準來看,方孝孺似乎更符合忠孝一體的要求,為何反而是魏徵的正面評價更多,歷史影響力更大呢?


私以為在歷史問題還是少用上帝視角的好。有關於後來繼帝位者好不好、賢不賢,在當時是沒人知道的。所以什麼唐太宗、明成祖一代明君,對兩個人當時的選擇不構成任何可比性。若是都用結果導向來考慮問題的話,那岳飛豈不是也能算得上窮兵黷武,倡導的北伐使得兩國征戰,生靈塗炭。及早投降金,以便兩國罷戰、馬放南山。呵呵,個人還是認為在王朝末世,所謂忠臣孝子,總得有些操守。最後套用一句小說里的話,「是非功過有青史,善惡斤兩問閻王」。


完全不同意樓上所有人的回答。

魏徵暫且不講。

方孝儒十族被誅,看不到朱棣為了震懾人心的施暴,反倒看出了方為求一己之名的功利之心?

作惡者成了正統就絲毫無咎,受害者反倒是自私自利博取忠名?

是,建文帝的文武投降朱棣,官照當,舞照跳,工資照拿,順便再來個什麼盛世王朝,

沒啥好說的,但有這麼個人死節玉碎了,反倒是成了渣?

顛倒黑白,莫過於此;

誅心之論,莫過於此。

這樣「博取忠名」之人,我只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太少了。

這樣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之人,我只恨太少了。

至於跳脫時代背景,亂扯什麼大眾福祉,什麼一介書生,無從政之能,更是邏輯錯亂,不值一駁。

二百多年後,吳三桂、洪承疇等士大夫領著清兵入關,滅南明,殺桂王,呵呵。

-------------------------------------------------------------------------------------------------------------------------

評論裡面有說方愚忠的。

建文帝的臣誰都能降,就是方不能降。

為啥?

」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讎,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建文帝用方削藩之策,方死於削藩,理固宜然。

一個刺客都知道國士報之,何況一朝之重臣。


關於方孝孺,作為一名員工,換個老闆其實沒什麼,只要工資照發並不影響上班。作為一名百姓,換個皇帝其實也沒什麼,只要輪不到自己來當,明天還是得要過日子。換句話說,燕王朱棣提心弔膽地起兵謀反,辛辛苦苦打了四年攻堅戰,多次險些失敗,最終當了皇帝,不是讓你方孝孺覺得不爽的。你方孝孺覺得不滿意,誅九族還不夠,朱棣就能創造性的誅十族讓你滿意到家!人家如履薄冰走到這一步也不容易,「燕王篡位」四個大字誰又不知道?

氣節這種東西,平時看不出來,但在關鍵時刻高於生命高於一切,而且毫無門檻,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它只需要一種東西作為媒介,那就是勇氣。只要有勇氣,只要夠寧死不屈,即便是再平凡的人,也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史書不會記下來為建文帝而自殺有多愚蠢,只會坦然的寫到某某為皇帝殉節而死,或許現在看來活下來才是最終目的,但在當時還有一句話這麼說——公道自在人心。


跑點題。


唐之前是沒有通過科舉大量招人的,即使是唐代才興起科舉時招士也很少,士人讀的書沒那麼死,宋朱聖人註解一番後感覺國家越來越偏向文,也越來越軟弱。


還是扯回來。縷清這個問題首先從兩個事件談起。


魏徵(手機不好選字就姑且打這個名字吧)建成不是魏的頭一號主子,具體的明兒求證了來詳細說,樓上各位都沒有說到一點就是:


玄武門之變時皇帝仍然是李淵,這才是正統,而建成、世民爭的是繼承權,雖然是兄弟相殘,但是正統不變(雖然李淵數月過後禪位,明擺著奔著皇位來的,大家都懂),事後太宗誅殺建成和元吉的後人。


再來看靖難之變,是臣子造反(請各位看官牢記這個點),而且是天下已經太平(唐那時候是初定天下,而明經過了朱元璋的休養生息已經無戰事)。


秦王軍功卓越,這是建成、李淵打壓他的原因,更是他爭奪權力的資本,太子雖是你,不過咱爹一天沒傳給你,你就只是一個第一順位繼承人,李世民也是親生子(他們同父同母),也有權利繼承皇位。

然而朱棣是太平時候篡位,不得人心,且建文並沒有在削藩中使用暴力手段,從那一方面都沒有被推翻的理由,不能因為你是叔叔輩就推翻侄子的天下。


啰嗦了這麼多,可以看出,魏徵事二主並沒有錯,因為正統未定,你如果硬要說太宗殺了建成我也沒話說,政治就是這樣。


方孝孺也沒有錯。而且是大忠臣。先不談他的被夷十族(近年學者爭論這件事到底有木有發生過,存疑),單說他寧死不降就足以說明他的人品,不愧為帝師,能力是一方面,管他書獃子也好,圓滑也好,有操守就值得敬仰。不是貶魏徵,魏不管主上是誰都能儘力輔佐,這才是門客、謀士第一要務。


政者不正皆為佞。


以上。


首先看下,方同學和魏同學的履歷,您會發現,方同學在被惠文帝啟用前,一直在家讀書教書,要麼就是教這些王爺讀書,總之一直在讀書。魏同學是謀士好吧,而且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謀士,並不是簡單的以自身榮辱和名譽所累的謀士。魏和方,都有抱有理想之人,不過魏勝在知道如何實現,而方放在現在就類似一個書生,文章花團錦簇,口號震天響,做事一塌糊塗。

不過,二人該有這樣的歸宿,如果方不是鐵骨錚錚,被滅了10族,後人不會把他看那麼高,最多類似郭沫若之流,魏同學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可以散出光輝,被後世敬仰的人物,因為皇帝昏庸他或可做方,皇帝神武乃至成魏徵。而方的話,死是最好的歸宿吧,不過,拉上10族,這哥們腦子太秀逗了,我反正不喜歡他。

分割線———————

看了一下各位的答案,補充一點,我並不是不欣賞方的忠直,但是以實用性來考慮的話,您如果把魏擱在方的位置上,我相信方不會投降,但是他會讓朱棣打的稍微困難一點,但是絕對不會投降。如果看方的政治能力,那就必須看他同時代的齊,黃二人,您看這倆哥們做了什麼…魏同學能力絕對比他們強,但是多半是跟他們一樣的下場。您說鐵骨錚錚,我承認,這點是好的,我朝誕生了許許多多這樣的人物,每當我讀歷史的時候都特別敬佩。可是,不能為了自己的私利(方並不是以此想留一清名,他只是想效法先賢殉國而已,可是連累這麼多人,這種人就是極其自私,主動的安排了這麼多人的命運,我很不喜歡一點。o)。我欣賞方同志,我也理解他,我贊同他殉國的做法,但是累及十族。你讓別人去死,你有問過別人嗎?


四年寬政解嚴霜,

天命雖新故忍忘?

自分一腔忠血少,

盡將赤族報君王。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自古就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看到方孝孺,就知道中國「不合時宜」的人,也沒少了。

至於誅十族,只是表明自己的態度。就好像抗日戰爭時候,有某湖南人組織鄉勇義軍,大呼:「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然後日軍立志殺盡湖南人。你說這是日本鬼子殘暴呢?還是湖南人自己徒爭口舌,害死更多人呢?


個人愚見:

1.不認同方孝孺為了一己私利而牽連十族的因果關係,在那樣的封建年代,愚忠並不少見,究竟是思想意識上被毒害認死理還是主觀想青史留名恐怕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2.就最終結果而言,顯然魏徵更有格局觀,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那個年代,橫豎都是君王的棋子,順勢而為之,更能成就一番事業,為什麼非要做茅坑裡的石頭?

3.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處理了道和術的關係。


這個問題相當的有意思。魏徵很明顯比方孝孺看得明白,不論是兄弟之爭還是叔侄之爭,本質都是皇族內部權力的爭鬥,可能朱棣更惡劣一點,其實和李世民並無本質區別。魏徵歸順就是看透了這一點,不做無謂 的犧牲,後人也對魏徵表示肯定。至於方孝孺就要從兩個方面說。一方面他的愚忠害死了一大波人,做了無謂的犧牲,害死自己不說還連累了親友。他怎麼想的,無非就是圖一個名垂青史。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忠心耿耿,不怕犧牲。精神可嘉,卻不懂政治,不懂變通。對於他完全可以選擇先歸順然後立即自殺。同時留下遺書說明情況,既保存了自己的節操也不至於殃及無辜。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叫有能力的人,一種叫沒能力的人。方孝孺明顯就是後一種,不適合做一朝重臣,不適合做宰輔一樣的人選。

看看他上任後都幹了什麼事情?而且和黃子澄、齊泰兩個廢柴一起,活活把建文給坑了。以全國之力打不贏800親兵起兵的燕王朱棣。純粹廢柴一個!

可是魏徵,幫建成的時候打贏劉黑闥,而且謀略出眾,建議建成早點幹掉太宗。。要是聽了就沒玄武門之變了。後來輔佐太宗,那是絕對的一代名相。。

就別把這兩人拉在一起比較了,覺得對於位列凌煙閣的鄭國公魏徵來說是侮辱。!


魏徵是謀士,軍政都是很懂的。

而方孝儒只能當個帝師,教書。

能力上的差距,其實沒法比,畢竟方孝儒沒能成功輔佐君王執政,沒太多功績。

方孝儒作為當時的大儒,博一個青史留名的大義,而不是一世百姓的福分,不得不說確實是迂腐一些。

儒最傳統的精神,在於民,而不是帝王。私以為方孝儒是受了宋明理學之毒害,是時代局限,卻不是他本身的問題。

而魏徵所學的學說則相對更自由——接承魏晉南北朝大一統的隋朝甚至沒在儒學思想上更進一步。沒有理學的條條框框,自然是不容易「當局者迷」了!


削蕃最一開始的出發點是為了鞏固建文帝的統治,可是結果不是任何人都能控制的更別提歷史上出現了朱棣這樣的猛人,所以註定了他不會善終。他本就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沒有打仗的天賦自然不能跟鐵鉉那類上陣殺敵的武將相比,但是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將自己的信仰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不說這是偉大的,抗戰的時候不也有許多手無寸鐵的平民寧死不當亡國奴嗎難道也要說他們不識時務?如果國人都是要是那樣想的話中國早都亡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想這也許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所在吧。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苟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歷史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個人的行為,也不能僅僅用「正確」或「錯誤」一詞可以概括。

以一個歷史愛好者的眼光(手動加粗),倘若激賞文貞公,那麼就去實現自我之價值;倘若青眼正學先生,那麼就去實現自我之價值。

無論如何,二者都是竭盡全力去釋放自我光芒的英雄。我在他們的位置,都無法做出他們的選擇。他們做的事,都充滿了勇氣與信念,都是值得尊重的。至於二者遭遇不同,不在於他們而在統治者,已然不是他們所能夠掌控的範圍。

現代社會的多樣性以及生活成本,已經遠遠與封建社會天壤之別,乃至於幾十年前都無法相比。自由與寬容,依舊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

或許這種和稀泥的回答,「這樣可以,...這樣也行,...」,無法完美地幫助題主解答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在每個人心裡都有著自己的答案。

又或許,大家不敢面對那個答案。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沒有哪些本該名垂青史,而現實中口口相傳卻變成遺臭萬年的名人?
在武則天的時代,女性的地位是否有改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能取代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
部分人究竟在懷念文革的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文革是歷史上的一場災難,其實它有過正面的影響嗎?
鹽城的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經濟落後?

TAG:閱讀 | 中國歷史 | 歷史 | 人物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