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物理仍然無法逃脫對解題能力的訓練?

大一新生


題目並不是用來考倒你,而是用來幫助你不斷修正對知識理解的偏差。


大二數學專業的學生來湊幾句話

首先,非常同意某前輩那句

「題目並不是用來考倒你,而是用來幫助你不斷修正對知識理解的偏差。」

然後再講講我自己的故事

大二開學有門課叫《real analysis》 用的教材是baby rudin,對於大一隻學過微積分的我來說這樣抽象的課程很吃力。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好不容易把書本的知識看完了,做題時卻難以下手無法求解。我的老師是個義大利人,英語說得很糟糕,給分也很低……第一次課堂測試全班平均分三十幾……(40及格) 於是我很發愁,經常做了題就往老師辦公室跑。義大利老師改作業該的很嚴,指正了我很多錯誤,他還在給課堂測試的答案文檔里里強調:

Definitions are essential in mathematics: in a sense, they are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orems.If you have the correct definition and you have understood it (which means, you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s and the intuition behind the definitions and you know how to use it), then proving theorems is often quite easy.

概括一下就是: 概念的理解與記憶是數學學習中最為重要的method

做題是很好的一個檢測和鞏固的過程,你可以明白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這個概念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以為我們理解了它)

(悲劇的提一提,佔70%的期末考考的都是我幾乎沒看的最後一章的內容……)

物理也是差不多,就比如說高斯定理,如何選取高斯面什麼的,應當成為一種熟練地技法。

這應當算是基本功的一部分……

說起來自己做的題好少……的努力用功了……


昨天考完大物下的人,想說說。


當下做題多半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檢驗我們的能力,而且當下這種方式仍然很難改變(為什麼要改變?),所以很多人覺得自己只是在應付考試而做題,實際上,還有比做題更好的方式嗎?

再說對於中國大學生,高中同學分散全國各地,從二本院校到清華人大都有,普遍認為做題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升華與應用。好比,我做過楊矢雙縫的實驗,看過牛頓環吞吞吐吐,可是感覺都沒有做題目來的更實在一些,做實驗來的相當直觀,可是真正收穫點在於對於實驗現象的思考,如何思考?轉化為物理模型,計算數據,最終驗證目的。


題目做多了常常會對知識有頓悟的感覺(平常沒聽課,捂臉)。竊以為,對於正常參加高考並考上大學的學生,做題仍然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方式。


況且,不知題主是否聽過建模這個詞,就好比嫦娥登月,飛行,降落曲線如何得出?做實驗嗎?分組討論嗎?論文比賽嗎?


不,轉化為物理數學模型後做題罷了。

題主為何會問這種問題呢,是否受到高中老師影響呢?讀書是一件很苦很寂寞的事兒,做題是途中不可或缺的風景。


它不該被歧視。


題都不會解,你還想搞科研?


研究就是給你一道沒有答案的題目。


最終面對實際問題大多需要建立理論模型,所以之後解決問題的實質就是解題了。


早在18世紀拉格朗日就在他的《分析力學》的序中宣稱:「在這本書中找不到一張圖,我所敘述的方法既不需要作圖,也不需要任何幾何的或力學的推理,只需要統一而有規則的代數分析運算」~


先實例理解,才能達到之後的理論升華的高度

再就是一個最現實的問題,物理題都不會做,你還想你期末如何過?!

老師對你們做題訓練,是在幫你們不掛科類


這麼幸福,還有人給你出題,給你預設條件,最辛苦的是自己出題,自己預設條件,最後才輪到解題,如果題目都出錯了,那就痛苦吧


推薦閱讀:

如何解釋物質的能量越低,越穩定這件事(最好從物理或化學的角度解釋)?
想考中科大的理論物理研究生,但好多人都說學理論物理是沒有出路的,理論物理前景究竟如何啊?
如何學好理論物理?
牛頓第二定律是最重要的力學定律嗎?

TAG: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理論物理 | 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