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是怎樣的狀態?
2010年2月9日,我拖著沉重的行李,來到歐洲第二大機場—戴高樂機場。六年十一個月零六天的法國留學歲月,至此完結。
託運時行李超重5公斤,管託運的地勤小姐說:請拿出5公斤的物品。我打開箱子,裡面除了一套衣服,就是我在法國買的專業書,帶給家人的兩瓶紅酒(據說違反航空安全法規),歐洲各地買的各種紀念品,麥當勞工作時獲得的兩尊獎盃,厚厚的一大明信片,我和女朋友(今天的老婆)之間互贈的一個維尼熊的杯子,大大小小各種證書和文憑,和一套我認為很好的法語教材和一本法-法字典。
我記得我來的時候,行李里是很多衣服,一床棉被,很多生活用品,三包榨菜—別人說法國菜不咸,家裡人怕我懷念家鄉的味道,給帶了三包榨菜,以及:
一個巨大的電飯煲—媽媽說怕我以後會要請客來家裡吃飯,特別買的大號,後來請客吃飯沒請過,卻在我到達法國的第一年,這個巨型電飯煲在一場做飯時發出「啪」的一聲巨響—炸了。美的牌。
還有一套九牧王的夾克,價值人民幣600元—媽媽說:萬一碰到什麼大的場合可以穿。於是我穿著它參加了來法國的簽證。它倒是也不辱使命——我穿著它,順利的通過了簽證。之後到了法國的第四年,有一次朋友過生日,邀請我去家裡玩。我心想,媽媽說的重大場合終於來了。於是毫不猶豫的穿上一直壓在箱子底的九牧王。然後,大家可以想想我到現場之後的尷尬。
一本厚重的黃色《拉魯斯》字典——剛到法國的時候,我們有個留學生中介的人給我們一行15個中國學生做境外服務。這個女人在把我們丟在那個城市後的第二天就回國接她的下一批學生了。臨走前跟我們說:"不要慌,我一周以後就會回來看你們的。到時候給你們帶可以打電話給中國的"中國卡"。"然後她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一周以後在中國的家裡人都急瘋了。而我們還在等著那張杳無音訊的中國卡。終於我們的一個同學在語言學校的電腦里查到了家人發來的郵件,一聲驚呼:"我們的家裡人已經組團準備報案了!"一句驚醒了一群夢中人。我們想,不能再等那張遙遙無期的"中國卡"了。就演算法國的電話卡再貴,也要給家裡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然後接下來的問題:誰去買?我們都是剛到不久,誰也沒有獨自去商店用法語買東西的經歷(超市裡買東西是不用說話的!)。後來咱們一群人坐在一起,其中一個老大哥提出意見說,把我們出國前考試的TEF成績都拿出來曬一曬。結果一曬,我考得最高,所以最後大家都投票派我去。我深深的記得大家在最後選出讓我去的時候那種如釋重負的眼神。
我應該感謝老大哥在那段日子裡經常採用的這種"把分數拿出來曬一曬"的做法。當時我覺得:"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但是,在這種不斷的被派出去,挑戰更高的語言難度,做更難的任務,打更大的怪的過程中,我的法語水平一次又一次得到了提高:從最初的幫所有人買電話卡,到幫所有同學開銀行賬戶。最精彩的一次是在馬賽的老港(le vieux port)附近住酒店時一個同學遭遇入室盜竊,老大哥派我打電話報警。於是人生第一次報警,人生第一次向警察叔叔陳述案情(那感覺,原來跟我們學法語時課文上出現的那些對話差不多),並且人生第一次坐上警車回警局接受筆錄。有這些東西作為積累,使我在後來獨自到一個新的城市生活時,面對各種問題,都能解決得遊刃有餘。
說回到買電話卡:我準備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寫好了在商店裡所有可能出現的所有對話場景,並且一一準備熟練。然後鼓足了勇氣才出門。到了賣電話卡的商店,我終於顫顫巍巍的開始了我到達法國之後除了"bonjour"和"au revoir"之外第一段正式的法語對話(寫到這裡,一種崇高感從我心裡油然而生,但是當時,完全已經是緊張得要尿的節奏)。
所有的對話都是按照我想像的劇情發展的。當店員問我要買什麼的時候,我說了一句"la carte à téléphoner"。這句話很有問題,有幾個錯誤(總共就4個詞!!),甚至翻譯出來也不是電話卡,而是"要被打電話的卡"。不管這句中文從那個角度理解都顯得特別詭異。但是,管它的呢?不要忘了,這是我的第一段正式的法語對話。而且更關鍵的是,對面的法國人微微的點了點頭——他!聽!懂!了!
幸福來得太突然了,我記得那時我的小臉有點微紅。就這樣了嗎?我就要這樣順利的買到電話卡了嗎?我彷彿已經看到了同學們像對待英雄一樣的歡迎儀式,聽到了電話那頭媽媽的關懷,爸爸的嘮叨。
而就在此時,店員補問了我一句:"C"est pour la 旮畢呢 ?"我臉上的微笑瞬間沒有了。前面4個單詞我都聽懂了,可是...什麼才是這個人嘴裡念叨的"旮畢呢"?這才是這句話的關鍵詞好嗎!!!在我遲疑的這兩秒鐘里,法國人又將這個詞重複了一遍。我知道不能讓別人等太久,於是想起以前老師教的終極一招。
我擺出我能力範圍內能擺出的最無辜的眼神,望著對面的男人,溫柔的說了一聲:"Pardon"。我彷彿感受到那些在學校等著我送電話卡回去的小夥伴們,正用一種"你到底能行嗎?"的眼神注視著我。我彷彿感受道我的法語啟蒙老師對我失望的嘆息。反正不管怎樣,我使出了口語中的禁招——"Pardon",然後羞愧的等著店員給我解釋,到底"旮畢呢"是什麼?
然而,店員沒有給解釋,而是手指門外,向我重複了一遍"C"est pour la 旮畢呢 ?"。
等等,你這個手指門外是幾個意思?
沒辦法,只好再來一次禁招——"Pardon",我又重複了一遍。
然後,這個金髮的小夥子手指往門外的方向猛戳,嘴裡不斷重複著:"la 旮畢呢?la 旮畢呢?la 旮畢呢?"
聽到這裡,我已經跪了。禁招總不能連用三次。猜吧!我不知道各位會怎麼理解現在我所面對的場景:上下文是,我跟這個法國小伙說要買電話卡,他不斷重複一個我不認識的單詞,並且指著店門外。
我的猜測是:他要告訴我,電話卡是在一個叫做"旮畢呢"的地方買。所以我只要知道這個叫做"旮畢呢"的單詞是什麼,我就能找到這樣一個地方,買到電話卡了。
於是,我對正在抓狂著往門外指,嘴裡重複著"la 旮畢呢"的法國售貨員點頭致謝,說了一句再見,就轉身離開了。買電話卡還真不容易。然後我回家,怕自己忘了那個單詞,一路上嘴裡都念叨著"la 旮畢呢"。回到自己的房間以後趕緊的拿出那本《拉魯斯》字典。在字典里一個一個找"gapine"、"gabine"、"quapine"、"quabine"、"capine"、"cabine"。最後終於在"cabine"這個單詞的後面發現它有一個意思是"電話亭"。我頓時理解了法國小伙說的:"C"est pour la cabine?"是什麼意思。原來如此,我捶胸頓足。
如果我認識的單詞多一點,就不會出這種洋相了。即使我認識的單詞還不夠多,當時有一本字典在身邊,也不會出這種洋相了。
從那時以後。我天天帶著一本字典在身邊。每天傍晚時分,在家裡附近的小廣場的長凳上,找前來散步的老頭老太太聊天。他們每說一個我不認識的單詞,我就在字典裡面查出來,標記上。比如,有一天一個老太太聽說我是從中國來的,她說她很喜歡中國,說她家裡還有一張從中國帶回來的"tapis"。我默默翻開字典"dabi,dabit,tabi,tabid...",最後她幫我在字典里找到這個單詞,還興奮的指著問我,這個用中文怎麼讀啊?我在這個單詞的旁邊標記上:"2003年4月3日,3號老太喜歡中國,家裡有一張中國"tapis""。她問我在標記什麼,我也不知道"在什麼場景下學到這個詞的記錄"要用法語怎麼說,只好告訴她,這是我的一本"petit journal"(小日記)。她又問我那你寫了什麼?我把中文的原文翻譯給她聽,當然,把"3號老太"改為了"一位和藹的女士"。她聽完以後說:"哦,忘了告訴你,je m"appelle Catherine"。呵呵,好吧,親愛的Catherine,你以為我會告訴你我的1號老頭的妻子也叫Catherine嗎?你還是當我字典里的小三吧!
後來這本字典終於被翻爛了,我就換了一本法-法字典。這本新字典出現在我回國的行李中。
2010年2月9日,法國戴高樂機場。我合上超重5公斤的行李,沒有辦法從裡面拿出任何東西。因為每一件物品,都承載了我在這個生活了六年十一個月零六天的國家裡滿滿的回憶,不忍割捨的回憶。我對地勤的棕發女孩展示出我的機票,告訴她,這是我在法國的最後一趟旅程了。這一去,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再回來了。她對我微微一笑,示意我把行李放上傳送帶,給我辦好登記牌,對我說:"bonne rentrée"。我非常感激的對她說:"merci infiniment"。瞥了一眼她的工牌——Catherine L.。謝謝你Catherine,即使在我要離開法國的時候,你仍然代表她,給我最後的一縷溫暖。
飛機起飛,在巴黎上空盤旋了一會兒。我完成了我和這個國度最後的告別儀式。陽光透過機身的小窗照射到我臉上,我想起2003年3月中旬的某一天,我捧著一本厚厚的《拉魯斯》字典,兜里裝著15張電話卡,第二次走出那家小店時,陽光照射在我臉上的感覺。
那是我未曾逝去的青春。反正我知道 vczh 到了美帝一個月買寶馬,兩個月買別墅,前途一片光明……
留學生:
求上進的日常累成狗,不求上進的考試之前累成狗......
移民們:
移民之前滿懷憧憬,移民之後屢遭打擊。
活成什麼樣的狀態真的因人而異。。。
讓我用接下來幾年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話題彷彿又把我拉回到了過去,先簡要介紹一下自己,30歲走過接近三十個國家,非洲中東地界涉及最多,東南亞,美國也去過多次,由於後期加入了華為,在戰亂期間從埃及又生活了四年。印象中最煎熬的是奈及利亞和南非的生活,那時還沒加入華為,由於是一個人在開拓市場,生存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還好,一切都已經過去,回國後一切都平穩了,讓你最挂念的卻是海外最純粹的生活,那段經歷已經深入血液,無悔無憾!
2015年6月30日,埃及局勢緊張,總檢察長被炸死,公司為了員工安全要求在家辦公,當時腳傷腫張的已無法穿入鞋子,為了不影響一線兄弟的衝刺,還是一瘸一拐來到辦公室加班,因為知道,搞完這次衝刺,我在華為的職業生涯也將划上句號。衝刺結束,壓力已無,輕鬆的同時也湧上一絲的悲傷,竟讓我一人坐在辦公桌前愣神良久,我要離開這裡了,奮鬥了多年的國度,是的,我將要離開了。接近六年的海外生涯將化為句點(第一份工作兩年,華為海外三年多),即將回國,回到故鄉,開啟另一段人生旅途,寫下此貼,留下自己的印記。
這些年開過店,打過工,走遍印度,東南亞,也踏過東西南北非,窮困潦倒過,也相對充裕過,精彩過,也驚險過。單純因為危險必須要提前給家人留下last Word就兩次,在這裡一代而過,純屬自己記錄,不多贅述,也大家節省些時間,如若大家有興趣,有機會再聽我娓娓道來
05年進入大學,利用國家一等獎學金作為起步資金開始經營手機賣店,大四結束時,在學校周圍已有三家手機店,一家洗衣店,同時與朋友經營一家旅店。畢業後,進入電力行業,做高壓輸變電項目銷售,一個人背著標書和小型印表機各國闖蕩。經歷過印度雨季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泥濘的小路上盤桓穿梭,深夜裡隨時一個失誤就墜落萬丈深淵的刺激;奈及利亞,一個人外出,因為拍照被一群黑人群起攻之,體會種族力量恐怖的危機;烏干達上空,因飛機無法安全降落,飛機在空中直上直下墜落幾百米的失重,機場消防車已經待命的驚悚電影場面, 以致現在坐飛機還是有陰影,這些不再多言(其實上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拉出來講一段故事)。從迪拜,新加坡的奢華,到印度,南非,埃塞,烏干達的樸素,回頭看來,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成長的寶貴財富。也正因為這段履歷,才讓我有幸加入華為。
總結華為之前的生活,我們總是從安定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淺,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深。這段經歷讓我見到那麼多痛苦和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麼多美好和溫情,我也終於知道,漂泊畢竟不是旅遊,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第一份工作對我的性格,人生觀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感恩一切。
Each of us will be forever connected by our shared experience, and each of us has to rejoin the world as best as he could.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共同經歷而永遠相系,每個人也必須盡我們所能重新加入世界。-----美劇 【兄弟連】
離別時,很多人問我後悔來華為么?誠然來到這裡也經歷過一些不愉快的時光,但如若再給我一次選擇,我相信我還會堅持現在的選擇,因為除了那些世俗的經歷與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是讓我認識了你們,我親愛的朋友。
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是入職時,認識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他們各有優點,讓來自小城市的我發現外面還有這麼多優秀的人過著與我想像中完全不同的精彩生活。那時候剛換工作,一切都是新奇的,沒什麼壓力,下班就各種聚會,各種桌游,各種玩笑,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讓我如此懷念。
半年後我被派往E國,在這個古老的國度度過了三年半的時光。穆斯林的國度生活總是十分枯燥,但幸好有朋友的陪伴,讓我如何去描述你們,我親愛的朋友,所有華麗語言都無法描繪這段兄弟情深,相信每個在非洲艱苦地區生活三年之上的朋友都能理解我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聽歌,一起打遊戲,一起踢球,一起唱何勇,一起看美劇,一起旅遊,一起加班,一起頹廢,一起訴說疾苦,一起擼串喝酒,一起罵XX,一起調侃操蛋的社會與荒謬的人生。生病了相互關心,頹廢了互相鼓勵,心情差了一起抽煙喝酒。。。。我只想說:hey ,dude ,我愛你們,親愛的兄弟,我們國內再見。
感謝我和兄弟曾經戰鬥過的球場,生鏽的球門以及殘缺的攔網,
草地上奔跑一起笑對著夕陽,這份友誼會一直留在我的身旁。我正在義大利,看了心頭一動想寫些什麼,
今天是最後一天上課明天聖誕節開始放假了,所以我必須去鄰市把居留缺的材料補交了。
在這裡中國人太多了,可能我的情況是,不想過深地與中國人交往,因為我是來學習的,而外國人有很多習慣我現在還不能完完全全接受,雖然有比利時好朋友,然而那種文化差異不會讓我們成為致交。所以在中國人圈中我算個外人吧,在外國人中我也算個外人。我沒有男朋友,於是相當多的事一個人自己做,已經提升到女漢子的地步,而且我是堅決不麻煩別人,出門在外,大家都很忙,就連之前學語言時的中國好朋友,我們也不是國內那種親昵的狀態,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我的這種狀況,讓我來了新的城市特別孤單,看著頂樓法國留學小哥的經歷,笑著笑著突然就想哭了,因為真的孤獨。不是沒有朋友,只是在很遠的地方,而且由於相當多中國學生語言很差,老師對中國學生是有一定偏見的,有些老師直接不理我。心裡很塞,我這樣努力,他們卻這下一視同仁。也有對我很好的老師,所以付出一定是會有回報的,可能彙報多少就要看運氣,但一定要付出,我得去等公交車了,先到這吧。------
補充一些,可能好奇出國的朋友或者準備出國的,只能說一切靠自己,還有那些說出國的學生沒什麼區別的,我只能說,看人,看她/他周圍的人,一個沉溺中國人圈的人,自然不會改變很多。認識的國人並不是特別多,談談經常遇到的吧:
1.留學生和拿到工作簽證的人留學生相對比較單純,善良美好的人非常多,在這邊國人密度相對國內還是要少得多,所以一來二去,大家很快就成為了朋友。一起做飯,一起上自習,一起去游泳,一起去參加這邊外國人組織的活動,一方面大家很新奇,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國人不願意隻身一人參加外國人組織的party或者其他活動,有個伴兒壯壯膽。留學時的友誼往往終身難忘,因為是第一次獨立生活,第一次獨立處理問題,第一次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在這邊一切都要親身體驗,續居留,找銀行,見醫生,見導師,工作面試等等等等。有一環進行得不夠順利,常常到了晚上回到家會覺得身心俱疲,這個時候有個朋友確實是有患難與共,同甘共苦的感覺。拿到工作簽證的人往往從留學生這個部分過來,所以也比較相似。工作35到39個小時,很少加班。如果加班的話,每周前8個加班小時拿125%加班費,後面如果再加班可以拿到150%的加班費。這邊同事之間基本工作生活涇渭分明,很少會混淆在一起。很多多年共事的同事,都彼此沒有交換過電話號碼。2.還有一個群體值得一提就是這邊以溫州人為代表的浙江商人,青田,麗水這些地區的都常見。
常常在國外經營飯館,中午有比較便宜的自助,菜式基本都是甜酸口味。經營服裝店、皮包店的也比較多,絕大多數去巴黎上貨。他們僱工常常僱傭當地的留學生,工資大概是當地最低工資的百分之六十,往往現金結算。很多溫州商人都非常富有,一次婚禮給的禮金常常是幾千歐,但往往建立在僱傭黑工和偷稅漏稅的基礎上。很多溫州老闆都是當年偷渡到法國,歷經艱辛拿到了合法居留,馬上辦商人居留向銀行貸款,開店做老闆。很多這邊的華人很討厭他們,認為他們敗壞了華人的形象。因為法國有時警察會抓到他們以致於曝光到網上,報紙甚至電視台。另外一方面往往這群人的文化素質比較低。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很多華人也依存於他們,因為現在歐洲經濟凋敝,本地人工作都很難找。去中餐館或者服裝店打工,時間靈活,掙的工資也不用交稅。所以很多留學生都曾在溫州人的店裡打過工。3.外嫁給法國人的女子們往往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女性們,或者老公被外派到中國(往往是工程師)工作結識,或者通過網路相識(現在越來越多)。結婚後拿到家庭簽證前往歐洲,接受政府組織重新學習一門語言,語言的不通和沒有這邊的學歷在工作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其中有一部分人既來之則安之,開開心心地做家庭主婦,生兩三個孩子,相夫教子,天倫之樂,還有一部分則抑鬱消沉,自怨自艾,感覺歐洲生活枯燥,人煙稀少,人情冷漠。這個群體一大愛好,就是事無巨細地曬她們的生活,(無貶義)還有很多人做起了母嬰代購,在家帶娃的同時順便給自己找個活兒干,掙些零花錢。她們的生活,往往距離融入法國主流社會很遠,但也同時避免了國內的攀比和煩擾。很多人容貌普通,在國內的婚姻市場上並不暢銷,但是往往具有一些優秀的潛質,她們做的菜,手工,對家人的照顧中可見一斑。我在澳洲已經居住了5年,我覺得當地的中國人特別是一些中餐館,奶茶店,按摩店,美甲店,清潔公司,均在破壞當地的法律,他們都低於法定工資給打工的員工薪水,並且很難查處當地的新移民如果不是語言過關,很難脫離華人社區進入主流社會如果能夠進入主流社會的行業一般以IT,會計,各種體力勞工為主中國學生讀這邊有名的大學,碩士,博士,但能夠留下來的並不太多,大多回國
都是一樣的。苦逼、奮鬥、隨波逐流、吃飯罵娘、坐吃祖業。
無論國內國外,都能在其中找到所有人的定位。
僅僅指讀書的,我所知道的很多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換了一個國家,其他什麼和在國內沒什麼區別,班上全是中國人,室友也是中國人,買東西有中國超市,這種很多很多。另外一種就與國內漸漸脫節了,不時髦了,回國發現自己成了外星人,常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啥,我不知道啊。在國外生活為了融入團隊不得不把一切換成英文,幾十年的中文不用特意去學習了,當遇到一個話題自己懂但不能用英文表達時候時間久了會尷尬,不能常說Sorry I only know the Chinese name, blabla....。 這種感覺經歷了就明白了。
幾年後的我再來答這個題
會因為選擇了不一樣的生活 跳出了舒適圈而覺得要向上奮鬥 也會因為剛剛開始在異國工作沒有很大的朋友圈子而孤單 也會在租房的時候看你是個單身小姑娘而不講理的的時候感到委屈 思考很多解決辦法 會在一次次的找房租房搬家中覺得有在異國他鄉的實感 看著國內的朋友圈總會覺得雖然有時候想回去但是回去了就很難再出來
生活百味。
聖誕快樂
當過電力農民工,流落海外很苦逼。
是金子那裡都能發光。
且外面的月亮也沒有更圓。
請看《中國合伙人》"鄧超"飾演的角色。農婦們田間休息時討論下皇帝家的金鋤頭么?
日子一樣都很苦逼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