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為什麼放棄了博客?

曾幾何時,博客平台是何等火爆,為什麼短短几年時間博客就被大部分用戶所拋棄?


剛好最近做了一個相關的客戶端,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思考,在此分享。如果對回答滿意,可以下一個我們的客戶端玩玩。

「用戶為什麼放棄了博客」,問題本身不嚴謹,用戶真正放棄的是博客平台,而非博客內容。比如新浪微博以段子而流行,但上面的「長微博」轉發量也極大,這裡所謂「長微博」,其實就是博客。

用戶,也分兩類。一類是寫博客的,一類是看博客的。博客的沒落,關鍵在前一類用戶,放棄了博客。原因如下——

1、博客寫作門檻較高。只要你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任何人都可以碼1000個字的博客。但木子美寫一篇可能有10萬讀者,你寫一篇就只有1000個讀者,變成了孤芳自賞,那就很難持續。除非你寫的是日記,可這就沒必要公開了。

2、博客寫作回報低。整個中文互聯網,有能力且有意願寫精品博客的人,不超過200個。寫字是件很累的事兒,如果作者收不到與付出相稱的回報,也很難堅持寫下去。現在往往是知名作者給紙媒寫,獲得少量收入,然後貼自己博客上,獲得更大的市場影響力,對賣書和講座可能有些促進作用。但博客本身,基本沒有直接回報。

3、以上兩個因素,導致博客上的寫作者逐漸流失。寫作者流失後,讀者發現優秀的博客內容少了,自然也會逐漸放棄博客平台。

4、博客平台本身也有問題,其一就是內容的分散,四大門戶和鳳凰等新聞網站其實都有博客,但用戶可能只對其中某幾位作者感興趣,他要看齊博客,要在不同網站之間切換,會比較麻煩一些。RSS訂閱尚流行時,可能還會有人勤看博客,但RSS也只是小眾需求。

5、博客熱起來時,經濟形勢不錯,投資界有較多資金進來試錯。最後大家發現,博客這玩意掙錢有點難,至少不是一個可以帶來快速回報的行業。一旦缺少了資金的投入,博客平台自己就很難玩下去了。當然博客是可以贏利的,比如牛博網,但那不是一個大生意,VC一般不會投這種生意。

6、當然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微博來了。微博的寫作門檻低,寫作成本也低,就無所謂回報問題。而且微博的內容比較集中在新浪一家,你可以隨便訂閱某位你心儀的作者。

7、最後說點中國特色的問題。博客被刪除的概率較高,因為你不知道哪句話里就包含了敏感詞,觸到G點然後被刪。這會挫傷寫作者的積極性,畢竟博客寫起來是滿費事的。微博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因為我就一兩句話,你刪了我也可以不care。

題外話,雖然微博很火,但博客依然有很大需求,畢竟微博沒法把話說清,時間看長了可能會降低智商。只不過現在閱讀方式變了,大家習慣在手機上看了,而手機上博客類app很少。我做的產品,與上述觀點有直接關係。喜歡閱讀的朋友可以去app store搜「拇指博客」試試。我沒怎麼推廣,但下載量一直在悄悄增長。


從人性上:人都懶 微博字少博客累 人都渴望輕鬆博客正經微博隨便 博客是好好說說 微博是隨便叨叨

從平台方式上:微博藉助移動端 隨時隨地 坐著躺著走著吃著隨便發 博客電腦前一本正經發 微博真正解決了填補無聊的時間問題

從社交上:微博是曬 且強化轉發 有虛榮心 好奇心 湊熱鬧心理 是一群人的事兒 微博象大家圍成一個圈對著說 熱烈互動 博客是一人說大家看 弱互動 象演講一上多下看別人說自己再舉手發言

從信息獲取上:微博象隨意綜合小雜誌 信息短好獲取 想看誰看誰 不想看不看 一下看一堆 誰還看搜狐哪 且手機是最好的自媒體平台 草根自牛人儼然可成為一小雜誌

從商業角度:強社交性 互動性帶來的極低成本運營 高成本回報 會騸乎就能火 不再是夢 引更多人關注


沒錢。


這事談談我個人的體會,翻回到2005年12月24日,我在QQ空間寫了一篇文章,大意是為什麼現在博客和QZONE會火了,用現在的角度來說,尼瑪叫做互聯網分析。當時的背景是,Bokee正火,Qzone開啟。

在博客出現之前,用戶始終具有在網上進行表達、表現、創造並受到他人認可的慾望,實現這種需求的產品在博客出現之前有至少會有三個特徵:

  1. 技術難度很大,譬如做個個人主頁,至少要懂點HTML才能弄吧

  2. 不以個人化的私有空間為節點:為什麼論壇不能叫做web2.0,他雖然也有用戶間互動,但他缺少個性化。

  3. 缺乏有效果的用戶激勵與反饋:即使你好不容易做個漂漂亮亮的個人網站,每周10PV的訪問量也無法形成激勵。

而博客出現後,解決了1和2的問題:

  • 極低的創建門檻:終於實現了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URL。

  • 他是以個人化為核心,用戶對博客具有歸屬感,就像自己的小家一樣,而非公共區域。

但第三個問題解決得不佳,對於web2.0來說,我去年才看到純銀在07年的三篇關於web2.0的日誌,感覺即使在今天也不落伍,對於UGC產品來說,用戶創造內容後,應該儘快給予反饋,這事情解釋了為什麼你在知乎回答問題後迅速得到贊同會讓你大爽,為什麼我去下廚房上了一張剁椒魚頭之後運營的馬甲就馬上來給我贊同了。

因此這解釋了為什麼我會把一篇互聯網分析的文章寫在QQ空間:顯然我知道,即使QQ空間訪客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我在說啥,但至少是有人看的,有人點評的。而你寫在博客中的文章,發霉了也沒人理你,除非你習慣了孤芳自賞或者覺得沒人看也無所謂,不然熱情會很快耗盡。

但在當時來說,博客這種產品具有依然是最佳的解決方式,而QZONE更是提高到了另一個級別,但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多的web2.0產品邁向了社交+UGC的核心:更有效的用戶組織方式、更快的激勵、更低的發布門檻……,用戶在互聯網上塑造個性已經有更好的手段了,放棄博客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1.從內容製造者的角度,寫出高質量並受人歡迎的博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博客(weblog)本身的含義是「網路日誌」,也就是說博客是一種自由度比較高,允許用戶在網路上隨時記錄內容的工具。日誌可以是記錄個人生活(如絕大部分用戶在QQ空間上的日誌),也可以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寫給大眾(如韓寒的博客)。相較於前者,後者的影響力突破了社交網路的限制,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但前提是——產生足夠好的內容。

這裡的「好」,一是內容本身有著比較高的質量,二是受到大部分人的歡迎。這兩條能夠做到其中一條都很難。以下是新浪博客總流量前20名(截至2013.2.21):

在前20名中,前七名全被關於投資理財的博客佔據,另外9.10.13.14也是同樣的內容。

16.17.19大致可以被歸類於「文娛八卦」。有趣的是,這三個博客都採取了圖文並茂的形式,幾乎每篇日誌都有配圖,形式很像門戶網站的文娛版塊,但是看了幾篇文章,沒有轉載的字樣,似乎應是原創內容。

【15 木子李】是兩性主題的Blog,文章禁止轉載,圖片少文字多。

剩下的【8 韓寒】【11 李承鵬】【12 老徐】【18 當年明月的BLOG】【20 Acosta------極地陽光】,這些博客的內容有明顯的個人特色,內容質量和訪問流量都比較高,但均遠遠落後於投資理財型博客。(同類的馬未都的博客排在了第21位)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個人特色的博客在總流量上遠遠落後於以投資理財為內容的博客(網易博客排名1.6.9.10的博客也是投資理財的內容)。

而就構成博客整體的所有用戶來說,絕大部分用戶產生的都是有個人特色的內容(假設,無數據支撐),而又沒有名人(像韓寒、徐靜蕾、李承鵬)本身具有的高關注度,所以博客門可羅雀就很正常了。

2.博客本身的形式限制了其發展。

a.博客的展示方式角度

雖然博客的長度比較自由,形式也比較靈活,圖片視頻音樂等一般都可以隨意添加,而且不少博客還有開放代碼讓用戶自由定製界面,但是豐富的功能帶來的是用戶學習成本的上升,以及閱讀者閱讀成本的增加,這一點以QQ空間最為明顯,改版前的百度空間也有這個問題。對於博主,為了美化空間而不得不學習繁雜的自定義代碼;運用各種軟體、工具進行進一步的修飾;簡單點也要在豐富的模版中挑選一款適合自己的模版。但這個工作似乎吃力不討好,閱讀者往往被花里胡哨的模版弄得眼花繚亂,找不到自己想要看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輕博客會流行的原因之一,國外的Tumblr,國內的點點網、新浪輕博客、改版後的百度空間,走的都是簡化展示方式,提升閱讀體驗的路子。豆瓣的「日記」功能甚至還要簡潔。

b.博客的閱讀成本角度

「碎片化」是最近開始流行的一個詞,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媒體在不斷進化,而媒體的進化也影響了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媒介本身即是訊息(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理論,推薦《理解媒介》)。

相比於博客,為什麼微博現在如此火爆?對用戶發言的字數限制是原因之一,把內容縮至140字,更方便信息以碎片的形式進行傳播,也更方便閱讀者接收信息。而這樣的媒介本身就傳達了「省略文字,精簡內容」這樣一種訊息。博客的思路正好相反,是希望用戶「增加內容,豐富形式」。

我們可以聯繫自身,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如果文章很長,自己會不會有耐心把整篇讀完?對於經常上網瀏覽的人,我想大部分都不會有耐心去讀一篇5千字以上的文字,除非是對文章本身或者作者特別感興趣。

c.從博客的互動機制角度

如果「絕大部分用戶產生的都是有個人特色的內容」這一假設成立,那麼博客必然要與社交相聯繫起來。然而社交網路(指Facebook一類的網站)的流行和微博的崛起給了博客沉重打擊,社交網站有自帶的日誌功能,微博更可以看作是幾句話構成的日誌。但兩者的用戶粘性和互動程度都超過了博客。關注被關注,互相評論,轉發,贊(喜歡),這些功能方便了用戶之間互相關注、互訪互評,極大提升了互動性。而博客就不一樣了,沒有人一天到晚開著自己的博客頁面不停地訪問別人的博客,但是社交網路用戶的確會長時間開著社交網站主頁訪問互粉轉發評論,忙得不亦樂乎。

----------------------------分割線-------------------------

只是自己作為傳媒專業的學生一點淺見,希望大家多指教。

這個問題太大了,想到別的再補充。(2013.2.21)


1、產品的定位本身就不同。博客應該是屬於自我為中心的產品,也就是說,博主是所有信息的發源地,他所發布的信息是提供給別人評論和分享的;微博的博主一方面是消息的發布者,不過另一方面也是搬運工(轉發),雖然博客也有轉發功能,但是使用率相對很低,傳播效果也不好,在這一點上,微博像是《新聞聯播》而博客像是《焦點訪談》

2、書寫的內容也不同。博客的原型是傳統日記本,不過增加了分類,評論,分享,圖片等等使用需要使用電腦和互聯網作為工具的功能;微博像是便條,小巧,可以隨時記錄小點子,發布出來,傳遞出去。

3、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加速了微博的發展,隨時隨地,碎片時間,給微博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首先是短小輕便的微博宣洩了博客作者的吐槽欲。

想說的話基本上兩條微博就能說的清楚。但經過第一時間的宣洩以後,想法不能形成體系。對用戶來說,寫博客還是要花一定時間的。同時國內互聯網又缺乏適當的獎勵機制和統一的高質量的博客平台。導致用戶對博客的依賴程度下降。

當年紅極一時的博客大巴和新浪博客都是簡陋的半成品形態,在移動互聯網星期以後並沒有出現進行進一步的進化。在輕薄客諸如點點網,網易LOFTER,以及Tumblr這類網站興起以後沒有人積極的想辦法應對,以致大量用戶流失。而後者的形態國人又沒有抄襲到家。在本土化的道路上也沒有走得更遠。在如今Tumblr已經成為繼Facebook以後年輕人新的社交平台的時候,無論是點點,網易,還是新浪百度,都沒有找到一個強力的手段將更多的人拉近輕博客的創作大潮里。

而且,手機端作為新的網路入口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創作體驗。類似Instagram等圖片社交類產品的出現進一步分散了用戶的精力。用戶可以分配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當他們的社交感滿足以後。再想推動他們進行更多的內容創作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哦,對了,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重要原因是TMD很多詞都太敏感了。發博客之前至少得自己過兩遍才發的出去。微博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很多人用博客的時代里,大部分人在用博客來紀錄生活,紀錄心情,紀錄生活中的那些煩事。

當發現把這些東西寫到一個沒有人看的地方去沒有什麼意思後,他們就不怎麼用博客了。

他們想到把私事寫回日記本或者是QQ空間里。

還些人可能會喜歡寫到人人網去。

那些什麼情緒,心情之類的,真希望他人來關心的話,可能寫到微博或者是說說里會比較好一些。

剩下的博客者可能就是那些真正能貢獻文章的人了,我相信:留下來的都是精品。

另外,在微博時代,好像只有能傳播的東西才有價值,社交類網站里的文章可能更有利於傳播,所以,博客淡了下來。

但我真心覺得,博客是個好東西;是個不可替代的東西。

加入太多社交元素會讓博客變得不那麼單純。


我自己寫Blog,不過一直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狀態。中間遷移了若干次,最初從Blogger,新浪,到Live Space,到Wordpress,到現在自己建站,每次遷移就會有一段時間放棄,然後又不爭氣地拿起來繼續寫。期間固然有遷移過程顛沛流離的毛病,但根源還是自己。而我身邊也確實有不少朋友,原先寫過長長的Blog然後放棄的。

我一直開玩笑,說寫Blog就像談戀愛:每次認識她都是從一次動心開始,然後若干次激情,然後激情減退,然後放棄。很多人最初開始寫Blog往往是因為一時好玩,但慢慢寫下去之後就發現不那麼容易:你得有足夠的沉澱,才會有持續而穩定的輸出。可持續穩定的沉澱談何容易。或者有足夠的閱讀為你提供思考的空間,或者有足夠的敏感能發現生活中每一個應該記錄的東西。如今的年代,誘惑越來越多,能抗得住的人卻不多。每個人一天就24小時,把時間用在別的事情上,花在Blog上的時間自然要減少。問問身邊的朋友們吧:你們上一次寫下自己的心情是什麼時候?上一次寫下書評是什麼時候?上一次有意識地去選擇一部需要認真欣賞的電影是什麼時候?每每提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就開始指責微博,但我認為這是在推卸責任:我們看看自己的微博,多少次是在上面說自己的話,而不是熱衷於轉發別人的消息然後加一句「頂」,或「最右」?

至於上面很多人說掙錢、無人喝彩,這也許反映了一部分原因,但也不是主要情況。我承認自己見過有人是為了賺錢而來(一建站就問怎麼搞廣告提高點擊率),有人為名而來(整個站點只有轉貼),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求名求利沒什麼可丟人的。這裡的根源在於進入的深層動機:是為投機而來,還是為事業而來。如果只是投機,那麼遇到損失便一觸即潰,一點都不奇怪。反過來,既然求名利,就得把它當事業做,才有堅持的動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iFanr,科學松鼠會這些真正以信息輸出為目標的網站,也一樣活得好好的。何況,投機何嘗不是一種誘惑。

所以無論是個人用戶還是商業投資,是不是放棄,還得看自己。放縱自己流連於各種誘惑總是很容易,但收回心思專註自己則註定不會很舒服。你付出足夠多,那麼總不至於得到得越來越少。別人怎麼樣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已經決定今年要試試看。即使之前多少次擦肩而過,只要我還在努力,那麼也許總有找回的希望;不努力,老天爺絕對不會開恩把餡餅扔到我頭上。


從06年開始寫博客,一路走來,結識了一大批博友,也見證了許多離開或者放棄博客的朋友,簡單列幾個:

晨鐘暮鼓:關注Google及IT、互聯網的博客,原Chinaboggernetwork (現在貌似已經解散?)成員,也是我剛獨立時的引路人之一。晨鐘暮鼓的名字也是很有詩意的,一對戀人分別叫做「秋水晨鐘」和「長天暮鼓」一起更新這個博客,不過後來由於長天暮鼓工作的原因,博客停止更新,現在連域名都沒有了,令人不勝唏噓。

前~博客:關注博客盈利的博客,是較早的詳細公布自己的盈利情況的博客,當初在CBN論壇里,望月和前~博客是兩個很活躍的積極分子,可惜,物是人非,只空餘著個域名在那裡掛著。

一億度:今年早些時候,一億度曾是望月的博客的常客,不過今年4月左右便沉寂了,並發布了一個不再更新的申明,主要是由於過多的抄襲和不道德的引用讓博主感覺心灰意冷,不過,據說還在與抄襲做鬥爭。

搜索引擎研究/搜索引擎分析:已經忘記了常去的是哪一個了,不過貌似他們雙雙停止了更新,曾經一段時間對搜索引擎非常感興趣,當然,現在依然。只是這些曾經覺得他們很牛的朋友不知去向何處了。

為什麼要放棄博客,CNNIC曾在2007年搞了個中國博客市場調查報告,其中就有關於博客停止更新的原因調查,如下圖:

在我看來,除此之外,還有如下理由:

  • 學習的壓力:大多數blogger都是學生,當學習壓力重或者面臨畢業設計、找工作的時候,所以不得已荒廢博客。
  • 生活的壓力:如上所說,優秀blogger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卻幾乎得不到報酬,blogger也得生活、要吃飯要養家,所以不得已荒廢博客。
  • 牆的壓力:絕大多數blogger都是沒有什麼政治訴求的,但是在河蟹橫行的年代,你永遠無法知道是否下一個辭彙就觸動了某人的神經。
  • 其他壓力:比如blogging的初衷沒有達到,比如被迫犧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當年,大家把博客當做是:

  • 發圖用——現在有了instagram
  • 文件存檔。諸如《准媽媽要知道的10件事》——現在通常他們換做了QQ-Zone
  • 嘮叨話——現在有了微博

對於絕大部分的博客用戶來說,他們的博客可能造訪者和關注者都不多。這個社會,公知、專欄作家、各領域達人總是很少的。

不過,我的博客依然在繼續用就是了。這都是習慣了。


堅持了六年了,一直還在寫,都是瑣碎的事情。

博客最開始是沒有可替代的工具來記錄自己的生活,不像現在有微博、有人人網、有qq空間等等。

現在人們什麼都快餐化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個一個小片段去記錄,自然很少有人沉下心來記錄什麼了,尤其在記錄更多是為了獲得關注的情況下。

我現在還在寫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想讓我的孩子在跟我一樣大的時候可以看到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我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是可以詳細記錄自己的時代。


該放棄的自然會放棄,不放棄的,最後一批人寫也屬於他們。人人都玩博客才沒有意思呢。


產品被細分了


.

X與Y,X的「冷門」,也可以通過Y的「火爆」來體現。

微博、qq空間、知乎等等等等社交網路火爆,是因為人的表演欲找到了發泄的途徑。表演欲,咋一聽是很惡俗的詞,可以引申為社交需求,就是人的社交需求得到滿足。鏈接維基的 需求層次理論 。

博客除了要好的網友和粉絲會前來訪問拜讀評論,其他的不能達到維持穩定擴張社交的效果,因此更多寫博客的人選擇使用上述社交工具,那裡有更多的需求,更多的「伯樂」。寫博客的人,面臨急速豐富新鮮各種光怪陸離的社交網路,有兩種選擇:

  1. 繼續寫博客,同時流著哈喇子參與其他社交網路

  2. 放棄寫博客,轉而更多流著哈喇子參與其他社交網路

另外,我也開始博客,而且要求自己堅持下去,我的一些朋友和網友也在堅持寫博客。

.


寫了8年博客,現在基本不寫了,因為發發微博就把時間給浪費掉了,既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時間寫。

微博的出現對博客的衝擊很大,因為微博上發表觀點的成本最低、傳播效率最高,反過來也導致原來願意寫博客的人習慣於轉發別人的東西,習慣於寫一些沒有深度沒有邏輯的隻言片語。


博客沒有激勵機制。

在博客時代,沒有很強勁的對手,這種慢節奏的產品會獲得用戶的青睞,但到了後來,各種類型產品出現,滿足了用戶的多種需求,博客這種用戶寫了得不到好的反饋的東西就自然沉了。

相較博客,論壇的壽命要長很多,一是由於論壇碎片化,門檻低,而是好的論壇都有自己的積分體系,這種體系中有用戶需要的價值存在。


博客是群玩類產品,當大家都把注意力投向微博或者SNS之後,博客自然就人去樓空了。


因為多數人寫博客是為了「好玩」,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生活,而基於社交關係的互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粘性。

但人其實是懶惰的,尤其是喜歡玩的人,慢慢地有了空間、人人網、微博等,大家可以用更短的時間碎片去分享自己的生活。

於是博客好友流失了,他們自己也流失了。

而殘餘下來的用戶應該是才是最「忠誠的」核心用戶,他們寫博客首先是寫給自己看的,用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幫助整理自己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才是通過博文來分享自己的經歷或思考。堅持了這麼多年的這些用戶,他們或多或少在某一領域有獨特的見解和深度思考,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所以問題可簡化為分析這兩類用戶的本質需求出發點,前者首先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後者首先是記錄自己的生活(或思考)。明顯前者的用戶更多,且這種需求是大部分的人的習慣,不需要培養。

所以你覺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培養一個需要長期專註的習慣難,還是丟掉它難?


一句話總結:

人人都以為自己寫下的內容,會很有文采,會很多觀眾。結果發現自己根本不是作家,而只會嘮叨幾句,結果還沒人搭理。

所以,博客沒落了,微博興起了。

再等到以後,發現另外一句:

大家都不願意對陌生人嘮叨,其實只想對幾個朋友吐下苦水。

所以,微博走下坡,微信上來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很多產品都開始提出用「列表」的方式來重構內容?
現在還在用人人網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如何評價網易旗下網易BoBo推出手機直播產品?
直播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但是看網路直播的到底能獲得什麼,有意義嗎?
大陸以外的亞洲地區主要使用的 SNS App 都有哪些?

TAG:博客 | 用戶心理學 | 社交產品 | 用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