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語流行音樂大多流露著一種傷心斷腸的情感?

友情翻譯,歡迎指正:

為什麼華語流行音樂大多流露著一種傷心斷腸的情感?

比如,現在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流行的華語音樂:

  • 《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演唱者:白安
  • 《大本鐘》演唱者:周杰倫
  • 《我的歌聲里》演唱者:曲婉婷

我也在豆瓣電台上聽到了一些相同曲風的歌曲(以小調寫成的旋律、沙啞的聲音和著鋼琴伴奏低吟)。

我誤解了這種潮流了嗎?我試圖找了一些鼓點鮮明的曲子,如果能有一些此類曲目的推薦就更好了,非常感謝!

================原文如下=============

How come the popular Chinese songs are about heartbreak?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songs trending on Youtube right now are,

  • "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 - 白安
  • "大笨鐘 官方完整版MV" - 周杰倫
  • "我的歌聲里" - 曲婉婷

And I hear the same style of songs on Douban.fm (minor key melodies, throaty voices and piano accompaniment).

Am I misinterpreting this trend? I"ve tried to find upbeat songs and I"d appreciate it if you guys could recommend some =)


1)悲劇往往比正劇、喜劇更動人;

2)寫一個三流的悲劇比寫一個不過不失的正劇、喜劇更容易。


沒深研究過,但一直隱隱覺得,我國目前主流基調就是:苦逼

苦,跟哀,的確是兩碼事。

相對於「苦逼」來說,題主列的那些歌簡直太陽光燦爛了,不妨留意近幾年很火的東北系廣東系苦情口水歌(俗稱網路歌曲),這些歌曲的主要(付費)聽眾是,電腦技能相對低下階層相對低下只會用手機娛樂的沿海地區打工仔。讓我們再把階層稍向上移動一下,則會發現小白領們熱愛各種爆紅的家喻戶曉的內地或港台或東南亞「怨婦系」女歌手(不點名了),以及看似洒脫實際半軟不硬的苦逼(45度仰望天空讓陽光灑在臉上的)搖滾樂(也不點名了),再往上你更會發現這兩年猛然火起來的,,苦逼根民謠。

無論看哪個階層,都發現,這些苦逼玩意兒牢牢佔據著主流、大多數、版面。(個人印象,無客觀統計數據)。至於人性中那些悲劇的部分,人在審美時偏向悲劇,等等,在一個合理比例內,這是正常的,問題是我覺得已經遠超正常比例……

我們鼻祖性質的樂器——二胡,甭管演奏什麼,都透著深深的苦逼氣。嗩吶,看似熱鬧,苦逼氣息依舊,二胡屬於隱隱內傷,嗩吶屬於嚎啕大哭。交響樂也沒能倖免,看央視晚會或什麼節目,一到回顧「XXX成果展」「XXX歷史」「XX頒獎」,思甜之前先憶苦是必須的,背景配的那些國產交響樂作品一響,你就不由自主腦子裡出現個苦逼聲音開始朗誦:「這是個苦難的民族,我們經歷了XXXX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無數先輩XXXX來之不易XXXX。。。」有時候深深懷疑這是某宣傳口故意的,只有讓人民永遠記著這些苦難,才能永遠記住黨媽的好。

不過,也有可能是,,基因?在基因控制下,審美能力什麼的一邊去吧……

做苦逼音樂--聽眾買單--做苦逼音樂--聽眾買單。。。周而復始。。。

基於敏感的本人長時間生活在此大環境下,「華語流行音樂大多流露著一種傷心斷腸的情感」這事就是大環境的一部分,再正常不過了。

以上回答不成系統,僅拋磚引玉。


注意,我要開始噴人了,以下觀點全都是胡說,我喝多了,請有關人士注意迴避

為什麼中國流行音樂以「傷感情歌」為主?主要原因就是:

  • 傷感是最廉價的表達

艾倫科普蘭將欣賞音樂分為三個層次:感官層次、表達層次、音樂層次。我朝的大部分年輕聽眾吧,其實也就在感官層次轉悠轉悠(我特意說年輕聽眾,是因為我發現其實文革那一帶人其實音樂欣賞水平並不像我們這麼低,他們至少認認真真聽過樣板戲),其主要表現是只能聽「好聽」的音樂,一旦遇到不那麼悅耳的音樂,立刻心亂如麻,切歌唾罵之。他們的名言是「不要覺得弄了一對別人聽不懂的東西就叫藝術」。而且他們還特別沒耐心,聽一首歌,兩分鐘之內必須有很煽的副歌,旋律必須是他們習慣的走向,必須讓他們不由自主就哼唱起來,而且配樂的音色必須膩,錄音室里那些露骨的音色,全弄上,他們就喜歡南腔北調的「藥房煙」。

因為這些,本來音樂的表現能力就受限制了,可是這還不算完,他們也不知道從哪裡聽說了一件事兒——大約是從港台音樂裡面——音樂一定要有「意境」,有情緒。

這其實已經到了第二層次,也就是表達層次,音樂家使用各種音樂語言組合,是可以表達出很複雜的東西的,但是呢,我們這些聽眾的情緒,粗糙不堪,凡世間情緒種種,他們獨愛最廉價的傷感。是的,傷感特別廉價,是個幾乎沒有什麼曲線和層次可言的俗物,要不怎麼「為賦新詞強說愁」呢?喜怒憂思悲恐驚,說點別的不好嗎?不好,他們就知道愁。

傷感這東西基本上本著「我愛你你不愛我我想死可是不敢死死不了我又難受我還是喝酒吧喝醉了就睡著了可是睡覺之前我還想揪兩下乳頭」的路數,恰似 300 一炮的的快餐,打樁付錢走人……沒有愛!!!

廢話,當然沒有愛了,這些可愛的小白領們怎麼能允許音樂裡面的愛比他們自己心裡還多呢?那樣他們會羞愧的。不僅真愛是禁區,連真實也一併被牆了。我們的聽眾,就像一個個文化審查官一樣,無情的拒絕每一首哪怕能映襯出自己一絲一毫的羞愧的音樂。你以為他們想從歌詞里得到什麼智慧或者關心嗎?別傻了!他們只是用裡面的傷感填補內心空虛罷了。

你想寫菜市場的排骨漲價了以至於你吃了自己的胳膊?不聽。

你想寫在一個下雨的夜裡交警沒穿褲子所以罰款只收銅錢因為可以串在雞雞上?不聽。

你想寫你在火車上看到一個漂亮姑娘可是人太多擠不過去眼睜睜看著一個 2b 跟她聊 hiphop?不聽。

……

停停停!!!你都寫些什麼亂七八糟的?!

怎麼這麼土?這麼俗?這麼沒情調?都……都快土的像我的真實生活了!

你想把正在被我目送著 45 度向上飄蕩至尖沙咀夜空的心生生扯回北京遍地煙頭的巴士站嗎?

你有沒有人性?」

好吧,那沒有愛,沒有現實,瑰麗的想像他們更不接受,怎麼辦?容易嘛!沒有愛可以假裝有愛啊,沒有現實可以偽造現實啊。昨天你的傷心可以深深插進太平洋底,今天可以印度洋底嘛,昨天你的愛能噴射到三萬英尺的距離,今天可以噴射六萬光年嘛。聽眾們別的不配合,這方面可入戲可配合了,你隨便一寫,他們的心就會跟著你困了,累了,碎了,廢了,一刀兩斷了,兩不相欠了,三長兩短了,駟馬難追了,五馬分屍了……反正只要你願意,你說他們的心像屎一樣被踩了一腳,都有人共鳴。

反正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我們的歌曲作者說來也沒節操,古人云「哀而不傷」,這話早就被音樂人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現在是傷感情歌的時代,楊坤老師能在中國好聲音說出「我認為,傷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也不知道他是真傻還是裝傻。

PS:我為什麼比較喜歡高曉松呢?就因為他比較少寫情歌,傷感情歌更是碰都不碰。國內水平比他高的,有的是,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真不多。

嘗試了一下方引號,真不習慣。


胡說兩句:

1.開心的時候喝酒,傷心的時候聽歌,也許也喝點酒借酒消愁。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常態。

2.自己開心的時候,民族的習慣講求內斂,不要把得意的情緒外露。

3.大家一起開心的時候,節假日里,也是有快樂的歌曲的,《辣妹子》《咱老百姓呀真高興》。是的,你得跟黨一起高興。文化環境下,開心的音樂市場是紅海,傷心的市場是藍海。

4.現在藍海裡面擠滿了人。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回答。據統計,在美國經濟好的年份,billboard上的流行曲則偏向於歡樂,經濟差的年份,則偏向於「傷心斷腸」。本來就很好理解。我國的苦逼人群會少嗎?還有,我國的失戀單身人士會少嗎?


畢竟談情說愛人人不可或缺,每個人或多或少把一些感情寄託到一首歌上去,也總歸有首歌可以正中紅心唱出一個人某個時刻的情感。愛情是個亘古不變的話題,《詩經》有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便是那個時候的情歌。改革開放前似乎談不得愛情這個詞眼,鄧麗君傳來便成了蠱惑人心的靡靡之音。之後情歌又回到人們的視野,而且歌越來越多。

現在更是有無數關於愛情的歌等著人來聽。但畢竟是個談爛了的話題,暗戀,曖昧,表白,拒絕,相愛,分手,失戀,出軌,思念,忘記。。。無非是圍繞這類話題去寫,音樂商業化的今天,寫詞作曲產量很高,免不了粗製濫造,有種音樂泛濫的趨勢。好歌往往為數很少,聽一遍便切的歌卻堆積成山(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感覺)。

但大陸還停留在拿愛情為主要題材的層次,其他的題材涉及很少。音樂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除了表達人的共同情感外,還有社會表達用,用作品來反映一些社會問題,表達創作者的獨立思考。但真的很可惜,大陸這邊很少,一些小眾音樂中可以找到愛情之外的主題,時事暗諷,社會批評,但流傳的範圍很小,而且審查未必能通過,只在網上短暫流傳罷了。商業化的歌手不會去冒險嘗試這些屬於違禁的題材,還是靠唱愛情賺錢穩妥,不然萬一越界被封殺了什麼都不是。

像香港粵語音樂圈,何韻詩有《露絲瑪莉》、《梁祝下世傳奇》、《勞斯·萊斯》這類唱同性戀的歌曲,會去為社會上那些「非主流」的人群發聲。李克勤會拿專輯《演奏廳Ⅱ》里的主打歌《天水·圍城》去唱天水圍這一個香港邊緣地方的生死。TVB劇《天與地》里的片尾曲《年少無知》唱香港這座城市的精神衰敗,引起港人的共鳴。世界範圍,Michael Jackson有公益性歌曲三部曲《We are the world》、《Heal the world》、《Earth Song》,美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反戰歌曲。音樂人不僅僅是創作音樂供大眾消費,還得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這點上,大陸的藝人遠遠落後,也不是不想更多是不能。伊能靜這樣的真的帶給人很多感動了。

而引起音樂體裁狹窄的可以追溯兩個原因。第一個文化的斷層。傳統文化的保存上,我們做得很缺失,對比台灣香港就知道。文化的斷層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遺忘過去,淡化歷史,轉而崇尚現實的功利主義。我們的影視作品真正反映過去的很少,有些年代的題材更是禁忌。城市也變得沒有平庸化,漸漸失去歷史感和文化底蘊,沒有親和力。黃偉文寫給謝安琪一首《囍帖街》,唱了一條普通街道的50年滄桑變化。但大陸只會在歡慶時刻唱《北京歡迎你》,現在變成霧都了不見得有首唱衰北京的歌成為上流行音樂榜的主流歌曲。

第二,文藝沒有獨立性。雖然走出了「將文藝等同於政治的工具」的時代,但依舊沒有獨立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政治的附庸。雖然與國際接軌,有了自由化和多元化,但因為傳統的缺失和外來價值的轟炸,兩者不能良好的結合起來,作品很多都是不倫不類。而且在文藝之上的還有一個主流價值體系,向善是不能強制,自願的才是最好的。強制性地要求遵守主流價值,只會導致文藝的消極化與庸俗化。


在任何一種語言中,表示負面情緒的辭彙比正面情緒的辭彙都要豐富得多,栗子:

漢語正面辭彙:高興、快樂、幸福、興奮、愉快、爽……

漢語負面辭彙:悲傷、憂鬱、煩惱、鬱悶、悲哀、憂愁、焦慮、傷心、難過、窩心、痛苦、煎熬……

英語正面辭彙:happy, pleasant, joyful, delightful, content, merry ...

英語負面辭彙:unhappy, unpleasant, discontent, sad, sorrowful, depressed, glum, gloomy, dismal, sullen, blue, melancholy, miserable ...

具體的原因是因為負面情緒在演化的過程中扮演者比正面情緒更重要的角色:負面情緒負責保命,正面情緒負責讓人活得更好。


.............


因為好多人缺失真正去傷感的能力,這一輩主導社會的中年人的成長經歷最深刻且普遍的印象幾乎就可以說是溫飽問題了,然而這個問題可以說現在也算不上什麼問題了,但這個社會環境又很明顯地顯示著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讓人就算吃飽穿暖也開心不起來。

但大多數人也是無法說清楚自己到底是為啥開心不起來,雖說自省時會發覺是困頓於自己的社會地位不高、資產不足這樣的原因。可是我們的國人大多會選擇迴避公開講這樣的話,就算要公開講也會選擇一種狀似自嘲的方式。傷感則成為一種廉價而又不顯得那麼流俗的表露方式了(雖然現在大家可以看出來真的好俗啊),這也和「為賦新詞強說愁」是不一樣的。

這裡也有音樂市場的問題,「傷感情歌」並非僅只出於「傷感」「情」這樣的動機,很多時候,出於某些眾所周知或者不為人知的原因,很多「傷感情歌」其實當然寫的不是愛情,然而這樣的歌曲中優秀的或被人們誤解或被人們理解獲得了市場上的成功,就當然會有更多的模仿者,畢竟假裝情愛上的傷感一直以來都是智識上不咋地,又渴望著更多異性交際的人最喜歡的手段嘛。而這樣的定義,大多數人是可以中槍的……


為賦新詞強說愁

社會環境,民族性都造成這個國家的人對於悲觀的胜肽的需求量太大了

自古都是

尋求快樂從來不是這個民族的主流

所以這裡的流行歌曲的主要形態就是「我是這世界上最苦逼最孤獨最沒人理解的人」


中島美雪:怪我咯?

PS:中島美雪號稱「失戀曲女王」


準備過GRE的同學大都聽說過這個句子:Parts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leasure gardens were not necessarily intended to look cheerful; they were designed expressly to evoke the agreeable melancholy resulting from a sense of the transitoriness(沒拼錯吧,為什麼Chrome給我劃紅線?) of natural beauty and human glory.


I think "gloomier" is a more accurate word than "heartbreak" =)

From my point of view, not only in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in global culture, pop songs are getting gloomier: more minor chord hits, more warbling and more gloomy lyrics. Nowadays, more pop hits have slower tempo.

Here is a report from BPS Research Digest: Pop music is getting sadder and more emotionally ambiguous (該網站已被牆)

According to this report, the most popular songs listed by Billboard are getting slower:

The researchers analysed the tempo (fast or slow) and mode (major or minor) of the most popular 1,010 pop songs identified using year-end lists published by Billboard magazine in the USA from 1965 to 2009. Tempo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beats per minute of a song, and where this was ambiguous the researchers used the rate at which you"d clap along. The mode of the song was identified from its tonic chord - the three notes played together at the outset, in either minor or major. Happy sounding songs are typically of fast tempo in major mode, whilst sad songs are slow and in minor. Songs can also be emotionally ambiguous, having a tempo that"s fast in minor, or vice versa.

And they also give a guess: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and individualism may be the reason.

Why has pop music changed like this? Schellenberg and von Scheve can only speculate. They point to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and individualism, which produces a demand for more choice; increasing cultural and societal ambiguity (such as the erosion of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as well as the desire among pop consumers to demonstrate distinctiveness and sophistication in their taste.

Hope this is helpful to you =)

…………………………………………我是不正經的分割線……………………………………

(分割線下的部分純屬賣萌 __(:3」∠)_ ,正經的回答見分割線上)

Here is a upbeat Chinese song of joy, and it is really very very popular. We all love it! =)

視頻封面最炫民族風 鳳凰傳奇視頻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每個人都有受虐傾向,他們願意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自己喜歡的歌曲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私人的時候,一個人聽歌的時候,哀傷的歌曲比歡樂的歌曲更適合這個氛圍。更打動人心。


華語流行音樂中,涉及題材很多,題主應該指的是流行的愛情音樂。

在我的印象中,有大致這麼幾樣:

(1)涉及到戀愛過程的情歌【男女思念】 eg.陳慧琳《思念》

(2)受到挫折後的情歌

(3)表達性慾情歌【一些近年來流行的陝北民歌】

其實華語樂壇中,表達流露著一種傷心斷腸的情感歌曲也不僅僅是情歌。也有不少表達遊子緬懷故鄉,戰友之情,青春時代的憂傷,以及站在城市中現代化進程看到傳統生活文化消失的感傷的歌曲。情歌不是唯一一種吟唱失落情感的歌曲。

人所共有的情感和感懷,超出了情感的主題。其實有很多宗教歌曲也流露著感傷的情感。我理解為歌者祈求上帝撫慰自己的悲傷,困難中祈求幸福平安的來臨。福音歌曲在現代流行音樂中越來越多,也將這種情緒帶到了流行音樂中

這裡我所指的福音歌曲,宗教歌曲之所以能將自身帶有的感傷情感放在音樂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1) 人不介意把這種情緒唱出來

(2) 唱起來很容易

現在社會中,流行音樂的傳播變得容易,作為一種集體表達情感的形式,餐廳,教室,車廂,商業區,無處不在。無論是什麼人,再討厭的聽眾,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技術革命發生以後複製儲存和播放音樂的設備使得表演者和傾聽者不用存於一個時空,單獨在自己的房間里通過CD和計算機也可以聽音樂。在技術革命發生的同時中國社會在轉型,大家族的崩潰,鄰里之間的陌生,人的個體意識增強,人的情感轉而投射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與此同時情歌的出現就不奇怪了。華語樂壇情歌作品不斷增多,同時愛情成為最受重視和頌揚的題材。如果說情歌是情感形式的遊戲,那麼傾聽者和被傾聽者完成了它。這其中憂傷的感懷,是最令人心動,最感染人的。


首先我不確定問題里說的這個現象是否屬實,光隨便挑那麼幾個視頻顯然說服力不夠。比如周杰倫的歌,挑了首悲的(其實我沒聽過這首),但是他的所有作品有多少是傷感情緒的?我覺得並不多吧。而且並非不嬉皮笑臉就是傷感。我的歌聲里很傷感嗎?不覺得。

那如果假設這個問題是成立的。我覺得可以有以下解釋:

現在的華語流行音樂主體繼承自台灣流行音樂。而台灣流行音樂不可避免的受到日本演歌什麼的的影響。演歌就是這個悲傷調調為主。至於為啥演歌多悲傷,那就不知道了。而中國本土民間音樂其實我覺得並不傷感。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聽到的音樂,傷感的也很少,都是積極向上的為主,否則甚至會被批為靡靡之音。結果到現在就有這麼個情況,就是類似台灣那種傷感情歌的,大眾更容易接受它們是正牌流行音樂;而類似民間音樂比較積極活潑的,反而可能被認為是體制內,或者是土氣,自然就不容易紅,或者是和主流的流行歌曲區隔開。當然這只是泛泛說,不能一概而論。還有一點就是像高曉松說的,中國人,至少現代中國人似乎歌舞是差了點。節奏感也不強,聽的歌也比較慢。而自然慢歌相對就比快歌傷感情緒更濃一些。


Chinese people always focus on the lyrics。。。

I"m trying to writing this in english, sorry i give up,it"s too hard to me

先說一下聽歌的人尤其是豆瓣電台上面基本還是以年輕人居多。大部分年輕人的特徵還是沉迷於愛情(這事兒應該全世界都一樣),所以對情歌的需求量要高一些。

首先,中國人在聽歌的時候更傾向於關注歌詞。古代中國一部分給老百姓聽的音樂基本上就是曲子不換,只是把詞換一換。現在學生上學時候學的詞啊之類的裡面的也都是古代的歌詞,詩本來就是可以當歌曲來誦讀的,具有很強的韻律感。

現在的學校學習語文的時候,老師就帶著學生分析這歌詞的文采、韻律、表達的感情等等。這就給中國人一種更關注歌詞的習慣。而中國文人一直以來都傾向於表達細膩的感情,尤其是一些婉約唯美傷感的風格比較容易打動年輕人。

其次,k歌用。年輕人喜歡用歌曲來表達情感,因為主要娛樂活動之一就是k歌了,尤其是在失戀的時候更加喜歡用k歌來抒發情感,所以為了表達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感悟什麼的會選擇這些歌詞悲傷情感。

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傷感情歌比較容易唱。。。

十年前台灣的唱片公司就非常關注歌曲在k歌時候的點播率,以此作為歌曲受歡迎程度的衡量標準之一。為了迎合消費者,唱片公司會發出大量的同類型歌曲,尤其是這種歌曲製作成本和難度也不高,對演唱者也不那麼挑剔,既好錄又好唱又容易被傳唱流行起來的傷情歌。這麼想想流行音樂因此出現大量的傷感情歌也不奇怪。


音樂與人的意識原型相通 音樂與各種族的民眾、各地區民眾、各文化的民眾 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情緒緊密相連的

爵士貓1 分鐘前

我 :音樂才是與人的意識原型相通的。音樂是與各種族的民眾、各地區民眾、各文化的民眾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情緒,緊密相連的。

今天 13:05刪除

我 :Nawang Khechog的藝人檔案

Nawang Khechog 是一位藏笛大師,葛萊美獎被提名者和世界最為出名的西藏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之一。

今天 12:55刪除

我 :城之內美莎(城之內ミサ,Missa Johnouchi,じょうのうち みさ,本名:吉岡美佐)

[Pacific Moon 旗下藝術家]

性別:女

生日:1960年12月23日

身高:167 公分

興趣:喝點啤酒啥的、網球

證書:普通機動車駕照、音樂教師資格證

血型:O型

◆概述  城之內美莎出生於東京市中野區。5歲起開始學習彈鋼琴。上小學時,已有數部作曲作品。隨後進入東邦音樂大學附屬音樂中學鋼琴專業,期間聽到 Carpenter 兄妹的歌曲,知道了Burt Bacharach,於是開始嘗試流行曲風的作曲。15歲,從 Michel Legrand 那了解到「電影和音樂的融合」的奇妙。自從大學時代起,城之內美莎就一直致力於音樂創作工作,先後為多部電視劇及電影創作音樂。她也非常喜愛流行音樂,力求成為一名音樂全才,所以自大學時代,她便接觸了樂團指揮的學習。如今她的身影已不僅僅局限在音樂界——城之內在銀幕上還是一名電視評論員,她還創作散文,表演戲劇。她仍然能夠一如既往的活躍在舞台上,同時也將為更多的電影電視創作音樂作品。另一方面,作為亞種傑出的女音樂家,她定會在全世界大放異彩。

今天 12:54刪除

我 :Frédéric Chopin

弗雷德里克·肖邦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地區: Poland 波蘭

風格: 室內樂 / 重奏 Chamber Music, 協奏曲 Concerto, 鍵盤音樂 Keyboard, 管弦樂 Orchestral, 芭蕾 Ballet, 西方古典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奏鳴曲 Sonata

檔案:

小檔案

中 文 名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外 文 名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別 名 鋼琴詩人

國 籍 波蘭

民 族 波蘭人

出 生 地 華沙

出生日期 1810年3月1日

逝世日期 1849年10月17日

今天 12:50刪除

我 :Brad Mehldau

布拉德·梅爾道

地區: 歐美

風格: 前衛爵士 Progressive Jazz, 當代爵士 Contemporary Jazz, 後波普 Post-Bop

檔案:

小簡介

科班出身的爵士鋼琴家Brad Mehldau被媒體譽為90年代的Bill Evans,他繼承了後者的和諧曲風和鋼琴三重奏的建構,並非常樂意於從搖滾音樂人那裡借鑒一些經典曲目,而Largo卻讓Brad Mehldau在曲風上有了一定的轉變,合作藝人也大大超出了鋼琴三重奏的範圍。

我 :Bernward Koch

B. Koch-Boehm

地區: Germany 德國

風格: 室內爵士 Chamber Jazz

檔案:

來自德國、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頂尖鋼琴家 Bernward Koch,在其所創作的曲子總是能展現出大師級的純熟風範,音樂中所蘊涵的細膩精巧之處教人為之驚嘆不已。樸素的旋律從播放器中這樣飄揚而出,你覺得是那樣的熟悉,就像已經聽了多年。但它們又是如此的新鮮宜人。Bernward Koch 是一個只使用少量音符的旋律大師。

新世紀音樂,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將它迷人的風采半遮面似的忽隱忽現。Bernward Koch 自從198@年推出首張專輯以來,一路氣勢如虹,不但獲得極具影響力的電台 The Power 全力推薦,在歐美各地廣受歡迎外,更曾以一曲《Laguna De La Vera》,蟬連美國Billboard告示牌新世紀音樂類榜首數月之久!在這張專輯中,他身兼鍵盤、鋼琴和貝斯演出,從容不迫、遊刃有餘的功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Bernward Koch 巧妙地融合了電子合成樂與大自然的聲音,而太太 Christine 的美麗笛聲已成了 Bernward Koch 的招牌之一,夫唱婦隨的合奏身影令人欽羨!其兄弟 Christopher 的精彩擊鼓,更為 Bernward Koch 的新世紀音樂憑添無比魅力!他以清晰的節奏感來平衡浪漫的曲風,不局限於軟調的呢喃,你可以感受到一種清新,與徹底自由的喜悅!

Bernward Koch 音樂魔力,為你揭開新世紀音樂的層層面紗。將樂譜上的音符與線條,幻化成一篇篇如詩夢般美麗迷人的樂章,為所有都會男女找回那消逝已久的柔情浪漫。

今天 12:48刪除

我 :Vladimir Horowitz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地區: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

風格: 室內樂 / 重奏 Chamber Music, 協奏曲 Concerto, 鍵盤音樂 Keyboard, 獨奏 Recital, 西方古典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奏鳴曲 Sonata

檔案: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美國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美籍俄羅斯人。很早就顯露音樂天才,先後師從俄羅斯和德國的演奏大師,集俄羅斯學派與德國學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舉行旅行演出,獲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一舉成名。之後定居美國。曾停止演奏達十二年之久,1960年,在卡內基大廳舉行重返舞台的獨奏音樂會,轟動世界樂壇。

1989年,霍洛維茨帶著他可謂空前絕後的音樂演奏天賦,在紐約的家中安然逝去。古典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一絲氣息在現實中永久的消散了。

今天 12:46刪除

我 :Arthur Rubinstein

Artur Rubinstein / 阿圖爾·魯賓斯坦

地區: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

風格: 室內樂 / 重奏 Chamber Music, 協奏曲 Concerto, 鍵盤音樂 Keyboard, 獨奏 Recital, 西方古典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奏鳴曲 Sonata

檔案:

小檔案

中 文 名 阿圖爾?魯賓斯坦

外 文 名 Arthur Rubinstein

國 籍 波蘭

出 生 地 波蘭羅茲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82年

職 業 藝術 鋼琴家

主要成就 十九世紀鋼琴巨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天 12:46刪除

我 :聽音樂是我的重要修行的方法。我在蝦米音樂的網名【醴陵人石材】,你可以加我的。

今天 12:45刪除

我 :《丘吉爾的黑狗》告訴我們:抑鬱其實是人類當中的智者們向內思考、回歸內心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因為痛苦可以喚醒人的意識與創造力!他還在《孤獨:回歸自我》一書中指出,現代社會過分強調人際關係,從而忽視以至誤解了「孤獨」所負載的「正面功能」,這對人的精神和心靈可謂一種不負責任的無辜的傷害。」

不要害怕抑鬱症。

要學會享受抑鬱症帶來的孤獨感。

今天 12:13刪除

我 :修行就是要成仙呀。飄飄然,不食人間煙火。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

—— 唐·韓愈 《荊潭唱和詩序》


我覺得這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決定的。《詩經》里就已經很多所謂傷心斷腸的詩句。宋詞中更是不勝枚舉。這兩種應該算是比較貼近平民的文學形式 ,都大量存在這種題主說的「傷心斷腸」的感覺。另外我覺得重要的是,中國人所謂「黯然銷魂者,唯情而已矣」悲傷的感情更能與人產生共鳴,更有利於流行歌曲的傳播和傳唱。


推薦閱讀:

大家有沒有自己非常非常喜歡,但是身邊人都沒怎麼聽過的歌手?
如何評價王力宏的新專輯《A.I. 愛》?
從各個角度去談古典音樂與流行樂(搖滾樂)的其價值不同的地方?
中國流行音樂真的那麼爛嗎?
如何評價劉昊霖《迷藏》?

TAG:音樂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