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後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

根據imf報告,中國產能過剩率已經達到40%左右。全社會產能過剩的後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否會出現經濟增長停滯的現象,畢竟人們的需求是有極限的。


產能過剩的實質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背後則是由於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有錢人的財富只需要10%就可以滿足需求,導致整個社會投資過度,表現為實體經濟的快速擴張;而由於窮人的需求無法轉化為有效需求,社會整體需求不足,導致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和回報率低下,資本從實體經濟里撤出進入有炒作性質的資本市場,如PE、房地產、古玩等,由於這些投資很少創造就業崗位,導致失業人群的比例進一步提高,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的情況變得長期化。

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主要是由於腐敗、國家主導投資等原因導致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非常嚴重,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也很高,但目前來看仍能保持一定增長。真正讓我擔心的,是由於技術變革導致的不可逆轉的貧富差距擴大趨勢。

設想一個極端未來的圖景:生產自動化水平極高時,少數科研人員、資本家、設計師等就足以實現產品的生產;受3d列印技術普及的影響所有中間流通環節都會消失;由於比價網站、消費社群的出現和消費者群體的理性化,銷售人員的作用降低,產品的質量和性價比成為競爭重點。當少數人通過自動化的生產手段就可以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時候,真正的產能過剩就出現了。

這種產能過剩的產生原因是由於多數人缺乏工作崗位,失業沒有收入,導致個人需求無法轉換成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受到抑制無法滿足供給,導致經濟體系無法循環,產生經濟危機。產能過剩只是其中一個表現。

怎麼破?兩個解釋,一個是多數人完成對少數人的剝削,實現共產主義,重回大鍋飯制度,國家分配代替市場經濟;另一個是我們畢竟還有第三產業,或許到時候99%的人都去從事第三產業了也說不定,雖然做什麼我不清楚;)

當然這只是未來圖景。更加現實的圖景是,隨著機器人等技術的發展,從事簡單體力勞動的工人越來越有可能失去工作,而在失去工作後由於知識結構已經不適應經濟的技術水平,難以找到工作,其需求無法轉化為有效需求,減緩經濟發展並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導致國家要投入更多的財政用於補貼弱勢群體,經濟增速將減緩甚至停滯。這個圖景已經出現,美國近幾次金融危機之後出現的沒有就業的復甦,因教育和技術水平而失業的人群逐漸增多是重要原因;中國受計劃生育影響的人口結構迅速老齡化,以及嚴重的腐敗問題,也可能成為經濟停滯發展的重要助推因素。


一個人同時只能開一輛車,住一棟房子,吃一定量的東西,穿一定量的衣服。。。這些都有上限,所以經濟增長有上限? 非也。

現實生活就有例子,像美國和一部分歐洲國家其實已經是產能過剩國家。但這個產能過剩僅僅處在理論上。也就是說,如果美國要生產超過自己國民每年消費的所有的產品+服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美國人不願意生產所有自己消費的東西。因為還有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可以已更低的成本生產消費品,美國消費者能買到更便宜的東西,同時工作更少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那如果全球每個國家(假如還有國家的話)都產能過剩了呢?是不是這個時候經濟就不增長呢?不是的,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一直都是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同時改變了人們的想買的東西。也就是說,幾年前我們想要的東西和現在想要的東西不一樣了,想想幾十年前,美國人想要的是電視機,洗衣機,烘乾機,洗碗機,割草機,十幾年前,美國人想要的是手機和台式個人計算機,幾年前想要的是蘋果,現在想要的是google glass, Tesla model X, 十年後想要一切家居生活個性化(3D列印)智能化,聯網化,20年後想要的是坐SpaceX的商業火箭去火星殖民,一直想要的是讓自己長生不老,從不得病,學東西秒懂,新鮮事情不斷發生,好奇心不斷得到滿足,每天有美女帥哥xxoo,被人尊重,被人愛。這些慾望一天的不到完全滿足,我們的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一天不會停止。而經濟增長不過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現象罷了。

下面說說這個現象具有的特點:

1,經濟增速會隨著到達產能過剩點而放慢,美國完全可以做到明天開始所有生產開足馬力,生產出兩倍的東西,GDP立馬翻倍,但是這樣做沒有意義,因為人們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東西,緩慢的增長(2-3%)是因為每年不斷的科技創新,而不是產品總重量的增加。

2,投入到教育,科研,信息採集+傳播,娛樂上的錢會越來越多,也就是說,有更高比例的人口會從事這些行業,而純粹的生產(鋼產量,煤產量,棉產量,金屬產量,塑料產量)會停滯。

3. 越來越大的經濟活動會跑到GDP外面去,比如,美國人每天花那麼多時間上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Google, Instagram, Gmail, Engadget, etc, 這些其實都應該算作服務,也就是說應該算作GDP的一部分,但是因為他們免費,所以就不算GDP。這樣的後果是GDP增長沒有反應經濟活動的變化。假如以後美國人進入按興趣分配的共產主義(i.e. 所有的東西沒有價格,而是只有類似於大學的research proposal審批模式, 審批者是大眾/學者。)之後GDP就會變為0。

(我懶得寫了,有時間會補齊)

----------------------------------------------------------------------------------------------------------------------

(補充 04/26/2016)

4. 未來大體只會有兩種職業,一個是科研開發,另一個是廣義的服務娛樂業。搞科研的人會增加,但絕大多數缺乏技術的普通人會進入娛樂業:通過直播日常,看廣告,陪人聊天等個性化服務賺錢。youtube上的各種奇葩視頻主就是未來的寫照:拆封迪士尼玩具視頻,教人把妹視頻,打新遊戲視頻,做甜品視頻,曬寵物視頻,教化彩妝視頻,打騷擾電話視頻,教人變魔術視頻,教人說方言視頻,對嘴形唱歌視頻,看視頻的反應的視頻,等等不勝枚舉,這些人里最成功的現在已經能有1200萬美元一年的收入(pewdiepie)。未來不會每個人都能成為網紅,但是大量的有幾千粉絲的人通過上網表達自己就能維持生計並不是無法想像。有一天在知乎上寫答案就能交的起房租呢。

5. 以後會有越來越少的正式工作,越來越多的收入渠道,很多現在覺得不值錢的東西都會被商品化。比如現在很火的各種打車app,租房app, 說白了就是把你多餘的資源賣給別人(買一輛車一天只開2個小時太浪費了;大房子空了一件卧室太浪費了;等飛機好無聊不能趁機賺點外快太浪費了),這些收入讓資本較少的人也可以有一定的資本回報,同時減緩了失業對一個人的收入的衝擊。我幾年來聊過天的Uber司機不少都是因為失業才臨時開Uber的。

6. 科技導致的大幅度失業會把支持全面福利的政府推上台。順便講一下,這也是為什麼總體來說,美國的民主黨未來幾十年日子要比共和黨好過的多。追求福利的Sanders這回雖然上台希望渺茫,但是他開啟的這股追求全面福利的政治訴求只會越燃越烈。

7. 最後,我做一個很少有人提及的預測:人類文明的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

把眼光放長遠,70多年前,沒有任何一個個人有能力摧毀整個人類文明,任何一個之前的君王,包括希特勒,都沒有能力摧毀所有人類。但是1945年7月16日美國的Trinity核試改變了這一切,並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最後篇章。就像熵一樣,科技擴散的過程幾乎是不可逆的,一旦一個國家有了足夠大的核威懾,它就變成了不可被滅國的國家。不論有核國家再怎麼努力去控制核擴散,核武技術和所需材料也會慢慢的滲透到小國甚至一些機構,直至個人手裡。如果有足夠多的核武在小國,機構甚至個人手裡,人類摧毀地球就只是個時間問題。這個過程可能是30年,300年,也可能是3000年,但它早晚到來。只能希望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人類能有一些自給自足的火星或是月球殖民地以供火種的延續。


人的需求是沒有極限的。

比如社會需要夏利車,你卻在玩兒命生產大奔,結果造出來沒人買堆積如山,看著是產能過剩。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寬一點,人們不需要大奔,還是需要夏利的。不需要私家車,還是需要公交車的。不需要汽車,總還是需要交通的。如果不需要頻繁的交通,起碼還是需要基本的溝通的。

總之人一定會有無窮無盡的需求。

所以,如果大奔產能過剩,那就轉產夏利。轎車生產過剩,那就生產客車。汽車過剩就造地鐵。一切交通工具過剩的話就去做網路視頻聊天好了。

我理解基本上就這樣。某個行業產能過剩,就轉產別的,反正還有無窮無盡的需求等著你去滿足,這事完全不用擔心。


某些邏輯真的是簡直了,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濟之事,雖不能躬行,但思考是必須的。

產能過剩的潛台詞是:目前的國內生產能力水平超過了國內的需要的水平。但出問題的是生產能力太多了,還是需求水平太低了?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哪個是長久的可持續的正確的發展模式。

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給孩子做了一鍋米飯,孩子吃不完,「啪」一巴掌說:誰讓你飯量這麼小,需求不足。孩子就會說:我也需要吃水果、牛奶、肉、堅果。。。而不只是米飯。

贊同大牛的觀點:人的需求是無限的,所以經濟也是可能無限增長的。這裡的需求是綜合需求,而不是對飯、衣服等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一天吃多少熱量是有限的,但對美好、便捷的生活方式需求是無限的。幾十年前後的食物需求變化沒有太大,但日常生活從電視、洗衣機、手機等變化是翻天覆地的,而且還在持續。但這些需求其實是潛在的,直到相關產品發明出來才會知道。比如以後發明出了飛天斗篷,這又是一大經濟增長點,因為創造了社會價值,就是生活的進步。

產能過剩後的樣子就是最近的樣子:居民其實有大量的需求,要吃水果、牛奶。。。但國內的廠商太low,只會做米飯,於是國人大量的去國外買日本馬桶、海島旅遊、澳洲魚油、進口車、各種美國貨等,而國內的廠商守著做好的一鍋鍋米飯和國家抱怨:你看看,這可咋整,沒人買我的東西。國家一開始還幫助他們,出了刺激政策,現在國家也開始下手,這樣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供給側改革。

就是說:別尼瑪光做稀飯了,現在生活進不了,老百姓想吃點好的,你也長點兒心吧。於是就開始去產能,去庫存。

我個人覺得根本原因是人的短時和懶惰吧。沒人提前投入研發,為轉型做準備。就像「資源詛咒」一樣,好比一個富家子弟,生活榮華富貴,但還是逼著自己學本領為以後做準備的還是少數。

遠見者常贏


國內巨大的生產力,通常只有內爆或者外爆兩個辦法消除.要麼是世界人民幫我們拆了,要麼是我們自己拆了.和平解決的辦法可能有,但是機會非常小.

    


今明兩年應該是去庫存周期,明後年開始去產能周期。 最理想的情況,中國多數自由競爭行業都有成千上萬個小企業,這些企業都要倒閉,形成多寡頭壟斷的相對穩定局面,才能在國資和外資的夾縫中有一戰之力,這個過程很痛苦,失業率高企,可能還伴隨國際國內的動蕩,如果完成了,中國才可能完成產業升級,進入下一輪和平穩定發展期。在這個痛苦過程中,世界各國都有問題,都在發酵,除了美國現在安如泰山,其他人都危如累卵。 中國要期待著歐洲先倒下,釋放發展資源,期待著日韓先倒下釋放中高端製造業市場,希望印度倒下釋放科技服務業中端市場,比他們長一口氣,就苦盡甘來。如果比他們先倒,又要在世界的底層掙扎不知多少年。


投資變成毫無利潤, 資本市場崩潰


-

其實產能過剩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生產者對於市場的需求把握不準,在市場趨於飽和的狀態下,仍然繼續大規模生產,就會造成產能過剩。一個好的市場環境會自動觸發調節機制對過剩產能進行抑制。

------下面是例子---

例如,某年冬天出奇的冷,人們紛紛增加保暖衣物,市場對於皮帽子的需求量一下子增加了。A村生產皮帽子的廠家看到商機,開始大規模生產。但是呢,現有的生產線的產能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了賺更多的錢,皮帽子老闆下大力氣購進了一個進口設備,產能一下子提升10倍,同時又招進100個村民作為工人。浩浩蕩蕩的生產開始了~

忽然間,天氣轉暖了,皮帽子賣不出去了。要麼降價出售,要麼就轉型干別的。如果沒有實力轉型,降價。那就該倒閉倒閉。總之,不會有人會在天氣轉暖的時候,還生產皮帽子。這就是市場調節機制,這個生產皮帽子的產能會因為賣不出去而被抑制住。

這就是市場自動觸發的抑制機制。

----下面是國情----

但奇葩的是什麼呢? 如果這個皮帽子生產廠家是一家國有企業。那會是什麼情況?這個廠子堅決不能倒閉!

倒閉了,廠里的幾百號員工怎麼辦?

倒閉了,地方的稅收怎麼辦?

倒閉了,銀行的欠款誰來還?

國企倒閉,會引發一大堆的問題,所以,這個公司堅決不能倒閉,那怎麼辦? 村委會發起口號,我們要積極進取,勇渡難關!要把改善皮帽子廠的經營狀況當做政治任務來完成!

怎麼辦?

1、村委會協調所有的黨員幹部,帶頭去廠子里買皮帽子。今年不用,明年也會用嘛。

2、所有村幹部中秋節不發月餅了,改發皮帽子。

3、所有的村裡建築單位,民工不用帶安全帽了,改帶皮帽子,舒適又安全。

……

經過全黨及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皮帽子的銷售額大幅提升,甚至比冬天還好,廠里領導決定繼續增加生長線,提高產能!

----以下是回答問題---

1、產能過剩是個很正常的現象。市場上的產品種類有千千萬,不會所有的產品都產能過剩的,至少小米公司生產的產品永遠都沒過剩。

2、產能過剩不會導致經濟停滯,市場會有自發的調節機制對其進行調節。產品賣不出去,生產者自己就會想辦法,通過轉型或提高技術來提升自己的產品競爭力。只要政府不出來搗亂就好了……

3、人們的需求是有限的嗎? 不是的。因為需求是在不斷被創造的。幾十年前,你需要蘋果手機嗎? 幾百年前,你需要汽車嗎? 因此,永遠不會有人們所有的需求都被滿足的時候。

我是一名銷售人員,我們的理念是,有需求要上,沒有需求創造需求也要上。

-


不用想像吧,看看1929的書


現在中國人的產能,我看只有火星建立殖民基地才能花的完。巴菲特曾經在2005至2006年建倉,2008年增持,大舉買入了韓國浦項制鐵,他多次提到這筆交易,認為買到了棒子鋼鐵行業的周期低谷,但是最近五年來,浦項制鐵的股價下跌了62%。因為中國目前有800家鋼鐵企業,2015年上半年鋼鐵出口量達到創紀錄的5200萬噸,其中第一大出口國正是韓國。中國鋼鐵行業每年過剩產能超過3億噸,這些鋼鐵的輸出,全世界的鋼鐵企業從浦項制鐵到塔塔,都過的苦不堪言,出口賣白菜價,在國內留下了巨額污染,在國際社會留下了貿易摩擦。

其他水泥,房地產,光伏、化工、造船....幾十個行業都差不多是類似的情況,2009年之後,大量地方政府熱衷於推動太陽能光伏企業的發展,結果施正榮5年就干到了中國首富,然後又用了5年就破產了,中國大部分省份都留下了一個廢棄的光伏產業園。

沒辦法我們中國人就是這麼拼,只要中國人玩的行業,擴張產能就是這麼猛,到明後年,消費電子、智能手機、汽車、液晶面板也會進入過剩周期。

所以還是市場經濟好,企業家對每一筆投資負責,產能的擴張往往根據市場來制定。到了天朝這裡,各地方政府並不是市場主體,但對產能的推動卻有狂熱症,至於需求他就不在乎。依賴商業銀行的配置功能,依賴行政之手來指定產業政策,產能必然過剩,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浪費,也會極大地影響到經濟轉型的進程。

產能過剩怎麼辦?不是叫中國經濟要轉型么,就是多玩遊戲少上班,多看電影少拼搏,沒事全世界轉一圈整點精神娛樂,才是王道。


奶農倒奶是什麼樣,產能過剩就是什麼樣。活生生的例子


物質極大豐富的時候,普通人沒有足夠消費能力的時候,那些掌握財富的人自然會有新點子出來。

可能那時候會開拓宇宙,會造出今人無法想像的宏偉建築,會再造通天塔...看看古代強盛時期的人們所做過的就能想像了。

說是人的進取心也好,貪慾也罷,人總會找到事情做的。


起碼目前,在中國還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是吃飽了無聊上上知乎的人們的想法,可是,在中國還有多少人吃不上飯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上不了知乎?

我想起大躍進的時候,各地紛紛報衛星。毛澤東跟人說,中國生產這麼多糧食吃不了怎麼辦?怎麼辦,多吃,一天吃五頓,吃不了的送給非洲朋友。結果沒幾年中國就餓殍遍野了。

所以,目前中國的「產生過剩"是因為對人民的基本需求的壓制,而不是人民需求的饜足。

我特別不喜歡政府的「拉動內需」的提法,內需是需要拉動的嗎?需求是第一推動力。需求才是根本目的。政府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少斂些財,內需一下子就上來了。比如目前政府導致的高房價問題,如果房價下來了,百姓有了錢,內需還會不夠大嗎?

BTW,整個GDP=C+I+G+NX,靠G是靠不住的,還要靠C。所以經濟學家們說,中國的政策紅利還有很多。



我忽然意識到,在社會主義社會,產能過剩意味著:共產主義實現了!

呵呵


與我們老百姓相關的結果是,沒錢


隨著人類個體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通過設計建造和使用更高度智能化機器設備),個體所能有效支配運用的資源也將增加,但可用資源數量卻不會有同等速度的增長(開發外太空或其他星球仍然相對遙遠),必然會導致實際所需人口數量的降低。所以,大可不必為人口數量降低而憂慮,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個體的壽命也在增長,人類還遠沒有到需要考慮作為一個物種滅種問題的階段。(考慮到機器也需要耗費能量,所以使用機器提高生產力仍然受到資源約束,也會最終呈現出邊際效應遞減,從而在人工與機器之間取得一種平衡)。

若人為提高人口數量,將會在短期內導致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但是從長期看,由於受到人類倫理等因素的限制,過多的人口與實際所需較少之間遲早會爆發嚴重矛盾,很可能就是通過經濟危機甚至戰爭、疫病的形式,被動消減人口。這將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

雖然,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發達國家並不會去管非洲等欠發達地區的生育率,也不太理會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否與天賦人權有著本質的衝突,但前提是發達國家是有國界的,發達的生活只存在於發達國家的國境線以內,歐美人自覺控制生育為的是本國的生活質量不下降,或者說主動適應高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並不是為了向欠發達地區敞開大門,這點看看新聞上有關打擊偷渡、各國不情願接受敘利亞難民就知道了。與欠發達地區的人不同,發達國家的人並不認為素質低下的」人口「是生產力,而只是像菲佣或越南媳婦一樣滿足被服侍的需要,隨著仿生科技和機器人的發展,很難說以後」第三產業「仍然需要低素質人口。

額,是不是跑題了。

好吧,再扣一下題,如果人口不主動適應科技發展,」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並不是說要來補償貧困人口,而或許是通過優勝劣汰的達爾文法則,來實現人口與科技的匹配,但這並不是說科技反人類,而是說科技將使人逐漸變成超人,這是進化。


產能過剩在機器人大規模取代人工作業之前,應該不會發生。

真正產能過剩的時候,社會恐怕要動蕩。不過現在嘛,有錢人吃飽沒事創個業,招一批人做點沒用的事,把產能花在沒用的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資源。比如現在App產業,國內真正自主開發出來的好的App有多少?


所謂的去產能只是一個借口 無非是國家認為編製內的人太多了想踢掉一部分人


好吃好喝的消化完就行了,


推薦閱讀:

非洲為什麼始終發展不起來?有什麼相關的經濟史研究嗎?
如何評價最近的中日韓首腦峰會?
中國的衛星城市對白領來說就業機會如何?
如何看待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減稅法案?

TAG:經濟 | 社會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