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說八十年代是新中國的黃金年代?


我的父輩們說那是個黃金年代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大學生真是天之驕子啊。什麼東西都在草創,什麼地方都缺人。成績好的名校生被分到北京上海,分分鐘變身單位的頂梁骨幹。總覺得有干不完的事,且充滿了幹勁。

我爸開個同學會都一堆廳級幹部、上市公司老總、知名學者,他農民出身的輔導員都是上了《永遠在路上》的大老虎。這種情況在當今中國不可想像。

我老師清華畢業三年就提了正處進第三梯隊,要不是後來辭官出國現在混個部級領導也不難。

讀書人愛的就是那種萬象更新揮斥方遒的感覺吧。我老師的原話:你們不像我們,趕上了八十年代,哪都缺人。現在的年輕人還是踏實點比較好,早就沒有什麼天之驕子了。


80年代真的很窮。

我84年生人,老臘肉。我記得我三歲的時候,家裡只有兩隻板凳,我自己記得住的人生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坐大板凳,媽媽坐小板凳,我坐箱子。

我連個凳子都沒有,只能坐箱子。

我家裡沒有電視,只能蹭隔壁家裡的偶爾看看動畫片,導致我後來一直不愛看電視。小時候喜歡吃肉,但是一直吃不上,所以現在是肉食動物。

我見過糧票也見過肉票,我還打過幾分錢一瓶的醬油,我還特別愛偷家裡罐子里的糖吃,不免挨打。

大概就記得這麼多了吧。

物質生活一無是處。

但是呢,八十年代有兩個好,

首先是運動結束了,人民群眾真的是揚眉吐氣,當時的知識分子特別喜歡使用一個詞叫共和國,大家真的覺得自己是國家的主人。

然後呢,開始鼓勵勞動了,鼓勵奮鬥了。原來是大鍋飯,現在能努力一點,就能多拿一點錢,好好讀書就能上大學而不是要靠推薦。十年運動導致了大批的崗位缺失,雖然窮,但是市面上有大量的上升空間。

一個詞,叫希望。

八十年代很苦,但是大家覺得總算有希望了。

記憶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它會選擇性的讓你忘掉不痛快的事情,只留下褪色的甜蜜。我從來不記得80年代我吃了什麼苦,我只知道我娘那個時候蒸的汽水肉是真好吃。

虛幻的甜蜜和飄渺的希望,大概是金黃色的吧。


試圖用一邊倒的方法給劇烈變革的十年定性,可能嗎?

也不是說八十年代多麼完美,但是看現在的答案風向,似乎八十年代都成了罪惡的淵藪了。

為什麼八十年代初會給當時的人一種黃金年代的感覺?

比昨天過得強,對明天有希望。

乾渴已久後,終於過上了正常生活,而慾望還沒有侵蝕人們的全部身心。

我們能做的,只是回憶一些事實。

(陸續更新,暫時只列材料,最後到專欄里去成文。)

1、讀書

八十年代之前,只有」紅寶書「(《毛澤東選集》)之類是名正言順的」好書「,連」著訊魯「都被一些古板程度超標的地方視為不宜閱讀。

(七十年代的新華書店,全是樣板戲和革命題材)

到了八十年代,一切終於放開了。你猜這火爆的場面是哪裡?

在新華書店搶書。

比現在搶房還厲害,都不排隊了。

饑渴已久的青年,甚至製造了朱光潛《美學》這種枯燥學術讀物都要」走後門「托關係買的壯舉。

2、影視

八十年代之前,幾乎只有「八個樣板戲」的電影、舞蹈、連環畫……可以看——是的,僅有的幾個題材被所有藝術門類拉進自己門裡。

《紅色娘子軍》

《奇襲白虎團》

《沙家浜》(大誤……)

到了八十年代,內地的」翻身藝術家「回來了,港台日本歐美衝過來了,這些南腔北調的精神食糧開始輪番狂轟濫炸,人們的眼睛睜開了。

李連杰的成名作《少林寺》,導致大批中二少年衝進少林寺及各地寺廟去拜師,鬧得大和尚們應接不暇。

然後估計是因為吃不上肉,他扭頭回去了!

中國引進的第一部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

同期的《加里森敢死隊》就非常倒霉,還差幾集時被勒令禁播。理由是很多小孩學裡面玩飛刀傷人,以及很多沒有工作、淪為盜竅犯的青年,在作案時留下了「我們是加里森敢死隊」的字樣——和現在擔心」毒害青少年「的理由沒有任何改變。

左側小伙的目光,死盯著美國電影海報上的比基尼。

你說,你更喜歡只能看幾個戲呢,還是有各種選擇?

更重要的是,一尊新神上位了

在那萬惡的舊社會,家庭中最重要的非生物成員大概是灶王爺和財神。灶王爺地位參照侯寶林相聲《買佛龕》,財神主要由關二爺、趙公明等人利益均沾。

在八十年代之前,基本上只有毛主席像——如果不小心砸碎可是要倒大霉的。

在八十年代之後,電視以更加親民的形象取代了諸神的香火,以燎原之勢滲入了中國人民的生活

(我就知道評論區得冒出「呵呵,原來農民不算人」的論調,很抱歉,這張照片就是買了電視的四川彭縣農民陳開方)

可能是人這物種,沒點精神依賴就渾身腦袋疼吧。也不單是中國,電視在後冷戰時代對世界和平潮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吃飽了飯的人民,把有限的精力消耗在了無限的電視節目上,除非事兒大了,真懶得打仗。

電視神千古!電視神萬歲!

3、穿衣

哪怕到了1983年,春晚的服裝還是這樣: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人們的主流服裝了,但初創的春晚,為了減輕輿論壓力,仍然以這些色調為主

到了1984年春晚,人們才真正穿上了自己喜歡的衣服。

(春晚懷舊系列:春晚懷舊系列地址貼(不斷更新))

再回到日常生活,

八十年代之前,灰、白、藍是衣著的主色調。

八十年代之後,你可以追隨」街上流行紅裙子「

(1983春晚,劉曉慶)

你也可以 黑超墨鏡、照相機、手錶、時款襯衣

(1985,岳陽普通遊客)

你也可以蛤蟆鏡、喇嘛褲、雙卡錄音機

你說,你更喜歡只能穿藍白黑,否則就是流氓,還是有的選擇好?

4、戀愛

八十年代之前,情書是這樣寫的:

尊敬的光玉同志:

你好!你的來信收到了。知你在單位政治上進步很大,我們家裡人都很高興,我也很高興!家裡一切都好,請安心工作,別惦記。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列寧說:「從來的愛,都是一定階級的愛;從來的恨,也都是一定階級的恨」。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甜水裡」,是沐浴著黨溫暖的陽光長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後代,我倆的感情是無產階級革命感情,這種感情是世界上最純潔、最偉大的感情,有了這種感情,我們做革命工作的積極性會更高,工作熱情會更加高漲。今年冬天,公社召開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們大隊的任務是幫助李家溝修「大寨田」,由於開展了「抓革命促生產」錦標賽,大家幹得熱火朝天,工地上,一輛輛小車推得飛一樣的快。想到我是基幹民兵,又剛剛交了入黨申請書,我就主動提出參加「青年突擊隊」,和男勞力一樣乾重活累活,公社工作組的王書記到我們工地上來檢查,還特別表揚了我。幾天下來,雖然很勞累,還病倒了兩天,但我的精神是愉快的,心裡是甜的。在床上躺著的那兩天,一想到你,我就覺得病好了很多。

現在春節剛過,地里活不多,正好有時間可以好好讀毛主席的書。只是我文化程度不高,有些字還得查字典對著看,你學習毛主席著作學得透,對毛澤東思路領會得深,你一定多幫助我,我想讀完了四卷後,再讀《馬恩選集》,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做又紅又專的革命接班人……

最後祝你學習進步!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此致革命的敬禮

玉梅 1970年8月20日

傲嬌了半天,其實就是說」我病啦!快關心我呀!「——不知道男孩回信里會不會寫一句:」多喝點水「?

八十年代之後,終於可以正常談個戀愛了!

——論賣家秀與買家秀的區別

(待續,思想解放、從革命到娛樂、農村生活、工資變遷、吃)

————————

(1)用《我愛我家》當背景,回顧90年代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的拙作《當明天成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上)電子書已出版,謝謝關注 - 撕裂與撫摸——「我家」的二十年往事 - 知乎專欄,此為各渠道鏈接。

(2)春晚懷舊系列地址貼(不斷更新)

(3)頭條號公眾號:nk丟丟,明年主要玩這個了


為什麼既窮且亂(轉型期治安不佳)的1980年代會成為老派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呢?兩個不再:不再餓死人,不再斗死人。一個終於:終於有了一定的自由度。社會心理的原因: 整個社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似乎人人有希望,懷抱著對未來會更加美好的認識,自覺參與到發展中去,幹勁十足。

誠如我們到台灣的時候問老司機(旅行車的司機):哪個時代最好。他毫不猶豫:蔣經國的時代最好。追問:不窮嗎?又答:窮,但渾身幹勁,人人都拼,不像現在。

通常人們說1980年代好,是和那之前比的;老工業黨說1980年代好,是和1990年代比的;知識分子說1980年代好,是因為那時確有值得珍視的精神價值。

縱向比較下的1980年代。

在風平浪靜的1978年,8.032億農民們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分到280克糧食。1億戶人的糧食不夠吃,4000萬戶只夠吃半年。

1978年,1.12億農民每天掙1角1分錢,1.91億農民掙0.137元,2.716億人掙0.164元。報紙報道一個公社經包產到戶當年就終於吃飽,但平均5個半人有1條被子蓋。南疆1.4萬戶牧民沒有氈房,挖土洞挨過寒夜。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計算,全國88.21%的農村人口在絕對貧困線(赤貧線)以下,貧困程度是十分驚人的。

在1980年代:

城裡吃商品糧的得到了什麼:更加豐富的食品和工業品,糧食供應量增加到足以能夠吃飽的程度。

鄉下人得到了什麼:終於可以勉強得到溫飽,好一些的地方生活有顯著改善。在天長縣秦楠公社,在土地、氣象條件趨同的情況下,做了對比實驗,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增產34%,包產到組的增產24%,沒有包產的減產18%。鳳陽縣梨園公社前王莊生產隊的18戶人家,賣掉糧食的當年就買了7台縫紉機、8輛自行車和16塊手錶。還有人的解放:終於擺脫了人民公社這個控制力極強的奇葩組織,太宗在廣東考察時,一個老農說:「人民公社一是不讓我們吃飽,二是不讓我們說話。」

你說和之前十年比,1980年代可不可愛?

1980年代的關鍵詞還有「平反」和「撥亂反正」:大批冤假錯案被糾正,沉冤得雪,惜死者長已矣,但存者終得生;從根本上取消了以「出身」「成分」為基礎的,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公然迫害和歧視,所謂「地富反壞」的後代得到解放;探索建立法律制度,在「無法無天」到「有法可依」層面做了不少努力,《刑法》(1979)和《民法通則》(1987)是標誌性的;重新開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大批知識分子走上領導崗位,不再搞什麼「政治挂帥」,科研人員從牛棚回到實驗室;合理的,較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重出江湖。

1980年代的關鍵詞當然還包括改革與開放:在各領域進行了不少有益探索,經濟活力大大增強;長期吹牛說要解救階級弟兄,打開國門一看,還是先解決自己褲子都穿不上了的問題再說;媒介開始討論會不會因為太落後被「開除球籍」,清華大學的學霸叔叔因為排球贏了,興奮之下舉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標語就出了街,全國為之感動。

與老工業黨被剝奪的1990年代比較下的1980年代。

老工業黨多數出生在七十年代,甚至更早,他們眼中的社會主義大概長這樣:一排排高大的蘇聯式廠房,食堂里排隊,優秀工人戴著大紅花,可口的小零食,工人新村裡玩鬧的小夥伴。

當1990年代的他們逐漸長大,卻眼睜睜看到了如下場景:工廠趕走工人,甚至就地倒閉,有的地方全家族的工人同時下崗。社區破敗不堪,犯罪率大幅增加。在東北,無奈的丈夫們騎著單車,送自己的妻子去夜總會上班,為了活下去。有為新年夜不能給全家掙來餃子跳樓的人,有跑到鄉下租地種口糧的人。我一個師妹說起那時候幼小的她和媽媽抱著他爸爸的腿不讓他拿著刀出門,她眼圈早就紅了:不能提,唉,不能提。

其實可以理解:在他們眼裡,1980年代怎能不可愛?

知識階層眼裡的1980年代。

這方面很多話不能說。但那時候很多以前不能提,以後也不能提的文章和書籍出現了,人們都在談論哲學。大學生們在如饑似渴的閱讀,寫詩作畫,思考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文學和藝術井噴了。中科大的學生不滿意指定人大代表大聲抗議,與後來不同的是,他們成功了。

所以很多老派知識分子自稱「精神八十年代人」,在他們眼裡,1980年代怎能不可愛?

1980年代的生活水平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有提高但仍不怎麼高,貧困依然大面積存在。

我讀小學是在1980年代的最後一年,那時我爹在省直某機關當處長(那時候大學生數量超少提拔快),升了工資之後是131元;我娘在某大學當老師,當時職稱是講師,工資117元(數據僅憑記憶未經當事人核實)。請注意這是該年大幅提升工資之後的數據,之前只有幾十塊錢,且我們內蒙古的幹部是有艱苦地區補助十幾塊錢的。但物價可不低,1988年物價上漲18.7%,日用消費品漲得更多。一袋奶粉(內蒙人不能不喝奶啊)要4.5元,橘子汁要6元,衣服也不便宜。電器更是貴的嚇人,冰箱動輒就要3000多塊,裝個電話要5000塊。以我娘花錢不數數的自帶狀態,我家每月都將收入花的精光,不是敢花光,是不得不花光。小半年時間我們的蔬菜只有冬儲大白菜和土豆,只有這兩種,水果也見不到。該年年初我住院切扁桃腺,(現在醫生一般不再主張切了),我娘花了9塊錢,在大雪天里走了兩小時,給我買了一瓶西瓜罐頭,我邊吃邊感動的哭。那年秋天我在某餐廳聽某叔叔說起某件事,那餐飯花了四十幾塊錢,真是巨款。

我的班上不只有對口機關的孩子們,還有老城區里的地段生。有冬天買不起厚棉襖的,有買不起鉛筆盒的,有吃不起早餐的。一位同學父親和母親都失業了,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里,一家人因為買不起蜂窩煤抱著在床上凍僵了,不能來上課,後來老師們湊錢買了煤給他家送去。為了給1990年亞運會添磚加瓦,全體同學必須購買兩塊錢一張的「彩票」(中獎之後給你等額的彩票,直到你刮到沒有獎金),我同桌家長就是不給,她被老師趕到教室外挨凍,直到交上為止,後來是我把早點錢送給她才讓她過了這一關。

農民就更加貧困了,雖然終於吃飽,但收入極低,我娘的遠親隔些時候就來我家取走舊鞋子衣服和文具,他會拿些土產來,我娘總是高標準付現金。內蒙古的農民因為土地較多,包產到戶後吃不飽的情況就很少了,其他地方的未必有那麼幸運,我一位來自甘肅農村的研究生同學說他們家在整個1980年代都以豆渣(通常是用來喂馬的)為主食。嚴打時陝北抓住一個為搶奪玉米面殺人的年輕人,執行死刑前問他有什麼遺言,他說:被抓之後吃上了饅頭和白菜,還坐了汽車,這輩子夠本了。

感謝邀請。

時過境遷,為避免個別人亂講,立此存證。

圖是1990年的呼和浩特,四十多塊錢的午餐就在那座高樓里,昭君大酒店,拍攝地應該是在新華廣場邊上的內蒙古科技館舊館。


有些回答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抓著社會治安和一些經濟上的問題黑個沒完沒了。沒有人說轉型年代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人說80年代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沒有出現問題。但是我們看待問題是不是要看一個整體?如果片面性地進行對比,那會得出很多奇怪的結論來。

簡單回答一下,為什麼八十年代被認為是黃金年代?因為從這十年開始,我們的經濟、行政、司法等領域紛紛開始改革,這片土地被壓制了數十年的經濟潛力開始顯現,並進而成為受到世界矚目的一個經濟奇蹟。你們知道在80年代,有多少西方學者投入到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中么?他們研究中國,就是為了研究一個混亂不堪、一無是處的年代?下面簡單說說八十年代發生了什麼變化: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不否認小農經濟最終會面臨一個生產力的限度,但是基於明晰的產權劃分和自願進出市場的合同進行的農業合作,與人民公社不是同一個東西。人民公社沒有退出權,同時在產權激勵方面措施極不到位,最終必然導致某種類似公地悲劇的博弈困境,從而使得農業經濟產生困難(林毅夫)。實際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便考慮進其他變數條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糧食的增產,相關研究可以參看林毅夫的論文,以及基於那篇著名論文基礎上的後續研究

二、大膽創新、敢於盤活經濟的勇氣。誰說市場沒有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誰就沒有腦子,也看不清事實。稅制的改革改變了對中國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激勵,從而避免了以往政治挂帥、經濟不是發展不起來、就是產生瞞報、虛報的現象(周飛舟,《以利為利》),在稅制存在邊際激勵、預算外收入被合規以後,地方政府迅速利用鄉鎮企業等種種形式,從無到有實現了中小企業的批量誕生,並且地方政府通過靈活地協調促成了資源在各部門間的合理流動和分配。地方政府公司主義(local state corporatism)在這個既有意識形態包袱,又急需發展的年代誕生(Jean C.Oi,1992),這種大膽改革和靈活變通的思維,在當今已經不多見了。地方、中央的財政收入迅猛增長,中小企業的更是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周飛舟,《以利為利》)。而且即使是在剛剛經歷過70年代的險惡環境後,我們依然有一批敢於作為的地方政府,和一批敢於擔當責任的經理人,投入到了發展經濟的事業當中去。而這樣的轉變,一是因為激勵結構的變化。激勵結構的變化,源於敢於突破既有約束的勇氣。(Jean C.Oi,1995)二是源於地方政府和民眾的智慧。可是,在更之前的年代中,沒有激勵,這種智慧和能力如何發展出來?

三、在1980年代開始的新古典自由主義行政管理改革,和1990年代開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影響下,大膽改良行政體系和官僚制度,勇於推進行政系統的創新。在經過了漫長地、低效地、意識形態化的革命政黨國家的混亂政治後,80年代我們的政府終於看到了效率和制度的重要性。考評體系和技巧性的手段被用來監督、引導地方政府官員,並減少了principal-agent框架下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Edin,2003)(Whiting,the cadre evaluation system)。高效的公務員考評體系成為了上述地方政府公司主義能夠為地方經濟帶來增長的保證。雖然還依賴許多具有偶然性的技術性手段(Edin,2003),但是也往往採取機制性的措施來確保官僚體系的高效,比如授予人大一定監察權以監督政府、傳遞信息。(Young Nam Cho,2002)。這種制度化的努力在現在不是沒有,但再也沒有那個年代大刀闊斧了。即便如此,我們今天看到的制度化改革,依然深深根植著那個年代思想的影子。

四、合理的地方分權機制,促進了地方的經濟自主性。

上面對八十年代的批評,要麼是以點概面,要麼是民科氣質一派胡言。反駁幾個主要觀點。

1·80年代的經濟發展是摘果子?

不要以為日韓有產業政策、80年代地方政府公司主義也有部門間計劃,計劃經濟就是合理的,計劃經濟分為兩類,一類是意識形態式的計劃經濟,為了計劃而計劃,另一類是「plan rational」,也就是理性計劃。理性計劃的意義就是既能知道某些政府引導的長處,也意識到政府在市場面前的缺陷。(C. Oi,1995)。以前的「計劃」看著是搭了架子,但其實那套架子對80年代的經濟發展意義不大,重要的是incentive structure(激勵結構)的改變,使得地方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這裡,財稅制度和行政管理上考評指標的變化都是起到了關鍵因素的(周飛舟,《以利為利》)(Edin,2003)。80年代的輕工業發展也是民生髮展的一個重要基礎,說實話,沒有輕工業支撐起來的內需能力,重工業搭的那些架子只能說是「為計劃而計劃」,也就是第一中所說的意識形態式的計劃經濟。

2·80年代的治安不好

治安是不好,治安不好是因為極權式體制不可能長久維持,而且上一個十年晚期社會已經很混亂了,為了恢復社會秩序,肯定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期。為什麼政府沒能力搞好治安?你猜為什麼呀?地方政府自己的預算都被管的死死地,連錢都沒有,怎麼做治安?恰恰是你們所謂的「打基礎」的那些年導致的財政、經濟困局,影響了治安的發揮。事實上政府考評系統肯定都有優先有落後,為了讓民眾至少能吃飽肚子、發展經濟,治安相關問題在考核上有可能就不那麼重要,至少不是一票否決了(Whiting)。事實上,如今我們發現的很多政府行政問題,要麼是政府被監督不足,要麼是財政約束的困難導致的。無論是土地財政(周飛舟,以利為利)(賈康、劉微,2012)還是行政不作為(Christine Wong,2009)都是如此。我不是說這些責任都在前三十年,但是你們要意識到過去那種為了計劃而計劃,不顧財政和經濟狀況的搞法會對政府行政產生很多限制,導致很多問題的。

政府能力,有時候恰恰和對外開放和自由化過程正相關。以土地分配能力為衡量標準的一個研究說明了這個有趣的問題(Meg Rithmire,2013)。所以看到政府能力差,不要光想著把鍋甩給改革開放政策,還是多想想歷史情況吧。

不能說八十年代有多好,但是改革的勇氣的前瞻思想、盤活經濟的設計、勇於開放勇於學習的意識,還有最終實現的經濟騰飛,不是你們在這裡黑幾句能黑掉的。

現在過著姑且算是從溫飽到小康的生活,去黑八十年代,黑改革開放,不是沒有腦子,就是沒有良心


根據知乎的用戶數據,可能知乎上大部分用戶都沒有關於80年代生活的真正記憶

就我個人兒時的生活感受來說,確實80年代是不錯的年代

80年代給人最美好的回憶是充滿希望,也就是那種春天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1976年文革才結束,1978年撥亂反正,1979年後通過對越戰爭等,和美國建立了良好關係。整個中國在被亂折騰了三十年後,終於獲得了喘氣的機會,可謂百廢待興。在一片廢墟上,看到了初生的太陽,這種感覺如何?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對什麼都是好奇的,港台文化流入進來了,美國文化流入進來了,自由的文化在全國蔓延,大家寫詩作賦,暢想未來。那個時候,對老百姓來說,雖然絕對的生活條件一般,電視機、冰箱都只是在逐步進入家庭,空調電話都是稀罕品,而住房商品化尚未開始,大家都住的艱苦。但好的是,階級固化還沒開始,貧富差距不大,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那時候人的心態是放鬆的,基於物資的不安全感沒那麼強,這對辛福感是有增強的。那個時候,上進的年輕人如果能考上個大學,那以後隨便一分配,都是國家幹部,單位棟樑,前程一片大好。而如果你不想讀書,做生意下海,同樣到處都是機會;最後,如果你下海也不想,只想把妹,也是不錯的年代,因為姑娘不會要求你有房無貸,只要有個房間住就很開心了。

黃金年代的感覺是有對比才會產生的。1990年後,中國的自由主義思潮被截斷了,而且在1992年後很快就變成了以經濟為中心的方向,對老百姓,就是以物質為唯一中心。後面的20多年,經濟飛速發展,老百姓的物質條件獲得了巨大的改善,這是真的。但也是這段時間,一方面理想和情懷越走越遠,一方面真正在物質上取得巨大優勢的富人還是少數,老百姓在物質上越來越存在對比之下的怨言。房價暴漲,這是最突出的點。在2017年寫這些文字,可以說是很有感觸的。如果說80年代說春天的話,2017年的中國,在北京上海10萬一平的房價映襯下,可以說階級固化已經形成了。普通家庭的年輕人不再有興趣去寫詩作賦,而大學生完全不值錢了,你大學畢業工作幾十年,都不一定能買得起北京上海的一套三房,現實如此殘酷,大家迷茫了,抱怨著,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就會產生對比之下不是太幸福的感覺。

說實話,進入30歲以後,我晚上做夢還經常做到兒時的場景,那些80年代的玩伴,那些棋牌,那些音樂,那些書,都歷歷在目


因為那個時代對他是黃金年代。

我經歷過八十年代。

大部分人窮,真窮!

社會上亂,真亂!

剛剛改革開放,窗戶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進來了。

在改革開放之前,書藉極端貧乏。

我們廠里圖書館,父母有借書卡,除了四大名著就是各種《封神演義》《說岳全傳》《楊家將》《薛剛反唐》《七俠五義》《大明英烈傳》《施公案》《包公案》《狄公案》《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醒世恆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鏡花緣》等等傳統小說、評書,擱現在恨不能算國學裡……

還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等等蘇聯的大部頭。

還有《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剛》《第二次握手》算是新的小說了

我都是小學時候看完的!

沒別的書看。

到了84年以後,金庸古龍梁羽生瓊瑤鋪天蓋地的來了。

上學該讀的書沒讀多少,不該讀的讀了很多。

《上海灘》《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等等香港電視劇

《血疑》《追捕》等日本電視電影

《女奴》《大蓬車》等等印度電影

《大西洋底下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等等美國電影

《一支繡花鞋》《綠色屍體》《少女之心》等等手抄本

各種錄像廳槍戰片、武打片、三級片、恐怖片滿街都是。

八十年代是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開始,一切都是新的、亂的。

但是後面越來越好,以後會更好。

對有些人來說,那是他們最好的年代!


容我開個嘲諷:

某人八十年代末要上街、跑出國,為了穿耐克鞋,「有足夠的時間」陪女朋友泡酒吧。

今天不用出國就可以穿耐克鞋了,但我可以保證,青年們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不為什麼,誰讓這是個充分異化的社會。

而在八十年代以前的「黑暗年代」,耐克鞋代表的「品牌」,這麼一種本質上是前幾個世紀屬於統治階級,而逐步半衰,成為後來幾個世紀中產、小資產階級為了裝作有文化而發展出的物質崇拜「符號」,未必是穿得起;

但那個年代,在革命建設的角度,整體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在加上了社會主義的成分,使得人人不以消費主義為目的,同時卻又實際上「都穿得起耐克鞋」。

兼且,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陪女朋友,沒有酒吧只不過是「並非文化的一部分」罷了。

事實如此,便是如此殘酷。

什麼「打開國門」,其實質不過是剛好那麼一代青年沒有前面的記憶,又掌握著如今的話語權,忽悠出來的。

本質上不過是在他們成長的關鍵年頭,第一波接受了西化的價值觀「衝擊」罷了。

什麼物質差距都是在此價值判斷之上的錯覺。

現實永遠只能走一條路,但隨著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越發證實的終究會是:

且不論改革開放的程度,以及什麼是真正的改革開放;根本不存在任何一種充分地論據可以證明走社會主義路線中國就不行。

能不能接受這一點是各人的事,其道理卻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

大多數後人不研究歷史,實際上就是對歷史一無所知,自然只能「親近/反叛」最接近於自己所處年代以前一段時期的主流價值觀及其宣傳。

而這卻與現實世界的真相無絲毫聯繫。

如何看待沃頓畢業的川普兄妹不會做最簡單的數學題?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61176/answer/260296820

中國的年輕人是否被西方「和平演變」了?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075601/answer/243276222

新中國歷史上都干過什麼聰明的事情?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403890/answer/253393912

中國這三十年到底做了什麼,變化如此之大?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09461/answer/235185720

為什麼很多有成就的華人科學家最後沒有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47127/answer/241704802

為什麼說蘇聯罪大惡極比法西斯還邪惡?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449511/answer/239258917

97年之前的香港人對97以後存在什麼幻想的恐懼?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42668/answer/284256418

歐美國家有政治洗腦嗎?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830221/answer/240785843

改革開放是否可以比喻為清政府的洋務運動?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65905/answer/272636220

是不是很多中國人不喜歡白左?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72419/answer/238920374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中有哪些錯誤?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72566/answer/247031499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韓國第一」?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757587/answer/246471947

現有的史實能否證明「資本主義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22576/answer/273575105

美國指責俄羅斯操縱大選,西班牙指責俄羅斯操縱加泰公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誰贏了冷戰?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100801/answer/260097360

如何看待現當代背景下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074861/answer/262439467

在中國歷史上,老百姓生活最悲慘的那段歷史是什麼?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53449/answer/230779087

文革對大陸人的民族性格有多大影響?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92079/answer/278927008

文革期間中國有什麼科學成就?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18579/answer/246742977

為什麼中國在八九十年代會興起氣功熱?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9880/answer/274635104

建國初期我國為什麼要壓制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116240/answer/278804986

納粹德國和蘇聯都是對文化思想極度控制的,為什麼還能創造那麼多劃時代的科學發明和技術?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181153/answer/255078480

為什麼蘇聯在社會主義高壓下文化藝術仍然繁榮,而中國卻不然?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01760/answer/224101342

怎麼看高曉松所說的,名校從鎮國重器變成職業培訓所?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7864/answer/262345827

有哪些偽傳統? - 溜過客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42730/answer/231177849


本文全部案例皆為新華社正式通訊,檔案可查,絕非政治敏感內容,請管理員明鑒。

————————————————————————

本人一不拉黑,二不關評論區,評論區可以暢所欲言。

另外,本回答絕對不涉及任何有關思想、政治、經濟等政治敏感內容,你在評論區再怎麼往這上面靠我也絕對不會上鉤。

————————————————————————

1980年 北京火車站爆炸案

1981年 陽泉爆炸案(高海平電影院自爆,炸死32人)

1981年 瀋陽呂海鷹反革命殺人集團(殺死4名軍警2名平民)

1981年 廈門6·24公交車爆炸案(黃可芬報復社會在公交車上引爆炸藥,造成包括自己在內40人死亡)

1983年 瀋陽「二王」案(開全國性緝捕悍匪之先河,犯案持槍外逃,殺11人)

1983年 呼倫貝爾盟大屠殺 (於洪傑 韓立軍等人在酒精的作用下一天之內連殺27人,強姦5人)

1985年 龍治民殺人案(48條人命)

1986年 黑龍江「三張」案

1986年 吉林森林鐵路旅客列車爆炸案(又稱「黃泥河列車爆炸案」邱鳳國自爆,致死33人,重傷6人)

1987年 1·17洛陽黃河大橋劫持客車匪警戰(趙曉東與警方的槍戰中共造成12名乘客死亡,另趙犯還有3條人命在身)

1988年 四川榮縣白岩溝圍剿邵江彬,耿學傑案(機槍,手榴彈,火箭彈,火炮都上了,最後用油燒死的,殺死19人)

1988年 錦州「一指殘匪王」崔寶純團伙(張君的前輩 詐騙 搶劫 強姦 殺人致死13人)

1988年 遼寧本溪秦家明案(搶槍殺人)

1989年 鞍山「三李」系列案(槍戰中7名警員殉職)

以上案例由 shenxinyun 整理

黃金時代?誰的黃金時代?


我爸他們是農村種地的家庭苦出身,家裡窮得一清二白,而且因為七十年代是人民公社,大家沒辦法自己出去掙錢,所以就越來越窮。

因為家裡窮,也常被欺負。

村裡的幹部們偷著吃公糧,包餃子。吃完了之後不想補上這個缺口,正巧我家的土房子離著村裡存糧食的地方最近,就用莫須有的罪名把我祖爺爺抓起來了。

當時雖然抓起來了,可是我國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定罪也需要有證據才行。

一個村幹部想了個鬼主意,他告訴我祖奶奶說天氣冷了,要我祖奶奶給他一雙我祖爺爺的棉鞋,他幫著送過去。

結果我祖奶奶就把鞋子給他了,第二天,村裡存糧食的地方的牆上,就多了幾個我祖爺爺的腳印。

這下一來,證據也滿足了,我祖爺爺一家人手足無措,祖奶奶只能默默擦眼淚。

當時我爺爺的堂兄正在葫蘆島當兵,我爺爺就給他寫了一封信。他看完之後,就給我爺爺家這邊的村委回了一封信。這封信主要就是說:這個腳印有可能是偽造的,希望村委能不能再仔細查一查?

結果村委接到這個信之後,馬上就把我祖爺爺放了。

你以為是我爺爺的堂兄多麼有權有勢?才不是呢!因為這封回信用的信封是當時軍區的信封。當時的通訊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更何況我祖爺爺家是在一個落後的農村。當時村委的人看到軍區寄來的信,腿都嚇軟了,以為是軍隊的人要來管這個事兒,就馬上把我祖爺爺給放了。

後來幾年之後,我祖爺爺冬天去田地里摟草,摔了一跤,摔斷了骨頭,當時農村愣是沒有醫生可以醫治,結果就這樣去世了。

當時家裡就是這麼窮,生活也就是這麼苦。

我爸說他小時候只有一個疑問,就是整個田野都是金燦燦的麥子,為什麼他們只能吃玉米,而且連玉米都吃不飽呢?

就在這樣一窮二白的時候,八十年代到來了,十年動亂結束之後,可以有機會通過讀書考學改變生活現狀了,我祖爺爺去世之前聽說可以考學了,就再三叮囑我爺爺,一定要讓孩子們讀書。於是八十年代的時候,我爸就開始玩命讀書,只為了考學考出來。

當然他最後和清華北大的諸位知乎大牛比不了,他當時只是考上了個中專,然後分配工作進了一個中專學校做老師。但是當時的中專,可比現在的一本大學不差啊。

現在看來,即便是離開了農村,他當時的生活還是挺苦的。結婚的時候,自己用三合板打了一套傢具,刷上了白瓷漆,還覺得挺滿足。據我爸口述,當時他們經常是大餅或者饅頭卷著油條吃。現在說出去這麼吃東西都是個笑話,但是在當時,他終於是能吃得飽飯了。

我媽和我爸是中專的同學,家裡成分不好,是地主出身,其實我媽媽他們家的那個地主,純粹是祖上勤勞掙來的,當時幾代人攢了錢買了地,終於住上了四合院,結果解放之後就被打倒了。

在被打倒之後,地主成分的家庭,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我媽媽那邊家裡的長輩,在十年動亂的時候被人用鐵絲綁著遊街,鐵絲勒得皮膚全是深深的傷口。即使十年動亂之前,也是被所有人欺凌著過日子。之前借過糧食,幫助過的那些貧農,此時此刻全都不說話了,全家幾代人辛勤勞作攢錢買下的土地,也全都被分給了其他人。

我舅舅出生的時候正好趕上疫病,當時連病都沒法看,最後燒壞了腦子,現在還是個傻子。

不過好在雖然是地主出身,但是家裡有個長輩是八路軍,這樣算起來這個地主家庭就有些複雜了,既是要打倒的對象,也是革命家庭,所以就在這種情況下算是勉強保住了性命,卻仍然避免不了欺凌。

那種欺凌是咱們想像不到的,現在咱們新聞上看到的校園欺凌、社會欺凌,在我媽媽小的時候,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媽媽當時十四五歲,滿腦子想的就是要考學離開農村,可以不用再被那些村痞惡霸,那些幹部們欺負。

她當時的期望就是可以抬起頭做人。

後來和我爸考上了同一所中專學校,畢業之後有了正式的工作,前幾年給我姥姥姥爺買了一套房子,把他們還有我的傻舅舅都接過來了,現在生活得很開心。我周末還經常去吃我姥姥做的紅燒肉。可能是之前的生活太苦了,我姥姥姥爺現在心態特別好,我姥爺每天吃飯喝點小酒就覺得很開心,還自己弄了個小菜園,別提多美了。

所以現在我問他們那些農村出來的長輩對於八十年代的印象,他們和我說的就是兩個字:希望。

因為在那個時代,他們終於可以有希望告別從前糟糕的生活,終於有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終於有希望享受到同等的競爭機會,終於有希望真真正正地去活著。

這種感覺是咱們難以理解的,因為咱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黑暗時期,所以不明白那一束光照進黑暗時候的感覺。

那束光在如今看來雖然很微弱,甚至算不得光明,但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講,就如同黃金一般燦爛。


因為回鄉沒有工作的知青不是他們

因為失業找不到工作而走上犯罪道路被嚴打的不是他們

因為清理三種人不是他們

因為徹底被小農化,喪失了階級流動能力的農民不是他們。

呵呵


1980年中國婦女平均受教育時間大概是四年多一點

1990年中國婦女平均受教育的時間,額,增加了幾個月

真正到了現在,按中國教育報的說法是,8.8年

大家覺得中國婦女受教育的時間迅猛翻了一番

要感謝誰呢?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說八十年代是黃金年代的

呵呵,各種數據死活不像是黃金年代

可憐背詩還得背鍋···

比如中國人均壽命增加,85年以前和95年以後都是幾年幾年的增加,唯獨中間這幾年啊,是零點幾年····

而且貼出數據來就被建議修改···喵了個咪的···


針對 @馬前卒 的答案補充兩句。

文革期間我國的基礎教育確實是大幹快上,數量有一個極大的擴充,當然當時質量也是堪憂的。

到了改開,由於農村集體經濟的崩潰,以前由公社-生產大隊一級提供師資力量的農村初中-小學瞬間失去支撐力量。

以前在農村集體經濟下幹活不算工分的小孩子現在可以幹活掙錢,還有知青回城等其他因素,導致了馬前卒答案中所提供的數據所顯示的農村中小學入學率斷崖式下降。

這個是導致我國現在成年人受教育年限與世界水平相比並不高的重要因素。

在那個年代成年的農村青少年如今已經是社會的中堅階層,然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沒有能夠接受足夠的教育。

很多人之前糾結的中國HDI不高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的鍋。

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這個大坑才慢慢被填平。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應該都記得當時農村「代課教師」們的低待遇和低水平。

當然這一切的背後,是八十年代農民的好日子,是九十年代又悄然而至的沉重賦稅。

千秋功過,只能讓後人評說。

————————————————

感謝督工點贊評論,我之前確實過分著重於知青回城對於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的損害,事實上知青回城最重要的後果是他們佔據了城市就業崗位,導致建國以後直至文革期間一直實施的「在農村招收優秀青年進城參加工作」的政策事實上停止,城市戶口收緊。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應該都知道「農轉非」是多困難的事情。

再加上整個八九十年代大學以及中專很低的錄取率(那個年代能夠考上大學和中專就意味著有了城市戶口在城市有了工作,招生人數肯定是增長的,但相對於人口增長,錄取率甚至應該是下降的),「讀書無用論」對於農民來說,已經是真實的命題了。

這才是八十年代農村入學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外說個題外話,個人感覺,出身於農村,生於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前期的知識分子,傾向「公知」的比例相對要高一些。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對於跪出了快感的河shang派來說,確實是黃金年代。

就像所謂「2005年生活質量最高」一樣 —— 不過是小資生活質量最高,人力成本便宜,底層慘,還普遍上不了網,網上全是一片小資氣,小資和精神小資當然覺得生活質量最高了。


幾年前我也是這麼覺得的,因為文革結束了,改革開放了,和美國關係又比較好(直到某年),關係不好的蘇聯走下坡路了,思想文化上也出現壓抑之後的反彈

但了解得更多後發現那時候最開心的是劫車殺人的土匪、肆意抓人的官吏,以及河殤派二傻子……


在一個人的身上,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所謂返老還童的奇蹟,但是我們確實在一個民族的身上看到過「返老還童」的歲月,那就是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好像突然迎來了一個大家好像都年輕了十歲的返老還童的青春浪漫歲月:大學課堂里兩代大學生聚集一堂,三十歲以上已經拖家帶口的大學生,還有就是應屆大學生,那時那一個圖書館說明天早上我們再增加社會的閱覽證50張、100張,半夜圖書館門口就排起長龍,新華書店突然說明天可以發行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的小說,哇,長龍又出現了,還有電影院播放已經停演十七年的電影,哪怕是洪湖赤衛隊,也會排起長龍。那個時候,整個民族突然變年輕了。那個時候如果要尋找一個背景音樂的話,最好的背景音樂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八十年代發生了許多事情,促使人們去思考社會本身要解決的,以及中國未來的走向問題。臨近八十年代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可以算作一件大事。因為,自1949年以來,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謂是一件空前的事情。大討論意味著,知識分子可以通過探討自己動腦筋去發現真理。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另外還有一些事件不那麼明顯,但是可以作為例證。1982年5月,「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宣告成立。某種程度上,這代表著八十年代「文化熱」的開端。在這之後還有「中國文化書院」、「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等團體的成立。因為社會思潮需要有知識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有形的組織,才能進一步探討、研究以及安排成果發表、思想傳播之類的事宜。這些事件都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而要挑選當時特別突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還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它是有隱患的,第一個隱患它的動力更多來自於改革派的官員和社會上的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的觀念風暴,你去看那個時候所謂的「啟蒙」作品,是懸空在天上的,和千百萬民眾的利益有結合,但是結合的不緊密。

第二個隱患,總的發展趨勢是很明白的,擺脫計劃經濟,趨向於非計劃經濟的模式,但是非計劃經濟的模式是什麼呢,我們黨內是前後徘徊的,開始說是學匈牙利模式,後來說學新加坡模式,後來在我們黨的文件里一步步靠近新經濟模式,但是每一次靠近時,檢索黨的文件都是繞來繞去的繞口令,十二大是說「公有制前提下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十三大又說是「政府制訂計劃、計劃指導市場、市場影響企業」等等。有四個字是呼之不出、呼之欲出,這四個字大家今天都明白,就是市場經濟,這四個字始終沒有堂堂正正出現在黨的綱領性文件里。要到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然後到當年10月的十四大一錘定音,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以我說就是這一篇南方談話、一萬多字,我們就應當永遠紀念小平同志的偉大功勛,何況小平同志的貢獻還遠遠不止於此。

說回來八十年代,縱觀八十年代上半期,深度介入公共話題的知識分子還未出現,所有能夠發表見解與看法的還都是些體制內的人。「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的出現算是一種萌芽狀態,標誌著知識分子並不依靠自己所在的單位,而是在社會上開始形成一種新的結構形式來從事思想文化活動。也許知識分子掙工資的地方還在體制內,像《走向未來》編委會的金觀濤老師和劉青峰老師當時就都供職於社科院,但他們從事活動的空間一下子拓寬到社會,這意味著他們的社會意義將要開始顯現。另外,這一類叢書編委會的出現意味著,知識分子能夠根據自己對歷史走向的判斷,去把握社會的需求,以及對不同思潮的接納程度。這都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所以,在八十年代這個階段,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的萌芽帶有民間性的色彩,這一群體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而生長發展。並且只有在這種帶有某種組織形態的情況下,社會思潮才能形成一定的影響力,這比某個人的某本著作或是完全屬於發表自我的觀點來得更加有影響力。

在八十年代初,第一,社會思潮的大背景是痛定思痛,最著名的如巴金先生的《隨想錄》,不僅僅知識分子是這樣的,當時整個社會,不論高層還是底層,廟堂還是民間都有很多反省。這就更不用說知識分子內部了。

第二,在八十年代,大家並沒有機會或者念頭去賺錢發財。在從事社會活動時,普遍帶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情緒。比如知識分子都希望能夠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他們都自覺地保有一種使命感,把自己的活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等同起來,把自己當成是這前一場運動的傳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想搞富國強兵,始終在尋求一條強國之道,要實現現代化和民主自由。八十年代那批知識分子的想法是和這一脈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們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處在相同的歷史潮流之中,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都能講到一塊兒。

而經過九十年代的下海、經商,大家產生了利益意識,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和服務對象,利益產生了分化。其實,之前那麼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始終不善於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連要爭取經濟利益的這種意識都還沒有產生。

思想的分化一定反映了社會的分化,而社會的分化最主要地表現在貧富分化上。知識分子為社會上哪一個群體說話,決定了他們的立場,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是也,思想自然產生分化。另外,還有一些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一定要成為某個社會群體的代言者。但他們內部同樣有分化,因為對相同的社會問題,每個人思考的出發點不同。這是極為自然的事情。在八十年代,大家都是窮書生,又都認為自己是在繼承「五四」的傳統,探討一個社會理想問題。但現在,很多知識分子或者進入了體制內過得如魚得水,經濟狀況、社會地位都非常之好;另外也有人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堅持自己的理想。就算是看重體制外的名聲,有人追求得到西方的青睞,有人重視本國民眾的認同。

中國的結構決定了知識分子具有比較大的獨立性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他們不但在經濟上是學而優則仕,而且從社會氛圍,包括整個意識形態來看,並不鼓勵知識分子堅持其獨立性。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我們用俄國或法國的知識分子標準來衡量,現在很多人在體制內也只能做到掙錢、吃飯,狀況和公務員差不多。在八十年代,大家都抱著一腔熱血想要報效祖國,為實現現代化而努力,整個心態、精神面貌與當下是有些不同的。

從這些角度出發,對八十年代的稱許,尤其是知識分子持這樣的觀點,也就順理成章了。


1989年12月,黃金時代的完美句號


所謂黃金年代,其實永遠都只存在於故紙堆里和部分人的回憶里。

當然在精神自由方面,因為剛好趕上破舊立新,政府對基層的控制力也相對較弱,這就導致那個年代的「空氣」也確實要比現在寬鬆許多。

然而人是要吃飯的,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普通人大致都能回憶起物質的匱乏程度是多麼可怕,這部分人想來是絕不會認可黃金年代這個說法的。

我出生時偉大領袖升天還不久,雖然他老人家留下的豐厚遺產導致大家都吃不飽肚子,但因為沒了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對思想的鉗制和無休止的批鬥、打倒、表忠心、抓革命,所有人為吃飽肚子一心促生產,生活看起來也充滿希望。

然而到我稍微大了些,充滿希望的農民們就又被三提五統等等苛捐雜稅壓彎了腰,歉收年份因為交不起公糧被牽牛扒房的也不在少數。

那個時候農業生產雖然已經打破了大集體制,但糧食和棉花等等仍舊不能自由流通,農民並不能決定自己的收成應該如何支配和流通,因為私自買賣交易是要被判刑的。

那時的糧食和棉花只能賣給糧管所和棉花採購站,但多數時候農民們用辛苦一年的所得換回來的卻不過是一紙白條。

糧管所的驗糧員在那個時候就是農民們的天,因為掌握了品定等級的大權,驗糧員曾經是很吃香的牛逼職位,導致十里八鄉的農民們都以結交驗糧員為榮,畢竟一級二級三級糧的差價每級要接近一毛錢。

而這每斤多或少一毛錢就是農民們收入好壞的最重要因素。

我曾經和我爹去交(賣)過糧,親見過驗糧員的囂張跋扈和厚顏無恥,也聽說過某些賣糧農婦為自家的糧能品上一級而忍受驗糧員的各種污辱事情敗露後受不了鄉親的白眼而喝農藥、上吊、投水……

這部分人想來也不會認可所謂黃金年代吧?

就我所見,懷念被某些不事生產者意淫出來的所謂黃金年代無疑是種笑話,用我們村頭瘸腿老張的話來說就是,吃飽了撐的。

這些吃飽了撐著的人在那個年代躲在書齋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躲在父母羽翼下幻想糞土萬戶侯,對真實的社會其實隔膜的可怕。

我想,讓他們回去那個黃金年代被扒房牽牛強制流產結紮……這麼全套服務來一次,恐怕他們就顧不上懷念了。

自古書生意氣其實究其本質都是要不得的垃圾,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總歸是不靠譜的。

何況這幻想也曾在八十年代末被人活生生用拖拉機澆滅,難道你們還不醒來嗎?

要改良社會並不是閉眼揮手想出個什麼名目就可以的,還是要接地氣才好。

否則,我這裡還有句髒話等著你們。

但今天就不說了。

————

我還是高估知乎眾的理解能力了,我的錯。

我的意思其實是說,人不能因為那個年代表面看來相對不如今天那麼爛就要閉著眼臆想為所謂黃金年代。

專制之下,又何來黃金年代?

看來整天叫嚷黃金年代的某些人病得真是不輕。


犧牲了長期發展潛力,專心營造眼前的小日子,當然有那麼六七年的「黃金年代」。前面有不少說文化藝術乃至政治的,都是經濟的皮毛,我用經濟數據說話:

中國曆年鐵路里程(公里):

1950年 2.22萬

1960年 3.39萬

1970年 4.10萬

1980年 5.33萬

1990年 5.78萬

2000年 6.87萬

2010年 9.05萬

——金磚國家歷年鐵路營業里程(1838~2010)

由此可以算出每個10年的鐵路里程增長率和絕對增長量:

五十年代:53% 1.11萬

六十年代:21% 0.71萬

七十年代:30% 1.23萬

八十年代:8% 0.45萬

九十年代:19% 1.09萬

21世紀前十年:32% 2.18萬

然後再看歷年發電量(億千瓦):

中國曆年全國發電量 - 中國電力年鑒

1950年 46

1960年 594

1970年 1158

1980年 3006

1990年 6213

2000年 13685

2010年 41400(中國曆年裝機容量.發電量統計)

不難計算每個10年的增長比例:

五十年代:1300%

六十年代:200%

七十年代:260%

八十年代:207%

九十年代:220%

21世紀前十年:303%

可以看到,在發展工業的基礎條件方面,50年代提高最快——這是因為蘇聯援助在一個農業國注入了強勁的啟動本錢,之後才是比較正常的自行積累。所以50年代是一個異常數據,應該剔除。

對其他五個數據做對比分析,可以看到共同的規律是80年代最低,90年代相對低。(比前後都低,而不僅僅是比70年代難看)

此外,糧食數據看這個回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而且糧食增產,很大程度上以中學教育為代價,數據請查閱國家統計局數據年鑒:

最後,水利數據已經不用再和其他年代對比了,請看最左邊三排數據……

(修水庫的勞動力,意味著七八年後的增產)

上面這些數據低谷是怎麼來的呢?

因為新領導人為了鞏固自身的合法性,捨棄了一部分長期發展的積累,允許各個企業濫發獎金,鼓勵各單位職工子弟世襲職位,甚至用外匯進口大量消費品,一時間所有階層的收入都增長,大多數社會集團都稱頌新政策好。文化是經濟的外皮,當然也隨之繁榮、熱鬧、自由。1984年的國慶閱兵是這個狂歡節的高潮。

把修鐵路的資源拿去生產日用品,把進口電廠關鍵部件的外匯用來買小轎車和日本電視,把大批農村中學生趕去種地,短期內肯定會帶來消費品增長,而且貌似什麼也沒耽誤。畢竟就算那些鐵路和電廠修出來,在它們基礎上建設新工廠,也要七八年後才能正常運轉呢。然而,歸根結底,一切好生活的基礎是生產。80年代前期,全民對消費的需求猛漲,生產潛力卻在悄悄壓縮,甚至企業的折舊款都被拿去發獎金,最後必然是名義財富增長超過了實物增長——1988年的超級通脹。

上世紀漲價記憶:1988年價格闖關

1988年7月,統計局公布的物價上漲幅度為19.3%,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紀錄,一下子催生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搶購風潮。在普通老百姓參與搶購之前,商人們已經開始了囤積居奇,那時候流行的囤積物品包括鋼材水泥等基建物資和彩電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囤家電在今天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虧本生意,而在1988年,一些開始有錢的中產者把存款從銀行提出來,走後門去換成若干彩電冰箱,給每個子女先囤積一台以備將來婚嫁用。

對於那些沒有這麼多錢的普通家庭來說,搶購的第一商品就是開門7件: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些人一下子搶購了數十包火柴——每包10盒。許多商店在一天之內被全部買空。

這場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搶購風潮,在一個多月後漸漸平息下來。根據統計局統計,在1988年8月,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商品零售總額增加了13%,其中糧食增銷30.9%。棉布增銷41.2%,電視機增銷56%,電冰箱增銷82.8%,洗衣機增銷130%。

……1992年底,中國又出現了搶購風潮。許多人選擇了搶購耐用商品和奢侈品以求保值,比如黃金。對鑽石的消費這個時候才剛剛露出苗頭,而對古董的收藏只有少數人在行。由於工業原材料的全面漲價,囤積工業原料成了一大趨勢,許多人開始嘗試投入國際期貨交易,根據當時的報道,許多人賠了個精光。

1992年,還出現了被稱為「猴市」的中國股市,以5月26日為分水嶺,之前的大牛市和之後一直到11月17日的大熊市,形成了股市的大喜大悲。

更多的普通人只是在通脹中考慮如何讓手中不多的資產做到不貶值。在1992年,中國農民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屬製品等「耐用」的日常品,以求讓不多的現金保值。而事實上,農民的直覺相當可靠,到1993年,工業品的出廠價比上一年上漲了24%,遠遠高於農副產品的價格上漲率。

所以,「黃金年代」的回憶,從來不會延伸到80年代後期——誰都知道大通脹之後是什麼。而90年代之所以顯得比80年代慘的多,一方面是因為80年代全民的超前消費,另一方面是因為要為90年代補課,在已經受限的生產中擠出資源,追回基礎設施和基幹工業的增長率,並為當年無條件招聘職工子弟,加大城鄉壁壘付出代價。(鐵路和電廠不足,本身就限制進一步擴大這些生產資源)到了2005年左右,80年代狂歡帶來的經濟大坑才勉強算填完。最近委內瑞拉的大崩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翻版。(高油價時代賺到的外匯並未用於建設更多的油井或提高石化工廠效率)

當然,前面的所有論述都是基於縱向數據比較而言的。如果橫向和其他國家比,即便是80年代前期,中國基礎設施和工業投資的增長率也很不錯,所以中國能承受很大的經濟波動,甚至能連續爬過台海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兩個大坎,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如果說要對「黃金80年代」做什麼總結,只能說再強的國家也經不起狂歡節式的「繁榮」。

相關回答:

當年下鄉是強制的嗎?當年有沒有人不想下鄉躲過去的?

同為石油國家,委內瑞拉為何貧富差距巨大?而沙特卻是全民皆富裕?

中國近代以來有哪些看似昏招,實際卻十分精妙的國策?

看《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這些書,對生活有什麼幫助?


80年代?黃金年代?

我沒記錯這時候是「科學的春天」吧,知道這時候核工業部,航空航天部門,各種科研院所在幹嘛么?

所有十年期間上馬的大型長期項目全部政治因素下馬,黨政軍科研院校清理三種人,大量的外匯被用於購買國外的小汽車,彩電等奢侈品,當時的口號是造不如買,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明目張胆的官倒,全國各地大封諸侯,軍隊經商,社會黑惡勢力橫行(對於十年期間的平反標準是,只要期間被打倒且對現在一方無反對的就平反,不論因為什麼而打倒的)各種牛鬼蛇神都放了出來。農村三提五統,城市價格闖關,年頭年尾同一件商品通貨膨脹可以十幾倍,速度直逼金圓券。

不知題主的黃金年代從何說起,民國的黃金十年畫風?

--------------------------------------------------------------------------------------------

80年代,我國共進口汽車97.9萬輛(含全套散件,下同)。約合150億美元。

1984年以後,進口量大幅度增加,1985年、1986年達到高峰。

1985年進口轎車10.6萬輛,花費29.5億美元。

1985年全年共進口35.4萬輛(包含散件配件),花費50億美元。

1986年全年進口數量15.07萬輛,

1987年進口6.7萬輛。

1982年至1986年進口轎車17.34萬輛,是前32年的兩倍多(1950年至1981年,共進口轎車7.38萬輛)。

1981年5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國務院發出節電、節油指令」,出現「紅旗牌高級小轎車(國產)因油耗較高,從今年6月起停止生產」23個字。


推薦閱讀:

《性與性病》這部80年代鄉村錄像廳熱映的紀錄片是什麼人做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1980年代 | 社會 | 中國 |